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布局

合集下载

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

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

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容如下所示: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是指对乡村居住区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以实现乡村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乡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从乡村居住区规划的重要性、现有乡村居住区存在的问题和设计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的原则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乡村居住区规划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展望未来乡村居住区规划的发展趋势,为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会对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的重要性和目的进行概述,然后将在正文部分分析现有乡村居住区存在的问题,以及设计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的原则。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的关键要点,展望未来乡村居住区规划的发展趋势,并进行结语。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本文的内容和讨论重点,有助于理解和吸收文章的主要信息。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旨在提出符合乡村实际情况的有效规划方案,以满足乡村居民的居住需求和提高乡村居住环境品质。

通过对现有乡村居住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出设计乡村居住区规划布局方案的原则,以期为乡村居住区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乡村建设和发展。

同时,通过对乡村居住区规划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乡村规划建设的重视和关注,推动乡村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营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

2.正文2.1 乡村居住区规划的重要性乡村居住区规划是指对乡村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建筑设计、公共设施等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乡村居住区规划对于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规划的乡村居住区,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打造宜居宜业的环境,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规划调控下村庄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以达坂城区为例

规划调控下村庄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以达坂城区为例

规划调控下村庄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以达坂城区为例摘要:我国农村面积广大,为了对乡村居民点进行空间布局优化,有效指导村庄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及新农村建设实践。

本文以达坂城区村庄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为例,提出较为具体的优化方案,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与整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总体规划;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达坂城1引言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整治的大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其优化日益成为国内学术界重视的热点议题。

近年来,受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地规模大,建而不用,扩张无序、布局散乱,基础设备不完善、使用率低等问题的影响,农村人地矛盾加剧,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推进。

对农村居民点合理优化布局,在促进土地资源集约使用、改善生活生产环境的同事,还可以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本文以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的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乡村为研究对象,对优化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2区域概况达坂城区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段,乌鲁木齐的东南部,西临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乌鲁木齐县,东与吐鲁番市、托克逊县交界,北接芦草沟乡和阜康市、吉木萨尔县。

达坂城区行政区划总面积4759.2km2平方公里,包括水磨村、苇子村等21个行政村。

3现状乡村居民点布局现状问题分析3.1布局分散,多沿水网分布从整体来看达坂城区乡村居民点呈串珠式布局,村庄多自然形成于水系旁、沟谷中与道路两侧,个别村庄位于湿地保护范围区、洪水淹没区内,对生态保护、村民住房安全均有不利影响。

乡村之间的交通距离相对较远,布局较为分散,也造成了基础设施难以统一配套完善,资源浪费等问题。

图1 达坂城区现状街道、乡镇及村庄分布图3.2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高达坂城区域位置相对偏远,乡村土地利用较为粗犷,乡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较高,其中以阿克苏乡下辖的村庄比较典型。

2017年,阿克苏乡人口数约为3600人,98%为哈萨克族。

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辨析_以北京市郊区为例

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辨析_以北京市郊区为例

中国农村经济 2007.3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辨析*——以北京市郊区为例张强内容提要:对村庄的尊重体现了对农民权利的尊重。

简单地批评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简单地拿城市用地方式类比农村,是以“城市偏向”考虑农村问题的表现。

在农村居民点调整中要注意协调好农民需求与城市需求之间的关系。

通过适度调整解决农村居民点布局中存在的生存性、功能性、规模性、体制性、结构性等不合理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布局新农村建设“布局合理”是各种文献经常用到的说法。

人们往往把“布局合理”作为农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一种目标或理想状态,把“布局不合理”作为农村居民点的一类缺陷,并以此为由,把撤并村庄、腾出农民的土地供给城市“集约化利用”作为解决“布局不合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笔者认为,泛泛地批评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合理,简单地拿城市用地方式类比农村的方法,是以“城市偏向”来考虑农村问题的表现,在理论上缺乏依据,在观念上有失公允,在实践上非常有害。

为解决这类认识偏差,就需要认真研究何谓“布局合理”,什么是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的判据。

本文试以北京市农村居民点布局为例,探讨农村聚落布局合理性及其判据问题。

这种探讨只是初步的,以期引起规划、土地和农村等工作部门在新农村建设迅速发展时期对这些问题加以关注。

一、农村居民点布局是否合理的判据(一)判断农村居民点合理性的出发点是尊重农村居民的需要以村庄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居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

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是对村庄的第一位要求;村庄坐落是否能够满足村民对于居住和生产的需求,也是村庄布局是否合理的首要判据。

在现阶段,农村居民的主体是农民,农村居民点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农村集体土地既是农民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基本的生活资料,还是农民基本的保障手段。

