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论与反本质论_80年代美国女性主义热点论题
女性主义
同志理论家
• 巴特勒─企图开放出生理性别、社 会性别、性别认同、性认同、性对 象、性实践各种面相的交杂互动。
歌曲分享
• • • • 伤心酒店 苦海女神龙 抚摸 彩虹梦
伤心酒店
一杯搁再来 你若有了解 甭问阮对叨位来 不愿讲出来 郁卒放心内 感情失落的无奈 苦苦在等待 还是等无爱 虚情的对待 多情的世界 找无真情爱 引阮心悲哀 有爱也罢 无爱嘛快活 今夜伴阮是孤单
苦海女神龙
讨厌交男子 欢迎女朋友 讨厌文雅幼秀欢喜学风流 没人像我这款 心头乱乱想 饮凶酒 为何饮凶酒 越饮越忧愁 为谁人酒醉 为谁人迷茫 沦落在异乡的苦海女神龙 .................................
抚摸
无边的夜是铅 黑沉沉如你的眼 猫儿 踟蹰在床间 踏着我心田 无秧的田是旷野 渴望 温柔的挖掘 且停下你脚步 在我怀安歇 吻我 吻我 用你的唇 抚摸 抚摸 如铅 的你 喃喃诉说 吻你 吻你 用尽深情 抚平旷野的心
●彩虹城市
同志大游行
以彩虹作为「同志」的意象,始自美国旧金山一九七八年同志大游行 旗帜的设计人吉尔伯特?贝克(Gilbert Baker)所设计的八色彩虹旗: 粉红、红、澄、黄、绿、祖母绿、锭、紫,八色;八色分别象征性、 生命、愈疗、太阳、自然、艺术、和谐与灵魂。自此,视觉的缤纷与 意义的多元,便是象征同志的彩虹代称。 始自二零零零年的首届同玩节举办起,在我们每日生活的城市街头便 开始绽放彩虹色泽,到了二零零三年亮丽的台北都会更有了娉婷妖娆、 各色队伍骄傲现身的同志大游行,却紧接着在今年的此时,我们听见 了「一种」都市保守的声音告诉我们:多元是错的。──娉婷台北城, 不接纳多色公民的缤纷异彩。 然而作为都市异公民,我们仍将用自己的双脚走进城市的亮处,且张 扬旗帜──用我们的颜色对我们的城市说话。 我们以彩绘的身体热闹上路,城市的彩虹属于我们,而彩虹落处所迸 放的花火,则将无私地献给这座城市。
《20世纪西方文论》 第九章 女性主义
对精神分析理论所做的批判和改造,其要义 并不在于要修改弗洛伊德的理论从而发展精 神分析学,而是要强调性别身份的发展和建 设。
(二)解构主义与女性主义批评 解构主义反对将任何概念或结构看作本质性
的存在,这给了女性主义批评重新思考“女 性”概念以很大启示。 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男性和女性不应该是 尖锐的对立关系,因而女性不应该作为男性 存在的证据,也不应该是男性对自己不喜爱 的属于自己的品质的憎恶的对象化。
西方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 60至70年代。
在这波浪潮中,妇女们除了继续争取自身的 社会权利之外,更充分意识到了性别的不平 等虽然存在于社会生活领域中,但文化才是 男性霸权的制度化的根源所在。
这一时期的女性批评首先大量揭露了文学作 品尤其是男性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对女性 形象的歪曲,代表作有西蒙·波伏娃的《第 二性》(1949)、玛丽·埃尔曼的《想想女 人》(1968)、凯特·米利特的《性的政治》 (1969)和苏姗·考尼隆主编的《小说中的女 性形象:女性主义透视种种》等。
(二)实践性和理论性的融合 女性主义批评和20世纪以来的其他批评方法
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它不单纯属于文学或 文化领域,而是直接酝酿产生于女权运动, 并以改变女性在现实当代境遇中的地位为根 本诉求的。因此,在女性主义的批评实践中, 批评家们更关注的往往是其政治参与作用。
(三)跨学科性和多元化发展 女性主义批评不仅仅是文学批评,更是一种
米利特指出,政治不是一个狭隘的领域,政治 其实是人类某一集团用来支配另一集团的权力 组合,在这种权力组合中,性作为人的生物历 史以及文化历史的一部分已经充分介入到政治 权力分配的过程中去了,对于女性自身来说, 这个过程是隐蔽而至关重要的,因为“交媾从 来不在真空中进行;尽管它本身是一种生物和 肉体的行为,却根植于人类活动大环境的最深 处,从而是文化所认可的各种态度和价值观的 集中体现。”
女性的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
强调
女性与同性恋者、弱势群体、少数群体 等都是受资本主义体制压迫的群体。也坚持 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
举例(影视作品):
马克思主义研究总是致力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上,把电影看作是带有盈利
性质的资本主义企业。女性———作为可供男性观赏的内容成为提供娱乐和消遣的重要 元素。 女性形象首要的是满足一种经济需要的形象。 电影《色· 戒》中的色情场面提供给观众的是一种商品消费。易先生一直是他的目标, 性爱只是实现计划的手段,她作为“商品”的回报,不仅为了爱国,还为了她对另一个 男人的爱,还为了能去英国。 从强调女性/男性性别差异的角度反对父权制度体现了女性主义的对抗精神。 揭露 影视作品对女性本质的歪曲,希望女性能够抵制遭到歪曲的形象,从这些场地退出来, 寻找她们的自我。
举例: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在一次集会上说:“失去儿子的母亲的 呼唤产生的震撼力超过武装士兵的口号声。”
赞成这个理论的女性主义者 认为由于女性在本质上更富有人 性,代表了和平、温馨、仁爱。 所以应该复兴女性价值,颂扬女 性价值,使女性价值得到新生。
举例(影视作品):
《拯救大兵瑞恩》
这部影片把拯救行动的全部力量放置在母亲对儿 子的挂念上。影片中的一个镜头凝聚了这种力量。母 亲已经接到三个儿子的阵亡通知书,她还剩一个儿子 正在前线。不能让这位母亲接到一张阵亡书,与其说 是这次行动的目的,不如说是来自母亲内心的呐喊。 这种理论同时也对支配现实社会的男性价值观进 行批评。男性价值包括:苛刻、竞争性、个人主义、 英雄主义等。 本质主义女性主义的重要议题: 主张更富有人性的女性价值替换支配社会的男性价值。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Ut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ullamco laboris nisi ut aliquip ex ea commodo consequat.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
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的后现代走向王治河曲跃厚〖提要〗女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重要阶段,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发展的最新阶段。
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
