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类常用药物的肝毒性

合集下载

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

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

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随着中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中药的安全性和副作用。

其中,肝毒性是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在中医药的应用中,中药及复方制剂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然而,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肝毒性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许多常用的中药和复方制剂都被报道具有肝毒性,如雷公藤、黄药子、何首乌等。

这些药物引起的肝毒性症状多样,包括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等。

例如,雷公藤是一种常用的祛风湿药,但长期使用或过量会引起肝损伤甚至肝衰竭。

黄药子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药,但长期使用或过量也会引起肝损伤。

何首乌是一种补益肝肾的中药,但不当使用也会引起肝损伤。

分析这些药物产生肝毒性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代谢和个体差异等因素。

一些中药成分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害物质,如氧自由基、过氧化物等,这些物质会损害肝脏组织。

个体差异也会影响中药的肝毒性。

一些人对某些中药成分过敏,甚至会引起严重肝损伤。

中药的剂量、剂型、使用时间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肝毒性的发生。

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是一个值得的问题。

虽然一些肝毒性事件可能难以完全避免,但通过合理用药和加强监管,可以降低肝毒性发生的风险。

医生在开具中药处方时,应严格遵循适应症和剂量范围,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和过度用药。

患者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中药,避免使用假冒伪劣药品。

加强中药肝毒性的研究和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控制肝毒性事件。

常用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肝毒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通过合理用药和加强监管,可以降低肝毒性事件的发生率。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肝毒性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安全合理地应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中药的标准化和国际化发展,提高中药的安全性和信誉度。

近年来,中药肝毒性成分代谢与毒理研究备受。

常用中药肝损害

常用中药肝损害

浅谈常用中药的肝损害【摘要】本文就常见致肝损伤的中药及其成分与致肝损害机制及临床特点及加强预防措施等作简要述。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合理用药,才是防止中药引起肝损伤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药;肝损害近年来中药及其制成品所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有增多之势,而中药所引起的肝损害占药物性肝损害的比例20.04%一74.14%不等[1],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重视中药的肝损害。

1 中药引起肝损害的原因1.1 中药因素①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非常复杂,表现出药效和药害的双重性。

即既可治疗肝病,同时也能引起肝损害,如大黄、柴胡;②对一些中药的毒性认识不足,传统认为“无毒”的中药品种,现代临床却发现其具有肝毒性,如黄药子、天花粉、番泻叶、何首乌等。

③中药中同名异物或异名同物的情况不少,可因误认误用而致中毒。

如防己有广防己、粉防己,广防己临床己报道有肝、肾毒性。

④中药因产地、种植、采收季节、加工炮制、运输贮存等条件不同,也可影响其药效和不良反应,⑤中药引起的肝毒性损害也与剂型、剂量、用药时间过长、配伍和使用方法等有关,如服用大剂量未经炮制的生首乌会导致肝脏的损害。

⑥不按照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基本特征使用中药,违反禁忌原则。

1.2 患者因素①患者缺乏对某些中药制剂具有肝毒性的认识,因而服用中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肝损害。

②患者因年龄或健康状况和个体差异,在常规剂量也可发生毒性反应;③某些人存在遗传性肝脏代谢缺陷的疾病,容易导致药物性的肝损伤。

中药中能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分为三类,有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1.2.1 常见植物药物及其肝损害的临床症状见下表[2]—[8] 1.2.2 单味动物药如蜈蚣、蟾蜍、斑蝥、青娘虫、穿山甲等[9] 1.2.3 单味矿物药如朱砂、雄黄、铅粉、硝石、砒石、代赭石、胆矾、硫黄等[9]。

2 中药引起肝损害按照其所含的主要成分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2.1 毒性成分为生物碱类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是一类植物性毒素。

科学认识感冒药中“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

科学认识感冒药中“对乙酰氨基酚”的肝毒性

一、对乙酰氨基酚相关事件带外,还多与其他药物制成复方制和肌肉痛等。

自我用药不宜长期或来的疑惑剂,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如泰大量使用,用于止痛不得超过52011年起,美国食品药品管诺、新康泰克、百服宁、白加黑天,用于退热不得超过3天,理局(FDA)发布信息,由于对乙等,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老朋FDA推荐的剂量是每天合计不要超酰氨基酚超剂量使用可能导致严重友”。

而FDA发布的关于对乙酰氨过4 g。

的肝损伤,甚至肝衰竭、肝移植和基酚的相关信息,以及生活中偶有要知道对乙酰氨基酚为何会引死亡,因此建议停止处方和销售含因服用感冒药而引起肝损伤的新起肝毒性,就需要了解它是如何在对乙酰氨基酚超过325 mg的处方闻,使得不少公众担心,我们日常我们体内代谢的。

进入人体的对乙药(不包括非处方药),同时服用的感冒药真的会引起肝损伤酰氨基酚90%~95%通过肝脏代FDA要求所有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处吗?感冒药中单剂量含对乙酰氨基谢,其中4%~5%的药物经肝脏细方药说明书中增加黑框警告,提示酚超过325 mg还能否继续使用?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统代谢为N-严重肝损伤风险。

2014年美国食使用过程中到底应该注意什么?这乙酰苯亚胺醌(NAPQI),它能品药品管理局(FDA)再次发布信个公众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似乎成了迅速与体内谷胱甘肽结合成水溶性无息,当对乙酰氨基酚单位剂量超过“最熟悉的陌生人”!毒化合物由尿排出。

如果大量服用对325 mg时,没有数据显示其额外二、 最熟悉的药物你知多少乙酰氨基酚,则代谢产生的NAPQI不效益大于增加的肝损伤风险,对乙酰氨基酚是使用最广泛的能被有限的谷胱甘肽结合,转而与肝FDA将撤销市场上对乙酰氨基酚单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解热作用细胞内蛋白的巯基结合,产物可致位含量超过325 mg的复方药物的与镇痛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几乎肝细胞损害、坏死,严重者可致肝许可。

不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对血小板肾衰竭、肝性脑病、脑水肿、低血对乙酰氨基酚作为一种被使用和凝血时间无明显影响。

药物对肝脏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

药物对肝脏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

药物对肝脏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药物的使用是人们维护健康和治疗疾病常用的方法之一。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药物对肝脏功能的影响,并评估其安全性。

本文将就药物对肝脏的影响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关安全性评估方法。

一、药物对肝脏功能的影响药物与肝脏的相互作用是研究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方面。

不同的药物可能会对肝脏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代谢酶的影响:肝脏是身体中重要的药物代谢器官,许多药物在肝脏中会经历代谢转化。

某些药物可抑制或诱导肝脏中特定的药物代谢酶,从而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过程。

这可能导致药物的积累或过快代谢,引起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或药物毒性副作用的发生。

2. 肝毒性:一些药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即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

肝毒性可以表现为肝酶水平升高、肝功能异常、肝细胞损伤等。

一些非甾体抗炎药、抗结核药物等即具有一定的肝毒性。

3. 药物与肝病的相互作用:药物的使用可能会与患有肝病的个体产生相互作用,影响疾病的进展,或增加肝病的风险。

例如,肝炎患者在药物使用上需要更加慎重,以免对肝脏产生进一步伤害。

以上只是药物对肝脏功能的一些常见影响,具体影响因药物种类、剂量、疗程长短、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而异。

二、药物安全性评估方法为了评估药物对肝脏功能的影响以及其安全性,研究者们采取了多种评估方法,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以下是常用的安全性评估方法:1. 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评估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研究者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观察药物对肝脏功能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这些试验通常会对肝酶水平、肝功能指标等进行监测,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2. 动物模型研究:在临床试验之前,通常会在动物模型中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估。

动物模型能够模拟人体内药物的代谢过程,通过观察动物肝脏功能的变化,初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3. 医学数据库分析:医学数据库中存储了大量的药物使用和患者用药后的结果,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评估特定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及其安全性。

