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教案第八章

合集下载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部分复习思考题一、术语与概念二、思考题1.NPN的利用原理及合理利用措施。

2.什么叫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猪、禽各有哪些必需氨基酸?3.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猪、禽饲料最常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4.比较抗生素和益生素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5.比较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脂肪类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

6.比较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原理的异同。

7.水在动物体内的作用。

8.水的质量包括哪些指标?与动物的营养有何关系?9.孕期合成代谢的含义与生物学意义。

10.必需脂肪酸的概念、作用及来源。

11.生长肥育动物的采食量、日增重及料肉比有何关系?12.生产实践中怎样考虑单胃非草食动物维生素的需要?13.动物营养需要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主要方法。

14.各种动物机体化学成分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对研究营养需要有何作用?15.各种矿物元素的主要缺乏症及其机理。

16.各种维生素的主要缺乏症及其机理。

17.如何用析因法来确定妊娠母畜的营养需要?18.如何合理应用饲养标准。

19.如何应用动物营养学的理论和技术解决动物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如何提高饲粮的适口性?21.论述“维持营养需要”在实际生产中的意义。

22.论述母猪怀孕期和哺乳期营养的差别。

23.论述产蛋家禽的钙磷营养特点。

24.论述单胃非草食动物和反刍动物在消化营养上的主要差别。

25.论述矿物质的营养特点。

26.论述采食量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和意义。

27.论述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

28.论述饲料添加剂在动物营养中的作用及发展方向。

29.论述养分间的相互关系及饲粮养分平衡的意义。

30.论述热应激时动物的热调节的途径及缓解热应激的营养措施。

31.论述能量与三大有机养分的相互关系及实践意义。

32.论述维生素的营养特点。

33.论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

动物营养学(6497)自学考试大纲一、本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动物营养学是紧密围绕动物生产又直接为养殖业服务的一门科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特点:基本概论多、基本理论较深,前半部分主要讲述营养物质的作用及体内的代谢过程,理论性较强,后半部分主要讲述动物的营养需要量,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均较强。

学习时必须循序渐进,首先要掌握前面的基本理论,再学习动物的营养需要,结合以后所学的专业课(如养猪学)就可以用于指导和从事以后的养殖生产。

通过理论学习、课程实验与生产实践,逐步掌握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最后融会贯通。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动物营养学是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只有在学好此课程的基础上,才能学好饲料和饲养学、养猪学,养羊学等其它专业课程。

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摄入、利用营养物质全过程与生命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在于:第一,研究动物生存和生产所需的营养素及各物质的生理生化功能;第二,研究并确定各种营养素的适宜需要量;第三,研究营养素在体内代谢、定量转化规律及作用调节机制;第四,动物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五,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动物营养学在现代动物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营养是决定生产效率高低和生产潜力发挥的关键因素,提高动物生产效率,除合理选用品种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提高,后者则取决于动物营养研究的扩展。

20世纪,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动物营养、营养需要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动物营养学边缘学科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动物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总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各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规律;掌握不同动物在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量的特点和规律。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动物营养学是生命科学中理论性、应用性均较强的学科,与自然科学中三十多门学科,特别是与生命有关的学科关系密切,也和哲学、自然辨正法、经济学和法律等人文学科相互联系。

动物营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

动物营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

动物营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动物营养基础》是中央电大农科类动物生产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也是畜牧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各种营养素的营养生理功能及缺乏症;不同动物对饲料养分消化吸收的过程与规律;各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动物对各种养分需要的研究方法;动物营养需要特点及饲养标准。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规律,认识各种养分不足对动物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各养分间的相互关系,掌握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动物营养需要的关系,为动物生产者提供理论根据。

三、课程基本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一门阐明营养物质摄入与生命活动之间关系的科学,学习本课程时,首先应对营养素的营养生理功能及各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各种营养素的缺乏症、动物营养需要特点及饲养标准等所学内容加深理解,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在期末考核中,掌握的内容约占总分的60%,熟悉的内容约占总分的30%,了解的内容约占总分的10%。

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四、课程的设计思想本课程应努力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突出远程教育特点,注重课程科学性、先进性、教学性、实践性、艺术性、交互性、助学、导学及评价等多方面功能的有机结合,努力探索“适合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网络课程模式。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1.动物营养学的概念及与畜牧业发展的关系2.动物营养的发展3.动物营养学的任务4.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及目的5.本教材与《饲料与饲养学》的关系6.本教材学习方法教学要求1.认识《动物营养学》的重要性;2.明确动物营养研究内容及学习方法。

