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元文化与人才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也极为丰富多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并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
一、政治分裂和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侯争霸、政治分裂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央政权的衰落使得各个诸侯国得以独立发展,并争夺地盘和资源。
这种政治的分裂导致了战争的频繁发生,同时也培养了各国之间尖锐的竞争意识。
二、百家争鸣和思想多元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学派和哲学家。
这个时期的学术思想多元,被称为“百家争鸣”。
著名的学派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这些学派分别以不同的思想主张和政治观念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发展。
儒家强调家族礼法、仁爱之道,主张以孝治天下,形成了儒家传统道德观念,并构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
墨家注重公共利益、反对战争,倡导“兼爱”思想,追求和平与公正。
道家强调个体修身养性、追求自然无为的境界。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严密和公正性。
这种学派之间的思想交锋和争论,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政治观念的形成。
三、兵器和军事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兵器和军事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战争的频繁爆发促进了兵器的不断革新,如冶铁术的发展使得兵器的制造和运用更加精良和有效。
同时,诸侯争霸的状态也使得军事战略和战术的竞争日益激烈。
很多著名的军事战略和兵法思想在这个时期诞生,如孙子兵法、吴起的军事理论等。
四、文学艺术繁荣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和文人,如《楚辞》、《诗经》、《论语》等。
这些作品代表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也是古代戏曲的起源时期,战国时期的戏剧形式和元素对后来的中国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社会风气和习俗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气和习俗多种多样,因为各个诸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个学派的不同主张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春秋战国最全名人录:儒道法墨、兵家纵横,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最全名人录:儒道法墨、兵家纵横,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精彩纷呈,奠定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一、思想家:14位老子(陈):道家始祖、道德经、世界文化名人。
孔子(鲁)、儒家始祖、《论语》《春秋》、封建大一统思想,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鲁):孔孟孔孟、亚圣、《孟子》、世界文化名人。
庄子(宋):老庄哲学,著有《庄子》,《逍遥游》。
韩非子(韩):法家大家、助力中华大一统、《韩非子》。
鬼谷子(卫):兵家始祖、纵横家、弟子(孙膑、庞涓、苏秦、张仪)。
墨子(宋):墨家始祖、兼爱非攻尚贤、非儒即墨、《墨子》。
荀子(赵):后圣、性恶论、弟子(韩非子、季斯)列子(郑):道家代表人物、列子学、《列子》。
季扎(吴):三让吴王、外交家、儒家美学思想家。
附、孔子门生:子贡(卫):孔门十哲”、鲁卫丞相、经商富翁、外交上存鲁弱齐。
颜回(鲁):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子路(鲁):孔门十哲”、“二十四孝”、孔子侍卫卜子夏(魏):孔门十哲,魏文侯王师、助魏称霸中原。
二、文学家:3位屈原(楚):忠诚、《离骚》宋玉(楚):著有《九辩》左丘明(鲁):史学家、《左传》三、著名君王:24位齐桓公(齐):管仲改革、春秋首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鲁庄公(鲁):曹刿论战,击败齐桓公,鲁国国力鼎盛期。
晋献公(晋):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打下晋国霸业基础。
晋文公(晋):西制秦、南伐楚、开启晋国中原百年霸业。
郑庄公(郑):第一个小霸,挑战周天子,箭射王肩。
秦穆公(秦):秦霸西戎、减轻戎患,益国十二、辟地千里。
宋襄公(宋):仁义霸主、泓水之战楚庄王(楚):一鸣惊人,并国二十六、启地三千里。
吴王僚(吴):专诸刺杀吴王僚吴王阖闾(吴):重用伍子胥和孙武,率吴师攻入楚国郢都。
吴王夫差(吴):艾陵之战大破齐国,北上和晋国争霸,被越王勾践灭国。
越王勾践(越):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三千越甲可吞吴。
魏文侯(魏):求贤若渴,李悝变法,人才济济,战国首霸。
春秋时期的文化多元

春秋时期的文化多元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各种地区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时期的文化多元性。
一、地域文化的多元性春秋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地域文化多元的时代。
各个地区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
例如,东周时期的鲁国是一个文化中心,这个时期的《春秋》就是鲁国的史书;而楚国则以其独特的文化风格和面貌著称。
另外,晋国在春秋时期也是一个文化大国,其文化水平在北方地区有着相当的影响力。
然而,在这些地区文化产生的过程中,受到了相互的影响和交流。
东周时期的文化大家孔子,曾四处游历,广泛交流,从而获得了丰富的人文知识。
同时,各个地区间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
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春秋时期的中国,也是民族文化多元的时代。
当时,中原地区的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周朝是汉族最早的政权,异族的文化影响不大。
但是,周朝的颁布实行“分封制”,并鼓励周王朝的诸侯国敬奉周王朝,以践行天子之职。
这种封建制度和文化传统,为汉族和异族的文化交流打下了基础。
同时,在周朝东面、南面和西面,也有一些十分重要的异族政权,如齐国、楚国、秦国、晋国、鲁国等。
这些异族政权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与周朝汉族政权存在着影响和交流,使得这些文化呈现出多元性。
三、思想文化的多元性除了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也表现出了多元性。
这个时期有众多思想家和学派的兴起,如孔子、墨子、老子、荀子等,他们各自都有着独特的思想和学说。
孔子是国学之父,他的思想主张充满了忠诚、仁爱、礼法等观念,并且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代表性思想。
相比之下,墨子则主张国家和公共利益应该优先于家庭和私人利益,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思想,对中国思想教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纵观整个春秋时期,由于各种思想流派的交流和对抗,在思想领域也形成了多元性。
