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制度研究txt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中国唐代的科举制度研究
中国唐代的科举制度研究中国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考试选拔制度之一,也是现代选拔制度的一个重要源头。
唐代科举制度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中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唐代科举制度概述唐代的科举制度是指通过考试进行人才选拔的制度。
科举的形式可以分为举业、举人、进士三级。
唐代的举业考试主要是针对官职而进行的,通过这种考试可以进入官场。
举人考试是对贫寒子弟的考试,通过这种考试可以进入读书舍。
而进士考试则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只有通过进士考试才能真正得到皇帝的嘉奖和赏赐,并进入全国范围内的官场。
对于考生来说,在唐代科举考试中,博闻强记、书法、文辞、歌诗、舞蹈等多种技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时,考生必须准备一定数量的文科、武科、经济学科知识,而且还包括了音乐、书画等艺术方面的素养。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唐代科举制度由盛唐时期开始逐步发展而来。
起初,唐朝的选拔制度是以家世为基础的,富家子弟通常能够通过宗室、官僚及寺庙等渠道而掌握权力。
这种制度对于普通人来说非常不公平,而社会的不稳定也加剧了社会的紧张程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太宗在开元年间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这种制度的优点是明确了选拔人才的标准,使得有才能的人有机会在官场中展示自己的能力。
但同时,科举制度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考试成本高、考生参加次数少等问题。
到了唐朝末年,科举制度也逐渐出现了问题。
唐朝末年的时局动荡,科举考试问题也变得愈来愈突出,出现了买官卖爵等贪污腐败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严重,导致政府的声望逐渐降低。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唐代的科举制度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乃至全世界其他文化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
科举制度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使得平凡的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获得在政府中的权利和地位。
这种制度让一些贫穷的人得到了翻身的机会,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唐代的科举制度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唐朝的科举制度
唐朝的科举制度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则是该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度是唐朝选拔文武官员的一种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本文将对唐朝的科举制度进行深入探讨。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唐朝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但隋朝的科举制度并不健全。
唐朝的科举制度在唐高祖李渊的改革下得以正式建立,唐太宗李世民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
唐朝的科举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与改革,最终在贞观年间确立了较为完善的模式。
二、科举制度的组成与程序唐朝的科举制度包括殿试、会试和礼部试三个环节。
首先是殿试,也称为状元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在殿试中,考生需回答一系列由皇帝出题的经义、文章及政策问题。
考试结束后,一等殿试及格者可直接晋升为进士。
接下来是会试,也称为监科,是由吏部官员组织的考试。
会试分为三天,考试题目包括经义、诗赋、琴棋书画等多个科目。
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
最后是礼部试,也称为明经科,是由礼部官员主持的考试。
礼部试主要考察考生对经义的理解与应用。
通过礼部试的考生获得进士称号,并可由朝廷任命官职。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与意义唐朝的科举制度对政治、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政府能够选拔到人才。
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唐朝政府得以选拔到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为政府决策与管理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支持。
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的流动与进步。
无论贫富,只要通过考试,任何人都有机会获得官职,使得社会的阶层界限得到一定程度的打破,人才得以流动。
此外,科举制度也对文化的推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对经义和文学作品的考查,唐朝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四、科举制度的不足与批评尽管科举制度在推动唐朝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与批评。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化知识,忽视实际能力。
许多考生过于注重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实际才能的培养。
唐代以来的科举制度研究
唐代以来的科举制度研究唐代以来,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途径之一。
科举制度的实施最初是出于政治需要,而后逐渐成为中国贵族社会中地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这一制度存在了一千多年,给中国社会和政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研究唐代以来的科举制度的演化历程,以及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原因和终结的原因。
一、科举制度在唐代的出现和演化唐代以前,中国的官员大多由贵族家族进行职位继承,这导致了政治腐败和削弱了政府的权威。
为了改革这一不良现象,唐代开始推行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包括为官考试和选拔人才两个步骤。
为官考试主要检查官员的知识和能力,而选拔人才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旨在挑选出品质优秀,胸怀天下,有志为公的人才。
唐代的科举制度经历了几次改革,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唐玄宗时期的改革。
唐玄宗通过取消考试的地域限制和增加考试科目,使得较为优秀的人才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考试。
这一改革促进了唐朝的发展和政治稳定。
二、科举制度在宋代的发展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度最繁荣的时期。
