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 《第七天》赏析
读书笔记:《第七天》
读书笔记:《第七天》余华的《第七天》是一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探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的主人公杨飞,一个已经死去的人,在死后的七天里,以亡灵的视角观察了现实世界的种种荒诞与不公。
通过这种超现实的设定,余华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让我们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生活和死亡。
在《第七天》中,余华用冷静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现实世界的残酷与无情。
从杨飞的视角出发,我们看到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权力斗争、道德沦丧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杨飞死后依然存在,甚至变得更加尖锐和突出。
通过杨飞的观察和思考,我们不禁要反思:这些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该如何去解决它们?除了对社会的深刻揭示外,余华还通过杨飞的遭遇探索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在杨飞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他生前与养父的深厚感情,与妻子的爱恨交织,以及与朋友的真挚友谊。
这些情感纠葛在杨飞死后依然困扰着他,让他无法释怀。
通过这些情感故事,余华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善良与邪恶。
读完《第七天》,我深受启发。
我认为,这部小说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反思,更是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
它提醒我们,无论生活还是死亡,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善良和正直的心,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同时,《第七天》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通过杨飞的视角,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宝贵。
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珍惜每一个当下的时刻,因为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
总之,《第七天》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小说。
它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揭示了现实世界的荒诞与不公,探索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更加坚信:只有保持一颗善良和正直的心,我们才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只有珍惜现在的生活,我们才能活出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余华的第七天读后感
余华的第七天读后感余华的小说《第七天》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和深刻思考的作品。
小说以一个普通的村庄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因为意外死亡的年轻人的灵魂在七天之内无法离开人世,最终选择了自我救赎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余华深刻地探讨了人生、死亡、爱、责任等诸多问题,让人深思不已。
小说的主题之一是关于死亡。
在小说中,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
通过年轻人的灵魂无法离开人世的描写,余华让人们重新审视了死亡的意义。
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
这种对死亡的重新审视,让人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另一个主题是关于爱与责任。
在小说中,年轻人的灵魂在七天之内无法离开,是因为他未能履行自己的责任,未能对自己的爱人负责。
这让人们深刻地思考了爱与责任的关系。
爱是一种责任,而责任也是对爱的一种表达。
通过这个故事,余华告诉人们,爱与责任是紧密相连的,只有承担起责任,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爱的意义。
此外,小说中还涉及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小说中,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各不相同,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了不道德的行为,有的人则选择了自我救赎。
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性的描写,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也让人们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余华的《第七天》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和深刻思考的作品。
通过对死亡、爱与责任、人性的探讨,余华让人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人们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不仅给人以启迪,也给人以感动,让人们在阅读之后,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1. 引言1.1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余华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其作品在文学界有着极高的声誉。
《第七天》是余华的一部代表作品,该小说以生死为主题,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医院病房中度过的最后七天的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余华的语言表现具有独特的特点,深深吸引着读者。
余华笔下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繁杂的修饰和华丽的词藻,却能准确表达情感和场景,使读者产生共鸣。
他的文字朴实真实,质朴而不失力量,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故事中的真实感。
余华笔下的情感真挚,直击人心,让人难以自拔。
他善于将细微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共鸣。
余华的文字细腻入微,对细节的描写极为用心,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
余华的语言节奏感强,句子结构紧凑,阅读起来流畅而有力量。
余华在《第七天》中展现了出色的语言表现,其简洁明了、朴实真实、情感真挚、细腻入微、语言节奏感强等特点使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对余华的语言特点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
2. 正文2.1 余华笔下的简洁明了余华在《第七天》中的语言特点之一就是简洁明了。
