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第一节 痹证

合集下载

桂林市中医院--中医内科学(简)28、痹证

桂林市中医院--中医内科学(简)28、痹证

各型痹证日久迁延不愈,正虚邪恋,气血 不足,肝肾亏损,见有面色苍白,少气懒言 ,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腿酸软,头晕耳 鸣,可选用独活寄生汤以益肝肾,补气血, 祛风除湿,蠲痹和络。 痹证常缠绵难愈,需长期治疗,可将药物 做成膏剂、丸剂、散剂、冲剂、胶囊、酒剂 等,便于病人持久服药。除内服药物治疗外 ,可配合针灸、推拿、膏药外敷。温热疗法 、光线疗法、体育疗法等也有较好疗效。
4.肝肾两虚证
主证: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 瘦削,腰膝酸软, 兼证: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 ,心烦口干。 舌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 弱或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本方有滋补肝肾 ,祛风湿,舒筋通络止痛作用,用于久痹之肝 肾不足,筋脉失养证。
[预防调护]
1.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 免居暑湿之地。 2.痹证初发,应积极治疗,防止病邪 传变。 3.保持病人乐观心境和摄人富于营养、 易于消化的饮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结 语 ]
一.病因:痹证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 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 内因——正虚卫外不固 外因——感受外邪 二.病理因素:风、寒、湿、热、痰、瘀 三.基本病机:邪气滞留机体筋脉、关节、 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初期: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 关节——实证 病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 虚实夹杂 久治不愈——痰瘀阻络——枉痹 内舍脏腑——脏腑痹
二、病证鉴别
痹证与痿证的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一).
辨邪气的偏盛 (二). 辨别虚实
行痹——痹痛游走不定——属风邪盛; 痛痹 —— 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 重——属寒邪盛; 着痹 —— 关节酸痛、重着、漫肿 —— 属 湿邪盛 热痹 —— 关节肿胀,肌肤锨红,灼热疼 痛——属热邪盛。 痰 —— 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 皮下结节; 瘀 —— 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 肤紫暗或瘀斑等。

中医内科学痹症-医学精品

中医内科学痹症-医学精品

THANKS
感谢观看
加强中医痹症临床研究的力度,开展大规模、多 中心的临床研究,评估现有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 性。同时注重临床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为临床实 践提供更加可靠和有力的支持。
完善痹症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研究和推广高 效、安全、简便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医内科学痹症的国 际交流和学术合作,促进中医内科学痹症的国际 化发展。
2
病机主要为气血痹阻不通,导致关节、肌肉、 筋骨失去濡养,不通则痛。
3
病理性质为虚实夹杂,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 。
02
痹症的辨证论治
风寒湿痹证的治疗原则
散寒祛风
主用甘草附子汤、乌头汤等方剂,以散寒、祛风、通络止痛。
除湿蠲痹
主用薏苡仁汤、蠲痹汤等方剂,以除湿、蠲痹、通络止痛。
风湿热痹证的治疗原则
化痰通络汤
法半夏、茯苓、白术、僵蚕等。主治高脂 血症、脑梗死等。
04
痹症的针灸推拿治疗
针灸治疗
毫针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内部功能,达到舒经通 络、解痉止痛的作用。
艾灸疗法
通过艾叶的温热作用,促进局部气血通畅,增强 治疗效果。
拔罐疗法
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症 状。
推拿治疗
手法治疗
避免自行用药
不要随意使用药物,以免 加重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 。
预防并发症
要积极预防痹症并发症的 发生,如感染、关节变形 等。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01
痹症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已经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
02
研究发现了痹症的多种发病机制,包括免疫、遗传、环境等方
面的影响因素。

中医内科学-痹症-笔记

中医内科学-痹症-笔记

中医内科学-痹症-笔记不点蓝字,我们哪来故事?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病因病机1.痹证的常见病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外邪入侵。

