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定位与发展对策研究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定位与发展对策研究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中国的大学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被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旨在研究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定位与发展对策,探讨如何使这些学校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定位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定位是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地方应用型高校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的需求,为地方产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这些学校通常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提升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该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方向,根据地方经济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专业设置和教育模式。
例如,在一个农业发达的地区,地方应用型高校可以发展农业相关专业,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而在一个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地方应用型高校可以发展工程和制造相关专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定位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的需求相匹配,可以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对策1. 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地方应用型高校应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
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推动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
企业可以提供实践基地和实习机会,与学校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
高校可以为地方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
2. 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地方应用型高校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实习实训和科研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和应用所学知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行业协会或研究中心合作开展实践项目,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
3. 推进创新与创业教育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加强创新与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新创业比赛和创新实践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提供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平台。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双创”背景下的创新教育机制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双创”背景下的创新教育机制创新教育在“双创”背景下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文章探究了“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意义,分析了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些深化创新教育改革的策略,在推动地方应用型高校长久发展的同时也给未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标签:创新教育;“双创”;地方应用型高校;策略1.“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意义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因此,高校要特别注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类的课程教学具有形式多样、实践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不谋而合,推动了高校的发展壮大。
2.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教育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
虽然很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也纷纷开展了一些创新教育活动,但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就妨碍了创新教育活动的顺利展开。
此外,有些地方应用型高校将创新教育简单理解为一种比赛,认为只要积极参与就可以了,忽视教育效果,这样做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其次,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与高校的专业教育缺乏有机的结合。
地方应用型高校对创新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且课程设置太随便,课程形式也都局限在“比赛”的形式上,并未与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结合,与实际的教学环节也存在脱轨的现象,导致很多高校的学生对创新教育的认识是不够的,也缺乏积极主动性,这些都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再次,在“双创”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教育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在创新教育中不仅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也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
模 块 化 设计 。教 学 计 划 中设 置 的 每 门课 程 都 详 尽 规 定 了 教 学 内容 、 程 学 时 等 , 保 证 了教 育教 学 有 统 一 的 质 量 课 虽 标 准 , 也 产 生 了不讲 自由 、 善鼓 励 等 消极 影 响 , 致 教 但 不 导 育 气氛 沉 闷。
中图分 类号 : 6 1 G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5 6 ( 0 2 0 — 0 7 0 10— 9 82 1 )50 7 — 2
应 用 型 本 科 院 校 是 按 照 我 国 目前 大 学 培 养 的 特 点 , 在
3 .教 学 环节 上 忽视 实践教 学。 当前 的教育 计划 , 主 将 要 学 习 时 间用 于灌 输 书本 知识 , 不重 视 在业 务 学 习 的同 而 时培 养 学 生 的科 学研 究 能 力 、 造 发 明能 力 、 象 创 新 能 创 想 力 等 。应 用 型本 科 院校 应 重视 实 践教 学 , 以专 业建 设 为导
是服 务于创 新型 国家 建设 的重大 战略举措 , 是深化 高等教 育
教 学 改 革 、 养 学 生 创 新 精 神 和 实 践 能 力 的 重 要 途 径 , 落 培 是
1 .强 化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理 念 , 入 教 学 管 理 体 系 。 创 新 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实 以创业 带 动就 业 、 促进 毕业 生充 分就 业 的重要 措施 。
人 生 价值 的选择 , 已经成 为 我 国高 等教 育 人 才培 养模 式 改
革 发 展 的重 要 任务 。应用 型 本科 院 校开 展 创新 创业 教 育 ,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展开研究,并提出一些改革建议。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理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理念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注重应用、注重创新。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 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 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3. 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都需要得到尊重和重视,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一刀切的。
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注重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
三、教学改革的路径与途径1. 实践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加大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推广力度,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实习实训、科研项目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工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 课程体系的更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对课程体系进行更新,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可以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实际操作环节,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