宋代的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考试:及第、解元和状元。
及第考试是每三年一次的考试,选拔出一部分人才参加解元考试。
解元考试是每年举行一次,选拔出较为优秀的人才参加状元考试。
状元考试是仅设于京城,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
这一制度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有助于扩大人才的范围,同时也为士人提供了足够的机会。
三、科举制度在明清两代的变革明代继承了宋代的科举制度,但是在后期逐渐走向衰落。
明代的考题多以经义、史书为主,而对于科技方面的内容关注较少。
这导致了士人知识能力单一,在领导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未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清朝开始在科举制度方面进行了更大的改革。
清朝取消了科举制度中的解元和状元,改为只考取及第。
同时,清朝还设置了府试、会试和殿试三个层次的考试。
府试考察的是文化素质和社会风范等方面,会试审查的是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而殿试则是对考生智慧和应对临场压力的考察。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pdf篇一: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姓名:周昱含院系:新闻传播学院10级科举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察举制度发展而来,一般的说法是其萌芽于南北朝的九流常选,定型于隋代的进士科,而到唐代随其鼎盛而发展达到顶峰。
1在建国过程中,“卜祝庸保,量能使用”2,在建国后,“士大夫以乱离之后,不乐仕进,官员不充。
省符下诸州差人赴选,州府及诏使多以赤牒补官。
”3 即以空白告身就地任命官吏,以补充官员,适应唐初统治不稳的政治形势。
随着唐朝统治的稳定,官吏选拔的途径也发生了变化。
“有唐已来,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
其次以流外入流。
若以门资入仕,则先授亲,勋,翊卫,六番随文武简入选例。
又有斋郎,品子,勋官及五等封爵,屯官之属,亦有番第,许同拣选。
”4这也就说明了唐代入仕的三种途径,科举,杂色入流,门荫入仕,而科举制不过是其中一种。
唐代科举分察举和制举。
常举即“常贡之科”5,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谈论的科举。
制举则是由皇帝亲自下诏而举行的,“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
”6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众多。
常举中主要有六科:明经,进士,明法(法律科),明字(文字科),明算(算学科)。
此外,还有道举(玄学科),童子(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一史(考《史记》),三史(考《史记》和前后《汉书》),开元礼(通习开元时代的礼仪),三礼(通习《礼记》《仪礼》《周礼》),三传(考《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特设的科目。
在此,科举制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的作用有所体现。
无论是进士科或是明经科都要考“帖经,”即从经书中抽出一句默写上下句,“专帖孤章,绝句,疑似参互者以惑之,甚或上抵其注,下余一二字,使寻之难知,谓之1《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 辽宁大学出版社2《旧唐书》卷75,《张玄素传》3《资治通鉴》卷1924 《旧唐书职官制一》5 《通典》卷15《选举三历代制下》6 《通典选举典》7 《通典选举三》‘倒拔’。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姓名:周昱含院系:新闻传播学院10级科举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察举制度发展而来,一般的说法是其萌芽于南北朝的九流常选,定型于隋代的进士科,而到唐代随其鼎盛而发展达到顶峰。
1在建国过程中,“卜祝庸保,量能使用”2,在建国后,“士大夫以乱离之后,不乐仕进,官员不充。
省符下诸州差人赴选,州府及诏使多以赤牒补官。
”3即以空白告身就地任命官吏,以补充官员,适应唐初统治不稳的政治形势。
随着唐朝统治的稳定,官吏选拔的途径也发生了变化。
“有唐已来,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
其次以流外入流。
若以门资入仕,则先授亲,勋,翊卫,六番随文武简入选例。
又有斋郎,品子,勋官及五等封爵,屯官之属,亦有番第,许同拣选。
”4这也就说明了唐代入仕的三种途径,科举,杂色入流,门荫入仕,而科举制不过是其中一种。
唐代科举分察举和制举。
常举即“常贡之科”5,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谈论的科举。
制举则是由皇帝亲自下诏而举行的,“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
”6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众多。
常举中主要有六科:明经,进士,明法(法律科),明字(文字科),明算(算学科)。
此外,还有道举(玄学科),童子(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一史(考《史记》),三史(考《史记》和前后《汉书》),开元礼(通习开元时代的礼仪),三礼(通习《礼记》《仪礼》《周礼》),三传(考《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特设的科目。
在此,科举制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的作用有所体现。
无论是进士科或是明经科都要考“帖经,”即从经书中抽出一句默写上下句,“专帖孤章,绝句,疑似参互者以惑之,甚或上抵其注,下余一二字,使寻之难知,谓之1《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 辽宁大学出版社2《旧唐书》卷75,《张玄素传》3《资治通鉴》卷1924 《旧唐书职官制一》5 《通典》卷15《选举三历代制下》6 《通典选举典》7 《通典选举三》‘倒拔’。
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研究
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研究在中国历史上,科举考试制度是一项举足轻重的政策,它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更是经历了许多变革,不仅重塑了政治格局,也推动了间接的教育普及。
本文将从唐宋时期科举考试制度的历史背景、制度变革、对封建文化的影响以及现代社会的启示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历史背景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其历史背景十分复杂。
唐初的科举制度脱胎于汉朝。
随着唐朝的繁荣,文化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使得科举制度得以大力发展。
唐代的科举制度主要是礼部试和殿试。
礼部试是从民间选拔考试的优秀人才,主要考察文化素养;殿试则是在上级官员的监考下对人才进行面试,主要考察政治素质。
这些选拔的优秀人才,可以称之为唐代的进士。
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宋朝将科举制度更加形式化,设立了礼部试、殿试和院试。
院试是新制科举的考试形式,考察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同时也考察考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院试分为三科,包括经义、史书和诗赋,考生需要进行现场作答。
至此,科举制度基本成形。
宋朝时期科举名额逐年增加,科举制度的普及程度进一步加深,广阔了中华民族的人才梯队,也为中国历史上科技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二、制度变革唐宋时期,科举考试制度也是走向多样化的一个阶段。
