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矩分配法
力矩分配法
§8.1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力矩分配法是在位移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渐近法,它主要应用于分析连续梁和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
杆端弯矩的正负号规定与位移法相同。
一、名词解释1.转动刚度S ij转动刚度表示杆端对转动的抵抗能力,它在数值上等于使杆端产生单位转角时需要施加的力矩。
远端固定:S AB=4i远端铰支:S AB=3i远端滑移:S AB=i远端自由:S AB=0其中:i=EI/l;2.分配系数μij由转动刚度的定义可知:M AB= S AB•θA=4i AB•θAM AC= S AC•θA=i AC•θAM AD= S AD•θA=3i AD•θA取结点A为隔离体,列ΣM=0,可得:M= S AB•θA+ S AC•θA+ S AD•θAM M∴θ= ──────── = ──S AB + S AC + S AD ΣSΣS表示各杆A端转动刚度之和,把θ反代入,可得:M AB=M• S AB/ΣS M AC=M• S AC/ΣS M AD=M• S AD/ΣS令μAj= S Aj/ΣS 则 M Aj=μAj•MμAj称为分配系数,等于某杆的转动刚度与交于结点的各杆的转动刚度之和的比值;同一结点各杆分配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ΣμAj=μAB +μAC +μAD = 13.传递系数C AjM AB =4i AB•θA,M BA =2i AB•θAM AC =i AC•θA, M CA = -i AC•θAM AD =3i AD•θA,M DA =0C AB= M BA / M AB =1/2∴远端固定:C=1/2远端滑动:C=-1远端铰支:C=0用下列公式表示传递系数的应用:M BA = C AB• M AB系数C AB称为由A端至B端的传递系数;二、力矩分配的基本概念如下图所示结构,用位移法计算时,此结构有一具未知量Z1,典型方程为:r11•Z1 + R1p = 0r11=3i12 + i13 + 4i14 = S12 + S13 + S14 =ΣSR1P =ΣM1j g =M12g +M13g =M1gR1P代表附加刚臂上反力矩,它等于汇交于结点1的各杆端的固端弯矩的代数和,用M1g表示。
力矩分配法
力矩分配法简介力矩分配法是一种常用的工程分析方法,用于计算和分析物体受到的力的分布情况以及力矩的平衡。
根据力矩分配法,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有作用于物体上的力矩和为零。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计算物体上各点的力的大小和分布。
基本原理力矩是一个力在距离某一点的作用线上产生的旋转效果。
当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在平衡状态下,力的合力和力矩的合力都为零。
根据力矩的定义,可以得到如下的力矩分配方程:其中,表示物体上所有力矩的代数和。
力矩分配法的步骤力矩分配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给定各个力的大小和作用点位置。
2.计算每个力的力矩。
力的力矩可以通过力乘以力臂得到,力臂是力的作用点到某一参考点的直线距离。
3.将各个力矩代入力矩分配方程,求解未知力的大小和作用点位置。
可以利用代数方程或者力矩图等方法进行计算。
4.验证计算结果,检查力矩的合力是否为零,以验证平衡状态。
5.如果力矩不为零,则需要重新调整力的大小和作用点位置,再次计算和验证。
力矩分配法的应用力矩分配法在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例子:1.结构平衡:力矩分配法可以用于计算结构上各个部分受力的平衡情况,如梁、桁架等结构的受力分析。
