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反讽悖论
细读《粮食》
细读《粮食》————————————————————————————————作者:————————————————————————————————日期:细读《粮食》-汉语言文学细读《粮食》向一优摘要:运用新批评理论家韦勒克的四层次分析法,立足文本对诗歌《粮食》的声音层、语义层、意象隐喻层和象征神话层展开逐层深入细读,立足文本而又不囿于文本,一品诗中蕴含的张力、悖论、反讽、含混等力的美学形态。
关键词:新批评文本四层次分析张力悖论含混英美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肇端于英国,三十年代形成于美国,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坛占统治地位,六十年代开始‘自卫’,七十年代后地位让给结构主义符号学等新的文论派别”[1]。
虽其极端的“文本中心论”需引起注意并加以克制,但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派别之一,它立足文本展开细读,前承形式主义对文本“文学性”的关注,而进一步将其细化,找到文本蕴含的张力、悖论、反讽、含混等,其集大成者韦勒克更是将文本分为声音层、语义层、意象隐喻层和象征神话层四个层次来逐一透视[2],而各个层次及各层次相互之间存在的各种力的形态(张力、悖论、反讽、含混)被更加具体化,从而更具操作性,这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实践“成为西方文论沉淀下来的基础”[1]。
本文试图运用韦勒克的文本四层次分析法,对这首《粮食》进行逐层深入细读,力图立足文本而又不囿于文本去发见、体味诗中蕴含的美感。
粮食埋着猎人的山岗是猎人生前唯一的粮食粮食是图画中的妻子西边山上九只母狼东边山上一轮月亮反复抱过的妻子是枪枪是沉睡爱情的村庄一、声音层整首诗分为三节,各节音步分别为:三四一三,二二二二,四四。
诗的第一节以三音步开始,继而四音步稍稍延展变化,而第三行仅以一个音步继之,似人们散步忽然稍作停顿,又似音乐演奏忽然稍作喟叹,在第一节诗的最后一行,诗重回三音步,似与诗歌开头形成对应,构成齐整之势。
然而,各行诗的韵却变了,从而给人微妙的审美感受。
新诗鉴赏方法
新诗鉴赏方法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现代诗人已经为我们奉献出了许多精彩的文学文本,这些诗歌作品是他们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格外珍惜。
我认为,懂得新诗鉴赏的基本方法,从而尽可能汲取其中的思想养分和艺术技法,或许是我们继承这份文化遗产的最佳方式。
在此,我们介绍主题提取、意象穿缀、语词细读三种基本的新诗鉴赏方法。
主题提取主题是一切文学作品得以成立的重要根据,主题也是我们理解、进入文学作品的重要线索和途径。
诗歌一定要表达某种主题,这是现代诗人的基本文体理解与诗学主张。
康白情曾经说过:“新诗底创造,第一步就是选意。
在诗人底眼里,宇宙就是一首大诗。
所以诗意是随时有的,只等我们选其味儿浓厚的写出来。
”康白情所说的“意”、“诗意”,主要是指诗歌的主题。
新诗的主题类型一般包括爱情、人生、理想、事业、战争等。
爱情是永恒的生命主题与诗歌表达主题,在百年新诗史上,从胡适开始,包括郭沫若、李金发、徐志摩、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七月诗人、九叶诗人、朦胧诗人、第三代、中间代、70后等,几乎所有的现代诗人都写过爱情诗,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优秀的爱情诗涌现出来。
因此,从爱情主题的角度来分析新诗,可以算得上最重要的主题提炼与分析模式。
沉吟与反恩人生也是新诗的基本主题。
对每个生命个体而言,生与死、悲与欢、离与合、聚与散、得与失等等,无时无刻不在周身困扰与纠缠,这也使得人生表达成为新诗的重要素材和目标。
百年新诗在演绎人生上也不乏上乘之作。
例如穆旦这首《我》:“从子宫割离,失去了温暖,/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从静止的梦离开了群体,/痛感到时流,没有什么抓住,/不断的回忆带不回自己,/遇见部分时在一起哭喊,/是初恋的狂喜,想冲出藩篱,/伸出双手来抱住了自己,/幻化的形象,是更深的绝望,/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仇恨着母亲给分出了梦境。
”整首诗对“我”诞生到人世后生存的艰难,无所依靠,自我迷失等生命状况进行了形象的写照。
西方文论中的_张力_研究
3、“反讽 ”的张力 。从古希腊到 16 世纪 ,反讽只是传统 修辞学中的一个修辞格 ,但到新批评那里 ,反讽不仅成为诗 歌语言的基本技巧 ,更成为了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和哲学态 度 。布鲁克斯是反讽的主要阐述者 ,不过最早他使用的是 “悖论 ”,悖论的意思是“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 ”, 在新批评派看来 ,反讽和悖论的意思基本相同 ,都表示对立 性意思的调和与统一 。“反讽 ”和“悖论 ”两个概念都要求诗 歌要素相互之间要有矛盾冲突的调和 ,是对立与冲突的平
理论探索
西方文论中的“张力 ”研究
谢 梅
在西方文论中 ,“张力 ”是新批评学派用来进行文本意 义结构分析的一个概念 ,由 20世纪早期的美国批评家艾伦 ·退特率先提出 。其后 ,罗伯特 ·潘 ·沃伦就提出了诗歌结 构的本质即张力的重要观点 。樊 ·奥康纳则将张力由概念 扩展为诗歌内部各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现象的总称 ; 1947 年 和 1949 年 ,克里安思 ·布鲁克斯连续推出《悖论语言 》和 《反讽 ———一种结构原则 》两篇重要文章 ,颇具创造意义地 从诗歌语言特征和诗歌结构原则的层面 ,将张力概念延伸完 善成为一种诗歌批评的理论 。二战以后 ,新批评曾一度统治 美国文坛 ,本世纪初随着新批评文论家在中国的讲学而引入 中国 ,对中国的文学理论及文学创作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 。从概念的形成 、演变 ,去全面理解和认识“张力 ”这一知 识型话语的特征 ,对于考察和梳理迄今为止在西方乃至中国 文学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的新批评理论精髓 ,使之发挥对当代 中国文学实践的借鉴作用 ,重新塑造传统文化的当代文学价 值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 。