农民作为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和祖祖辈辈的居住者,其权益理应受到保护。

法国乡村社会学者孟德拉斯(1991)在总结20世纪80年代乡村复兴时认为,乡镇的合法性体现了民主精神的根深蒂固,体现了一种尊重地方自治的明智。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各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逐渐增大,然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将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挂钩,作为缓解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关键之一,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在于如何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关键词】土地供需矛盾;土地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引言研究综述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加快,土地空间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一方面,乡镇招商引资及集镇发展无用地指标可用;而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方式粗放”。

乡镇及农村建设用地缺乏规划思想的指导,建设无规划或先行于规划,布局混乱;或与规划思想不相协调,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较低。

时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简称“增减挂钩”)政策的推行,一则使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提高,二则有力地缓解了发展无地可用的僵局,为城镇发展赢得了空间。

但是,土地供需矛盾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应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不能因为城镇发展寻得空间就忽视农民的利益,影响农村的稳定。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协调人地关系、增强区域经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农村居民点布局类型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农村居民点或新村规划布局,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1)以公社或场所在地为中心,建立完全集中式居民点(大集中)。

(2)虽有公社或大队所在地的集中式居民点,周围再分布有较小的集中式居民点(大集中+小集中)。

(3)以一个生产队为中心,建立小型集中式居民点(小集中)。

(4)沿用原有村落,就地改建进行改造。

(5)自发形成的小村落。

2 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2.1村庄建设选址不太科学有些村庄位于自然地质灾害多发区,村庄布局隐患多,形成“先天性”不合理。

在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危险区依然有村庄布局,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关于韶山市农村居民点规模与布局调整的思考

关于韶山市农村居民点规模与布局调整的思考

关于韶山市农村居民点规模与布局调整的思考摘要对韶山市农村居民点规模与布局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合理地提出了规模与布局调整的原则、思路、方法与方案,科学地制定了协调农村居民点规模与布局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存在问题;调整思路;措施;湖南韶山中图分类号f3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21-0395-0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关心“三农”的又一重要举措,长期以来,受历史习惯和自然条件限制,农村集镇建设落后,农村居民点规模小且布局散乱建设无序,建房占地面积多、浪费大,基础设施配套难、环境差,严重制约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善。

目前,韶山市为了农村居民点规模与布局的进一步优化,按照适度聚集、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不断壮大集镇、发展中心及基础居民点,集并自然村,控制独居户,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农村居民点规模发展,着力建设村情浓郁、人居环境良好、村镇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配套、交通便捷畅达、生产生活便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韶山农村居民点规模与布局现状及存在问题1.1总体现状通过对全市农村居民点的规模与布局现状调查来看,总体上基本合理,但也存在局部性不合理,需要通过适当调整实现进一步合理化。

一是基本合理。

农村居民点以50~200住户(200~800人口)的规模为主,基本上处于大中小规模农村居民点并存,以中型规模为主的格局;农村居民点分布具有较高的聚集程度;由于韶山市生态环境良好,没有地处自然环境恶劣、缺少生活条件的居民点聚集区。

二是农村居民点规模与布局不够适应城镇发展要求。

首先是从宏观布局看,随着城镇的发展和功能调整,出现了功能性不合理、规模性不合理、结构性不合理等多种情况。

其次是从微观布局看,许多农村居民点内部原有的结构性不合理的状况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微观上结构性不合理正在上升到制约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布局问题。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布局
有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缓解供地不足的矛盾
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居民点布局空间的理论基础
• 区位理论 • 规划理论 • 农村深层结构 原理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形式
分级布置形式,也可以看做 由分散到集中布置的一种过渡形式, 以一个比较大型的居民点如集镇、 中心村为中心,周围带几个小村, 这种布局形式的最大优点是把现状 和远景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从现有 生产水平出发,又可以照顾到生产 发展和生产经营中心布局的现要求。 便于村庄分布逐渐从分散走向集中。
自然条件的制约 传统文化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得推动
国家政策的改革
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 • • • • • • 村庄建设选址不太科学 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功能不齐全 居民点用地缺乏统筹规划,无序建设严重 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疏于管理 农村居民点人居环境较差 土地执法力度不够 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 农村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低,浪费严重
目 录
释义居民点、农村居民点 中国居民点分类体系图
农村居民点研究意义、理论基础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形式、现 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农村居民点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释义(一)
居民点[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 聚定居地点。人类的各种集居地,又称聚落。各
种职能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集镇和村落都是居民 点。

大小居民点分布成条状, 沿交通线而立,如串珠一般, 如沿铁路干线、公路、河流 分布。两条或更多交通干线 上的枢纽,往往形成较大的 经济中心,如形成集镇等。 在农村,有时沿一条山坡、 一条河流、一条公路形成许 多居民点。
同一级居民点集中于一处 的布置形式。平原地区由于地 形平坦,便于集中。在一个村 范围内,人口集中居住,可以 使布局紧凑,用地节约,工程 投资少,也有利于改善居民文 化物质生活。

