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宦海浮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坡诗词情浅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苏轼的万丈豪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的婉约代表词。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的平心气和。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是苏轼对人生的期待。
一生的颠簸,成就了一个文采飞扬,随性豁达的苏轼。
总得来概括,苏轼的诗词风格还是豪放的。
当然也不乏抒情、描写类的。
婉约中最出名的还是写给原配妻子王弗的悼亡词《江城子》朱淑真
宦海浮沉,真爱永续——苏轼爱情之我见
苏轼的婚姻是幸福的,经历了三段真爱。
每位夫人也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无人能及。
结发夫人王弗的聪敏、智慧;续弦夫人王润之的温柔、坚韧;侍妾朝云的知心、忠敬。
苏轼对她们的爱情共同的特点可总结为“真挚”一词。
跟随着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它带给我们的惊喜与无奈,苏轼作为一代风流才子和文人的杰出代表,他的爱情生活,历来倍受人们关注。
伴随苏轼走过一生的有三位女性:王弗、王润之、王朝云。
在今天我们已无法感受苏轼对她们至死不渝的爱情,但千年之前的他却用最真挚的心洞悉了爱情的真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是谁让苏轼如此魂牵梦绕?“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
”又是谁让苏轼这般悱恻缠绵?自古才子配佳人,苏轼又会与佳人唱出怎样的欢歌?
一、结发夫人王弗
苏轼十九岁那年(1054年)与同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喜结连理,他们的爱情由浅到深不断发展,对于王弗的认识,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王弗虽出身小户人家,却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对诗书非常熟悉而且记性极佳。
在生活上,苏轼不善于为人处事,朋友多了难免良莠不齐,王弗有时会躲在屏风后听苏轼与友人交谈,王弗就凭客人的言谈作出对其人品的判断,为苏轼择友把关,所以有了“幕后听言”的故事。
王弗一生为苏轼红袖添香,伴他度过寒窗苦读的寂寞,也曾经历了苏轼春风得意,金榜题名的风光。
他们不仅在生活上,更从精神上紧密相连,休戚相关。
1.自主相恋结姻缘
苏轼与王弗的婚姻并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苏轼与王弗成亲之前,青神王家与峨眉苏家,没有丝毫联系,仅就门第而言,王家与苏
家就有一段距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是苏轼哀悼王费的名篇,其中有“小轩窗,正梳妆”一句。
“小轩窗”正是苏轼岳父家那样小户人家女儿闺房的装置,与苏家不可同日而语;“正梳妆”,观察角度从外向内,很象是互相爱慕的少年男女见面的场景,推断两人婚前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并非包办婚姻。
2.为君哀毁因君衰
人生无常,事事难料,王弗不幸于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病逝于京师开封,年仅二十六岁。
王弗的早逝带给苏轼巨大的伤痛,长叹:“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
悲痛欲绝的苏轼不仅在皇上的御试中拒绝写诗作赋,从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王弗去逝到熙宁元年(1068年)秋天为父亲守丧期满回朝,苏轼一首诗都没写,成了“诗坛哑巴”,后来苏轼的诗词中开始大量涌现“衰”、“老”、“早生华发”之辞,可见其心态之悲凉。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年阴阳隔绝,思念却没有断绝,情深厚谊。
就在王弗去世10年后的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下了这首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哀怨缠绵的挽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用词写悼亡,是东坡的首创。
这首词是“记梦”,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面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
此时作者四十岁不到,却已是“尘满面,鬓如霜”。
这些年的宦海浮沉,生活中忐忑不顺,都会让他想起王弗是多么地宝贵,“小轩窗,正梳妆”正是王弗生前与苏轼爱情缩影;“料得年年肠断处”,写出了永久的深情与悲哀;明明安葬于苏家祖坟并与苏轼的母亲合葬,却又要称之为“千里孤坟”,有些夸张,但一个“孤”字,足以表达苏轼对夫人王弗的怜爱之情。
整首词,充满了词人对爱妻的怀念,并将其思念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催人泪下,感慨万千。
4.苏轼对王弗的评价
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苏轼对原配夫人王弗评价是很高的。
有两点,其一“敏而静”意思是非常聪明同时又不恃张扬;其二“有识”意思是有见识。
二、贤淑续室王润之
续写生命的乐章,成为苏轼续弦夫人的王润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1068年)。
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柔顺贤惠。
苏轼为她取名为润之。
王闰之陪伴苏轼宦海沉浮,共同生活了25年,先后历经著名的“乌台诗案”和“黄州贬谪”。
经济最困难时,王闰之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
王润之小有才情,也能吟出“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
”。
苏轼“乌台诗案”(中国历史上第一桩典型文字狱)被捕入狱,王闰之为了保护苏轼把他的诗稿焚毁。
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轼的人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苏轼出狱后也说“十亡七八九矣”。
1.惟有闰之作为继室
苏轼所娶继室王闰之,时年二十一岁。
当时早婚风气盛行,闰之为何二十一岁还待字闺中呢?
