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与智慧 论文
孔子论文1000字左右四篇

孔子论文1000字左右四篇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疫情面前所有人应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孔子论文1000字左右,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论文1000字左右1他,一个智慧的老者,他,一个安详的智者;他站在云海里,居高临下地俯览着这混沌的世俗,因为他早已把它看透;他与爱生们悠然自得,向充斥着戎马生涯的世俗投去轻蔑的眼光,因为他们从容。
他的学生们是一群热爱思考,放眼未来的可爱青年,他是一位善为人师,心怀天下的老师。
他,是孔子。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漂泊、苦涩以及难以咀嚼的酸楚,因为某些原因,历代君王一直没能重用孔子,而孔子,却云淡风轻一笑而过。
对于孔子来说,这根本算不了什么,他的阳光心态和博大胸怀为这个迂腐的时代打开了一扇窗,为这个无色的时代增添了一抹彩虹。
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他,则张开双臂欢迎着每个人的到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快乐着、享受着。
和他的弟子在一起的时候,孔子几乎忘了世界,他陶醉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之中,他确实是一个好老师。
一次,颜渊,子路和孔子在讨论各自的志向,子路的志向豪放,颜渊的志向谦卑,但孔子是这样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他希望老者都能安详快乐,朋友之间互相信任,小孩都得到关怀,这样,这个世界就美好太平了。
孔子把天下的一切尽收眼底,他关心的不止是他自己的个人利益,更是关心着整个世界,把他温暖的心贴紧了整个世界。
孔子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一直都和他的弟子们在游学,在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件事更体现了他的心胸宽广。
一次孔子出游,不知道渡口在哪里,看到两个隐士在耕田,就吩咐子路去向他们询问渡口的位置。
子路去问其中一个人,那人问他:“你是谁?”子路回答:“我是仲由。
”那人说:“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
”那人说:“天下此时已经乱纷纷的了,像洪水一样到处都是,你要同谁去改变呢?你与其追随他,还不如跟着我们逃避这纷乱的社会呢,现在的社会,改变不了了。
儒家思想论文模板(10篇)

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理论的产生,都是基于解决现实中其中一种问题的需要。
孔、孟、荀生当春秋战国之乱世,运用自己的学说帮助明君圣主结束各国纷争、建立有序社会,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也是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和基础。
这样,便有了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内在逻辑的一个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元素:建立一个符合理想的社会。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类似周朝制度的社会:“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孟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王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仁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荀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可以称之为“政教之极”:“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正,诚能而后敢受职。
百姓易俗,小人变心,奸怪之属,莫不反悫。
夫是之谓政教之极。
”(《荀子·君道》)从上可见,孔、孟、荀对理想社会的具体描述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社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教化盛行,人人道德高尚。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把孔、孟、荀追求的理想社会称之为道德社会。
那么,这种理想的道德社会如何才能成为现实呢?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由此往下推衍。
对于这个问题,孔、孟、荀的共同回答是:实行德治!孔子率先提出了他的德治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孟子亦在其《孟子》一书的开篇中亮明自己的德治主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并在《公孙丑上》中继续阐发这一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荀子把德治进一步发展为礼治:“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正错之而莫之能诬也”。
(《荀子·王霸》)以礼治国是荀子的治国之道的一大特色,但在先秦儒学那里,礼是德的外在表现,所以,礼治的实质仍是德治。
论语论文5000字

论语论文5000字篇一:论语小论文 3000-5000字论语小论文之论君子不器摘要:孔子曾说“君子不器”,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通说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像器皿那样只有一定的用途,而应该多才多艺,无所不能。
但其实这句话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得到新的解读。
关键词:论语;君子不器;工具;解读在《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句很值得让人玩味的话:“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这四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由于该句没有上下文,也无太多可确证的资料,因此人们很难断定孔子是在什么情景下讲出它的。
这简短的四个字,给后学之人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
一“君子”一词在西周指贵族。
《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郑玄曰:“君子止位在官长者。
”在《论语》中,“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通说认为,“君子不器”之“君子”专指有德者。
但笔者认为,两者兼而有之,只不过指有德者的成份更大一些罢了。
因为“君子不器”这句话出自《为政》篇中,该篇的内容中涉及到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当然,该篇还包括其他一些有关学习方法和孝悌思想的内容),由此观之,孔子在这里说出“君子不器”,虽然可以认为君子是指有德者,但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有位者,理解为孔子有对为官者、有位者隔空喊话的味道。
可能有人会驳斥说“为政”这一标题乃为《论语》编撰者所加,不足以说明孔子此处之“君子”有指有位者之嫌。
但是,我认为,既然编撰者将“君子不器”一章列入《为政》篇中,必然有它的道理,要不然,为何不把此章列入其他篇中呢?況且将此处之“君子”理解为二者兼具,也完全能够讲得通。
“器”字作何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到:“器,皿也。
象器之口,犬所守之。
” [1]可见,“器”字的本意是“器皿”、“容器”之义,后引申为“器量”、“才用”和“人才”以及“器重”等意思。
而在《易传?系辞上》中所讲的“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则是一个哲学术语,指有形的具体事物。
《论语》论文(通用6篇)