第一篇饲料营养物质与动物营养第一章动物营养学基本知识教学内容1.植物体的营养物质组成(1)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2)动植体化学组成的区别2.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1)动物对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2)动物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要求1、掌握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分类;2、熟悉动植物体化学组分的差别;3、熟悉动物对养分消化吸收的方式;第二章蛋白质营养教学内容1.蛋白质、氨基酸的营养功能(1)蛋白质、氨基酸的基本概念(2)蛋白质的营养功能(3)氨基酸的营养功能2.单胃动物蛋白质营养特点及其应用(1)单胃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2)理想蛋白模式及氨基酸平衡3.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特点及其应用(1)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2)瘤胃蛋白质的划分及氨化物的应用教学要求1、掌握该章中涉及的名词概念;2、熟悉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在消化吸收粗蛋白质方面的区别;3、了解单胃动物对饲料粗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过程;3、了解反刍动物对饲料粗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过程;第三章碳水化合物营养教学内容1、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及营养功能2、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特点3、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特点教学要求1、掌握碳水化合物的分类;2、掌握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的营养功能;3、熟悉反刍动物与单胃动物在消化吸收碳水化合物方面的区别;4、了解反刍动物对粗纤维的消化、吸收过程。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一、动物营养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动物营养学是在普通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和阐明动物摄入和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过程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揭示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量变质变规律,是从事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动物营养学的主要任务:第一、提示和阐明动物生存、生产或做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第二、研究确定不同生产形式下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第三、评定各类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第四、研究和阐明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特点、动态平衡、动物生产效率及生产特性之间的关系;第五、研究动物营养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第六、寻求和改进动物营养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总之,根本任务是为动物科学饲养提供理论根据和饲养指南。

二、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及其对动物的营养作用,营养物质缺乏或过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的影响,不同种类、不同生理状态和生产水平的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适宜需要量以及影响其需要量的因素,从而掌握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动物生产实践中的饲养问题的理论知识。

(二)实践技能方面通过实验和实践环节,要求掌握动物营养中概略养分的概念和检测原理与方法,了解养分利用率和动物营养需要的基本评定或确定方法,加深动物营养基本概念和动物生产与营养需要的关系的理解,具备营养分析和饲养实践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分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二部分。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形式为主,总学时54学时,3学分。

实验教学以学生亲自动手的形式进行,共54学时,重点开展6大概略养分及部分纯养分的测定分析。

实践环节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设计和实施动物饲养试验的形式进行,共安排一个学期,不占计划内学时。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实践环节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进行。

动物营养学课件.

动物营养学课件.

第一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1.消化的概念饲料中的养分变成为能被动物吸收的形式的过程(大分子---小分子,化学价的变化等)。

3.消化方式方式部位工具作用物理性口腔牙齿磨碎、增加表面积消化道肌肉收缩和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道酶大分子变为小分子微生物瘤胃酶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大肠酶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化学性消化在肠道中的部位1)消化道腔内大分子的降解,如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小肽脂肪转化为甘油、脂肪酸淀粉转化为双糖、单糖2)肠粘膜细胞内进一步降解,如小肽转化为氨基酸双糖转化为单糖(4)化学性消化与微生物消化的异同相同不同化学性消化酶酶来源于动物微生物消化酶酶来源于微生物二、消化后养分的吸收1、主要吸收部位:小肠、瘤胃2、主要吸收方式:(1)被动吸收——被动转运,由高浓度梯度低浓度,主要养分如短链脂肪酸、水溶性维生素、各种离子等;(2)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进行、耗能,主要养分单糖、AA等;(3)胞饮吸收——细胞直接吞噬某些大分子物质和离子,特别对幼龄动物(免疫球蛋白的吸收)。

三、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1、非反刍动物2、反刍动物主要是酶的消化,前胃(瘤胃、网胃、瓣胃) 以微生物消化较弱。

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瘤胃内进行。

皱胃和小肠的消化与非反刍动物类似,主要是酶的消化。

第二节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一、消化力与消化性(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的能力;消化性:饲料能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