2.机械设计:力矩分配法可以用于计算机械装置中各个零件受力的分布情况,如齿轮传动、支撑结构等。
3.车辆平衡:力矩分配法可以应用于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平衡分析,确保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物体悬挂:力矩分配法可以计算物体悬挂时各个支点的受力情况,如吊车、吊车臂等。
总结力矩分配法是一种常用的力学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力矩的平衡来推导出物体上各点的力的分布情况。
它在工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结构平衡、机械设计、车辆平衡等领域。
使用力矩分配法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各种力的作用情况,从而设计出更加稳定和安全的结构和设备。
力矩分配法
C
41.3 C 133.1 D M图(kN· m)
1 CB 0.667 1 1 2 CD 0.333
20kN/m A EI=1 6m 92.6 B EI=2 4m
100kN C 4m EI=1 6m D
43.6
A 21.9 B 133.1 51.8 A 56.4
M图
2M/7 3M/7
q
例题 i
l
4/7 3/7 固端弯矩 分配、传递 杆端弯矩 2ql2/56 2ql2/56 ← 4ql2/56 ← 4ql2/56 -ql2/8 3ql2/56 -4ql2/56 4ql2/56 M图 4ql2/56 → → 0 0
l
i
例1. 用力矩分配法作图示连续梁的弯矩图。
①求固端弯矩;
②将汇交于结点的固端弯矩之和按分配系数分配给每一个杆端。
③各杆按各自的传递系数向远端传递。
④将固端弯矩和分配(或传递的弯矩)相加,得杆端最后弯矩。
M
例题
ii
4/7 3/7
ii
固端弯矩 分配、传递 杆端弯矩 2M/7 2M/7 ←
-M 4M/7 3M/7 4M/7 3M/7 4M/7 → 0 0
S i
S 0
练习
i
k
Sik=4iik
k
i
k
Sik=3iik Sik=0
i
Sik=4iik
k
i
k
i
Sik=4iik
i
k
Sik=4iik
q
Mik=-ql2/12
i l k
Mki=ql2/12
(2)分配系数(按位移法推导) 写出杆端弯矩: M AB=S AB A 4i AB A M AC=S AC A i AC A M AD=S AD A 3i AD A 由 M A=0 得: M M AB M AC M AD
第5章 力矩分配法
BA 分配系数:
m 118
A -32 29.5 0.5 32 59 91
91
固端弯矩:
C
ql 2 24 42 M AB 32 12 12 M BC - 3Pl 3 200 4 -150 16 16
B
2
C
l
ql / 8 ql 2 /14 3ql 2 / 56 ql 2 /14 ql 2 /14 ql 2 / 28 A
SCA 4 EI l SCB 3EI l
A
l
解:仅C点有转角位移,结点转动刚度: 力矩分配系数: CA SCA 4 , CB SCB 3 传递系数:
1 3 11 384 117 384 1 12
1 12 1 24 16 384 1 48 40 384
3 16 11 128 35 128
ql
2
解:仅A点有转角位移,结点转动刚度:
1, 3, 4 分配系数: AB 8 AC AD 8 8 1 C 1, C , C AC 0 AD 传递系数: AB 2 11 2 1 1 3 2 F ql ql 固端力及约束力矩: 1P 48 3 12 16 2 分配力矩: 11ql / 48
SC S AB S AC S AD i 3i 4i 8i
• 最后根据各杆端力矩 分配结果画弯矩图。
• 注意跨中荷载的弯矩 叠加。
117 35 16 48 75 48 40 96
1 8
4 8
3 8
1 6 11 384 75 384
1 3 11 384 117 384 1 12
第十七章力矩分配法
M
F AB
