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还是“反讽”
西方文学关键词廖昌胤:悖论
西方文学关键词廖昌胤:悖论摘要:悖论的基本含义是超越现存的概念与观点, “表面看来是逻辑矛盾或者荒谬的陈述, 结果却能从赋予其积极意义方面来解释”。
自从布鲁克斯提出“诗歌语言是悖论语言”的命题后, 悖论被广泛接受为新批评的一个专门术语。
在当代西方批评实践中, 悖论已扩展到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的各个方面。
本文从悖论的基本含义入手, 分别介绍悖论研究的本体、认知和方法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悖论; 悖论语言; 悖论诗学; 艺术悖论作者简介:廖昌胤,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英国小说理论与批评方向。
源自:《外国文学》2010第5期略说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 的《文学术语汇编》把“悖论” (Paradox) 解释成“表面看来是逻辑矛盾或者荒谬的陈述, 结果却能从赋予其积极意义方面来解释”。
(Abrams, 2004:201) 这个解释似乎令人感到英汉词典中把悖论翻译成“佯谬”是对的。
但事实并不这么简单。
方克的《词源》对悖论的解释是“para, ‘beyond’, and doxa, ‘belief’”, 即“超出信念”。
(Funk:396)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多次提到悖论:首先, 悖论是与常识相矛盾的观点。
在讨论格言(Maxim) 时, 亚里士多德认为格言的陈述是悖论:“任何事物的陈述都与一般观点形成悖论、或者是争论的问题。
” (Aristotle, 1994:281) 其次, 悖论是一种方法。
亚里士多德在讨论演讲绪言开头使用修辞技巧时说:“如果处理的主题是悖论、困难或众所周知的问题, 那么就能吸引听众。
” (Aristotle, 1994:429) 索伦森“把悖论看成是哲学的原子”, 而且“悖论是一种谜”。
(索伦森: III) 在丹尼西看来, 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实际上认为悖论是“与期望相冲突”的陈述。
(Danesi:142) 纵观当今西方文学批评实践中对悖论的研究, 悖论既不能解释为“佯谬”, 也不能解释为“反论”, 而应当解释为“挑战并超越现存观念”的“新论”。
反讽的概念反讽概念的界定
反讽的概念反讽概念的界定内容摘要:反讽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反讽形成的多样性,反讽发展的未定性。
都使对反讽这一概念的界定变得颇为棘手,而且反讽在今天仍然是一种发展中的技巧和方法,更使我们难以对它进行精确的界定和把握。
本文在对反讽概念的历史进行回顾和梳理后,试从修辞层面对反讽概念进行新的界定。
关键词:反讽对立因素悖逆事实与表象反讽是西方文论中最古老也是最令人难以捉摸的概念之一,它所具有的理论活力使其概念自产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发展和更新。
反讽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文Eironeia,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意思指一种引诱他人上当的欺诈和油腔滑调的修辞手段。
突出的例子是苏格拉底对话中佯装无知,故意赞同别人并加以引申,使其陷入谬误境地以反证自已正确观点的谈话方式。
在这个时期,反讽的定义基本维持在“说与本意相反的事”这个轴心上,反讽主要充当修辞格使用,它“用褒扬来责备或用责备来褒扬”,事实真相与言语表象之间形成对照和悖论。
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谢林、施莱格尔等浪漫主义文论家的努力下,反讽概念有了拓展性发展,它不再是一种局部的修辞方法,而扩展成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段,构成了美学意义上的反讽。
F・施莱格尔认为“反讽是对于世界在本质上即为矛盾,唯有爱恨交织的态度方可把握其矛盾整体的事实认可”,在他看来,“作家必须对其作品感觉到矛盾的心理,他凌驾其上而又超乎其外,几乎将其玩弄于股掌之间。
”F・施莱格尔对反讽的论述主要强调艺术家的反讽态度――种客观、超然、优越、纵横的态度。
A・w施莱格尔则认为在人与世间、在生与死、在精神与物质两两之间的根本性抵触中有反讽存在,反讽力求调节的是人自身对立的两极:一种是创造性自我,另一种是毁灭性自我,两者互相制约。
具体到文艺创作中,反讽要求创作主体在按照读者应有的样子创造的同时必须超然于作品之上,这样艺术家才具有“清醒意识”,应该是“严肃和诙谐或者幻想和平凡的因素相平衡”的反讽。
这种浪漫主义的反讽概念虽然带有绝对主观论意味,但它拓宽了反讽修辞意义,使其具有宏观的美学意义,同时还为新批评反讽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谈诗歌鉴赏的两个概念:悖论与反讽
单 的语法关 系 ;诗 的句式往 往不 合 乎 所谓 正 常 的逻辑 性 推理 , 而
是 以反常 的方式将 一些表 面看起 来 毫 不 相 干 的 事 物 与 感 觉 嫁 接 在
一
值 与意义 。诗人 在 自己的诗作 中 所表现 的荒诞性 存在 ,往 往是在 他最清醒时候的真实思想状况。 开 愚诗 《 往昔 》 : “ 早晨 , 父 亲 拉着儿子 的小手, 走 进 故 宫, 黄 昏,
喻 ,诗人 把人 的一生浓缩 于一天 之 中, 用一个特 定的事件 去描述 ,
突 出表 现 的 是 人 在 绵 亘 的 时 间 长 河 中 真 实 与 虚 无 的 时 间 知 觉 。 这 就 不 能 不 让 读 者 反 思 自身 存 在 的 意 义 到 底 是 什 么 。当然 , 诗 中 还 隐
合 。在诗 中, 荒诞是一种整体 的表
现方式 , 抑或 言语方 式 ; 它 是 以 人 的 存 在 方 式 表 现 出来 的 人 的 荒 诞 意 识 和 荒 谬 处 境 为 前 提 ,是 一 种 必 须 以 心 理 真 实 为 基 础 条 件 的 生 存 体 验 。人 之 所 以 在 生 活 中 有 荒
诗 的无 理 性 ,并 不 是 说 写 诗 是 不 讲 道 理 的 胡 乱 拼 凑 与 生 搬 硬 套 ,而 是 强 调 诗 要 区 别 于 世 俗 意
子却成 了满脸 皱纹 的老人 ?— — 这 是 人 对 时 间 感 知 上 的荒 诞 。儿
子 老 了 ,父 亲 去 了 哪 里 ?不 言 而
配 、省 略 跳 接 的 无 理 性 的 语 言 组
