媒介素养解析 PPT

合集下载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辨识媒介信息》课件(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辨识媒介信息》课件(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Leabharlann 佳作展台↓拒绝盲目相信
在信息高速流通的现在,人们想要知道什么,只需要点一下搜索,就能 找到各种答案。其实这些答案,真假纷呈,其准确性也有待考察。但是, 现如今,许多人都选择盲目相信。
2018年10月28日,重庆市万州区一辆公交车在万州长江二桥发生坠江 事故。这条消息迅速在大大小小的网络媒体上发布,一时成为人们在微博 和朋友圈讨论的热门话题。其中,当时传播最广的一条消息是“女司机违 规行驶论”。有的网友说女司机违规驾驶导致公交车车毁人亡,于是网络 舆论便纷纷把矛头对准女司机,肆意谩骂。然而等到真相出来的时候,人 们发现,女司机与事故的发生毫无关系。她只是正常行驶,是本次事故的侥 幸逃生者。这不禁令我思考:为何人们会如此盲目地相信网络信息?通过思 考,我发现主要有以下两点: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 足,信乎?”曰:“夔,人也, 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 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 足。非一足也。”——夔一足 (《韩非子》)
曹操派遣蒋干往江东游说周瑜, 并且打探虚实,周瑜热情地招待他并 且和他同榻而眠。蒋干盗得周瑜书信, 使曹操误以为蔡瑁、张允与江东内通, 愤怒地将他们处死了。曹操事后醒悟, 追悔莫及。蒋干将假的信息带给了曹 操,导致在孙、刘联军火烧赤壁时, 曹操损兵折将。——蒋干中计(《三 国演义》)
女司机开车逆行?
【传闻】 公交车与轿车相撞坠江事件一出,私家车的女司机被万州警方控 制带走调查。网上有消息称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因为私家车的女司机穿着高 跟鞋开车,而且还在桥上逆行,为了躲避私家车,公交车才会坠入江中。 部分媒体也对“女司机逆行”一事进行了报道,在网上引起了公众对私家 车女司机的谴责和声讨。
(有删改)
[名师赏评] 这篇文章就2018年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重庆公交车坠

媒介素养教育培训课件ppt

媒介素养教育培训课件ppt

三、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①内容:
a.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 行为的主体,讯息循环,相互作用;
b.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 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 译码者(接受和解读符号)、解释者(解释意义)和编 码者(符号化和传达)的角色。
媒介素养教育
第二讲 媒介——服务于传播
第一章 传播学的 对象和基本问题
一、信息的定义
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 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 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印刷传播时代——新闻事业的兴起
15、16世纪,新闻事业——似有若无的萌芽阶段 17、18世纪,新闻事业——发育成长 19世纪后,出现以盈利为目的、以普通读者为对象、
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纽约太阳 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
四、电子传播时代
1、所谓电子传播时代并非电子媒介一手遮天的时 代,而是在既有的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和印刷媒介上 面又叠加一个电子媒介而已。 2、整个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都可视为新兴媒介 叠加而非取代既有媒介的复线发展过程 3、广义的电子媒介——电话、电报、广播、电视、 手机、网络
三、印刷传播时代
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印刷媒介:印刷术和印刷品
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文艺复兴时期 之后,所以作为开启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只有 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舞台。
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 列事务的生成相一致同步的,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 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现代文明为印刷媒介提供 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媒介素养”话题作文+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媒介素养”话题作文+课件
网络的时代,就如狄更斯《双城记》所载:“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 的时代。”空前爆炸的传媒信息,在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的同时,却也 可能带给我们烦恼与误导。作为时代青年,唯有不断提高媒介素养,方能在 网上“新集体生活”中准确筛选,不受误导,才能更好地拥抱美好生活。(引 用名言,化用材料,提出观点)
媒体报道,个人自媒体发布内容秉持真实、公益、审慎的态度。 媒体:积极报道准确真实的新闻,利用自身媒介平台宣传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以及
提高途径,来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政府:面向公众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学校教育方面入手,开设课程,加强
普及宣传力度,也可以与媒体、公益机构合作,利用讲座、宣传册、宣传片等形式进 行媒介辨别力和判断力,提高他们明辨真 假是非的能力,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还要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这 就要求每个公民在对外信息发布和传播时要遵守国家关于信息内容传播的 相关规定。公民的媒介素养提高了,那些虚假信息、那些谣言就失去了群 众基础,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也就提高了整个社会媒介素养,让谣言失 去生存的土壤,有利于为社会营造天朗气清的舆论空间。(强调大众提升 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及意义)
审题:
第一步:找出核心概念(句子):媒介素养、提升(涵养)媒介素养 第二步:明确思考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1.是什么——解释概念
媒介素养一般是指理解、鉴别、选择、评价以及有效利用传媒信息的自觉与能力, 如批判性思维、信息筛选能力等。(材料中没有明确的要在作文中阐述) 2.为什么——介绍时代背景,现实问题
《吕氏春秋.察传》中说“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孟子》中也说“尽信 书,不如无书”。如何对待信息的接受和传播,是一个值得广大青年学子关注 和思考的问题。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媒介素养教育培训演示课件(ppt89张)