ql2 12
1582 12
80kN m
M
F BA
ql 2 12
1582 12
80kN
m
M
F BC
Fl 8
100 6 8
75kN
m
M
F CD
ql 2 8
1582 8
120kN
M
M
F DC
0
2. 确定各刚节点处各杆的分配系数,(可令 EI = 1) B 节点处:
SBA
4iAB
由此可知,一个节点所连各杆的近端杆端分配弯矩总和在数值上等于节点不平衡力矩,
但符号相反,即:
M
BA
M
BC
M
BD
S BA SB
(
M
F B
)
S BC SB
(
M
F B
)
S BD SB
(
M
F B
)
(
M
F B
)
而各杆的近端分配弯矩是将不平衡力矩变号后按比例分配得到的。
3、远端传递弯矩的计算及传递系数 近端杆端分配弯矩可通过固端弯矩按比例分配得到,而远端传递 弯矩则可通过近端位移弯矩得到。 设
1、转动刚度(S)
定义:杆件固定端转动单位角位移所引起的力矩称为该杆的转动刚度,(转动刚度也可
定义为使杆件固定端转动单位角位移所需施加的力矩)。转动刚度与远端约束及线刚度有关
远端固定:
S=4i
远端铰支:
S = 3i
远端双滑动支座: S = i
远端自由:
S = 0 (i 为线刚度)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思路
3. 通过列表方式计算分配弯矩与传递弯矩及杆端弯矩。 4. 叠加计算,得出最后的杆端弯矩,作弯矩图。
力矩分配法
注意:μ12+μ13+μ14=1 C13=1/2
C12=0
C14=-1 结论
计算简图
远端支承
转动刚度
传递系数
A MAB
θ=1
B MBA B MBA B
固定 铰支
SAB=4i
SAB=3i
CAB=1/2
θ=1 A M
AB
CAB=0
A MAB
θ=1
滑移
MBA
SAB=i
CAB=-1
A MAB
θ=1
B MBA
例2.如图连续梁,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并绘弯矩图。
2)加约束确定固端弯矩 和不平衡力矩
M M M
f BC
f
CB
f
CD
1 pl 60kNm 8 1 pl 60kNm 8 1 2 ql 90kNm 8
例2.如图12所示,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并绘弯矩图。
1)计算各结点的分配系数 结点B:
第6章 力矩分配法
学习目标
1.牢记力矩分配法的使用条件是没有结点 线位移。 2.掌握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结点线 位移刚架。
学习重点
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 1)计算转动刚度、分配系数和传递系 数; 2)计算各杆固端弯矩和不平衡力矩。 3)不平衡力矩的分配和传递 4)最后杆端弯矩的计算。
第一节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80kN A 3m 3m 80kN A
120 15
B 6m
C 6m
10kN D
10kN 120 120kNm
B C 6m
3m 分配系数 固端弯矩 分配弯矩
3m
单位:kNm
0.5 0 0 90 -75
0.5 60 -75 120 0
力矩分配法
§7-2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1.正负号的规定
力矩分配法中对杆端弯矩、固端弯矩的正负号规
﹑ 定,与位移法相同,即假设对杆端顺时针转为
正,反之为负;对结点则以逆时针转为正,反之 为负。
MB B MFBC=0
MB
M
F BA
M
F BC
M BFA
(顺时针为正)
A M’AB
MB 放松约束
C
B
(c)
M’BA M’BC
②放松B点的约束,使之由MB到零(原结构没有这
个约束)。
方法:在B点施加力矩-MB
-MB单独作用: 分配力矩: M'BA , M'BC
传递力矩:
M
' AB
③叠加: (b)、 (c)相加后与原结构受力相同。
i AC
1 3
iCE
1 3
AG
4/3 4/3 41/3