3. 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可以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改变,新工科教育已成为高校专业建设的热点之一。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例如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师资队伍不足、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等,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深入思考和有效的对策。
本文将就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
一、问题分析1. 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滞后的情况。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新工科教育中,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中还未能完全适应这一新的培养模式。
2. 师资队伍不足新工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然而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师资队伍相对不足。
一方面是由于新工科专业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地方应用型高校缺乏高水平的教师;另一方面是由于新工科专业相对较新,导致相对缺乏有经验的老师。
3.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新工科专业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然而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实践教学资源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由于投入和场地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新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二、对策建议1.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逐步转变传统理论重于实践的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可以通过设置实习基地、开设创新实践课程等方式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加强对新工科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和培养更多具有高水平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教师。
可以通过采取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等举措,增加新工科专业的师资力量。
3. 拓展实践教学资源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加大对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拓展实践教学资源,以满足新工科专业的需求。
可以通过建立与企业合作的实习基地、完善实验室设施等方式来拓展实践教学资源,为新工科专业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
高校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个人才大国,中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因此,高效培养和高质量的人才已经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目标。
一、创新与创业教育首先,创新与创业教育是现代高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创新与创业的教育在提升学生素质、拓宽眼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同时,创新和创业教育也能对高校进行结构调整和培养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将金融知识、技术知识和商业知识等领域进行有机结合,并实现教育、产业与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以及就业水平。
二、改革与创新:推进人才培养和资源整合其次,高校人才培养也需要推进改革与创新。
教育改革从低年级开始进行,将强调创意和实践,并把商业、科技和金融部门与教育联合在一起,产生更多的知识和实际的商业应用。
在资源整合方面,高校应该主动向社会和企业寻求高科技、高技术和高方法。
此外,高校还应该倡导多学科融合以及跨学科的研究,从而推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化和高质量实践。
三、创新是关键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创新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和创新成果应该贯穿于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
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还可以推动高校向着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学府迈进。
同时,创新也应该更多地与社会联系起来,探索更多应用型的科研成果。
这不仅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和组合,还可以积极促进产业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
四、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培养最后,一个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不可少的。
只有具备高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师资队伍才能够确保高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此,高校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考核和奖励力度。
通过多种形式,如在职培训、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等方式,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从而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走向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方向。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路径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路径作者:姚圣卓王传涛田洪森来源:《教育与职业(上)》2020年第07期[摘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目前由于很多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教育观念落后、数量严重不足、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缓慢。
因此,加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引导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贯穿于专业教学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构建来源广泛的兼职教师队伍。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作者简介]姚圣卓(1972-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建筑大学机电学院,讲师,博士;王传涛(1981- ),男,湖北天门人,北京建筑大学机电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田洪森(1964- ),男,山东日照人,北京建筑大学机电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
(北京 100044)[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北京建筑大学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以赛促创’”模式下的‘双创’人才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Y1840)、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面向新工科的车辆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课题编号:CDDB19168,课题主持人:王传涛)和2018年北京建筑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项目编号:Y18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3-0069-06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OBE理念视域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初探——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