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发展不仅对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
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是当代西方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一股哲学文化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合流与互动的产物。
女权主义在当代西方发展的重要走向之一,是沿着后现代主义的方向发展。
这种发展不仅是解构性的,同时也是建设性的。
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域考察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之间的对话、交融及其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女权主义的历史嬗变根据美国著名女权主义研究者南希.F.科特(Nancy F. Cott)的研究,“女权主义”一词大约是在上个世纪初进入英语语汇的。
其含义是指妇女社会角色的革命性变革。
⑴从那时起,女权主义一词开始被大量使用,但究竟什么是女权主义,即使是在女权主义自身那里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较为流行和权威的定义之一,是英国学者戴维. 米勒(David Miller) 主编的《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中的定义,即女权主义是关于一种复杂现象的一般性的一个语词,它关注的是妇女的地位,追求的是妇女的平等,并力图消除妨碍妇女作为个人获得解放和发展的一切障碍。
⑵“女权主义”一词的出现尽管是十分晚近的事情,但女权主义运动则要比这个语词早得多。
从历史上看,当代女权主义运动可以追溯到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以后;但从思想体系上看,第一代女权主义则出现在19 世纪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哈丽特.泰勒. 密尔(Harriet Tyler Mill) 和美国的查洛特.P.吉尔曼(Charlotte P. Gilman)。
密尔首先注意到,性别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造成的。
其解决办法,一是教育,即女性和男性应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获得日后发展的条件;二是立法,即女性和男性平等地参与立法的过程,以确保女性的合法利益。
重返“物质”:朱迪斯·巴特勒的女性身体问题
2020第08期·总第562期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 ),当代著名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家之一,因其1990年出版的《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以下简称《性别麻烦》)一书中提出的“性别操演理论”(Gender Performativity )而声名鹊起。
在性别操演的理论框架里,巴特勒认为性别化主体身份是通过一种重复性的、语言性的、戏剧性的操演行为生产,并对身体进行性别的理想化建构而稳定下来的。
性别的某种“内在”特质或表面“真实”,实际上是一种话语的效果、一种行为的场域、一种暂时的身份,是一种开放的自然化行为的效果。
从其性别操演理论来看,一方面,她改变和颠覆了我们思考性、性别和身体的认知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她反对生理性别/社会性别二元论的“真理体制”,拒绝将性别看作是身体的简单事实或静态状况,而视之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故而引起了许多争议,如希林(Shilling )指出,“巴特勒通过‘操演性’这一观念来推进其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却是:社会性别化的身体‘除了构成其实在的各式行动,别无本体性地位’”。
〔1〕针对此类问题,或许我们可以重回巴特勒《身体之重:论“性别”的话语界限》(以下简称《身体之重》)一书,重读其重返“物质”的主张。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特勒早期的《性别麻烦》《身体之重》两部著述为文本基础,以女性身体问题为研究主题,以对性别化身体的根本质疑、对身体物质性形构的系谱学批判、对身体再物质化与身体再表述为逻辑进路,旨在把握巴特勒理论中的女性身体问题。
一、对性别化身体的根本质疑身体既是后现代问题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巴特勒研究视阈下的一个主要线[作者简介]王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在与建构论和本质论论辩的过程中,巴特勒对性别化身体提出了根本质疑,她认为生理性别其实自始至终就是社会性别,身体不可化约的物质性不能被视为女性主义的必要前提,而应该重返“物质”概念本身,对身体物质性形构进行系谱学的批判。
女性主义电视批评
3、观众的“看”。 被迫去认同摄影机的看 基本内容:1、女性人物明显少于男性 2、刻画为较弱的性别 3、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 4、其活动倾向代表家庭 5、受害者 6、女性自主表达的失语
米罕认为:“电影忽视了女性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她们的观念,感觉,抱负,渴望以及梦想。现在已到了要 讲述女性英雄故事的时代了。” 符号灭绝(Symbol annihilation)电视节目对妇女的符号表述表现出轻视、 谴责、缺席,被符号化为孩子似的需要保护的装饰物。
•
胡野秋----大众文化时代的到临、大众文化的特点、大众 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与可能遇到的女性的文化消费自觉带 动了大众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超女,杨丽娟追华,易 中天上电视被骂主流文化(高雅文化)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
(1)大众文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因参与而产生兴趣 全民的文化事件权力选择的下移:短信投票大众文化跟商 业紧密结合的产物,民俗文化则更加原生态,超女把大众 文化的商品化暴露到极致,电视台的收视率 小女孩成功的 世界 。中国人不够理智 ,不用的群体事件 ,娱乐的副 产品。大众文化以不断重复式的营销、生产让人依赖,以 极低的门槛让你进去.