0.5
AC
41/ 3 4/3 41/3
0.5
20kN/m A 2I G
I
CI H
I
E
基本结构
CA
41/
3
41/ 3 2/ 3
41/
3
4/3 10 / 3
0.4
CH
2/3 10 / 3
0.2 ,
CE
4/3 10 / 3
0.4
(2)固端弯矩
则: M Aj Aj M 即: M AB AB M
M
D
A
B
A
M AC AC M
M AD AD M
结构力学第七章力矩分配法
§7-1 引言
➢ 力矩分配法是基于位移法的逐步逼近精确解的 近似方法。
➢ 力矩分配法可以避免解联立方程组,其计算精 度可按要求来控制。在工程中曾经广泛应用。
➢ 从数学上说,是一种异步迭代法。
➢ 单独使用时只能用于无侧移(线位移)的结构。
➢ 力矩分配法的理论基础是位移法,力矩分配法 中对杆端转角、杆端弯矩、固端弯矩的正负号 规定,与位移法相同(顺时针旋转为正号)。
1
远端铰支时: 3i A i B
C=0
1
远端定向时: i A i B
C=-1
与远端支承 情况有关
§7-2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例7-1 结构的A端、B端,C端的支撑及各杆刚度如图
所示,求SBA、SBC、SBD及CBA、CBC、CBD。
(a)
B
C
A EI
EI
EI l
D
l
l
(b) A
B EI
EI
θB C
结点B作用的力偶,按各杆的分配系数分配给各杆的近端;
可见:各杆B 端的弯矩与各杆B 端的转动刚度成正比。 例7-1 结构的A端、B端,C端的支撑及各杆刚度如图所示,求SBA、SBC、SBD及CBA、CBC、CBD。
近端弯矩MBA、MBC为
§7-2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利用结点B的力矩平衡条件∑MB=0,得
A
B
k=EI/l 3 l
A
θ =1
B
Δ =θ l
FyB=k
SAB
A
B
FyB EI/l
解:当A 端转动θ=1时,因AB杆是刚性转动,所以B 产
生向下的竖向位移Δ=l×θ=l ,弹簧反力FyB=kΔ=EI/l2 。则
9力矩分配法
CB 1
CD 0
③传递系数
1 CCB 2
CBC 0
第9章 力矩分配法
§9-3 对称结构的计算
取一半结构进行计算,注意杆件截半后,线刚度增倍。 例9-3-1 求矩形衬砌在上部土压力作用下的弯矩图。
q
A EI1 F
B
EI2
K
l2
C
解:设梁的线刚度为i1=EI1/l1 柱的线刚度为i2=EI2/l2
⑸最后一轮循环最后一个结点分配后只向其他结点传递。
第9章 力矩分配法
⑹不能同时放松相邻结点(因定不出其转动刚度和传递系数), 但可以同时放松所有不相邻的结点,以加快收敛速度。
A
B
C
D
E
B、D同时分配后向C传递,C分配后再同时向B、D传递,如此循 环。
A
B
C
D
E
F
B、D同时分配后同时向C、E传递,C、E同时分配后再同时向B、 D传递,如此循环。
A
B
15.86 3m 3m
C M (kNm) 6m
结点
A
B
C
解:① 不平衡力矩
m
g AB
Pl 8
20 6 8
15
m
g BA
Pl 8
15
mBgC
ql2 8
9
mBg
m
g BA
mBgC
6
杆端
AB
BA BC CB ②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
4/7 3/7
固端弯矩 -15
15
-9 0
平衡
分配传递 -1.72 -3.43 -2.57 0
第9章 力矩分配法
§9-1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第7章 力矩分配法
M BA 1 C BA M AB 2
传递系数
远端固定
C AC
M CA 1 M AC M DA 0 M AD
远端滑动
C AD
远端铰支
远端弯矩等于近端弯矩乘以传递系数。
§7-1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2பைடு நூலகம்
基本运算(单结点的力矩分配)
计算FP作用下的杆端弯矩。
(1)在结点B加一个阻止转动的约束,阻止B点的转动。
C M CB