的、 跳 跃 的思想 深 处 , 然 后 熔解 , 抑或爆炸 。“ 地 火在地 下运行 , 奔 突” , 如 同人的生命 最活跃 部分 的 潜意识 ,只有语 言的探 头透过 意 识的 老茧 , 才能触及 生命 的内涵 , 直指本质 。
“悖论”与“反讽”:克林思·布鲁克斯诗学概念重申
第15卷第1期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15N o.1 2017 年1月Journal of Shunde Polytechnic Jan.2017文•史•哲研究“悖论”与“反讽”:克林思•布鲁克斯诗学概念重申李国栋(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在布鲁克斯诗学中,“悖论”是诗歌语言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手法,“反讽”是诗歌语言的普遍修辞和意义机制。
二者的区别在于:在内涵上,“悖论”含有一个矛盾等价式,而“反讽”只需要语境的压力;在哲学层面上,“悖论”倾向于诗歌本体论,而“反讽”倾向于诗歌方法论;在问题结构上,“悖论”所关涉的是“诗歌真理”的问题,而“反讽”所关涉的是“诗歌主题”的问题。
布鲁克斯虽然在术语的运用上有些随意,但却并没有混淆这两个概念。
关键词:克林思•布鲁克斯;悖论;反讽;新批评;诗学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138(2017)01-0070-05DOI:10.3969/j.issn.1672-6138.2017.01.013作为二十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克林思•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1906— 1994)的诗学理论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追捧和张 扬。
布鲁克斯最重要的诗学贡献在于扩大了“反 讽”(irony)的概念,并将之用于细读法;但是,他的“反讽诗学”也同时受到了诸多批评。
在国 内,批评的声音首先来自赵毅衡:“新批评的‘反 讽’理论中首先一个触目的混乱是将悖论与反讽两 个术语混用。
”⑴184“实际上,在布鲁克斯手里,这两者没有根本区别。
他前后两文的混乱是术语上 的混乱,而不是概念上的混乱。
”⑴185其实,“术 语上的混乱”是指两个术语的内涵被同化,当然也 即“概念上的混乱”。
李嘉娜认为:“在布鲁克斯 的一些诗歌批评中,不仅反讽运用得令人惊讶,而 且还把反讽与悖论相混,即把反讽当作悖论,或把 悖论当作反讽。
”[2]李卫华同样认为:“与‘悖论’一样,‘反讽’也是布鲁克斯着力阐释的一个明显的 混乱:将‘悖论’与‘反讽两个术语混用。
数学中的悖论
古希腊人曾为此大伤脑筋,怎么会一 句话看上去完美无缺,自身没有矛盾,却 既是真话又是假话呢!一个斯多噶派哲学 家,克利西帕斯写了六篇关于“说谎者悖 论”的论文,没有一篇成功。有一位希腊 诗人叫菲勒特斯,他的身体十分瘦弱,据 说他的鞋中常带着铅以免他被大风吹跑, 他常常担心自己会因思索这些悖论而过早 地丧命。在《新约》中,圣· 保罗在他给占 塔斯的书信中也引述过这段悖论(1:12 – 13)。
乔纳· 斯威夫特在一首诗中写了一段关于跳蚤的 无穷倒退,数学家奥古斯塔斯· 德摩根把它改写为: 大跳蚤有小跳蚤 在它们的背上咬, 小跳蚤又有小跳蚤, 如此下去 没完没了。 大跳蚤倒了个儿——变小 上面还有大跳蚤, 一个上面有一个, 总也找不到 谁的辈数老。
7.爱丽斯和红色国王
M:柏拉图—苏格拉底悖论有两个无穷 倒退。这正像在《透过镜子》中的爱丽 斯和红色国王一样。 爱丽斯:我在做梦,梦见了红色国王。 可是他睡着了,梦见我正做着关于他的 梦,在这儿他也在梦见我。啊,我的天! 这样梦下去哪有个完。
6.无穷的倒退
M:机器受到的难题就像人碰 到要解答 一个古老的谜?。 问题:鸡和鸡蛋,到底先有哪 个? M:先有鸡吗?不,它必须从 鸡蛋里孵 出来,那末先有鸡蛋?不,它 必须由鸡 生下。好!你陷入了无穷的倒 退之中。
鸡和鸡蛋这个古老的问题是逻辑学家称为“无 穷倒退”的最普通的例子。老人牌麦片往往装在一 个盒中,上面的画是一个老人举着一盒麦片,这个 盒上也有一张画有一个老人举着一盒麦片的小画片。 自然,那个小盒上又有同样的画片,如此以往就像 一个套一个的中国盒子的无穷连环套一样。《科学 美国人》1965 年 4月号有一个封面,画着—个人眼 中反映着这本杂志。你可以看到在反映出的杂志上, 也有一个小一点的眼睛,反映出一本更小的杂志, 自然这样一直小下去。在理发店里,对面的墙上有 很多相向的镜子,人们在这些镜子中可以看到反照 出的无穷倒退。
悖论与反讽《孔乙己》
悖论与反讽《孔乙己》《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它以故事中人物的名字命名,讲述了一个穷苦酒鬼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遇。
这个故事里充满了悖论和反讽,它传达了对社会制度和人性的批判和反思。
首先,孔乙己这个人物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他失去了一切,只剩下了荒废的身体和一颗正直而高傲的心。
他是个出身卑微的人,没有文化,没有金钱,没有社交圈,却有了一种稀奇的精神状态。
他看透了现实,看透了形式,看透了人心,他知道“越穷越自由”,他对所谓“好人、大众”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
其次,孔乙己这个故事也体现了反讽的手法。
孔乙己是个倔强而坚定的人,他拒绝了社会的规则,也拒绝了所谓的“好人”、“大众”的评价,他认为自己有尊严,有自由,有理财的权利。
可是,最后他却因为自己坚持自我的态度而死亡。
这也是一种反讽,他身体虽死,但精神却永远存在。
他以自己的生命,体现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并非仅仅是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价值观。
再次,这篇短篇小说还体现了对社会制度的反思。
这个故事中,孔乙己这个穷苦酒鬼在官府的镇压下无法自主,无法理财,无法生存。
这表明,社会制度对个人的自由、尊严和创造力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需要用无畏的勇气来表现自己的态度和价值。
因为并非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人生,有时不得不跟随别人的规则去过日子。
综上所述,《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充分表达了悖论和反讽,传达了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物形象的再现,更是一种高傲、挑衅的生命态度。