原因只能有一个,那就是三年前王弗病逝前极有可能作出安排,指定闰之作继室,否则,以苏轼的身世地位,不可能去娶一名年长的村姑。
苏轼在《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终于清楚地道出原委:“昔通义君,没不待年”,“通义君”为朝廷后来对王弗的追封,“没有待年”,说明在王弗去逝尚不到一年,苏轼和闰之的婚事便已定下。
2.生不同归死同穴
苏轼的第二个妻子王闰之比起王弗和朝云来,名气最小。
她的才干见识也许比不上王弗,却是一个最贤淑的妻子。
王闰之也先于苏轼去世(1093年),让苏轼再遭打击,“泪尽目干”,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
曾不少许,弃我而先。
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
旅殡国门,我少实恩。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呜呼哀哉!”(《祭亡妻同安郡君文》)。
苏轼去世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将来惟有与你同穴而葬,才能履行一同归去的诺言!”的愿望。
3.《蝶恋花》
泛泛东风初破五。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苏轼提及王润之诗文更多一些,所昭示的感情之真、之朴,更非浮光掠影者所能窥见。
王润之第一次被苏轼在诗文中向外人提起便是贤妻身份。
“闾巷家家互相馈送”、“腊日不归对妻孥”(《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正说明家中和“闾巷”之事妻子全能应对,这样他才得以远离尘世喧嚣,忘却现实的无奈。
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
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王弗为苏轼生了长子苏迈,王闰之为苏轼生了次子苏迨与三子苏过。
)都一视同仁。
在苏轼眼里,她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
4.苏轼对王润之的评价
在《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苏轼对续弦夫人王润之是这样评价的:其一“母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
”意思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其二“得失如一,随遇而安。
”意思是说无论苏轼经历官海的大起大落,润之始终如一跟随苏轼。
三、红颜知己王朝云
在苏轼的生命中还有一位值得书写的女子王朝云,她的出现完满了苏轼风流才子和多情佳人的传说;他的存在丰富了苏轼洒脱不羁的人生。
侍妾朝云,比苏轼小二十六岁。
“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
后来颇能识词解意,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
1.唯有朝云能识我
王朝云最善解苏东坡的心意。
一句“大学士一肚皮的不合时宜。
”使苏东坡捧腹大笑,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
苏东坡在杭州四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颠沛不已,甚至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副使,这期间,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无怨无悔。
侍妾朝云让苏轼的生活充满了浪漫和多情,她虽然身份卑微,却能带给苏轼精神上的理解和愉悦,为苏轼抚慰心灵的伤痛。
2.空有千行流泪
王朝云逝世时,苏轼已经是古稀老人。
临终前她执着东坡的手意蕴深长地说:“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象梦幻泡影,又象露水和闪电,一瞬即逝,不必太在意。
”这番话并不只是她皈依佛门后悟出的禅道,其中寓藏着她对苏东坡无尽的关切和牵挂,生前如此,临终亦如此。
”
3. 《西江月·梅》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在苏轼的三任妻子中,写给王朝云的诗词也是最多的。
最著名的一首怀念朝云的词,还是要数《西江月·梅》。
杨慎《词品》云:“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
”该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
明为咏梅,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
人品的化身。
4.苏轼对王朝云的评价
在《朝云墓志铭》中,并没有像《亡妻王氏墓志铭》、《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那样,表露出浓厚的儿女私情。
其中的只是如对挚友般中肯的高度评价,称之为志同道合的知己。
同样苏轼也对红颜知己王朝云有两点评价:其一敏而好义;其二,忠敬如一。
总结以上研究成果,我认为可以将苏轼的感情生活化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与晚期。
相应的,聪敏、智慧的王弗与苏轼一同度过浪漫而奋发的早期;温柔、坚韧的王润之与苏轼一同度过和谐而坎坷的中期;知心、忠敬的王朝云与苏轼一同度过洒脱而颠沛的晚期。
这种搭配是如此的完美,设想如果打乱三人的出场顺序,也许就无法成就在多个领域独占鳌头的苏东坡了。
