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答李翊书》全文详细翻译

合集下载

答李翊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答李翊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答李翊书阅读答案及翻译答李翊书【唐】韩愈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

君子则不然。

处心有道,行已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愈白。

(有删节)【注】膏:灯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蕲:同“祈”,求,希望B.养其根而俟其实俟:等待C.处若忘,行若遗处:处置,处理D.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肆:放纵,这里指放手去写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吾社之行为士先者B.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以其无礼于晋C.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于是乎始D.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学古文要从加强主观道德修养入手。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原文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

君子则不然。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吾诚乐而悲之。

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愈白。

译文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李生足下: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

《答李翊书》文言文翻译

《答李翊书》文言文翻译
有志于古道的人少了。有志于古道的人,一定被当代的人所冷落,我的确是既高兴又悲愤。我多次称赞有志于古道的人,以此勉励他们,这样做并不是敢于赞美那些我觉得应该赞美的人,而去贬斥那些我觉得应该贬斥的人。
向我提问的人很多,顾念你的言辞,志不在名利,姑且为你说说以上这些看法。
你所说的立言的想法是对的,你所写的文章与你所期求的,非常相似和接近了。不过,不知道你的志向是期求超过别人而被别人所取用呢?还是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境界呢?如果你期求超过别人而为别人所取用,那么你本来就已超过别人而可以被别人所取用了。如果你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境界,那么你就不要希望自己快速成功,不要被势位和利禄所诱惑,要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添加油脂希求灯光亮。根长得茂盛的树木,它的果实就会顺利成长;油脂肥沃的,灯光就会明亮,仁义的人,他的言辞自然就和善可亲。
《答李翊书》
[译文]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向李生足下禀告: 你来信中的文辞很好,而你又问得怎么谦虚而恭敬啊!能象这样,谁不愿意把自己懂得的仁义之道告诉你呢?道德有归处指日可待了,更何况作为道德外在表现的文章呢?不过我是人所说的望到孔子家的门墙还没有进入到他家门的人,又哪能真正知晓(道的)是和非呢?即使如此,我也不能不对你谈谈这个问题;
不过这里又有些难处,我所做的文章,自己也不知道它达到了还是没有达到。虽然这样,我学习写文章已有二十多年了。起初不是三代两汉的书我不敢翻阅,不是圣人的思想我不敢吸收,居家好像忘掉了什么,外出好像丢掉了什么;神态时而庄重像是在凝思,时而茫然像是迷茫。当我从心里取出想的东西,倾注到手上写出来,务求除去陈言滥调,这真是非常困难的事啊!(起初)文章给别人看,(我)不了解他们的非议讥笑可以当作非议讥笑。像这样又有好些年,我始终不改变我的作法,这以后我才认识到;古书中与圣人之道是真相合还是假相合的地方,和虽然正合于圣人之道但还未达到完美境界的地方,这时黑和白就区分得清清楚楚了。而后务求除去自已文章中不可取之处,这才渐渐地有所得。当我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勃发就像流水奔泻一样不可遏称赞我的文章,我就觉得忧虑,这是因为在文章中,还有不合道的杂见在其中。像这样的情况又有好些年,这以后我写的文章气势浩大,;就像汹涌澎湃的江水一样奔流不止了。我又担心自己的文章不够醇正,就主动寻找抵御那些不纯的东西,平心静气地去审察它,直到文章韵内容都醇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即使这样,还是不可以不继续加强修养。要使自己(的修养)行走在仁义的道路上,沉浸在《诗》、《书》的渊源里,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泉,我终身如此。气(道德修养),如同水;言辞,如同水面上漂浮的东西。水势大,那么能够浮起的东西,不论大小都能浮起采。气和言辞的关系也像是这样:气盛,那么言辞的长短与声音的高低就都会恰到好处。