• 四、“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 • 主张妇女要反对在阳性和阴性之间进行形而上的或生物学 的二元划分,其目标是实现消弭性别差异的超然性——或 至少要认可它们的文化结构。”
• 五、“新女性主义”的电视研究 “新女性主义”电视研究关注音乐电视(MTV)、广告、 新闻、体育节目、不断播放的天气预报等“系列化的”节 目形式的研究。新女性主义”电视批评不仅扩大了传统女 性主义电视批评的范围,而且确立了新的批评立场 。这 种看从根子上说是“观淫癖”的。摄像师多是男性,所以 通常是“男性的”看 。由一段段连续镜头所组成的形象 是为了便于使女性成为他们注视的对象。
女性主义地理学的三个层面
女性主义地理学的三个层面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处于长期的停滞和衰退之中。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女性主义的重现、民权和反战等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社会运动的主流。
西方人文地理学作为研究社会、经济地理的科学开始对女权运动表示关注,女性主义地理学也就应运而生(Janice Monk,1994)。
由于这一时期的地理学刚刚经历了计量革命的洗礼,而且许多地理学家对空间分析和实证主义的价值提出了质疑,激进主义地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刻,人文主义和现代主义开始渗入到地理学中,平等与权利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新热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空间结构分析方法为早期的女性主义地理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人文主义地理学则是早期女性主义地理学的重要依托。
社会的激进化和妇女的解放,使更多的女性向职业化和学术的参与日剧增。
当女性主义地理学呈现多元的发展的时候(Linda McDowell, 1993a),哈丁(Sandra Harding, 1986)将其划分成三个层面,即:女权经验主义(feminist empiricism)、立场女性主义( standpoint feminism)和后现代女性主义(postmodern feminism)。
与此相对应,蒂〃斯德凡娜(Di Stenfano,C) 则将之划分为理性主义(rationalism)、反理性主义(antirationalism))和后理性主义(postrationalism)(Di Stenfano ,C. 1990),基本反映出了北美、西欧等西方国家女性主义地理学发展1[1]。
(一)女性理性主义蒂〃斯德凡娜指出,女性理性主义从理性启蒙运动和人文主义观点出发,认为:人类理性化的能力严格区别于自然王国,在理性主义者眼里每个人都应当受到普遍的尊敬。
妇女不公正的被排斥在作为人类应享有的尊敬之外,是因为存在一个不正确的假设:妇女比男人的理性要少,比男人更“自然”。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目的在于强调批评理论对于女性主义者是至关重要的。
茱莉亚·克里斯多娃在《妇女的时间》一文中指出,女性主义的斗争要经过政治和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1.要求在现状时间中占有自己的合法位置2.1968年以后出现的新一代女性主义者强调女性与男性差异甚大,此时他提醒人们警惕这种“反意识形态”可能会陷入你想的性别歧视形式。
3.他在当时看到的正在兴起的女性主义者拒绝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
许多女性主义者对理论抱有敌意。
在传统知识体系中,妇女个人经验一般被排除在知识话语之外,个人的范围一旦被加上“女性的”马上就贬值。
我们不应该否认经验的个人和政治重要性,但是毫不怀疑的依赖经验是不够的。
我们需要一种关于语言、主体、社会组织和权力的关系的理论,也需要理解为什么妇女忍受男人把他们的利益至于她们之前的原因。
因为关于女性的知识都已经收到性别歧视的污染。
女性主义理论家今天面临的困境是,我们的自我界定正式建立在我们必须从各方面进行结构和消除本质论的一个概念之上。
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1.女性主义者具有评论和形容妇女的绝对(排它)权力2.根本否认能够对“女性”下如此的定义。
认为这是本体论的错误,把作为家庭妇女的妇女改换成超级母亲的妇女都不可能对这个问题有任何帮助。
持这种观点的女性主义者被称为结构主义的女性主义者,源于法国的解构主义。
福柯和德里达的观点,有效的女性主义只能是完全否定的女性主义。
一些女性主义者已经开始探讨避免前两者的局限性的第三种选择。
可以分享后结构主义的洞察力,主张“女性”的范畴需要通过探讨主体经验而得到理论化,需要探讨不陷入本质论的有关性别主体的理论。
佳娅特丽·斯皮瓦克、琼·司、伊莱恩·肖瓦尔是这方面的代表。
前者提出“策略上的本质论”,后者列举了性别理论的三个方面1.在讨论性别差异使用社会构成代替生理决定论2.在具体学科里进行对女人和男人的比较研究3.把性别作为与马克思主义批评的“阶级”和第三世界批评的“种族”同等重要的分析范畴从而改变学科的规范。
女性主义理论全解
女性主义理论全解女性主义理论是指从女性解放的角度,以探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理论体系。
女性主义理论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和美国,当时,妇女们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包括投票权和接受教育的权利。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经多个阶段,现代女权主义可分为三个主要流派:自由女权主义、文化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自由女权主义自由女权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该流派主张个人自由,强调女性的权利和选择,并反对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
自由女权主义认为女性应该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权利,如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育方式。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格洛丽亚·斯泰纳姆和贝蒂·弗里登。