GAO DENG JIAO YU YAN JIUOBE理念视域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初探——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石 颖,梁国富(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 541004)一、引言《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明确指出:“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建好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和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持续推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与企业、理论教学与实训实习、创新教育与基本知识以及技能教育的有机结合,努力培养我区千亿元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在党和政府的殷殷期盼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校也极其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与实践、市场脱节等情况,我校在OBE理念视域下,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以期满足服务广西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满足我校“二次创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实现“区域有鲜明特色、行业有重要影响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不懈努力。
二、OBE 理念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一)OBE教育理念的内涵1981年,美国学者Spady在《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中提出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将其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1]。
该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其教育系统的各个组成单元都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当每个学生结束完成教育体验后应该实现这种学习成果。
关于学习成果的概念广泛根植于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思想流派和学习理论,尚未达成统一,但普遍达成共识,学习成果是关于学生在完成一个学习过程后,预期知道、理解和能做什么的陈述,是学生学习后所获取和能够证明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能力[2]。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作者:赵婷婷康静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3期摘; ;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各种动因合力作用中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
现如今,这部分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得到的实践教学效果不甚佳,与高等教育发展要求比较,还有不少缺陷与不足,面临一些需要处理的深层次问题。
必须认真思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问题,建立健全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育平台,有效落实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保障机制。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 ; 课程有效性; ; 应用型课程伴随中国经济发展方法的快速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严要求。
高等教育是科技首要生产力、首要人才资源与创新驱动力,承载了很高的价值。
党与政府注重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教学,并制定了有关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表明高等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实践能力,提高综合人文与科学素养。
就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主体,在产业技术转移与应用、创新之中形成了产业竞争的关键。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一线复合型人才,就需要走出困境,紧抓时机,通過实践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究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困境(一)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双创实效不佳。
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理念以后,被整合到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据此颁布了有关深化高等院校双创教育改革实施意见,规定高等院校应当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助力创新创业。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产生这些现象:第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全,不具备科学的顶层设计;第二,评价导向不准确,存在功利主义;第三,教师团队专业程度匮乏。
院校创业教师具备很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可是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校外创业导师不能对学生开展实践性指导。
这些现象妨碍了双创教育实效性提升,并且导致双创教育没有变成双创驱动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主创业和创新创造的意识。
下面将介绍一条实践路径,以指导高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文化,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
在教育理念方面,高校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将其纳入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
在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可以组织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如创业讲座、创新创业竞赛等,鼓励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项目,提供专业的知识和实践机会。
创新创业课程可以包括创业管理、创新设计、市场营销等内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到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高校可以与企业、创业团队等合作,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业机会和实践平台,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高校可以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评价机制可以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的评估,通过考核、评比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奖励和荣誉。
激励机制可以包括提供创业资金和资源支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决心和努力。
高校可以与社会资源进行紧密合作,提供创新创业的支持和帮助。
高校可以与企业、产业园区等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和实践活动。
高校可以邀请创业导师、行业专家等来校进行指导和支持,为学生提供实用的创业经验和专业知识。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包括建立理念和文化、开设课程和项目、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与社会资源合作等方面。
通过这些措施,高校可以有效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帮助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办学定位与发展路径的选择——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
[ 关键词]新 建本科 院校 ; 应 用型 ; 办学定位 ; 发展 路径 [ 中图分类号 ]G6 4 8 .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6 7 4 — 2 2 7 3 ( 2 0 1 3 ) 0 5 — 0 0 0 1 — 0 5
— —
以合 肥 师范 学 院为例
吴先 良
( 合肥师范学 院, 安徽 合肥 2 3 0 0 6 1 )
[ 摘
要 ]明确办学定位并 以此作 为学校 长远发展 的基本依据 , 对 于新建本科 院校来说 意义重大 。新 建本科 院校要 立足
学校的 办学 实际, 科 学确定应用型 办学定位 , 彰显 学校特 色。要 以应 用型本科 教 育为平 台, 重视 应 用研 究 , 强化 实践教 学, 促 进产学研合作育人 。要优化人 才培 养方案 , 构 建适 应应 用型本科人 才 的培养模 式, 构筑应 用型人 才培 养基地 , 推进 应 用型人
2 0 1 3年 9 月
合肥师范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f e i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S e p .2 0 1 3
第3 1 卷第5 期
Vo 1 . 3 1 No . 5
・
本 刊专稿 ・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应 用 型 办学 定位 与发 展 路 径 的选 择