他不会在描述上进行过多的修饰,而是直截了当地表达出主要情节和人物的内心感受。
这种简洁明了的风格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沉浸在故事中。
在小说中,余华通过简洁的语言描写了主人公牛首的孤独和无助,他的言语和行动都很朴素,但却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当牛首得知自己即将被执行时,他没有过多的言语表达,只是默默地忍受着这种残酷的命运。
这种简洁的描述方式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体会到主人公的心情。
余华的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也体现在对环境描写和情节推进上。
他不会使用华丽的修辞和花哨的描写,而是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呈现人物和情节。
这种风格不仅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也让读者更容易投入到故事中去,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冲击。
余华在《第七天》中的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让整个故事更加朴实和真实,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第七天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第七天读书笔记摘抄赏析在阅读《第七天》这本书时,我被作者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
书中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关于死亡、记忆与现实交织的世界。
以下是我摘抄的一些读书笔记,希望与大家一同赏析。
书中有一段描述主人公在死亡之后的世界中游荡的场景,让我印象深刻:“他走在这条没有尽头的路上,四周是无尽的黑暗,只有偶尔的星光闪烁,像是在指引着他前行。
” 这段文字简洁而富有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幽暗的世界中,感受着主人公的孤独与迷茫。
作者在书中对于死亡的描绘,既不是恐怖的,也不是悲伤的,而是一种平静的接受。
如文中所述:“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 这样的观点让人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也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
在探讨记忆与现实的关系时,作者写道:“记忆是现实的碎片,它们在时间的长河中漂浮,时而清晰,时而模糊。
”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记忆的不稳定性,以及它与现实之间复杂的联系。
书中还提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面对死亡时的相互依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彼此的过客,但在死亡面前,我们却成了彼此的依靠。
” 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依然能够找到彼此的陪伴。
最后,书中对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探讨:“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我们如何度过它。
” 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活出自己的价值。
通过这些摘抄,我们可以看到《第七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它更是一次对生命、记忆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这些文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希望和梦想。
浅析余华《第七天》的悲剧艺术
浅析余华《第七天》的悲剧艺术原创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我所提交的作业,是本人独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文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文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明确标明,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汉语B1_32_班李姗姗201_5_年5月8日浅析余华《第七天》的悲剧艺术——从社会与人性角度谈《第七天》个性悲剧的产生和艺术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这个意义上《第七天》所有美好的人和事最终都走向了死亡,这是一部悲剧群居的文学作品。
我们常常形容一个人很坏说这个人太没有人性了,其实不然,人性就是人的本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1],人性也分为生命本性和死亡本性。
生命本性是人最自然的本能和原欲,包括物欲、知欲和性欲。
死亡本性就是人的本能无限恶性膨胀化的原恶,包括任性、懒惰和嫉妒[2]。
而《第七天》里充满悲剧的故事决不是单单由人性导演的,社会为罪魁祸首,人性助纣为虐,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悲剧。
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个性悲剧都共性悲剧的具体化。
余华的《第七天》讲述了主人公杨飞死后灵魂游荡七天的所见所闻和回忆,第一次看觉得故事的内容很荒诞离奇,经过一些文本分析和联系实际,就能十分清晰的感受到余华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及对人性的思考。
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余华用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倾向的话语虚构和重组了多个社会事件形成了《第七天》中杨飞的经历,是一部很具有代表的叙事性文学作品,荒诞离奇的叙事视角表现了一个真实的黑暗的社会。
高尔基有个恰贴的比喻:“作家创造的艺术真实,就像蜜蜂采蜜一样,蜜蜂从一切花儿上都能采来一点儿东西,可是它采来的是最需要的东西”,余华就是这样的蜜蜂,这篇小说就是余华一点一点采撷酝酿的,融合了将近七年的社会事件,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美好的乌托邦式“死无葬身之地”,与现实形成的强烈反差凸显了对人性的褒贬和思考。
《第七天》中的表现手法
《第七天》中的表现手法1.引言1.1 概述《第七天》是一部文学作品,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活压力和自由渴望的追求。
本文将从《第七天》中的表现手法角度出发,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语言运用等方式,巧妙地展现出主题和主要情感。
在《第七天》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以丰富的情节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首先,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细节刻画,展现了现代人内心的焦虑和无奈。
他深入剖析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的种种困扰和压力,如工作的繁忙、人际关系的复杂和疏离感的加剧等。
通过这种表现手法,读者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复杂与无助。
