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岭南文化
721大暑 苏 轼 日啖荔枝三百颗
721大暑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大暑,一年中最热的节气,阳光炽热,空气仿佛都在燃烧。
在这样的酷热中,想起苏轼的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心中竟涌起一丝别样的清凉。
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他的一生波澜起伏,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境。
当年他被贬岭南,在那远离政治中心的偏远之地,他没有陷入自怨自艾的泥潭,反而在当地的风土人情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荔枝,这种在当时北方极为罕见的水果,成为了苏轼在岭南生活中的一份甜蜜慰藉。
想象一下,在炎炎夏日,苏轼坐在树荫下,手中拿着一颗颗饱满多汁的荔枝,细细品尝,那滋味该是何等的美妙。
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或许并非真的吃了三百颗,而是一种夸张的表达,用来形容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深。
对于苏轼而言,荔枝不仅仅是一种水果,更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境的不屈。
在岭南的日子里,他没有被艰苦的环境和被贬的遭遇所打倒,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拥抱生活。
他欣赏当地的山水,与百姓交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这片土地之中。
这句诗也让我们看到了苏轼的真性情。
他毫不掩饰自己对美食的喜爱,这种率真和坦诚让人感到亲切。
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和遭遇而故作清高,而是以一种最朴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今,当我们在大暑时节品尝荔枝时,或许也能体会到苏轼当年的那份心境。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但我们是否能像苏轼一样,在困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美好呢?荔枝的甜美,在大暑的酷热中带来了一丝清凉。
而苏轼的诗句,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一颗乐观的种子。
无论环境如何艰难,我们都要学会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
在现代社会,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
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内心的需求。
苏轼的这句诗提醒我们,要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也许是一顿美味的饭菜,也许是一次与家人的相聚,也许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而且,苏轼对荔枝的喜爱也反映了他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融入。
关于岭南文化诗词
关于岭南文化诗词
摘要:
一、岭南文化简介
二、岭南诗词的历史渊源
三、岭南诗词的代表作品
四、岭南诗词的特点与影响
正文:
一、岭南文化简介
岭南,位于中国南部的广东、广西和海南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岭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岭南文化中,诗词作品具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二、岭南诗词的历史渊源
岭南诗词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岭南地区已有诗歌创作。
汉代以后,随着中原文化在岭南地区的传播,当地的文学创作逐渐繁荣。
唐代是岭南诗词的第一个高峰期,出现了张九龄、杜牧等著名诗人。
宋代以后,岭南诗词继续发展,涌现出苏轼、区仕衡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诗人。
三、岭南诗词的代表作品
岭南诗词作品丰富多样,其中一些代表性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如唐代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杜牧的《秋夕》,宋代苏轼的《惠州一绝》和区仕衡的《岭南大雪》等。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
涵,展示了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四、岭南诗词的特点与影响
岭南诗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反映了岭南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在艺术风格上,岭南诗词既继承了中原诗词的传统,又具有独特的南方韵味。
在思想内容上,岭南诗词作品关注现实生活,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此外,岭南诗词还受到了海外华人文学的影响,呈现出一种跨国界的特色。
请你以苏东坡的故事为话题,以为官之道
请你以苏东坡的故事为话题,以为官之道苏东坡,原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哲学家。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既有辉煌的文学成就,又有坎坷的为官经历。
本文将以苏东坡的故事为话题,探讨他的为官之道。
一、苏东坡的为官经历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他曾四次被贬,但始终坚守为官之道。
他的为官经历包括:1.杭州通判:苏东坡初入仕途,被任命为杭州通判。
他在任期间,关心民生,积极治理水患,推广农业技术,使当地百姓生活得到改善。
2.密州知州:苏东坡调任密州知州,面对旱灾、蝗灾,他亲自带领百姓抗灾,减免赋税,使百姓度过难关。
3.徐州知州:苏东坡在徐州任上,积极治理黄河,加固堤防,使黄河不再泛滥,保障了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4.湖州知州:苏东坡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被贬。
尽管身处困境,他仍关心民生,积极推广教育,提高百姓文化素养。
5.岭南地区:苏东坡被贬至岭南地区,他克服水土不服,积极传播文化,推广农业技术,为当地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苏东坡的为官之道1.廉洁奉公:苏东坡为官清廉,他主张官员要廉洁自律,以身作则,为百姓谋福祉。
2.重视民生:苏东坡始终关心百姓疾苦,他认为为官之道在于解民忧、帮民富。
在各地任职期间,他积极改善民生,推广农业技术,发展教育事业。
3.依法行政:苏东坡主张依法行政,他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百姓权益的基石。
在任期间,他严格执行法律,公正无私,赢得了百姓的信任。
4.勤政爱民:苏东坡勤奋敬业,他主张官员要勤政爱民,深入了解民情,解决百姓实际问题。
5.重视文化教育:苏东坡认为文化教育是提高国家素质、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各地任职期间,他积极推广教育,提高百姓文化素养。
三、总结苏东坡的一生,既有辉煌的文学成就,又有坎坷的为官经历。
他的为官之道,体现了廉洁奉公、重视民生、依法行政、勤政爱民、重视文化教育等原则。
中国古代岭南的贬官文化——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
(1)刺配
五刑——笞、杖、徒、流、死。
(2)编管羁管
编管和羁管都是将贬官遣送到远处并进行监督 管制和人身自由上的限制,只是程度有轻重之别, 羁管稍重,编管次之。
(3)安置
安置适用的主体主要是宰执、侍从官
(4)居住
居住是宋代惩罚贬官的最轻手段,惩罚中又含有 优容。
2.地域分布
远恶州军贬官人数相对要多一些 地理位置比较重要的府州军容纳贬官相对要 少 经济条件落后的州军贬官就多,相反,得到 较好开发的地区贬官就少 贬官在岭南的地理分布与当地文化发展程度 也有很大关系,文化越发达,贬官相对就少; 反之,则贬官就多
哲宗亲政、绍述新法,章惇报复元祐党人。 “绍圣中,贬元祐人苏子瞻儋州,子由雷州,刘莘 老新州,皆戏取其字之偏旁也。时相之忍忮如此。” 而在贬谪刘安世时,“蒋之奇颖叔云:‘刘某平昔 人推命极好。’章惇子厚以笔于昭州上点之云: ‘刘某命好,且去昭州试命一巡。’” 元祐党籍碑
1.类型分析
二 宋代岭南贬官概况
3.为什么选择宋代?