四、艺术文化的多元性春秋时期的艺术文化,也是多元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文人与学者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文人与学者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各个国家之间进行了频繁的战斗和政治斗争。
然而,与军事和政治相比,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和学者。
他们不仅对各自国家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作品和学术成果。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中,文人和学者的地位日益重要。
他们被赋予了揭示人生真理、分析社会问题和提出建议的重任。
这些文人和学者通常出身于贵族阶层,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自己的发展和贡献。
其中,齐国的孟轲是一个知名的思想家和学者。
他致力于研究政治伦理和人性的问题,对于社会制度和政治治理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君主应该行善政,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来感化民众。
孟轲的学说对于后世的儒家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另外,楚国的屈原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杰出文人。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作品《离骚》是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屈原痛惜楚国政治腐败,献身于楚国的改革事业,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对楚国的忠诚和爱国之情。
还有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是晋国的韩非。
他是中国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韩非的著作《韩非子》对于政治、法律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并被后世广泛传颂。
除了这些知名的文人学者,春秋战国时期还有许多其他国家的文人学者,他们各自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文人学者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学识,充实了当时的文化氛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结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文人与学者在政治、文化和思想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为。
他们不仅为各自国家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世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作品和学说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正是由于这些文人学者的努力,才使得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与国家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与国家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分水岭,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中央集权国家的转型,同样也是一个思想文化多元,开放自由的时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与国家制度的演变。
1. 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学说与哲学,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
思想家们致力于从道德、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探讨中国社会的困境和危机,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理论。
其中最重要的学派是儒家。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礼仪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天命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儒家思想以仁爱和和谐为核心,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道德、社会秩序和礼仪制度,才能使社会和人民得到安定和和谐。
除了儒家以外,还有道家以及法家。
道家认为自由、自主和不依赖外在制度的随遇而安的思想是理想的生活方式。
法家则认为强有力的政府控制下的机制和制度是解决社会困境的最佳方法。
各种不同的思想学派不但互相竞争,也互相融合,相互启迪,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2. 国家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从诸侯制逐渐向中央集权国家转型。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包括律令制度,分封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等。
律令制度是一种行政法律,是国家管理和监管社会秩序的手段。
从东周时期开始,很多国家实行了这种制度,以加强社会秩序的管控。
在春秋战国时期,律令制度普遍实行,从而催生了优秀的法学家和法家学派,如韩非子、李斯等,他们的重要贡献是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的刑法和管理制度。
同时,分封制度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大政治制度,是帝国与诸侯国关系的基础。
根据分封制度,王权被分封到不同的领主手中,从而形成了一个等级制度。
这个制度的优点是可以有效地遏制权力的过度集中,但是它也会导致分权太过分散,导致政治不稳定和混乱。
最终,中国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建立起来,权力集中于一个中央国家,行政系统建立和发展,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奠定了现代国家制度的基础。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交流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交流的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中,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激发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本文将从不同的时期,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交流。
一、古代中国的民族融合在古代中国,民族融合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现象。
中国的领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各个部族和民族在互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景观。