28.6 d CM BC 0 ( 42.9) 0
传递弯矩
与远端支承 情况有关
固定状态: F M AB ql 2 / 12 100kN .m
F M BA 100kN .m F F M BC M CB 0
举例分析2:
q 12kN / m
A
A
M AB S AB M S
A
S AB
M S AC S AD
M AD S AD M S
A
M AC
S AC M S
A
§7-1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M AB S AB M S
A
M AC
S AC M S
A
M AD
S AD M S
A
A端弯矩与各杆A端的转动刚度成正比。 统一用下列公式
M Aj Aj M
Aj
S
A
S Aj
——分配系数
力偶M,按各杆的分配系数分配于各杆的A端。 很明显
Aj
1
§7-1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3)传递系数 由位移法中的刚度方程得
M AB 4i AB A M BA 2i AB A M AC i AC A M CA iCA A M AD 3i AD A M DA 0
力矩分配法
问题的提出:
力矩分配法: 力矩迭代法 无剪力分配法
力矩分配法 :主要用于计算连续梁和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
力矩迭代法 :适用于有结点线位移的刚架。
无剪力分配法 :适用于符合倍数关系的有结点线位移的刚架。
§1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一、力矩分配法依据
1. 理论基础:位移法 2. 解题方法:渐进法 3. 适用范围:连续梁、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 4. 杆端弯矩及结点转角正负号规定同位移法
§3 力矩分配法中特殊问题的处理
一、刚结点集中力偶的处理
刚结点的集中力偶对杆端弯矩表达式没有影响,也就是不产生固端弯矩。 集中力偶的正负号规定以绕刚结点逆时针转为正,分配计算与固端弯矩等效。
二、支座移动和温度变化时的计算
(一)特点 把支座移动、温度变化看作广义荷载。 荷载引起的杆端弯矩
支座移动、温度变化引起的杆端弯矩
二、基本概念
(一)转动刚度
转动刚度表示杆端对转动的抵抗能力。
数值上等于使杆端产生单位转角时在转动端需施加的力矩。
1. 转动刚度用SAB表示,施力端A称为近端,B端称为远端。 2. SAB与杆件的弯曲线刚度i=EI/l有关,还与远端的支承情况有关。 3. SAB是指施力端在没有线位移条件下的转动刚度。 4. A端可为固定铰或可动铰支座,也可为可转动(但不能移动)的刚结点。
(二)分配系数
M1 0
M12 M13 M14 M
Z1
M 12 4i1 S121 M 13 3i1 S131 M i S 1 14 1 14
1
M M S12 S13 S14 S
1 j
S
S1 j
S12 M 12 M M 12 S S13 M 13 M 13 M S S M 14 14 M 14 M S
第九章 力矩分配法
BC ( M B ) M BC
例1. 用力矩分配法作图示连续梁 (1)B点加约束 的弯矩图。 167.2 M图(kN· m) 200 6 115.7 F 200kN 150 kN m MAB = 20kN/m 8 90 300 F= 150 kN m M BA EI EI C B A 2 20 6 90kN m MBCF= 3m 6m 3m 8 MB= MBAF+ MBCF= 60 kN m 200kN 60 20kN/m (2)放松结点B,即加-60进行分配 C 设i =EI/l B A 计算转动刚度: -150 150 -90 SBA=4i SBC=3i + -60 4i 0.571 0.429 BA 0.571 分配系数: 4i 3i C A -17.2 -34.3 B -25.7 0 0.571 A -150
Hale Waihona Puke 第9章 力矩分配法【例9-6】设图示连续梁支座A顺时针转动了0.01rad,支座B、C分别下沉了