相适应 ; 高等教育结构 , 必须主动适应现代经济与社 会发 展 的人才 结构 。 特 别是 新 建 本科 院校 , 一 定 要在 高 等 教育 分 类 体 系 中确 定 自己的位置 , 明确 自己 的发 展方 向 , 制定 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新建本 科院校 , 不能与重点高校 盲 目攀 比, 寻求学科全、 研 究型 的办 学定 位 。而应 以应 用 型本 科 教 育 为 平 台 , 把人 才 培养 目标定 位 于 应 用 型 专 门人 才 , 满 足 社 会 和地 方经 济发 展 的需要 , 满足 学生 的 职业 需 要 , 在多 类型 、 多层 次 的高 教 系 统 中办 出水 平 和 特 色 。既 不 能办 成学 科 型和研 究 型 的本 科 , 也 不 能 因 为 突 出应 用而 削 弱基础 理论 的教 学 , 而应该 互 为补充 , 扬 长避 短, 要特 别注 重学生 应用 能力 的 培养 和训 练 , 加 强基 础课 程教 学 内容 的应 用 性 部 分 , 把应 用性 环 节 渗 透 到教 学 的全过 程 。 ( 二) 高校 办学定位 必须顺应 经 济社会 发展 和人 才培 养的 需要 党 的十八 大提 出 了“ 实施 重 大人才 工程 , 加 大创 新创 业人 才培 养支 持力 度 , 重视 实用人 才 培养 , 引导 人才 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 的任务, 国家建设正需要 大量 的应 用 型人 才 。培 养 实 用 人 才 和创 新 人 才 , 主 要 由培养 应用 型人 才为 主 的高校 来承 担 。 2 0 世纪 6 o 年代前后,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 应用 型技术人 才 的需求 不 断增 加和 细化 。世 界上 许 多经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路径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2024年 第03期DOI :10.15913/ki.kjycx.2024.03.045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路径研究*冯明佳(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机械与土木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101)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寻求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大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可以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从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意义以及必要性出发,探讨目前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探讨两者深度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度融合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24)03-0153-03——————————————————————————*[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模式研究”(编号:GH22165)高等院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现高等院校对于服务社会的人才的输出,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本科院校分为研究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主要区别在于对学生的培养是主要注重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还是注重理论知识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可以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级应用技术创新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有利于学校突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特色和重点,抓好创新人才质量输出[1-3]。
但实际上,大部分院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时并没有和专业教育融合,没有形成一个课程体系,且教师队伍建设和水平也未相应融合。
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1.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没有真正建立,教师授课过程中不能将两者紧密融合,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新意识薄弱,最终导致专业教育按照原有的培养方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独自发展,没有进行体系融合,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实践能力没有形成。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探索——以湖南文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为例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探索——以湖南文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为例摘要:为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湖南文理学院以让合格毕业生100%就业为目标,贴近市场,建立灵活机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1234”教学模式;以切实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建立系列课程建设制度,狠抓课程建设,把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落实到课程上;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的,将学生就业与教学质量挂钩,不断推进专业综合改革;以突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根本,强化实践教学;以夯实学生充分就业为基础,实施“两个素质提升工程”。
通过改革实践,学生应用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历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
关键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从2008年年末开始,我国启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研究制定工作,该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
湖南文理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紧密结合地方实际,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用得上、留得住、潜力大”应用型人才,不断拓宽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为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学生就业为目标,湖南文理学院自2009年开始,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以分管教学、学工、人事、招就、财务、国资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由教务处、学工部、人事处、招就处、财务处、国资处、团委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各教学院院长参加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领导小组,对改革探索进行宏观规划和指导,解决和处理改革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同时成立相应工作小组,以课程建设和专业综合改革为抓手,全面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并取得了显著实效。
一贴近市场,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型“1234”教学模式近年来,湖南文理学院依托学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以及校内外各种实践教学基地、工学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构建了“1234”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作者:景淑华来源:《科技风》2022年第13期摘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
本文试图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和问题出发,通过探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和方法,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互联网+;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提出后,创新创业浪潮蓬勃涌动,中国已进入全面创业的新时代。
然而,推动创新创业深入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和国家地方各级政府扶持创业的政策不断完善。
21世纪是互联网全面发展的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深入各行各业,在此时代背景下,应用型地方院校如何融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培养出时代所需的高质量人才,是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分析21世纪,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地方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各地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及丰富的实践活动,同时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本质的领会还不够深入。