消化率:衡量指标饲料某养分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食入饲料中某养分*100%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1.动物(1)动物种类(2)年龄与个体年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个体:以猪为例:瘦肉型与脂肪型对干物质和粗蛋白的消化率差异为一般混合料 6 %谷物籽实 4 %粗饲料12-14 %水生动物消化道结构和消化生理一、结构特点1、一部份鱼有胃,而一部份鱼没有胃A、无胃鱼的种类:主要包括鲤鱼、鲫鱼B、有胃鱼通常是肉食性鱼类,主要包括大口鲶、乌鱼、鲑鱼、虹鳟、鳗鱼2、有胃鱼和无胃鱼肠道长度和形状有差异性大•A、有胃鱼的肠道从胃不经弯曲直接到肛门,成一条线,肠道短•B、无胃鱼肠道盘绕弯曲通肛门,长度是有胃鱼的3-4倍•C、消化道长度由食性决定•3、有无牙齿由动物的食性决定•A、肉食性鱼类有牙齿•B、草食性鱼类也有牙齿•C、一般杂食性鱼类没有牙齿•4、鱼类食管很短•A、几乎和胃不能区分•B、饵料和浮游动物在游动过程中可以直接吞咽•5、消化道面积随体重的变化而变化鲤鱼不同体重单位消化道面积(cm2/kg)•体重(g) 单位消化道面积(cm2/kg)•10 900-1000•20 750-800•30 650-700•40 550-600•50 500随体重的增加,单位体重消化道面积下降•6、消化道的绒毛随发育的变化•A、消化道表面在幼小时很平滑,尔后逐步出现皱折,甚至出现肠绒毛•B、冷水性鱼类通常是肉食性鱼类,绒毛长而厚(摄饵量和吸收面积决定)。

《动物营养学》案例教学初探

《动物营养学》案例教学初探

《动物营养学》案例教学初探动物营养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研究动物食物摄入与消化、吸收、代谢等过程及其对生长、发育、繁殖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教学动物营养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实际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案例一:鸟类营养教学目标:了解鸟类的特殊营养需求和饲养管理案例描述:某饲养场需要饲养鹦鹉,但是饲养员发现鹦鹉的食欲不振、羽毛暗淡,无法达到理想的生长发育状态。

教学过程: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鹦鹉的特殊生理和营养需求,如鹦鹉对维生素D的需求较大,可以通过日照提供维生素D。

通过案例分析鹦鹉的食性,鹦鹉是杂食性动物,需要提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引导学生思考饲养管理的问题,如给鹦鹉提供舒适的环境,确保饲料的新鲜和卫生等。

案例二: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教学目标:了解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特点及其适应不同饲料的能力案例描述:某农场饲养了一批牛,但是发现有些牛食欲减退,粪便稀烂,出现消化问题。

教学过程: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牛的消化系统特点,如牛的胃划分为前胃和真胃,前胃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部分。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牛的消化问题可能的原因,如饲料质量不佳、喂养不当等。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调整饲养管理措施,如适当控制饲料中的粉末状成分,合理配制饲料,确保水源质量等。

案例三:禽类饲料配方教学目标:了解禽饲料配方的原则和方法案例描述:某禽类养殖场的育肥鸡群体生长缓慢,食欲不振,导致饲料利用率低。

教学过程: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饲料配方的原则,如根据禽类的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需要合理配制饲料。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育肥鸡的饲养管理问题,如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足,能量过高等,导致营养平衡失调。

最后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调整饲料配方,选择合适的饲料原料和添加剂,优化营养成分,提高饲料利用率。

通过以上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动物营养学中的抽象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动物营养学》教案

《动物营养学》教案

《动物营养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动物营养需求的各个方面,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3. 培养学生对动物饲料和营养添加剂的了解。

4.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动物营养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动物营养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

2. 动物营养需求的各个方面:详细讲解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作用和需求。

3. 动物饲料的分类和营养价值:介绍饲料的种类、营养成分及营养价值。

4. 营养添加剂的作用和应用:讲解营养添加剂的种类、功能及使用方法。

5. 实际中的动物营养问题分析:分析动物营养不良、肥胖、骨质疏松等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营养需求、饲料价值和营养添加剂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中的动物营养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饲料选择、营养搭配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动物营养学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动物营养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课程内容。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学术文章、研究报告和实践案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 实验设备: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增强对动物营养学的感性认识。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课程安排:课时1-4: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课时5-8:动物营养需求的各个方面课时9-12:动物饲料的分类和营养价值课时13-16:营养添加剂的作用和应用课时17-20:实际中的动物营养问题分析课时21-24:饲料选择和营养搭配实践课时25-28:营养不良和肥胖的防治课时29-32: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营养治疗七、教学活动:1. 讲座:邀请动物营养学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