其次,作者在描写人物时运用了独特的塑造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
他不仅展示了人物的外在形象和个性特征,还深入挖掘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内心矛盾。
通过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纠葛,作者表现出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痛苦和迷茫。
这种刻画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同时也更好地传递了与读者情感的沟通。
此外,语言运用也是《第七天》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文学语言和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运用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想象力的修辞手法,塑造了细腻而富有张力的场景和形象。
通过对细节的描摹和对情感的表达,作者不仅展示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更将读者带入了作品的世界,使其能够与人物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第七天》通过精心运用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活压力和自由渴望的追求。
作者通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语言运用等方式,将读者引入作品的世界,使其在阅读中深入思考和感受现实生活的种种困境和希望。
这些表现手法不仅让作品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框架,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本篇长文中,文章的结构如下所示:引言部分旨在对《第七天》中的表现手法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第七天》摘抄及感悟
《第七天》摘抄及感悟摘要:一、概述《第七天》的内容与主题二、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三、探讨作品中的社会现象与现实意义四、总结个人从作品中获得的感悟正文:一、概述《第七天》的内容与主题《第七天》是我国著名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
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杨飞在死后七天内的所见所闻,展现了一个现实与超现实交织的世界。
作品以死亡为线索,通过杨飞的经历,反映了我国社会的不公、道德的沦丧以及人性的扭曲。
同时,作品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让读者在想象与现实之间感受到人生的荒诞与无奈。
二、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在《第七天》中,主人公杨飞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幸的人。
他一生挣扎在生活的底层,经历重重磨难,最后仍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小说通过杨飞的经历,展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此外,作品中还有其他人物,如杨飞的未婚妻李青、曾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诗人陶渊明等,他们的命运同样充满了悲剧色彩。
这些人物形象共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无数不幸者的命运。
三、探讨作品中的社会现象与现实意义《第七天》通过对杨飞死后七天的描绘,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现象。
作品中,死者的世界并非如传统观念中所描述的安宁与和谐,而是充满了荒诞与混乱。
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社会秩序的失范,道德观念的沦丧。
同时,作品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让读者在想象与现实之间感受到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扭曲。
这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引发人们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四、总结个人从作品中获得的感悟读完《第七天》,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无奈与人生的荒诞。
作品让我认识到,在这个充满不公与黑暗的现实社会中,我们应当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珍惜与他人之间的情感。
同时,作品也提醒我要时刻关注社会现象,勇于揭示现实中的黑暗,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第七天》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小说,它让我们在想象与现实之间感受到生活的荒诞与无奈,从而引发我们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第七天》是余华的几部小说中的一部,它以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著称。
余华在小说中采用了简洁、朴实的语言,同时又能够表现出深刻的内在世界和生活哲学。
本文将从人物语言、描写语言和叙述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从人物语言来看,《第七天》的人物语言显得朴实、简洁,但却充满了内涵和情感。
在小说中,主要人物许三多的语言是余华最为着墨的部分。
他的话语简单直接,表达方式直白坦率,但又不失深刻内涵。
余华透过许三多的言语,展现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传递出一种深深的人情味。
许多场景中,许三多的话语都是在揭示人生的无奈和坚强,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坚守。
他的语言充满了对命运的抱怨与无奈,也包含了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通过许三多的语言,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成长,从而更加贴近他的生存状态,对他的命运变化产生共鸣。
从描写语言来看,《第七天》的描写语言同样简洁明快,但又能够深刻表现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氛围。
余华在描写方面多采用了“积极、肯定、直面”的手法。
在小说中,他以简单的叙述方式描写了人物的外貌特征、行为举止,以及周围环境的景物变化。
这种简单、直接的描写方式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更容易感同身受。
而正是这种直面现实的描写方式,使得小说表现出一种朴实的美感和情感共鸣。
通过这种描写方式,读者能更加容易地认同和理解小说中人物和环境,从而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从叙述语言来看,《第七天》的叙述语言同样简练明快,但却又不失深刻和感染力。
余华在叙述方面善于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开故事,这样的叙述方式更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使得读者更能够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