我国农村居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居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 村 是 空 间 和 人 口资 源 的 集 中地 . 农 村 的基 本 单 元是 村 庄 .村 庄 的 构 成 细 胞 是 民 居 。 居 民点 布局 虽 是 一 个 具 体 问 题 .但却 是 关 乎 我 国最 大 的 空 间 资 源及
最 大 多数 人 切 身 利 益 的 一 件 大 事 .是 研
前 农 村 的 居 住 建 设 情 况 分 析 .o 以 上 9% 的农 村 住 户 没 有 正 规 的设 计 模 式 。 一 方 面 由 于 村 民 集 居 点 缺 乏 科 学 的 功 能 规
划 。 局 结构混乱 。 路 网络不 合理 , 布 道 主
祖 房 仍 留 着 , 成 “ 心 村 ” 这 种 现 象 在 形 空 ,
山区 尤 为 普 遍 。 2 我 国 农 村 居 民 点 布 局 存 在 问 题 的 原

21 认 识 上 的 偏 差 .
房 、 房 ( 房 、 舍 、 所 ) 本 按 联 体 辅 柴 蓄 厕 基 或连片设置 和附地相互分割包围 。 场 、 晒 庭 院 、 庭 作 坊 混 杂 。 成 了用 地 浪 费 及 家 造
环 境 质 量 的 恶 化 。 另 一 方 面是 长 期 以 来
211 一 些 部 门领 导 认 识 上 的偏 差 。 他 .. 们 认 为 乡村 城 镇 化 .更 重 要 的 是 如 何 扩
大 城 镇 规 模 .而 不 重 视 长期 有农 民 留 驻
的一 些措 施
工 程 量 大 、 本 高 、 位 难 、 平 低 , 量 成 到 水 大
农 民 不 能 享 受 基 础 配 套 设 施 .生 活 质量 较 低 .脏 、 、 ” 象 比 较 严 重 。如 : “ 乱 差 现 排 水 不 畅 . 多 村 无 暗沟 。 至 连 明 沟 也 没 许 甚 有 . 者 是 有 排 水 沟 而 不加 以 疏 通 , 遇 或 一 大 雨 .顺 地 蔓 延 ,既 影 响 美 观 又 传 播 疾 病 :另 外 就 是 绝 大 部 分 的农 村 缺 乏 公 共

国土空间规划中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

国土空间规划中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

国土空间规划中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发布时间:2023-02-17T00:44:35.716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19期10月作者:刘菲[导读]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也变得势在必行。

刘菲河北正坤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摘要: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推行,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也变得势在必行。

本文以某县域为例,对国土空间规划中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进行了研究,为加快优化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与优化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居民关系的主要形式之一,承载着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等综合功能,是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我国农村居民点建设长期处于混乱状态,导致居民点用地分布不协调。

近年来,在农村人口大规模外流、定居点无序扩大、布局分散等问题的影响下,日益加剧的现有城乡矛盾在很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合理优化农村居民点结构,不单单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1、国土空间规划中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 1.1 村庄平面布局充分尊重自然本底、原有肌理,按照适度集中原则,统筹安排居住、产业、公共服务、景观绿化等空间布局,满足新时代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传承村落空间基因、延续当地空间特色,整理激活零散用地、闲置空间,合理增补各类功能空间,优化组织内部路网、绿道水系,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田水路林村”空间格局,推动乡村用地集聚、功能提升、有机更新。

统筹村庄“山、水、田、林、路、屋”等村庄风貌要素,从村庄空间的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进行村庄风貌设计引导。

并通过村庄主要交通轴线及上层规划的乡村旅游线路将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进行串联,塑造多层次性的村庄总体风貌格局。

近景设计引导:设计村内公共活动空间,包括公共活动场、村入口空间、集会场、晒场等生产场所。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以麻柳镇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以麻柳镇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以麻柳镇为例乡村振兴战略是指中国政府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改善的一项重要战略。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成为了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以中国地区的麻柳镇为例,讨论其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

首先,麻柳镇的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多中心特征。

这是由于麻柳镇地处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人口较为分散,因此农村居民点相对独立,往往形成多个中心。

这些中心点通常是与交通便利的道路相连,在交通要道或河流附近。

这种多中心的空间分布特征使得农村居民点之间的距离较远,同时也造成了居民点之间的交流相对不便,农业生产合作和资源共享面临一定的困难。

其次,麻柳镇的农村居民点呈现出集中连片的分布特征。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农村居民纷纷选择将房屋集中在一起,形成集中连片的居民点。

这种空间分布特征使得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密度较高,居民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更加方便。

此外,集中连片的农村居民点还便利了公共设施的建设,如学校、医院等,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再次,麻柳镇的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还受到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的影响。

农村居民点往往选择在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区建设,在山间、河流附近或交通要道附近较为集中。

这种空间分布特征使得农村居民点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便于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发展。

同时,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也限制了农村居民点的扩张和发展,如地形起伏、河流阻隔等因素限制了农村居民点的扩张方向和范围。

最后,麻柳镇的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还受到政府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影响。