《动物营养学》教案

《动物营养学》教案

《动物营养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动物营养需求的种类和作用。

3. 学习动物营养素的代谢和利用。

4. 探究动物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5.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营养素的定义和分类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2. 动物营养需求的种类和作用能量的需求和代谢蛋白质的需求和代谢脂肪的需求和代谢碳水化合物的需求和代谢3. 动物营养素的代谢和利用消化吸收过程营养素的转运和代谢途径营养素的生物学价值评价4. 动物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营养不足和过剩对动物健康的影响营养与生长发育的关系营养与繁殖的关系5. 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动物饲料的配制和评价动物营养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数据分析方法和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操作法:进行营养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动物营养学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实验设备:提供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最新的研究动态和信息。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理论课和16次实验课。

2. 进度安排:理论课:每周2课时,共计8周完成。

实验课:每周2课时,共计8周完成。

七、教学要求1. 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统计学等。

3. 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效果:掌握动物营养学的基本理论,能够进行简单的营养分析和实验操作。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物营养学的的基本概念、营养需求的种类和作用、营养素的代谢和利用、动物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动物科学学时数:40 学分数:2.5一、课程的任务和目的本课程是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必修课程。

动物营养学是阐明营养物质摄入与生命活动之间关系的科学。

通过研究摄入营养素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揭示动物利用营养物质的量变质变规律,为动物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南。

该课程是理论性较强的科学,是继数学、物理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及试验设计、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之后开设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介绍动物营养学的基础原理和基本方法及其在动物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其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是使学生(1)掌握不同种类的动物对饲料中养分的摄取、消化、吸收、代谢等过程的量变规律及其特点;(2)掌握饲料养分的生理功能及养分间的相互关系;(3)掌握不同种类、不同生产目的的动物在不同条件下的营养需要以及估计和评定营养需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掌握影响动物利用饲料或养分的因素及其解决途径;(5)了解动物营养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掌握初步的科研技能、资料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和应用的方法,培养初步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并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绪论(1学时)掌握营养与营养学的概念、动物营养学的任务;了解动物营养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学习方法及其与有关课程的关系,学习本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生产实践应用的意义和作用等。

第一章营养物质及其来源(3学时)主要内容:营养物质的基本概念、种类和基本功能;动植物体的营养物质组成及其比较;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

要求:理解与熟练掌握(1)动物与饲料的相互关系;(2)动植物的化学组成及其差别比较;(3)动物、饲料中的主要养分,尤其是饲料概略养分分析方案中的六大成分的概念。

一般了解与掌握饲料养分的一般功能和表示方法等。

(4)影响动物、饲料中主要养分的因素。

难点:动植物的化学组成及其差别比较第二章动物的消化生理及消化力(3学时)主要内容:饲料的可消化性;动物的消化力以及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动物营养学》教案

《动物营养学》教案

《动物营养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动物营养需求的种类和作用。

3. 了解不同动物营养素的来源和功能。

4. 培养学生对动物营养学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营养的定义和作用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营养与生长发育的关系2. 动物营养需求的种类和作用能量的需求和作用蛋白质的需求和作用脂肪的需求和作用碳水化合物的需求和作用维生素的需求和作用无机元素的需求和作用3. 不同动物营养素的来源和功能蛋白质的来源和功能脂肪的来源和功能碳水化合物的来源和功能维生素的来源和功能无机元素的来源和功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营养需求的种类和作用以及不同动物营养素的来源和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营养学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营养素的作用和来源,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对动物营养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包括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使用《动物营养学》教材或其他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内容。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六、教学目标1. 理解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动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3. 了解动物营养代谢的类型和特点。

4. 培养学生对动物营养代谢的理解和认识。

七、教学内容1. 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消化道的组成和功能消化腺的组成和功能消化过程的步骤和机制2. 动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食物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消化吸收的效率和影响因素3. 动物营养代谢的类型和特点基础代谢的类型和特点生长发育代谢的类型和特点生殖代谢的类型和特点应激代谢的类型和特点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动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以及动物营养代谢的类型和特点。