主要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
一、英美新批评派英美新批评派是 3 o一 4 o年代形式主义流派的代表,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派生出来的。
前后经历三代批评家,其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休姆,美国诗人庞德及诗人T· S·艾略特;第二代批评家有英国的燕卜荪,美国的兰色姆,泰特,布鲁克斯等;而第三代批评家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些学者,主要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沃伦。
英美新批评派文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文学作品为本体,着重研究文学作品。
新批评派认为2 0世纪以前的文论家机械地运用社会“起因研究法”,因袭生物学或病理学的概念、范畴来研究文学作品终归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文学作品的美感效应,以及作品的想象世界是不能忽视的。
新批评派的文论家大都认为,文论家没有必要左顾右盼,文学的本体是作品,忽视作品研究的评论家,不可能达到文学研究的终极境界。
在韦勒克和沃论合著的.被称为新批评派总结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作者把文学研究分解成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认为文学和传记,文学和心理学,文学和社会.文学和思想。
文学和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
文学批评不应该依附于哲学和历史,批评的着眼点应投向文学本身。
而在此之前,历史批评.道德批评、社会学批评在西方批评论坛占据主流地位。
新批评派认为文学批评应从文学作品的“本体”和语言结构角度进行批评,“本体论”可以说是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新批评提倡本体的研究,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
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作家的创作从作品出来,又回到作品中去,文学作品是一个自存自足的实体,无需外界的一切给予。
新批评认为文学批评不是作家的生平实录.不是复述作品的内容梗概,不是研究作品的历史背景,不是对作品的语义求证,不是评价作品的道德内容.更不是一般的书评,而是研究诗之所以为诗的“艺术技巧”。
新批评之新就在于它不同于以往的各种批评,批评的对象和重点已经从作品以外的历史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的故事梗概等,移到了作品本身。
英美新批评
语 境
写作或说话时所处的环境 描述那个时期的为人所知的其它用法 与这个词相关的一切事
目的在于防止人们通常对意义所做的那些毫无根据的设想, 因为这些设想过于主观和简单化,妨碍人们对意义的深入 理解。且反对一个语言符号只有一个意义的观点。
三、 兰色姆的“构架--肌质” 理论
构架——诗中可以用散文转述的主题意义或思想的内容部分
朦 胧 七 型
派生意义(双关语) 多重不同意义 词语介于两种不同的要表达的思想之间 词具有两种截然对立的意义且意义由上下文明确定义
矛盾
五、“意图谬误”和“情感谬误”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提出“意图谬误”和“情感谬误”的理论, 目的是分别对以作者意图为依据的“意图说”和以读者感受为依据的 “感受说”进行批判,以守卫新批评文本中心主义的理论主张。
“难” 字的重复将离散分离的痛苦叠合在一起,开头直接抒情, 重复吟唱造成了诗句的绵连婉曲之势。 “别” 一有动作,分离之意;二有状态,别离之境。——> 诗人 渴望相聚之欢,无法抗拒别之痛。“相见”为虚,“别”却是不可 受之实。因而诗中“相见时难”与“别亦难”应该是递进关系。
三、强调作品的独立自足性
反对批评家站在社会、历史、文化、政治、道德、哲学的 立场上用外部世界解释文学世界,否认文学世界与外部世界的 对应性,文学不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它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系 统。
四、 运用“细读法” 解读文本
“细读法”是新批评的阅读方式,也叫“层面分析法”。 阅读不是寻找主题意义,而是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要实现这 种细读,就要找出悖论、隐喻、反讽、象征等形成的诗歌语言 的张力结构。
例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夫具有的胆怯、机智、浪荡、傲慢的品质 都是一种内在联系,以一种特殊方式组成一个统一整体,使人物成为活生生 艺术形象。
张力效果下的人性悖论_爱伦_坡_乌鸦_细读
第30卷第2期Vol.30No.2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bet Nationalities Institut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09年3月Mar.2009一爱伦·坡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独创力的作家之一,由于他的作品专注于对死亡、恐怖等非理性领域的开掘,其文其人不为他所处的时代理解,招致本国人的贬斥。
直到20世纪初,欧洲在体验到工业文明的异化、压抑后,非理性和病态描写成为文学的主要表现对象,人们才意识到坡作品的先锋性,进而又大力追捧,给予其无以复加的赞誉,并冠之以象征派先驱、现代派鼻祖等先圣地位。
此后的一个多世纪,对坡的研究络绎不绝,甚至在当代美国,兴起了一股“坡产业”的潮流。
①作为一名天才作家,坡在诗歌、小说及文学理论领域颇有建树,而最早给坡带来世界性声誉的,是他在1845年创作的诗歌名篇《乌鸦》,这首诗发表后在英国轰动一时,勃朗宁夫人写信给坡说“我的朋友有的被它的恐怖迷住了,有的被它的音乐性迷住了”。