在这样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初心如磐的人,也可以看到体制下受压迫的人。
更重要的是,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学到,尊重个人自由、价值和创造力,是我们建设美好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
悖论相关知识点总结高中
悖论相关知识点总结高中一、悖论的概念和特点悖论(Paradox)一词源自希腊语“para”(反对)和“doxa”(意见),意为“反常的意见”。
悖论是指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或论证形式,它在逻辑上无法成立,而且通常是深奥而难以理解的。
悖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自相矛盾:悖论的论证过程中常常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即前提和结论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冲突,无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2. 深奥难解:悖论往往涉及到深刻的逻辑思考和哲学思考,需要对相关知识有较高的理解和掌握;有些悖论之所以称为悖论,是因为其背后蕴含着某种深刻而难以理解的哲学命题。
3. 对逻辑推理的挑战:悖论的出现挑战了人们对于逻辑推理的认知,使人们重新审视逻辑原理和常识的适用性,从而推动了逻辑学领域的发展。
4. 吸引人的兴趣:悖论常常具有一种神秘和迷惑人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对于其深层含义的探索和思考。
二、著名的悖论1. 赫拉克利特悖论: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你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一命题意味着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河流水流不息,永远不可能是同一条河流。
2. 赛德阿比尔悖论:赛德阿比尔悖论是一个涉及概率和逻辑的悖论,即在一个村庄中,有一个男人声称他是这个村庄中唯一不说谎的人,这引发了一个悖论:如果他说的是真话,那么他就不是唯一不说谎的人;如果他说的是谎话,那么他依然是唯一不说谎的人。
3. 贝利桶悖论:贝利桶悖论涉及到容积的悖论,即在一个贝利桶中,上半部分装满了水,下半部分装满了油,按理说水和油是不可能混合在一起的,然而现实中却是两者可以混合在一起。
4. 赌徒悖论:赌徒悖论是一个牵涉到概率和赌博的悖论,即一个赌徒在连续多次赢得赌局后由于得意忘形而大把下注,最终导致破产。
5. 贝尔森利特悖论:贝尔森利特悖论是一个涉及到无限集合的悖论,即一个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可以和一个真子集有相同的势(大小)。
三、悖论的意义和影响悖论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于逻辑推理和哲学思考的深刻探讨,对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悖论”还是“反讽”
2012.01学教育12“悖论”还是“反讽”——再读罗伯特·勃朗宁的“我已逝的公爵夫人”周江源(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罗伯特·勃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后期与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并峙的伟大诗人。
他对“戏剧独白”的独创性运用和发展奠定了自己在英国诗坛的地位。
“我已逝的公爵夫人”是勃朗宁的“戏剧独白”技巧运用的代表诗作。
在这首独白中勃朗宁成功地运用了“反讽”这一艺术手法。
而在现实生活中,“反讽”常常被误读为“悖论”。
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我已逝的公爵夫人”的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区别和使用这一对批评术语。
[关键词]悖论;反讽;罗伯特·勃朗宁;“我已逝的公爵夫人”罗伯特·勃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后期与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并峙的双峰之一。
他与夫人伊丽莎白的恋情更是广为流传,堪称英国文坛的一段佳话。
《指环与书》的发表以及他对“戏剧独白”这一诗歌体裁的独创性地运用和发展奠定了自己在英国诗坛的伟大地位。
一、引言“我已逝的公爵夫人”之于勃朗宁就像《哈姆莱特》之于莎士比亚。
“我已逝的公爵夫人”是勃朗宁戏剧独白手法运用的代表作。
戏剧独白指的是“剧中某一人物那个‘无言听话人’的所言所行,使独白人无意识地暴露自己的气质与性格特点”。
[1]故事取材于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公爵杀妻的故事。
“我已逝的公爵夫人”也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关于勃朗宁这首诗作的评论和赏析也屡见报端。
2011年,赵春阳和张蔚联名发表“《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中悖论技巧的运用”一文,指出该诗是典型的悖论。
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深知悖论和反讽是一对经常容易混淆的概念。
笔者试从“我已逝的公爵夫人”的解读入手,更深地去探讨这一对新批评理论的术语,以期让读者更好地区别和使用这一对概念。
笔者通过对该诗的再读,认为勃朗宁的这首诗应该是一个反讽,而不是一个悖论。
二、悖论与反讽悖论“是一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荒诞不经,但最后被证实是很合情合理的陈述”。
用细读法赏析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对反讽与悖论两种赏析方法的使用
其操 作 过 程大 致分 为 以下 三 个 步骤 : 先 是 了解词 义 。 首 然