常见对肝功能有影响的药物_20150906_150001

常见对肝功能有影响的药物_20150906_150001
对肝功能有影响的常见药物 超剂量服用某些感冒药,容易对肝脏造成损害。 ●解热镇痛感冒药及某些抗生素类、抗结核药,可能会损害肝脏 ●某些中药、补药、药酒、减肥药等也可能是“药物肝”的“罪魁祸首” ●过敏体质者即使药量在常用范围内也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害 谭先生平日应酬多,酒量不少。近日感冒服用百服宁,为了快点好起来,他每天自行加服一次药量。服药三天后,感觉头越来越重、疲乏、无力、还出现小便黄,眼睛、皮肤黄疸,后来送院查肝功能结果严重异常,胆红素升至1000多单位,诊断为急性药物性肝衰竭和急性肾衰竭。经过人工肝、血液超滤以及肾透析等抢救治疗2个多月,谭先生才保住性命。 “这是一个典型例子,服百服宁期间没有停酒,对肝损害雪上加霜。”专家指出,对多数人而言,短期、按正常剂量服用感冒药,对肝脏没有明显影响;但如果超剂量服用某些感冒药,尤其容易对肝脏造成损害,诱发“药物肝”。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谭先生发生急性药物性肝衰竭和他过敏性体质有关。因此是否患“药物肝”和特异性体质有关,“别人没有不等于你没有”。 西药:部分药物肝损害可预见 包括中草药和保健品在内,导致药源性肝损害的药物约有1000多种,大多数药物在规范使用时其引起的肝损害是可逆的。 一方面,部分药物性肝损害是可以预见的。药物本身有一定的肝毒性,一般药物在说明书上有注明“对肝脏有一定的影响”。这些药物对肝脏的影响一般与服用的剂量和服用时间有关,一旦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即可对肝脏造成蓄积中毒。 另一方面,更多的药物性肝损害是不可预见的。这和个体的特异性体质有关。如果病人属于过敏体质,不能耐受药物时,即使药量在常用范围内,也会引起肝损害。 常见对肝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包括:1.抗生素类药物,如阿莫西林、先锋四、氯霉素、利福平、磺胺类等;2.解热镇痛消炎药物,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芬必得、消炎痛、散利痛等。3.中枢神经系统药物;4.激素类药物,优降糖、他巴唑、甲亢平、丹那唑。5.维生素A与烟酸。6.抗肿瘤药物;7.其他药物,如甲基多巴、心痛定、西咪替丁、消胆胺等。 中药:部分中药、中药制剂、部分草药具有肝脏毒性,不能随意服用。 长期不当或超量服用姜半夏、蒲黄、桑寄生、山慈姑可引起肝功能异常;超量服用黄药子、蓖麻子、雷公藤制剂,可致中毒性肝炎,出现黄疸、肝肿大等症状;另外,黄独、何首乌、斑蝥、苍耳子、白果、泽泻、相思子、野百合、千里光、贯众、艾叶、芫花、常山、藤黄、青黛、山豆根等等。 中成药中壮骨关节丸、消咳片、逍遥丸、消银片、消癣宁、消石丹、天麻丸、首乌片、消咳喘、安络丸、华佗再造丸、小柴胡汤等具有肝损害的可能,使用时均应注意。 高风险人群:老人、小孩、过敏体质者 医院里不时会遇到这样的“怪事”:病人感到全身疲乏,食欲减退,腹胀不适,小便发黄。检查肝功能时发现转氨酶升高等异常,怀疑急性病毒性肝炎。但医生问诊后发现,部分患者因为感冒、或其他疾病服用一些退烧药和消炎药等,导致“药物性肝损害”。停服一段时间后,肝功能又可恢复正常。 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和“解毒工厂”,目前已知的绝大多数药物都在肝脏进行代谢、灭活、转化,凡是用药不慎或滥用药物都可引起药物性肝炎。根据前几年的统计数据,药源性肝损害占药物副作用的6%。慢性肝炎中有20%~50%与药物有关,特别是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药物肝”引起的最严重后果是肝衰竭,其治疗难度很大。 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退化且常有一些基础疾病,儿童处于发育阶段,是“药物肝”的高风险人群。此外,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过敏体质人群,孕妇,抵抗力较低人群,也容易受“药物肝”青睐,使用药物时更要注意。 提醒:减肥药、保健品也可能伤肝 曾有一位丙肝和乙肝患者,由于病情稳定而未做治疗。某天,喝了人参(高丽参)炖汤,不久出现肝昏迷并膀胱大出血而入院。人参、鹿茸、高丽参、红参等大补药,有肝病的患者应非常慎重一般不能服用,否则可能造成肝损害。西洋参、党参则可以酌情使用。 还有一位患者,本来肝功能不太好,人到中年又夜尿频繁,但听说补药泡酒能改善症状。喝补酒一段时间后,转氨酶升高用的药材本身成分不明,加上酒能伤肝,特别是肝功能不好的人群,不要随便喝药酒“补身”。 吃减肥药后患“药物肝”的例子他接触不少。尤其是女士,一定要警惕减肥药伤肝。专家说目前有些减肥产品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购买减肥茶、减肥药、降脂药等保健品时一定要选择有公开处方的并认真阅读。 除了上述口服药物,也应注意一些外用药物如某些染发剂等,如果反复使用,也可能对肝脏有一定影响。此外,不要过度相信一些宣称“保肝”、“特效强肝”的偏方,没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号的产品不要购买。 预防: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 1.尽量少用药。因病用药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用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物的治疗剂量、疗程、是否对肝脏有影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注意事项,特别是过敏体质者。 2.吃药后出现过敏或不舒服症状,如发烧、皮疹,呕吐、恶心等胃肠道反应;或是服药后感觉容易疲乏、胃口变差、饭量减少、腹胀、消化不良、大便不正常、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尽早向医生求诊。 3.对于需要长期、大量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即使没有出现明显症状,也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此外,部分慢性病患者可考虑调整治疗方案,选用对肝脏影响较少的药物。

他汀类药物降血脂会伤肝吗?

他汀类药物降血脂会伤肝吗?
量 为 8 rg/d, 前 服 。 0 a 睡
东方美容 院 一; f 欠白尝试 , l 换一生白美而 I )
本院使用名贵 中草药祛斑 、 , 除痘 能够有效调 节内分 泌失调 引起 的各种肌肤症状 ( 黄 褐斑 、 雀斑 、 妊娠斑 、 老年斑、 晒斑 、 反弹斑、 痤疮 、 痤疮印、 色素痣 、 扁平疣 、 汗管瘤等 ) 。
钙 通 遵 H滞 剂 等 ; 钉 努 力 性 心 绞 伴
痛 嚣 畸汀逡 B 受 体 m 止 制 l 缸管 紧 张 索转 化 黼 抑 制 削 、f锊 紧 张 索 l 厦
魏谩 体 搭 抗 制 和 列 球 利 管 ; 钉 “ 伴
发 份 绽 嫡 蹦 i 趔 遁 选
天后再用点刺激活细胞即能除去面
电, :9 l 2 3 9 7 l 8 9 1 6 8 话 0 9 一 3 2 7 9 9 9 8 3
合 并 症 人 群如 何 选 降 压
盼 行 高 脂 I 铺 昧 嫡 寤 缸癍
约?
脓 艘 i 症 越 心 绢 、 t 错 薅的 高 m
2 年品质如金 , 5 完美的效果源于专业的选择
收 , 部 血 管 扩 张 充 血 , 后 即 走 腹 饭
会 因 运 动 量 增 加 而 影 响 消 化 道 对
营养 物 质 的 吸 收 。
辛 伐 他 汀 ( 降 之 ) 常 用 量 为 1 m g/d, 大 剂 量 为 4 r g/d; 舒 0 最 0 a
阿 伐 他 汀 ( 普 妥 ) 常 用 量 为 1 mg/d, 大 剂 量 为 8 m g/d; 立 0 最 0

他汀 类药物 降廊脂 会伤H 吗 ? f
目前 临 床 上 最 常 使 用 的 降 脂 药 是 他 汀 类 , 辛 伐 他 汀 、 伐 他 汀 、 伐 如 普 氟