[1]两个世纪以来,《乌鸦》广为流传,风靡世界,在西方成为妇孺皆知的世界经典名诗之一。
这首共计108行的诗作,究竟有何种魅力,能如此长久地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对它的赞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坡的诗论和美学主张,对《乌鸦》进行全面、具体的文本细读,以挖掘出文本所独具的艺术魅力和包蕴其间的深刻内涵。
二《乌鸦》的艺术魅力直接源于坡独树一帜的美学思想,是坡美学主张最完美的体现。
坡美学主张的核心是他精心营造的效果美学,在他两部文论专著《诗歌原理》和《创作哲学》中,坡对艺术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美是效果,不是品质”。
同时,坡在《评霍桑的“故事重述”》中曾这样阐述自己的创作原则:“聪明的艺术家不是将自己的思想纳入他的情节,而是事先静心策划,想出某种独到的,与众不同的效果,然后再杜撰出这样一丝情节———他把这些情节联结起来,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实现在预先构思的效果”,使“每一事件,每一个描写细节,甚至一字一句都收到一定的统一效果,一个预想的效果,印象主义的效果。
13.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8
一、非个性与客观对应物
(三)客观对应物
1、为了做到“逃避感情”和“逃避个性”, 艾略特在《哈姆雷特》一文中,提到了著名 的“客观对应物”的观点,认为应该寻找客 观对应物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借以成为诊治 浪漫主义情感放纵的药方。他认为《哈姆雷 特》因主要人物情绪失控而成为失败的戏剧。 2、客观对应物是指,诗人寻找到的把自身 情感外在转化后的某种媒介。
21
二、张力、反讽和悖论
(一)张力 1、“张力”是新批评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 个概念,由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提出,用来 概括诗的突出性质和考察、评价诗的意义创造。 2、推特所说的张力是逻辑术语,是逻辑术语的外延和 内涵去掉前缀形成的,外延和内涵原本分别指概念的 适用范围和在概念中反映出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在退 特的引申中,外延指的是诗的一项之间概念上的联系 ,内涵指的是诗歌的感情色彩或联想意义等。
一、本体论批评
(二)“构架-肌质”理论 1、所谓“构架”,是指逻辑意义,如房子的 梁和四壁的墙。是诗篇结构或者逻辑核心。 2、所谓“肌质”,是诗的本体论部分,如房 子四壁的墙皮上的装饰和点缀,这是诗的本质 与精华,是诗之所以为诗的部分。 3、构架与肌质的关系是对立的,或更确切的 说,兰色姆认为两者的关系是互相干扰的。
29
二、张力、反讽和悖论
(二)感受谬误 2、回顾(感受说)的历史和分类 (1)唯情感论,即以读者受感染的程度衡量诗的价值; (2)唯想象论,即以作品产生的各种快感、生动逼真和 感染力所激发的读者想象、思想的启迪以及灵魂的震 颤来评判诗歌; (3)生理学类型,即以引发身体反应的阅读感受来评判 诗歌,如经常被引用的“起鸡皮疙瘩”的体验、“掀 去天灵盖”、“沿着脊椎骨一阵寒颤”的感受;
文学批评B卷 参考资料
文学批评B卷参考资料一、填空:1、中国文学批评源于春秋时代对《诗经》的评论。
2、将视角分为三种聚焦类型: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
3、俄国的民族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4、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读者、作者、作品。
5、西方的文学批评始于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柏拉图的《理想国》。
6、文体学批评的变异:语音变异、词汇变异、句法变异、篇章变异、语域变异、书写变异。
7、结构主义叙事分析种类:叙事结构分析、视角和叙事者分析、叙事时间分析、叙事话语分析。
8、文体学批评的特征:突出文学的语言性质,审美意识的融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9、精神分析批评,是在20世纪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将心理学批评的触角直指文学活动中隐秘的心里深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学。
10、俄底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佛洛伊德在分析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时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
叙述话语分析包括四种话语类型: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
11、文学批评文章的分类:论著体文学评论、随笔体文学评论、对话体文学评论、书信体文学评论、序跋体文学评论。
12、文学批评的写作步骤:阅读和感受—选题、立意和运思。
13、文学批评的写作技巧:复述—描述和论证—文字与结构。
14、文化学批评的基本特征:注重文学的整体联系,展开文学的文化比较。
二、名词解释:语境理论: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解新批评的批评方法的前提。
词语的意义是通过它们所在的语境体现的,对于理解词汇内在含义十分重要。
语境包括在上下文中确定该词、句的意义、写作时的话语语境、文化背景与历史沉淀。
悖论:悖论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指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
布鲁克斯将这一术语从修辞学中引入诗歌研究,用于说明诗歌语言和结构的各种平面不断地倾倒,从而产生重叠、差异和矛盾的现象。
其特征是把不协调的矛盾的东西并置在一起。
第三章 含混和复义
鼓浪屿
第三种
3、两个意思,与上下文都说得通,存在于 一词之中,最典型的就是双关语;
于坚:《鼓浪屿便条· 6》中的“流 浪者”指什么?