从唐代的礼部试和殿试到宋代的院试,科举制度在考试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 唐代唐代的科举制度分为制科和行科。
制科包括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文科等,主要考察文化素质。
行科则主要考察政治的实践能力。
这两种考试形式分别进行,考生通过了制科和行科之后就可以当上官员。
但是,这种科举制度还存在着官僚等级的限制,唐代的科举制度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央政府职位的设置,依旧是以国家官僚为中心的政治体系。
2. 宋代到了宋代,院试成为了科举考试制度中的重头戏。
宋代的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会试和殿试就是院试的一种表现形式。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doc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内容提要编辑本书追述了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论述了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变化,对唐代科举制度中常科和制科中一些主要问题、科目选和学校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还探讨了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并对由科举制度发展而产生的座主门生关系、请托行卷盛行、门荫衰落和进士家族、社会等级再编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作者简介编辑吴宗国[1],1934年出生于南京,祖籍江苏如皋。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主要著作有《隋唐五代简史》、《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主编)、(CON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主编)等。
[2]目录编辑第一章科举制度的产生第一节察举制内部新制度的萌芽第二节科举制的产生第二章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第一节门荫入仕第二节流外人流与杂色人流第三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一:常科第一节科目一、秀才科之废二、明经类各科第二节举格第三节乡贡第四节考试一、到省后的手续二、主司三、考试第五节录取和放榜一、录取情况二、放榜三、谢恩、期集和关试第四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二:制举第一节制科的设置第二节科目第三节制举之制第四节荐举和自举第五节考试一、考试时间二、亲试和考官三、考试科目和试题第六节录取和出路第五章科目选第一节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一、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的设立二、科目选的设立与循资格第二节唐朝后期的科目选一、唐朝后期科目选的情况二、科目选在唐后期官吏升迁中的地位第六章学校与科举第一节梁陈齐周的学校第二节隋代的学校第三节唐前期的学校及其与科举的关系第四节私学的兴起一、私人讲学的衰落二、私学的兴起第五节唐朝后期的学校和学生第七章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第一节唐前期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唐初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二、进士三场试的确立第二节从文学取士到诗赋取士一、以文学取士的反复二、诗赋取士第三节唐后期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安史乱后有关进士科的争论二、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第八章科举在选举中地位的变化第一节进士科与高级官吏的选拔一、进士在高级官员中比重的逐步提高二、开元、天宝之际形势的逆转三、进士科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第二节明经地位的变化一、唐前期明经的地位二、明经地位的下降三、明经在唐后期官僚结构中的地位第三节制科的衰落第九章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第十章请托行卷的盛行第十一章科举中的权贵子弟问题第一节子弟问题的提出第二节不放子弟局面的形成第三节晚唐微妙的形势第十二章门荫的衰落和进士家族第一节门荫的衰落第二节辟举与进士科的结合第三节进士家族和官僚世袭第十三章唐后期应举及第范围的扩大第一节阶层的扩大一、贫寒子弟二、州县胥吏和工商子弟第二节地域的扩大第十四章科举与社会等级再编制第一节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第二节士族含义的变化第三节衣冠户第四节举人层第十五章科举发展的趋势后记图书目录编辑第一章科举制度的产生第一节察举制内部新制度的萌芽第二节科举制的产生第二章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第一节门荫入仕第二节流外人流与杂色人流第三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一:常科第一节科目一、秀才科之废二、明经类各科第二节举格第三节乡贡第四节考试一、到省后的手续二、主司三、考试第五节录取和放榜一、录取情况二、放榜三、谢恩、期集和关试第四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二:制举第一节制科的设置第二节科目第三节制举之制第四节荐举和自举第五节考试一、考试时间二、亲试和考官三、考试科目和试题第六节录取和出路第五章科目选第一节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一、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的设立二、科目选的设立与循资格第二节唐朝后期的科目选一、唐朝后期科目选的情况二、科目选在唐后期官吏升迁中的地位第六章学校与科举第一节梁陈齐周的学校第二节隋代的学校第三节唐前期的学校及其与科举的关系第四节私学的兴起一、私人讲学的衰落二、私学的兴起第五节唐朝后期的学校和学生第七章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第一节唐前期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唐初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二、进士三场试的确立第二节从文学取士到诗赋取上一、以文学取士的反复二、诗赋取士第三节唐后期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安史乱后有关进士科的争论二、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第八章科举在选举中地位的变化第一节进士科与高级官吏的选拔一、进士在高级官员中比重的逐步提高二、开元、天宝之际形势的逆转三、进士科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第二节明经地位的变化一、唐前期明经的地位二、明经地位的下降三、明经在唐后期官僚结构中的地位第三节制科的衰落第九章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第十章请托行卷的盛行第十一章科举中的权贵子弟问题第一节子弟问题的提出第二节不放子弟局面的形成第三节晚唐微妙的形势第十二章门荫的衰落和进士家族第一节门荫的衰落第二节辟举与进士科的结合第三节进士家族和官僚世袭第十三章唐后期应举及第范围的扩大第一节阶层的扩大一、贫寒子弟二、州县胥吏和工商子弟第二节地域的扩大第十四章科举与社会等级再编制第一节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第二节士族含义的变化第三节衣冠户第四节举人层第十五章科举发展的趋势后记上一篇:评价皇帝制度 下一篇:农村卫生保洁制度唐代刑事起诉的种类与限制_司法制度论文一、唐代起诉制度的立法思想唐代德主刑辅与礼法融合的思想相辅相成。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一、本文概述唐代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重要机制,对唐代乃至后世的社会、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唐代社会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制度在古代中国的作用和影响。