最伤肝的药物你一定要远离

最伤肝的药物你一定要远离
解热 连续 使用 不得 超过3 ,超过 天
再 次 ,患 者 需 联 合 用 药 时 , 种类不宜过 多 ,避免 因药物 之间的
1. 3 性激 素 :甲睾酮 、丙酸睾 此量 易导致 患者 出现黄 疸 、急性 中 酮 、雌 二醇 、炔雌醇 、己烯雌酚 、 甲羟孕酮 、炔诺酮等 。 1. 4 抗肿 瘤药 :环 磷酰胺 、尼 莫司汀 、甲氨蝶呤等 。
前 已发布的2 期 《 4 药品 不 良反 应信息通报 》

有 1 余 期 是 关 于 药物 性 肝 损 伤 的 通 报 。 所 0
患慢 性 病 需长 期 服 药 和 肝 功 能 不 全 的 患者 需 惕 药物造 成 的肝 损伤
用药不 慎可 引起 药 物性肝 损伤
期大量服 用硫唑嘌 呤 ,黄疸发生率
4 解热镇痛药 :阿司匹林 、对 .
可高 达 1 % ~4 %: 如服 用 别嘌 乙酰 氨基酚 、吲哚 美辛 、酮洛芬 、 0 0 再
药 物 口服 后 首 先经 肝 肠 循 环 醇3~4 周后 ,可出现过敏性肝坏死 吡罗昔康 、塞来昔布等 。
系 统 进 入 肝 脏 ,注 射或 其 他 给 药 和肝 肉芽肿 ;又 如6 患者 每 日静 例
咳片等 。
反应 、注意事项 、禁忌 ) 等项 目中
最后 ,长期服 伤肝药物者应注
是 否有肝功能异 常慎用的提示 ,必 意观察是 否出现不 良反应 ,定期检
预 防 药 物 性 肝损 伤 掌 握 四 要 时建议更换 药品。例如此类患 者 查肝 功能 ,出现异 常立 即停药 ,及
大 措旖
2 抗菌药 :磺胺类 、异烟肼 、 .
酮 、尼莫地平 、阿 替洛 尔 、特拉唑
嗪 、缬 沙坦 、洛伐他汀 、辛伐他汀

化疗引起的肝毒性及肾毒性

化疗引起的肝毒性及肾毒性

肝脏毒性肝脏是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场所,在进行抗肿瘤治疗中,化疗药物、止痛药物造影剂以及控制感染而使用的抗生素等,均可能对肝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一、药物与肝脏药物尤其是口服药物,经消化道吸收后,通过酶的作用,由脂溶性药物转变为极性强的水溶性化合物,然后再从胆汁或尿排出体外。

有的药物则不被转换成极性化合物,在肝脏中直接裂解或灭活二临床表现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在出现临床症状前多数有潜伏期,时间视药物的种类、剂量、个体差异及健康状况、肝脏代谢能力、有无过敏体质等因素而定。

有的与给药途径有关,一般来讲静脉给药较口服给药的潜伏期短。

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绝大多数病人没有自觉不适,但轻重不等的化验室酶学异常相当多见。

如果出现临床症状,可因肝损伤的类型和程度不同而异。

以肝细胞损伤为主时,表现类似病毒性肝炎,有食欲不振、乏力、恶心、轻度黄疸,肝脏轻度肿大伴有触痛和叩击痛。

严重者可出现重症肝炎样表现,发生出血倾向、腹水、肝性脑病。

对症处理后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

以淤胆为主的称为药物性黄疸。

单纯瘀胆病人起病较为隐匿,常无前驱症状或仅有转氨酶升高,停药后很快消失,通常无发热、皮疹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瘀胆伴有炎症型病人则呈瘀胆型肝炎表现,常有发热、畏寒、恶心、腹痛和皮疹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茶色尿、黄疸、瘙痒、粪色浅和肝肿大伴有压痛等。

长期应用对肝脏损伤较大的化疗药物,可引起慢性肝病,表现为慢性肝炎、肝脂肪变、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症状。

三、诊断标准1应用化疗药物后出现肝损伤症状。

2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异常,胆红素升高其中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3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或用药前肝功能正常,用药后出现异常且排除其他原因者。

4再次化疗时重复出现肝损伤。

5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6肝活检有瘀胆或肝细胞损害的病理改变。

引起肝损伤的化疗药物一、甲氨蝶呤(MTX)MTX是人类最早发现的具有肝毒性的抗癌药物之一,也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深入而且最受重视的药物。

十大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汇总

十大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汇总

十大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汇总一、青霉素类:青霉素,阿莫西林等1、过敏反应:可发生过敏性休克(Ⅰ型变态反应)和血清病型反应(Ⅲ型变态反应)。

其它过敏反应尚有溶血性贫血(Ⅱ型变态反应)、药疹、接触性皮炎、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

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规定:患者在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前均需做青霉素皮肤试验。

因此,无论成人或儿童,无论口服、静滴或肌注等不同给药途径,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均应进行皮试。

停药72 h以上,应重新皮试。

2、赫氏反应:赫氏反应的诱发原因是由于药物对梅毒螺旋体的杀灭作用太强,导致梅毒螺旋体大量死亡,大量有害物质从死亡的梅毒螺旋体内溢出以及机体内部的变态反应引起机体出现的不适反应。

3、毒性反应:青霉素肌注区可发生周围神经炎。

鞘内注射超过2万单位或静脉滴注大剂量本品可引起青霉素脑病(肌肉阵挛、抽搐、昏迷等反应)。

4、二重感染:治疗期间可出现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白念珠菌感染,念珠菌过度繁殖可使舌苔呈棕色甚至黑色。

所有抗菌药物都可引起二重感染。

二、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地尼等1、过敏反应:说明书明确要求皮试的头孢菌素有:头孢替安、头孢甲肟、头孢米诺钠、头孢替唑钠、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头孢噻吩钠等。

2、凝血功能障碍:所有头孢菌素都能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因此具有潜在的导致出血的不良反应,部分头孢菌素尚能在体内干扰维生素K循环,阻碍凝血酶原的合成,扰乱凝血机制,而导致比较明显的出血倾向。

3、双硫仑样反应:使用含有甲硫四唑侧链的头孢菌素数日之后,如果饮用酒精类饮料,有时会出现潮红、恶心、呕吐、出汗、心动过速、呼吸加快,偶有低血压和意识模糊的临床表现,这就是所谓的“双硫仑样反应”。

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拉定、拉氧头孢等均可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其中头孢哌酮的报告最多,而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无甲硫四唑侧链,所以这类头孢菌素不会导致双硫仑样反应。

5、头孢类抗生素脑病:头孢类抗生素的一种并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用量过大,静滴速度过快,疗程过长时,药物迅速进入脑组织,即脑脊液中药物的浓度快速升高,干扰正常的神经细胞功能,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欣快、幻觉、知觉障碍、反射亢进,甚至抽搐、昏睡、昏迷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一)青霉素类1 毒性反应鞘内注射或全身大剂量应用时易发生。

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青霉素脑病),肌痉挛;抽搐;脑反射增强;昏迷;偶有精神病发作。

2 变态反应居首位。

各种反应过敏性休克,哮喘,血清型反应,间质性肾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肺部浸润及过敏性血管炎致颅内压增高较罕见。

3 赫氏反应4 二重感染(二)头孢类1 过敏反应常见表现。

2 胃肠道反应3 菌群失调与二重感染,第二;第三代为甚。

4 肝毒性多数剂量应用可致转胺酶升高。

5 造血系统偶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6 肾损害以头孢噻啶的肾损害较为显着。

偶可致血尿素氮;血肌酐值升高;少尿;蛋白尿等;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苷类合用可增加肾损害.7 凝血功能障碍所有的头孢类均可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的功能,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

8 双硫醒样反应。

(三)氨基糖苷类1 耳毒性前庭功能失调,按损害大小排序:卡那霉素>链霉素>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