答李翊书 韩愈

答李翊书     韩愈

答李翊书韩愈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

君子则不然。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吾诚乐而悲之。

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愈白。

注释:几(jī):近。

蕲(qí):通"祈"。

晔(yè):火光很盛的样子。

中考文言文阅读赏析_54 答李翊书

中考文言文阅读赏析_54 答李翊书

〖美文赏读〗答李翊书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2。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3?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4,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5,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6?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7,养其根而俟其实8,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9,膏之沃者其光晔10。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11。

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12,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13,戛戛乎其难哉14!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15,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16。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17。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18,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19,行之乎仁义之途20,游之乎诗书之源21,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22。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23?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24?用与舍属诸人25。

君子则不然。

处心有道26,行己有方27,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有志乎古者希矣28,志乎古必遗乎今。

吾诚乐而悲之。

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29。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30,聊相为言之。

语文知识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及翻译

语文知识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及翻译

说明:以下黑色字为原文,红色字为翻译。

如有错漏,请在评论中指出,华语网纠错专员每天会审核纠错一次。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

李翊足下:你的来信文辞很好,而且请教问题的态度多么谦虚恭敬。

能象这样,谁不想把那道理告诉你呢?道德的归真为期不会久了,何况它的外在形式(文章)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了孔子的门户和围墙但尚未登入堂室”的人,哪里能够知道是对还是错呢?虽然如此,还是不可不同你谈谈这方面的道理。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你所说的“立言”这句话,是对的;你写的文章以及希望达到的目的,非常符合而且相接近。

然而不知道你的志向,是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所取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呢?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来就超过了别人而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那就不能指望它很快成功,不能被世俗的势利所诱惑,应该培育果树的根茎来等待它结果,多添灯油来盼望灯光明亮。

根系发达的果树,果实才会顺利成熟,油脂多而好的油灯,火光才明亮。

具有仁义之道的人,他的言语和和顺顺。

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答李翊书》文言文翻译

《答李翊书》文言文翻译

《答李翊书》文言文翻译《答李翊书》文言文翻译《答李翊书》是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韩愈给李翊的复信,是一篇书信体论说文。

他阐述了自己创作的经验,即先培养道德修养,然后经过艰苦的粹炼,最后达到文道统一的境界。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答李翊书》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答李翊书》原文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

君子则不然。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答李翊书韩愈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李翊书韩愈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李翊书韩愈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李翊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得意门生,他给韩愈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了一篇自己创作的作品。

下面是对李翊书这封信和作品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翊书给韩愈的信:臣翊书学无不尽力也,才淺学浅,曷足以當門下赐观十五字。

盖名大贤也,非贤愚能识之,翊书荷命般矣,良由贤愚不能辨耳。

《会少离》时维夏汛,乃蒙韩伯之宥命者三。

庶景递肃陈以翼遗德,蚕于肆于湟水,羊牧织于安平;倀犊雀时,胡麻稷之秀实,辄拱租单位,irquirunt之诵坐地者而数之曰:“擢者乃敬之。

”俨乎乘民者若低犬豕,而无有伤敬隐者舍之者尤。

肅绪缗互愈多,契尽数时检鞅,溉成浚,亩无属者敢致私者释考史去。

赏析:首先,这封信展现了李翊书对学问的敬重和自谦之态度。

他坦承自己才浅学浅,不足以领会韩愈所赐观的十五字,表达了对韩愈真知灼见的佩服。

他对自己能得到韩愈的赏识感到荣幸,认为自己之所以受赏是因为韩愈的明智决策,而非因为自己有多么出色。

这种自谦而又尊重师长的态度体现了传统儒家的学问倡导。

其次,李翊书的作品《会少离》以夏天汛期为背景,描绘了人们在丰收季节的安乐生活。

文中通过描述耕种、养蚕、放牧、织布等景象,展现了社会秩序的良好和人民生活的富裕。

诗中还提到了擢租、监考、征收赋税等官方行为,这表明了韩愈的治理严明和工程建设的兴盛,进一步强调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在这篇作品中,李翊书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和丰富的视角展示了夏季生活的丰富与多样性。