政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推动农村居民点的整治和规划,通过土地整合、农村土地流转等措施,将农村居民点合理规划在交通要道、经济发展区域和环境敏感区等合适的位置。

这种政策引导下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和乡村经济的繁荣。

总而言之,麻柳镇的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多中心、集中连片、受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限制以及受政府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调控的特点。

安乡县农村居民点布局初探

安乡县农村居民点布局初探

安乡县农村居民点布局初探摘要通过了解湖南安乡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定优化及调整农村居民点布局的方案,并提出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问题;对策;湖南安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关心“三农”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受历史习惯和自然条件限制,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布局散乱、建设无序,建房占地面积多、浪费大,基础设施配套难、环境差,严重制约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善。

近年来,安乡县在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推行中心村建设、农村居民点合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2005年全县农村居民点总用地6 849.2hm2,主要分布在安丰、安尤、安全、安福、黄山头、下渔口、安裕、安康、安昌、官垱等10个乡镇,其总用地为4 432.39hm2,占全县农村居民点总用地的64.71%。

1.1 布局基本合理农村居民点布局基本合理的标志主要是农村居民点规模以100-500户、300-1 500人口的规模为主,全县农村居民点布局基本上处于大中小规模农村居民点并存,以大中型为主的格局,该格局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保持。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交通条件、富裕水平、区域功能等条件的重大变化,原有农村居民点格局需要适应全县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城镇体系建设的规划,并应随着经济、社会、生态等发展目标加以适度调整。

农村居民点布局不够适应城镇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布局看,随着城镇的发展和功能调整,已逐步出现了功能性不合理、规模性不合理、体制性不合理等多种情况。

二是从微观布局看,许多农村居民点内部原有的结构性不合理的状况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显。

微观上结构性不合理正在上升为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布局问题。

1.2 布局不合理的具体表现1.2.1 功能性不合理。

因功能不合理而有可能需要调整的居民点大致有:位于现状及规划的水源保护区的农村居民点;位于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的农村居民点;位于规划城镇绿地、林地内的农村居民点;位于文物、文化保护区内的农村居民点等。

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建设的路径探讨

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建设的路径探讨

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建设的路径探讨摘要:在分析潘塘街镇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村庄空间布局的原则,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路径,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复垦节约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最后,提出近期建设的实施措施,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推进农村居民点整体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布局整理,复垦土地,集约配置1.前言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人地关系的表现核心,是农村人口生产和生活等综合功能的承载体,是农村土地利用重要组成部分[1]。

武汉农村居民点规模小,数量多,土地利用率低,集约利用非常迫切。

目前,这种粗放方式土地利用,已对生态环境、粮食安全和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诸多领域产生了不利影响,制约了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2]。

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建设,及时的土地复垦,有利于高效配置城乡土地资源,缓解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综合绩效,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我们在承担武汉市新洲区潘塘街镇域村庄布局规划规划设计中,在城乡统筹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做了一些创新性的工作,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2.项目概况潘塘街地处武汉市新洲区东北部,距新洲区城关邾城36公里。

东南与徐古镇接壤,西南接三店街,北部与麻城市相连。

潘塘街境内多丘陵岗地,夹杂一些小块平原,地势北高南低。

规划范围是潘塘街的行政管理范围,总面积60.9平方公里,辖潘塘街镇区和28个行政村,共207个自然村。

3.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浪费:农村居民点分布极不均匀,人口规模差异很大,部分基层村不到50人,而有些基层村600-700人。

居民点平均规模小,宅基地占地面积大,各行政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多在110㎡/人以上,农业用地与村庄建设用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仅3亩,土地利用分散、无序,利用率低。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滞:由于村湾布局分散、单个规模较小,不利于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配置和规模化发展;建设村庄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老化,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灌溉沟渠年久失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镇域文、教、卫、商等公共设施简易老化,医疗条件不能满足村民基本卫生需要;镇域内缺乏村民体育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镇域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和环卫设施。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布局1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

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2 农村居民点布局中所存在的问题2.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2.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2.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非一家、共有山墙、共有院墙的复杂现象。