目前实验证实奈替米星的耳毒性最小。

与耳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损害。

发生机制:内耳淋巴液中因为浓度过高,致使毛细胞受损害,先影响高频听力,逐渐导致全聋。

2 肾毒性主要损害近端身曲管。

常用剂量时其毒性大小:卡那霉素和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妥布霉素>链霉素。

与肾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损害。

机制:因为与肾组织亲和力较高,选择性的积聚于身皮质和髓质,特别是肾皮质。

3 神经几肌肉阻滞作用引起心肌抑制,血压下降,呼吸哀竭。

可用钙剂和新斯的明对抗,以卡那霉素和链霉素多见,其他也不除外,患者肌无力或与肌松药联合用更易发生。

4 其他过敏反应,血象变化,(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酶增高;面部及四肢肌肉麻木,周围神经类,视力模糊,脂肪性腹泻,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

(四)四环素类1 消化道反应除一般症状外,可发生食管溃疡。

2 肝损害长期口服或较大剂量静滴时可引起肝损害。

3 肾损害正常应用无不良反应,肾功能不全者易发生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

急性痛风发作秋水仙碱类药物治疗及肝肾毒性

急性痛风发作秋水仙碱类药物治疗及肝肾毒性

急性痛风发作秋水仙碱类药物治疗及肝肾毒性急性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热痛,严重时甚至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秋水仙碱类药物是目前急性痛风治疗的一线药物,其具有降低尿酸水平的作用,从而减轻患者的症状。

然而,秋水仙碱类药物在治疗急性痛风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肝肾毒性的副作用,因此在使用中应注意其合理用药。

一、秋水仙碱类药物治疗急性痛风秋水仙碱类药物主要包括秋水仙类和秋水仙烯类两大类。

秋水仙类药物具有抑制尿酸生成的作用,而秋水仙烯类药物则能够促进尿酸排出。

这两类药物常用于急性痛风的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尿酸水平,缓解病情。

在用药方面,秋水仙类药物常用的有洛匹那韦、阿罗膦酸钠等,而秋水仙烯类药物则常用的有依那普利、西多普胺等。

二、肝肾毒性副作用尽管秋水仙碱类药物在治疗急性痛风方面效果显著,但是其肝肾毒性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秋水仙类药物作为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可能会对肝脏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

大剂量使用或长期应用这类药物时,可导致肝功能异常,出现肝酶升高、黄疸等症状。

因此,在使用秋水仙类药物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必要时适当减少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治疗。

秋水仙烯类药物则可能对肾脏产生不良影响。

这类药物通过促进尿酸排出来治疗痛风,但是其排出过程中可能伴随尿酸结晶的溶解,增加了尿酸肾病的发生风险。

另外,秋水仙烯类药物还会增加肾小管的尿酸排泄,可能导致尿酸肾结石的生成。

因此,在使用秋水仙烯类药物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肾功能,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发生。

三、合理用药为了降低秋水仙碱类药物的肝肾毒性副作用,合理用药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

不得自行增减药量或停止用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加重肝肾毒性。

其次,需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对于肝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应减少药物的使用量,甚至考虑换用其他治疗方法。

在用药过程中,需定期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并进行相应调整。

保肝药物分类

保肝药物分类
适应症:
➢ 急慢性肝细胞损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
病、免疫性肝病等
➢ 肝纤维化
➢ 肝细胞癌变
用法:600mg iv qd
2. 多烯磷脂酰胆碱(易善复) 机制:多烯磷脂酰胆碱为必需磷脂——促进肝细胞膜再生,
协调磷脂和细胞膜组织功能,促进肝脏的脂肪代谢/合成蛋 白质/解毒功能恢复。 应用:脂肪肝,肝硬化,中毒性肝病,急慢性肝炎。 用法:465mg/天,入5%或10%GS,缓慢静滴
药物性肝损害的机制
目前至少有200多种以上药物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其 中以中枢神经药,化学杀菌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癌药,睾 酮类激素及口服避孕药为最常见的原因。 临床上常习惯将药物性肝损害分为中毒性(化学性)和免疫性(有 个体特异性)肝损害. 中毒性(化学性):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对肝脏损害,常与 剂量有关。 免疫性:药物作为半抗原造成过敏反应所致,常与药物剂量 无关。
2.甘草酸制剂
常用品种: ➢ 复方甘草甜素(美能):β体甘草酸、半胱/蛋氨酸、甘氨酸,
40ml 静点 qd 最大剂量不超过120mgl ➢ 甘草酸二胺(甘利欣):150mg 静点qd,口服 150mg(3#)
tid ➢ 甘草酸单铵 (强力宁):α体甘草酸、半胱氨酸、甘氨酸;
80-160mg 静点 qd ➢ 其他:苷力康等。
3. 门冬氨酸钾镁 品种:潘南金、天甲美、益乐 机理: ➢ 门冬氨酸——结合氨成门冬酰胺,生成尿素。 ➢ 钾镁——借门冬氨酸膜亲和性进入细胞,参与三羧酸、鸟
氨酸循环。 应用:黄疸型肝炎、肝性脑病。 注意:钾含量,肾衰慎用。 用法:20-40ml机理: ➢ 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固醇在胆汁中的溶解度,防止胆固醇
的肝细胞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降低血清ALT水平。 适用:重型肝炎(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早期或中期)、慢性

常用中药肝损害

常用中药肝损害

浅谈常用中药的肝损害【摘要】本文就常见致肝损伤的中药及其成分与致肝损害机制及临床特点及加强预防措施等作简要述。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合理用药,才是防止中药引起肝损伤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药;肝损害近年来中药及其制成品所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有增多之势,而中药所引起的肝损害占药物性肝损害的比例20.04%一74.14%不等[1],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重视中药的肝损害。

1 中药引起肝损害的原因1.1 中药因素①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非常复杂,表现出药效和药害的双重性。

即既可治疗肝病,同时也能引起肝损害,如大黄、柴胡;②对一些中药的毒性认识不足,传统认为“无毒”的中药品种,现代临床却发现其具有肝毒性,如黄药子、天花粉、番泻叶、何首乌等。

③中药中同名异物或异名同物的情况不少,可因误认误用而致中毒。

如防己有广防己、粉防己,广防己临床己报道有肝、肾毒性。

④中药因产地、种植、采收季节、加工炮制、运输贮存等条件不同,也可影响其药效和不良反应,⑤中药引起的肝毒性损害也与剂型、剂量、用药时间过长、配伍和使用方法等有关,如服用大剂量未经炮制的生首乌会导致肝脏的损害。

⑥不按照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基本特征使用中药,违反禁忌原则。

1.2 患者因素①患者缺乏对某些中药制剂具有肝毒性的认识,因而服用中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肝损害。

②患者因年龄或健康状况和个体差异,在常规剂量也可发生毒性反应;③某些人存在遗传性肝脏代谢缺陷的疾病,容易导致药物性的肝损伤。

中药中能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分为三类,有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1.2.1 常见植物药物及其肝损害的临床症状见下表[2]—[8]1.2.2 单味动物药如蜈蚣、蟾蜍、斑蝥、青娘虫、穿山甲等[9]1.2.3 单味矿物药如朱砂、雄黄、铅粉、硝石、砒石、代赭石、胆矾、硫黄等[9]。

2 中药引起肝损害按照其所含的主要成分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2.1 毒性成分为生物碱类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是一类植物性毒素。

常用的中药毒副作用一览表(请收藏)

常用的中药毒副作用一览表(请收藏)

常用的中药毒副作用一览表(请收藏)很多人以为中药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

但事实远非如此,专家指出,不合理使用中药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就像我们常说的“是药三分毒”,快来跟小编一起学习下都哪些中药具有毒副作用吧!【板蓝根喝】多了伤脾胃甲型H1N1流感逼近,一些感冒药因此热卖。