2.痹证发生的病机及转化痹证病机根本为邪气痹阻经脉,即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于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经脉,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

病理因素为风、寒、湿、热。

3.痹证日久出现的三种病理变化痹证日久,容易出现下述三种病理变化:一是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畸形、屈伸不利等症;二是病久使正气耗伤,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损或肝肾不足证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病邪由经络而累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

诊断和类证鉴别1.痹证的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2.痹证与痿证的鉴别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辨证论治1.痹证的辨证要点痹证首辨病邪,其次辨别虚实,再次辨体质。

痹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属风邪盛;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为痛痹,属寒邪盛;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属湿邪盛;关节肿胀,肌肤焮红,灼热疼痛,为热痹,属热邪盛。

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属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有瘀斑等,属瘀。

中医内科学课件痹证

中医内科学课件痹证

桂枝——疏风解肌通络;
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清利湿热,通络宣痹。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1
加减:若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2
若发热、恶风、咽痛者——加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若热盛伤阴,症见口渴心烦者——加元参、麦冬、生地以清热滋阴生津。
各型痹证日久迁延不愈,正虚邪恋,气血不足,肝肾亏损,见有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自汗疲乏,肌肉萎缩,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可选用独活寄生汤以益肝肾,补气血,祛风除湿,蠲痹和络。
痹证常缠绵难愈,需长期治疗,可将药物做成膏剂、丸剂、散剂、冲剂、胶囊、酒剂等,便于病人持久服药。除内服药物治疗外,可配合针灸、推拿、膏药外敷。温热疗法、光线疗法、体育疗法等也有较好疗效。
主证: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
代表方:补血荣筋丸加减。本方有滋补肝肾,祛风湿,舒筋通络止痛作用,用于久痹之肝肾不足,筋脉失养证。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证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
舌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4.肝肾两虚证
常用药:熟地黄、肉苁蓉、五味子——滋阴补肾,养血暖肝;
常用药: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通络镇痛;
芍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
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加减: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用生川乌或生草乌;
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
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 兼证: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脉: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中医内科学痹症-医学精品课件

中医内科学痹症-医学精品课件
中医内科学痹症-医学精品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痹症概述 • 痹症的中医治疗 • 痹症的中药方剂 • 痹症针灸疗法 • 痹症的护理与预防 • 痹症典型病例分析
01
痹症概述
痹症的定义与分类
痹症定义
痹症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气乘虚而入,滞留 于肌肉、经络、关节等部位,引起气血痹阻,闭塞不通的一 类疾病。
方药
独活寄生汤加减。
针灸疗法
取气海、关元、肾俞、命 门等穴。
03
痹症的中药方剂
薏苡仁汤
成分
薏苡仁、苍术、桂枝、芍药、 麻黄、生姜、甘草
功效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日一剂
当归拈痛汤
成分
当归、黄芩、赤芍、羌活、防 风、连翘、忍冬藤、桑枝、桂
枝、猪苓、泽泻
功效
活血通络、清热利湿
用法用量
水煎服,日一剂
禁忌
在使用艾灸疗法时,需要注意避免烫伤皮肤;对于实热证、 阴虚证及皮肤溃疡患者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05
痹症的护理与预防
心理护理要点
1
针对患者心理状况,制定个体化心理护理计划
2
实施认知行为疗法,纠正患者对痹症的错误认 知
3
提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缓解患者 焦虑、抑郁情绪
生活调护及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阴冷的生活环境 饮食宜清淡,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针灸疗法
取大椎、风门、风池,配穴:曲池 、合谷、环跳。
风湿热痹的治疗
治则
清热解毒、除湿通络。
方药
宣痹汤合薏苡仁汤加减。
针灸疗法
取病变关节局部穴位,如膝眼 、
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中医内科-痹症

