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的塑造

仇怀英

内容提要

曹操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反面人物出现,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艺术典型。《三国演义》中作者着意刻画了曹操身上“奸”与“雄”的两个侧面,并使奸与雄在他身上成为一个统一体。

在曹操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典型特征:虚伪、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已主义:其思想性格还有另一方面,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方面。首先,写他的虚伪、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已主义,是坏人与恶德的象征。其次是写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能从统一大业出发考虑和处理问题。在军事上能发扬民主,广泛采纳意见,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有百折不挠、生机勃发的政治家风貌,雍容大度积极乐观的英雄情怀;而且还有任人唯才,奖惩分明、严正不苟的治法观念和体恤百姓保护农业的民本思想。并具有敢做敢为、不畏人言,不怕风险的精神,豪放飘逸、洒脱大度的文学家气质,诗人风度和扶植文化的远大眼光。在罗贯中笔下,曹操不失为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是一位有志于除残去秽,定乱扶衰,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

本文就人们心目中的曹操的形象作了一些探讨,以一家之言对曹操的文学形象作了概括。

关键词:

曹操奸雄政治家军事家

正文:

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的塑造

一、引言

曹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但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把刘备与曹操进行对比,

着力揭露了他的奸险机诈。曹操本姓夏侯氏,因中常侍曹腾收曹父曹嵩为养子,故改姓曹。操自幼具有奸诈机变的特点,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艺术典型。作者着意刻画了曹操身上“奸与雄”的两个侧面,并使“奸”与“雄”在曹操身上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曹操被视为“乱世奸雄”。其奸表现在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精明干练的奸雄,是奸贼,是英雄,是“奸诈,伪善,阴谋家”的代名词。与此相反的则是比较肯定“雄的”一面。我们到底该怎样去评判呢?很明显,我们既不能受固有的陈腐的“尊刘抑曹”观念的影响,也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去衡量当时的历史人物。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曾评论云:“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他有着现实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如果仅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评论如同用手指在地图上指点国界一样把他圈入‘非此即彼’的善恶范畴,那么他便什么也不是,且又‘似是而非’了。因为‘任何人,即使是坏的人,他们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上帝的影子来’。”在罗贯中的笔下,曹操仍不失为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位有志于除残去秽、定乱扶衰、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那么这一奸雄与英雄本色都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笔者以为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二、虚伪、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己主义,是坏人与恶德的象征。

在曹操出场不久就写了吕伯奢被杀的情节,一开篇就使曹操给读者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吕伯奢是他父亲的结义兄弟,他因多疑而误杀吕,陈宫谴责他:知而故杀,大不义也,他却回答:“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的这句名言,道出他的人生信念,也是对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生动概括。可见作者在全书开始就为人物的刻画定下了一个基调。

写他围寿春攻打袁术,因军中粮尽,竟借粮官王垕的头来稳定军心。既写出他的奸诈,又写出他的残忍。他对自己手下的谋士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荀彧(字文若)是他手下的重要谋士,替他出过很多主意,为他建立了很大的功劳,曹操对他一直很欣赏信任。但当荀

文若劝他不要封魏公、加九锡时,因为触动了他篡权的野心,便怀恨在心,翻脸不认人,遣人送了一个食盒给荀,盒上有曹操亲笔的封记。荀文若开盒一看,盒内并无一物,荀文若会其意,便服毒自杀了。第六十回,荀攸(荀文若之侄)不同意他封魏王,他就大怒,威胁说:“此人欲效荀文若耶?”致使荀攸忧愤成疾,卧病而死。在“曹操兴兵报父仇”一回中曹操听说全家被杀,咬牙切齿地说:“杀父之仇,极天际地,如何不报!吾起大军尽赴徐州,所辖之地,草木不留,吾之愿也。”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在出兵报仇的过程中他命令只要得到城地,把百姓全部杀光。真正做到了所到之处,鸡犬不留,甚至山上树木全被砍光,路上再也没有行人,执行了残暴的“三光政策”。当陈官听说他肆意杀害百姓,赶来劝阻时,他因念旧恩,准许陈官入帐,但不让座,后又听不进良言却对陈官发怒。在这段记叙中,描写出了曹操残忍的一面,是陶谦杀了曹操全家。而曹操不是杀陶谦报父仇了事,而是在报仇中,杀光徐州百姓,这种视百姓性命如草芥的做法,又是曹操极端利己主义、奸诈、凶残的具体表现之一。

在“曹操兴兵击张绣”一回中,曹操一夜酒醉,问左右城中是否有妓女?曹安民告诉他张济的妻子邹氏生得十分美丽,曹操命令曹安民带五十甲兵将她抢来。并调二百余亲兵把守大帐,不许擅自进入,违令者斩首,曹每日与邹氏取乐,“不想归期”。曹操强夺人妻,是为了自己的享乐,不是为百姓做实事,这种事情,绝非英雄所为,而曹操实为“奸雄”。这里更显出了他的“奸”,是他极端利己主义的又一佐证。

在“曹操权杀伏皇后”中,更有骇人听闻的描写。操连夜率三千甲兵,围住伏完住宅,把老幼全部拿下,把三族全部关入监狱。天明时,御林将军郗虑持节入宫,先收皇后玉玺,又从椒房门夹壁中搜出伏皇后。当曹操见到伏皇后,曹操骂道:“我诚心来治理天下,你们却打算害我,我不杀你,你必杀我。”于是让手下将伏皇后乱棒打死,随即又入宫将伏皇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全部毒死;当晚将伏完,穆顺全家二百多口人,全部斩首。在这段中曹操入

宫收玺捉皇后,是不忠,就压根不把皇后放在眼里,有权高盖主之嫌。杀伏完,穆顺全家二百余口,杀伏后所生两位皇子。上述这些,都突出地刻画了曹操的阴险、奸诈、残暴、不仁、不义,突出地表现了曹操作为一个反面人物的基本特征。

三、有勇有谋、百折不挠、生机勃发的政治家军事家风貌。

(1)曹操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

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曾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在第二十回多少表现出了曹操的这一特色。他确实是胸怀大志,以实现天下统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的,并在不少问题上以此作为考虑,并作为处理问题的出发点。

曹操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讨卓事件。小说详尽描绘了讨卓的背景:董卓当权后,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文武百官处境狼狈。然而就在满朝公卿相聚一堂,谈虎色变“尽皆掩面而哭”之际,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大臣,夜哭到明,明哭到夜,焉能哭死董卓耶?”此时的曹操还仅为骁骑校尉。他知道:哭,于事无益、于事无补。于是他便采取行动,毛遂自荐,决意冒杀身灭族之险谋刺董卓。其行动果敢而又鲁莽。虽然结果失败了,但在谋刺过程,却不由人赞叹他有勇有谋:曹操急忙把宝刀拿在手中,正要刺杀董卓,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看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忙转身说道:“孟德你干什么?”......曹操非常害怕,于是倒转刀把,跪下说:“操有一口宝刀,献给丞相您。”于是他才能够脱身,当董卓引曹操看马时,曹操说:“愿试着骑一下宝马。”于是趁机牵马出相府,快马加鞭向东门逃去。当被董卓发观后,曹操见行刺不成,马上随机应变,以献宝刀为由,来掩盖事情真相,又“借马”出相府,逃出虎穴。刺董正因为董卓是罪魁祸首,杀董卓可使天下安定,表明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单身刺董,可见其勇气可嘉;刺董不成,献刀,“借马”逃跑,可见其机智。刻画了曹操有勇有谋,能随机应变,且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其机智恐非凡人所为,其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