媒介素养教育培训演示课件(ppt89张)
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 统一。
二、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运行。
会关系中进方须有共通的 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共通的意义空间
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 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 导致误解。
三、印刷传播时代
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印刷媒介:印刷术和印刷品
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文艺复兴时期 之后,所以作为开启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只有 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舞台。
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 列事务的生成相一致同步的,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 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现代文明为印刷媒介提供 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广义上讲,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 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3、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 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第二章 人类传播 的历史与发展






口语传播




一、口语传播时代
从语言产生到动手写字之前,人类语言大约出现在3 万6千年前
三、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①内容:
a.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 行为的主体,讯息循环,相互作用;
b.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 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 译码者(接受和解读符号)、解释者(解释意义)和编 码者(符号化和传达)的角色。
②评价: a.意义: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

《媒介素养教育》课件

《媒介素养教育》课件
《媒介素养教育》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
• 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 媒介素养的组成要素 • 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 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媒介素养教育与现代科技发展 • 媒介素养教育的国际视野
01
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媒介素养的定义
媒介素养
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以及媒 介信息的能力,包括对媒介信息的选 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 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对策二:强化学生的媒体伦理观念
总结词
学生应了解媒体伦理规范,明确媒体信息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责任。
详细描述
媒介素养教育应加强媒体伦理观念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 责任。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引导学生思考媒体信息的道德和社会影响, 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对策三: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
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趋势
媒介素养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
各国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媒 介素养教育模式。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正朝着更加多元化、跨学 科的方向发展。
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案例与经验分享
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
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如在线课程、社交媒 体平台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突破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和参与度 。
利用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 技术
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行为习 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 源和推荐,可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
06
媒介素养教育的国际视野
总结词
教师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导者,需要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水平。

《媒介素养教育》课件

《媒介素养教育》课件

信息利用
将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创新应用的能力。
信息创造
能独立、积极地进行信息的创造并与他人共 享的能力。
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1 信息爆炸
帮助个体在海量信息中 快速获取、筛选、创造 有价值的内容。
2 批判思考
3 创新能力
培养个体对媒介信息的 鉴别、评估和分析能力, 避免被误导和愚弄。
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想 象力,使其能够利用媒 介信息进行创造和创新。
《媒介素养教育》PPT课 件
媒介素养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对媒介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估、 利用和创造的能力。
项目背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媒体的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 重要内容。
媒介素养的定义
信息获取
培养学习者对各类信息源进行有效获取的能 力。
信息分析
全面挖掘信息并进行批判和审美评估的能力。
媒介素养的培养方法
1
启发式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2
项目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项目,培养解决生运用全球视野解决问题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
兴趣导向
通过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
实践探究
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 合作能力。
案例分析
高校案例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将媒介素 养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中小学案例
通过游戏化教学和科技工具的 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 积极性。
企业案例
通过开展媒介培训和提供资源 支持,提升员工的媒介素养水 平。
总结和展望
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未来我们应继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以 应对媒介时代的挑战。