《论语》论文(通用6篇)第一篇: 《论语》论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第二篇: 《论语》论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当我静坐书房,捧起《论语译注》这本书,听着耳边沙沙的翻书声,闻着淡淡的书墨之香,何等惬意,何等舒畅。
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幼稚,逐渐成长。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教育论文(共2篇)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教育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特别是儒家的伦理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掘和发扬儒家思想(特别是其教育思想和德育方法论),并将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扎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道德传统的土壤之上。
可见,在现阶段研究儒家思想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1、脱离实际脱离生活。
由于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强调阶级教育、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正在长知识的生命个体,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育人具有完善的人格,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一个青年应该具有的活力与生机。
而现实的情况是,只注重学生记住了多少党的指示、方针政策,而不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导致学生一提思想政治课就打不起精神,甚至反感思想政治教育课。
由于学习成绩下滑而酿就的杀亲惨剧不断;由于金钱权欲的诱惑而致使高级干部纷纷下马;由于纠纷而造成命案连连.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在现代已呈“半休克”状态!由此可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今时代的要求,必须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彻底反思并做出改革。
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使思想政治教育担负起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实现真正的价值就必须将之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这是时代的呼唤!2、教育模式僵化。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克抗先生认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僵化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存在问题。
家长们的思想观念则助长和强化了学生身上的问题。
毕业生论文范文

毕业生论文范文毕业生论文范文范文一:屈原对先秦儒家“比德”观的继承一、儒家的“比德”观“比德”一词出自《荀子•法行》,子贡问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 赐! 是何言也! 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 夫玉者,君子比德焉。
温润而泽,仁也; 栗而理,知也; 坚刚而不屈,义也; 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 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
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子贡问孔子,君子“贵玉贱珉”是否因为玉少而珉多,孔子认为不是,君子贵玉是因为“夫玉者,君子比德焉”,也就是说君子与玉有共同的美德。
人用自己来造事物,由于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去,就变成那些事物。
[1]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
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
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
主量必平,似法。
盈不求概,似正。
淖约微达,似察。
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
其万折也必东,似志。
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 (《宥坐》)子贡问孔子曰:“子贡问于孔子曰:“赐为人下而未知也。
”孔子曰:“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
深抇之而得甘泉焉,树之而五谷蕃焉,草木殖焉,禽兽育焉;生则立焉,死则入焉; 多其功,而不“息” 德。
为人下者其犹土也。
” (《尧问》)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二、屈原与儒家“比德”观《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是孔子整理,在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
孔子对《诗经》十分推崇,赞赏它“《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也就是说它思想纯正。
儒家思想的变与不变小论文

其实儒家更多的用内圣外王这个概念的。
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是王阳明,以内圣之资,成就武功平定天下的大业。
后儒评价王阳明,说古今大儒,能够带兵打仗,威服四海的,就王阳明一个人。
他的功业能够那么辉煌,就因为他有过那么神奇的龙场悟道,有他内圣的养成功夫在。
我们说的都是名人,甚至是圣人,可他们成名成功之理是一致的,我们要成功,一样。
孔老夫子说他七十岁,随心所欲不逾矩。
不逾矩不就是不变吗,随心所欲不就是变吗,任你怎么想,怎么做,都不会出格,都有一个准则在那呢。
圣人的高度,就是这个不变和变的高度的统一。
我们虽然还达不到那个境界,但可以心向往之,更重要的,如果要做成事情,必须遵循它。
《大学》里面说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又说,正心才能诚意,诚意才能格物,格物才能致知,致知才能修身,修身之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就我看来,止、定、静、安,就是不变,虑和得就是变。
你有了止的目标,就有了努力的定向,外不受扰而静,内不乱而安,外静内安,到这个地步,你的心就很沉静了,有主心骨了,这个状态下,你再去想事情,那才可以真正得到正确的方案和取得好的结果。
这个虑和得,就是随着要处理的事情你的随机应变的对策。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也是这样,是锻炼心性的基础,基础牢靠之后,才可于去改变别人,乃至影响天下,这个就是应物无方的变化了。
孟子一样,他说了两句很牛的话,一句是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一句是万物皆备于我。
第一句不就是不变吗,是对内心心性的锻造,浩然之气养足了,不受外境所扰,到那个地步了,外面所有的这些事情,不都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吗,所以叫万物皆备于我,都是为我准备的,都是我掌中之物,都可以被我运用,是我的素材。
但记住,你没有那雄厚的浩然之气,你可玩不动那万物的,你可能会被万物给牵累,甚至给累死的。
所以,虽然变和不变是个辩证的统一,但为了纠偏,为了让大家更注重根基的培育,我今天主要强调的是不变的重要性。
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与教诲