《动物营养学》教案

《动物营养学》教案

《动物营养学》教案一、教案概述1. 课程名称:动物营养学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3. 课时安排:共计32 课时4.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第一章:动物营养学概述1.1 营养与营养学1.2 动物营养的消化与吸收1.3 营养与饲料学基本概念第二章:动物营养的基本原理2.1 能量代谢与能量需要2.2 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2.3 脂肪与碳水化合物营养2.4 矿物质与微量元素营养2.5 维生素营养第三章:饲料与饲料添加剂3.1 饲料的分类与评价3.2 饲料添加剂的种类与作用3.3 饲料配制技术第四章:动物营养需要与饲料利用4.1 动物营养需要评估方法4.2 饲料利用效率的评价与提高第五章:动物营养与环境5.1 环境因素对动物营养的影响5.2 营养与环境保护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饲料的消化与吸收过程,掌握饲料配制技术。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2. 期中考试:包括书面考试和实验操作考试,占总评的40%。

3. 期末考试:包括书面考试和实验操作考试,占总评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动物营养学》教材,以及其他相关参考书籍。

2. 实验设备:饲料分析仪、显微镜、离心机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饲料企业官网、动物营养学相关网站等。

六、第六章:动物生长、发育与营养6.1 动物生长与发育的基本规律6.2 营养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6.3 不同生长阶段动物的营养需求七、第七章:泌乳动物的营养7.1 母兽营养与繁殖性能7.2 乳汁成分与泌乳机制7.3 泌乳动物的饲养管理八、第八章:肉动物的营养8.1 肉动物的生长与发育8.2 肉质评价与营养调控8.3 肉动物的饲养管理九、第九章:蛋动物的营养9.1 蛋动物的生殖系统与产蛋机制9.2 蛋品质评价与营养调控9.3 蛋动物的饲养管理十、第十章:动物营养与健康10.1 营养与动物疾病10.2 营养与动物免疫力10.3 营养与动物福利六、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动物营养学》教案

《动物营养学》教案

《动物营养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动物营养需求的各个方面,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3. 学习动物营养学的实际应用,如饲料配制和饲养管理。

二、教学内容:1. 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动物营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目的。

2. 动物营养需求的各个方面:a. 能量:解释能量在动物体内的作用,介绍能量单位、能量来源和能量需求量的确定。

b. 蛋白质:介绍蛋白质的基本概念、氨基酸的作用和蛋白质需求的确定。

c. 脂肪:讲解脂肪的作用、分类和脂肪需求的确定。

d. 维生素和矿物质:介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基本概念、作用和需求的确定。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营养需求的各个方面。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营养学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饲料配制和饲养管理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营养学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动物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营养需求的各个方面。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饲料配制和饲养管理的相关问题。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和团队协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1. 饲料配制:介绍饲料配制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平衡膳食和营养添加剂的使用。

2. 饲养管理:讲解饲养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饲养环境、饲养密度和饲养周期等。

3. 动物营养与健康:探讨动物营养与动物健康之间的关系,包括营养性疾病和饲料安全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饲料配制和饲养管理的基本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饲料安全和营养性疾病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影响和预防措施。

动物营养学教案

动物营养学教案

《动物营养学》教案主讲教师:授课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讲课学时:50学时绪论目的要求掌握营养与营养学的概念、动物营养学的目的与任务;了解动物营养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营养与动物营养学一、营养的概念营养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食物中的有效成分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养分。

由此可知,有机体的营养过程就是营养物质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

营养是生物界的共同现象,也是生物及其与环境相互联系的纽带。

自然界中的生物根据其营养特点不同,可分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二大类。

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是生物界物质循环的二大主要生物群落。

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并同时对环境产生影响,由此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营养是维系这一系统及其平衡的根本机制,没有合理的营养,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

营养学是研究生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

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可以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根据研究的对象,营养学分为动物营养学、植物营养学和微生物营养学三大学科。

动物营养学和植物营养学分别是动物生产和植物生产的支柱学科,微生物营养学不但可同时为动物生产和植物生产服务,而且可直接为人类健康和食物生产服务。

营养物质在土壤----植物----动物----人食物链中的流向与转移,不但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

现代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快速和高效转移与回流。

要体现这一特点,必需研究和掌握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营养。

因此,营养学或其三大分支学科是农业生产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动物营养学的目的与任务动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养分是动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研究养分的摄入与动物健康和高效生产的定性定量规律,不但可以为动物生产提供理论根据和实践指南,维持动物生产的高效进行,而且有助于揭示动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动物与人及环境的互作关系。