叙述中虽然没有繁复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但却能够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真正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坚强。
通过这种叙述方式,小说中的故事更加真实、生动,更能够感染读者的心灵,让人深深地为主人公的遭遇和命运所触动。
《第七天》的语言特点可以概括为朴实、简洁、直接,但又不失深刻、深情。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余华的作品《第七天》以其特有的语言风格而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分析余华在这部小说中所展现出的语言特点。
余华在《第七天》中使用了简洁、直接的语言。
他不使用复杂的修辞手法,而是通过简单、直接的表达来传达其意图。
在小说开篇,作者用“我的人生从哪儿开始呢?还真是开始的时候似乎什么都没有,更确切点说,是一片黑暗没有尽头”来描述主人公唐温的处境,揭示了唐温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这种直接、简约的语言风格使读者更容易被情节所吸引,也更加容易理解故事中所表达的深层意义。
余华在《第七天》中使用了大量的对白形式。
无论是主人公的自言自语,还是与其他人交流的对话,对白贯穿了整个小说的始终。
这种用对话展示情节的方式使读者更容易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也更容易情感投入其中。
通过对话,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他与他人的关系。
余华还在《第七天》中使用了大量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语言。
他用细腻、形象的笔触描绘了唐温身处的场景和他的感受。
在描述主人公唐温的午睡时,作者用“天色微亮,他躺在床上,看到了窗户上的亮光慢慢地、懒洋洋地溜过来,撞上窗棂,旋转几圈,然后消失了”,这种描写方式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唐温所处的环境。
通过这些描写和形象化的语言,余华成功地给读者营造了一种真实、鲜活的感受。
余华在《第七天》中使用了大量的反讽和幽默。
虽然小说讲述了一位人死后灵魂进入地狱的故事,但余华却以幽默的方式来探讨生死、人生的意义等深刻的问题。
在主人公唐温的灵魂进入地狱后,作者以幽默的口吻描述了地狱的生活,如落地灯地狱、天天吃胡饼的地狱等等。
这种幽默的手法既能让读者得到轻松和愉悦,又能启发读者对生活和死亡的思考。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具有简洁、直接的语言、大量的对白、描写和形象化的语言以及反讽和幽默等特点。
这些语言特点使读者更容易被故事所吸引,也更加容易理解小说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深层意义。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余华的《第七天》是一部关于死后世界的小说,通过描述一个死后灵魂所处的世界,
展现了人类生命的虚妄与无常。
在这部小说中,余华用一种简洁而朴素的语言风格,准确
地传达了小说的思想和情感。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余华在《第七天》中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方式。
他并不过多地使用修辞手法,
而是选择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子,在表达思想和情感时十分直接。
这种简洁的语言风格使读
者更加容易理解小说中的内容,并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其中隐藏的哲理。
余华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对白,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
对白是人物之间交流的
一种方式,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读者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余华在《第
七天》中的对白非常生动且贴近生活,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的对话,都充满了真
实感,这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余华在《第七天》中用了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以增强小说的艺术感。
这些比喻和象
征不仅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还能够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小说中描述死后世界的“旅馆”,就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象征,代表着人们对死后世界的幻
想和对生态的无奈。
余华在《第七天》中巧妙地运用了回忆和遗忘的手法,使得故事更加生动且情感更加
真实。
小说通过主人公在死后的七天内回忆自己生前的点滴,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留恋和无
尽的思念。
而他也通过描写主人公在死后所面临的遗忘,表达了对生命的荒谬和无常的思考。
这种回忆和遗忘的手法使得故事情节更具层次感,并且极大地增强了读者对小说的吸
引力。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摘要】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在语言特点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小说的叙述清晰,语言简练,没有多余的修饰词语,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故事情节。
小说中充满了象征意味,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比喻,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余华运用写实主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形象和环境,让读者身临其境。
对话也是小说的亮点,生动感人,展现出人物之间的情感真实和复杂。
余华在《第七天》中的语言表达丰富多样,凸显出独特的风格和情感,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深刻的触动和思考。
【关键词】余华, 第七天, 语言特点, 富有象征意味, 写实主义手法, 对话生动感人, 叙述清晰, 精炼简练, 结论, 情感丰富, 独具特色, 引言, 正文1. 引言1.1 导言《第七天》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一名普通工人的生活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普通人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困苦与奋斗。
在小说中,余华运用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手法,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生活的真实与残酷。
本文将探讨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从叙述清晰、精炼简练、富有象征意味、写实主义手法和对话生动感人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作品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作品语言特点的深入剖析,希望能更好地理解余华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以及作品所传达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丰富。