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与教诲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将重点分析《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与教诲,通过翻译句子和分析人物,进一步总结其含义并升华主题。
在《论语》中,有许多句子具有深刻的内涵,其中一句经典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强调了“仁”的概念,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句话反映了儒家强调的“人伦”道德观念,强调了互相尊重和善行的重要性。
另一句经典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意味着只有学习了知识并且进行深刻思考,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和成长。
这也体现了儒家对于教育和学习的重视,以及对于个人修养和自我提升的强调。
通过对《论语》中的句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强调了仁爱、学习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对于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强调了人际关系中互相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性。
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是在强调要注重实践和思考,强调了对于知识的获取和运用的重视。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爱、学习和修养,都是为了达到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自我提升的目的。
这些句子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的重视,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当下,我们也应当注重与他人的平等相处、持续地学习和思考,提升自我修养,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
因此,《论语》中的这些句子都是我们在当代社会中可以汲取的宝贵财富。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
例如,《论语·学而》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明了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视以及对待友谊的态度。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提倡以"教"为主的教育方式,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素养。
儒家思想论文

儒家思想论文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于中国社会乃至东亚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通过道德修养、教育培养、仁爱和以德服人来实现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这是一种对他人的真挚关怀和关爱,同时也指导人们如何处理社会关系和建立秩序。
仁爱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要求个人以身作则、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与和睦。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身,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儒家追求的是完善的人格,通过修身来达到自己的内在和谐和美好的品格。
个人修身的方法包括经典的阅读、反省自己的行为以及追求道德上的高标准。
儒家思想还强调齐家治国,认为家庭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一个和谐的家庭可以培养出有公德心、有责任感的成员,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教育也被视为培养下一代良好品德的重要工具。
除了个人修身和齐家治国,儒家思想还关注政治和社会道德。
儒家认为政治体制的稳定和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儒家思想主张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并强调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德服人。
儒家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有德行和智慧的人才,为社会治理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是一种以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和为政治和社会提供道德指导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的价值观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语 论文

论语论文
《论语》是一部经典的儒家著作,记载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论语》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他的为人和治学之道。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和道德原则。
他的思想对于塑造中国传统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传承都有积极的影响。
《论语》还传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倡智慧和实践的并重。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第一)的重要性,提倡不断学习和反思的过程。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主思考能力有着深刻的启示,对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此外,《论语》还提供了对于社会伦理和政治制度的思考。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君主政治和社会道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探讨社会治理和政治理论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思考提供了参考。
总之,《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行,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理解《论语》是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孔子信仰儒家文化论文(全文)