文章将首先概述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然后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探讨科举制度对唐代社会的推动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今天的人才选拔和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唐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选拔人才,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但此时的科举制度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唐代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科举体系。
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初期,科举考试主要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明经主要考察儒家经典,进士则主要考察文学才华。
随着唐朝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扩大,增设了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涵盖了法律、书法、数学等多个领域,为选拔各类专业人才提供了渠道。
到了唐高宗和唐玄宗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考试内容更加广泛,考试形式也更加规范。
唐朝还实行了“乡贡”和“府试”制度,使得更多地方的士子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唐朝还建立了“贡院”作为科举考试的专门机构,进一步提高了科举考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唐代科举制度在继承隋朝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完备的科举体系,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代科举制度也为后世的科举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三、唐代科举制度的利益唐代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于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科举制度的实行,打破了门阀世袭的旧有格局,使得更多的士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场。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1
5
除,现代教育制度开始建立
唐代科举考试的内 容和形式
科举考试的内容
01
02
03
04
05
06
进士科:主 要考察文学 才华,包括 诗赋、策论 等
明经科:主 要考察对儒 家经典的熟 悉程度
明法科:主 要考察对法 律知识的掌 握程度
明算科:主 要考察对数 学知识的掌 握程度
武举科:主 要考察武艺 和军事才能
02
选拔人才:唐代科举 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 才,有利于现代社会 选拔优秀人才,提高 社会整体素质。
03
促进社会流动:唐代 科举制度为平民提供 了晋升的机会,有利 于现代社会的阶层流 动,促进社会和谐发 展。
04
文化传承:唐代科举 制度促进了文化的传 承和发展,有利于现 代社会的文化传承和 发扬。
感 谢 您 的 观 看
唐代科举制度的历 史价值和意义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01
唐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 制度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使得许多有才华的人得以进入仕途,为 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02
03
唐代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使得 唐代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高峰。
唐代科举制度对后世的选官制度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如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就 是在唐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05
明书科:主要考察对书法 艺术的掌握程度,包括楷 书、行书等
06
明武科:主要考察对军事 技能的掌握程度,包括骑 射、武艺等
科举考试的形式
考试科目:进士科、 明经科、明法科等
考试内容:经学、史 学、文学、算学等
考试方式:笔试、口 试、面试等
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及其演变
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及其演变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其文化、政治和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唐朝科举考试的独特性、考试的形式、考试的内容以及科举考试制度的演变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唐朝科举考试的独特性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可以说是与其他王朝截然不同的。
唐朝的科举考试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即按照考试成绩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其中中正为中等,分为五等,正一至正五。
与此不同的是,唐代的士子考试是固定在洛阳和长安两个地方进行,以避免有人利用地理优势通过船只等手段取得优势。
考试的形式唐朝科举考试分为两类:状元和贡举。
其中状元是指在科举考试中得到最高分的人。
贡举则是指由州、县等一级官员举荐的优秀人才。
贡举考试只有一次机会,而状元则有特权,在下次科举考试时可以直接晋升为进士。
唐朝的科举考试是公平公正的,考生在考试前需要各地县官和考官进行抽签,随机安排到相应的考场。
并且,唐代的科举考试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任何一个草台班子出身的学者都可以参加考试,只要他们能够通过门槛。
考试的内容唐朝科举考试的考题主要分为经义、史传、子部和集部等类别。
其中经义是最为重要的,成了唐代科举考试中的核心内容。
经义考题主要采用朱子、周敦颐、程颐等人的作品,通过对作者思想和作品的理解来考察考生的能力。
此外,唐朝科举考试题目还注重关注国家、时事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解,都有可能成为考题内容。
而在唐代的考题中,不仅要求考生能够背诵文句,还要求考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这是当时的考试难度之一。
科举考试制度的演变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在历史上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影响科举制度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唐代末年,由于战乱和其他因素,科举制度的体系出现了动荡。