2. 正文2.1 叙述清晰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在语言方面具有叙述清晰的特点。
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清晰地描绘了故事中发生的事件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在小说中,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主人公耿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以及他与周围人的关系。
余华通过精准的叙述,让读者深入理解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在叙述方面,余华还善于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对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生动描绘,他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丰富多彩的情感氛围,让读者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叙述清晰的特点使得整个故事线条清晰明了,读者能够很容易地跟随主人公的思维和情感轨迹,共情关注他们的命运和内心世界。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余华的小说《第七天》是一部描写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作品,其语言特点体现了余华深刻的写作功底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余华小说的语言风格、叙事手法、人物语言以及情感描写等方面来分析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余华在《第七天》中的语言风格是清晰简洁、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余华擅长用简练的文字将复杂的情感和事件描述得淋漓尽致,而且他的语言风格富有诗意,句式流畅,极具感染力。
余华在小说中对人物的语言处理也是极具特色,他善于捕捉人物的语言特点,通过对话展示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使读者更加贴近人物内心世界。
而余华对事件的描写也是尽可能地简洁有力,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了彰显主题和情感。
余华在《第七天》中的叙事手法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他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包括回忆、插叙、夹叙等,这些手法使得小说的叙述更加丰富多样,也更具有层次感。
通过这些叙事手法,余华将故事中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人物进行了交织,更加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变化。
余华在《第七天》中巧妙地运用了人物语言,通过对人物的日常交际和思想表达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
余华擅长捕捉人物的语言特点,通过对话展示出人物的性格风貌,使其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人物语言的运用也是余华小说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他通过细致入微的对话,将人物内心世界展露无遗。
余华在《第七天》中对情感的描写也是非常细腻和深刻的。
他通过文字描绘出了人物的愤怒、孤独、挣扎和坚韧,使得小说中的情感充满了力量和张力。
余华的情感描写非常真实,让人不禁沉浸感同身受。
通过对情感的描写,余华将读者引入了小说的情感世界,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具有感染力和令人回味无穷。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第七天》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沉重、深刻的笔触勾勒出人性的孤独与无奈,悲喜交织,充满理性思考和哲学意义。
本文从语言层面对小说的特点进行探讨。
一、平实朴素的叙述方式余华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朴素,没有过多华丽的修辞和夸张的描绘,沉稳淡定,反映了小说所描写的切实现实的主题。
他善于抓住人物与物品的特点和细节,如叙述李万山喝水的场面:“在厕所里,他打开水龙头,大口地吞着冰凉的自来水,水流入肚子里,一代一代,像是永不会停止”。
二、鲜明的对比手法在小说中,余华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通过对比,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如小说开头为“正午时分,一只鸟落在了窗户上”;小说结尾为“太阳升到了天上,但是人们知道,它不会再划过世界的顶端,不会再向下俯冲,因为那只鸟已经离开过它的视线和神圣的力量范围,那只鸟就在那边了”。
三、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余华还有高度的象征意义,诗意的象征元素贯穿整篇文章,将人物、场景、道具等复杂的个体特征通过精妙的象征手法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
如小说中的“黑白天”、“搭起楼来撑死的人”等精妙的象征,寓意极为深刻,让人不禁深思。
四、奇特的叙述情节余华的小说常常包含荒诞、离奇等元素,如小说中所描写的“死区”,“管试”等情节,应用科幻的元素,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上的思维、创造与能力。
综上所述,余华的《第七天》是一部口吻平实,风格简洁却洋溢着深厚人文哲理的经典之作。
通过平淡却富有内涵的语言,他描绘了一幅荒诞的人生图景,往往掩藏在朴素之中的深邃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论《第七天》中象征的修辞手法
论《第七天》中象征的修辞手法《第七天》是中国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深刻探讨了人类的本性和意义,充满了丰富的象征意味。
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其中包括象征手法。
首先,小说中的数个象征物体代表了不同的意义。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象征是“鸟”。
在《第七天》中,鸟是自由和梦想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
故事中的主人公贾平凹对鸟的追逐成为了他对追求自由的追求,而鸟在小说的结尾处也象征着人们不灭的梦想和对自由的渴望。
此外,小说中的“天堂”也是一个重要的象征。
在《第七天》的世界观中,天堂不仅仅是一个宗教意义上的地方,它还象征着人类的幸福和最终归宿。
作者通过塑造一个令人心动的天堂来描绘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除了具体的象征物体,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和符号也呈现出象征意味。
比如,主人公贾平凹在整个故事中反复以各种方式寻找结婚证书,这一情节象征着人们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追求。
而作者通过贾平凹一直未能找到结婚证书,暗示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对幸福的追逐常常充满艰辛与困苦。
此外,小说中还出现了许多比喻和隐喻的修辞手法。