此外,除了主房、院落以外,还有各种附属建筑物。

因此,建筑的复杂性对于宅基地整理牵涉到复杂的权属关系、邻里关系,调解任务繁重,有时候根本办不成功。

我国农村居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居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 几户成一线的现 象比比皆是, 个别地方更是天女散花, 也 不成点, 更不成面。 1.2 形 式 乱 , 缺 乏 统 一 规 划 。 我 国 是 一 个拥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 由于受 传统思想的影响, 农村建房没有统一的 规划, 统一的设计, 统一的标准, 坐落东、 南 、西 、北 、中 都 有 , 朝 向 各 异 , 前 后 错 落 不齐, 小巷弯弯曲曲, 村中道路较差, 建 筑层次差别大, 致使农村居民点内部不 合理, 整 体零 乱 不 堪。比 较 典 型的 是 “马 路 经 济 ”的 出 现 , 公 路 修 到 哪 , 房 子 建 到 哪, 给安全埋下了隐患, 也影响了市容村 貌。虽然房屋的整体质量不断提高, 但是 由于盲目仿效攀比, 造型设计随意, 造成 建筑风格混杂, 整体景观差。 1.3 房 屋 设 计 标 准 差 , 功 能 混 乱 。 从 目 前 农 村 的 居 住 建 设 情 况 分 析 , 90%以 上 的农村住户没有正规的设计模式。一方 面由于村民集居点缺乏科学的功能规 划, 布局结构混乱, 道路网络不合理, 主 房 、辅 房 ( 柴 房 、蓄 舍 、厕 所 ) 基 本 按 联 体 或连片设置和附地相互分割包围, 晒场、 庭院、家 庭 作坊 混 杂 , 造成 了 用 地浪 费 及 环境质量的恶化。另一方面是长期以来 实 行 的 “一 户 一 宅 ”的 私 人 宅 基 地 政 策 , 无形中也造成了浪费。 1.4 农居基础配套设施水平低。由于民
64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6/12
时代视点
庄建设规划搞好了, 就会影响农业人口 向城镇的转移, 影响乡村城镇化进程, 这 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行为上的错误。 2.1.2 农民 认 识 上的 偏 差 。 一 方 面 是 部 分农民的文化素质还很低, 他们只顾眼 前利益。在他们看来, 房子是他们的根 本, 他们没有考虑规划不规划对他们以 后生活的影响, 一般是根据自己的意愿 想往哪建房子就往哪建房子, 才使得农 村居民点又散又乱。另一方面是农民的 土地私有观念强, 超占土地现象严重。我 国实行的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 由于 受封建的私有观念的影响, 不顾法律法 规规定, 建新房同时保留旧房, 旧宅基地 即使无用, 宁让荒废也不肯调让。无论是 基层领导还是农民自身都只重视建设用 地的选址而对村庄规划缺乏考虑。 2.2 发展思路不清, 规划编制滞后 2.2.1 长期 以 来 探索 适 合 我国 国 情 的 农 村现代化 之 路 , 不论 是 “中 心村 ”还 是 “小 城镇大 战略 ”, 都 未 跳出 城 乡 二元 结 构 的 框框, 也未走出“离土不离乡”的模式。 2.2.2 乡镇 规 划 体系 严 重 缺 乏 , 大 部 分 农村都未进行规划编制, 有的村镇即使 进行了规划 , 也 是 仅局 限 于 交通 、水 利 工 程等建设项目, 没有更具体涉及空间管 治的具体内容, 规划的指导性, 可操作性 不强, 规划编制滞后, 严重落后于经济发 展。 2.3 重 视 不 够 , 机 构 不 全 , 管 理 不 严 , 形 式主义严重 2.3.1 部分 领 导 , 特别 是 农 村 基 层 领 导 对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 够, 总是认为经济是大事, 而民居建设属 于社会事务的事, 还没有认识到村庄民 房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 在 具体实施过程中执行规划的严肃性不 强。 2.3.2 机构 不 全 , 体制 不 顺 。目 前 , 有 的 县以下的城乡管理机构仅建设局一个职 能科室( 规划科) , 一般只有 2 ̄3 个人。 2.3.3 在具 体 操 作过 程 中 , 农 民 只 需 要 拿到那个证即可, 但具体程序却不清楚, 村干部有很大的自主权, 有的只需交纳 保险金, 想怎么建就怎么建。 2.3.4 还 有 一 种 是 报 喜 不 报 忧 的 倾 向 ,

农村居民点的整体规划与建设

农村居民点的整体规划与建设

农村居民点的整体规划与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点的整体规划与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农村居民点的规划与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乡村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从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必要性、规划原则与方法、建设内容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必要性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农村环境:农村居民点规划能够合理布局农村建设,减少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保护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生态效益。

2. 优化农村空间布局:通过规划,可以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的位置和规模,优化农村空间布局,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3.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规划合理的农村居民点能够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二、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农村居民点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应该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的需求、土地资源、自然环境等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 依据农村居民需求:规划应该以农村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注重解决农村居民的实际问题,提供符合农村居民需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规划应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农村土地的过度开发,保护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考虑自然环境: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点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4. 综合协调发展:规划应该注重农村居民点与周边乡村的协调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内容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和生活条件。

2.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学校、医院、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

3. 居住环境改善:包括居民房屋改造、环境卫生改善等,提高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4. 农村产业发展:通过农村居民点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