动物营养学教案

动物营养学教案

动物营养学教案动物营养与环境工程教研室绪论一、基本概念1.营养学(nutrition):是沟通动物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桥梁,是应用生物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生物统计学等手段研究养分的营养生理功能、消化吸收、饲料营养价值以及养分需要量的一门基础学科。

2.动物饲养学(feeding):是动物营养学原理在动物饲养实践中的应用。

研究和阐明如何正确应用营养标准和饲料营养价值表配制全价日粮,以满足动物各种养分需要量,同时研究饲料加工生产技术及动物饲喂技术,以充分发挥动物生产性能和饲料营养价值的一门学科。

3.饲料(feed/feedstuff):即动物的食物,是指一切能被动物采食、消化、吸收、利用并对动物无毒害作用的物质。

饲料是相对的,有量的区别和畜种的区别;饲料可以是简单的、单一的,也可以是配合的;4.营养(nutrition):指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过程。

5.营养素(nutrients):即养分,指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及具有类似化学成分性质的物质。

必需养分(essential nutrients):指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很慢,不能满足动物需要,必须由饲料中提供的养分。

非必需养分(indespensible nutrients):指虽然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但动物体内可以合成,不是必需由饲料中提供的养分。

6.营养价值(nutritive value):饲料或养分完成一定营养或营养生理功能作用的大小。

二、动物营养学的内容与地位1.内容(1)研究动物所需养分的种类,并阐明营养素的摄取、消化、吸收及代谢的量变规律及特点;(2) 研究和估计养分的需要量。

动物对环境的影响(3) 研究养分与动物内外环境间的关系。

环境对养分利用的影响2.地位(1)动物营养学是动物饲养学的两大主干之一,主要阐明动物所需养分的种类、数量及其功能。

((Nutrient Requirement/Feeding Standard)(Nutritive Values)(2)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生产过程或组织动物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食物链
五、矿物元素的需要量供应
1.需要:与动物种类、生理阶段、生产水平有关。
2.供应
常用植物饲料Ca不足,P过量,Na不足,K过量,Cl不足,Mg过量。
微量元素与地区性有关。
动物性饲料通常能满足元素需要,或比例适量。
矿物性饲料只能供给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元素需要。
六、矿物元素代谢
代谢动力学:见书P59
骨中含水45%,蛋白质20%,脂肪10%,灰分25%,灰分中Ca占36%,P 18%,Mg0.5-1.0%,Ca∶P=2∶1。
2.吸收与代谢
吸收始于胃,主要部位在小肠,Ca的吸收需要VD3和钙结合蛋白的参与,形成复合物后经扩散吸收,P以离子态形式吸收。
吸收率变化大,Ca:反刍动物45%,奶牛90%,猪55%;
Ca、P的补充料 骨粉(Ca31%,P14%),磷酸氢钙(Ca23.2%,P18.6%),磷酸钙、CaCO3,石粉等。
体内矿物元素的含量分布特点见书P58。(1)按100g无脂体干物质含量表示,多种成年哺乳动物之间含量相近;(2)体内Na、K、Cl含量从胚胎到发育结束的各个阶段均是恒定的,而Mg、Ca、P在胚胎中含量(无脂干物质)只有成年期含量的一半;(3)不同组织器官中元素含量,依其功能不同而异(表7-2,P59)。血清中的Ca、Mg、K、Cl水平维持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不管日粮提供量有多少,但血中微量元素变化很大,没有一个机制来调节食物中的进食量。
第11、12次课学时4
授课题目(章,节)
第八章 矿物质营养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 研讨课□ 习题课□ 复习课□ 其他□
教学目的:
在了解动物体内矿物元素含量和分布的基础上,掌握矿物元素营养的基本特点,重点掌握矿物元素的主要营养作用及缺乏症。
教学方法、手段:
板书、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矿物元素的主要营养作用及缺乏症
矿物元素在体内以离子形式吸收,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和前段大肠,反刍动物瘤胃可吸收一部分。