比如,在描述对妻子的思念时,作者以“怀孕”来比喻这种思念之重,以此折射出人们对亲情的珍视和思念的力量。
又如,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在天堂中栽种树苗的过程,比喻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艰难努力,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付出。
通过以上种种象征手法的运用,《第七天》使整个故事充满了丰富的内涵和韵味。
读者可以通过品味其中的象征意义,调动自身的感知能力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和思考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小说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人类追求自由、追寻幸福、思念亲情等永恒主题,引导读者思考人生意义,对于读者来说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第七天》中采用了多种象征手法,通过象征物体、情节和符号的运用,以及比喻和隐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意义。
读者在阅读时,应当留心寻找其中的象征意味,并通过对其深入思考,获得对人类本性和意义的更深刻理解和指导。
《第七天》读书笔记
《第七天》读书笔记1.背景介绍《第七天》是余华的一部代表作,以荒诞的笔法描绘了死亡之后的奇特景象,引发读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深思。
小说中充满了强烈的反讽和荒诞的情节,余华巧妙地借助荒诞的描写,揭示出生命和死亡的本质。
2.深入分析在《第七天》中,余华运用荒诞的叙述方式,把现实的荒诞与虚幻相互交织,展现出一个充满反讽和讽刺的世界。
例如,小说中的“我”在死后进入了一个充满死亡气息的世界,这个世界虽然荒诞,但却映射出现实世界的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权力斗争等。
通过荒诞的描写,余华深刻地揭示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不合理,引发读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3.个人观点余华的荒诞写作手法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通过阅读《第七天》,我感受到生命在荒诞的世界中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助,同时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死亡的不可避免。
在我看来,余华的荒诞写作不仅是一种文学技巧,更是一种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他用荒诞的叙述方式,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死亡的意义。
4.对比与参照相比其他描写死亡主题的作品,《第七天》更具有荒诞性和讽刺性。
在作品中,余华借助荒诞的叙述方式,把死亡变成了一种奇特的体验,使读者对死亡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种荒诞性和讽刺性的描写方式,使得《第七天》在描写死亡主题的作品中独树一帜,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结论和评分总的来说,《第七天》是一部以荒诞手法描绘死亡之后奇特景象的小说。
余华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深刻揭示了现实世界的荒诞与不合理,引导读者对生命和死亡进行深入思考。
这部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
在我个人的评分中,《第七天》无疑可以获得9.5分的高分。
此外,通过阅读《第七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生命和死亡的本质,也更加明白了珍惜生命、珍视当下的重要性。
这部小说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珍视生命,对死亡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会将这部小说推荐给我的朋友们,希望他们也能够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是一部以中国新农村为背景的小说,以其细腻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而备受读者喜爱。
在这部小说中,余华的语言特点体现得非常鲜明,具有丰富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余华的语言真实、质朴。
他善于运用一些朴素的词汇和句式,以真挚的情感表达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比如在小说中,余华对主人公富贵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细腻而真实的描写,用一种真切的语言,切中要害地透露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
余华的语言充满了诗意和情感。
在小说中,余华运用了丰富的比喻、象征和隐喻,使得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情感的体验。
通过这些诗意的语言,余华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深处,将读者带入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情感境界。
余华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
他在使用文字的时候,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形式,而是更加倾向于自由、随性的表达方式,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让人感觉到一种独特的美和魅力。
这也是余华小说一直备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余华的语言中融入了对生活的关怀和思考。
他在小说中经常运用一些对生活的反思和启示,通过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呈现出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这种关怀和思考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增加了读者对作品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具有丰富的语言特点,其真实、质朴、诗意和思考,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一部充满魅力的作品。
通过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余华成功地表达了对人性、生活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和体验,为读者带来了一场精神上的盛宴。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余华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以其擅长描写生活底层人物和对人性命运的深刻思考而闻名。
他的作品《第七天》也是一部深受读者喜爱的小说,其中呈现了余华独特的语言特点。
余华在《第七天》中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
整部小说几乎没有任何复杂的修辞手法和华丽的语言,而是以平实直白的文字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