(1)岭南在宋代贬官最为集中
远恶州军,南恩州、新州、循州、梅州、 高州、雷州、化州、宾州、容州、琼州、万 安军、昌化军、吉阳军 史弥远 “新恩” 英州 “人间生地狱” 昭州 “大法场”
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和宋代所处的多元政权并立 的外部环境有关。 宋代整个岭南地区的贬官,仅见于史籍者,即有 400多人次,湮没无考者,则更是不计其数。陈瓘 戏言:“岭南之人见逐客不问官高卑,皆呼为相公, 想是见相公常来也。”苏轼自岭南北返,至大庾岭, 也赋诗慨叹:“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 回?”
三 贬官的活动及其对岭南的影响
彰显岭南优秀文化的诗词
彰显岭南优秀文化的诗词
岭南地域辽阔,文化底蕴深厚,有着独特的诗词艺术。
以下是几首彰显岭南优秀文化的诗词:
1. 《广陵散·登临》by 窦娥
飒飒西风满院树,江上寒潮带雨来。
冈峦不可数,林壑如许开。
远山如黛,近岫若云,自是千峰万壑中。
只应今夜月,向此各憧憬。
2. 《宋江陵王塘别业》by 蒲松龄
虽与天地大同小,也于人间得自由。
山林水色皆青翠,闲趁花时读古书。
老去尚能吟白雪,穷通亦喜过闲居。
归来不用高楼望,眼底何曾离此处。
3. 《赠荔枝》by 刘过
伏枕听风声,细思缅故乡。
红颜日已暮,白发时先长。
宿露凉如水,秋蝉韵似霜。
未因青史媚,空作绿肥香。
4. 《题赤壁》by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些诗词既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也反映了岭南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历史背景。
苏轼贬谪生涯与岭南养生文化
安 ”( 《问养 生 》)。此 时 的苏 轼 仕 途 得 意 , 心 于 政 治 热
功业 , 步人 中年 , 体 渐 衰 , 分注 意积 累养 生 文化 虽 身 十
州 秀 才 , 举 不 第 , 何 不 可 。 凡 此 , 可 看 作 他 以 累 有 ” 皆 “ ” “ ” 重 , 强调 心理 调 适 的岭 南养 生 文化 , 和 与 安 为 对
化意3 忽略 了苏轼 最基本 的活动— —养 生 活 动的文 4,
生活 的大部 分 时间 , 轼都用 于 养生 , 凡 养炼 、 食 苏 但 服
与节 欲等法 术 , 都采 用 。他 特别 重 视 静 心 养 气 , 他 曾 自冬 至 日起 , 连 斋 居 四 十 九 日。 在 给 好 友 赵 晦 之 的 一
之 望 。 然 中 心 甚 安 之 。 未 说 妙 理 达 观 , 譬 如 元 是 惠 但
、
对 岭 南 养 生 文 化 的 利 用
早 在 熙 宁 十 年 ( 0 7年 ), 轼 在 济 南 与 岭 南 道 17 苏
人吴复 古相逢 , “ 养生 于吴子 , 二言焉 , 和 , 便 问 得 日 日
归 来 的 事 实 , 确 证 了 心 理 调 适 法 在 恶 劣 环 境 下 具 有 又 特 殊 的养 生 价 值 。柔 奴 充 满 智 慧 的 人 生 态 度 与 生 存 方 式 , 暗 合 岭 南 养 生 文 化 , 效 显 著 , 轼 为 此 赏 叹 既 功 苏
化 意 义 。 由于 贬 谪 时 期 行 动 受 限 、 病 相 仍 , 轼 耗 衰 苏 时最多 的活动 , 是 以生存 为 本 位 的养 生 文 化 活 动 。 乃 特别 是晚 年贬谪 岭 南 , 疫 流行 又缺 少 医药 , 生 保 瘴 养
苏轼与岭南文学——由清代学海堂之文学教学谈起
草 木 体 》 这 些 拟 作 类课 题 或 由原 作 的 内容 生 发 引 申而 不 限形 式 , 限定 其 他 内容 而 借 鉴 原 作 的文 体 形 式 , 规 定 写作 要 求 。 或 在 的同 时 给 士子 树 立 了创 作 的 范 本 , 给 了士 予 发 挥 的 空 间 。在 这 些 题 目中 ,读 东 坡 岭 外诗 咏古 六首 》 中 体 现 了名 家 名 作 也 《 集
来说 可 以分 为 三 个 方 面 , 一 为 人 物 主 题 , 二 为 山水古 迹 主题 , 三 为文 学 活 动 主题 。这 三 个 方 面 并 不 具有 严 格 的界 限 , 其 其 其
游 山 玩水 , 有人 与人 之 相 遇 与 相 识 , 集 多 以 山水 古 迹 为载 体 , 以具 体 内容 中会 有 交 叉 。 则 雅 所
汕 头大学 学报 ( 文社会 科 学版 ) 人
第 NE IOT L) 5 期 H NO NV S YJ R A (U AIE O I I CS M NH Y E T O , TS ASE B V15 o 0 o2. . 2 9 . N6 0
与岭 南历 史 文 化 内涵 这 两 大 特 点 。
苏 轼谪 粤后 创 作 的诗 作 被 称 为 岭 外 诗 , 作 品 中涉及 的岭 南 人 物 很 多 , 其 中有 六 个 身 份 各 异 的人 物 , 洞 信 长 老 、 其 但 蒲 邓 道 士 、 符 秀 才 、 子 云 兄 弟 、 氏媪 、 梦 婆 , 到 了后 世 诗 人 的 关 注 , 为 苏 诗 中岭 外 人 物 的代 表 海 堂 士 子 的课 卷 围 老 黎 林 春 受 成 ,学 绕 着 这 六 个人 物 与 苏 轼 的交 往 展 开 描 述 , 入 了 自 己的遥 想 并 融 注 对 苏 轼 的 情 感 , 苏 轼 的作 品隔 代 应 和 加 与 ,
苏轼被贬岭南写的诗词
苏轼被贬岭南写的诗词苏轼司马光执政时宋哲宗的年号是“元祐”年号,这一时期的官员被称为“元祐党人”,被打入“另册”,苏轼自然也在册中。
此后苏轼被一贬再贬,直到贬到遥远的海南岛。
好在宋朝不杀文士,所以苏轼也只是被一贬再贬,而没有削职为民,更没有被杀。
官小了,俸禄低了,但温饱还是有保证的。
苏轼无论被贬到哪里,都仍然忘不了、放不下自己的文学生活,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写作。
每到一地,都留下了优秀的篇章。
苏轼在文学上春风得意,但仕途多舛。
他出仕时,正赶上王安石变法。
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观点,站在保守派司马光一边。
他因此不被变法派的赏识,被贬到外地做官。
数年后,变法派失败,司马光派执政。
按说苏轼可以鹞子翻身了。
可他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依然故我,又不赞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
于是他又不得司马光派的赏识,不曾飞黄腾达。
又过了数年,司马光派失势,苏轼却被认定为司马光派,又被贬官。