他通过描写人们的耕作、牧羊和织布等日常活动,展现出社会秩序的井然和人民生活的幸福。

同时,他也不忘提及官吏的负责任之态度和公正无私之行为,体现了韩愈所倡导的治理理念。

总的来说,李翊书给韩愈的信以及他的作品《会少离》表达出对韩愈的尊敬和钦佩,同时也展现了韩愈治理的成果和社会的繁荣。

这篇作品既表达了作者对韩愈的敬意,也展现了他对韩愈治理成果的认同。

它是李翊书在韩愈庇佑下的创作,同时也向人们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和谐。

【作文】答李翊书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作文】答李翊书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源自,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答李翊书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分类: 作文 > 国学精粹 > 文言文 > 文言文翻译 > 答李翊书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版权所有:碧意之时 创作时间:2009-04-05 11:24:21
原文阅读: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答李翊书韩愈》阅读答案附译文

《答李翊书韩愈》阅读答案附译文

《答李翊书韩愈》阅读答案附译文《答李翊书韩愈》阅读答案附译文1、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2、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3、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4、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终吾身而已矣。

5、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愈白。

“两汉之书”指两汉的史书,高中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司马迁的(篇目)(1分)对“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我看待别人,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B、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C、我看待别人,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D、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了解别人非难和嘲笑的原因。

第8段中,韩愈提出了写作准则。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通读全文,列举作者之所以会答复“答李翊书”的原因。

的原因。

(3分)结合原文,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谈谈韩愈“学之二十余年”经历给你的启示。

(4分)(1分)《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2分)B(2分)“惟陈言之务去”(3分)李栩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提问的态度谦卑恭敬,还考虑到他的意图不在于功利。

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国之用兵,正如私家之造屋。

凡屋若干,材石之费,谷米之用,为钱若干,布算而定,无所赢缩矣。

工徒入门,斧斤之声铿然,而百用毛起,不可复计,此虑不素定之过也。

既作而复聚粮,既斫而复求材,费必十倍,工必不坚。

故王者之兵,当如富人之造屋。

其虑周,其规摹素定,其取材积粮皆有方,故其经营之常迟,而其作之常速,计日而成,不愆于素,费半他人,而工必倍之。

今日之策,可且罢诸将兵,独精选一转运使及一泸州知府,许法外行事,与二年限,令经画处置,他人更不得与。

多出钱物茶彩,于沿边博买夷人粮米,其费必减仓卒夫运之半。

使辩士招说十州五团晏州六县水路十二村罗氏鬼主播州杨贵迁之类,作五六头项,更番出兵,以蹂践乞弟族帐,使春不得耕,秋不得获。

又嘉、戎、泸、渝四州,皆有土豪为把截将,自来雇一私兵入界,用银七百两,每得一番人头,用银三十两买之,把截将自以为功。

今可召募此四州人,每得二十级,即与补一三班差使。

如不及二十级,即每级官与绢三十匹。

出入山谷,耐辛苦瘴毒。

今若召募诸夷及四州把截将私兵,使更出迭入,但能积日累月,戕杀其丁壮,且使终年释耒而操兵,不及二年,其族帐必杀乞弟以降。

承问及王天常奉职所言边事。

天常父齐雄,结发与西南夷战,夷人信畏之。

天常幼随其父入夷中,近岁王中正入蜀,亦令天常招抚近界诸夷,夷人以其齐雄子,亦信用其言。

向尝与轼言泸州事,所以致甫望乞弟作过如此者,皆有条理可听。

然皆已往之事,虽知之无补。

又似言人长短,故不复录呈。

译文:国家打仗,正如同自家造房子。

总计房子的数量,材石的费用,粮食的费用,用钱的数量,布筹运算而定,没有什么有余和不足了,工人们进门,斧斤的声音作响,而兴起之事如毛一样众多,不可以再去计算,这些考虑(事起之后再考虑)是不预先确定的过错。