后 是理 解语 境 , 后 是把 握 修辞 特 点 。 批评 于 五十 年代 最 新 后 期 开 始 衰 败 ,但 新 批 评 的 一 些 基 本 论 点 和 方 法 已 在 美 国文学 批评 和 文学 教 学法 中留下 无 法消 除 的痕 迹 。有人 讲 : 如 果 说 新 批 评 已 经 死 去 ,那 它 是 像 一 个 威 严 而 令 人 “ 敬 畏 的 父 亲 那 样 死 去 的 。 新 批 评 给 当 代 文 学 批 评 留 下 了 ”
评 实 践 中 自觉 地 运 用 。 本 文 利 用 英 美 新 批 评 派 的 细 读 法 中 的反 讽 与 悖 论 两种 方 法 对 中 国 古 代 诗 歌 — — 李 商 隐 的 《 题 ・ 是 空 言去绝 踪 》 行 分析 。 无 来 进 关键词 : 讽 反
绝踪 》
些 被 普遍 接 受 的观 念 和概 念 。
新 批 评 渐 趋 衰 落 ,但 新 批 评 提 倡 和 实 践 的 立 足 文 本 的 语
义 分 析 仍 不 失 为 文 学 批 评 的 基 本 方 法 之 一 ,它 对 当 今 的
或 相 反 )人 们 称 俄 狄浦 斯 王 是 “ 全 的人 主 , 慧 的神 , 万 聪 明 ”然而 却 不知 他在 何 处 , 是怎 样 降生 的。 , 他
义颠 倒 , 就 是 反讽 。 这
出版 的 《 批 评 》 书 , 这一 流派 的起 源 则 可 追 溯 到 艾 新 一 但
略 特 和 瑞 恰 兹 。艾 略 特 可 视 为 新 批 评 的 思 想 先 驱 。 他 在
《 统 与 个人 才 能》 文 中提 出 了一 个 重要 论 点— — 非 个 传 一
文本分析[5篇范文]
文本分析[5篇范文]第一篇:文本分析第三讲事件、故事、情节一、俄国形式主义者对“事件”(本事)和“情节”的认识俄国形式主义者们认为:作家对事件所进行的组织安排(情节)要比事件本身重要得多。
什克洛夫斯基把进入小说的材料即生活中的事件(包括虚构的)称为“本事”,而把对事件所进行的艺术加工(包括提炼和组织)称为“情节”。
再换一个更简单明白的说法:事件只是材料,而情节则是程序。
什克洛夫斯基说:“人们常常把情节与故事混为一谈。
实际上,故事只是组成情节的材料。
因此,《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情节不是男主人公和达吉雅娜的恋爱故事,而是由引入插叙而产生的对这一系列事件的加工。
” 埃亨巴乌姆也认为:俄国形式主义者们的研究使“情节概念与事件概念之间的区别得以明确。
情节的概念指的是一种结构,而事件的概念指的是材料。
我们发现了情节的典型程序,由此为小说的历史和理论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他还说,“果戈理作品的布局并不是由事件决定的,因为他的作品中总是事件贫乏,甚至没有事件。
”托马舍夫斯基在其《文学理论》一书中专门论述了故事与情节。
他认为,故事是指实际生活发生的事,情节是读者了解这些事的方式。
在整个作品中,我们获知的彼此相互联系的全部事件叫作故事,它的特征是时间性和因果性,显示事件的客观发展进程和自然发展顺序。
托马舍夫斯基:“作品中事件的艺术建构分布叫做作品的情节。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不可能颠倒时间顺序,但在文学作品中,事件发生的顺序却可以随心所欲地颠倒重组。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件都不可能重复发生第二次,但在文学作品中,同一事件却可以在情节分布中反复出现多次。
这就是情节不同于故事的地方。
维戈茨基在《艺术心理学》依据以上原理提出:故事尽管相同,但由于情节不同,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福斯特关于“故事”和“情节”的理论福斯特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文论家。
他的“小说面面观”的演讲,深受好评,被誉为“二十世纪分析小说艺术的经典之作”。
my last duchess修辞手法列举
my last duchess修辞手法列举一、悖论1.悖论(paradox)的定义悖论是一个涉及数学、哲学、逻辑学、语义学的等非常广泛的论题,是一种现时的科学理论体系所解释不了的矛盾。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产生之初,也就是说,从人类开始用大脑思考,拥有足够智慧将具体的事物用抽象逻辑表示出来,并开始作出判断时,就导致了矛盾的陈诉,也就产生了悖论。
悖论(paradox)最早是来自希腊语“p 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但实际的意义远比此丰富。
它包括一切与人的直觉和日常经验相矛盾的命题,其结论会使我们惊异无比。
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论,它们震撼了逻辑和数学的基础,激发了人们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和爱好者的注意力。
解决悖论难题需要创造性的思考,悖论的解决又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全新的观念。
文学悖论语言可分为“奇异”和“反讽”两种形式。
文学语言中,为追求语言的“超凡脱俗”,表达式的字典义和语境义常常出现偏离,偏离的极致便是对立,于是产生悖论。
悖论是对立的语境在同一语言表达中的体现,理解悖论须从明确语境入手。
2.悖论的主要形式(1)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错了,但实际上却是对的。
(2)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似是而非的理论)。
(3)一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可是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
3.新批评中的悖论1942年,布鲁克斯发表《悖论语言》,将它从修辞学中引入到诗歌研究来,它是指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有意对语言加以违反常规的使用,并把在逻辑上不相干的甚至对立的词语联结在一起,使之互相作用、互相碰撞,从而产生诗义。
戏剧诗《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中出现悖论的地方无不存在着反讽、含混等。
因为在新批评理论或者说布鲁克斯的理论中将“悖论”这个词的意义也作了“微小的变动”,或多或少“破坏”了它的“词典意义”。
他精心选择的例证无疑有意扩大了悖论的范围,他把“惊奇”(wo nder)和“反讽”(irony)都悄悄划入悖论的麾下。
浅析《孔雀东南飞》中的悖论与反讽(网友来稿)