鉴于此,先来了解下创新与创业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推动着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创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巨大的消费市场也蕴含其中,这都是创业的基础;反过来创业在本质上就是人们的一种创新实践活动。
其次,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和源泉,创新的价值在于创业。
创业往往源于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和创意思维,发现商机并主动创业。
最后,创业推动并深化创新。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创业环境中,如何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创新。
通过创新和创业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创新创业人才应该是一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特定的创业人才。
创新创业人才内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第一,相较于一般创新人才,创新创业人才还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第二,创新创业人才具有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创业知识,进行的是具有商业价值的创业活动。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丁 波 叶树 江 蒲 明 , ,
(. 1黑龙江工程学院 , 哈尔滨 105 ;. 5002哈尔滨理工大学 , 哈尔滨 1 00 5 8) 0
摘
要 : 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 育是加 强创新 型国家建设 、 应 深化 高等教 育改革、 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提
我 国经济社 会的快速发展 使得社会 对本科 人才 的需求
育, 创新 创业教 育模 式多 样 、 散 、 零 不成 熟、 系统 , 不 随意性
日 益多样化 , 对于面向生产 、 、 和管 理第一线 的应用 服务 建设 型人才需求 日益增 多 , 以培养应用 型本科 人才 、 服务 区域经
济发展的应 用型本科 院校 的重要地 位 和作 用 日益凸显 。应
收稿 日期 :0 2— 3— 3 2 1 0 2
基金项 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 目“ 渐进式应用 型人才创新创业技能培养模式研究 ”黑龙江省高等 院校 ,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项 目“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 丁波 (9 6一) 男 , 16 , 黑龙江哈尔滨人 , 院长 , 教授 。
21 0 2年 5月
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
Ju a o eo ̄i gC l g f d ct n o r l f fn a o eeo uao n Hl n l E i
M a 01 y2 2
第 3 卷第 5期 1
V0. 1 No 5 13 .
d i1 .99 ji n 10 — 86 2 1 .5 0 4 o:03 6/.s .0 1 7 3 .0 2 0 .0 s
一
教育就成 了无本之木 , 没有创新 创业教 育 , 学生 的创新意识
组织变革理论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研究
组织变革理论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研究作者:李建孙璥张蕊来源:《高教学刊》2022年第06期摘要:应用型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和科学研究的组织机构,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存在初设、成长和衰弱的生命周期。
面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为提高组织生存适切性,组织变革十分必要。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燎原之势,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普遍存在顶层设计缺少系统性、平台资源整合不充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术研究缺少活跃度、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不浓厚等问题。
本研究在分析了组织变革理论的前提下,提出注重战略管理、强化资源整合、丰富资金来源、加强学术研究、浓郁文化氛围,是应用型高校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应然选择。
关键词:组织变革;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策略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6-0027-05Abstract: Clinic universities are organizations that train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and conduct scientific research. As a social organization, there is a life cycle of initial establishment,growth, and decline. Fac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rganizational reform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organizational survival. Under the nation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have become a starting point. In terms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at clinic universities, they lack systematic top-level design, 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investment, academic research and cultural suppor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ory, this study attempts to pay attention to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diversity of the sources of funds, enhancement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enrichment of the culture are the necessary choices for clinic universities to achiev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Keywords: organizational change; clinic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strategies我國目前正处在由传统教育强国向现代高等教育强国全面跨越的战略转型期,根据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公报数据,2018年新增的本科院校总量占我国本科院校总量比例已达到50%以上,其在培育、创造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等方面已经充分发挥了难以取代的重要功能,为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及行动》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评《高
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及行动》
杨芝
【期刊名称】《高教探索》
【年(卷),期】2024()2
【摘要】在知识经济日渐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能促进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因此,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于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陈武林著作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及行动》,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中热门且重要的议题——创新创业教育展开系统探究。
【总页数】1页(PF0004)
【作者】杨芝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评《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成功探索
——评《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3.“互联网+”背景下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于互联网+视角》4.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究——评《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5.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地方高校全程教育探索--评《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型本科转型试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路径完善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高等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等教育大众化向精英化飞跃,高等教育结构也在逐步改革,面对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之中。