随着宋朝的崛起,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开考范围越来越广,考生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考题难度在逐渐降低。
到明清时期,考题逐渐变成了许多经典的包纸题,内容过于固定,难度也越来越低。
唐代科举制度的研究与分析
唐代科举制度的研究与分析唐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为完善、规范的。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唐代科举制度不仅是当时选拔官员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我的国家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唐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不仅诞生了一批才华横溢、为世所仰的古代名士,还推动了唐代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巨大进展。
本文将就唐代科举制度的研究与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与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密不可分。
唐代科举制度的构建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时期。
当时,唐太宗想要选拔有才华的人才来为国家效力,但不知道如何选拔,于是就有人建议引进科举制度。
唐太宗听从了建议,于是在公元624年制定了“明经诏”,成为了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前身。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科举制度逐渐完善,逐渐成为了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唐代在科技、文化等方面的高度发达,对推动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唐代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官的制度,二是考试的制度。
选官的制度主要指依据官员任职资历与官阶晋升条件来进行选拔。
考试的制度则主要指通过考试,以排名高者为优先选取官员的制度。
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它具有进士、举人、榜眼三个等级。
进士是答对题目的人,是从选中的举人中精选出的,相当于现在的状元、第一名。
举人则是参加考试的人,即参加殿试和乡试的合格者,相当于现在的考试合格者。
以及榜眼则是殿试排名次席,相当于现在的第二名。
另外,唐代科举制度还具有文、武、明经三个类别,即选取文学、武备、经义三类人才。
同时,唐朝还规定了考试的时间、范围等方面的详细制度。
三、唐代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文化、社会的影响唐代科举制度优秀的官员推选系统不仅极大地规范了国家选拔政治人才的方式,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唐代科举制度对唐代社会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唐朝的科举制度研究
唐朝的科举制度研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代,其科举制度被誉为古代中国教育制度的巅峰之作。
科举制度不仅影响了唐朝社会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实施以及影响四个方面来探讨唐朝的科举制度。
首先,唐朝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
隋朝大业年间,文学状元榜应运而生,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
随着唐朝的兴盛,科举制度也开始完善和细化。
唐朝科举制度主要分为明经科、明法科和进士科三个层次。
明经科考察的是儒家经典文化,明法科注重的是法律知识,而进士科则是整个科举制度的巅峰,考察的是全面的文化素养和才能。
其次,唐朝的科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任何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士人都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而不再受制于出身和社会地位。
这使得社会上更多的人有机会发挥自身的才华。
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科举考试成为了士人学习的动力,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扩散。
此外,由于唐朝科举制度的实行,一批批优秀的人才涌现出来,为唐朝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唐朝的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重视文化知识,忽视了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
这导致了一些士人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际应用,出现了文弱书生的现象。
其次,科举制度也带来了文化贫乏的问题。
考试内容主要以经典文化为主,缺乏对其他学科的关注。
这使得科举士人的知识面相对狭窄,整体的文化水平无法全面提升。
最后,唐朝的科举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加强了封建等级制度的稳定性。
其次,科举制度影响了中国历代的教育制度。
科举制度的成功经验被后代学者所吸纳和发扬光大,对后世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科举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使儒家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
综上所述,唐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教育制度的巅峰之作,对唐朝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研究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研究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科举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它通过选拔优秀的人才来提高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水平。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的篇章。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制度流程、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有了类似的笔试选拔制度,但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扬。
直到隋朝,才建立了科举制度,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而唐朝更是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明确了科举的考试标准和规定,并制定了科举制度的条例,使科举制度得到更为完善的发展。
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得到了新的改革和发展。
在宋朝时期,科举制度从笔试选拔制度变成了笔试和会试相结合的制度,并在制度流程和考试科目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二、科举制度的流程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流程。