中医内科-痹症
防风汤用甘草归,杏仁桂枝与赤苓,秦芩葛根麻黄配,风湿痹痛此方施。
痛痹
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乌头汤
寒湿痹证乌头汤,黄芪草芍配麻黄,益气蠲痹通关节,专除少气寒湿僵。
Hale Waihona Puke 着痹肿胀散漫,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薏苡仁汤
薏苡仁汤用当归,独活羌活与桂枝,川芎防风白术配,川乌草乌麻黄姜。
痹证风寒湿热乘,闭而为痛痹斯名,风盛走游防风取,寒则痛剧乌头通。重着麻木薏苡仁,
红肿白虎加桂精,虚久独活寄生施,内舍五脏法道更, 肝肾亏虚守虎潜,针灸推拿佐功成。
痹症风寒湿热杂,痰瘀气血肝肾虚。
45
痹证
风寒湿痹
行痹
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祛风通络
散寒除湿
防风汤
风湿热痹
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金匮白虎桂枝汤,膏桂知母粳草帮。
宣痹滑苡豆防己,蚕沙杏翘夏栀齐。
痰瘀痹阻
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肌肤紫黯、肿胀,按之较硬,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化痰行瘀
蠲痹通络
双合汤
桃红四物用生地,二陈汤加白芥沥。
肝肾亏虚
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艽防辛,归芎地芍桂苓君,杜仲牛膝人参草

中医内科学痹症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痹症PPT课件
6
一、概述
《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及《金匮·痉湿暍病脉证并
治》:为后世的辨证论治打下了基础。 如:“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清·张秉成:此治卫阳不足,风湿乘虚客于表也。风湿在表,本 当以风药胜之,从汗出而愈,此为表虚有汗,即有风去湿不去 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黄、桂枝等药再发其汗,使表益虚。防风, 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药,但一主风而一主湿,用各不同, 方中不用防风之散风,而以防已之行湿。然病因表虚而来,若 不振其卫阳,则虽用防己,亦不能使邪退去而病愈,故用黄芪 助卫气于外,白术、甘草补土德于中,佐以姜、枣通行营卫, 使防已大彰厥效。服后如虫行皮中,土部之湿欲解也。或腰以 下如冰,用被绕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湿仍从下解,虽下部 而邪仍在表,仍当以汗而解耳(《成方便读》)。
22
二、病因病机
2. 体质不同又有所偏颇: 内湿:脾胃虚损,水湿内停
湿 外湿:雾露之气,雨湿之邪 外湿引动内湿,二湿相合,愈伤阳气,湿邪 又为阴邪,必伤营络之血,营伤则卫气不行, 血伤则阳不行气 ,邪气流注关节,脉络失 养则绌急而痛。
23
三、诊断要点
1. 发病特点: 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运动 员及体育爱好者易患,同时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 寒冷、潮湿、劳累及天气变化、节气有关。
《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由血气虚,则受风湿 而成此病。”
唐宋:出现了许多常用有效方剂 如:《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济生方》蠲痹汤
10
一、概述
明:《景岳全书·风痹》: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 “若欲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是 阴证,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此则 不可不察。”
分证论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行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医学精品课件

中医内科学痹症-医学精品课件
《中医内科学痹症-医学精品课 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医痹症的概述 • 中医痹症的治疗方法 • 中医痹症的预防与保健 • 中医痹症的案例分析 • 中医痹症的前景展望与挑战
01
中医痹症的概述
什么是痹症
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 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 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的总称。
03
正气不足包括肝肾亏虚、脾气虚弱等,外邪包括风、寒、湿、热等,痹阻经络 后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从而引起关节、肌肉等部位疼痛、麻木、 肿胀等症状。
02
中医痹症的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1 2
针刺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达到治疗痹症 的目的。
艾灸法
利用艾叶的温热性质,刺激特定穴位,达到温 通经络、散寒止痛的效果。
不足
中西医结合治疗痹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中药和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机 制尚不明确,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或药物间相互抵消的效果。此外,中西医结合 治疗痹症的成本相对较高,可能不为所有患者所接受。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4
中医痹症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针灸治疗痹症的案例
总结词
针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痹症的方法,能够通过刺激特 定的穴位来达到舒筋活络、止痛祛湿的效果。
详细描述
某患者患有痹症,医生采用针灸疗法对其进行治疗。 首先,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诊断,确定痹症的具体 病因和病变部位。然后,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在针灸过程中,医生需要 注意操作技巧,确保刺激的深度和强度适宜,以达到 最佳的治疗效果。经过几个疗程的针灸治疗,患者的 痹症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最新中医内科学--第一节--痹证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中医内科学--第一节--痹证教学讲义ppt课件