吴晓祈关键词: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封建礼教悖论反讽《孔雀东南飞》是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的乐府民歌,还记得当时老师说这是一篇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进行揭露与批判的作品。
这样概括它的主题或许是无可非议的吧。
但如今再读,我们却强烈感受到作品中包含的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更为具体、深刻的认识,以致有了尝试将一些也许未免浅薄的看法写下来的冲动。
本文尝试运用悖论、反讽等工具对《孔雀东南飞》进行解读。
我们知道,刘兰芝之所以被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焦仲卿的软弱,而焦仲卿的软弱却是一个封建“孝子”的典型表现,一个官僚阶级对大汉王朝“以孝治天下”思想的自觉或不自觉的遵奉。
我们当然不能以今人的要求去衡量焦仲卿,并大义凛然地说他落后愚昧;相反地,我们只能以历史的眼光、以当事人的处境去理解他、同情他。
那么,刘兰芝之死确乎能以简单的“死于封建礼教的迫害”一语作结?非也,盖因焦仲卿对焦母之“孝”,并非终置刘兰芝于死地之源也。
刘兰芝被遣归家之后,县令遣媒提亲,当她向刘母表明与焦仲卿“结誓不相离”时,刘母并不多加逼迫: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而当刘兄逼嫁时,刘母却始终不致一辞,更不劝阻。
由此可见,在刘家,掌握话语权的人是刘兄,而作为“家长”的刘母的行为却也自有其依据――汉代礼教对妇人的“三从”(在此主要表现为“从子”)规范。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刘母的“从”使刘兰芝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如果说刘兰芝的“被遣”可以归因于焦仲卿对封建“孝”道的“顺”,那么,刘兰芝的被刘兄“逼嫁”则大可归结为刘母对刘兄的“从”。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统一于封建礼教之下以焦仲卿为代表的“孝”道思想和以刘母为代表的“三从”思想,原本同为统治阶级用于道德教化的工具,在此却通过刘兰芝的遭遇被置于深刻的悖逆之中,封建礼教自身的矛盾性昭然若揭,正是这一悖论所形成的巨大合力,最终酿成了刘兰芝的悲剧。
因此,刘兰芝悲剧的深刻意义,就在于她是在封建礼教下受着相互对立的两种力量的共同摧残而走向绝路的女子。
简述布鲁克斯的“悖论与反讽”
简述布鲁克斯的“悖论与反讽”(1)布鲁克斯主张文学批评应当只关心作品本身,文学作品应当是一个和谐整体,对于一件成功的作品来说,形式和内容是不能分割的。
(2)作品的形式关系包含了逻辑关系但又超出了逻辑关系。
总体上说,文学是隐喻的、象征的。
布鲁克斯对作品形式的关注主要体现在运用语义学方法对作品的语言和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上。
(3)虽然反讽和悖论这两个词语之间的区别不是本质性的,但布鲁克斯对文学作品中的悖论和反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4)关于悖论:①悖论是修辞学上的一种修辞格,指的是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就是诗歌语言和结构的各种平面不断倾倒产生种种重叠、差异和矛盾。
②这样一种悖论的语言正是布鲁克斯心目中理想的诗歌语言,他把悖论的使用从语言上扩展到结构,把它作为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③在诗歌创作中有意将词语扭曲变形,并把在逻辑上不相干的词语联结在一起碰撞矛盾,诗意正是在这种不协调中产生的。
④悖论产生的奇异效果让平常之物看起来不平常,从而充满了诗意。
玄学诗运用悖论的手法炉火纯青,所以布鲁克斯认为玄学诗是英诗的最高峰。
(5)关于反讽:①反讽指的是所说的话与所要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是语词受到语境压力造成意义扭转而形成的所言与所指之间对立矛盾的语言现象。
这也是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
②科学语言是不会在语境的压力下改变意义的。
但诗歌语言则是多义的,诗人使用的词包含多种意义,是具有潜在意义能力的词,是意义的网络。
③反讽鲜明地表现出诗歌语言的这一特征,是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扭曲。
④反讽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方面由诗歌的本体特征决定,另一方面则为文学语言本身的难控性和经验的复杂性所制约。
诗歌需要依赖言外之意和旁敲侧击使得语言具有新鲜感。
悖论与反讽的文学作品
悖论与反讽的文学作品标题:《矛盾的和谐:悖论与反讽》导读:本作品探讨了悖论与反讽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通过揭示生活中的矛盾与矛盾背后的和谐,本文旨在挑战读者对世界的常规思维,并引导人们思考更深刻的问题。
全文约6000字。
第一章:悖论的引出悖论是一种具有逻辑矛盾的表述或情景,它挑战了我们的思维习惯。
本章将通过一系列悖论的例子,展示它们对于思维启发的重要性。
同时,悖论的常见应用领域也将得到介绍。
第二章:反讽的解构反讽是通过对现实与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行嘲讽或讽刺,来实现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本章将详细解构反讽的构造和表现手法,并通过几个经典例子来说明其影响力。
第三章:悖论与反讽的结合悖论和反讽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相互结合,共同构造引人深思的故事。
本章将以几个文学作品为例,阐述它们如何通过悖论和反讽来表达对世界的观察和批判。
第四章:生活中的和谐悖论悖论并不一定带来困惑和混乱,它们也反映了生活的多样性和矛盾的和谐。
本章将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探讨这种和谐背后的思考和启示。
第五章:文学作品中的反讽和解构反讽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
本章将以几个文学作品为例,展示反讽如何消除歧义和误解,揭示故事的真实含义,并引导人们深入思考。
第六章:悖论与反讽的现代发展悖论和反讽作为文学表达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本章将介绍一些现代文学作品中悖论与反讽的新面貌,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结语:悖论与反讽是文学作品中引人深思的要素。