纵观苏轼一生,仕途上虽跌宕起伏,感情生活上却很充实,正是因为他丰富的感情生活,成就了他在文坛巨匠的地位,他与三位妻子的真挚爱情,为他传奇一生平添了浪漫美丽的一笔。
所谓功名利实禄皆为过眼云烟,官场黑暗仕途坎坷,苏轼在政治上并无太大建树,这本是由当时的政治气候所决定,非个人之力所能及。
然而苏轼在诗词领域却独树一帜,征服了以后几乎所有的后来者。
在爱情生活中,他并不效仿士大夫一族“从一而终”的愚腐,而是把逝去的爱人记在心里,把美好的爱情珍藏在心灵深处,然后敞开心怀,勇敢地迎接新的感情,书写更灿烂的人生篇章,正所谓“宦海浮沉,真爱永续”,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当今社会,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苏轼寓惠诗词深刻地反映出他被贬后思想上已经发生变化。
苏轼生长在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祖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教育与熏陶,因而“奋厉有当世志”。
(《东坡先生墓志铭》)他少年时代就表示要坚持反对宦官专权误国的东汉名士范滂作为学习的榜样。
(据《宋史》)在他赖以考取进士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中,也大赞尧舜禹汤文武等名君之治,反映出他要“致君尧舜上”的雄心宏愿。
他在朝中所写的许多策论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当他看到朝廷党争激烈,互相倾轧,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并且屡遭贬谪之后,思想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屡见于他的寓惠诗词作品中。
他喟叹道:“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
”(《寓居合江楼》)“誓将闲送老,不著一行书。
”(《无题》)“吾生本无待,俯仰了此世。
”(《迁居》)这些诗句表明,他当年的经世济时之志,现在已转化为“乐天知命”的思想。
这种变化还集中表现在他40多首的“和陶诗”中。
他在这些诗中写道:“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
”可见他已改变初衷,厌倦官场,羡慕陶渊明
式的田园生活了。
苏轼热爱惠州山水,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反复咏叹,认为“此邦宜住玉堂仙”。
他一到惠州,地方长官便待以殊礼,请他住进三司衙内的合江楼。
他开窗暸望,立即写诗赞道:“海山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
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安居之后,遍览本州风物。
他爱罗浮山、汤泉、白水山、更爱西湖。
他夜游西湖往往“逮晓乃归”,感受弥新。
其《江月五首》首章写道:“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
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
(按:此两句是说惠州西湖可与杭州西湖媲美)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
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
”月明之夜,物我皆忘,把自己融入西湖的景色中了。
苏轼热爱人民,关心民瘼,与普通老百姓息息相通,“杖履所及,鸡犬皆相识。
”这在他的寓惠吟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在夜访翟秀才时写道:“林行婆家初闭户,翟夫子舍尚留关。
”“中原北望无归日,邻火村舂自往还。
”绍圣二年三月,他游览白水山佛迹岩,在归途中遇到一位80多岁村叟,便与之畅谈,老者热情地请他饮酒,并约他待荔枝成熟时再来一游。
随后他便写诗记其事:“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
”“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违?”(《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寓惠期间,苏轼为惠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如助建东新、西新二桥,倡建水碓,推广秧马,呈请改革税赋缴纳办法等等,足见他不是在诗歌中玩弄文字,空喊口号,而是出于真情实感。
他在惠写成的光照千古的《荔支叹》,是其“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句,也不是姑妄言之。
苏轼寓惠诗词视野开阔,题材多样,自然酣畅,挥洒自如,但也夹杂着庄子、佛老思想的消极成分。
不过,他感悟的一些人生哲理,对人们是有一定启迪作用的。
早在他谪居黄州时,在《前赤壁赋》中就借曹操的故事并托客言作了第一次的阐述:“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喟叹人生须臾,事业有极。
及谪惠州,他亦往往把这一哲理写入诗词中。
例如《和陶咏三良》诗云“仕宦岂不荣,有时缠忧悲。
”《西江月》词云:“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说明理想与现实往往是矛盾的,人生道路充满了曲折与坎坷,我们应当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慨当以慷,泰然处之,才不至于心为形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