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元文化与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元文化与人才
齐秀生
(烟台市委,山东烟台 264000)
[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文化下移,诸子百家周游列国、讲学授徒、游说诸侯,各国间朝聘会盟、征战频繁
等,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形成,华夏民族出现了五彩斑斓、争奇斗妍的多元文化。当时社会氛围极为宽松开放,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活力的时期”。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各类人才的成长。
[关键词]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环境;人才
[中图分类号]G 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5)06-0084-06
[收稿日期]2005-09-11
[作者简介]齐秀生(1956-),男,山东淄博人,烟台市委副书记,历史学博士。
春秋战国时期,在民族融合、文化兼容背景下,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社会氛围极为宽松开放,这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活力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人才辈出,也与这种兼容、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多元文化的形成
多元文化的形成与民族融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在战争与冲突的同时,相互间也有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和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也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形成。
民族融合体现了各族文化的开放性,破除了各个民族交流的障碍,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为春秋战国时期多元文化环境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各族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同时,不同的地理环境给人们提供着不同的物质经济条件,这个物质经济条件决定了在其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经济生活和生活方式。经过长期的沉淀,经济生活和生活方式就会渗透到不同民族融合在一起的人们的宗教、伦理、习俗、艺术等方面,从而形成带有民族特点的地域文化。
中国的地域文化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列国相争、民族迁移融合的条件下逐渐显现而形成的。而在诸
侯国各自为政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区域文化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包括十五国和地区的民歌,绝大多数都产生于西周和春秋时代。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各地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夏、商、西周以后,经过春秋战国五个半世纪的发展,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形成了十数个具有丰富内涵、相对稳定的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陕西的三秦文化,甘肃的甘陇文化,四川、云南的巴蜀滇文化,两湖的楚文化,两广的岭南文化,江苏、浙江的吴越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多姿多彩,争奇斗艳,为中华文明一体多元格局
的形成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1](P1)
李学勤先生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主要形成了七大文化圈,也就是七大地域文化,即齐鲁文化、荆楚文化、三晋文化、秦陇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夷狄文化等,[2](P12)影响比较大的有齐鲁文化、
三晋文化和荆楚文化等。地域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吸收其它地域文化的先进因素,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从而使自身不断发展,臻于完备,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
4
8
58
68
而对于途经之处的政教风俗,士兵亦会耳濡目染,与自身文化不同之处,亦会向本国民众传播。在接触中彼此往往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调和于自己的文化体系之中。
春秋早期,楚开启淮地,迁都于郑,国势日盛。楚成王时,受周天子命镇抚南服,吞并小国,扩充领土,势力大增,“楚地千里”[4](楚世家)。至楚庄王时代,国势达于顶峰,成为霸主。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北伐陆浑之戎,观兵周郊,问鼎中原。楚威王时,楚更成为南方的泱泱大国。《战国策・楚策一》记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
当也。
楚国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最强盛时,疆域据有今之湖北、湖南两省的全部及河南、陕西、山东、四川、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的一部或大部,其影响及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淮南子・兵略训》称楚国占东周天下之半,并不为过:“楚国之强,大地计众,中分天下。”楚文化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古代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李学勤先生把东周时代列国划分为七个文化圈,楚文化圈是其中之一。他认为:
长江中游的楚国是另一庞大文化圈的中心,这就是历史、考古学界所称的楚文化。随着
楚人势力的强大和扩张,楚文化的影响殊为深
远。在楚国之北的好多周朝封国,楚国之南的
各方国部族,都渐被囊括于此文化圈内。……
楚文化的扩展,是东周时代的一件大事。
春秋时期,楚人北上问鼎中原,楚文化也向北延
伸。到了战国之世,楚文化先是向南大大发展,
随后由于楚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又向东扩张,进
入长江下游以至今山东省境。说楚文化影响所
及达到半个中国,并非夸张之词。[2](P12)
战国初期兵家和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吴起入楚,也对中原文化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吴起学本儒家,曾受业于曾子、子夏之伦。精通《左传》,传《左传》之学于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铎椒传赵人虞卿,虞卿传荀子。相传吴起还著有《吴子兵法》,在历史上与《孙子兵法》齐名,并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吴起的政治改革理论与军事思想,渊源在中原华夏文化,并且在中原地区酝酿成熟。他的政治活动与军事实践,主要是在中原地区。他到楚国不及二年便被贵族所射杀,但他的变法和军事思想,却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文化传播角度看,吴起将中原儒家经典、法家学说、兵家思想传往楚国,意义重大。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民族联系密切,彼此间文化交流频繁。先进的华夏文化给各族文化注入了丰富的营养和新鲜的活力,促进了各族文化的发展进步。各族文化也有许多创造和成就,不断被华夏族所吸收,丰富了华夏文化宝库。过去华夏各国视为蛮夷的秦、楚二国,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已成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与华夏融为一体。
到战国时期,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看,主要形成了以齐、燕、三晋为主的中原文化圈,以楚为核心的南方楚、吴、越文化圈,以秦为核心的西戎文化圈;从具体的文化内涵和特点看,是齐鲁、荆楚、三晋、秦陇、吴越、巴蜀和周边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化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到汉朝才得到改变。
三、多元文化与人才辈出
文化繁荣是经济、政治高度发展的产物,而繁荣的文化又为培养造就大批人才打下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兼并战争、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所带来的多元文化环境,对人才的造就、学风的培育和学派的形成有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所以会学派林立,群星闪烁,和当时那种多元区域文化格局的形成和影响有着重要关系。因为有了适宜的土壤,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改革家等众多人才才会集中出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杂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才会诞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士人才会崛起。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历史名人,其中不乏”重量级”人物,他们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产生重要影响,这是中国历朝历代都无法比拟的。
(一)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类型人才
由于在多元文化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积淀和开放文化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使得大批思想文化人才应运而生,各种人才如学者、能人、贤士、技者茁壮成长,层出不穷,造就了政治、思想领域里一批批杰出人物,如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管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慎到、田骈、尹文、宋钅开、告子、接子、环渊、杨朱、鬼谷子、淳于髡、邹衍、公孙龙、邹忌、田骈、鲁仲连、惠施、吕不韦等,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根据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与把握,著书立说,开门授徒,游说宣传,互相辩驳,造就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中国主流思想和彪炳千秋的诸子百家从此诞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