ΔB =3cm和ΔC =1.8cm,试作出M图,并求D端的角位移θD。已知 EI=2×104kN· m2。
A =0.01rad
B A EI
B
C EI =3cm 4m EI
C =1.8cm
D
4m 3.47 A
分 配 与 传 递
-5.72
+2.86 +2.86 -0.41 +0.21 +0.20 -81.93 +81.93
-11.43 -8.57
4i 0.625 4i 3 0.8i DE BA 0.375
2、计算固端弯矩
F M DE 2kN m F M DC 5.62kN m F M CD 9.38kN m
力矩分配法
第十八章力矩分配法力矩分配法理论基础:位移法;计算对象:杆端弯矩;适用范围: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一、转动刚度转动刚度表示杆端对转动的抵抗能力。
它在数值上等于使杆端产生单位转角时需要施加的力矩,以SAB表示。
A是施力端(近端),B为远端。
1S AB=4i1S AB=3iS AB= i1S AB=0远端固定远端铰支远端滑动远端自由第一节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1S AB =4i1S AB =3iS AB = i 1S AB =0远端固定远端铰支远端滑动远端自由转动刚度远端固定,S =4i 远端简支,S =3i 远端定向,S =i 远端自由,S =0S AB 与杆的线刚度i 和远端支承情况有关。
i —杆件的线刚度,lEI i二、传递系数M AB = 4i AB ϕAM BA = 2i AB ϕA21==AB BA ABM M C M AB = 3i AB ϕA 0==ABBA ABM M C M AB = i AB ϕAM BA = -i AB ϕA1-==ABBA ABM M C ϕAlAB远端固定ABϕAϕAAB远端铰支远端滑动M BA = 0远端支承转动刚度传递系数固定S=4i C =1/2简支S=3i C =0定向S=i C = -1自由S=0三、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杆端弯距:取结点A 作隔离体,由∑M =0,得分配系数CA BDi ABi AC i ADAAB A AB AB S i M ϕϕ==4A AC A AC AC S i M ϕϕ==AAD A AD AD S i M ϕϕ==3}M M ABM ACM ADAAD AC AB S S S M ϕ)(++=∑=++=AAD AC AB A SMS S S M ϕMSSM AADAD ∑=M SS M A ABAB ∑=M S S M AACAC ∑=注:1)分配弯矩是杆端转动时产生的近端弯矩。
2)结点集中力偶顺时针为正。
∑=AAkAkSS μMM Ak Ak μ=分配弯矩A ϕM1321=++=∑A A A Ak μμμμ各杆的远端弯矩M kA 可以利用传递系数求出。
结构力学(第四章)-力矩分配法
C M CB = 0
0 0
配 传 递
最终杆端弯矩: 最终杆端弯矩 M AB = 100 28.6 = 128.6 q = 12kN / m 42.9 M BA = 100 57.1 = 42.9 M BC = 0 42.9 = 42.9 128 .6 M CB = 0
C d M AB = CM BA = 0.5 × ( 57.1) = 28.6 C d M CB = CM BC = 0 × ( 42.9) = 0
传递弯矩
与远端支承 情况有关
固定状态: 固定状态 F M AB = ql 2 / 12 = 100kN .m F M BA = 100kN .m F F M BC = M CB = 0 放松状态: 放松状态 d u M BA = BA ( M B ) = 57.1 d u M BC = BC ( M B ) = 42.9
1
ql / 8
2
12
2
100 0 -57.1 -42.9 -6.1 3.5 2.6
0 0 0
28.6
100
-28.6 -57.1 -42.9
21.4 6.1 -9.2 -12.2 -6.1 1.8 6.1 1.8 3.5 2.6
分 配 传 递
0
M 0
A
0
q = 12 kN / m
40.3
2
B
… … ...