通过揭示自然与社会、生活与文学本质的矛盾,它们挑战了人们的思维智慧。
本文试图通过对悖论与反讽的解析和实例分析,引导读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这种思考不仅有助于理解文学作品,还能启迪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并促进个人形成更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解能力。
关于“悖论”的理解与应用
关于“悖论”的理解与应用悖论,亦作吊诡或诡局(在有些场合“佯谬”是悖论的别名),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
悖论的英文paradox一词,来自希腊语“para 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
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
古今中外有不少著名的悖论,它们震撼了逻辑和数学的基础,激发了人们求知和精密的思考,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和爱好者的注意力。
解决悖论难题需要创造性的思考,悖论的解决又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全新的观念。
古希腊四大悖论1.两分法悖论因为一运动物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必须先抵达距离目的地之一半的位置。
即:若要从A处到达B处,必须先到AB中点C,要到达C,又须先到达AC的中点D。
如此继续划分下去,所谓的“一半距离”数值将越来越小。
最后“一半距离”几乎可被视为零。
这就形成了此一物体若要从A移动到B,必须先停留在A的悖论。
这样一来,此物体将永远停留在初始位置(或者说物体初始运动所经过的距离近似0),以至这物体的运动几乎不能开始。
因此,我们得出了运动不可能开始的结论。
悖论的解释其实此悖论的解释如下:此悖论在设立时有意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从A到B的“运动”必须是一个时间相关的概念而不仅仅是距离的概念。
也就是说如果运动的速度为0的时候这个悖论为真!但是一旦运动起来,必然有一个速度,速度等于经过的距离除以历经的时间。
什么时候速度为0呢?一种情况是距离为0,根本没有要动,另一种情况大家一般会忽略掉,就是经历的时间趋近于无限,不论距离多大,只要是一个固定值,那么速度就是0,于是悖论就成立了。
此悖论虽然没有提及时间,但是却故意掩盖了时间这个因素。
这同最小分割无关,因为在数学上,无限分割是成立的。
2.阿奇里斯悖论动得最慢的物体不会被动得最快的物体追上。
由于追赶者首先应该达到被追者出发之点,此时被追者已经往前走了一段距离。
因此被追者总是在追赶者前面。
第七章 悖论与反讽
2.情境反讽 情境反讽指人物行为与情境的不协调。 越是道貌岸然的人物,越是暴露自己卑鄙 的灵魂;越是庄严神圣的场合,越是做出 滑稽可笑的事情;或者,越是荒唐的行为, 越是做得郑重其事。
3.互文反讽
互文反讽是话语背后隐藏着另一个文本,而且另 一个文本参与当下文本的解读时,构成一种意义 的相悖。 例如《西厢记》中有“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在原作中,没有否 定的意思。而在后来的种种文本中,“待月西厢 下”就是偷情的一种暗示性表达。 有些地方民间甚至把风流女子称为“半拉门儿”, 就是“半开门”的意思,疑心就是出自《西厢 记》,构成一种互文反讽。
超越语义学的现代分类
1.言语反讽 上述的各种反讽多数属于言语反讽,也就 是言语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的不一致。
闻一多《洗衣歌》
洗衣是美国华侨最普通的职业。因此 留学生常常被人问道:“你的爸爸是 洗衣裳的吗?”许多人忍受不了这侮 辱,然而洗衣的职业确乎含着一点神 秘的意义,至少我曾经这样的想过, 作洗衣歌。 (一件,两件,三件,) 洗衣要洗干净! (四件,五件,六件;) 熨衣要熨得平! 我洗得净悲哀的湿手帕, 我洗得白罪恶的黑汗衣, 贪心的油腻和欲火的灰,…… 你们家里一切的脏东西, 交给我洗,交给我洗。 铜是那样臭,血是那样腥, 脏了的东西你不能不洗, 洗过了的东西还是得脏, 你忍耐的人们理它不理? 替他们洗!替他们洗! 你说洗衣的买卖太下贱, 肯下贱的只有唐人不成? 你们的牧师他告诉我说: 耶稣的爸爸做木匠出身,
也就是说,无诗不悖论,无 悖论则非诗。 布鲁克斯的目的是为了区分 科学文体与文学文体的不同 特征。当然,他这样做显然 是把悖论过度扩大化了。
什么叫悖论有哪些有名的悖论
什么叫悖论有哪些有名的悖论bèilùn (paradox,也称逆论,反论)在逻辑学上指可以同时推导或证明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的理论体系或命题。
悖论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由一个被承认是真的命题为前提,设为B,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后,得出一个与前提互为矛盾命题的结论非B;反之,以非B为前提,亦可推得B。
那么命题B就是一个悖论。
当然非B也是一个悖论。
我们可以按照某些制定或约定的公理规则去判定或证明某一命题的真假,但是我们按照制定或约定的公理规则去判定或证明有些命题的真假时,有时却出现发生了无法解决的悖论问题,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自然在整体上是包含多样性的,而我们却置这些情况于不顾,而专门关注属于我们感兴趣的那一种特殊情况,当特殊情况与其它相反的情况或普遍性存在的一般情况相遇时必然产生某种相悖的结论。
不是数学悖论对数学基础产生大的危机影响,而是对逻辑和认识产生重大影响。
无限 *** 本身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规定,有限是可以称为 *** ,无限是不能称为 *** 的。
*** 是指表示在某一个范围内,无限则是指范围为无限大的,否则就不应该称为无限而称有限。
无限不应该成为一个任意性选择或适用的范围,一个数量当超过人类所能达到或认识的程度便进入无限的范围之中。
到现在为止,人类还没有完全清楚地知道我们所能认识到的半径有多大,所以无法准确精确地规定无限与有限它们之间的界限究竟在那里。
*** 本身的概念就是一个没有限制性的概念,总的 *** 可任意分成若干 *** ,都是 *** ,确切地说我们不知道究竟是在那种意义前提限制下的 *** 。
子 *** 中存在悖论,或与别的 *** 之间存在悖论,子母 *** 之间也还存在悖论,因为在每种具体的子*** 中都有属于它自身的规定规则,只在自身范围有效。