孔子信仰儒家文化论文一、孔子的信仰:天信仰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是理性的基础和情感的根源,能给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克服对人生短暂的无奈伤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悲伤。
孔子把目光投向广阔世界,看到那些永恒存在,在时间淘洗中巍然不动的事物。
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松柏长青,不畏严酷的外部环境,傲然挺立。
孔子看到山水,主张“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山巍然屹立,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水奔流不息,是生命之源,活泼轻灵,变化多端。
山水永恒,生机无限,人应像山水一样,“仁者寿,智者乐。
”(《论语雍也》)山水让人有感情的依托,有美好的生命状态。
孔子站在河边,无限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世界像流水一样总在不断变化,人生也是如此,无法停留,更不能回头。
但这滚滚流水,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却形成了这浩浩荡荡的江河。
江河如此,历史、人生也是如此。
青春不再,必将步入暮年,归于死亡,但人生会留下精神的闪光,历史会有文化的制造,世界永远生生不息。
信仰是向更高远深邃处思索的结果,要超越现象,寻找到更真实的本质存在,作为人生的根基。
孔子相信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背后有永恒的“道”的运行,人要体会“道”,按照“道”的原则去做,如君子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与躲避现实的长沮桀溺等人不一样,孔子有人生的使命感,不因外部环境而改变自我。
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是人就要有人的生活、追求和事业,不能躲到山林中与鸟兽为伍。
天下有道,不能改变自己的理想。
君子要超越现实的物质需要,努力追求精神性的道:“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道是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规律、道理,但道并不是有什么奇异力量的主宰者,而是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
所以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在这里,孔子的话表明了信仰与宗教的不同。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9-14 08:07:00 ] 作者:程嘉宏编辑:studa090420论文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
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
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
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
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
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
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
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
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
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
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论语读后感800字高中议论文5篇

论语读后感800字高中议论文5篇论语读后感800字高中议论文篇1《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创立了儒家教派,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
《论语》是一本“老古董”。
年轻人很少由喜欢它的。
他们多半认为,都21世纪了,谁还去看古文啊!尽管这样,还是有人喜欢它的。
我就是其中一位。
孔夫子是我的偶像,我爱屋及乌才喜欢《论语》的,就决定读读它。
读后觉得,他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知道我们为人处世。
我最欣赏的是他“以仁为本”的思想,他的胸怀和他的学问一样大。
我认为,沉迷于漫画书的朋友们,偶尔看看古书,体会一下前人留下的精华,是大有益处的。
母亲的读后感作为当今的父母大多认为,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
我也不能脱俗,总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快乐健康地长大,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
女儿11岁了,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
我不想把我的强加给她,因此,我买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丛书,希望她会从中有所启发。
《论语》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认真阅读的第一本。
我以前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和女儿一起读时才发现,我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原来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依据。
我很遗憾,以前没有认真的阅读过《论语》,更希望女儿能够从中有所“悟”,如愿的话,女儿会从中大获裨益的。
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
他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
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
如今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注重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
而这些,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完成。
我不认为女儿学了“见贤思齐”就能立志成为圣人,学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极孝,学了“学而时习之”就能学会学习,她的领悟需要时间,阅读《论语》只是对她的思想道德的一个启蒙。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半部论语治天下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深刻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领域。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自问世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欢和尊崇。
内含的思想既深刻,又充满智慧。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论语》来治天下,让当下世界更加美好。
首先,《论语》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孔子认为:做人要具备仁德之心。
仁者爱人,不仁则不爱人。
仁德之人讲究廉耻,不会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情。
而做人所应该具备的东西不仅仅是仁德,还应该有谦虚、和善、勤劳等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社会有许多人缺乏这些品质,他们不顾道德、法律甚至人性去做一些伤害社会、伤害人类的事情。
如果我们能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做人理念,来培养我们自己的品质,那么我们就能够成为更好的人。
其次,《论语》教育我们如何做一名良好的领袖。
一个好的领袖,应该具备谋略、刚毅、正义、果断以及善于沟通等素质。
同时,好的领袖也应该虚心谦虚,听取下属的意见,充分尊重下属的权威。
孔子在《论语》中所强调的“君子不器”也提醒我们,做一个领袖不仅要有高超的智慧和理解能力,更要有领导人的度量和情商。
在当前世界许多领袖只谋求自己个人的利益,不顾及民众的疾苦,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学习《论语》,了解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领袖,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品质去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最后,《论语》教育我们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拥有许多珍贵的思想和艺术品。
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能够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也能够通过实践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让它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论语》是一部伟大的经典,不仅包含了许多智慧、谋略和教育格言,还培养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基本品质和人格力量。
“内圣外王”思想论文儒家文化论文