A
M
d BA
B
u MB
B
u MB
C
u d d M B + M BA + M BC = 0 1 u ( M B ) B = S BA + S BC
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61
-101.61
0
4 .得出最后的杆端弯矩,作弯矩图。
例17.7 用力矩分配法作连续梁的弯矩图
M图
解:1. 计算固定弯矩:
F M AB 0
F M BA
ql 2 8 62 36kN m 8 8
M
F BC
M 10kN m 2
M 20kN m
M
F CB
2、近端位移弯矩的计算及分配系数 AB杆:远端为固定支座,转动刚度SBA = 4i BC杆:远端为铰支座,转动刚度SBC = 3i BD杆:远端为双滑动支座,转动刚度SBD = i
各杆近端(B端)的杆端弯矩表达式:
M BA M BC
F F F M BA M BA 4i M BA S BA M BA F F F M BC M BC 3i M BC S BC M BC
0.64 75 28.8 -5.54 3.55 -0.51 0.33 -0.05 0.03
0.36 -120 16.2 1.99 0.18 0.02 → → → → 0 0 0 0 0
-4.16 ← 8.32 -0.38 ← 0.76 -0.04 ← 0.07 -0.01
杆端弯矩
-84,58
70.84 -70.84
0.571 MBC
0 MBD MDB → 0 0 0
0 -100 34.26 0 34.26 -100
MCB 0 17.13 17.13
4、得出最后的杆端弯矩,作弯矩图。
例17.6 用力矩分配法求图示连续梁的弯矩图, EI为常数。
解: 1. 计算各杆端的固端弯矩:
ql 2 15 82 M 80kN m 12 12 2 2 ql 15 8 F M BA 80kN m 12 12
解 : 该梁只有一个刚节点B。 1. 查表求出各杆端的固端弯N m 8 8
Fl M 8 120 4 8 60kN m
F BA
F M CB 0
F M BC
ql 2 15 42 30kN m 8 8
第十七章 力矩分配法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力矩分配法是在位移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数 值解法,它不必计算节点位移,也无须求解联立 方程,可以直接通过代数运算得到杆端弯矩。 力矩分配法的适用对象: 是连续梁和无节点线位移刚架。 内力正负号的规定: 同位移法的规定一致。 杆端弯矩使杆端顺时针转向为正, 固端剪力使杆端顺时针转向为正。
1 1 S BA 4iAB 4 8 2 1 2 S BC 4iBC 4 6 3 1 2 BA 0.429 1 2 2 3 2 3 BC 0.571 1 2 2 3
C节点处:
1 2 SCB 4iBC 4 6 3 1 3 SCD 3iCD 3 8 8
F AB
Fl 100 6 M 75kN m 8 8 Fl F M CB 75kN m 8 2 2 ql 15 8 F M CD 120kN M 8 8
F BC
F M DC 0
2. 确定各刚节点处各杆的分配系数,(可令EI = 1) B节点处:
4. 叠加计算,得出最后的杆端弯矩,作弯矩图。
例17.5 用力矩分配法求图无结点线位移刚架的 弯矩图。 解 :1. 确定刚节点B处各杆的分配系数
S BA 3 1 3S BC 4 1 4 S BD 0
这里BD杆为近端固定,远端自由,属于 静定结构,转动刚度为0。 3 BA 0.429 3 4 4 BC 0.571 3 4 BD 0
上式中括号前的系数称为分配系数,记作μ ,即:
BA
S BA SB
BC
S BC SB
BD
S BD SB
一个杆件的杆端分配系数等于自身杆端转动刚度 除以杆端节点所连各杆的杆端转动刚度之和。 各结点分配系数之和等于1 BA BC BD 1
由此可知,一个节点所连各杆的近端杆端 分配弯矩总和在数值上等于节点不平衡力矩, 但符号相反,即:
0
MAB
固端弯矩 分配、 传递计算 杆端弯矩
MBA MBC
36 10
-23 -23 (C = 0)
0
0
(C= 0)
0
13
-13
20
4 .得出最后的杆端弯矩,作弯矩图。
CB
2 3 3 8 3 8 0.36 2 3 3 8 2 3 0.64
CD
3. 力矩分配计算见下表:
分配系数 固端弯矩 分配传递计算
0.429 -80 80
0.571 -75 14.4 -11.08 1.78 -1.02 0.17 -0.10 0.02 -0.01 ← → ← → ← → ←