这种融合表现在各个方面,包括语言、风俗、艺术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交相辉映。
儒家、墨家、道家等思想体系的建立和传播,将不同民族的智慧和思想汇聚在一起,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种交流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此外,汉朝的统一和北方民族的融入,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民族融合。
汉朝的时代,通过政治手段和婚姻联姻等方式,将部分北方民族融入汉文化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还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服饰、食物、建筑等多个层面。
二、唐宋时期的多元文化交流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最繁荣的时代之一,也是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交流的高峰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繁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还有来自丝绸之路的西域文化、以及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在唐朝,丝绸之路的繁荣将中亚、西亚及欧洲的文化带入了中国。
佛教和波斯、印度等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国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例如,丝绸之路的繁荣将波斯的葡萄、花朵等图案带入中国的织物工艺中,为中国的纺织业带来了重要的革新。
而在宋朝,与北方的辽、金、蒙古等民族的长期接触,也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
这种交流不仅表现在文化艺术上,还包括技术、农业等方面。
例如,辽金时期的医疗技术和药材,对宋朝的医药事业和人民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明清时期的文化交流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种种挑战和外来压力,但也是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交流的一段重要历史。
春秋战国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讲座,这场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在讲座中的心得体会。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与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割据,战乱不断。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孙武等。
这些人物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讲座中,主讲人详细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和特点。
首先,诸侯割据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周王室衰落,各诸侯国纷纷崛起,争夺地盘和权力。
其次,战乱不断。
各国为了争夺利益,相互攻伐,战争频仍。
再次,思想文化繁荣。
这一时期,各种学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相继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最后,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与思想讲座中,主讲人重点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
以下是我对这些人物和思想的简要总结:1.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仁爱”、“礼治”,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
孔子的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孟子: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主张“性善论”,强调人性的善良,提倡仁政。
孟子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
3. 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节俭和实用。
墨子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 韩非子: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权威和作用。
韩非子的思想对后世的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5. 孙武:兵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之一。
孙武的军事思想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对我国古代社会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启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变革与思想启示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思想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这个时期的变革与思想启示。
一、经济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向城市和手工业方向转变。
这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战争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流离失所。
为了生存,这些人只能在城市里从事手工业或者是商业活动。
因此,城市和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生产方式的变化,也使得各地之间的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二、政治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国家分裂的时期。
各个诸侯国之间极力争夺权力和领土。
这种变革促进了政治的发展和变革。
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变革就是分封制的建立。
这种制度鼓励了各个小国家的独立发展,使得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三、思想变革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是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的诞生时期。
这些思想家和哲学家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理念,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史,并对现代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重新考虑人性在传统的中国思想中,人的本性被认为天生就有一定的善恶之分。
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人的本性并不一定是善或是恶,而是有可能是一个可以改变的过程。