余华通过简单的语言,直抒胸怀地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和生活状态,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观赏性。
余华在《第七天》中巧妙运用了讲故事的方式。
小说主要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主人公塞罗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平凡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
余华通过抒发塞罗内心的纠结和挣扎,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命运和情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余华也在故事中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富有哲理的对话和描写,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丝深沉的思考和意蕴。
余华在《第七天》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和日常场景的描写。
这种写法使整个故事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
余华通过对话和场景的刻画,展现了生活中最朴实的情感和矛盾,引起了读者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余华在《第七天》中所运用的语言特点还体现在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上。
余华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
他对人性的思考,让读者在读完小说后产生了对生活、对人性、对社会的深思,这也是余华作品深受读者喜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不仅在题材和情节上吸引了读者,更在语言上展现了他独特的魅力。
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讲故事的方式,对话和场景的描写,以及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余华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0字】。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第七天》是余华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成为了众多读者的心头好。
余华以其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并通过小说中的语言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小说的语言特点入手,探讨《第七天》在语言方面的魅力所在。
余华在《第七天》中采用了朴实的语言风格。
小说以一位背负沉重罪行的老人为主角,通过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悟,展现了一幅悲壮的人生画卷。
余华用简单朴实的语言描述了老人生活中的琐事,描绘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
这种朴实的语言让读者感到亲切和真实,使人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中所呈现的情感和内涵。
余华善于运用象征主义的语言手法。
在《第七天》中,余华用丰富多彩的意象和象征来丰富小说的内涵,增添了作品的深度和艺术性。
在小说中,余华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物,比喻人生犹如一片广袤的草原,而人的内心则像是一座被遗弃的城市。
这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加生动、富有张力,引人深思。
余华在《第七天》中还运用了富有诗意的语言。
小说中有许多充满诗意的句子,通过对情感的细腻描绘和对形象的生动描述,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他就这么站着,任由风雨在他周围肆意地凌乱。
”这句话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无助,给人以深深的感触。
这种富有诗意的语言,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感。
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朴实、象征、诗意和隐喻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语言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的艺术魅力,并对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相信通过对《第七天》的语言特点的认识,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领略到这部优秀作品的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华的《第七天》让我想到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
我是在读第四天的时候,因小说中的调侃和狂欢的基调,而想到布尔加科夫的。
现在回头想想,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里,仍旧是那个倒霉的布尔加科夫,做了《第七天》或者生命后半场的余华,的衬布。
包括那个柔情四射,软不拉几的结尾,太洋溢着俄国作家一向的温情了。
而正是这样看似善良的结尾,让人的心掉入冰窖。
我宁可被小说折磨而死,也不愿看到作家露出一丝一毫的松懈,就好像从一个吝啬的人手缝里攥出几个毫子。
作家的温情,不是因为善良,而是他不知道该怎样往下写。
没有主张,心灵没有方向,不敢了,黔驴技穷了。
这是一种被迫的策略。
余华还是那个余华。
我不同意“大失水准”这样的评价。
我在青春期狂热地迷恋过这位本乡作家。
读过他的所有小说。
他的海盐卡夫卡气质和牙科医生的履历都影响过我。
《在细雨中呼喊》曾带给我美妙的阅读感受,我至今记得我坐在自己的小床上,抱着书痛哭,是在一个白天的上午或下午。
开始看《第七天》时,我随手记录下一条观感:忧伤的中年人的小说。
忧伤,就是余华。
这两个词可等量齐观。
这位昔日牙医的忧伤,随着年龄的增长并未减退。
整个余华一言以庇之,就是无限的忧伤。
而这种无限和忧伤,都是限制在叙述的紧身衣中,因此打上了余华非常个人的标识。
他的语言是口语化的,并不一味写冗长的翻译体,他的想象力固着在冷静的手术刀上。
外表冷静的人,内心也许同样冷静,也许是不。
余华写的孩子总让人过目不忘。
我总念叨这一点。
总认为一个好作家就是写孩子写得特别好的人。
第三天,杨金彪和杨飞的父子感情,让人回忆起许三观和不是他亲生的儿子。
那种非血缘又刻骨铭心的感情又一次勃起了。
经历了网络恶搞文化洗礼的我,简直要往基情深处去想象。
是否,那个一辈子守身如玉的杨金彪,有没有那么一次,为杨飞而动心。
事实上,我得承认,孩子是世界上最能引起人邪恶之念的源头。
美,邪恶,无辜,这三者捆绑在一起。
以腾讯微博上的余华观之,他是一个时刻关注现实,对时局偶有影射的作家。
这再次让我想到了布尔加科夫。
是不是中国的命运,让他难以再在地下室继续卡夫卡式的沉沦,而升华到了《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辛辣飞翔式?姿势,完全变了。
外界传言余华此小说多年前就已完成,一直秘而不宣。
我没有花时间去翻查《第七天》为何在此时出笼的前因后果。
我想到了一句话:作者最难的一件事是把作品确定下来。
尝试写作的人会感受到这条道路的无有穷尽,甚至一个几行字的小东西,都会让你费尽力气。
因为你永远无法自信地确认,它是否已完美地最终完成。
而余华另一部影响我至深的随笔集,题目就叫《我能否相信自己》。
我相信余华仍旧是一个怀疑主义者,一个怀疑主义者是不那么容易拿出新作的。
在人到中年的余华身上,我看到了他逐一捡起人生的原命题:父亲,母亲,孩子,妻子……他世俗性的一面是以家庭为轴心在旋转的。