一群猫占领了老宅 继承着贵族风度 流浪者远走他乡 成为谦卑的文盲 陈仲义评点:鼓浪屿原有高素质的人口,因外迁 递减一半,留下不少空宅和流浪猫,不过猫们可 是继承了小岛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落魄中 还葆有贵族风度呢。 对比之下,大量远走他乡的打工者的涌入,虽有 一方水土滋养,因缺失底蕴,终究改不了“文盲” 身份。从流浪猫看出深层的变迁悲凉,显出诗人 的犀利眼光。
第五种
5、作者一面写一面发现他自己的真意所在, 所以一个词在上文一个意义,在下文又一 个意义;
于坚:《鼓浪屿便条· 7》
蓝头发刚刚理顺 白头发翻卷起来 贝多芬随着暴风雨谢幕 肖邦披着月光上台 陈仲义点评:老于在上半节用蓝头发、白头发的 “理顺”和“翻卷”来比喻变幻的海,色彩所动 感相互辉映。 下半节则以贝多芬肖邦“指代”小岛频繁演出的 盛事。海与音乐,琴岛与海,也再次前后呼应, 引起我们心中的潮水与共鸣。该节概括力特强又 十分感性。
语法含混
3.语法性的含混 汉语的语法结构较为松懈, 省略句子成份的现象很普 遍,语法性的含混就更多。 例如南唐后主李煜那首 《虞美人》中的句子: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 朱颜改。”谁的朱颜改?
正读倒读皆通
潮随暗浪雪山倾 和风细雨悦心颐神
含混示例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叩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含混”与“复义”
刘勰的《文心雕龙· 隐秀》: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 也……隐以复义为工”。含 混,就是刘勰所说的“重 旨”、“复义”。
形式主义批评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形式主义批评::形式主义批评(formalist criticism)英美批评家通常用这个术语指称“新批评派”的理论与实践。
1951年克林思.布鲁克斯在论辩中直言不讳地承认新批评派是“形式主义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本身”。
他说:“为了对作品本身作出评价,形式主义批评家提出两点假设:一、假定作者的真正意图就是他在作品中实际表现出的意图;也就是说,只有作者在作品中实现了的意图才能算数,至于作者写作时怎样设想,或者作者现在回忆起当初如何设想,都不能作为依据;二、假定阅读作品的是一位理想读者,也就是说,不去注意不同读者对作品的各种不同的理解,而是努力找到一个中心立足点,以它为基准来研究诗歌或小说的结构。
”(《形式主义批评家》)威尔弗雷德.L.古尔灵等则说:“形式主义批评的唯一目的是发现和解释文学作品的形式。
这种批评方法把文学本身看作是独立的,因此文学作品以外的考虑,如作者的生平、作者所处的时代、作品对社会、政治、经济和心理等方面的意义,相对来说是不重要的。
”“形式主义批评家所研究的核心问题可以简述为:文学作品是什么?文学作品的形式和效果是怎样的?这些形式和效果是如何实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应该直接来自作品文本。
”(《文学批评方法手册》)这种批评被认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批评模式”。
(魏伯.司各特《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形式主义批评::俄国形式主义(Russian Formalism)“形式主义一词从它的对手加给它的贬义来说,指的是1915年到1930年期间在俄国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潮流。
形式主义理论是结构语言学的起始,至少是布拉格语言学会所代表的潮流的起始。
”(茨维坦.托多洛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编说明》)这个批评潮流是由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鲍里斯.艾亨鲍姆、尤里.图尼亚诺夫、奥西普.勃里克等人组成的彼得格勒诗歌语言研究会和由罗曼.雅各布森、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等人组成的莫斯科语言学学会来推动的。
新批评方法
“千山”、“万径”的 广袤与后两句中的“孤 舟”“独钓”的孤单构 成“空间的对比”,“ 鸟飞”与“绝”, “人踪 ”与“灭”形成冲突。 最后一句寒江和雪中的 “独钓”,表现出一种 孤寂和傲视,同时也有 一点唯美的感觉,从而 使全诗构架具有一定的 张力。
文学语义特征
文学语言或语义的“复义”性(plurisiguation), 亦即燕卜荪所谓的“含混”性(ambiguity) 是文学语言、语义,特别是诗歌语言语义最 重要的特点。
语境、含混、反讽、悖论、隐喻、张力 ⑴语境 新批评的语境和语言学说的语境不完全一 样。语言学的语境是指上下文,强调词语 或句子的含义只有在上下文中才能确定。 新批评的语境还指与文本词语“同时再现 的事件的名称”。上下文构成的语境是共 时性的、在现场的,新批评的语境对文本 而言则是历时性的、不在现场的。
“反讽”论与“张力”论
退特认为诗歌的语言和语义即一定的(外 延)指称性,又具有能够引发各种联想和 想象的(内涵)暗示性。 文学语言和语义始终徘徊在内涵与外延、 确定的指向与模糊的暗示之间,构成了一 种紧张的关系即所谓的张力。
文本欣赏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作品的价值在于它在平衡或调和性质复 杂且矛盾的语词中所达到的综合效果。
语义分析是新批评的基本研究方法。 新批评认为文学的特异性集中体现在文 学语义上。 新批评称语义分析是对“文学特异性” 的研究。
瑞恰兹论文学语言的特殊性
文学语言是“情感性”(emotive)的,科学 语言则是“指称性”(referential)的。 瑞恰兹把诗定义为“非指称性的伪陈述”( non-referential pseudo-sta-temenr),“对 一种伪陈述的接受完全取决于它对我们的情 感态度的影响”。
从悖论、反讽到结构的张力表现——以《小说鉴赏》为例看布鲁克斯的张力观
集大成者 , 其《 小说鉴 赏》 是将“ 张力” 论 应用于小说批评 的绝好 范例 , 研究《 小说鉴 赏》 的张力表现 , 对 西方新批评 “ 张力” 论的发展和