24.01.2021
中医内科学
9
痹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 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
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 外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
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 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24.01.2021
中医内科学
10
病因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 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
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 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24.01.2021
中医内科学
18
相关检查
病变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查常有 助于本病的诊断和了解骨关节疾病的病变部位与损 伤程度。
实验室检查如抗溶血性链球菌“0”、红细胞沉降率、 C一反应蛋白、黏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类风湿 因子、血清抗核抗体、血清蛋白电泳、血尿酸盐以 及关节镜等检查,有助于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 别诊断。
“白虎病”; 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 朱丹溪《格致余论》又称“痛风”; 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手
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鼓槌风”; 李中梓《医宗必读·痹》阐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的治则; 叶天士对痹久不愈,邪人于络,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并重
用虫类药剔络搜风,对临床均有较大指导意义。
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 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 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 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 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 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课件

《中医内科学痹症》课件

临床表现
痹症的临床表现
描述痹症在人体中的具体表 现和症状。
不同部位的病症特点
分析痹症在不同部位出现时 的特点和影响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中医诊断
1
中医痹证辨证特点
介绍中医诊断中对痹症的特殊辨证方法
病因分析与病情判断
2
和特点。
讲解痹症病因的分析和对病情的判断。
3
鉴别诊断
提供鉴别痹症和其他类似疾病的诊断方 法。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原则
说明中医治疗痹症的基本原则 和方法。
各种治疗方法的应用
介绍多种中医治疗方法和它们 在痹症治疗中的应用。
治疗案例分析
分享实际治疗痹症的案例分析, 以便更好地理解治疗效果。
预防与保健
预防痹症的方法
提供避免痹症发生的实用方法和建议。
《中医内科学痹症》PPT 课件
本PPT课件介绍了中医内科学中的痹症,包括病理生理学基础、临床表现、 中医诊断、中医治疗、预防与保健等内容。
病理生理学基础
1
什么是痹症
详细解释痹症的定义和特点。
2
痹症的病因病机
探讨痹症产生的原因和机制。
3
痹症的发病机制
解析痹症的发病过程和相关机制。
4
痹症的分类及病程
介绍痹症的分类方法和疾病发展过程。
痹症的日常保健方法
介绍痹症患者可以采取的日常保健措施。
结论
痹症的中医诊断治疗方法
介绍中医诊断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和安全性。
药膳疗法
探讨药膳在痹症治疗中的应用和 效果。
物理疗法
讲解物理疗法在缓解痹症疼痛中 的作用。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三、诊疗关键 点
3.舌苔脉象:
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
涩。
4.辅助检验:
试验室和X线等检验常有利于痹病诊疗。
中医内科学痹症
25/55
四、判别诊疗
当与痿病相判别,二者病位都在肢体,肢节痹
病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
痿病相同。 发病部位
痹病 四肢均可罹患
痿病 大多见于下肢
20/55
痹病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风邪偏胜——行痹 寒邪偏胜——痛痹 湿邪偏胜——着痹 风寒湿邪郁久化热 热邪偏胜——热痹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重复发作
津血不畅 伤耗气血
日久不愈
复感于邪,
邪气内合
痰瘀阻络 气血亏虚 脏腑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
21/55
二、病因病机
另外,除上述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痛痹, 配合温阳;着痹配合补脾之法(见文件介绍《医 宗必读 · 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
29/55
治疗标准
祛风:防风、细辛、羌活、桂枝、桑枝。
祛 散寒:细辛、桂枝、秦艽、川乌、草乌。
邪 除湿:羌活、独活、苍术、苡仁、萆薢、黄柏。