图 1 盘龙镇村庄空间布局体系 上,综合分析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经济条件以及社会生活条件 等因素,选择发展潜力最大的村庄构建中心村。 盘龙镇确定以 大成村、石田村为中心村,这两个村距离镇区的距离较小,现状 条件较好,与镇域内的其他村交流方便,将成为镇区向全镇进 行经济辐射的中转站。 在构建中心村时,考虑到丘陵地区的地 形特点,居民点规划应坚持“集中为主,分散为辅,散中有聚”优 化布局原则。 在镇域范围内,应以中心村为核心,将周边布局零 散 、规 模 过 小 、功 能 缺 乏 的 村 落 与 中 心 村 进 行 归 并 整 理 ,优 化 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人口的增长当前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占用大量的耕地资源且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研究引导农村科学用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重庆市荣昌县的盘龙镇为例gis软件的支持下结合荣昌县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和荣昌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探讨如何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居民点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对重庆市乃至其他丘陵地区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区概况盘龙镇位于重庆市荣昌县西北部介于东经0590005260北纬292705293543之间为邻南与龙集镇四川省隆昌县周兴镇相连西与四川省隆昌县界石镇荣昌县远觉镇为界北与清流镇吴家镇接壤盘公路盘周公路盘仁公路盘远路盘吴路等横贯境内交通条件优越距荣昌县城34km距桑家坡高速公路出口23km镇总面积79956hm个社区2个村庄年底全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西南大学重庆4715要由于历史及地形等方面的原因重庆市农村居民点普遍存在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且利用粗放的问题阻碍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以重庆市荣昌县盘龙镇为例通过对研究区域内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进行分析从宏观层面上提出了农村居民点规划定位的三种类型并从微观层面上设计了优化布局的五种模式关键词农村居民点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

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各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逐渐增大,然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将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挂钩,作为缓解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关键之一,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在于如何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关键词】土地供需矛盾;土地集约利用;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引言研究综述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加快,土地空间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一方面,乡镇招商引资及集镇发展无用地指标可用;而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方式粗放”。

乡镇及农村建设用地缺乏规划思想的指导,建设无规划或先行于规划,布局混乱;或与规划思想不相协调,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较低。

时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简称“增减挂钩”)政策的推行,一则使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提高,二则有力地缓解了发展无地可用的僵局,为城镇发展赢得了空间。

但是,土地供需矛盾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应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不能因为城镇发展寻得空间就忽视农民的利益,影响农村的稳定。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与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协调人地关系、增强区域经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农村居民点布局类型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农村居民点或新村规划布局,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1)以公社或场所在地为中心,建立完全集中式居民点(大集中)。

(2)虽有公社或大队所在地的集中式居民点,周围再分布有较小的集中式居民点(大集中+小集中)。

(3)以一个生产队为中心,建立小型集中式居民点(小集中)。

(4)沿用原有村落,就地改建进行改造。

(5)自发形成的小村落。

2 居民点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2.1村庄建设选址不太科学有些村庄位于自然地质灾害多发区,村庄布局隐患多,形成“先天性”不合理。

在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危险区依然有村庄布局,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农村房屋总体布局规划方案

农村房屋总体布局规划方案

农村房屋总体布局规划方案引言农村房屋总体布局规划方案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居住质量和生活环境,并对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产生影响。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合理、科学的农村房屋总体布局规划方案,以满足农民的居住需求,并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 总体规划原则- 人性化原则:房屋布局应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依据,注重舒适度和实用性。

- 生态环保原则:倡导绿色、可持续的建筑理念,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 经济合理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建设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益。

2. 农村房屋布局方案2.1 居住区布局- 主要住宅区应集中在村庄中心位置,便于居民购物、上学和交流。

- 次要住宅区可以分散在村庄周边,考虑到居民分散就业情况。

2.2 房屋宅基地规划- 每个农村家庭应有一块合理规划的宅基地,宅基地应具备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

- 宅基地面积应根据农村家庭人口规模确定,通常不少于100平方米。

- 宅基地应符合农村居民文化生活需求,留有空地可供种植蔬菜、水果等。

2.3 房屋布局设计- 主要住宅建筑应朝向合适,充分利用太阳能和自然通风,减少能源消耗。

- 建筑风格应与农村环境相融合,尊重传统建筑文化。

- 室内布局灵活合理,注重生活功能区的合理划分,如卧室、客厅、厨房等。

2.4 基础设施规划- 道路交通:村庄内部的道路应合理规划,方便村民出行,并且与主要交通干道相连。

- 水电供应:村庄应建设供水、供电设施,以满足居民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 环境卫生:村庄应配备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保持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3. 实施措施- 加强政策引导:相关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以推动农村房屋总体布局规划的实施。

- 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农村房屋总体布局规划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意识和参与度。

- 提供技术支持:引进先进的建筑技术,培训农民的建筑技能,提高农村房屋布局设计的水平。

- 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农村房屋总体布局规划的监督机制,确保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