本质研 究有 着重大的意义。 [ 关键词 ] 新批评 张力 对立统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新 批评诞生 以来 , “ 张力 ” 一词便成为 了新批评学 者用来进行评 论文学作 品的重要概念 , 1 9 3 7 年, 艾伦 ・ 退特发表 了《 论诗 的张力 》 , 张力 在他那 里是指 “ 在 诗中所能发 现的全部外展 和内包的有机 整体 。 ” 根源 于瑞恰 兹“ 包容诗 ” 的观念 , 退 特的“ 张力 ” 观在承接着对 立平衡辩证思 想 的同时 , 将两个逻辑术语 “ 外延 ” ( e x t e n s i o n ) 和“ 内涵” ( i n t e n s i o n )  ̄ J l 以改 造, 去掉其前缀, 独创一个文论新术语, 这就是 “ 张力 ” ( t e n s i o n ) 。在退特这 里, 将“ 张力” 确立为 了内涵 和外延 、 字面意义和联想意义的有机结合 。 1 9 4 3 , 罗 伯特 ・ 潘・ 沃伦( R . P . Wa r r e n ) 发表 了《 纯诗与非 纯诗》 , 认 为 诗歌必须要 “ 不纯 ” 才好 , 因为“ 凡人类经验可获得 的东西都不应被排斥 在诗歌之外 ” 。对 于“ 张力” , 在文中提出诗的韵律和语言 的韵律之 间存 在着张力 , 张力还存在于韵律的刻板性与语言 的随意性之 间; 存 在于特 殊 与一般 之间 ; 存 在于具体与抽象之间 ; 存在于 即使是最朴素 的比喻 中 的各 因素之间 ; 存 在于散文体 与陈腐古老 的诗体之 间。这实际上表达 出了“ 张力就是一切 ” 的文学理念 。 从新批评学 派的发展程度来看 , 兰色姆 、 退特和布鲁克斯 时期是新 批评理论 的成 型时期 , 布鲁克斯与沃伦合著的《 理解诗歌》 、 《 小说鉴 赏》 为新批评 的理论 实践 做出了完美的证明。这样 , 在退特之后 , 新批评成 员通过不 断的努力完成了将张力上升到对文学认识 的哲学态度 和基 本 的思想 方法层 面的使命 , 张力论 的观点最终 被确定成 了诗 的“ 本体论 ” 和“ 诗 歌的真理观 ” 。下面就将 布鲁克斯常说 的“ 悖论 、 反讽 ” 与“ 张力 ” 的实质进行对 比, 以发掘 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 悖论 、 反讽 ” 与“ 张力” ( 一) “ 悖论 ” 与“ 张力 ” 在修辞学 中, 悖论是 一种修 辞格 , 指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 的陈 述 。布鲁 克斯却认 为这正是诗歌创 作理想的词语表达 。他说 : “ 悖论 正 合诗歌 的用途 , 并 且是诗歌不 可避免 的语 言。科学家 的真理要求其语 言清除悖论的一切痕迹 ; 很 明显 , 诗人要 表达 的真理只能用悖论语 言。 ” “ 在说完 这番话后 , 他对华兹华斯 、 唐恩的诗进行 了评价 , 认 为唐恩把世 俗认 为是非圣 洁的爱情 当做 神圣的爱来描写 , 就是一个悖 论 。而华兹 华斯在《 西敏 寺桥 上作》 中则把一个动荡不安而又肮脏 的城市描 写得庄 严与美 , 使读者看到平常之物的不平常 , 也 同样是悖论的体现。 在对小 说的鉴赏 中也是如此 。在布鲁克斯 看来 , 小说 中的每一种 悖论都不失 为一 种张力。小说中的语言和结构的各种平 面不断倾倒产 生种种 重叠 、 差异 和矛盾 。这样 一种悖论 的语 言正是布鲁 克斯心 目中 理想 的语言 , 创作 中有意将 词语 扭曲变形 , 并把在逻辑上不相干 的词语 联结在 一起碰撞矛 盾 , 诗意正 是在这种不协调 中产生 的。悖论产生 的 奇异效果让平 常之物看起来不平常 , 从而充满 了诗意 。例如欧 ・ 亨利 的 《 带 家具出租 的房 间》 , 年青人来 到一个乱七八糟 、 邋里邋遢 、 到处充满 发霉气息 的房 间, 这 个房 间象征着这个城市。但是 , 正是在这样 的环境 中, 年青人却突然 感觉到 “ 房 间里充满 了浓烈 而甜美 的木樨 香味 ” 。从 表面上看 , 这是不 可能的 、 荒谬的 , 但这又是一种合乎情理 的可能 , 因为 他 的情 人是 真正住 过这 间房间 的 , 他们 之间 的心得到 了对方 的回应 。 布鲁 克斯这样描述 到 : “ 欧・ 亨利想要在 主人眼里的肮脏环 境和他心 目 中的木樨香 味之 间暗示出一种鲜明的对照。 ” 两个年青人 “ 越过这个混 乱、 肮脏 的大城市 , 因爱情结合在一起了。 ” 这不堪 的环境和木樨 的香 味 在文 中从 对立逐渐 达到了平衡 , 冲突得以解决 , 张力在矛盾 的发展 、 高
新批评细读法与诗歌分析
新批评细读法与诗歌分析摘要:诗中凡运用了含混的方法的地方中又带了些悖论的味道,如“秋野”到底表达作者的感情是喜悦的还是忧伤的?“泪水”的产生是源于“神圣”还是“绝望”呢?等等,继续给我们读者留下了“空白点”去进行思想驰骋。
新批评于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发端,30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学批批评中取得主导地位,成为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力的批评流派之一。
尽管20世纪50年代新批评渐趋衰落,但它提倡和实践的立足于文本的语义分析成为文本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所谓的文本细读法。
新批评的“细读法”与诗歌分析:所谓“细读”,是一种立足于文本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它要求运用隐喻、含混、反讽、悖论、张力等概念和理论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结构要素作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解释,在阐明每首诗中各种因素的冲突和张力的基础上把握这首诗的有机统一。
下面,我基于对新批评细读法与诗歌分析的认识与要求,来分析批评丁尼生的一首诗歌《泪水,无端的泪水》。
为了方便叙述,我先将诗歌原文展示如下:《泪水,无端的泪水》丁尼生第一节:泪水,无端的泪水,它的含义我不太明白。
泪水来自神圣的绝望深渊,涌上心头,又把眼眶湿透。
每当眺望这欢畅的秋野,我总怀念那不复再来的韶华时候。
第二节:新如帆上闪烁的第一束光线,船帆带回我们天涯的朋友,凄如最后的红霞燃尽。
我们所爱的一切沉入水底。
多凄凉,多清新,时光不复再现。