清热:石膏、知母、黄柏、寒水石、羚羊角。
中医内科学痹症
32/55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袭表,阻滞经络,不通则痛——酸痛、屈伸不利; 风邪偏胜,善行数变——疼痛游走不定; 外邪束表,营卫不和——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烧 苔薄白,脉浮——风寒在表
中医内科学痹症
33/55
五、辨证论治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 ,风邪偏胜。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 方药:防风汤加减《宣明论方》

中医内科学痹症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痹症PPT课件
6
一、概述
《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及《金匮·痉湿暍病脉证并
治》:为后世的辨证论治打下了基础。 如:“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清·张秉成:此治卫阳不足,风湿乘虚客于表也。风湿在表,本 当以风药胜之,从汗出而愈,此为表虚有汗,即有风去湿不去 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黄、桂枝等药再发其汗,使表益虚。防风, 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药,但一主风而一主湿,用各不同, 方中不用防风之散风,而以防已之行湿。然病因表虚而来,若 不振其卫阳,则虽用防己,亦不能使邪退去而病愈,故用黄芪 助卫气于外,白术、甘草补土德于中,佐以姜、枣通行营卫, 使防已大彰厥效。服后如虫行皮中,土部之湿欲解也。或腰以 下如冰,用被绕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湿仍从下解,虽下部 而邪仍在表,仍当以汗而解耳(《成方便读》)。
12
一、概述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对热痹的辨证有 一定的发挥,并新加了“宣痹汤” 等重要方剂。 《医林改错》强调了瘀血在痹证的发病中的作用, 新拟“身痛逐瘀汤”,扩充了治疗痹病方剂的类型。
综上,由《内经》→《金匮》→隋→ 唐宋→明清,痹证的 辨证论治渐趋完善。
13
一、概述
(三)范围 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
4.辅助检查: 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病的诊断。
25
四、鉴别诊断
当与痿病相鉴别,二者病位都在肢体,肢节痹
病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
病相似。 发病部位
痹病 四肢均可罹患
痿病 大多见于下肢
肢体疼痛 为痹证的主要 一般不表现
肢体活动 活动正常或屈 痿弱不用为痿
状况
伸不利
病的重要临床表现
11
一、概述

中医内科学-痹证

中医内科学-痹证

1、疼痛
3、肌肉萎缩
2、活动障碍
辨证论治
2.辨虚实
痹证初起,风寒湿邪入侵,多以邪实为主。若渐进发展或反复发作,多为正虚邪实之证。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但临床往往虚实夹杂,以邪实为主者多见。
1.辨病因
行痹:关节游走性疼痛。 痛痹:剧痛,遇寒则甚。 着痹:痛处固定,酸痛重着。 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辨证要点】
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感受风湿热邪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热痹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久居炎热潮湿之地,感受风湿热邪 或素体阳气盛,复感风寒湿邪化热 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郁而化热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2.内因 (1)劳逸不当 (2)体虚久病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风寒湿 邪侵袭
素体阴虚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证机概要Βιβλιοθήκη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产后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加之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治法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补益肝肾,舒筋活络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独活寄生汤加减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选方
预后
若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等,转为虚实夹杂的尪痹以及痰浊相结,气虚血亏证,甚至损及脏腑,病情缠绵难愈,多预后较差。
05
肾主骨,肾藏精
06
相互滋养
07
相互制约
08
案例分析
描述: 苏某,女,31岁。3月间顺产一孩,6月14日初诊。 四日前上街遇大雨,当夜无感觉,次日即不能起床,腰部以下如瘫痪状,两腿疼痛不能移动,只能仰卧,不能翻身。经查,腰骶关节处外部不红不肿,亦无压痛,脉象两关弦虚,两寸尺均无力。 问题: 中医诊断、分型 治则 方药