1、《守岁诗》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
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2、《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3、《上元侍宴》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4、《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5、《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7、《儋耳》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8、《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论苏东坡岭南文学创作思想及其实践
论苏东坡岭南文学创作思想及其实践◎王启鹏摘要:苏东坡在晚年被贬谪到岭南后,发展了他的文学创作思想,提出了“平淡自然”、“辞达”和尚“意”的创作理论,并在创作实践中创造了“和陶诗”这种新诗体,还为岭南山水写下了大量脍灸人口的诗文,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苏东坡;岭南;文学创作思想;文学创作实践苏东坡是一位世界级的大文豪,诗词文赋皆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文人画的中坚人物,又是个美食家、水利工程师,后人称之为“全才”,九百多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但对他贬寓惠州后的文学创作成就,后人是存在着一定分歧的。
这主要原因是,苏东坡的代表作不是产生在岭南时期,他一生的主要文学成就也不是在岭南时期。
况且苏东坡晚年的作品多是写身边的小事,平淡自然的风格居多,再也找不到青壮年时期那股热血奔放的豪情了。
所以有的人就认为,苏东坡晚年的文学创作成就不大。
是不是这样呢?因此,研究苏东坡贬寓岭南后文学创作思想和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
研究苏东坡岭南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在地域来说主要是惠州和儋州两地,以及他在迁徙过程中路过的岭南地域。
在当时的宋代来说,惠州属于广南东路,儋州属于广南西路,是属于同一区域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到1988年,海南岛还是属于广东省所管辖的。
况且,任何一个人的思想,晚年是最为成熟的。
因此,把苏东坡晚年在岭南诸地的创作思想综合起来研究,更能展现出苏东坡一生的创作思想,更能展现出其思想的光辉。
明确了这个前提,我们对问题的研究就容易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了。
一、文学创作思想研究(一)在审美情趣上提出了“平淡自然”的创作理论平淡自然之美,在美学上称作冲淡美。
在中国文化史上,冲淡美可以说是古代文人的审美主流。
早在先秦时期,老子和庄子就极力追求和推崇“自然之道”、“自然之美”,认为天地的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魏晋六朝至中唐,乃是冲淡美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冲淡美、清丽美,不仅是文艺品评的标准,也是品评人物的标准。
诗人苏轼的生平及诗作风格解析
诗人苏轼的生平及诗作风格解析诗人苏轼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文学巨匠,他的生平事迹和独特的诗作风格影响了后世。
本文将从苏轼的早期经历、政治生涯、文学成就以及其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等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在探究苏轼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他的早期经历。
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是一位知名官员和教育家。
由于家庭背景优越,他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广泛涉猎各种典籍。
这为他日后成为卓越的文学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苏轼并非只停留在读书写字上,他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在进入仕途之前,苏轼曾去岭南地区任职多年,并深受当地民情风俗所感染。
随后回到京城继续攻读科举考试,并最终成功考取功名。
进入政界后不久,在1094年至1100年间担任过相州通判和杭州通判等要职。
然而,由于他坚持正直的品性和批评当时政治腐败现象的勇气,苏轼多次遭到贬谪。
这一系列事件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使得他在逆境中不断磨练自己。
尽管在政界屡遭挫折,但苏轼在文学领域却显露出非凡才华。
他以散文、诗歌和书法为主要创作形式,开创了新风格并深受后世推崇。
苏轼的诗作大量运用豪放浑厚之辞章与雅俗共赏之意境相结合,在描写山水田园景色时更是别具一格。
同时,苏轼善于借鉴前人经验,并吸收各种艺术流派的精华来拓展自己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东篱乐府》中,《江城子·密州出猎》等既有晋唐乐府风味又充满个人情感;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展示了宋代词人注重音律和美感上独特见解。
此外,苏轼还发展出一种“闲适”的写作风格,他在诗中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
例如,《赤壁怀古》以咏史抒怀之姿,道出了人世沧桑与岁月更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从对时间流转的感慨中显露了一种超然情怀。
综上所述,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一位诗人。
他通过其早期经历、政治生涯及独特的创作风格留下了深远影响。