第三节:呵,陌生而悲伤,像夏日的黎明,弥留者垂死的耳朵听见半醒的鸟儿鸣唱出最初的呼唤,行将闭合的眼,看见窗棂微微发光,逐渐光明,呵,多陌生,多悲伤,一去不返的良辰美景。
第四节:亲如死后记忆中的吻别,蜜如幻想之吻,在那两片无望得到的嘴唇,深情如爱深情如初恋,带着悔恨的狂热。
呵,生中之死,逝水年华难追觅。
进入文本批评分析:首先,开始从诗的题目着手:如题目“泪水,无端的泪水”和诗中第一节的第一句“泪水,无端的泪水,它的含义我不太明白。
”这两句都共同说明与强调了泪水的产生是无来由的。
戏剧场面反讽与张力
戏剧场面反讽与张力"反讽"一词在我国翻译界是个新铸的术语,其英文是"irony",源于希腊文"eironeia";它最早见之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意思与"让人上当的圆滑而卑下的手段"相近似。
苏格拉底与人交谈时佯装无知,故意提出貌似寻常的问题,使对方入其彀中,于是便产生了所谓的"苏格拉底式反讽"。
罗马修辞学家则把它视为辞格或叙述方式,指的是含义与语意相反的语言现象。
也许正因为如此,间或有以"反语"译"irony"的例子。
施莱格尔兄弟分别指出,戏剧中存在着观众已知而剧中人未晓的情节,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情节,于是便产生了所谓的"戏剧反讽"。
卡尔·苏尔格(Karl Solger)以"宇宙反讽"(或称之为"哲理反讽")一名,来代表反讽始于主人公对命运的思考、终于命运反而在嘲弄他的特例。
此外,还有多用于小说批评的"浪漫反讽"(romantic irony),它指的是作家的矛盾处境:既创造又批判,既主观又客观,既热情又求实,既受下意识驱使又清醒、理智而自觉。
在此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当然是新批评派的"反讽"观。
理查兹对比了两种诗歌之后声称,"反讽在于相反事物即辅助冲动的引进",并且认为优秀诗歌的特色有赖于反讽本身而得以长久保存。
新批评派由此出发,进而宣称反讽是诗歌的本质,或是诗歌的一种普遍的结构原则。
按照布鲁克斯的说法,它是"上下文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歪曲"。
在另一处,他与合作者做了更具体的说明:所期望的与所得到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所指之间的对照,是反讽效果的基本要素。
如果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脱了节,我们就得到了情境反讽。
…然而远为重要、远为普遍的诗歌特点是陈述反讽,在此字面意义与真实含义形成了对照。
英美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
英美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狭义的文本细读是新批评派的发明(近一二十年翻译成中文的新批评派的经典论著已经有不少,中国学者对他们的评介也值得一读)。
英美新批评派,其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个学派或流派,新批评派是别人给予的称呼,不是他们自己的命名。
被人们列入新批评派的学者,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少的和不小的分歧。
本文不是研究现代西方文学批评史,暂且还是笼统地说“新批评派”,不对其中每位学者的观点作细致的区分。
新批评是在文学批评发展的转折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理论现象,他们对于在他们之前的种种文学批评进行审视和批判,这些批判往往是锋芒毕露的,能触及对方的要害。
20世纪初期,由于自然科学的巨大的进步,出现了一股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向自然科学靠拢的潮流,在研究中追求实证性,追求量化和可重复性。
新批评派不赞成实证主义的文学批评,他们努力把文学与科学加以区别。
新批评也不赞成印象主义的批评,印象主义批评家认为,天下没有、不可能有、不应该有客观的批评;新批评派与此相反,他们认为文学批评应该具有客观性,应该有规律,有规则。
他们更不赞成社会历史批评,不赞成道德批评,不赞成把文学作品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联系起来研究。
他们中有人认为,多少年来,在英国,从菲利普•锡德尼到托•史•艾略特,文学批评一直由诗人所主持,这就必然产生很大的局限,因为创作家缺少作为独立的审美判断所应该具有的超然态度。
把文学批评看作专门的领域,企图寻找、建立文学批评的规则、规律,力图采用严密的分析方法,新批评的这种意图,是具有历史的积极意义的。
他们在“破”的方面显得生气勃勃,在“立”的方面则显得捉襟见肘,有许多的漏洞。
他们的观点引起激烈的批驳,在批驳与反批驳的论争中,推进了对于文学批评的性质和功能的认识。
新批评派反对文学批评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他们认为,向作者“求援”是文学批评家无能的表现,作家的生平经历,对于文学批评没有多少参考价值,高估它的作用是非常“危险”的。
新批评派的前导者瑞恰兹,20世纪20年代初期在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系教书,做过一种后来十分著名的实验,就是搜集一批文学作品,隐去作者姓名,不提供任何背景材料,让学生阅读并要求他们作出评价。
英美新批评解
悖论
“悖论”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指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其特征是把不协调的东西并置在一起。布鲁克斯将这一术语引入诗歌研究,用于说明诗歌语言和结构的各种平面不断地颠倒,从而产生重叠、差异、矛盾的现象,这也正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最根本的特点,
新批评的细读法
“细读” 是英美新批评的主要方法。燕卜荪出版于1930年的《含混的七种类型》一书,被认为是典型的“文本细读”之作。其基本内容就是“对诗歌进行分析性的细读”。所以布鲁克斯说:燕卜荪式批评的要义,就在于“批评要在诗作为诗的结构中处理诗的意蕴”;而以往的批评则倾向于“用散文的方式寻找诗的‘善’和‘真’,使诗成为哲学或者科学”。在布鲁克斯看来,燕卜荪的批评是要告诉人们:诗歌的隐喻承担着“功能性”、而不是“修饰性”的作用,诗歌的韵律和词句“也都成为诗歌展示意义的积极力量。”