中医内科学——痹病

中医内科学——痹病

中医内科学——痹病一、概念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病因病机1、风寒湿热,侵袭人体2、痰瘀交结,痹阻经络药物所伤误治,久病三、诊断要点1.发病特点年龄、性别无差异,但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体育爱好者易于罹患。

其病情轻重多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可突发,也可渐渐起病。

2.临床特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是痹病的证候特征。

或游走疼痛,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沉重,肌肤麻木;或肢节锨红热痛,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甚著。

3.辅助检查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诊断。

四、鉴别诊断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则瘫软于床,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

五、辨证要点1.把握主症:肢体关节疼痛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行痹-游走不定,恶风寒痛痹-疼痛较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着痹-重着而痛,手足沉重,肌肤麻木不仁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筋脉拘急尪痹-关节僵硬,肿大变形2.辨病邪所胜和病程的久暂风邪胜——行痹湿邪胜——着痹寒邪胜——痛痹热邪胜——热痹突然发病,病程短者——急性风寒湿热痹久治不愈,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尪痹3.辨虚实实——新病,发病较急,正气尚能抗邪,故痛势剧,脉实有力。

虚——久病,病程较长,多有气血不足,故疼痛绵绵,痛势较缓,脉虚无力。

虚中夹实——后期,痰瘀互结,肝肾亏虚。

4.辨痰瘀痹病迁延不愈,痰瘀交结正虚邪恋,叶天士言“久病当思瘀”。

六、治疗原则基本原则:祛邪活络,缓急止痛。

七、分证论治•行痹主症: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兼见发病初期肢节亦红亦肿,屈伸不利,或恶风,或恶寒。

舌质红,苔白微厚。

脉浮缓或浮紧。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秦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麻黄、杏仁——散寒宣肺,达邪外出;葛根——解肌祛邪;赤茯苓——淡渗湿邪;当归——养血活血,舒络柔筋;肉桂——温阳散寒;生姜、大枣——和中调营;甘草——通经络,利关节;调和诸药。

中医内科学痹症-医学精品课件

中医内科学痹症-医学精品课件

在祛邪的同时,结合补养气血、滋养脾胃之法,痰瘀阻络者,
则需注意化痰祛瘀通络。
另外,除上述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痛痹, 配合温阳;着痹配合补脾之法(见文献简介《医 宗必读 · 痹》)。
精选课件
治疗原则
祛风:防风、细辛、羌活、桂枝、桑枝。
祛 邪
基 本 法 则
散寒:细辛、桂枝、秦艽、川乌、草乌。 除湿:羌活、独活、苍术、苡仁、萆薢、黄柏。 清热:石膏、知母、黄柏、寒水石、羚羊角。
配 伍 特 点
精选课件
五、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1.行痹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 2.兼症:恶风或恶寒,喜暖,肢节屈伸不利。 3.舌脉: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 4.红、肿、热、舌红+游走不定 热痹?
精选课件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袭表,阻滞经络,不通则痛——酸痛、屈伸不利;
五、辨证论治
2.痛痹
证候: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疼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烈,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热痛 缓 2. 兼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3.舌脉: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或沉弦。
精选课件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邪,闭阻经脉——疼痛; 寒主收引,主痛,其性凝滞——疼痛剧烈,固着不移;遇寒 痛增; 寒主收引,经脉拘急——紧痛,屈伸不利;
精选课件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 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痹阻阳气,邪留关节, 气血流行不畅,故肢节肿大疼痛。湿阻中焦, 流注于下,故两脚肿重如脱。湿邪郁于内, 郁积化热,湿热上蒸而耗气伤阴,故头目眩 晕,温温欲吐,短气,身体瘦弱。桂枝芍药 知母汤温阳行痹,祛风除湿。方中桂枝散风 通络;麻黄散寒透湿;白术健脾化湿;附子 温阳通络,散寒化湿;防风散风;生姜、甘 草健中散湿;芍药敛阴活络;知母滋阴清热 降火。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中医内科学-痹症