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成果要点

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成果要点

XX县(市)域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说明书主要内容第一章总则一、规划编制背景二、规划目的三、规划原则四、规划依据五、规划期限六、规划范围第二章县(市)域现状概况及发展条件分析第一节县(市)域现状概况一、地理位置二、自然环境三、自然资源四、历史沿革五、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第二节镇村居民点现状概况一、镇村居民点发展建设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发展”侧重于人口劳动力、社会民生、经济等方面,建设侧重于镇村面貌、基础设施等方面)二、镇村居民点布局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布局”强调时间空间层面)第三节发展和建设条件分析一、优势条件分析二、限制条件分析第三章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发展战略一、总体战略二、战略目标第四章县(市)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第一节人口及城镇化现状特征第二节总人口预测第三节农村人口转移及城镇化水平预测第五章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第一节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原则第二节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一、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调整依据及标准二、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调整规划第三节镇村居民点布局空间结构规划第四节镇村居民点布局等级规模结构规划第五节镇村居民点布局职能结构规划第六节镇村居民点整治分类管理策略(支持发展型、引导发展型、控制发展型、禁止发展型)第七节土地整理规划及产生效益分析第六章场地共建规划一、规划原则二、规划重点第七章重点城镇发展指引第一节中心城区发展指引第二节重点城镇发展指引第三节典型村屯居民点发展指引第八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一节交通发展规划第二节给水工程规划第三节排水工程规划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第五节电信工程规划第六节广播电视规划第九章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一节教育设施规划第二节文化体育设施规划(含文物)第三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第十章村镇防灾减灾规划第一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第二节防洪规划第三节消防规划第四节抗震工程规划第五节防地质灾害规划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XX县(市)域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主要图纸一、县(市)域部分1.区域位置图2.居民点空间布局现状图3.居民点空间布局现状分析图(标注如现状规模等级,户数、人口,建设用地面积、耕地面积……)(根据各县市具体情况,酌情考虑)4.居民点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图(可以一张图体现,也可以分近、中、远期几张图体现,酌情考虑)5.居民点布局空间结构规划图6.居民点布局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图7.居民点布局职能结构规划图8.居民点分类管理策略规划图(支持发展型、引导发展型、控制发展型、禁止发展型)9.居民点建设用地整理规划图10.场地共建指引规划图(酌情考虑)11.重点镇村发展建设指引规划图12.县(市)域交通发展规划图13.县(市)域基础设施规划图: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供电工程、电信工程、广播电视(分或合画图,酌情考虑)14.县(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教、文、体、卫15.县(市)域环卫综合防灾规划图二、分乡镇部分(酌情考虑)1.居民点空间布局现状分析图2.居民点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图。

乡村民居规划布局方案

乡村民居规划布局方案

乡村民居规划布局方案前言乡村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乡结合部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乡村地区遭受到乡村空心化、房屋空置等问题的困扰。

为了保护和发扬乡村传统文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本文制定了一份乡村民居规划布局方案,以期为乡村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规划思路乡村民居规划布局方案的制定应坚持保护传统文化、注重生态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保持乡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环境,为居民提供美好的生活体验。

二、布局原则1. 保护传统风貌:在规划与建设中要确保乡村民居的原汁原味,保留传统建筑风格,尽量不破坏原有房屋结构与形态。

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乡村土地分为居住区、农田区和公共服务区三个功能区,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使其发挥最大价值。

3. 精细规划,人文和谐:注重人居和谐,合理规划道路、绿地、水系等配套设施,营造宜居的人文环境。

4. 建筑与自然融合: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充分利用山水、湖泊、林地等自然资源。

5. 便利交通,完善设施:合理规划交通线路,配套农村道路,方便农民往来和农产品的运输。

完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

三、布局方案1. 居住区:将居住区建设在距离农田和自然环境较近的位置,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居住区布局应以传统院落为主,尽量保留院落的封闭性和私密性,增加居民们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2. 农田区:合理划分耕地、林地、畜牧区等功能区,实行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的耕作方式,合理规划农田间的道路网络和休闲空间,增加农村旅游的吸引力。

3. 公共服务区:设立学校、医院、商业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便利生活和较好的教育医疗资源,加强基层治理能力。

4. 环境绿化:合理布局绿地和花坛,增加绿化带和景观区域,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5. 交通规划:设置主干道、支干道和社区小路,交通布局合理,便利居民出行,同时要充分考虑交通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居民点布局
1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
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

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2 农村居民点布局中所存在的问题
2.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2.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2.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
非一家、共有山墙、共有院墙的复杂现象。

