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础的关系,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古人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发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实现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协调发展,这对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的启示。
历史上人类也曾经片面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肆意开发和掠夺自然,最终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崩溃和文明的衰败。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玛雅文明、哈巴拉文明的消失就是最好的例证。我国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既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充当维护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怒江水电站的开发所引起的热烈争论,实际上就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一个外化事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必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同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友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
首先,转变只向大自然索取的错误观念,倡导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和生态系统。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反对一味向大自然索取、对自然野蛮开发与掠夺的错误观点。
其次,倡导科学精神,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打击破坏生态的行为。人类只有在科学认识自然与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为此必须正确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坚决打击破坏自然的行为。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再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面对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和环境污染日渐加重的严峻现实,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和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生态建设,坚决改变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最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与节约型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努力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利用。因此,应在全

社会增强生态文明观念,动员全体人民更加积极地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培养节约资源的良好风尚,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经之道。
〖评析〗
考生在写作这篇论述性文章的时候,很好地实现了自身知识储备与考试要求之间的结合,也使文章的高度得到了提升。从答卷中考生对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引用到对人类历史上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玛雅文明、哈巴拉文明消失的引证,很好地佐证了自己的观点,增加了文章的人文内涵,说明了该考生具有比较深厚的知识积累。但是该考生并没有因此而抛开材料和题目要求自说自话,而是将这些人文素养和知识积累融化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之中,这是本文最大的亮点。
〖作答二〗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备受争议的。人在面对自然的时候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在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类不再迷信自然,开始对自然进行各种各样的大揭秘和大量的开发利用,“人定胜天”的理念在很多人的思想里出现。
为了提升经济效益,人们加大了对自然的开发力度。但是随着自然环境的破环,很多问题接踵而至,比如温室效应、大气污染、水域的富集营养化、核辐射等等。大力开发自然所导致的恶果最终又通过自然的方式降临在人类的身上。在尝过苦头之后,人类终于明白要真正地了解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因为人就是自然中的一员。在对自然进行开发利用的时候,一定要以不破坏自然原有的平衡为前提,保持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这一新的理念在社会上已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怒江水电站的开发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是否对怒江进行水电开发的问题上,社会各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而争议的重点就是在于怒江水电站开发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能否真正解决当地居民的生活问题,能否弥补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对于这个问题,讨论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进行了一番理论。这就是典型的经济效益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而开发的主体是人,是否要开发则要看人对待经济和对待自然的态度,能否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措施,在不破环自然的前提下得到最大的经

济效益。
在怒江水电开发问题上最大的诱惑点是怒江水电开发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根据怒江水电的开发报告显示,怒江的两库十三级开发方案,可带来40多万个长期就业机会,同时带动地方建材、交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财政增收。实施这一方案,将使电力成为地方新兴的支柱产业,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将远远超过电力行业本身。同时在水电开发之后将会造成大量的移民,这些移民的生活问题也是争议的一大热点。此外,就水电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对当地民俗文化造成的影响,水电开发后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如水污染、泥沙堆积等问题,一些学者和环保人士也提出了质疑。而这些争议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对这些质疑给出了答复,对怒江的开发将会慎之又慎。
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对自然进行开发的时候不能为短期的经济利益所迷惑而不顾一切搞开发、搞建设,要坚持对自然负责,也对人类自己负责的态度,从长远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作出判断。这充分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重视,不亚于对经济效益的重视。
人作为自然的一员,要爱护、敬畏自然,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谋求经济的发展,这样才是对人类自己负责。
〖评析〗
这份答卷主要围绕背景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考生对试卷要求的“针对性”非常重视。申论考试的作答是依据材料进行的,而不是抛开材料天马行空,高谈阔论,就这一方面来说,答卷做得很好。但另一方面,从议论文写作的要求看,一是应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材料中提炼出自己的论点;二是应从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引申到其他方面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总体上看,这两点都没有照顾到:开头拖沓,论点不够鲜明;内容仅仅着眼于水电站开发,就事说事,理论性不足。
〖作答三〗
人与自然
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思想:
一种是万物以人类为中心,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欲望与需求利益为目标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人类进人资本主义时期愈演愈烈,煤炭、森林等资源被大量开采,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被过度利用,油价日高、全球气候变暖等现象,正是这种思想狂行留下的巨大难题。
一种是人应当以自然为中心,强调“无为”。这种思想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大自然的现状,却会阻碍人类社会的正常进步。
近年来,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困局,我国领导人总结提出了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提

出,有效地解决了既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当代经济,又保护环境,造福子孙人类的问题,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的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等化石资源短缺,且已经过度开采,成本不断上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能量以及发展内需经济的导向,也决定了我们不能大量依靠进口的国情。同时,我国的水资源相当丰富,能用于发电的将近5.4亿千瓦左右,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06年,实际开发的水电在1.29亿千瓦左右,利用率不到2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开发利用水平。水电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合理开发利用水电,建设生态社会。
发展水电,应当依据国家法律和政策,对必须保护的地区杜绝开发,对适于开发的地区,事先做好环境评价和开发规划,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举的角度,统筹规划推进水电开发利用,造福仔(子)孙。
开发过程中,应多借鉴国际社会成功开发利用水电的经验,如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的综合治理经验,多业并举,互为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吸收别国在开发建设中的教训,如埃及阿斯旺大坝的负面效应。以开发每一天(条)河流,保护每一片流域,富裕每一片人民为目标,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开发模式,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出切实的努力和贡献,为把我国真正早日建设成为资源节约性(型)、环境友好性(型)社会而共同努力,也为保护全球环境、建设和谐世界,承担中国应有的责任和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评析〗
这篇文章的开头无可厚非,将自古而来的思想归结为这两种也比较合适,但是“无为”的引述显然是不准确的。联系背景材料来说,一些人士所以对怒江开发持反对态度,并非“无为”的思想所致,而是出于保护环境的出发点,更与考生所说的“阻碍人类社会的正常进步”相冲突。对我国的能源现状进行分析固然有必要,但考生却陷入了这个细节的论述,本来是一个可以一笔带过的问题,考生却纠缠不清,浪费了很多不必要的笔墨。此外,错别字和用词不当也使得分受到影响。
优秀作答
人与自然
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绿村掩映、清水环绕的村庄和小山村明亮的月亮却渐行渐远。曾几何时,“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时至今日,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宝藏——怒江,又面临水电开发的争论。开发还是不开发?社会呼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妥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
人类

曾经以为,大自然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于是,我们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而置大自然的痛苦呻吟于不顾。终于,慷慨的大自然再也承受不了,开始向人类报复。20世纪70年代初,埃及建成了阿斯旺水坝。这座水坝给埃及人带来了廉价的电力,控制了水旱灾害,灌溉了农田,然而也破坏了尼罗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埃及海域中可爱的沙丁鱼见不到了,而血吸虫、蚊子却来到了人们身边。人们终于意识到,大自然的忍耐度是有限的。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应该精心呵护。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结果。对此,我们理应谨记。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一是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繁衍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追随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大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过程中,争取做到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应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消费观,应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和人的发展关系不是完全对立的,只要我们心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遵循自然法则,在维护自然的前提下追求人类的发展,在经济得到发展的情况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自然在人类的保护下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自然终将给人类以丰富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