在以往的小说中,他的忧伤是通过一个个不期而拾的比喻,来到我们眼前的。
《第七天》中,比喻仍然是余华的武器。
比如“她慢慢扯开那块白布,像是清除堵在门前的白雪。
”这是余华释放感性的时刻,只是过去他要节制得多,而现在,他像一个疲惫的老人,最后决定挥霍着愤怒的情感,向现实抗争。
愤怒,总是离不开忧伤的衬托。
这两点,余华都是做到极致的。
只是除了杨金彪收养杨飞的段落,除了杨飞和李青恋爱的那段,余华的叙述开始走针了。
不是每一个鼓点都敲在了响处。
这是情绪在左右作家的控制力吗?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要是我没了工作,可以向杨飞那样复印大学文化的简历,去遍地都是的补习班找一份家教的工作。
这让我对晚年生活笃心了很多。
他应该写得再慢一点,慢一点,要成为真正的布尔加科夫,《第七天》还太浅显了,可以当做一次转身的试水。
作为一名前粉丝,希望余华能如愿以偿。
我现在还依稀记得那个下午,天灰蒙蒙,沉闷而不可自拔。
那时我十一岁,正是百无聊赖的年纪。
在一个周末,无书可读,于是翻箱倒柜,最终发现了一本朋友留在这的书,封皮红色,上面写着两个字,活着。
本来只是想随便翻来看看,但打开第一页就停不下来了,等我抬头的时候,已经傍晚。
依然记得当时看过之后的感受:这也算一本书吗,死亡接着死亡,等我对故事有所期待时,依然是残酷的死亡。
我在那样的年纪不能明白为什么现实是这样的。
为什么一个作家要如此残忍。
于是,我在剩下的一段时间攒钱,跑到县城唯一的新华书店买下了我能看到的余华的所有的书。
在此之前我读的都是遥远的世界名著,那些美丽而略带残忍的故事激不起我内心真正的疼痛。
但对余华的阅读开启了我的另一个世界。
后来和小舅在一次对余华的谈论之后,他或许觉得我可以看些别的东西了,于是给了我一本王小波的书,两个作家就这样在我头脑里交汇了。
现在看,如果从文学角度说,判断两位依然是困难的,当然我更偏好小波。
但我必须诚实的说,余华对于小说的看法我到如今依然认同,余华是一位顶尖的小说家,而王小波则是一位顶尖的作家。
后来的日子,我渐渐爱上的是王小波、菲茨杰拉德、村上这样充满诗意而小说结构依然精密的作家,而余华的文笔实在太差,越来越不能满足我炫耀的需求,正因如此,他的书我通常只读一遍。
不过有些例外,比如《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最好的小说,也许是我读的华语现代小说太少,我很少见到能像余华这样以万花筒的般绚烂而精密的方式把时代的记录的如此准确的作家。
余华文笔浅显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不能像背诵别的作家一样大段背诵他书中某些话,后来的兄弟更是言辞粗鄙,有语言洁癖的读者甚至读不下去。
但我更愿意把这归结于时代的荒唐,而不是余华的语言苍白。
余华很多年前就说,一本小说写出来之后就不属于作者了,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命运,他们不受作者掌控,作者做能做的只是写。
其实这也是余华一种独有的写作方式吧,把时代用最易读的方式展示出来,而不过度纠结于文笔。
这几年我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认为:余华是大象无形。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起,余华就是一个先锋作家,对于西方、拉美小说的技巧浸淫已久,而余华的阅读量更是有目共睹。
于是我一直在思考,余华的小说为什么这么好读,似乎从我读余华以来,每本小说都是一口气读完的,观察众多书友,似乎也都如此。
然而余华作品的命运却不像众多一口气小说的命运—读完即被遗忘。
那些故事中的人物,富贵、许三观、宋凡平总会在某个时刻纠葛着你。
今天凌晨又是一口气读完了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失望与绝望并存。
失望于第一章的文笔太差,第二章的故事太都市;绝望于那么多的死亡,那么多的眼泪。
但读到写父亲的那章时,我找到了《兄弟》中写父亲宋凡平的感觉,比那种感觉更轻柔、更唯美、像一个破碎而无力缝起的梦。
读到鼠妹那章时,我似乎看到了千千万万在这片土地上行走的人,他们没有脸,没有衣服,像游魂一样四处飘荡。
“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无缘无故在世上某处走,走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无缘无故在世上某处死,望着我。
”我知道,以余华的能力,写这部作品绝对不可能用了七年,也许只是七个月,但余华对于这片土地那种如鲠在喉、不得不写的感觉却一定持续有七年之久。
余华是个幽默的人,如果掉书袋的话很多作家也掉不过他。
但我从没在余华的作品中发现这些东西。
这几年作家的微博看过不少,余华一直在腾讯,我想我知道是为什么,也许在那,他才能发挥出自己想起到的影响力吧。
余华以自己的阅世之丰写了无数通俗易懂又富于幽默的段子,这些段子并不见得比推特上流行的政治段子高明到哪里去,但它们发布在墙内,每一次敏感事件,余华都在红线上跳舞,腾讯给了余华足够的宽容。
这些琐碎的信息展示着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作家对这片土地的愤怒与希望,但喜笑怒骂后,余华一定更难受,因为文学在网络碎片中消解了,段子的转发量真的可以改变一些什么吗?我想他也不确定。
所以,在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后,余华有了这次尝试,十几年了,余华没有写过当代,他的故事都发生在上世纪,发生在那个疯狂奔跑的政治时代。
作为一个有温度的作家,面对中国当下的荒诞,怎能仅仅满足用段子或杂文一吐为快?怎能不尝试用文学作品留下更深刻的什么?毕竟他首先是而且始终是一个小说家。
于是,在这本严肃的小说中,出现了众多的荒唐的时代事件、流行的时代名词。
他们出现在这本书里,就像走错了地方的孩子,那么无辜,流着泪想说点什么,力量却飘散在空中,最后像一摞旧报纸里整理出来的“新闻联播”。
本该像小说一样荒诞的故事情节,却因为在这片土地出现太多次,而被人习惯,袭警、拆迁、弃婴、卖肾这些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放在一本小说里,却显的有些轻薄。
我不知道老外们读过这本书是什么感觉?是不是如我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时,惊讶于----冰块是这个时代的伟大发明?如果余华仅仅止步于此,那我将是失望的,但余华走的更远。
寻找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的人从远方寻找自己,有的人从回忆里寻找自己。
而余华,从父亲那寻找自己。
最温柔的抛弃莫过于找回,最诚实的赎罪莫过于放逐,故事里的父亲便是如此,抛弃了儿子,寻回了儿子,抛弃了自己,等着儿子寻回。
余华对父亲的描写是细致而温柔的,还有什么比一个老男人独自抚养一个铁路拾回的弃婴更具理想主义情节呢?还有什么比一个儿子抛弃了一切在冥界游荡只为找到父亲更动情呢?在冥界寻找是一条主线,在寻找中回忆过去又是一条主线,所有在新闻事件中死去的孤魂都在冥界中找到一个美好的死无葬身之地。
那里鲜花盛开,流水淙淙,那里没有仇恨,那里是永远到不了的乌托邦。
众多的伏笔、众多的脉络如此巧妙的通过主人公的脚步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看不到小说技巧,但技巧无处不在;我们没有阅读上的语言困难,但阅读始终困难。
在这本书里我久违的看到了余华的抒情,那么多的抒情片段穿插在残酷的死亡中,余华是绝望的,在现实里如何去抒情?上顿不饱,下顿没门,怎么去聆听树叶的声音,怎么去以手捧水给身体清洗?所以抒情只能在冥界。
在鼠妹身上,余华一定寄托了所有能期盼的美好。
月光下的向日葵,依旧在盛开。
这片土地上的人什么都没有,只剩下骨头,但这骨头是硬的,也是温暖的,这里的人不需要墓地,心安处便是天堂。
这是一本绝望之书,也是一本希望之书。
迅翁在《野草》中说:“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我想余华大概也是此感吧,所以在世界尽头,他为我们造了一个美好的地方,它有着一个美好的名字---死无葬身之地。
(后记,读第一天,我不断纳闷,余华这文笔比我都不如;读到第三天,我差点掉泪;读到最后几天写鼠妹时,我开始长叹苦笑;读完之后,我对这电脑坐了几秒钟,掉泪了。
严格的说这本书瑕疵不少,但这是一本后面越写越好的书,结构好于情节,抒情好于文字,这是一次可喜的尝试,可是它是否达到余华的标准了?恐怕余华自己也知道吧。
最后,这本书能出版,恐怕也只有余华能做到吧)零八年初中毕业的夏天,第一次读余华,读的是《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