此外,除了主房、院落以外,还有各种附属建筑物。

因此,建筑的复杂性对于宅基地整理牵涉到复杂的权属关系、邻里关系,调解任务繁重,有时候根本办不成功。

2.5农民住房安置的问题。

在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两种住房安置措施。

一是把农民统一安置到建好的居民区,根据城镇用地标准以及原先宅基地房屋情况,给予每户面积不等的住房一套。

二是对原先农民宅基地房屋进行评估,发放补偿费用,由农民自己在政府划定的区域建房。

给予农民补偿款的方法可能导致农民建不到房。

原因有二,一是农民获得的补偿款不足以到市场上买房或者自己建房;二是由于农民储蓄较少,而用钱的地方较多,所以容易导致农民把补偿款挪做它用,最终则无钱建房。

2.6责任田再分配的问题。

农村居民点布局后,农民迁移到中心村或城镇,这就涉及责任田的再分配的问题。

对于居所到田地距离较远的农民则面临交通成本的问题,这些费用由谁承担则是问题之一。

有些地方把整理出的田地由政府统一经营,成立农业生态园区。

园区管委会每年向农民交纳租金或一次性付给农民集体补偿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农民的利益则是问题之二。

2.7耕地复垦数量、质量的问题。

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整理的数量以外,还需特别注重整理为耕地后,耕地质量的高低。

过去,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就因为只注重耕地的数量而没有过多强调复垦后耕地的质量,而造成了“占好地、补劣地”现象时有发生,给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带来了一些影响。

所以,现阶段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整理出的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做好与建设用地指标挂钩的工作。

3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模式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要求,以中心村、生态村整治为重点,以点带面,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以下模式和方法进行整理。

3.1 规划调整型
对于城镇建设发展或有关项目的建设以及城镇规划区范围所涉及的村庄,应与城镇的发展布局和建设项目的安排密切衔接,相互协调,结合规划布局的要求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安置或改造。

3.2 集中合并型
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条件好、限制条件少的村庄,规划长期保留同时接纳其他搬迁村庄;或多个行政村已经自然地聚集成更大规模的聚落;或人口规模不大,但交通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优越,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的村庄,鼓励并引导其他村庄的迁入,增强人口在此类村庄的集聚。

3.3 保留改善型
对于村庄自身发展条件较好,但由于城市发展整体利益的需求对其发展进行限制的村庄;或村庄自身发展条件一般,但由于村庄人口较多或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价值等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不能迁入到其他村庄中去的村庄,进行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为主的整治工作。

3.4 搬迁撤并型
对于现状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条件较差,现有人口规模过小的村庄,原则上予以适当,逐步引导人口向其他人口规模较大、基础设施相对较齐全、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或其他村庄转移;对位于矿产品储藏区或者踩空区等禁止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撤并;对受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位于限制建设区内的村庄,逐步缩减用地规模,逐步进行搬迁撤并。

通过合理布局新农村居民点,进行村庄整治和退宅还耕,使农村居民点的整治迁并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和耕地保护相结合,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紧密结合,农村居民点的退宅还耕与农田的整理复垦紧密结合,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4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主要措施
4.1 充分尊重集体土地产权,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首先,农村居民点布局要充分尊重土地所有者的权益,不得侵犯农民的产权。

其次,应该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居民点布局的重大意义,并保证整理项目的透明和公开,随时接受农民的监督。

第三,在整理过程中,要给予农民实惠,注重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并保证农民生活质量不降低,对于整理过程中对农民造成的损失要给予公平的补偿。

政府在安置农民时应以统一安置到建造好的居民小区为主,这样大规模的安置,一方面能保证农民有房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政府和农民节省房屋建造的开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征求农民的意见,扩大宣传力度,争取大部分农民的认可,并保证农民住房条件不降低。

对于确想自己建房的农户可以发放补偿款,让其自建房屋。

同时,政府只发放房屋的内部必要的装潢费用以及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住房面积减少所带来的补偿费用等。

对于责任田的再分配,地方应该考虑农民田地位置变化做带来的交通成本,并给以必要的补偿。

对于由政府统一经营农业园区的,我们认为政府应该按照租赁农民土地或农民以土地入股等方式,让农民获得稳定的补偿,这样既可以获得因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入,也可以避免因通货膨胀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从而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2 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置换要做到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
城镇建设用地置换指标要做到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

应建立并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耕地质量评价系统,合理运作、科学评价,做到建设用地指标与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双挂钩”。

地方政府应该对复垦后的质量进行评估,对于高于平均水平或复垦耕地质量很高的,可以给予奖励或赋予“质量系数”,即置换比复垦面积更大的建设用地使用指标。

4.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涉及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精神的问题。

在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过程中,要十分注重保护耕地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

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重土壤的改良。

土地作为自然的产物,其质量的提高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必须充分考虑土地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考虑系统内各生态因素间的相互平衡以及土地生态系统与其他各相关环境系统间的相互关系;②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不适合作物耕种的土地,要做好退耕还林还湖工作,维护农村生态系统;③按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容纳能力的原则实施各项土地整理的生物和工程技术措施。

在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过程的同时要有人文精神,要注意有选择地保留民族、民俗等文化遗产和建筑,做到土地整理与文化建设相统一。

农村居民点布局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一些典型模式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适时创新和探索一些新的模式。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工作的核心是土地的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应该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不能靠侵害农民的权益来发展经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挂钩以后,应充分抓住这个机会,把农民的权益和经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土地可持续利用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