不少人不管有病没病,每天喝板蓝根。

望副主任医师李智说,预防流感关键在于自身调理,如果吃药,一定要对症。

板蓝根药性苦寒,是清热解毒的药品,对于体质较强、爱上火的人疗效较好,如果患者本身属于虚寒体质,面色发黄且经常拉肚子,则不适合吃板蓝根。

另外,人在健康状态下服用板蓝根过多,会伤及脾胃,反而容易引发其他疾病。

尤其是小孩,脾胃功能尚未健全,多服板蓝根,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

【六味地黄丸】年轻人不宜用很多人一觉得有点腰酸背痛,就吃几瓶六味地黄丸补一补。

中医主任医师尹志超指出,“六味地黄丸”并非人人适用。

六味地黄丸只适合阴虚患者,肾阴不足的人,特别是中年人适宜服用。

年轻人或者肝脾湿热、肺热的人服用六味地黄丸,不但会加重湿热,还会导致口舌生疮、小便发黄等现象,还可能越补身体越不适,甚至使原有病情加重。

所以六味地黄丸在服用前一定要咨询医生,弄清是否对症,千万不能当成补品随便吃,也不能过量吃。

【乌鸡白凤丸过】量服月经失调乌鸡白凤丸被很多女性奉为美容调经的上品,但事实上,乱吃乌鸡白凤丸,不仅不能调理月经,反而会月经失调。

乌鸡白凤丸主要适合于气血亏虚的月经失调,并不能包治所有的月经病。

对一些因肝郁、痰湿等因素引起的月经不调,服用乌鸡白凤丸效果可能还适得其反。

一旦药不对症,滥用补益药,反而可能导致血热化风化燥而出现痤疮、失眠、便秘等症状。

另外,乌鸡白凤丸火气较大,夏天最好少吃或不吃。

【牛黄解毒片超】服三天慢性中毒牛黄解毒片是祛火药。

很多有便秘、痤疮的患者,为了泻火解毒,缓解症状,自行大量、长期地服用牛黄解毒片,结果却出现了皮疹、剧痒、发热、哮喘、胸闷、心悸、腹泻等不正常现象。

2、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Toxic effects of drugs on liver)

2、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Toxic effects of drugs on liver)

2、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Toxic effects of drugs on liver)肝脏特点1、肝脏可看成是肝细胞围绕动静脉血管树形成的大团块。

2、肝脏是外源性物质代谢的中心器官,极易受到损害。

肝脏毒物的分类1、真性肝脏毒物(药物)真性肝脏毒物,接触后肝损害发生率高,潜伏期短,与剂量大小有直接关系,并能在实验动物中复制出相似的肝损害。

对于药物的肝脏毒物来说,真性肝脏毒物对肝脏的毒性,是其药理作用的延伸,或者是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毒性,通常可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成为预测人体可能发生肝脏毒性的依据。

2、体质依赖性性肝脏毒物(药物)它们的肝脏毒性主要决定于病人的性状(遗传、生理和病理变化),表现为对药物的反应发生质的变化,可能是遗传因素引起,或者是获得性药物变态反应。

这类肝脏毒物的肝损害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且仅在小部分接触者中发生,潜伏期和长短不一,与剂量无关,不易在实验室复制出来,因而难以在首次用药时预防其肝脏毒性肝脏毒物的性质与特点药物性肝损害类型及常见的诱发药物药物性肝损害机理1、肝细胞毒作用药物肝细胞毒作用,是指某些药物本身具有原浆毒性质,通过干扰肝细胞正常代谢,或抑制酶的活性,或阻滞胆汁分泌,损害肝脏。

其肝损害严重程度与用药量有关,且潜伏期短,发病率高。

/2、特异体质性反应特异体质性反应,包括药物过敏反应引起的肝损害和机体对药物异常代谢引起的肝损害,其病变程度与用药量无关,潜伏期长,发病率低。

肝损害的类型肝坏死脂肪肝胆汁淤积纤维化及肝硬变慢性坏死性肝炎(一)肝坏死坏死(necrosis)是指一个或多个细胞或组织器官的一部分由于不可逆的损害引起的病理性死亡。

许多肝脏毒物能引起肝坏死,根据其范围及严重程度可分为局部性和弥漫性,局部性多见。

⏹多数引起肝小叶中央区坏死,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即可引起;⏹有些也可出现在中间区,如大剂量利尿药呋噻米可引起大鼠肝小叶中间区坏死;⏹少数可引起周边区坏死,如硫酸亚铁。

十种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

十种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

十种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了对人体产生不良作用或不良事件的现象。

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本文将介绍十种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增加人们对药物使用的安全意识。

一、阿斯匹林阿斯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常用于发烧退热和镇痛。

然而,过量或长期使用阿斯匹林可能会导致胃溃疡、消化道出血以及肝损伤。

二、布洛芬布洛芬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消炎。

但过量使用布洛芬可能对肾脏功能造成损伤,出现不同程度的肾损伤症状。

三、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然而,激素类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导致耳毒性、肝毒性和肾毒性等不良反应。

四、阿司匹林类药物阿司匹林类药物常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不适当或长期使用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胃溃疡、胃出血和胃穿孔等消化系统疾病。

五、口服避孕药口服避孕药是一种常用的避孕方法,但使用口服避孕药可能出现恶心、乳房胀痛、凝血异常等不良反应。

六、抗精神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

然而,过量或长期使用这类药物可能会导致锥体外系症状、心电图异常等不良反应。

七、利尿剂利尿剂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和水肿等疾病。

然而,使用利尿剂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低血压以及肾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

八、止痛药常见的止痛药包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然而,过量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肝功能损伤、胃溃疡等不良反应。

九、抗癫痫药物抗癫痫药物是用于治疗癫痫的药物。

然而,使用这类药物可能会出现皮肤疹、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十、抗凝药物抗凝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疾病。

然而,使用这类药物可能会导致出血、皮肤瘀斑等不良反应。

结语:药物不良反应是使用药物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应该根据医生的指导合理使用药物,并注意自身的反应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或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明显的不适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以便做出合适的调整和治疗。

易造成肝损伤的药物

易造成肝损伤的药物

造成药物性肝损的常用药物在药物使用过程中,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害或肝脏对药物及代谢产物的免疫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

在已上市应用的化学性或生物性药物中,有1100种以上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很多药物的赋形剂、中草药以及保健药亦有导致肝损伤的可能。

诸如临床上几乎所有的抗肿瘤药物(顺铂、卡铂、阿霉素等)、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链霉素等)、精神科用药(氯丙嗪、氟哌啶醇、卡马西平、地西泮等),心脑血管科的部分用药(阿司匹林、硝苯地平、普萘洛尔等)和内分泌科部分用药(甲亢用药)等均能导致肝脏的损害。

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如不及时进行,会导致重症的药物性肝损伤,其预后极差,死亡率极高。

西药:苯妥英、华法林、利福平、对乙酰氨基酚、烟酸、阿莫地喹、环磷酰胺、白消安、异烟肼、丹曲林、酮康唑、特比萘芬、双氯芬酸钠、阿司匹林、青霉素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别嘌呤醇、卡马西平、保泰松、普鲁卡因胺、布洛芬、吡罗昔康、哌克昔林、硝苯地平、地尔硫卓、他莫昔芬、大环内酯类、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依那普利、氯丙嗪、氟氯西林、卡莫司汀、甲基睾酮、丙氯拉嗪、雌激素、口服避孕药、奎宁、红霉素脂、左旋门冬氨酸等。

中药:山慈菇、三棱、莪术、元胡、款冬花、独活、淫羊藿、金不换、五倍子、密陀僧、白花蛇舌草、黄药子、石蒜、佩兰、苍耳子、何首乌、雷公藤、艾叶、望江南、苍术、天花粉,桑寄生、贯众、蒲黄、麻黄、柴胡、番泻叶、蜈蚣、合欢皮、丁香、川楝子、鸦胆子、毛冬青、蓖麻子、黎芦、丹参、罂粟、姜半夏、泽泻、大黄、虎杖、贯众、千里光、防己、土荆芥、肉豆蔻、商陆、常山、大枫子、朱砂、斑蝥、穿山甲、黄芩、缬草、乌头、白果、紫草、石榴皮、苦楝子等。