首先是报名和初试,此时的考试主要是笔试,考察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才能。
初试通过后,考生就可以进入到第二个流程,也就是会试的环节。
会试是一个集体考试,考生需要进行策论和论文等方面的考试。
如果会试通过了,考生就可以进入到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殿试。
殿试是一个宫廷级别的考试,考察的是考生的品德、忠诚和才能等方面的素养。
如果殿试通过了,就可以成为进士,并赐予相应的官职。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提高了社会的文化和学术水平,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其次,它为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提供了优秀的官员,推动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再次,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社会上升的可能性更大,改变了旧贵族姓氏传承的政治格局。
最后,科举制度的推动也为商人、工匠等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提供了机会。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它通过选拔人才和提高社会文化素养来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的发展。
铜爵铁券——唐代科举制度分析
铜爵铁券——唐代科举制度分析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
其中,科举制度是唐代重要的一部分。
该制度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并使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和晋升官职。
本文将探讨唐代科举制度的背景、发展和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背景唐代初期是隋唐时期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时期。
唐代的诗词文学、历史著作和艺术作品同样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唐代历史的一个特点是赋权和责任的分散和个人权利的大力维护。
科举制度便是其中一个体现,它保证了同等教育的权利和人才的条件下升官的机会。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唐代创造了科举制度,其基础是在隋朝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更加注重人才与教育,并排除了阶级的权利和利益的干扰。
科举制度具体分为三个阶段:进士科、明经科和博士科。
其中,进士科为唐代科举制度最高的级别,只有进士科出仕,才能被评为贵族阶层。
明经科则负责选拔中层干部,博士科则将其作为“学术官员”,以评定当前史学方面的贡献等。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贡献了一种深刻的人才发展模式,可以使在社会的任何层面上希望取得胜利的人们获得固定的社会地位和有效的社会影响。
科举制度为社会的层次化程度大幅提高,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
总之,唐代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为社会进步、稳定和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
其环节繁琐严谨,但却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唐代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标杆
唐代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标杆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项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也被视为选拔人才的标杆。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但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从制度的起源、运行机制、选拔标准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唐代的科举制度可以追溯到隋朝。
隋朝的状元和进士制度奠定了科举制度的基本框架。
隋朝的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这三个环节选拔人才。
乡试是在县级范围内进行的初试,通过后可以晋级到会试。
会试是在省级范围内进行的复试,通过后有资格参加朝廷举办的殿试。
殿试是最终的选拔环节,通过殿试的人将被授予进士称号。
唐代在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运行机制唐代的科举制度按照“乡、会、殿”三级考试的方式进行。
首先是乡试,每个县按照考生的数量录取一定比例的举人,称为“解元”。
解元通过乡试之后可以晋级到会试。
会试是在省级范围内进行的,考试内容更为复杂和深入。
会试通过者有资格参加朝廷的殿试。
殿试是最终的选拔环节,参加殿试的考生被称为“贡士”,通过殿试的一等贡士被授予进士称号。
唐代殿试的内容包括经义、史论、诗赋等多个科目。
通过殿试的考生将被封授爵位和担任朝廷的官职。
三、科举制度的选拔标准唐代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有一定的标准。
首先,考试内容主要涉及儒家经典,对经义的理解和诠释是重要的评判标准。
其次,诗词才华和作文能力也是评判的重要方面。
在殿试中,参加考试的贡士需要现场应考,展示自己的才能。
此外,政治背景和家世也是一定程度上影响选拔结果的因素。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唐代的科举制度对于选拔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知识分子成为社会上层的一部分,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科举制度为人才提供了一种公平竞争的机会,使得人才的选拔更具有普遍性和公正性。
这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科举制度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功利性的应试教育、书呆子和歧视人才等问题。
唐朝科举制度研究报告
唐朝科举制度研究报告唐朝科举制度研究报告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3][4][5]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
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应为开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2]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
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
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唐代科举制度及其演变
唐代科举制度及其演变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开始初具规模。
这种制度源于唐代初年,起初只是凭借着天赋和识别的能力来选拔人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不断完善,也逐渐成为了唐朝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唐代科举制度的演变进行探讨。