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高校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近年来,国家大力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教育部先后启动了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各类项目,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多元化举措促进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工作中,一批向应用型试点转型的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本文对转型发展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探索与研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一、转型发展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一)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方向的需要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争取在2020年进入国家创新型国家行列”,这充分说明创新创国家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的发展方向。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就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在高等教育质量、学生全面发展、毕业生创业就业方面实现新提升,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直接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1](二)高等教育改革指导方向所迫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的问题,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与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要求不匹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管研究教育经济管理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 浙江海宁/王景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地方应用型高校需结合自身的特点,转变教育理念,从指导思想、教育理念、具体措施各层面重新审视和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DOI:10.16517/12-1034/f.2015.06.056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文件,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应运而生的全新教育方式,与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对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重要地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地方高校转型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如何把握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这一契机,推动高校教育改革适应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探索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努力使之成为高校办学、人才培养、学生发展的“金名片”,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义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竞争发展的核心要素。
创新驱动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主题,而创新的本质因素是人才培养问题。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呼唤,高等教育要承担起为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合格人才的责任,这场深刻变革的关键节点就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全新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协同性,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手段更为灵活多样,创新创业类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些特点都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深化实践教学等目标不谋而合,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已经形成社会的广泛共识。
创新创业能力是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是高素质人才具备的核心能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当仅仅理解为专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传授,而是要树立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意识,摒弃只谋生不谋道的观念,使其具备强烈的驱动力、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决断力、高效的执行力和流畅的应变力,并应当作为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崇尚科学和弘扬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塑造,使其成为大学追求学问和探索未知的本质体现。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关键是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化特色,体现差异化发展的办学之路。
其内涵应强化三个特征:一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为本的办学定位。
二是面向产业行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设置。
三是突出应用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定位。
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其与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定位高度契合,并以校园内外和区域社会为教育平台,必将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支撑。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定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各级政府均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当前,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已由部分高校试点发展到全面推广实施。
各高校纷纷响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众多教学型和应用型高校更是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本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序列当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大潮正乘势而来。
各高校也一直努力探索和凝练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定位,但就实际而言,基本都是从操作层面、实践层面的总结和归纳,未能较好地与高校的办学定位和方向性发展战略有机融合。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主要依托于学生处、团委、就业办等学生事务相关部门开展,尚未形成实质上的融合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研究、创业实训实践等多种职责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决策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之间缺乏顺畅的沟通平台,尚未形成积极促进创新创业146 / 2015年第6期教育的聚合力,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提升。
唯有“自上而下”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建立起覆盖宏观层面的规划机制,中观层面的协调机制和微观层面的执行机制的组织保障,才能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化、科学化、特色化发展。
2.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融合协同(1)专业教育融合问题。
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部分相对更侧重于学生实践体验、校园文化活动,隶属于第二课堂范畴,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
(2)课程建设渗透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的核心,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
很多高校已经将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教育环节,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对大学生创业实训技能的培训,而更应注重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课程当中。
对比一下这个目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变化调整进阶、课程群组体系建设、多学科交叉渗透及本土性课程开发层面,仍存在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