莫泊桑《项链》 小说的主人公马蒂尔特,是一位漂亮的女士,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职员,们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渴望参加贵族上流社会的交际活动,为出席一场盛大晚会,她用积攒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向好友借了一串珍珠项链。马蒂尔特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风头,她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却在兴奋之余将珍珠项链丢了。她只好隐瞒好友,慢慢来赔偿。从此,夫妇俩节衣缩食度过十年的还债生涯,艰难生活中,马蒂尔特年老色衰,后来,她偶然得知那项链只是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她白白辛苦10年,充满了讽刺。
张力原为物理名词,由泰特引入文学批评中,成为新批评的重要概念。所谓张力就是指诗歌当中由词的字典意义与延伸意义所产生的相互牵制、相互依托的关系,诗歌的张力便来自于词的全部外延与内涵所表现的各种意义的统一。诗歌应该是其字典意义与延伸意义的平衡,字面意思与隐喻意义这两种因素要同时存在并处于张力的状态。
简述布鲁克斯的“悖论与反讽”
简述布鲁克斯的“悖论与反讽”(1)布鲁克斯主张文学批评应当只关心作品本身,文学作品应当是一个和谐整体,对于一件成功的作品来说,形式和内容是不能分割的。
(2)作品的形式关系包含了逻辑关系但又超出了逻辑关系。
总体上说,文学是隐喻的、象征的。
布鲁克斯对作品形式的关注主要体现在运用语义学方法对作品的语言和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上。
(3)虽然反讽和悖论这两个词语之间的区别不是本质性的,但布鲁克斯对文学作品中的悖论和反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4)关于悖论:①悖论是修辞学上的一种修辞格,指的是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就是诗歌语言和结构的各种平面不断倾倒产生种种重叠、差异和矛盾。
②这样一种悖论的语言正是布鲁克斯心目中理想的诗歌语言,他把悖论的使用从语言上扩展到结构,把它作为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③在诗歌创作中有意将词语扭曲变形,并把在逻辑上不相干的词语联结在一起碰撞矛盾,诗意正是在这种不协调中产生的。
④悖论产生的奇异效果让平常之物看起来不平常,从而充满了诗意。
玄学诗运用悖论的手法炉火纯青,所以布鲁克斯认为玄学诗是英诗的最高峰。
(5)关于反讽:①反讽指的是所说的话与所要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是语词受到语境压力造成意义扭转而形成的所言与所指之间对立矛盾的语言现象。
这也是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
②科学语言是不会在语境的压力下改变意义的。
但诗歌语言则是多义的,诗人使用的词包含多种意义,是具有潜在意义能力的词,是意义的网络。
③反讽鲜明地表现出诗歌语言的这一特征,是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扭曲。
④反讽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方面由诗歌的本体特征决定,另一方面则为文学语言本身的难控性和经验的复杂性所制约。
诗歌需要依赖言外之意和旁敲侧击使得语言具有新鲜感。
基于英美新批评视域解读《他是活着还是死了》
基于英美新批评视域解读《他是活着还是死了》作者:夏艺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03期内容摘要:《他是活着还是死了》是马克·吐温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呈现的悖论、反讽以及张力等新批评的要素,解读这些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批判和讽刺社会现实,并揭露人性中虚伪、浮躁、无视真善美、追名逐利的丑恶一面。
关键词:悖论反讽张力虚伪浮躁人性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美国现代文学之父”以及美国式幽默的先驱。
马克·吐温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佳作。
他擅长用幽默轻快的笔调讽刺和批判社会现实的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
《他是活着还是死了》是马克·吐温创作于1893年的一部短篇小说,五年之后他将其改编为同名剧本。
随后被改编为一个两幕剧在百老汇演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该小说讲述了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和他的三个朋友发现了一个规律:没有名气的画家只有在死后才会变得出名。
因此三个朋友就帮助米勒制造了死亡的假象。
米勒“死”后,他越来越出名,他的作品越来越价值不菲,通过出售大量“生前”的作品,他和三个朋友都变成了富翁。
但是米勒的富有和名气都是“死后的”,因为他不得不隐姓埋名,乔装成另外一个人的身份来生活,度过悲苦、孤独和虚幻的余生。
国外学者对这部短篇小说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对于改编后的剧本《他是死了吗?》的研究,且对这个剧本的评价争议非常大。
有的评论家认为相对于小说家而言,这部剧本证明了马克吐温是一个很差劲的戏剧作家。
Dawidziak在2003年的一篇文章中认为《他是死了吗?》作为一部戏剧简直就是一个灾难,充分证明了马克吐温不具备戏剧作家的才能[1]。