文化女权主义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关注女性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角色。
该流派认为,性别是一种文化构建,女性在社会文化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反对女性在文化中的被压迫和边缘化地位。
文化女权主义强调女性参与文化生产,强调女性的文化创造力和独特的女性观点。
代表人物包括贝拉·胡克斯和朱莉娅·克里斯特娜。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起源于19世纪,该流派主张以阶级斗争为基础,认为性别不平等是一种阶级问题。
更具体地说,这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男性控制生产资料,并在家庭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导致女性处于劣势地位。
为了抵消这种不平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强调社会所有制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重新组织。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安格拉·戴维斯和西尔维娅·弗雷德里克。
结论女性主义理论既包括对权利和自由的渴求,也强调文化和社会构建中的性别问题。
不同的流派强调了不同的方面,但所有流派都认为,改善女性的社会和文化地位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平等和自由。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是女性权利和性别平等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它也继续面临挑战和反对,如反对女性堕胎权利的反堕胎运动。
女性主义(名词解释)
沿革
两性平权
两性平等
两性同格
19世纪末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争论的焦点是要求性别包括男女之间的生命全历程平等,也就是两 性的平等,也要求公民权、政治权利,反对贵族特权、一夫多妻,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最 重要的目标是要争取家庭劳动与社会劳动等价、政治权利同值,往往被称作“女权运动”。
女性主义运动带来了美国和欧洲女性就业率的大幅度上升。1950年代美国婚后女性就业率仅为11%,甚至少 于1920年代。经历了在1960年代、1970年代伴随着带有浓烈地左翼色彩的民权运动而出现的的女性运动高潮后, 1978年美国已婚女性就业率上升到50%。1997年达到61%,在21世纪初头几年的经济繁荣期时,认同“返回家庭相 夫教子”的“选择女性主义”回潮,已婚女性就业率曾经回落到54%,在2008年底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因为生 活压力增大所迫,美国已婚女性就业率重新上扬,在2010年上升到69%左右,与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婚后女性就 业率下降到77%的中国大陆已相差不远。
大部分的女性主义者在政治上采取整体观的行动路线,他们相信马丁·路德·金所说的:“任何一个地方发 生的不公义都是对所有地方公义的威胁。(A threat to 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因此,有些女性主义者通常都会去支持其他社会运动,比如公民权利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 以及最近的父亲权利运动。同时,许多黑人女性主义者如贝儿·胡克斯(bell hooks),批评女性主义运动为白 人女性所把持。女性主义者所宣称的女性不利之处,通常都是西方社会中女性的处境,而和黑人女性生活较没有 关系。这个观念正是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关键点。许多黑人女性主义者会比较喜欢使用女人主义(womanism)这个 名词来表示她们的观点。美国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她的杂文集首次点出这个名词,亦点出了女人同女性主义微妙 关系的本质。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虽然时间已斗转星移进入了2l世纪,但我们社会 中的大多数女性包括知识女性并不一定了解女性 自身的处境和地位,也不一定清楚19、20世纪妇 女运动的伟大功绩。 事实上,妇女在法国大革命,在欧美黑奴反抗运 动以及劳工运动史上,都有过巨大的贡献,扮演 过重要的角色。在传统文化中耳濡目染的女性们, 她们大多已习惯于男权文化体系的一切规范,并 按照这一规范去思维与行动。法国女性主义批评 家西蒙· 波伏娃在她的被奉为女性主义经典的著作 《第二性——女人》中详细地分析了女性如何在 父权文化的包围下,一点一滴地将自己弱化的事 实,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等角度揭示出男 权文化是女性沦为第二性的罪魁祸首。
19世纪开始,妇女运动起初只是为了要求平等权, 即要求“受教育权”、“参政权”,稍后要求 “婚姻自由”、“性解放”、“男女同工同酬” 等,这些具体的要求表明,妇女已发觉自己在这 些方面的“缺席”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随着妇女运动的不断发展,女权主义者发现,她 们的努力只能解决局部问题,并不能破坏男权文 化结构。于是,才开始从文化研究中商讨应对策 略,这样才将妇女运动调整到女性主义批评上来。 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各个角 度向男权制社会进攻,推翻以“他”(He)、“男 性”(Man)所构成的传统话语,而建立由女性话 语参与的、由“我们”(We)和我们的(our)构成的 新型话语。
从媒介研究角度来说,女性主义是一种新 的范式。这一新的范式在中国的开展,得 益于1995年在中国召开的联合国第四届世 界妇女大会。这次大会论坛3 000多场专题 研讨会中有关大众传媒的专题研讨会约有 70个。而在大会所举办的24次全体会议中, 也有两次全体会议是关于大众传媒的讨论。 大众传媒也被列人大会《行动纲领草案》 中的“重点关注议题”。
影视批评方法论11、女性主义批评
二 女性主义流派