(3)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师资建设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保障和依托。
与传统的专业教育不同,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不仅需要教师系统性的传授知识,还要求教师利用各种革新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师资仍以团学工作和就业指导人员为主,存在着师资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实践经验匮乏等现实问题。
因此,如何培养既有专业背景,能从事学术研究,又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校内创业教师与校外创业导师相衔接的结构合理、搭配科学,层次分明、梯队优化的创新创业教师师资队伍,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此外,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面对的一大挑战是专业师资队伍的缺失,及如何确立其他学科领域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决定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范围和方式,来自教师队伍的认同和支持则决定了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的程度。
目前,许多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内涵缺乏一定深度的理解,因此,如何有效转变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认知,鼓励其积极参与创业教育教学等改革,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又一重大课题。
(4)教育成果评价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高校内部尚未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因此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难以清晰界定和评价。
而对于参加创业教育的学生的考核,仍采取传统的课程考试形式,迫使学生被动应试。
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检测,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培养学生更具有可行性的实际创业知识和技能,并得以实践运用,则显得格外重要。
3.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拓展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软硬件环境均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仍存在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不佳的问题,如创新创业基地运营管理水平与学生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二课堂资源比例还需要进行调整,各类教学改革平台和人才智力优势仍未充分利用,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特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渠道和载体还未有效拓展,政府和企业支撑资源还需要主动深入寻求,学生科技创新类竞赛协同推动动力不足等。
地方应用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对策1.从指导思想层面明确定位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积极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牢牢把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新契机,以差异化发展战略为指引,凝练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内涵,依托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使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更加清晰的目的性和操作性,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从教育理念层面明确目标(1)在方针政策的导向层面。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应在扩展创新创业教育规模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引导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转型,使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理念从提高就业率向提升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转变,从埋头教学管理运作向积极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转变。
(2)在解决问题的抓手层面。
从顶层设计入手来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一是成立校一级层面的创新创业工作统筹和指导机构,统一思想,协调资源。
二是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支持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平台建设。
三是深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开发丰富实践资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运行机制。
四是坚持“内挖潜力 + 外拓资源”的方法,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五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建设。
(3)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层面。
突破传统创业教育的模式,将推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作为切入点,紧扣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与规律,通过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实践形式改革等系统性的改革措施,实现创业教育实施模式的顶层设2015 年第 6 期 /147经管研究教育经济管理计和整体建构。
3.从操作实施层面明确任务(1)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校级常设性机构,统领全校创新创业工作。
高校应改变以往学工、团委、就业线为主搞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面,成立由学校一把手牵头,分管领导主抓,教务、学生、科研、人事、资产、后勤、社会服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院系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全面统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并在委员会下设立相应的二级中心,具体实施创新创业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服务指导、学生科技竞赛组织指导、社会创新创业资源对接和服务等工作。
具体平台职能可分为:一是教研中心,具体负责创新创业类教学科研活动。
开发和实施符合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进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包括:创业实训课程、网商创业课程、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课程、指导学生科研和实践的训练课程及结合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课程,定期整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建设的案例素材、教研成果和教学经验,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信息、资源和成果,并通过相关平台进行推广,促进优质创新创业教育共享。
建立一支致力于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训练、创业基础传授和实践课程运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完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库,实现教师智力资源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有效对接,提高竞赛成绩,深化创业指导力度。
对接相关政府部门、专业学会资源,长期开展针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创业课题进行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以理论研究促进教育改革。
二是实践中心,具体负责开发第二课堂资源,统筹和指导各类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体验活动,组织开展各类学生科技创新类竞赛。
三是服务中心,以提高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为目标,通过运营创业基金、创业孵化基地,催生大学生创业项目,推动大学生创业氛围的形成。
以大学生创业园为载体,提供能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创业咨询和创业信息资讯等多样化的延伸服务,为学生创业项目的成长进行全面培育,对接政府和社会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和优惠政策。
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创业师资优质资源,对接当地人社、地方共青团、商务和科技部门,为社会提供创业指导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