矿物元素排出方式随动物种类和饲料组成而异,反刍动物通过粪排出Ca、P,而单胃动物通过尿排出Ca、P。
动物生产也是排泄矿物元素主要途径。
第二节常量元素
Ca、P、K、Na、Cl、Mg、S
一、Ca与P
1.含量与分布
体内含量最多,占体重1-2%,99%的Ca和80%的P存在于骨和牙齿中,其余存在软组织和体液中。
P:反刍动物55%,猪30-40%
排泄:粪和尿,粪排出量占80%,尿占20%。
代谢:Ca、P代谢处于动态平衡中,Ca的周转代谢量为吸收量的4-5倍,沉积量的8倍。
Ca、P代谢受甲状量腺素,降钙素和活性D3的调节。
3.营养作用
Ca构成骨与牙齿,维持N-肌肉兴奋性,维持膜的完整性,调节H分泌。
P构成骨与牙齿,参与核酸代谢与能量代谢,维持膜的完整性,参与蛋白质代谢。
4.缺乏症与过量
典型缺乏症为骨骼病变,幼龄动物为佝偻病,成年动物为骨软病或骨质松疏症。P缺乏时,出现异嗜癖;Ca、P缺乏时,血检查可见,血清Ca、P水平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骨骼灰分及其中Ca、P浓度降低。
(1)反刍动物过量Ca抑制瘤胃微生物作用而导致消化率降低;(2)单胃动物过量Ca降低脂肪消化率;(3)过量Ca干扰其他元素的作用。
(2)生理衡稳区,其低限为最低需要量,高限为最大耐受量;
(3)超过最大耐受量出现中毒症状。
2.化学食物链
动物的矿物元素营养与环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岩石、土壤、大气、水、植物和动物、人之间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食物链,而气候、季节、施肥与田间管理、耕作、制作和环境污染等则是间接地影响动物矿物质营养。因此,动物矿物质有关疾病及矿物质营养本身都带有明显的地区性,有些还有季节性,人微量元素疾病大都属于地方病。
过量Ca、P干扰其他元素的代谢,如吴晋强试验。
当地饲料喂猪、补Zn能生长良好,当Ca从0.61-1.02%,出现缺Zn症。
川农大(1986),缺Zn饲料喂猪,30%猪缺Zn病,Ca0.6-1.2%,100%猪出现缺Zn症。
一般Ca水平为需要量的2-3倍时,可能出现不良后果。
5.来源
植物饲料含Ca少,而P多,但P有一半左右为植酸磷,饲料总P利用率一般较低,猪20-60%,鸡30%,反刍动物可较好利用植酸P。
二、必需矿物元素
动物体组织中含有的45种不同数量和浓度的化学元素,其中有26种被证明是动物必需的,据含量分为二类:
常量元素(>70mg/kg活重):C、H、O、N、Ca、P、K、Na、Cl、Mg、S共11种。
微量元素(<70mg/kg活性):Fe、Cu、Co、Mn、Zn、I、Se、Mo、Cr、F、Sn、V、Si、Ni、As,共15种。
另有15-20种元素存在于动物体内,但其作用不明,证明矿物元素的必需性是通过动物试验,用一种纯合日粮添加或取除某元素后,观察动物的反应。一般认为具备下列六个条件的被认为是必需元素。
(1)在动物体内各个组织中均存在;
(2)每个动物体内存在的浓度大致相同;
(3)若从体内撤去该元素,各类动物均产生生理上或结构上的异常症状,而且这种症状可以多次重复再现;体液和软组织中,维持渗透压、酸碱平衡、膜通透性,N肌肉兴奋性等;
(3)某些微量元素参与酶和一些生物活性物质的构成。
四、矿物元素的营养特性
1.剂量——反应曲线
矿物元素具有两面性:营养作用与毒害作用,取决于剂量。
(1)缺乏到一定低限后,出现临床症状或亚临床症状;
(4)再添加这种元素后即可消除撤去后的发生的异常症状;
(5)与体内一定的生物化学变化和缺乏症状相关;
(6)有措施防止缺乏或治疗,防止缺乏或治疗后上述生物化学异常现象不再发生。
三、矿物元素的基本功能
三大功能:
(1)构成体组织,5/6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Ca、P是骨和牙齿的主要成分,Mg、F、Si也参与骨、牙的构成;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
补充内容和时间分配
一、课程回顾
1、生长猪、禽的必需氨基酸包括哪几种?
2、简述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异同。
3、简述如何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效率。
4、阐述单胃动物的理想蛋白原理及其意义。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矿物质营养概述
一、动物体内矿物质元素含量
动物体内矿物质元素含量约有4%,其中5/6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其余1/6分布于身体的各个部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