(一)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1、流派特征 它们着重提倡女性的个人权利和政治、宗教自由、女性的选择权与自我决定权。 其基本观点是:理性、公正、机会均等和选择的自由。 首先,理性。代表向当时的权威质疑,要求女性独立平等的社会地位。 其次,公正和机会均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缺乏 公平受教育和公平竞争的机会。 再次,反对传统哲学思想认为女性在理性上比男性低劣的观点,反对强调性别 的差异,强调两性在人的本质和理性上的相似。 2、代表人物 (1)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著作《女权的辩护》 (1792),她提出两性充分平等的要求,包括两性平等的公民权、政治权利、受教 育权利以及男女两性的道德水准。这本书是19世纪之前少数几篇可以称得上是女性 主义的著作之一。 (2)穆勒(John Stuart Mill),作品《女性的屈从地位》(1869),认为女性 的从属地位是早期历史野蛮时代的产物,并不是一种自然的秩序。但坚持认为男女 在社会上应有不同的角色。很多批评穆勒的人认为他没有遵循自由主义原则。 (3)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第二性》( 1949)出版, 作者指出男性将他自己定义为“自我”,将女性定义为“他者”,分析了女性是男 性的“他者”的处境。最早从性别的角度较为全面地探讨了有关女性的若干理论问 题。
2、代表人物 (1)埃莱娜·西苏(Hélène Cixous),法国著名女权主义批评家。她 认为在男权中心社会中,男女的二元对立意味着男性代表正面价值,而女性 只是被排除在中心之外的“他者”,为了消除这种二元对立,西苏提出了以 实现“双性同体”为目标的女性写作理论。她就女性写作提出“描写躯体” 的口号,倡议用肉体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女性写作还应有其独特的、区 别于男权文化的语言,这种反理性、无规范、具有破坏性和颠覆性的语言将 摧毁隔阂、等级、花言巧语和清规戒律。 (2)露丝·伊瑞格瑞(Luce Irigaray),法国女权主义批评家,提出独 特的“女人谱系”和“女人腔”主张,对父权制社会所坚持的男女二元对立 也做了尖锐的批评。她指出,在这个社会中,从身体的社会和心理学意义上, 女性是被动的和被阉割的。其“女人谱系”是指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母女关系, 以取代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中的男性中心,在这种女性谱系中,女性之间的关 系上升为主体间的关系,而不是沦为客体。“女人腔”则是指一种非理性的 女性话语方式,这种方式永远在滚动、变化中,意义不定、无中心、跳跃、 隐秘、模糊。 此外,女性主义还有文化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主义 和黑人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等许多流派。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摘要荣格,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一位毕生致力于探索人类精神、人类灵魂的著名学者。
荣格克服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局限,将心理学研究与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取得了许多巨大的理论创获。
在精神分析领域内,他直接影响和启发了他的追随者,形成了一个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后荣格学派,成为当代西方心理治疗的一股主要力量。
在目前盛行的后现代思潮中,荣格正日益受人们更多的关注,他关于性格类型和集体无意识及原型等重要理论建树,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神话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与批评等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巨大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
但是,作为二十世纪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先驱,众多研究者就荣格对现代和后现代的影响,特别是荣格理论女性主义价值却鲜有研究。
在这一背景下,以女性主义视角为切入点对荣格分析心理学进行重新解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在对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进行女性主义批判与反思的同时,本文试图挖掘其所蕴涵的女性主义价值,考察分析心理学对女性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目的在于探讨荣格分析心理学与女性主义之间的关系: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对女性主义的发展是否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积极影响?荣格性别发展理论是否仍然具有一定局限性?在教育与心理实践领域,我们是否可以结合心理咨询实用技术和性别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挖掘荣格分析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和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女性主义实践价值?研究表明:荣格分析心理学对于女性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第一,荣格的双性人格理论为女性主义理解性别的社会建构性提供了可能性;原型和女神心理学促进了文化女性主义及女性主义原型理论的发展;荣格的自性观与后现代主义的自我理论、荣格的心理治疗观与女性主义心理治疗之问有着耦合之处。
第二,荣格分析心理学对于女性主义在教育实践和心理咨询与治疗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荣格自性观和心理治疗观念中的女性价值对儿章性别角色的双性化教育与培养以及女性人格完善与自性化发展、女性主义心理治疗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女性文学研究概论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 •