中药复方制剂:逍遥丸、大活络丹、消咳片、华佗再造丸、壮骨关节丸、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复方青黛胶囊(丸)、克银丸、消银片(丸)、消核片、白癜风胶囊、白复康冲剂、白蚀丸、六神丸、疳积散、麻杏石甘汤、葛根汤、大黄牡丹皮汤、防风通圣散、湿毒清、血毒丸、追风透骨九、消咳喘、壮骨伸筋胶囊、骨仙片、增生平、牛黄解毒片、天麻丸、复方丹参注射液、地奥心血康、昆明山海棠片、银屑散、疏风定痛丸、消癣宁、壮骨伸筋胶囊、养血伸筋胶囊、甲亢宁胶囊、妇康片、化瘀丸、养血生发胶囊、首乌片、双黄连口服液、银翘片、穿山甲片等。

中药的肝毒性不可小觑

中药的肝毒性不可小觑

中药的肝毒性不可小觑作者:刘祖春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20年第10期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中药都是纯天然、安全无毒的,因而比西药安全,可以放心服用。

所以有不少人明明身体健康,却把中药当成滋补品长期服用,或当作预防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认为中药是用来调理身体的,药量和服药时间可以很随意。

但事实上,中药并非无毒,也不比西药更安全。

其中中药的肝毒性就是临床上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据统计,我国中草药和膳食补充剂引起的肝损伤,可能占药物性肝损害的26.81%~28.40%。

在这里,我们列举两例,希望引起大家注意。

案例1; 小钱是刚工作不久的外企白领,近来他的脸色越来越黄,身上皮肤也开始变黄,而且小便色很深。

小钱请假去医院就诊,一查竟是肝脏出了问题。

但又不知道是哪种原因引起的肝损伤,住院后做了很多检查仍查不出原因。

最后经过一系列检查,才明确是“药物性肝损伤”。

可小钱确定自己没有吃过任何药物,直到小钱妈妈无意中说起,小钱因为白发多,一直在吃何首乌,医生们这才抓到肝损伤的“真凶”!原来,一直被小钱以为是“补品”的何首乌,也会引起药物性肝损伤。

虽然小钱这次肝病的病情较重,好在就诊及时,经过3周的治疗后小钱便痊愈出院了。

案例2; 56岁的秦大爷听说某张含有土三七(菊三七)的方子可以活血化瘀,就找熟人买了点来吃,结果引起了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虽然经过积极救治,依然无力回天。

哪些中药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关于中药肝毒性,目前临床报道比较多的是何首乌。

其实,随着中药毒性研究的逐渐深入,一些传统被认为无毒的中药,也陆续被发现有潜在的毒性。

总结至今临床发现的可致肝损伤常用中药有:黄药子、菊三七、苍耳子、何首乌、雷公藤、艾叶、望江南、苍术、天花粉、桑寄生、贯众、蒲黄、麻黄、柴胡、番泻叶、蜈蚣、合欢皮、丁香、川楝子、鸦胆子、冬青、蓖麻子、黎芦、丹参、罂粟、桑寄生、姜半夏、泽泻、大黄,虎杖、贯众、千里光、防己、土荆芥、肉豆蔻、商陆、常山、大枫子、朱砂、斑蝥、穿山甲、黄芩、缬草、乌头、白果等,以及含有以上成分的中药复方制剂,如壮骨关节丸、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复方青黛胶囊(丸)、克银丸、消银片(丸)、消咳片等。