五、辨证论治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 ,风邪偏胜。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 方药:防风汤加减《宣明论方》
方解:防风、麻黄:祛风散寒除湿,兼以养血通络; 当归、秦艽、肉桂、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 痛——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茯苓:健 脾祛湿;姜、枣、草:和中调营。
2.辨邪胜:风寒湿痹中分行痹、痛痹、着痹。 共同----肢体关节肌肉疼痛 行痹----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 痛痹----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则缓 着痹----疼痛重着,手足沉重,肌肤麻木
3.辨虚实:早期多实,后期虚实夹杂。 实:风寒湿热,痰浊淤血。发病急,痛势剧,脉实有力;
虚: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病程长,痛势缓,脉虚无力。
2.劳逸不当、年老久病、禀赋不足
劳逸不当 精气亏损 年老久病 肝肾不足 禀赋不足 气血不足
肢体筋脉失养 气血生化不足
复感外邪,发为痹证
总结: 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脉闭阻,气血不通。
痹证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3) 若关节肿大,苔薄黄,为邪郁化热之象,宜桂枝芍药知母 汤寒热并用。
(4) 若疼痛久不止,日轻夜重,为久病入络,加姜黄、海桐皮、 红花以通络定痛。
五、辨证论治
1.2 风寒湿痹-痛痹 证候: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热痛 缓
2. 兼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五、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总以祛邪通络为其大法。根据风寒湿热的偏胜,分别着
重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清热等治法,痹证日久不愈,反复发 作,易致气血亏虚,脏腑损伤,则常需扶正祛邪,在祛邪的 同时,结合补养气血、滋养脾胃之法,痰瘀阻络者,则需注 意化痰祛瘀通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8-11 中医内科学 13
痰浊、瘀血、水湿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邪痹经脉,脉道阻滞,迁延 不愈,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 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酿成痰浊瘀血, 痰浊瘀血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 周围结节、屈伸不利等症;痰浊瘀血与外邪 相合,阻闭经络,深入骨骱,导致关节肿胀、 僵硬、变形。痹证日久,影响脏腑功能,津 液失于输布,水湿停聚局部,可致关节肢体 肿胀。 痰瘀水湿可相互影响,兼夹转化,如湿聚为 痰,血滞为瘀,痰可碍血,瘀能化水,痰瘀 水湿互结,旧病新邪胶着,而致病程缠绵, 顽固不愈。
2013-8-11
中医内科学
9
痹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
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 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 外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 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 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2013-8-11
中医内科学
10
病因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 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
2013-8-11 中医内科学 3


2013-8-11
中医内科学
4
定义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
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 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 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 疾病。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 于脏。
2013-8-11
甘草、蜂蜜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血 通痹。
加减 若寒湿甚者,制川乌可改用生川I乌或生草乌;
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 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温经散寒,通 脉止痛。
2013-8-11 中医内科学 26
(3)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
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 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代表方:薏苡 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的作 用,适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 着。
2013-8-11 中医内科学 17
病证鉴别

痹证与痿证的鉴别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 痹阻筋脉关节而致。 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 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 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 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 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 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 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中医内科学 6
2013-8-11
历代医家还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