“內圣外王”思想论文儒家文化论文摘要:“內圣外王”思想经过历代思想家的深化,其内涵已日趋丰富。
“內圣外王”就是内修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道的伦理政治统一的学说。
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当代,似乎又给“內圣外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涵,“新外王”不仅要开出民主与科学,更重要的是要开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的和谐之道。
1、先秦儒学先秦儒学开创了“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时代,最早提出“内圣外王”一词的是庄子,出于《庄子·天下》篇:“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先秦儒家并没有明确提出“内圣外王”之学,但是儒家却将它进一步诠释,其思想学说体现了“内圣外王”的精神实质,并将其作为人生的理想和自己的奋斗目标。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标准和境界,“仁”包括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等内容,是一种通过自身的修养而达到的高尚境界,也就是所谓的“内圣”。
“礼”就是个人把高尚的修养推广到社会领域,用这种高尚的心性修养来治国安民,即所谓的“外王”。
孔子说:“修已以安百姓。
修已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其中“修己”就是“內圣”、“安百姓”就是“外王”的体现。
在孔子那里,“内圣外王”包括了“修身”、“齐家”、“安民”、“平天下”等内容。
继孔子之后的孟子和荀子对“内圣外王”各有侧重,孟子侧重于“內圣”的一面,而荀子侧重于“外王”的一面。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人生来就具有“四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之端。
人们若能把内心固有的四端发掘出来,便能发展本真的善性,提升自己的修养,达到“仁”的境界。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主张以修养“四心”为出发点实现“平天下”的目标。
然而荀子却将理论的重心放到“外王”上,荀子主张以“礼”为纲纪准绳的“王制”。
在荀子看来“圣”与“王”是“二而一”的,他说“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
儒家核心思想的总结论文

儒家核心思想的总结论文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以仁为中心,以礼为准则,以孝为根基,以忠、信、智等道德品质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
儒家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个体行为等各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以仁为中心。
仁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它是一种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道德情怀。
儒家认为,通过培养自身的仁心和修养,可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仁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念,体现了对人性的高度肯定和关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善互助,以及培育和谐人际关系。
其次,儒家以礼为准则。
在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礼是一种规范和秩序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的准则。
儒家强调人的行为应当符合社会的规范,尊重他人,注重仪式和礼仪,以此来维系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儒家认为,通过培养个体的礼敬之心,可以使社会成员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实现和谐共处。
第三,儒家强调孝道。
孝道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它强调子女对亲长的尊敬和关心,强调家庭关系和家族道德。
儒家认为,孝道是一种天职,需要尊重父母、敬爱亲长,同时也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
通过强调孝道,儒家试图塑造出一种强调家庭、家族和社会秩序的道德观念。
此外,儒家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如忠、信、智等。
忠诚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伦理要求,体现了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忠诚,以及对职责和责任的承担。
信义则是儒家思想中的基本品质,儒家认为,个体应当言行合一,言必信、行必果。
智慧则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素质,儒家强调通过修养和学习,培养个体的智慧能力,以解决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问题。
总结起来,儒家核心思想以仁为中心,以礼为准则,以孝为根基,以忠、信、智等道德品质为核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个体行为等各个方面,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前学校落实传统文化儒家经典《弟子规》必要性论文