答李翊书 韩愈阅读答案及译文

答李翊书  韩愈阅读答案及译文

《答李翊书韩愈》阅读答案及译文(共2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答李翊书韩愈1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2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3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4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终吾身而已矣。

5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愈白。

22、两汉之书指两汉的史书,高中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司马迁的(篇目)(1分)23、对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我看待别人,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B、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C、我看待别人,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D、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了解别人非难和嘲笑的原因。

24、第8段中,韩愈提出了写作准则。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25、通读全文,列举作者之所以会答复答李翊书的原因。

的原因。

(3分)26、结合原文,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谈谈韩愈学之二十余年经历给你的启示。

(4分)参考答案:语文网22 . ( 1 分)( (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23 . ( 2 分)B24 . ( 2 分)惟陈言之务去25 . ( 3 分)李栩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提问的态度谦卑恭敬,还考虑到他的意图不在于功利。

答李翊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答李翊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答李翊书阅读答案及翻译答李翊书阅读答案及翻译【唐】韩愈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那么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那么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假设忘,行假设遗,俨乎其假设思,茫乎其假设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其观于人也,笑之那么以为喜,誉之那么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那么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低者皆宜。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

君子那么不然。

处心有道,行已有方,用那么施诸人,舍那么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愈白。

(有删节)【注】膏:灯油。

1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蕲:同“祈”,求,希望B.养其根而俟其实俟:等待C.处假设忘,行假设遗处:处置,处理D.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肆:放纵,这里指放手去写15.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吾社之行为士先者B.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以其无礼于晋C.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于是乎始D.气盛那么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低者皆宜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作者认为,学古文要从加强主观道德修养入手。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翻译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翻译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翻译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

君子则不然。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吾诚乐而悲之。

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愈白。

译文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李生足下: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

《答李翊书韩愈》阅读答案附译文

《答李翊书韩愈》阅读答案附译文

《答李翊书韩愈》阅读答案附译文1、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2、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3、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4、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终吾身而已矣。

5、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愈白。

“两汉之书”指两汉的史书,高中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司马迁的(篇目)(1分)对“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我看待别人,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B、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C、我看待别人,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D、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了解别人非难和嘲笑的原因。

第8段中,韩愈提出了写作准则。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通读全文,列举作者之所以会答复“答李翊书”的原因。

的原因。

(3分)结合原文,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谈谈韩愈“学之二十余年”经历给你的启示。

(4分)(1分)《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2分)B(2分)“惟陈言之务去”(3分)李栩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提问的态度谦卑恭敬,还考虑到他的意图不在于功利。

(4分)“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读书要读经典之作,树立高远的志向。

《答李翊书》韩愈

《答李翊书》韩愈

《答李翊书》韩愈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白,李生足下: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

能够这样,谁不愿把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何况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跟你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

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胜过别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

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

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仁义之人,他的文辞必然和气可亲。

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

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

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一定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

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

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

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非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

象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象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

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诘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

答李厅书文言文翻译

答李厅书文言文翻译

李君足下:吾闻之,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仆虽不才,幸蒙君子之知,敢不竭诚以答?顷闻足下以某事相询,谨以书陈之,愿足下察之。

夫世之变乱,非一日之故。

自汉以来,天下一统,虽时有兴衰,然皆在君王之德,非百姓之过。

今者,四海之内,烽烟四起,群雄逐鹿,诚非盛世之象。

然而,乱世之中,亦多有英雄豪杰,欲挽狂澜于既倒,此固天地之正气,人世之幸事也。

足下问某事,某固不知其详,然据传闻,此事关乎国运兴衰,民生福祉。

古人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国家之根本,在于百姓。

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若此事涉及百姓疾苦,吾辈岂可不深思而慎行之?夫治国之道,在乎仁政。