苏轼在文学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并以豪放浑厚之辞章和雅俗共赏之意境为后世树立了楷模。
【唐诗宋词故事】苏轼——东坡不幸海南幸
苏东坡被贬海南3年时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东坡也遇赦北归,他要离开海南了。当他和儿子苏过离开儋州时, 当地许多老百姓担着酒水与干粮一路为他们送行。知道苏东坡和苏过登船漂浮而去,在大海里消失了踪影,老百姓们才转身含泪归去。 可以说,官场给苏轼的全是创伤与不幸,但是百姓给苏轼带来的都是感动与温暖。苏东坡在离开海南的最后一刻,也留下了他在海南的 最后一首诗歌,叫做《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因为他是在六月二十号这一天遇赦北归的。诗是这样写的。
《雨夜宿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院》
苏轼
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可见苏轼对名利场官场已经深感厌倦和畏惧,他毅然决定 回归常州,远离官场。这就是苏轼为什么选择常州的原因。
当风烛残年的苏轼从海南儋州北归途经镇江时,在金山寺他看到了自 己的好朋友李公麟给自己画的一幅画像。于是他回顾一生,心潮难平, 感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接着说,夜空下云彩散尽,一轮明月又有谁在点缀呢?这 青天和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呀,这就是“云散月明谁点 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其实苏轼就是在说自己的心性就如 同皓月般皎洁,就如同青天碧海般明澈,而政敌的诬陷攻击 则如同蔽月的浮云,连绵的风雨一样早晚都会消散。接下来 苏轼就想到了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在失意的时候曾经说过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其实和李白所说“明朝散发弄扁 舟”是一个意思,就是既然没办法实现理想,干脆就驾着一 叶偏舟出海去了。苏轼又想到五帝之首的黄帝,曾经在洞庭 湖的湖边演奏过《咸池》这首乐曲,并借着这首音乐说了一 番道理,所以苏轼他就说他和孔子一样,政治主张行不通就 算了,可以乘坐木筏漂到海上去,而此刻自己坐着船在海上 听到海涛的声音,就好像听到黄帝演奏的《咸池》乐曲一样。 他悟到了其中的忘得失与荣辱的道理,这就是“空余鲁叟乘 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所谓鲁叟当然就是春秋时期鲁国 的孔子。桴就指的是小船,而轩辕自然就指的是轩辕黄帝。 苏轼经历过几次被贬谪,他早已经具有了荣辱不惊的心态。 最后苏轼说,我在这僻远的南荒之地历尽磨难,纵是九死一 生也无所悔恨。因为这次南游实在是平生最奇妙的经历呀, 这就是“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08讲 惠州之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08讲惠州之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古代中国,人事便是时局。
人事如棋时时新,时局也随之变幻莫测。
元祐八年(1093年),苏东坡57岁,他遭遇了政治和生活的双重打击,两个在他生命中十分重要的女人相继离世,一个是欣赏他、信任他、启用他,并亲赐他金腰带的宣仁高太后,另一个则是跟随他、陪伴他、照顾他的妻子王闰之。
宣仁高太后去世,轻率鲁莽而脾气暴躁的年轻皇帝宋哲宗亲政,他启用新臣,开逐旧臣,作为高太后最信任的臣子苏东坡必然要遭到清洗。
朝堂之上,一时间变了颜色,黑与白、忠与奸,全凭皇帝的喜好,贤臣凋零,宠臣上位,奸臣当道,高太后苦心经营数年形成的良好政治局面被破坏殆尽,大宋江山露出衰败之势。
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苏东坡被罢黜,剥夺了官阶,被贬为“知英州”(今广东英德县)。
他是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人。
这一次,他要跋涉一千五百里,以年迈多病之身,从中国的北部至中国的南部。
人还未至,又被续贬到广州迤东七十里的惠州充任建昌军司马。
这个时候的苏东坡面对血雨腥风、刀霜剑雨,已经能够淡然处之,于内而不愧,于外则坦然。
在他看来,政治法则就是“适者生存”,弱肉强食。
但人生的法则是什么,是“仁者生存”,仁者无疆,只有仁爱和大义才能支持人们走向广阔的远方!苏东坡把家人安顿在了江苏宜兴,带着朝云和幼子苏过,又一次开始了他的伟大远征。
九月,苏东坡路过赣粤相交的著名隘口大庾岭,再往前,便要入境岭南了。
此一去,凶吉难测,生死难料。
宋代官员若贬官岭南,就意味着政治生命终结,苏东坡在这里再次回望家国、领悟人生。
他明白,他将以另外一种状态屹立于这天地之间,于是写下《过大庾岭》: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
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
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
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
——宋苏轼《过大庾岭》十月,苏东坡抵达惠州。
身处亚热带的惠州,天气、植物、风光,全然不同于中国的东中部。
虽是十月,这里却依然草木葱茏,鲜花怒放,水果飘香。
对苏轼的认识
对苏轼的认识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和书法家。
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
苏轼在文学方面有着杰出的才华,尤其以诗词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秉承了唐代诗歌的传统,情感真挚且富有个性,语言优美流畅。
他的词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传颂。
苏轼在政治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他担任过几次官职,但由于他强烈的个性和直率的性格,常常与官场上的权贵发生冲突。