当前学校落实传统文化儒家经典《弟子规》的必要性目前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社会飞速发展、物质不断丰富的今天,我们感到现在的德育工作很挠头,5+2都等于0了。
孩子不知道感恩、尽孝。
不懂关爱,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自私自利,很难教化。
不用谈什么志向了,厌学严重。
更不要说什么责任与价值观了,致使学校德育工作大打折扣,社会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多多,真是让人担忧。
归结起来就是我们教育的孩子人格的缺失、伦理道德的缺乏。
出现“有教育无教养、聪明不文明”的问题。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思考,天天抓养成教育,天天贯彻《守则》、《规范》,都不能深入人心,没有实效性,更缺乏针对性。
那怎么办呢,我想就是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一、以孝入手,切入儒家经典《弟子规》教材目前,从学生现状来看,由于独生子女较多,家长不懂怎样正确地施爱,以至于造成了多数家庭过于溺爱孩子的现象。
学生之中普遍存在着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奋斗目标,行为散慢,没有礼术,不懂感恩,不明师友之义,不知什么是孝道,只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认为父母师长做什么都是应尽的义务,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顺之则喜、逆之则嗔,根本不懂得责任可言的情况。
究其根源就是应有的家庭教育丢失了,传统的孝道没有了,过去老人是家里的座上宾,现在变成小孩子了。
小孩在家呼风唤雨,在学校能听老师的吗?孝道没有,师道何存!所以现在教育的最要紧处是要把颠倒的家庭教育搬过来,家长要正确施爱,找回过去的传统美德---孝道。
这样小孩子才能真正懂事理,才能听从老师的教育,才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弟子规》内容的基础就是孝道,讲的就是如何尽孝、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自立成才。
全篇1080字,360句,三字一句,二句一韵,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弟子规》是以孔孟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蕴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教育孩子从小扎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善根,打好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这对人一生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
如果对儒家学说的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等进行综合的宏观考察,我认为中国儒学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提及儒学,首先想到的便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 春秋末年,孔子创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同时主张“为政以德”,创立儒学。
儒学提倡“仁”、“义”、“忠”、”恕”,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一种主张,主张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但是由于当时奴隶制度趋于瓦解,各国君主无暇顾及孔子提倡的“以礼治国”的思想,儒学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战国时期,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孟子提出“性善论”,在政治上实行仁政,并提出在当时颇受争议的“民贵君轻”的主张。
现实主义流派的荀子也从性善论出发,强调理的规范与教化作用。
战国时期,儒学成为显学,却因为诸侯纷争,其主张不能满足地主阶级的要求而受到冷落。
同样,荀子设计的治国原则:“明分使群”、“群居和一之道,”包括理想的“王制”与具体的“富国”、“强国”之策,乃至他的“礼论”、“乐论”、“君道”等等,可以说都是非常富于现实主义的。
它都是在肯定当时已经形成的社会等级和职业分工的基础上,来规定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名分和位置,并要求其各尽其职,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一致。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荀子提出的治国原则中没有一点理想主义的成分。
因为,如果它的学说中一点理想主义成分都没有,那么,他的学说就不会有什么感染力,而他也就不能称为一名思想家。
儒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便是两汉时期,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的思想,实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儒学逐渐成为了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理论是阴阳家与儒
家的合流。
我认为,“天人三策”是体现董仲舒和西汉时期儒学政治以及思想特点的最好体现。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春秋大一统,尊王襄夷”。
董仲舒在儒学中增加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内容,并且提出了如后归纳为三纲五常的学说。
这一切都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在宋、明、清时期,儒学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性理之学的儒学, 宋朝儒学历史发展的背景是独特而鲜明的:动荡衰弱的历史背景,三教合一的文化趋势以及传统儒学的陷入困境。
由此,新的儒学必然产生。
新儒学产生后第一个关心的问题是宇宙论,这与传统儒学只关心社会以及政治的角度不同。
周敦颐发明“太极图”,并提出精神修养的方法即成圣之方——无欲:静虚之心,动直之心。
邵雍、张载等人也提出了自己的宇宙观点,如太极即是气的观点等。
朱熹的理学,强调的是“形而上者,无形无影即是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
”朱熹认为,太极包含万般之理,又是一切理的概括。
在宋代,程朱理学曾经被斥为伪学,几次被查禁。
到了元代才被确立为正统思想以此持续到明清时代。
宋朝时期的儒学逐渐被官方化,是因为当时理学以儒学为宗吸收道教佛教之长补儒学之短,把天理、仁政、人欲内在的统一为一体,是儒学更加完整和哲理化,因此更有效的维护了封建统治等级特权制度,适应了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
到了明朝中期,程朱理学成为人们求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而逐渐失去了寻求圣贤学文的精神。
陆王心学与理学相对。
他们认为并不存在“理的世界”,宇宙是一个自身完整的精神实体。
而这个世界即是我们经验中的世界。
有心才有理。
朱熹强调做学问,而王阳明强调行动。
王阳明创的王学的内在结构是由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构成的。
在这一结构中,王阳明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
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
而“致良知”是如何为圣的过程。
明清时期,儒学体系较为活跃。
活跃的儒学思想对传统儒学体系的批判和继承促使我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但并未占据思想主流,性质上也并非是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尽管这种思想与明清之际的商品经济相适应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其产生的原因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由此可见,儒学的历史地位也与当时国家的经济情况密切相关。
近现代的新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孔子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就是在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下产生了新儒学。
在新儒学的准备和发展阶段,儒家学者曾经有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被动接受西方文化的思想。
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动荡,包括新中国建国前和建国后,儒学都不再有太大的发展和变化,当然也说不上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再次产生的“儒学热”又是国人重新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化感兴趣的表现。
儒家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这正对应了现在中国人对生活和社会的期待。
同时还有在经济发展的副作用中蓬勃起来的道德的沦陷和社会形态的复杂,这些都促使人们开始把目光重新放到中国传统经典思想上去。
儒家思想是我们中华文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当今我国社会受西方文化影响,社会西化很严重,但传统思想在国民意识形态中仍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会不知不觉的以儒家规范为准则,受到儒家规范的约束.我们要好好学习儒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