超越范围则失效,这是永远不可避免或取消的。
除非取消类的*** 层次之间的区别,那么又不符合对待具体事物的态度,无法满足实际应用要求。
张无说谈:“悖论”不是一个荒谬的东西.修改doc
张无说谈“宇宙悖论原理”:“悖论”不是一个荒谬的东西
“悖论”是一个外来的哲学用词,简单说就是“自相矛盾”的代名词。
在西方逻辑学中,原指逻辑关系中遇到的神奇的、不合常理、令人无法理解的自相矛盾现象,并没有明确的褒贬之意。
然而,中国古代的“悖”字,则具有悖谬、荒谬、混乱、谬论的含义,也就是说中国人意识中的“悖”字是完全贬义的。
这也带来了翻译“悖论”这个词语时的困难和混淆,甚至有人直接将悖论定义成为“错误的理论”。
另外一方面,整个人类世界曾经对于“自相矛盾”的自然关系和现象基本上是持否定和不予接受态度的。
这是因为根据传统“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A≠B,凡是自相矛盾的东西,我们人类都在极力地避免、排斥和消除。
这也就更加深了人们对于“悖论”一词的曲解。
(新次元能量画《乾皇金贵》作者:林耕进台湾)
随着“宇宙悖论原理”问世,“自相矛盾——悖论”被视为宇宙事物的本质关系属性。
因为我们总是以“总体同一性”的角度来认识宇宙本身的。
包含着一切不矛盾(不悖论)的总体性宇宙同时也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矛盾(悖论)关系,因此必然形成宇宙自身的自相矛
盾——悖论关系。
“悖论”并不是一个荒谬的东西,悖论不是谬论!。
浅析《伤逝》的修辞研究手法
浅析《伤逝》的修辞研究手法一、悖论悖论通过逻辑悖论和修辞悖论两种形式,把相互矛盾的正反两方面都呈现出来,是一种狡黠的语言技巧。
在《伤逝》中,悖论无处不充斥其间。
分析如下:1."涓生的手记"与"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与悲哀"。
"手记"是一种既成的事实(正在写的),"如果"则构成的是一种假设和怀疑。
两者就构成了一种确定中不确定的逻辑悖论。
2."半枯的槐树的新叶"。
仅从季节特点来论,"半枯"象征着秋冬,"新叶"象征着春天,一枯一新间,构成了反季节上的逻辑悖论。
3."她的勇气都失掉了,只为着阿随悲伤,为着做饭出神然而奇怪的是,倒也并不怎么瘦损"。
按常理,悲伤常会在身体上留下痕迹,消瘦是其表现之一,但"并不怎样瘦损",这既是一种逻辑悖论,又是一种修辞悖论,更构成了一种反讽和隐喻。
二、反讽鲁迅曾经的求学求医经历,足以使他成为一个冷静的以生理和心理科学为至上原则的人道主义者。
他不是一个彻底的殉道者,总要来点"假慈悲",掀起点涟漪,最后推向殉道的复活之路。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1.对面部表情的描写。
子君的脸部属于生理的一部分,而面部表情则可以反映心理的某些层面。
她的脸色由"微笑-柔和-凄惨-灰黄-稚气的闪闪的光泽"的变化,其实是对她精神的一种对应和违背,到最后精神的新生与复活。
这"对应与违背"的桥梁是对精神的隐喻和反讽。
子君由"幸福-忙碌(还是幸福的,为爱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绝望(假光泽对应假幸福)",这并不是鲁迅真的慈悲,因为子君用死抹杀了她对生的所有希望,她也跨向了新的"生"路。
如此,她不用再去"伤逝"了,真的就是"没有什么,-什么也没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悖论”还是“反讽”
作者:周江源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01期
【摘要】罗伯特·勃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后期与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并峙的伟大诗人。
他对“戏剧独白”的独创性运用和发展奠定了自己在英国诗坛的地位。
“我已逝的公爵夫人”是勃朗宁的“戏剧独白”技巧运用的代表诗作。
在这首独白中勃朗宁成功地运用了“反讽”这一艺术手法。
而在现实生活中,“反讽”常常被误读为“悖论”。
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我已逝的公爵夫人”的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区别和使用这一对批评术语。
【关键词】悖论;反讽;罗伯特·勃朗宁;“我已逝的公爵夫人”
罗伯特·勃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后期与阿尔弗雷德·丁尼生并峙的双峰之一。
他与夫人伊丽莎白的恋情更是广为流传,堪称英国文坛的一段佳话。
《指环与书》的发表以及他对“戏剧独白”这一诗歌体裁的独创性地运用和发展奠定了自己在英国诗坛的伟大地位。
一、引言
“我已逝的公爵夫人”之于勃朗宁就像《哈姆莱特》之于莎士比亚。
“我已逝的公爵夫人”是勃朗宁戏剧独白手法运用的代表作。
戏剧独白指的是“剧中某一人物那个‘无言听话人’的所言所行,使独自人无意识地暴露自己的气质与性格特点”。
故事取材于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公爵杀妻的故事。
“我已逝的公爵夫人”也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
关于勃朗宁这首诗作的评论和赏析也屡见报端。
2011年,赵春阳和张蔚联名发表“《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中悖论技巧的运用”一文,指出该诗是典型的悖论。
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深知悖论和反讽是一对经常容易混淆的概念。
笔者试从“我已逝的公爵夫人”的解读入手,更深地去探讨这一对新批评理论的术语,以期让读者更好地区别和使用这一对概念。
笔者通过对该诗的再读,认为勃朗宁的这首诗应该是一个反讽,而不是一个悖论。
二、悖论与反讽
悖论“是一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荒诞不经,但最后被证实是很合情合理的陈述”。
例如华兹华斯“我心飞跃”中的一句名言“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从表面上看,这是不可能的,甚至是荒谬的。
这是对传统的父子关系的一种颠覆。
但是,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儿童所代表的是人类原初状态的人性的完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儿童成了成人、人类的父亲,是人类重返原初的中介”。