最终被流放到岭南地区,但即使在流放期间,他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并且与当地士人交流,对岭南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苏轼还擅长绘画和书法,他的书法作品潇洒自然,具有独特的风格,被誉为“苏轼体”。
他的绘画作品也以山水画为主,注重描绘自然山水的神韵和意境。
总的来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他的文学才华、政治才能和艺术成就都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代表了北宋时期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风貌。
他的影响也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传颂。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
苏东坡说的岭南,主要指⼴东包括现在的海南。
岭南的⼀般概念: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说揭阳岭)、萌渚岭、骑⽥岭、⼤庾岭五座⼭组成。
⼤体分布在⼴西东部⾄⼴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
是中国江南最⼤的横向构造带⼭脉,是长江和珠江⼆⼤流域的分⽔岭。
长期以来,是天然屏障,南岭⼭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北⽅⼈称为“蛮夷之地”。
⾃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庾岭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岭南地区才得到逐步地开发。
惠州⼀绝苏轼罗浮⼭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
1.罗浮⼭:在⼴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
2.卢橘:橘的⼀种,因其⾊⿊,故名(卢:⿊⾊)。
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
《冷斋夜话》卷⼀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张嘉甫⽈:‘卢橘何种果类?’答⽈:‘枇杷是也。
’”3.啖:吃。
4.三百颗:极⾔其多,意指饱⾷荔枝。
4.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闻之⽣畏,不愿到⼴东来。
此句有三个版本。
本诗为“不辞长作岭南⼈”、《苏东坡全集》:“不妨长作岭南⼈。
”、《锦绣中华历代诗词选》:“总教长作岭南⼈”罗浮⼭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
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
他爱荔枝,也爱南⽅⼭⽔,所以愿意“长作岭南⼈。
”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流传最⼴,影响最⼤的,⾸推这⼀⾸诗。
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这⾥选第⼆⾸。
岭南两⼴⼀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多被流放⾄此。
迁客逐⾂到这⾥,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东坡则不然,他在这⾸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的岭南⼼境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
苏轼贬谪生涯与北宋岭南文化
注意 吸 收与 传播 岭南 佛教 文化 。绍圣 三年 十一 月 四 日, 记 下 了黄雎 道 人 如 下 言语 : 卓 然 精 明 而 念 不 他 “ 起, 兀然灰 槁 而照 不灭 , 法 相 反 当融 为一 ” ( 晚 二 。 《 香 堂 苏帖》 ) 苏轼并 不满 足于吸收 岭南佛 教文 化 以 自修 , 注意吸收前代 政治 化 了的岭南 佛教 文化 向 还 当代 的岭南佛 教界传播 。元符 三 年三月 十五 1, 3 他作 《 书柳子 厚牛赋后 》 赠琼州 僧道赞 。在这篇文 章 中, 苏 轼揭 示 了海 南 的陋 俗 :病 不 饮 药 , 杀 牛 以祷 , “ 但 富者 至杀 十数牛 ” 也 道 出 了 自己书柳 子厚 《 赋》 给道 , 牛 赠
心 , 传 承 了先 贤的 文化精 神 , 为北 宋 时期 贬谪 岭 南造 福岭 南最著 名 的文化 巨人 。 也 成 关键 词 : 苏轼 ; 谪 ; 南 ;文化 贬 岭 中 图分 类 号 : 0 I 6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 13 4 2 1 ) 10 2 —5 17 —9 X( 0 1 O —0 90
“ 生好 道 术 , 辄 行 之 ” 苏 轼 ,l 在 贬 迁 平 闻 的 _5 _ 岭 南之 前 , 就有 了相 当深 厚 的佛道 文 化修 养 , 括 初 包 步 接受 了岭 南 佛 道 文 化 。来 到 岭 南 , 轼 一 方 面 继 苏 续 吸收具 有 岭南 地方特色 的佛道 文化 , 借着朋 友 向各 处传播 , 另一 方面也在 岭南进 一步 吸收 与传播 岭北 的 佛道文化 , 强 了岭南 与岭北 佛道 文化 的交 流 , 加 同时 , 也为调合岭南 内部 的佛 、 教文化做 出 了贡献 。 道二 首先 , 我们 来看 苏轼 对 岭南 佛道 文化 的 吸 收 、 传
关于岭南文化诗词
关于岭南文化的诗词及解析
一、苏轼《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解析:这首诗描述了罗浮山下的四季如春,卢橘和杨梅依次开花,展现出岭南地区的美丽风光。
苏轼接着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表达了他对岭南地区丰富物产的热爱和赞美,尤其是荔枝的美味让他愿意永远留在岭南。
二、区仕衡《岭南大雪》
海冻珊瑚万里沙,炎方六出尽成花。
洛阳纵有行春令,谁问袁安处士家?