仁政者,以民为本,以德为先。

孔子曰:“政者,正也。

”为政者,当以正己正人,以德化民。

今若此事能以仁政为本,使百姓得其所,则国家幸甚。

若反是,则吾辈虽欲为之,亦当三思而后行。

足下又言,此事关乎国家大计,非一人之力所能为。

诚然,国家大计,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能。

然古人云:“众人拾柴火焰高。

”若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何事不成?吾辈虽不敢自诩有济世之才,然亦当尽吾所能,为国家、为百姓略尽绵薄之力。

至于足下所问之事,若吾所知,当以国家利益为重,以百姓福祉为先。

吾辈虽身处乱世,亦当心怀天下,不忘国家之本。

是以,吾虽不才,亦当勉力而为,不负君子之托。

吾闻足下素有贤德,愿与吾共商国是,共谋民生。

吾辈虽各有所长,然亦各有短。

愿足下能以德服人,以才服众,吾辈当携手共进,为国家、为百姓,共创太平盛世。

最后,愿足下珍重身体,保养精神,待时机成熟,吾辈再聚首,共商国是。

此书虽简,然情真意切,愿足下能察之。

谨此,敬祝安康!某顿首再拜【译文】李君足下:我听说,君子之间的交往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如蜜。

我虽然才能有限,但是有幸得到您的赏识,怎敢不尽心竭力来回应您呢?不久前听说您就某件事情向我咨询,谨以此信向您陈述我的看法,希望您能明察。

世间的变乱,并非一日之故。

自从汉朝以来,天下统一,虽然有时会有兴衰,但这都是君王德行的体现,并非百姓的过错。

古诗答李翊书翻译赏析

古诗答李翊书翻译赏析

古诗答李翊书翻译赏析文言文《答李翊书》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

君子则不然。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吾诚乐而悲之。

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愈白。

【翻译】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李生足下: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

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

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

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导语: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

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苏轼《答李琮书》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国之用兵,正如私家之造屋。

凡屋若干,材石之费,谷米之用,为钱若干,布算而定,无所赢缩矣。

工徒入门,斧斤之声铿然,而百用毛起,不可复计,此虑不素定之过也。

既作而复聚粮,既斫而复求材,费必十倍,工必不坚。

故王者之兵,当如富人之造屋。

其虑周,其规摹素定,其取材积粮皆有方,故其经营之常迟,而其作之常速,计日而成,不愆于素,费半他人,而工必倍之。

今日之策,可且罢诸将兵,独精选一转运使及一泸州知府,许法外行事,与二年限,令经画处置,他人更不得与。

多出钱物茶彩,于沿边博买夷人粮米,其费必减仓卒夫运之半。

使辩士招说十州五团晏州六县水路十二村罗氏鬼主播州杨贵迁之类,作五六头项,更番出兵,以蹂践乞弟族帐,使春不得耕,秋不得获。

又嘉、戎、泸、渝四州,皆有土豪为把截将,自来雇一私兵入界,用银七百两,每得一番人头,用银三十两买之,把截将自以为功。

今可召募此四州人,每得二十级,即与补一三班差使。

如不及二十级,即每级官与绢三十匹。

出入山谷,耐辛苦瘴毒。

今若召募诸夷及四州把截将私兵,使更出迭入,但能积日累月,戕杀其丁壮,且使终年释耒而操兵,不及二年,其族帐必杀乞弟以降。

承问及王天常奉职所言边事。

天常父齐雄,结发与西南夷战,夷人信畏之。

天常幼随其父入夷中,近岁王中正入蜀,亦令天常招抚近界诸夷,夷人以其齐雄子,亦信用其言。

向尝与轼言泸州事,所以致甫望乞弟作过如此者,皆有条理可听。

然皆已往之事,虽知之无补。

又似言人长短,故不复录呈。

译文:国家打仗,正如同自家造房子。

总计房子的数量,材石的费用,粮食的费用,用钱的数量,布筹运算而定,没有什么有余和不足了,工人们进门,斧斤的声音作响,而兴起之事如毛一样众多,不可以再去计算,这些考虑(事起之后再考虑)是不预先确定的过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答李翊书》全文详细翻译导读:答李翊书
作者:韩愈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