反讽源出于希腊文eironeia。
反讽通常有三种形式:一、言语反讽,即上述的第三个意思,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个温和的建议”就是一个反讽,因为他的这个建议不仅不“温和”,
而且是残忍的;二、戏剧反讽,它涉及的是戏剧或小说里的一种情节:观众与作家共同了解的实情不被剧中某个人物所知,结果他不是表现出不合时宜的言行举动就是预期违背命运的事情,或者道破事情的未来结局而又出于无意。
简而言之,它是指说话者的意图与作者的真实意图的矛盾;三、结构性反讽,指的是读者的期待与推测与真实的事件不相符。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反讽,比如:稳定性反讽、不稳定性反讽、浪漫式反讽等等。
“总之,一切形式的反讽所涉及的都是字面与实际意义、行动与结果、表象与真实的矛盾或不符。
”
三、“我已逝的公爵夫人”中的反讽
勃朗宁的这首诗中戏剧独白的手法使得短短的诗篇变得像一部戏剧那样厚重,它为读者展示出这样一个场景:公爵领着前来商讨婚事的使者欣赏自己前任夫人的画像,在夸夸其谈中不自觉地逐渐暴露出自己“十足的残暴、专制和贪婪”的本性。
我们从公爵的言谈中丝毫看不出丧妻之痛。
他向客人展示自己已故夫人的画像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收藏。
他称这幅画是“一个奇迹”,说公爵夫人就“像活着的时候一样”。
他从夫人那“深邃的热情和真挚的眼神”谈到面颊上那“绝非任何颜料所能复制的隐约的红晕”。
在鉴赏自己已故夫人的画像的同时,公爵对夫人生前的表现也表述出了自己的不满、妒嫉和怨恨之情。
接着,公爵又对夫人的“不轨”行为进行了谴责——“先生,不仅仅是她的丈夫的在座使公爵夫人面带笑容。
”
“她那颗心——怎么说好呢?——要取悦容易得很,也太易感动。
”自己的财产,甚至连她的笑容都只能属于他自己,这足以说明公爵的自私和狭隘的心胸,而这一切都是公爵自己无端的怀疑和猜测。
我们不要忘记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或许”。
“或许潘道夫偶然说过‘夫人的披风盖住她的手腕太多’或者说‘隐约的红晕向颈部隐没,这绝非任何颜料所能复制”。
“落日的余光;/过分殷勤的傻子在园中攀折/给她的一枝樱桃,或她骑着/绕行花圃的白骡——所有这一切/都会使她同样地赞羡不绝,/或至少泛起红晕。
”在公爵的眼中,夫人的这些行为和举止都是“轻浮的”,是不符合公爵夫人的地位和形象的。
再说这些普通人的礼物又怎么能和公爵“九百年光荣历史的姓氏”相提并论呢?可见,公爵是多么的骄傲和自大。
还有一点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忘却的是夫人的“微笑”。
“哦,先生,她总是在微笑,/每逢我走过;而问题是,谁人走过得不到/同样慷慨的微笑?”于是公爵再也不能容忍夫人再这样继续下去,最后下令让“一切微笑都从此制止”,杀死了夫人。
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夫人的微笑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相反地它通过艺术家的手定格为永恒,陈列在公爵的艺术收藏室里。
欣赏完了夫人的画像,公爵接着和来使又谈起了将要迎娶的新夫人的嫁妆。
“我再重复一声:/你的主人——伯爵先生闻名的大方促以充分保证:我对嫁妆/提出任何合理要求都不会遭拒绝;/当然,如我开头声明的,他美貌的小姐/才是我追求的目标。
”公爵口口声声称“(伯爵大人)美貌的小姐才是我追求的目标”,却念念不忘索要嫁妆,这是多么虚伪与贪婪的一副嘴脸。
这里,“object”一词意义含混,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目标;还可以指物品。
可见,这位伯爵大人的千金在公爵眼里和已故夫人一样都将成为自己的财产。
诗歌的结尾海神尼普顿驯服海马预示着新夫人的命运和前夫人一样也无法摆脱公爵的专制和摧残。
从诗歌的形式上看,该诗使用的是英雄偶韵体。
这一切无不显示出公爵极高的文学造诣、艺术修养和高雅的气质。
“似乎彬彬有礼,实则野蛮嗜杀;像是爱好艺术,文雅之至,却可以为了妒忌而将自己美丽的妻子杀死;作高贵的君
主,却同商人一样贪钱。
”这一切都是公爵通过自己的独白展现给读者的,而自己却不自知。
我们把这种剧中人物所言与读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称之为戏剧性反讽。
该诗题为“我已逝的公爵夫人”。
乍一看标题,进入我们“期待视野”的一定是一位高贵优雅、风华绝代的公爵夫人。
但随着阅读的进行,我们发现这只是公爵的一段独白。
这就是上文所提到的新批评理论中的结构性反讽。
虽然诗中找不出直接描写公爵夫人的诗句,但诗人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成功运用了戏剧独白这个艺术手法,通过公爵之口为我们展现出一位年轻貌美、纯真无邪、心地善良、平易近人并热爱生活和自然的公爵夫人形象。
从公爵夫人的画像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她非常美丽,并且可能有点害羞和天真,因为每当她丈夫或别人从她身边走过时,她经常“泛起红晕”。
她甚至把画师的恭维她的“无聊话”当成“好意”。
难能可贵的是她还怀着少有的平等观念,
“她对什么都一样”。
除了公爵本人之外,“所有这一切”,“都会使她同样地赞羡不绝,/或至少泛起红晕”。
她总是“面带微笑”,“容易感动”,哪怕是“落日的余辉”、“樱桃”和“洁白的骡子”,这一切都是夫人热爱生活与自然的体现。
细心的读者一定还记得夫人那“真挚的眼神”,“是从哪儿来的——这样的眼神?”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没有纯真的心灵又怎么会有这样的眼神?诗人寥寥数词就为读者勾勒出她的美好形象。
而这一切都被公爵因为自己的妒嫉和专制被无情地扭曲,最后竟招来杀身之祸,这难道不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吗?
四、结语
反讽经常被误认为悖论,因为“反讽与悖论有共同之处”,“都表现为一种矛盾的状态”。
“不同之处在于,悖论在文字上就表现出一种矛盾形式,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同时出现,而在一个真理上统一起来。
”
“而反讽则是没有说出来的实际意义和字面意义互相对立,说的是假相,意思暗指真相:即所言非所指。
”通过对“我已逝的公爵夫人”的解读,我们发现公爵的虚伪、贪婪和残忍,公爵夫人的貌美和纯真,作为矛盾的另一面(作者的真实意图)并没有直接呈现。
因此,我们可以说该诗是典型的反讽,而非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