解析:这首诗描述了岭南地区冬天的景象,海面冻结如同珊瑚般的冰沙,雪花盛开如同鲜花般美丽。
即使洛阳有春天的气息,也无法与此相比。
诗人通过对比洛阳和岭南的冬景,表达了对岭南地区的独特魅力的赞美。
三、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解析: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的心情。
诗人通过描述阳月南飞的雁群,表达了自己离开家乡的失落和思乡之情。
接着他写道“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性。
最后他通过描绘江水静谧、潮初落、林间迷蒙的景象,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关于岭南的古诗
关于岭南的古诗
哎呀呀,说起岭南的古诗,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就好像一个藏满宝贝的大箱子,一打开就让人惊喜不已。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这句诗多有名啊!你想想看,那荔枝得多好吃,才能让苏轼都宁愿一直待在岭南呀!这就好比你特别喜欢吃巧克力,要是有个地方全是各种各样美味的巧克力,你是不是也不想走啦?嘿嘿!
还有很多诗人也都写过岭南呢。
他们用诗句描绘出岭南独特的风景和风情。
岭南那地方,有茂密的山林,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那景色美不胜收。
这不就跟你走进一个超级大的森林公园一样嘛,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这句诗把岭南那有些神秘的感觉都写出来啦。
你能想象那种云烟缭绕,好像仙境一样的地方吗?
在古诗里,岭南的人们也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他们的热情和淳朴,就像是冬日里的暖阳,让人心里暖暖的。
我就觉得吧,这些古诗就像是时光机器,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古代的岭南。
让我们能感受到那个时候的气息,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了解到那里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
这多棒啊!
总之,岭南的古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们让我们对岭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我们真应该好好去欣赏和品味这些古诗,感受它们的魅力!。
读苏轼《定风波》有感
读苏轼《定风波》有感《定风波》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名篇,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段佳话。
这首词写了苏轼被贬谪岭南的一段经历,描绘了他在风雨交加中坚守自己的风骨和追寻理想的精神。
苏轼生于北方文化背景深厚的家庭,自小学识博闻强记,文思泉涌。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毕生最辉煌的创作期正是在他被贬谪到南方的岭南地区的时候。
苏轼在岭南生活了近十年,他曾经历了洪水、风灾、贫穷等种种痛苦和考验,但这些困苦并没有击垮他的意志,反而锤炼了他的心志。
《定风波》正是苏轼在岭南生活期间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他坚韧不拔、任劳任怨的精神风貌。
词中,苏轼运用了丰富的生动的意象描写,把自然风景与自身遭遇相结合,展示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其中,他以“潇湘水、天柱山、三松下”等岭南的地标形象,勾勒出了岭南特有的山水景观。
苏轼将自己比喻为“山中一夜雨,树杪飞灰烟”,隐喻了自身的光辉与荣耀被风雨所洗礼,只能苦苦忍受风雨的考验。
然而,尽管他处境艰难,他却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坚定地追求理想。
他用“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表达了他追求远大理想,志存高远的意志。
词中,苏轼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命运,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超脱。
他不再抱怨贬官、贫穷,而是将自己的遭遇视为一种磨砺,看得透彻、看得开。
“年年清秋何时了,白鸟空翔蓬莱岛。
”他以静观的心态再现世间变幻,把握人生亦步亦趋的真理。
这种豁达的心态令人敬佩和感慨,他不再追求名利,而是追求内心的平和和自由。
苏轼以《定风波》展示了自身的独立和坚韧不拔的性格,他不顾外部环境的恶劣,仍然保持了对追求理想的积极追求。
面对逆境,他没有沮丧失望,也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选择了包容和理解,心怀坦荡,以强大的意志力来面对一切。
《定风波》是其时代文化的写照,也是苏轼艰难岁月里的心路历程。
读完这首词,让我对苏轼的人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他的坚韧与豁达,给我很大的启示。
人生如同山水,风吹雨打是无法避免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这些困扰和挫折,能否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价值观。
关于岭南文化诗词
关于岭南文化诗词一、岭南文化简介岭南地区,位于我国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等省份,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在文学艺术领域,岭南诗词独具魅力,为世人所称道。