基于上述原因,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有时被人们视为同马克思主义女 性主义大同小异。 n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批评正统马克思主义缺乏关于性别的理论 和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理论,忽视女性问题,忽视所有非经济性的 压迫。虽然马克思主义将女性的状况视为社会进步的天然尺度,但 在马克思时代,很多人持有这种观点,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关注女 性问题的证据。 n 西方女性主义学者认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过于强调 女性解放与无产阶级解放的一致性,忽略了女性的特殊要求和利益。 n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当中,女性的特殊问题和特殊利益一 直处于隐而不彰的地位。虽然从革命的基本理论上看,女性的解放 和女性的利益一直被考虑在内,但是女性主义理论一直被排除在革 命的主流话语之外。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 • • • • • • • • • • • • • 一、第一次浪潮 n 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 n 运动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为女性争取选举权。 第二个争论焦点是:女性受教育的权利 第三个焦点是女性就业问题,尤其是已婚女性的就业问题。 n 代表人物: 沃斯通克拉夫特《为女权辩护》 泰勒 《女性的选举权》 穆勒 《女性的屈从地位》 n 代表流派: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n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以争取妇女选举权为标志,以男女平等— —所有人都有权实现个体自由为最终目标。 n 运动结果:欧美妇女赢得了选举权、财产继承权、受高等教 育权和经商权等基本权利
•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 n 活跃时期:从19世纪到1960年代 • n 主要观点:认为女性问题在工人运动、社会 民主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运动中将得到根本的解决。 女性解放最主要的途径是劳动市场。“阶级统治 将永远消亡,而男性对女性的统治也将随之告 终。”并认为使女性摆脱压迫的道路就是克服女 性的异化和消除劳动的性别分工。 • n 最终目标:使社会上男女阶级的划分归于消 失;解放女性的战略是性别特性的变革和生育的 变革。从根本上说是反对强调男女两性区别的。 •
美国激进女权主义的影响
美国激进女权主义的影响【摘要】激进女权主义理论提出了一种对待男性、对待平等的更为合理的理解。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一代的妇女从新的视角复兴了现在被称为“妇女解放”的运动,这次复兴被称为激进女权主义运动,这次运动在美国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壮大。
美国激进女权主义运动是美国女性为寻求自身解放所作的不懈努力的表现,对美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也可以看作是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关键词】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及其主要理论激进女权主义对美国妇女的影响激进女权主义的启示【正文】一、女权主义:“女权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与男性同等的社会权力的主张,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经日本中介传到中国,定名为“女权主义”,显示出着眼于男女社会权力平等的时代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用“女性主义”代替“女权主义”提法,含有侧重争取男女之间文化与精神平等的考虑在内,同时也减弱了“激进女权”的西方色彩,另外一些学者则继续使用“女权主义”的概念。
美国开始使用女权主义这一词汇是在20世纪20年代,而且只有那些在政府中任职或在大学中教书的职业妇女们才会使用这个词汇。
今天,女权主义已经被定义为多阶级的、多种族的,并开始在各国追溯这样的多元女权主义的历史根源。
性别的歧视与压迫,成为女性觉醒、女权主义运动的现实动力。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衡量。
”在17、18世纪的欧洲,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以个人主义、自由平等为核心的启蒙思想与理性潮流的崛起,女权主义运动在欧美各国蓬勃兴起,以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约翰·斯图亚特·米勒等为代表的女权运动活动家及理论家针对资本主义工业剥夺女性参与社会生产、跻身公共空间的权利,只向她们开放私人领域的现实,尖锐地提出了女性参政权、受教育权及就业权等基本人权问题,激起了普遍的社会反响。
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及实践的发展,艺术理论范文.doc
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及实践的发展,艺术理论-【摘要】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整整经历了30年,集中对传统艺术史进行新解读、新诠释,在理论与实践中取得卓越发展,并对传统的美术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与震撼,给整个艺术史领域增添了新的生命与活力。
【关键词】女性;女性主义;女性主义艺术史女性主义艺术史从产生发展至今,在西方艺术史领域产生着越来越显著的影响,逐渐成为艺术史研究的一种新思潮。