2. 计算各杆的线刚度、转动刚度与分配系数
线刚度: EI iAB 4 转动刚度:
iBC
2 EI EI 4 2
S BA 4iAB EI
分配系数:
SBA EI BA 0.4 SBA SBC EI 3EI 2
S Bc 3iBC
3EI 2
3EI S BC 2 BC 0.6 3 EI S BA S BC EI 2
转动刚度S
传递系数C
1/2 0 -1 0
4i 3i
-i
0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力矩分配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1. 确定分配结点;将各独立刚节点看作是锁 定的(固定端) ,查表13.1得到各杆的固端弯矩。 2. 计算各杆的线刚度、转动刚度S,确定刚 节点处各杆的分配系数μ。并注意每个节点处总 分配系数为1。 3. 计算刚节点处的不平衡力矩,将节点不平 衡力矩变号分配,得近端分配弯矩。 4. 根据远端约束条件确定传递系数C,计算 远端传递弯矩。
F F F M BD M BD M BD i M B S M D BD BD
式中:
F M BA
ql 2 12
M
F BC
3Fl 16
M
F BD
0
S BD M BD
显然,杆的近端位移弯矩为:
S BA M BA
S BC M BC
1、转动刚度(S) 定义:杆件固定端转动单位角位移所引起的 力矩称为该杆的转动刚度,(转动刚度也可定 义为使杆件固定端转动单位角位移所需施加 的力矩)。 转动刚度与远端约束及线刚度有关 远端固定: S=4i 远端铰支: S = 3i 远端双滑动支座: S = i 远端自由: S=0 (i为线刚度)
2. 确定刚节点处各杆的分配系数
S BA 3iAB
3EI 1 6 2
S BC
3EI 1 3iBC 6 2
1 2 0.5
AB
1 1 2 2
BC
1 1 2 2
1 2
0.5
3. 分配弯矩、传递弯矩及最后杆端弯矩见计算表。
0.5 0.5 MCB 20
5. 依次对各节点循环进行分配、传递计算, 当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时,终止计算,然后将各杆 端的固端弯矩、分配弯矩与传递弯矩进行代数相 加,得出最后的杆端弯矩; 6. 根据最终杆端弯矩值及位移法下的弯矩正 负号规定,用迭加法绘制结构的弯矩图。 例17.4 用力矩分配法求图13.16(a)所示 两跨连续梁的弯矩图。
2. 计算固端弯矩:
2 ql F M BA 8 20 42 40kN m 8
F M BC 0
F M BD Fl
50 2 100kN m
3. 力矩分配计算见 下表:
分配系数 MAB 0 固端弯矩 分配传递计算 0 杆端弯矩 0 ←
0.429 MBA 40 25.74 65.74
F BC F BC F BC F B
解得的未知量代回杆近端位移弯矩的表达 式,得到:
将未知量代回杆近端分配弯矩的表达式,得到:
S BA M BA S BA F ( M B ) SB S F S BC BC ( M B M BC ) SB S BD M BD S BD F ( M B ) SB
由B节点的力矩平衡条件 ΣM = 0得:
M BA M BC M BD 0
F F F SBA M BA S BC M BC S BD M BD 0
解得未知量θ为:
( M M M ) ( M ) S BA S BC S BD SB
M BC M BD M BA S BC S BA S BD F F F ( M B ) ( M B ) ( M B ) SB SB SB
F ( M B )
而各杆的近端分配弯矩是将不平衡力 矩变号后按比例分配得到的。
3、远端传递弯矩的计算及传递系数 近端杆端分配弯矩可通过固端弯矩按比例分配得到, 而远端传递弯矩则可通过近端位移弯矩得到。 设:
M BA C M AB
CM AB M BA
式中C称为传递系数, 它只与远端约束有关。 远端为固定支座: 远端为铰支座:
1 C= 2 C =0
远端为双滑动支座: C = -1
远端为自由:
C =0
转动刚度与传递系数表
约束条件 近端固定、远端固定 近端固定、远端铰支 近端固定、远端双滑动 近端固定、远端自由
BA BC 0.4 0.6 1
3. 通过列表方式计算分配弯矩与传递弯矩 及杆端弯矩。
分配系数 MAB 固端弯矩 分配传递计算 传递弯矩 杆端弯矩 - 60 -6
(C=1/2)
0.4 MBA 60 12 48
0.6 MBC MCB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