二、岭南诗词特点1.内容丰富:岭南诗词既有表现山水风光的,也有描绘民俗风情的,还有歌颂英勇事迹的,题材多样,寓意深刻。
2.风格独特:岭南诗词融合了南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特点;在韵律上,注重音韵和谐,富有音乐性。
3.创新精神:岭南诗词敢于突破传统束缚,勇于创新,表现在形式、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
三、著名岭南诗人及作品1.唐代:张九龄、韩愈、柳宗元等。
其中,张九龄的《登广州罗浮山》描绘了岭南风光,韩愈的《鳄鱼泪》表现了对岭南人民的关爱。
2.宋元明清:陈陶、苏轼、辛弃疾、文天祥等。
如苏轼的《惠州西湖》赞美了岭南美景,文天祥的《正气歌》展示了英勇不屈的精神。
3.近现代:梁启超、康有为、陈独秀等。
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激励了民族复兴的精神。
四、如何欣赏岭南诗词1.了解历史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词的内涵。
2.品味语言:岭南诗词语言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要学会欣赏其中的艺术魅力。
3.感受意境:通过诗词描绘的景象,领略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4.探究文化内涵:深入挖掘诗词中所蕴含的岭南文化元素,如风土人情、历史传说等。
五、当代岭南诗词创作与发展1.继承传统:当代岭南诗人秉承传统诗词创作理念,继承优秀文化遗产。
2.创新发展:在保持传统基础上,勇于创新,结合时代特点,反映现实生活。
3.交流推广:通过各种平台,加强与其他地区诗人的交流,推广岭南诗词文化。
4.人才培养:加强对青少年诗词教育的普及,培养新一代岭南诗人。
苏轼海外集笺注
苏轼海外集笺注
苏轼海外集是苏轼的一部重要作品,收录了他在海外任官期间的诗文以及对海外风物的描写。
这部作品的出版与注释,为我们了解苏轼海外求学和任官生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苏轼海外集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苏轼被贬谪岭南岭南时期。
苏轼因被授予岭南文学官一职而被派往岭南地区。
在岭南期间,苏轼不仅继续从事文学创作,还广泛地游历了岭南的风景名胜,对当地的山川、江河以及岭南人文风情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这些经历成为了苏轼海外集的创作基础。
苏轼海外集一共分为数卷,每一卷都有详细的注释。
这些注释包含了对苏轼诗文的解读、对当地风景名胜的介绍、对当时岭南地区的历史背景的分析等等。
通过这些注释,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创作意图,也可以对当时的岭南地区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苏轼海外集的出版对于苏轼研究以及中国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部作品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苏轼在海外求学和任官期间的生活和思想变迁。
苏轼在岭南期间面对的环境和问题,都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这部作品也为我们研究岭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苏轼对岭南地区的描写和他对当地历史背景的分析,无疑丰富了我们对岭南地区的认识。
总之,苏轼海外集的出版与注释,丰富了我们对苏轼的了解,也为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和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与岭南文化
摘要: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新党再度执政,以“讥斥先朝”为名弹劾苏轼。
苏轼随后被贬至英州,途中再贬至惠州。
又于绍圣四年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苏轼被贬岭南已是北宋后期,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他的人生思想成为后世中国文人竞相仿效的对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继者的人生模式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
苏轼在流放岭南这种瘴疠之地时,但却并没有就此沉沦于自怨怨人,更没有像此前流放这里的文人一样卒于流所,而是采取了随缘委命、持中变通的思想取向,迅速转换角色。
一方面他充当了岭南文化的改造者并对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岭南文化也熏染了他,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理想,也因此才有他北归途中“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豪壮之语。
关键词:苏轼,岭南,文化,影响
苏轼作为一代文化领袖,在流放岭南期间,对岭南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岭南文化固有的特性也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苏轼人生思想的最终形成和圆熟。
这种文化巨子和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动,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
他在岭南生活了七年有余。