这个观点对当今的人文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人们重新评估了人性的本质。
五、国家与个人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之间的矛盾非常明显。
在这个时期,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的重要性。
这个认识对于现代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我们意识到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平衡非常重要。
六、尊重传统与求新求变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在探讨传统和新思想之间的关系。
有些人强调了传统的重要性,认为传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而有些人则强调了新思想的重要性,认为新思想才是时代的要求。
这个讨论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元文化与人才齐秀生(烟台市委,山东烟台 264000)[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文化下移,诸子百家周游列国、讲学授徒、游说诸侯,各国间朝聘会盟、征战频繁等,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形成,华夏民族出现了五彩斑斓、争奇斗妍的多元文化。
当时社会氛围极为宽松开放,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活力的时期”。
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各类人才的成长。
[关键词]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环境;人才[中图分类号]G 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5)06-0084-06[收稿日期]2005-09-11[作者简介]齐秀生(1956-),男,山东淄博人,烟台市委副书记,历史学博士。
春秋战国时期,在民族融合、文化兼容背景下,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社会氛围极为宽松开放,这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活力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人才辈出,也与这种兼容、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多元文化的形成多元文化的形成与民族融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在战争与冲突的同时,相互间也有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和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也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形成。
民族融合体现了各族文化的开放性,破除了各个民族交流的障碍,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为春秋战国时期多元文化环境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各族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同时,不同的地理环境给人们提供着不同的物质经济条件,这个物质经济条件决定了在其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经济生活和生活方式。
经过长期的沉淀,经济生活和生活方式就会渗透到不同民族融合在一起的人们的宗教、伦理、习俗、艺术等方面,从而形成带有民族特点的地域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列国相争、民族迁移融合的条件下逐渐显现而形成的。
而在诸侯国各自为政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区域文化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包括十五国和地区的民歌,绝大多数都产生于西周和春秋时代。
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各地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夏、商、西周以后,经过春秋战国五个半世纪的发展,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形成了十数个具有丰富内涵、相对稳定的地域文化。
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陕西的三秦文化,甘肃的甘陇文化,四川、云南的巴蜀滇文化,两湖的楚文化,两广的岭南文化,江苏、浙江的吴越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多姿多彩,争奇斗艳,为中华文明一体多元格局的形成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
[1](P1)李学勤先生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主要形成了七大文化圈,也就是七大地域文化,即齐鲁文化、荆楚文化、三晋文化、秦陇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夷狄文化等,[2](P12)影响比较大的有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和荆楚文化等。
地域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吸收其它地域文化的先进因素,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从而使自身不断发展,臻于完备,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
485868而对于途经之处的政教风俗,士兵亦会耳濡目染,与自身文化不同之处,亦会向本国民众传播。
在接触中彼此往往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调和于自己的文化体系之中。
春秋早期,楚开启淮地,迁都于郑,国势日盛。
楚成王时,受周天子命镇抚南服,吞并小国,扩充领土,势力大增,“楚地千里”[4](楚世家)。
至楚庄王时代,国势达于顶峰,成为霸主。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北伐陆浑之戎,观兵周郊,问鼎中原。
楚威王时,楚更成为南方的泱泱大国。
《战国策・楚策一》记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楚国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最强盛时,疆域据有今之湖北、湖南两省的全部及河南、陕西、山东、四川、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的一部或大部,其影响及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淮南子・兵略训》称楚国占东周天下之半,并不为过:“楚国之强,大地计众,中分天下。
”楚文化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古代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
李学勤先生把东周时代列国划分为七个文化圈,楚文化圈是其中之一。
他认为:长江中游的楚国是另一庞大文化圈的中心,这就是历史、考古学界所称的楚文化。
随着楚人势力的强大和扩张,楚文化的影响殊为深远。
在楚国之北的好多周朝封国,楚国之南的各方国部族,都渐被囊括于此文化圈内。
……楚文化的扩展,是东周时代的一件大事。
春秋时期,楚人北上问鼎中原,楚文化也向北延伸。