当然,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他是死了吗?》是一部相当成功的闹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梵· 奥康纳William Van O’Conner《张力与诗的结构》 1943
“诗歌节奏与散文节奏之间;节奏的形式性和非形式性之 间;个别与一般之间;具体与抽象之间;比喻,哪怕是 最简单的比喻的两方之间;反讽的两个组成部分之间; 散文风格与诗歌风格之间。
张力:诗歌内部各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现象的总称。
克林思· 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1949 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
悖论:矛盾的意义在字面上都出现。
反讽: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对立。
华兹华斯《露西》 她住在人迹不到的地方, 就在歌泉的周围, 这个姑娘谁也不赞赏, 很少人和她相爱。 青苔石畔的一朵紫罗兰, 在眼前半遮半掩, 一颗星一样的美,孤单单 闪耀在远处天边。 活着没人知,几个人知道 她死去的那一刻钟; 如今她躺在坟中,啊, 我感到有多么不同。
矛盾修饰oxymoron Shakespeare, 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
Emerson, Thou art to me a delicious torment.
杜甫《江亭》761 年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观念张力: 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特殊与一般,真理与谬 误,形与神,虚与实,隐与显等。 结构张力:
内容与形式,整体与局部等
克林思· 布鲁克斯《悖论语言》1947 悖论paradox
古典修持学,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
布鲁克斯
诗歌语言的“各种平面在不断地倾倒,必然会有重叠、 差异、矛盾”
”悖论正适合诗歌的用途,并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 科学家的真理要求其语言清除悖论的一切痕迹;很明显, 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
语言张力 语言的常规与变异;词义的外延与内涵;语音与诗韵;音 节与节奏;反常搭配;矛盾修饰;句型变化等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意象张力
主意象与从意象、抽象意象与具体意象、意象的指涉与 象征、浓缩意象与其他意象等。 Ch.G. Rossetti:Song Oh roses for the flush of youth, And laurel[植]月桂树 for the perfect prime; But pluck an ivy[植]常春藤 branch for me Grown old before my time.
艾伦· 退特《论诗的张力》1937 我们公认的许多好诗——还有我们忽视 的一些好诗——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 我们可以为这种单一性质造一个名字, 以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些诗。这种性质, 我称之为“张力”(tension)
退特: 我提出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我不是把 它当作一般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 是作为一个特定的词,是把逻辑术语外 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 形成的。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 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 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
Oh violets紫罗兰 for the grave of youth, And bay for those dead in their prime; Give me the withered leaves I chose Before in the old time. 具体抽象意象,意象的象征,意象的对比
情感张力(悲与喜,哀愁与欢乐,颂扬与谴责等) Walter Raleigh :The Silent Lover PASSIONS are liken'd best to floods and streams: The shallow murmur, but the deep are dumb; So, when affection yields discourse, it seems The bottom is but shallow whence they come. They that are rich in words, in words discover That they are poor in that which makes a lover. 我们的情感恰似洪水和溪流, 浅滩喧哗,深涧幽幽。 每当激情化为言语来吐露 一出口便显得意义浅陋。 词藻华丽必定会浮泛空洞, 缺乏爱心只能是言不由衷。 季雨 译
詹姆斯· 汤姆森:《葡萄树》 爱情的酒是音乐,
爱情的华筵是歌;
当爱情坐下就席,
它坐得很久;
坐得很久,起身已醉,
倒不是盛宴美酒;
他用自己的心旋转, 那繁茂的葡萄树。
考利《赞诗:先给光明》
你不用在这一切胜利之中 鄙视小小的萤火虫, 用这些镀金点装饰 (哦,不傲慢的伟大!)田野的灌木。 …… 紫罗兰,春的小宝宝,起来,
裹在你紫色的襁褓中:
你钟爱美丽的郁金香;
给它穿上色彩艳丽的外套。
邓恩《告别词:节哀》 ……
因此我们两个灵魂时一体,
虽然我必须离去,然而不能忍受 破裂,只能延展。 就像黄金被捶打成薄片。
外延:适合于某一概念的一切对象。 内涵:反映于概念中的对象本质属性的总和。
外延:诗的意象之间概念上的联系。 内涵:感情色彩,联想意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