媒介素养概论课件

媒介素养概论课件
校园文化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如传媒节、影 视文化节等,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 氛围。
社会教育途径
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设立媒介素养相关书籍和资料,供公 众免费借阅。
社区活动
社区组织开展媒介素养培训和讲座,提高居民的 媒介素养水平。
公益机构
公益机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项目,为弱势群体提 供媒介素养培训。
自我教育途径
内涵
媒介素养不仅包括对媒介信息的 认知和判断能力,还包括对媒介 信息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应用 能力。
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01
02
03
适应信息社会需求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需要具备较高的媒介 素养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提升个人素质
媒介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提 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增强 个人的竞争力。
促进社会进步
培养批判思 维
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 接受媒介信息,对媒介 信息进行理性分析和评 价。
增强媒介素养意识
认识到媒介信息可能存 在的偏见、误导和虚假 成分,保持警惕和质疑 态度。
了解媒介运作机制
了解媒介的商业利益、 政治影响和社会责任, 对媒介的运作机制和传 播规律有深入了解。
提高媒介参与能力的方法与策略
媒介素养概
目 录
• 媒介素养概述 • 媒介素养的基本要素 • 媒介素养的培养途径 • 媒介素养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 媒介素养的未来发展趋势 • 提高媒介素养的方法与策略
contents
定义与内涵
定义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 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 以及使用媒介服务进行自我发展 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媒介 素养,不断适应媒介发展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
核心观点:“电影、报纸,任何这种形式的宣传品, 以及商业化的小说都只是提供一种低水平的满足”。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aefie Said)“理论旅 行”:“各种观念和理论也在人与人、境域与境域, 以及时代与时代之间旅行。”
5.社会协作素养:与协同工作的其他人达成一致目标的能力;为自己 在协同系统中定位的能力;执行协同任务的能力;与协同工作的他者 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6.社会参与素养:关注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公共话题交流,尊重公共 规则和他人的表达权,学会理性表达与讨论。
为了因应新传播革命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革,公 民在建构自身媒介素养时最关键的是要认识并理解 以下三对关系命题:
“我认为最有生命力的假设是新闻和真相并非同一 回事。而且必须加以清楚的区分。新闻的作用在于 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示隐藏的事实, 确立其相互关系,描绘出人们可以在其中采取行动 的现实画面。而只有当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 可以检测的程度时,真相和新闻才会重叠。”
——李普曼:《公众舆论》
陆晔在《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中提出媒 介素养的四次“范式转移”
时间:20世纪30年代 核心:保护主义立场 内容: 精英的观点 视大众媒介为“下九流”的“带菌者”
传播对社会、高尚文化尤其是对青少年有害的信息, 媒介素养教育的职责是给公众打预防针,防止侵害。
时间: 20世纪60年代 核心:强调提升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力 内容: 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媒介内容都是有害的
媒介素养首先是一种能力 一种当代公民必须掌握的能力 这种能力涉及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全面认识媒介 ——批判性理解媒介 ——积极参与和使用媒介
(一)媒介素养决定了人们能否保持敏锐的洞察力 来分辨“媒介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
(二)媒介素养是决定人们能否对传媒信息进行去 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甄别乃至合理地使用,最终形 成独立判断与健全人格的关键。
媒介信息提供了一个架构。
3.这些媒介从印刷媒介到影像再到互联网。 4.媒介素养不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媒介在社会中的