在这七年里,他自觉充当了中原赵宋文化的传播者和岭南文化的改造者,对岭南文化的许多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讲学明道,普及教化。
赵宋文化以文官制度为基础。
肇始于隋代的科举制度在这时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就这一制度本身来说,除了为历代王朝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官僚外,更重要的,它还造就了一个经由科举教育培养出来的士人阶层或者说文化阶层,并在此制度框架下对整个士人阶层的思想、价值观、知识结构发生着塑造作用。
而苏轼正是这种文化培育出的一代杰出人物之一。
因此他自然而然地首先想到了讲学明道,普及教化。
他曾考察过儋州的办学情况,在儋守张中的支持下,会同海南后学,捐钱作屋,名之曰“载酒堂”,作为文化传播的驿站。
他热心培养后学,许多学子也不惧政治迫害,浪大风急,路途艰险从他学习。
2、推广先进技术和文化。
苏轼还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知识、生活经验带到了岭南。
他把中原的先进农具秧马介绍到了岭南。
广州近海,饮水咸苦,他同道士邓守安一起积极张罗将蒲涧山滴水岩的泉水引入广州城,解决了市民饮水困难。
儋州百姓以溪水做饭,很不卫生,他知道人们挖井,饮用井水,等等。
作为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和学者的苏轼,在被贬岭南之前早已声名远播,其诗文不仅在中原一带广泛传诵,而且在高丽、辽国等地也拥有众多读者,对北宋制下的岭南的影响自不待言。
3、移易民俗中落后的部分。
对岭南文化习俗的落后部分,苏轼尽力劝说以官吏、儒生、僧道等为代表的地方文化阶层加以改易,积极倡导先进文明的民风。
海南人烟稀少,气候炎热,人们获取食物相对容易,长期以来形成了重渔猎,喜经商,轻农业的民风。
苏轼《和陶•劝农》诗序云:“海南多荒亩,俗以贸易为业,……。
予既哀之,乃和陶渊明《劝农》诗,以告其有知者。
”他认为汉族人能做的事,黎族人也能做。
海南人极端重男轻女,让女子像奴隶一样劳作,男子在家坐享其成,致使许多家庭让女子长期服役,年纪很大了仍不给找婆家。
苏轼曾对此咨嗟再三,力求移风易俗,虽一时未能改变这一顽固的习俗,但他的努力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后来这一陋俗逐步被人们抛弃了。
岭南巫风极盛,当地人信巫不信医。
其文《书柳子厚牛赋后》云:“岭外俗皆恬杀牛,而海南为甚……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富者至杀十数牛。
……以巫为医,以牛为药。
……哀哉!”苏轼通晓医术,一方面治病救人,一方面劝导他们改变观念。
岭南有着深厚的苗蛮文化的根基和完整的民族文化传统。
苏轼的人生思想以儒立身,以佛治心,以道养生,可以说是将中原地区各类代表文化很协调地杂糅于一身。
他身上原有的文化在长期的岭南生活中得到了新的洗礼和碰撞,从而成就了他旷达的性格和臻于圆熟的“处穷之道”。
同时岭南也对苏轼有着深刻的影响
1、岭南奇丽多姿的风光唤起了苏轼对大自然的回归和对性命义利的思考。
苏轼从绍圣元年十月二日正式到达惠州,到绍圣四年四月十九日启程赴儋州,在惠时间是两年又七个多月。
在这里,他有过艰难的处境和困窘的生活。
然而,这里的秀美风光以及其时他与王朝云风流缱绻的爱情、与友朋的诗酒唱和、种药浇蔬的赋闲生活,使惠州谪居期间成为他生活最丰富、思想感情最复杂的时期。
林语堂先生更在《苏东坡传》中把苏轼谪居惠州的一段时光名之为“仙居”。
2、岭南淳朴的民风,使苏轼受到熏染,开始了对自身文化的反思。
岭南人淳朴爽朗,胸无城府,充满着自然的率真和生性本能的张扬,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
”老人孩童、青年男女都生活在自身的协调安适中。
苏轼在厄运中仍能坚定人生信念,正是因为他在岭南文化的濡染下,不再把功名利禄看作作高的人生价值,而把内在的功业,即心灵感受和精神自由当作衡量人生价值的准绳。
由此,其人生观、价值观进入了新的境界。
3、坦然面对困厄的“处穷之道”的圆熟。
岭南时期是苏轼人生的最低谷。
已近花甲之年的他,遭此厄运,大有日暮途穷的悲凉。
但是,也是在这个时期,在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双向交流和融合碰撞中,他的“处穷之道”臻至圆熟,为他赢得了“善处穷”的美名。
、由苏轼的经历我么也可以得出如下的启示:文化领袖之所以能对地域文化产生决定性影响,是因为在他身上本来就有成熟的文化传统。
这就说明,各种文化,不同地域和时期的,只有在互相交流和砥砺中才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在岭南文化中,兼容并蓄的文化习性是她与生俱来的襟怀与气度,这种习性作为岭南文化的生命所在,既成全了文化自身的品格与素养,更为她的持续发展与完熟拓展了前景。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那就是要打破任何形式的地方或行业的保护主义,要敢于迎接新的挑战,在开放自由的大舞台上不断地扩展和提升自己,因自己独特的文化气质而不被外来文化所淹没。
2、对个体尤其是当代时空下的人文学科的知识分子来说,苏轼的“处穷之道”对于平衡心态、审视并重新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有着非同一般的指导意义。
“处穷之道”让苏轼在极其困难的境遇下较好地协调了现实与理想、入世与出世、客体与主体之间的矛盾,获得了内外谐和、情理兼容、乐观自适的心态,为我们提供了战胜人生困境的新理论,创造了一种对宇宙人生思考和审美的新思路。
在物欲横流、不够理性地片面强调物质文明的今天,我们社会学科的知识分子要想担当起社会良心、高扬精神文明旗帜的历史责任,就必须找到
恰当的心理调整方式和应对策略。
苏轼的“处穷之道”是这一过程的起点。
参考文献:
《苏轼(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南粤先贤)》——作者:陈泽泓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处生死》——:巴蜀书社2006-8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