李翊足下:你的来信文辞很好,而且请教问题的态度多么谦虚恭敬。

能象这样,谁不想把那道理告诉你呢?道德的归真为期不会久了,何况它的外在形式(文章)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了孔子的门户和围墙但尚未登入堂室”的人,哪里能够知道是对还是错呢?虽然如此,还是不可不同你谈谈这方面的道理。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你所说的“立言”这句话,是对的;你写的文章以及希望达到的目的,非常符合而且相接近。

然而不知道你的志向,是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所取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呢?祈求自己的文章超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来就超过了别人而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那就不能指望它很快成功,不能被世俗的势利所诱惑,应该培育果树的根茎来等待它结果,多添灯油来盼望灯光明亮。

根系发达的果树,果实才会顺利成熟,油脂多而好的油灯,火光才明亮。

具有仁义之道的人,他的言语和和顺顺。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不过又有感到为难之处。

我所写的文章,自己也不知道它达到没有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虽然如此,学习“古之立言者”已经二十多年了。

起初,不是夏、商、周三代和两汉的书我不敢看,不是圣人的思想我不敢铭记于心。

坐着时仿佛忘记了什么,行走时仿佛丢失了什么,有时样子庄重若有所思,有时模糊不清迷迷惑惑。

当自己把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力求革除陈词滥调,戛戛然困难极了!文章被人看,我不在乎别人的非难讥笑。

象这样过了不少年头,还是不改变自己的治学方法和处世态度。

然后才能识别古书中是否与“圣人之志’相合以及虽然正确但尚未达到最高境界之处,直至清清楚楚地白黑分明了,并力求扬弃那些错误的和虽正确但不完善的东西,才慢慢地有所收获。

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自己把心中的思想写出来的时候,文思敏捷泉涌而来,这时文
章被人看,别人讥笑它我就高兴,别人称誉它我就担忧,这是因为自己的文章中还保留了世人的见解。

象这样又过了不少年头,然后文思才宽广奔放,象水势汹涌的波涛一样。

我又怕文思不纯正,便象阻挡水一样,不让文思过于汹涌,冷静地反复地推敲,觉得它完全纯正了,再放手去写。

即使这样,还是不可不修养正道,使自己沿着仁义的道路,漫游在儒家经典的源流中,不迷失方向,不断绝源泉,这样度过我的一生就满足了。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思想修养好比是水;文辞好比是浮在水面上的东西。

水大的话,大大小小的浮物都能浮起。

思想修养和文辞的关系仍然是如此。

思想修养深,那长长短短的语句与抑扬顿挫的声调都能运用自如。

即使如此,哪里敢自己认为接近成功了呢?即使接近于成功,那被人用时又有什么可取的呢?即使这样,等待接别人采用的,难道不就象器物—样了吗?用与不用都取决于别人。

有修养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使自己的思想不离开道,使自己的行动符合方圆,被用时就把自己的道德学问施行开来,不被用时就传授给自己的弟子,写进文章里而留传下去,让后代效法。

象这样做,到底值得快乐吗?还是不值得快乐呢?
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
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

君子则不然。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现在有志于恢复仁义之道的人很少了,有志于仁义之道的人一定会被今人所遗弃。

我的确为“志乎古”的人而感到高兴,同时也为“遗乎今”的事而感到悲愤。

我屡次称赞那些有志于仁义之道的人,只是要以此勉励他们,并不敢褒奖那些该褒奖的人,批评那些该批评的人。

向我求教的人可多了,考虑到你说的不是有志于名利,姑且为你讲了这番话。

韩愈禀告。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吾诚乐而悲之。

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愈白。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