作用,同时也为民主公民提供了质询和自我表达的 必要技能。
1.重新认识新技术条件下的信息生产新媒介素养的 内涵,首先涉及到使用者对新媒介的认知问题,其 次才是对新媒介的使用。
2.努力掌握新媒介的使用技能 3.积极倡导“交往理性”
第一章 媒介素养
20世纪30年代,以电影和广播等大众媒介为代表 的流行文化的泛滥几乎中断了文明—文化传统所珍 视的思想和感觉方式,传统精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 有的冲击。
1933年,英国文学批评家F.R.利维斯(Frank Raymond Lea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 汤普森 (Denys Thompson)共同出版了《文化与环境: 批判意识的培养》(Culture and Environment: The
媒介素养是基于不同媒介环境所带来的新问题、新 诉求的产物
新媒介技术建构了一幅新的传播图景
深刻改变了信息生产者与信息消费者的主客体关系, 藉此公民的传播自主权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媒介素养的内涵则势必要做出新的调整与改变
1.媒介素养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途径。 2.媒介素养为近用、分析、评估、创作和参与各种
(三)媒介素养是建构现代公民综合素质的基本指 标。
(一)新传播革命的特质 1.信息超载 2.传播“渠道霸权”时代终结,公民“自我赋权”
时代来临
3.“两个舆论场”
“去中心化”,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 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这一次传 播革命,本质上是传播资源的泛社会化和传播权力 的全民化,通过解构国家对传播权力的垄断,使传 播力量由国家转移到社会,从而削弱国家在信息、 技术和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因而,它所带来的 不是国家组织和治理能力的强化,相反,是对国家 组织和治理能力的严重挑战。
(一)事实与观点
(二)事实与真相
(三)“固定成见”(stereotype)与“群体极化” (Gro是客观的,是不应该带有任何情绪的
观点则是主观的外化,是对某一事实的带有针对性 与倾向性的表达。
普通公民面对海量的信息,首先必须区分: 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哪些是被“观点”包装的“事实” 哪些是隐藏在“事实”背后的“观点”
媒介素养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批判解读能力
时间: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核心:参与式社区行动 内容:
由对媒介的批判性思考转为通过“赋权”“促成健 康的媒介社区,而非仅仅指责媒介的不是”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不同媒介的特质与功能的
认知能力,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解读与批判能力,以
及参与媒介、运用媒介及其信息为个人生存发展和 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
1.媒介使用素养:不仅体现为相关技术的掌握,还应该表现为对新媒 体技术和应用的合理、合法以及节制的使用等。
2.信息消费素养:在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信息的辨识、 分析与批判能力。
3.信息生产素养:负责地发布信息和言论的素养、负责地进行信息再 传播的素养。
4.社会交往素养:不仅表现为对相关技术的掌握,还表现为对交往对 象的选择、交际网络的维护等方面、包括尊重他人的表达权利、隐私 权、知识产权等方面。
“再中心化”,指随着信息发布门槛的持续降低, 网络空间的信息供给量迅速超过了单一个体独立自 主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如此浩瀚的信息浪潮中,公 民开始委托新人,通过“意见领袖”筛选信息、研 判事实、进行新一轮的“中心建构”。在这一过程 中,能够获得足够信任的新行为体,将成为新的 “权力中心”,个体会“授权”这些中心,以信任 和采用这些中心提供的解释框架代替个体独立思考 为表征,代理个体处理庞大的信息。同时,互联网 打破了传统社会中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组织结构,通 过网络重构行动中心、话语中心、舆论中心。
关键是如何引导受众进行明智的选择,在接触媒介 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时间: 20世纪80年代 核心:对媒介文本的批判性解读
内容:
转而强调大众媒介制造假性意识(false consciousness)的巨大潜力
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一种由外部文化强加的价值 观念,而媒介正好代表了这种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 化
事实很近,真相很远
“固定成见”(又叫“刻板印象”):“常以高度 简单化和概括化的符号对特殊群体与人群所做的社 会分类,或隐或显地体现着一系列关乎其行为、个 性及历史的价值、判断与假定。”
“群体极化”:“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 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 极端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