一、唐代初期的科举制度唐代初期,科举制度并不是非常完善。
惟一存在的一项考试是殿试,这个考试只有在皇帝亲临时才会举行,用来选拔顶级文官。
除此之外,还有阁试,主要考察官员们的文才和辞令风度。
不过,这个考试并没打算成为底层官员选拔的方式,因此并没有普及。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最为重要的招聘方式是推荐。
皇帝们会在全国各地寻找有才华的人,在寻找的过程中,皇帝们的密探将会找到这些有才华的人,然后进行推荐。
如果被推荐的人被皇帝看中,那么就会被任命为官员。
这种选拔方式的存在导致了各地的文人士大夫们都十分努力,以求能够被推荐。
于是,唐代的文化也因此得以繁荣起来。
二、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唐代初期的科举制度并不是十分完善,但是随着唐朝的发展,这种制度也得以完善。
在唐代中期,科举制度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
此时,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殿试和巡视,两者都要求官员们要有高超的文化素质和较高的分数才能进入官场。
同时,考官也开始非常注重考生的思想道德、品格和社会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的官员们都很努力。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成为官员,才能成为朝廷的一员。
于是,他们开始学习诗歌、书法、歌舞等艺术形式,力求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三、唐代末期的科举制度唐代末期,科举制度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是因为,唐朝发生了一些动荡,皇帝的统治也逐渐衰败。
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度也受到了一些影响。
唐朝末期的科举制度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殿试,这个考试主要考察官员们的政治能力,以及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思辨能力。
另一部分是会试,这个考试主要考察官员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水平。
另外,唐朝末期的科举制度也不如以前那么公正、重视正义。
史学争论:唐代科举制的研究
关于唐代科举制的研究对我国古代的科举制,中外学者历来有较为精辟的评价。
近年来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有关的论著纷纷问世。
这些论著大致有以下四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一,指出我国科举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许多学者列举包括欧洲文艺复兴思想家、西方传教士、当代西方学者和英国大百科全书对科举制的评价。
如明朝来华的著名传教士利玛窦赞扬中国科举制说:“他们(指中国)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称为儒生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着整个国家。
”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也都肯定中国科举制,称这个制度防止了权力的世袭化,保证了知识阶层的合法对流。
法国重农学派奎纳,更主张在西方仿行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
因此,1791年起,法国率先实行了文官考试,接着1853年后英国也推广文官考试。
正如《英国大百科全书》所说的,“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
”我国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在《五权宪法·民权初步》里也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第二,肯定唐朝实行科举制对社会发展的进步意义,认为科举考试的形式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
它不仅扩大了唐朝以后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而且促进了社会上努力读书求学的风气。
第三,肯定唐代的科举制尤其是进士科的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朝文化的发展。
它不仅造就了一批诗人,而且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勃兴和传奇小说的发展,使唐代的文学水平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
第四,在肯定隋唐科举制度的进步作用的同时,也指出其隐含的弊端。
一是科举制度的施行为士子敞开宦门,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举业,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二是推动知识分子与统治者合流,削弱其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的附庸。
简评《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是一本全面、深入探讨唐代科举制度的书籍。
作者吴宗国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他在该书中对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变化、常科和制科中的一些主要问题、科目选和学校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
首先,该书追述了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表明其并非唐朝原创,而是借鉴了此前的选官制度,如察举、九品中正制等,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具有唐代特色的科举制度。
其次,该书对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变化进行了论述。
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渐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打破了门阀世族对政权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
然而,随着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科举制度也受到了影响,其地位有所下降。
再次,该书对唐代科举制度中的常科和制科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
常科是每年定期举行的考试,而制科则是皇帝下诏举行的考试。
这两种考试在科目设置、考试内容、及格标准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都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此外,该书还探讨了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
进士科是唐代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其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经义、诗赋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士科的录取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如对考生的出身、年龄、考试次数等方面都有了限制。
最后,该书还对由科举制度发展而产生的座主门生关系、请托行卷盛行、门荫衰落和进士家族、社会等级再编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这些问题都是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是研究唐代社会和文化的重