以20世纪80年代为分水岭,研究者把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的女性主义艺术和后现代女性主义艺术,其主要代表人物为琳达·诺克林、葛内塞尔达·波诺克。
女性主义艺术史的研究挖掘了从古至今被历史遗忘的大批女性艺术家,呼吁妇女应该为构建一个两性平等的艺术体系而努力抗争,而开创美术史性别研究的先河者—琳达·诺克林,从两性差异的社会原因入手,为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她提出女性艺术家受社会忽视、冷落的主题。
1971年,她在美国杂志《艺术新闻上发表了一篇《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的文章,以简洁有效的提问陈述了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特别是妇女问题,分析艺术史发展本身存在的局限性。
纵观艺术史,成功的女性艺术家寥寥无几,女性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往往与内心自我斗争,无法像男性一样赋予激情的从事艺术。
诺克林从社会对于男女两性的不平等待遇方面分析,艺术人才的培养不是个人能力自主、自由的活动,而是会受到前辈艺术家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的强制。
从艺术教育上看,诺克林考察了学院人体课中对待女性的歧视问题。
女性被排斥在艺术课堂之外,只能在镜前画自画像,或者是充当男性艺术家的模特对象,可想而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艺术家成长之路多维艰。
在社会的教育与鼓励方面,诺克林得出结论:一个女人要想在艺术上取得伟大成就,必须有面对社会舆论的勇气,放弃自己的爱情与婚姻,背负没有女人味的不雅名声。
诺克林的理论研究除了诸多集外,还有十余本权威论著。
从女权主义到后女权主义_西方女性主义_女权主义的理论转型_李晓光
思想战线S I X IA N GZHANXIAN2005年第2期第31卷№12,2005V ol131从女权主义到后女权主义———西方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理论转型李晓光(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83)摘 要:当代西方出现的所谓“后女权主义”并不意味着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的终结,而是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的转型。
后现代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对传统理论的宏大叙事提出了质疑,精神分析法对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成为了传统女性主义理论从微观角度分析妇女解放问题的补充。
20世纪90年代的酷儿(Q ueer)理论以及赛伯女性主义(Cyberfeminism)理论的提出,则是对传统的规范性形态的破译。
关键词:女权主义;后女权主义;理论转型中图分类号:C9131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05)02-0009-04 3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指出的,“女性主义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社会运动,它极大地改变了妇女的期望和生活,也影响了男性对妇女生活的看法和对待妇女的方式。
可以说,没有其他的社会运动像女性主义运动这样,如此迅速地革命化,并进而深入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
”[1](P185)女性主义者们从最初的关注妇女压迫的根本决定因素,诸如妇女的压迫主要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家庭之中、在生产领域还是在生育领域、在性关系还是母职履行中,是诉诸于经济结构还是文化表现等,从不同的角度着手分析妇女受压迫的原因,诸如父权制、剥削经济制度或是家庭和工作场所之间的结构关系,从坚持自然或是生物性的论断、捍卫现存的性别安排,到取而代之的强调社会和环境因素,探讨社会性别差异,“女性主义已经从宏大理论转向了本土研究,从父权制的跨文化分析到性别、种族和阶级的复杂的历史交互作用,从女性身份的观念或是妇女利益转向女性身份的不稳定性,以及妇女需要或是关注的积极的创造和再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质论与反本质论
)))80年代美国女性主义热点论题
t 苑莉均
In the eig ht ies in t he U nited States .s fem inist philosophy sector a challenge was is -sued t o the theory of essence w hich had been regarded as an objective principle by t radit ion -al philosophy,and the pros and cons on t he theory of essence and the t heory against it be -came a hot point of discussion in t hat period.T his art icle presents a general pict ure of t he ideological origin of the ant i essence t heory and t he issues that sparked t he controversy.80年代以来,美国女性主义理论与女性主义哲学领域在经历了70年代对性别差异的沿袭观念进行质疑与批判之后,又对女性主义自身保留的,传统哲学视之为客观原则的本质提出询究和挑战。
反本质论的女性主义批评来自西方两大思想渊源的影响和启示。
其一是当代英美哲学中流行的维特根斯坦式的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其二是欧洲大陆哲学中占主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美国的女性主义反本质论者主要受到维特根斯坦式的哲学启发,以分析的方法来解析女性主义理论中出现的难题,继而对逻辑分析方法所未能解决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主观性与作出决定的公正性之间的矛盾逐一发难。