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药物及相关机制

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药物及相关机制

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药物及相关机制药物性肝损伤是如何分型的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如果以谷丙转氨酶升高ALT和/或谷草转氨酶AST明显升高为主要表现,通常提示肝细胞有损伤, ALT升高幅度超过3倍正常上限时,为肝细胞损伤型;如果以碱性磷酸酶AKP和/或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升高为主要表现,AKP升高幅度超过2倍正常上限时,为胆汁淤积型;有些患者,既有ALT升高的表现,也有AKP或GGT升高的表现,为混合型.哪些指标异常预示严重的肝损伤ALT/AST、ALP/GGT等酶学指标升高的幅度越大,通常反映肝脏的损伤也越大;此外,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明显的异常,比如总胆红素明显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通常意味着肝脏的损伤更严重,肝脏的真正功能受到了损害;临床上,出现“胆酶分离”转氨酶水平下降,但总胆红素却明显升高时,往往是严重肝损伤的特征,这些患者的预后不良,可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风险增加,此时的转氨酶下降并不是好事情;在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中,如果ALT水平超过3倍正常上限,同时总胆红素水平超过2倍正常上限,那么,这些患者的预后同样不良,死亡率可高达10%;前言由于许多种药物有潜在的肝毒性,所以肝脏是较易受损害的脏器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药物性肝损害已上升至全球死亡原因的第5位;在美国,50%以上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在我国,药物性肝炎约占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此外,有研究发现,氨基转移酶升高的成人中有10%-50%是由药物引起的;因此,在临床医务工作中,我们应该重视药物所引起的肝损害;定义及流行病学由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机体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从而对肝脏造成损害,引起肝组织发炎,即为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DILI的发生大多数是由于特异质或意外反应所致;同扑热息痛药所诱导的依赖过量药物所致的肝毒性相比,人们传统上认为特异质反应呈剂量非依赖性;然而,具有良好记载的致特质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诸多药物已被证明有剂量依赖组分,对大多数药物而言,肝毒性是非常罕见的,据估计,其发生率在1/10000 - 1/ 100000范围内, 在大多数临床药物试验中,因所包含的患者人数最多不超过10000,而且药物的肝毒性几乎都是在上市阶段才得以发现的;所以,对多数药物而言,使用者用药后发生DILI的频率仍是未知的,在这方面,大多数流行病学的研究受到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在既往报道的许多研究中,药物与肝损伤的关系尚不确定;大部分流行病的逻辑研究是回顾性的,且缺乏标准化的诊断检查以排除引起肝损伤的其他原因;而且,许多研究来自于三级转诊中心,且许多研究有偏倚,药品不良反应少报漏报情况人所共知,当然DILI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对DlLI真正发病率情况,仍然知之甚少;到目前为止,仅在法国有一个以人群为基础的针对DILI发生率所着手进行的研究,本研究表明,居民的DlLI发病率是100000, 此结果可作为DILI真实发生率的金标准8.来自瑞典和英国的回顾性研究,据报道粗发病率是每年每10万居民中有2-3人出现本病,这一结果可能被低估了;因黄疸住院的患者中有2-10%是源于药物性急性肝损害;在瑞典,%77/1164的肝病门诊患者是DILI所致,其中一半是新发病者,另一半是因为DILI住院治疗后门诊随访者;来自瑞士的一个研究表明,在住院患者中,DILI的总发病率是%;引起肝损害药物的种类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品种几乎遍及各类药物,约有1 000多种,其中包括我们一直认为安全可靠的中草药17;不同种类药物引起肝损伤的比例国内外报道不一致,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1.抗微生物药物:包括利福平,阿奇霉素,异烟肼,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氟康唑,伊曲康唑,头孢他啶,阿昔洛韦,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更昔洛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羟氨苄,头孢唑啉,头孢克洛,头孢哌酮,头孢噻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红霉素,罗红霉素,庆大霉素,米诺环素,去甲万古霉素,吡哌酸,环丙沙星,呋喃妥因,甲硝唑,替硝唑,丙硫异烟胺,帕司烟肼,伏立康唑,利巴韦林等;2.中草药:包括雷公藤多甙,血脂康,小金丸,追风透骨丸,复方青黛丸,脉络宁,鳖甲煎丸,六味安消,壮骨关节丸,消核片,松龄血脉康,西黄丸,桃红清血丸,正天丸,大黄蔗虫丸,龙胆泻肝丸,双黄连口服液,生精胶囊,骨疏康,珍宝丸,痔血胶囊,骨康,癃闭舒,降脂片,仙灵骨葆,胃痛定,九郡败毒丸,银屑敌,通栓灵1 号,降压宝,鹿茸红参胶囊,4 号蜜丸,跌打止痛类中成药,含土茯苓汤剂,含何首乌汤剂,含藏红花汤剂,含全蝎、僵蚕、白附子汤剂,795 和792 号汤剂,土三七,溪黄草,何首乌等;目前已知的能够引起肝损伤的常用中药包括:黄药子、菊三七、苍耳子、何首乌、雷公藤、艾叶、望江南、苍术、天花粉、桑寄生、贯众、蒲黄、麻黄、柴胡、番泻叶、蜈蚣、合欢皮、丁香、川楝子、鸦胆子、毛冬青、蓖麻子、黎芦、丹参、罂粟、姜半夏、泽泻、大黄、虎杖、贯众、千里光、防己、土荆芥、肉豆蔻、商陆、常山、大枫子、朱砂、斑蝥、穿山甲、黄芩、缬草、乌头、白果等;已知可引起肝损伤的中药复方制剂包括有: 壮骨关节丸、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复方青黛胶囊丸、克银丸、消银片丸、消核片、白癜风胶囊、白复康冲剂、白蚀丸、六神丸、疳积散、麻杏石甘汤、葛根汤、大黄牡丹皮汤、防风通圣散、湿毒清、血毒丸、追风透骨丸、消咳喘、壮骨伸筋胶囊、骨仙片、增生平、牛黄解毒片、天麻丸、复方丹参注射液、地奥心血康、昆明山海棠片等;需注意,即使是一些外用中药也可致不同程度的肝损伤:如鱼胆、鱼藤、海兔、雄黄、薄荷油、生棉子油、桐子及桐油等;因此,在服用上述中药时,尤其应该谨慎,无法用其他药物替代而必须选择上述中药治疗时,应注意定期到医院随访监测,以期早期发现肝损伤的信号;3.激素、抗甲状腺及降糖药物:包括泼尼松,甲泼尼龙,妊马雌酮,孕三烯酮,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格列喹酮,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等;4.抗肿瘤药物:包括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吡柔比星,阿柔比星,紫杉醇,门冬酰胺酶,索拉非尼,多西他赛,长春地辛,长春瑞宾,阿糖胞苷,氟脲嘧啶,氟达拉滨,奥沙利铂,舒尼替尼,阿那曲唑,托瑞米芬,曲妥珠单抗,亚砷酸,替吉奥,CHOP 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等;5.循环系统用药:包括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非诺贝特,吉非贝齐,氟伐他汀,洛伐他等;汀,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阿昔莫司,藻酸双酯钠,氟桂利嗪,胺碘酮,硝酸异山梨酯,吲达帕胺,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1,6-二磷酸果糖等;6.神经系统用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别嘌醇,布洛芬,卡马西平,阿司匹林,安乃近,双氯芬酸,洛索洛芬,美洛昔康,尼美舒利,去痛片,复方氨酚烷胺片含对乙酰氨基酚,氨咖黄敏胶囊含对乙酰氨基酚,苯溴马隆,地西泮,米氮平,氯美扎酮等;7.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药物:包括环孢素15,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各2,西罗莫司, 硫唑嘌呤,来氟米特,干扰素等;8.血液系统用药:低分子肝素, 噻氯匹定,尿激酶,蚓激酶等;9.消化系统用药:西咪替丁,美沙拉嗪等;10.其他:坦洛新,依达拉奉,异维A 酸,阿法骨化醇,阿苯达唑等;药物在肝内的生物转化肝脏在药物或外源性毒物的代谢和处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药物和毒物在肝内经生物转化作用而排出体外;肝脏的病理状态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另一方面,药物的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可以造成肝损害;药物在肝内所进行的生物转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①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②结合作用;1.