要方面。
总的来说,《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唐代科举制度的书籍,对于了解唐代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都有重要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txt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内容提要编辑
本书追述了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论述了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变化,对唐代科举制度中常科和制科中一些主要问题、科目选和学校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还探讨了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并对由科举制度发展而产生的座主门生关系、请托行卷盛行、门荫衰落和进士家族、社会等级再编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作者简介编辑
吴宗国[1],1934年出生于南京,祖籍江苏如皋。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主要著作有《隋唐五代简史》、《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主编)、(CON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主编)等。
[2]
目录编辑
第一章科举制度的产生
第一节察举制内部新制度的萌芽
第二节科举制的产生
第二章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
第一节门荫入仕
第二节流外人流与杂色人流
第三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一:常科
第一节科目一、秀才科之废二、明经类各科
第二节举格
第三节乡贡
第四节考试一、到省后的手续二、主司三、考试
第五节录取和放榜一、录取情况二、放榜三、谢恩、期集和关试
第四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二:制举
第一节制科的设置
第二节科目
第三节制举之制
第四节荐举和自举
第五节考试一、考试时间二、亲试和考官三、考试科目和试题
第六节录取和出路
第五章科目选
第一节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一、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
的设立二、科目选的设立与循资格
第二节唐朝后期的科目选一、唐朝后期科目选的情况二、科目选在唐后期官吏升迁中的地位
第六章学校与科举第一节梁陈齐周的学校
第二节隋代的学校
第三节唐前期的学校及其与科举的关系
第四节私学的兴起一、私人讲学的衰落二、私学的兴起第五节唐朝后期的学校和学生
第七章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
第一节唐前期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唐初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二、进士三场试的确立
第二节从文学取士到诗赋取士一、以文学取士的反复二、诗赋取士
第三节唐后期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安史乱后有关进士科的争论二、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
第八章科举在选举中地位的变化
第一节进士科与高级官吏的选拔一、进士在高级官员中比重的逐步提高二、开元、天宝之际形势的逆转三、进士科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
第二节明经地位的变化一、唐前期明经的地位二、明经地位的下降三、明经在唐后期官僚结构中的地位
第三节制科的衰落
第九章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
第十章请托行卷的盛行
第十一章科举中的权贵子弟问题
第一节子弟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不放子弟局面的形成
第三节晚唐微妙的形势
第十二章门荫的衰落和进士家族
第一节门荫的衰落
第二节辟举与进士科的结合
第三节进士家族和官僚世袭
第十三章唐后期应举及第范围的扩大
第一节阶层的扩大一、贫寒子弟二、州县胥吏和工商子弟第二节地域的扩大
第十四章科举与社会等级再编制
第一节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第二节士族含义的变化
第三节衣冠户
第四节举人层
第十五章科举发展的趋势后记
图书目录编辑
第一章科举制度的产生
第一节察举制内部新制度的萌芽
第二节科举制的产生
第二章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第一节门荫入仕
第二节流外人流与杂色人流
第三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一:常科
第一节科目
一、秀才科之废
二、明经类各科
第二节举格
第三节乡贡
第四节考试
一、到省后的手续
二、主司
三、考试
第五节录取和放榜
一、录取情况
二、放榜
三、谢恩、期集和关试
第四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二:制举
第一节制科的设置
第二节科目
第三节制举之制
第四节荐举和自举
第五节考试
一、考试时间
二、亲试和考官
三、考试科目和试题
第六节录取和出路
第五章科目选
第一节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
一、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的设立
二、科目选的设立与循资格
第二节唐朝后期的科目选
一、唐朝后期科目选的情况
二、科目选在唐后期官吏升迁中的地位
第六章学校与科举
第一节梁陈齐周的学校
第二节隋代的学校
第三节唐前期的学校及其与科举的关系第四节私学的兴起
一、私人讲学的衰落
二、私学的兴起
第五节唐朝后期的学校和学生
第七章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
第一节唐前期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
一、唐初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
二、进士三场试的确立
第二节从文学取士到诗赋取上
一、以文学取士的反复
二、诗赋取士
第三节唐后期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
一、安史乱后有关进士科的争论
二、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
第八章科举在选举中地位的变化
第一节进士科与高级官吏的选拔
一、进士在高级官员中比重的逐步提高
二、开元、天宝之际形势的逆转
三、进士科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
第二节明经地位的变化
一、唐前期明经的地位
二、明经地位的下降
三、明经在唐后期官僚结构中的地位
第三节制科的衰落
第九章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
第十章请托行卷的盛行
第十一章科举中的权贵子弟问题
第一节子弟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不放子弟局面的形成
第三节晚唐微妙的形势
第十二章门荫的衰落和进士家族
第一节门荫的衰落
第二节辟举与进士科的结合
第三节进士家族和官僚世袭
第十三章唐后期应举及第范围的扩大第一节阶层的扩大
一、贫寒子弟
二、州县胥吏和工商子弟
第二节地域的扩大
第十四章科举与社会等级再编制
第一节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第二节士族含义的变化
第三节衣冠户
第四节举人层
第十五章科举发展的趋势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