反本质论者提出的各种难点可归结为两大问题。
(一)错误的普遍概括。
从某一阶层的妇女群体的日常经验中归纳出的理论概括是否可以代表所有妇女的经验?以某些白人中产阶级的经验为基础的女性主义主张同样是一种维特根斯坦所批判的先验论。
这一先验论以单一的/本质0来代替不同妇女的经验证据的探究。
(二)谁有资格并可以代表所有妇女的声音和主张?如何避免排除异己和压制不同意见的本质论错误,以实现女性主义为之奋斗的初衷:结束所有妇女受剥削、压迫的不平等现象(不仅是白人中产阶级妇女一个群体的性别歧视,而且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妇女、第三世界的众多贫苦妇女的不公正待
遇)。
第一个大问题涉及了哲学、逻辑学、认识论在社会伦理应用中所遇到的疑难,即某一范畴的要素或某一群体的成员是否具有共同的本质,或是否分享一种通过她们的话语和身体的相似而具有的共同特性。
如果从某一妇女群体的经验事实得出的概括不能代表全体妇女的实际状况,如果/妇女0这一范畴并不脱离种族、阶级、肤色等等而独立存在,任何关于抽象妇女的概括都是错误的,那么人们不得不提出一个十分尖锐的诘问:女性主义理论是否可以自立其说?女性主义学者和捍卫者为之奋斗的目标)))团结全球姐妹以求人类解放的宏图大业是否还有真实的意义?对此,女性主义的本质论者和反本质论者的回答是一致的。
共同的追求是:女性主义可否避免错误的普遍概括而发展一种新的、多种差异并存的多元化理论?传统的认识论疑难之一即经验与理性的绝对二分法只能阻碍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如何辨析这一所谓的两难并走出认识误区,如何使具有不同实践经验的妇女展开多渠道的对话,本质论与反本质论的争议促使女性主义理论者首先取得一个共识:单一理论形式似乎难以说明处在不同种族、民族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空间与时间中的妇女的差异性。
但是,单方面强调不同妇女的差异性、忽视差异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特点,是否有悖于女性主义理论探究的实质:为什么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都容忍性歧视?如何消灭以压迫为基础的体制性的不平等和不合理?当然,性压迫形式与其他各种压迫形式的重叠交错使女性主义的理论探究疑难重重。
不同妇女的差异和相似的处境不能不使女性主义反思:妇女身份的异同或许不只是个经验探究问题。
在我们关注妇女的相异和相似时,常常是以某些方式来判断这/异0和/同0的。
总是存在一种决定的因素,以其有意义的方式来决定不同妇女在哪些方面不同,在哪些方面相似。
第二个大问题涉及权力与利益的相关
60
p 编译与评介p
5妇女研究论丛6199711
性。
反本质论者指出,无论谁处在宣布妇女受压迫的共同性的地位上都会陷入排除异己意见,获取优先性和权力以满足本群体的自身需要目的。
为防止这种理论者滥用权威,反本质论者提出放弃对抽象妇女的探究而原样保留妇女的不同声音作为理论的汇集。
各种声音并存,不仅可避免所谓/帝国主义0的斥责,而且,从某一角度讲,尽管有极端经验主义或主观主义的嫌疑,多种声音毕竟胜于一种统一的妇女观,尤其当各种声音彼此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保留分歧比排除异己更显公正。
反本质论者认为绝对的客观性概念虽不可求,最接近于客观的则是通过对话而取得多种观点的共存。
这一并不求一致的多元论正是女性主义理论应当坚持的优异之处。
当然这不等于承认,追求单一真理是不合理的,理论的作用在于调查多种形式的对话,并且原始地保留不同的声音。
参考书目及刊物
(1)伊丽莎白V.斯佩尔曼:5非本质的妇女)))女性
主义思想中的排斥难题6,波士顿,比肯出版社, 1988年版。
Elizabeth V.Spelman:I nessent ial Wormen-pr ob-
lems of Exclusion in Feminist T hought,Beacon Press Boston1988.
(2)南希#罗多罗:5母性生育:性别的心理分析和社
会学6,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
Nancy Chodorow:T he Reprodoction of M 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Berke-ley:U niversity o f California Press,1978.
(3)凯特#米利特:5性别政治论6,纽约,巴兰特,1969
年。
Kate M illett:Sexv al P olifics,N ew Yor k:Ballanline, 1969.
(4)舒拉米通、费尔斯通:5性的辩证法6,纽约,班塔
姆,1970年。
Shulamith Fir estone,T he Dialectic of Sex New, Yor k:Bantam,1970.
(5)美国5符号6季刊,1994年春季号。
Signs,Spr ing,1994.
(6)美国5政治理论6杂志,1995年8月。
Political T heory,Avgvst,1995.
作者单位: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李国彤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哲学:理论和实践研讨会概述
t荣维毅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哲学:理论和实践研讨会0,于1996年10月25~28日在北京召开。
该会议是丘仁宗教授主持的5女性主义哲学与公共政策6项目的重要部分。
会议主要议题是讨论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哲学的概念、内容及主要派别;女性主义性别概念;中国女性主义研究及女性主义哲学的渊源、现状和走向;女性主义哲学研究对妇女解放运动和公共政策的意义等。
来自北京及各地的妇女研究学者、美国女性主义研究者和女性主义哲学家、中国海外学者等70人左右出席了会议,围绕上述议题,各抒己见,在会上和会下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这次会议是一次中外女性主义者、中国大陆学者和海外学者、国内女性主义者之间的不同层面的交流与对话,对中国妇女研究的深入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美国学者的主要观点
美国麻省大学的弗格森(Ann Ferguson)女士把女性主义哲学定义为:/任何以结束男性统治的必要社会变革为目标的哲学研究方案0,在这种意义上,/女性主义哲学是一种承
61
p学术动态p
5妇女研究论丛61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