第一相反应多数药物的第一相反应在肝细胞的光面内质网微粒体处进行;此系由一组药酶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所催化的各种类型的氧化作用,使非极性脂溶性化合物产生带氧的极性基因如羟基,从而增加其水溶性;有时羟化后形成的不稳定产物还可进一步分解,脱去原来的烷基或氨基等;其反应可概括如下:D+A→DA NADPH+DA+H+→DAH2+NADP- DAH2+O2+HADPH→A+DOH+H2O+NADP- 注:D=药物;A=细胞色素P450药酶是光面内质网上的一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色素P450以下简称P450,其他有关的酶和辅酶包括: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细胞色素b5、磷脂酰胆碱和NADPH等;P450是一种铁卟啉蛋白,能进行氧化和还原;当外源性化学物质进入肝细胞后,即在光面内质网上与氧化型P450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再在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作用下,被NADPH所提供的电子还原,并形成还原型复合物;后者与分子氧O2作用,产生含氧复合物,并接受NADPH所提供的电子,与O2形成H2O,同时药物或毒物被氧化成为氧化产物; P450:药物代谢的第一相反应,主要在肝细胞的光面内质网微粒体进行,此过程系由一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又称药酶所催化促进,其中最重要的是P450和有关的辅酶类;P450酶系包括二个重要的蛋白质组分:含铁的血红素蛋白和黄素蛋白,后者能从NADPH将电子转移至P450底物复合体;药物与P450结合位点与血红素分子非常接近,有利于电子的转移;药物与氧化型P450结合,此时血红素的铁为三价铁Fe3+,通过NADPH还原酶的作用,将NADPH的电子转移给P450,使其还原,血红素铁成二价Fe2+;还原型的P450药物复合物与氧分子作用,成为含氧复合物,并接受NADPH所提供的电子,与氧生成H2O,同时药物也被氧化,P450又成为氧化型Fe3+;如此反复循环,使药物进行第一相的代谢;P450实际上为同一家庭的多种异构型;迄今为止,人类P450的基因已发现有27种,编码多种P450;基本上分成至少4个基因族,又可进一步区分为不同亚族;其分类为CYP1,CYP2,CYP3和CYP4,亚族的分类按英语A、B、C……和阿拉伯数字1,2,3,……进一步分类;按其功能,人类的P450可分成二类;CYP1,2,3,主要代谢外源性化合物,如药物、毒物等,有交叉的底物特异性,常可被外源性物质诱导,在进化过程中,其保守性差;GYP4则主要代谢内源性物质,有高度特异性,通常不能被外源性物质诱导,在进行过程中相对保守;此类P450在类固醇、脂肪酸和前列腺素代谢中起作用;在药物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P450;一般说来,药物经过第一相的氧化、还原等作用,变为极性和水溶性较高而活性低的代谢物,再经过第二相的结合作用,通过胆汁或尿液排到体外;但有些药物,在P450药酶作用下,转化为对肝细胞肝毒性的代谢物;2.第二相反应药物经过第一相反应后,往往要通过结合反应,分别与极性配体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甲基、乙酰基、硫基、谷胱甘肽、甘氨酸、谷酰胺等基因结合;药物的结合反应有两种类型,第一种药物与活性基团结合表39-2,第二种是被激活的药物与有关化合物结合通过结合作用,不仅遮盖了药物分子上某些功能基因,而且还可改变其理化性质,增加其水溶性,通过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药物结合作用的相对能力也有不同,如葡萄糖醛酸结合、乙酰化和甲基化是高能力组,甘氨酸、谷酰胺和硫酸结合为低能力组;例如,与硫酸结合通常是代谢苯环化合物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它有一定的限度,可能是可利用的“活性硫酸盐”PAPS含量有一定的限度;如低剂量的扑热息痛,主要是与硫酸结合,高剂量时则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很大剂量时,由于结合能力耗竭,可能通过第一种途径,生成N-羟基衍生物,造成肝损害;发病机制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大多数需经肝脏生物转化后被消除,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均可能对肝脏造成损伤;不同药物所导致的肝脏损伤机制不同;有些药物可以直接导致肝脏损伤,有些则需要在肝内转化成为另外一些物质对肝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药物性肝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有:1.非免疫机制:包括直接损害及间接损害;直接损害主要有毒性代谢产物的作用,即某些药物在肝内经过P450药酶的作用,代谢转化为一些毒性产物,例如亲电子基、自由基和氧基,与大分子物质蛋白、核酸结合造成脂质过氧化,最终导致肝细胞坏死和凋亡;间接损害则是由于胆汁排泌机制出现障碍时,导致肝内胆汁淤积,肝细胞膜结构完整性被破坏,进而对肝脏造成损害;2.免疫机制:主要有药物作为半抗原造成变态反应和药物诱发的CYP抗体反应;前者为药物或其活性代谢产物作为半抗原与肝特异蛋白结合形成抗原,经抗原呈递细胞加工后,与MHC组织相容复合物分子一起被免疫活性细胞识别,导致变态反应,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后者为药物在CYP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与CYP共价结合修饰蛋白质形成抗原,激活Th、B细胞产生抗体,进而对肝细胞产生损害;易感性因素药物性肝损害的易感性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性因素由于遗传基因差异可使得某些个体肝脏药酶系统与众不同, 故可呈现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 其中以CYP450 的酶基因变异最为重要;如CYP2D6 缺陷为异喹呱肝毒性的主要决定因子,实际上,超过75 %的异喹呱肝毒性患者为CYP2D6 缺陷,这种酶缺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YP2C19 缺陷与At rium 肝毒性有关,一项既往有At rium肝毒性的小量患者研究表明所有患者均有部分或完全的CYP2C19 缺陷,而在对照组中只有3 %~5 %存在缺陷,结论尚需大样本试验证实;乙酰化功能缺陷与2 型N2乙酰基转移酶NAT2 失活有关, NAT2 缺陷可致磺胺及肼苯酞嗪肝毒性;另在N2乙酰转移酶2 个基因位点发生的突变者,人群中存在着乙酰化快型和慢型两种类型;在乙酰化慢型者,异烟肼性肝损害发病的危险性较高;巯氧化缺陷可能与氯丙嗪肝炎有关; 谷胱甘肽合成缺陷对扑热息痛肝毒性更敏感;免疫系统的遗传变异可能与药物肝毒性有关, 一些HLA 单倍型与一些药物代谢有关,在HLA A11者,氟烷、三环类抗抑郁剂、双氯芬酸导致的肝损害发生率高,在HLA DR6 者,氯丙嗪导致的肝损伤发生率高,尤其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肝毒性与HLA DRB1 1501 关系更密切;2.酶诱导及抑制因素是指某些亲脂性药物或外源性物质农药、毒物等可以使肝内药酶的合成明显增加, 从而对其他药物的代谢能力增加;到目前为止, 已知有200 多种的药物和环境中的化学物质, 具有酶诱导作用;例如苯巴比妥、保泰松、苯妥英钠、利福平、灰黄霉素、DDT、杀虫剂等;药酶的诱导有时会造成药物性肝损害或化学致癌;酶抑制作用正好与前者相反,有时药物通过抑制药酶, 使另外一种药物的代谢延迟, 药物的作用加强或延长;鉴于以上作用, 一种药物或毒物在体内代谢时, 对另一种药物的代谢可以产生巨大影响;这也是联合用药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原因;3.获得性因素:这些因素包括:1 年龄: 大于60 岁为异烟肼及呋喃坦啶的肝毒性促进因子;而儿童多对水杨酸盐毒性敏感,常可引起微囊泡性脂肪肝及Reye′综合征;2 性别:相比男性而言,女性更易出现甲基多巴及硝基呋喃肝毒性,而男性易患硫唑嘌呤所致肝炎;3 营养状况:可通过不同途径影响肝毒性;例如,肥胖可促进氟烷的肝毒性,而禁食及营养不良由于消耗肝细胞谷胱甘肽的储存,可促进扑热息痛性肝炎;4 妊娠:亦可为影响因素;例如,大部分四环素所致严重肝炎可在妊娠妇女接受静脉用药时发生;动物实验中,孕鼠对扑热息痛肝毒性更为敏感,可能由于胎儿及胎盘对谷胱甘肽过度利用有关;5 慢性酒精滥用:促进扑热息痛肝毒性,可能由复杂机制引起,包括CYP450 的诱导,由CYP2 E1 形成的毒性代谢产物,及由于谷胱甘肽缺陷降低了对这些代谢产物的抵抗力;6 药物相互作用: 可由不同途径产生药物肝毒性;如:酶的诱导可增加某种药物的毒性代谢产物,如在利福平-异烟肼合用时,利福平加速了异烟肼向毒性代谢产物的转换;苯巴比妥的酶诱导可因同样机制加速抗抑郁药的肝毒性;相反,酶阻滞亦可起作用,如在三乙酰夹竹桃毒素-雌激素相互作用时,三乙酰夹竹桃毒素通过阻滞CYP3A4 ,阻滞了雌激素的代谢,导致雌激素过量性胆汁淤积;7 自体合并的肝脏疾病或肝外疾病:自身合并有急性或慢性肝病并不更易有肝中毒,但在有进展性肝病的患者,肝损易于发生,部分是由于肝容量、对组织损伤的修复能力及重生肝细胞的减少所致;某些肝外疾病可加重药物的肝毒性,如甲亢可促进卤烷性肝炎, HIV 感染加重磺胺甲基异恶唑的肝毒性;8 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本身可致动物对药物损伤敏感,亦可能是个体肝毒性易感性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在急性与慢性炎症状态下可影响药物毒性的敏感性;在急性炎症,炎症调节因子的增加会加速甚至启动细胞死亡过程,促进药物的肝毒性作用,例如:在人体中,雷尼替丁可导致很轻微并可逆转的异质性肝损,而对于小鼠没有肝毒性,但当预先用小剂量的脂多糖内毒素LPS使小鼠对雷尼替丁肝毒性易感,即可产生类似于人的药物异质性反应,考虑与LPS 导致的炎症调节作用有关;而在慢性炎症中,细胞会有适应的改变以减少药物的损伤;临床病理类型及其表现药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包括几乎任何急性或慢性肝损害的临床和病理表现, 在所有类型中最常见的是急性肝炎;据报道由药物引起的急性肝损伤占因黄疽住院患者的5-10%, 占急性肝衰竭的1/3-1/2,而药物是美国和欧洲暴发性肝衰竭最常见原因;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黄疽性肝炎或胆汁淤积性肝病,,急性肝炎分3种类型:1.肝细胞损伤型急性肝细胞性肝炎最常见, 约占%, 通常与病毒性肝炎相似, 可导致暴发性肝衰竭和数天内死亡或致隐袭性肝硬化, 如氟烷;多表现为发热、乏力、纳差和转氨酶升高至正常的2倍以上;引起此型肝损害的药物多见于扑热息痛、异烟腆、曲格列酮和抗病毒药等, 多在服药1周到1个月发病, 停药后恢复较快;2.胆汁淤积型急性胆汁淤积性肝炎约%,, 可能被误解为胆道阻塞;这种类型的损伤可能与免疫介导的门静脉炎氯丙嗪或单独归因于转运系统的抑制环抱菌素A,但预后较好, 不常危及生命, 表现为黄疽、瘙痒,ALT中度增加;常见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冬眠灵、红霉素等;起病隐匿, 服药时间都在1个月以上, 停药后恢复较慢;3.混合型混合性肝炎约%,多由苯妥英钠、磺胺类药物引起;兼具肝细胞性肝炎和胆汁淤积性肝炎的特点,ALT, 和ALP中等至显着增加, 类似于非典型肝炎或颗粒区肝炎,此外, 还可出现急性肝坏死;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临床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1.用药前,认真评价患者机体的基础情况,严格掌握适应症;2.对于曾有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选用的药物、剂量及给药途径应倍加注意;3.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应避免联用,对于肝功能不良患者、老年人及儿童应慎用或减量使用;4.制定合理给药方案:尽可能减少多药并用,避免剂量偏大,疗程过长;5.注意观察患者体征、监测肝功能,一旦发现肝功能异常或黄疸,尽快查明原因,更换治疗药物,使药物性肝损害降至最低;临床药师应积极向患者宣传安全合理用药,并应消除患者一些错误观念;如中药同样可致不良反应,而且近年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临床药师应与医师和护师通力协作,积极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并注意收集国内外文献报道的药物性肝损伤信息,协助医师对药物性肝损伤尽快做出判断,及早采取相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