在治法方药上亦渐趋丰富。 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 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 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称为“历节风”; 王焘《外台秘要》述其症状痛如虎咬,昼轻夜重,而称 “白虎病”; 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 朱丹溪《格致余论》又称“痛风”; 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手 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鼓槌风”; 李中梓《医宗必读· 痹》阐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的治则; 叶天士对痹久不愈,邪人于络,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并重 用虫类药剔络搜风,对临床均有较大指导意义。
2.风湿热痹 主证: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
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 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 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 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证机概要: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前方以清 热宣痹为主,适用于风湿热痹,热象明显者;后 方重在清热利湿,宣痹通络,适用于风湿热痹, 关节疼痛明显者。
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茯苓、生姜、 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加减 腰背酸痛为主者,多与肾气虚有关,加杜仲、 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补肾壮骨; 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 宜寒热并用,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2013-8-11 中医内科学 24
(2)痛痹
主证: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
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 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兼夹风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代表方:乌头汤加减。本方重在温经散寒止痛,适 用于痹证寒邪偏盛,关节疼痛明显。
2013-8-11
中医内科学
25
常用药 制川乌、麻黄温经散寒,通络镇痛;芍药、
中医内科学
5
源流
中医文献中有关痹证的论述相当丰富。 《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


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 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 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 痹”。 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内经》又有五痹之 分。《素问· 痹论》日:“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 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 痹。” 《素问· 痹论》还以整体观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五脏皆有 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 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己,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 邪,内舍于肺”。并在预后方面指出:“其人脏者死,其留连筋 骨者痛久,其留连皮肤者易已。”
2013-8-11 中医内科学 14
病初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日
久耗伤气血,损及肝肾,虚实相兼; 痹证日久,也可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相应 的脏腑病变,其中以心痹较为多见。 《素问· 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 下鼓,暴上气而喘。”临床常见心烦、惊悸, 动则喘促,甚则下肢水肿,不能平卧等症状。
病机
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
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 机。 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 易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痹阻筋脉、肌 肉、骨节,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 肿胀、酸楚、麻木,或肢体活动不灵。 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 转化。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风寒湿邪, 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寒自 内生,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 痹。
2013-8-11 中医内科学 29
常用药 生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清热坚阴;桂枝疏风解
治疗原则
痹证的治疗,还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即所谓“阳气并则阴 凝散”; 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即所谓“脾旺能胜湿, 气足无顽麻”。 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补肝肾、益气血 是常用之法。
2013-8-11 中医内科学 22
证治分类
1.风暴湿痹 (1)行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
2013-8-11 中医内科学 27
常用药 薏苡仁、苍术、甘草益气健脾除湿;羌活、独活、
防风祛风除湿;麻黄、桂枝、制川乌温经散寒,祛 湿止痛;当归、川I芎养血活血通脉。
加减 若关节肿胀甚者,加草薜、木通以利水通络;若肌
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稀莶草以祛风通络;若小 便不利,浮肿,加茯苓、泽泻、车前子以利水祛湿; 若痰湿盛者,加半夏、南星。 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选用蠲痹汤作为 治疗风寒湿痹基本方剂,该方具有益气和营,祛风 胜湿,通络止痛之功效,临证可根据感受外邪偏盛 情况随证加减。 2013-8-11 28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7
2013-8-11
范围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与西医学的结缔组织病、
骨与关节等疾病相关,常见疾病如风湿性关 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肌 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它如增生 性骨关节炎等出现痹证的临床表现时,均可 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2013-8-11
中医内科学
8
病因病医内科学

1
学习提纲
2013-8-11
中医内科学
2
痹病的定义是什么?
痹病的证候特征有哪些?
痹病的病因主要是什么? 病机特点是什么?痹病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痹病的治疗大法是什么?临证配伍要注意哪些
内容? 痹病分哪几个常见证型?各个证型的辨证要点、 治法、代表方是什么? 痹病的预防调摄要注意什么?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有何主要进展?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 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本方有发散风寒、祛湿通络作 用,适用于痹证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
2013-8-11 中医内科学 23
常用药 防风、麻黄、桂枝、葛根祛风散寒,解肌通


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 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 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 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 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 痹。
2013-8-11 中医内科学 19
辨证论治
2013-8-11
中医内科学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