到了战国之世,楚文化先是向南大大发展,随后由于楚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又向东扩张,进入长江下游以至今山东省境。
说楚文化影响所及达到半个中国,并非夸张之词。
[2](P12)战国初期兵家和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吴起入楚,也对中原文化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
吴起学本儒家,曾受业于曾子、子夏之伦。
精通《左传》,传《左传》之学于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铎椒传赵人虞卿,虞卿传荀子。
相传吴起还著有《吴子兵法》,在历史上与《孙子兵法》齐名,并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的政治改革理论与军事思想,渊源在中原华夏文化,并且在中原地区酝酿成熟。
他的政治活动与军事实践,主要是在中原地区。
他到楚国不及二年便被贵族所射杀,但他的变法和军事思想,却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文化传播角度看,吴起将中原儒家经典、法家学说、兵家思想传往楚国,意义重大。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联系密切,彼此间文化交流频繁。
先进的华夏文化给各族文化注入了丰富的营养和新鲜的活力,促进了各族文化的发展进步。
各族文化也有许多创造和成就,不断被华夏族所吸收,丰富了华夏文化宝库。
过去华夏各国视为蛮夷的秦、楚二国,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已成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与华夏融为一体。
到战国时期,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看,主要形成了以齐、燕、三晋为主的中原文化圈,以楚为核心的南方楚、吴、越文化圈,以秦为核心的西戎文化圈;从具体的文化内涵和特点看,是齐鲁、荆楚、三晋、秦陇、吴越、巴蜀和周边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到汉朝才得到改变。
三、多元文化与人才辈出文化繁荣是经济、政治高度发展的产物,而繁荣的文化又为培养造就大批人才打下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兼并战争、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所带来的多元文化环境,对人才的造就、学风的培育和学派的形成有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所以会学派林立,群星闪烁,和当时那种多元区域文化格局的形成和影响有着重要关系。
因为有了适宜的土壤,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改革家等众多人才才会集中出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杂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才会诞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士人才会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历史名人,其中不乏”重量级”人物,他们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产生重要影响,这是中国历朝历代都无法比拟的。
(一)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类型人才由于在多元文化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积淀和开放文化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使得大批思想文化人才应运而生,各种人才如学者、能人、贤士、技者茁壮成长,层出不穷,造就了政治、思想领域里一批批杰出人物,如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管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慎到、田骈、尹文、宋钅开、告子、接子、环渊、杨朱、鬼谷子、淳于髡、邹衍、公孙龙、邹忌、田骈、鲁仲连、惠施、吕不韦等,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根据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与把握,著书立说,开门授徒,游说宣传,互相辩驳,造就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中国主流思想和彪炳千秋的诸子百家从此诞78生。
由于在多元文化形成过程中争霸称雄的激烈斗争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使得大批政治人才应运而生,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魏文侯、韩昭侯、燕昭王、齐威王、秦孝公、秦王赢政等,无不雄图大志,贤明有谋,成就霸业,称雄列国。
关于兼并战争对文化以及人才成长的影响,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总结说:衰周之际,兼并最烈。
时君之求人才,载饥载渴,又不徒奖励本国人才而已,而专吸他国者而利用之。
盖得之则可以为雄,失之则且恐其走胡走越,以为吾患也。
故秦迎孟尝,而齐王速复其位。
商鞅去国,而魏遂弱于秦。
游士之声价,重于时矣。
贵族阶级,摧荡廓清,布衣卿相之局遂起。
士之欲得志于时者,莫不研精学问,标新领异,以自取重。
……而学问以辩而明,思潮以摩而起,道术之言,遂遍于天下。
[7](P13)由于在多元文化形成过程中列国相争的军事斗争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使得大批军事人才应运而生,如曹刿、司马穰苴、田婴、伍奢、孙武、吴起、孙膑、庞涓、倪良、廉颇、赵奢、白起、王翦、王贲、王离、李牧、蒙鹜、蒙武、蒙恬、蒙毅、尉缭、李信、屠睢等,冲锋陷阵,攻城略地,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
由于在多元文化形成过程中社会变革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使得大批改革辅政人才应运而生,管仲、晏婴、范蠡、百里奚、李悝、申不害、慎到、商鞅、范雎、蔺相如等一大批有作为的政治经济改革人才,改革变法,运筹帷幄,求存图强,使各国物饶民富,生气勃勃,增强了各国的实力,提供了争霸称雄的资本。
由于在多元文化形成过程中激烈的外交折冲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使得大批能言善辩人才和外交家应运而生,张仪、公孙衍、陈轸、苏秦、苏代、宁越、杜赫、徐尚等,“为之谋”,走南闯北,纵横捭阖,一舌动天下。
他们凭着勇智奇才,南来北往,左行右止,川流不息,“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
由于在多元文化形成过程中生产力迅速发展进步、商品经济冲击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使得大批专业人才应运而生,鲁班、扁鹊、李冰、郑国、甘德、石申、屈原、宋玉、范蠡(陶朱公)、计然、子贡、白圭、猗顿、吕不韦、乌氏倮、寡妇清、弦高、郭纵、卓氏、孔氏、伯乐、许行等一批科技专家、文学家、巨商大贾,脚踏实地,探究天道,开发自然,繁荣贸易,发展经济,造福百姓。
由于在多元文化形成过程中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大批“轻生死,重应诺”的侠义之士应运而生,钮魔、专诸、要离、豫让、聂政、荆柯、田光、高渐离等人赴汤蹈火,杀身取义,惊天地而泣鬼神,甚至还有许多所谓“鸡鸣狗盗之徒”等各种各样的人才群涌,五彩斑斓,各显神通,展示人的不同价值和奇特风采。
(二)不同地域文化对人才有不同影响不同地域文化环境由于对人才成长的影响不同,因此造就了不同类型的人才。
从春秋战国时期人才的分布格局看,思想家多出在有华夏文化传统的齐鲁文化区域,政治家、改革家多出在欲富国强兵争霸称雄的秦晋齐楚文化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