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地方_现代性视野中的_地方_思想_耿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第5期民俗研究No.5,2015总第123期Folklore Studies Serial No.123何谓地方:现代性视野中的“地方”思想

耿 波 张安琪

摘 要:在西方思想传统中,“地方”观念的产生来自资本主义“空间”扩张的冲击。出于对

扩张性“空间”营造可见性“差异”的反对,现象学通过“还原”而呈现出人之具体实践的时间整体

性特征,由此时间观念的改变而产生了与扩张性“空间”不同的“空间”观念,即“地方”。现象学

之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将“地方”观念发扬光大,但产生了“地方”意义来自差异性“建构”还是“根

著”于人之存在体验的分歧。海德格尔及其思想同道认为,“地方”的意义来自于“建构”与“根

著”的合题。“地方”的本义是人借助于“物”实现“差异性聚集”,由此“聚集”而实现一种“整体”

性,在此“整体”性的庇护中人“能栖居”,由此“能栖居”而获得“地方”体验。海德格尔的“地方”

观念同时包含危险,他所指认的“物”本身的非现实性使“差异性聚集”有成为“差异性游荡”的倾

向,由此会产生虚无主义的“游荡的地方”。后结构主义阵营的部分思想家发展了“游荡的地方”

的地方观念,索亚、德·塞图等人则在将“地方”观的建构引向现实博弈的意义上提出了值得关

注的“地方”思想。

关键词:地方;建构;根著;差异性聚集;游荡的地方

DOI:10.13370/ki.fs.2015.05.002

人为什么对地方眷恋不舍?地方对人莫名其妙的吸引力,构成了“地方之谜”。在古代,人类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与独守一隅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对自己所处身的地方沉浸其中却无知无觉。人类文明发展,总体趋向于变动与迁居,尤其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与扩张,几乎所有人都被日益剧烈的迁居裹挟其中。在资本主义生产扩张所产生的迁居中,人们发现了“地方”,并由此产生了对“地方”的种种致思。

一、地方的意义来自“根著”还是“建构”

(一)“空间”与“地方”

因地方自觉而产生的地方之思,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性思想传统。在此地方性思想传统中,对于地方之意义的辩诘是关键。

人为什么会对地方恋恋不舍?即,地方对人的意义何在?对于这个问题,在人文地理学的学术传统中有两种不同的答案:一种意见认为,“地方”的意义存在于不同地方间对比而发生的建构中;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地方”的意义与建构无关,于人而言,“地方”自身就具有自成一体的启示价值,即所谓具有“根著”的意义。

在西方,地方问题的自觉发生于资本主义的扩张,集体体现为“空间”对“地方”的挤压。资本主义的资本扩张,必然地将一切都变成了可用于交易流通的资本,举凡所有被当做原材料而能进入流水线的物件都被明码标价推向了市场。至20世纪上半叶,资本扩张达到了新的高潮,标志性特征就是“空间”的资本化。在古典资本主义阶段,“空间”的使用价值是被忽略的,在当时的资本

作者简介:耿波,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24);张安琪,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北京100024)。

家眼中,资本大潮席卷万物,而“空间”只不过是承载资本巨涛的载体而已。但随着资本大潮延展的尺度越来越广阔,资本家们明白了一个事实:不是资本所裹挟的生产资料多少决定了一个经济

体的霸权地位,

而是资本到底能被允许扩张到多大尺度决定了经济体的霸权地位。在此意义上,“空间”的价值在资本视野中凸显出来,并随着资本扩张的加剧其价值也越来越高。至20世纪上半

叶,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福特式资本主义”向“弹性资本主义”转型,资本扩张的全球化达到高潮,而“空间”资本化也达到了高潮。

在资本扩张的推动下,“空间”霸权赫然凸显并向全球迅速扩张。作为对“空间”霸权的反击性

回应,“地方”思想应时而生。“地方”与“空间”的同异何在?“地方”与“空间”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具有容纳、包藏的意涵,而其不同之处则相对幽深。

“空间”的意义,在于通过“空间”这个容器而对其中所涵纳的社会个体进行规训与监禁,这是以福柯为代表的空间哲学家提出的一个关键论点。对西方文明中“空间”之霸权脉络隐现的考察,构成了福柯多本著作的主题。在《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这本名著中,福柯探讨了西方监禁制

度中特殊的形式———视觉监禁。他从18世纪法国被展览的酷刑谈起,

层层深入,提出了现代规训与监禁的一种特殊形式,全景敞视主义,并在英国哲学家所设计的“圆形监狱”中找到了现实对应物。福柯的“视觉监禁”思想必然地引出了“空间”问题。“视觉监禁”的要义在于施禁者和被禁者之间不平等的、差异性观看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差异”化观看关系要被昭示才能保持权力的正常

运行,而“差异”关系要被昭示、看到,必须诉诸一个可使此“昭示”凸显的空间。福柯说:“有鉴于

此,边沁提出了一个原则:权力应该是可见的但又是无法确知的。所谓‘可见的’,即被囚禁者应不

断地目睹着窥视他的中心瞭塔的高大轮廓。所谓‘

无人确知的’,即被囚禁者应该在任何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被窥视。为了造成监督者的在与不在都不可确知,使被囚禁者在囚室中甚至不能看

到监督者的任何影子,

按边沁的设想,不仅中心瞭望厅的窗户应装上软百叶窗,而且大厅内部应用隔板垂直交叉分割,在各区域穿行不是通过门,而是通过曲折的通道。这是因为任何一点音响、一

束光线甚至半开的门的光影都会暴露监督者的存在。”①权力关系被“看到”的要求呼唤出一个“空

间”存在,而此“空间”就成为保证权力得以运行的霸权“空间”。资本主义的霸权“空间”偏向于展

示“可见”的经济性“差异”

。出于对这种可见性“差异”关系的反对,现代西方哲学思想中出现了现象学,因此,“地方”观念

首次凸显。

作为一种思潮,西方现象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现象学运动可上溯至8世纪法国哲学家兰伯尔以及哲学家黑格尔;狭义现象学则指20世纪西方哲学中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哲学流派

或重要学派。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概念是“还原”。“还原”的主旨在于“搁置”人与对象间“对象

化”的认识论关系,提倡以人与对象间在实践中存在的先验关系即意向性关系作为哲学研究的起

点。胡塞尔说:“于是现象学的还原这个概念便获得了更接近、更深入的规定和更明白的意义……

它的地盘是在绝对自身被给予性之中的先天。因而这样就描述了这个地盘,它是一个绝对认识的地盘,对它来说,自我、世界、上帝和数学的杂多性以及那些科学的客观性被搁置着,它们并不独立于这些绝对的认识,无论人们是否与那些怀疑论者有关,它们仍起着它们应有的效用。这一切因

而都保留下来。但这一切的根本都在于把握绝对被给予性的意义,

把握排除了任何有意义的被给予性的意义,一言蔽之,把握绝对直观的、自明的明证性的意义。”②现象学“还原”所开启的先验境

41民俗研究·2015年第5期

②[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16页。[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3-1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