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人教版地理新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4.3河流地貌的发育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4.3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展示不同河流地貌的图片,如长江三峡、黄河三角洲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貌的特点。
2.提出问题:通过图片展示,提出问题:“为什么河流会在某些地方形成壮观的峡谷?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河流地貌有哪些类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导入新课:在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河流地貌的发育,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3.实践作业:
a.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河流地貌,拍摄相关照片,并配以简要文字说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b.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关注河流地貌的保护与利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作业要求:
a.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证作业质量,确保所学知识的巩固。
6.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河流地貌,收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7.总结评价: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后作业及拓展延伸
1.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河流地貌知识的掌握。
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深入了解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学习能力: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河流地貌的发育规律。
5.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珍惜资源的意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特征及形成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2.掌握河流地貌的主要类型,如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河流阶地等,并能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特点。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5)总结提升: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5.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河流地貌的成因、分布特点,结合实例进行流地貌现象,运用GI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河流地貌的类型、成因、分布特点及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与河流地貌相关的问题。
3.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进行解答,强调河流地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4.了解我国主要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掌握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河流地貌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学案例
2.利用地图、图片和实地考察资料,展示三峡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河流地貌发育情况,让学生身临其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感受地貌的形成过程。
3.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4.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三峡风光宣传片,营造生动、直观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4.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如移民、工程建设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提出探究性问题:“长江三峡地貌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此外,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分析家乡的河流地貌特征、调查当地河流生态环境状况等,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认识其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类型及特点,能够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
1.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以长江三峡为例,让学生探讨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如移民、工程建设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学案例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doc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doc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重点和考点(一)课程标准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通过分析河谷的演变过程,理解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3、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4、理解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5、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考试说明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二、主干知识梳理(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地貌和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作用有关。

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形成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是由、和共同作用形成的。

(2)河谷发育过程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发育而来。

(3) 发育初期的河谷与成熟期河谷的差异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横剖面呈 字形,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 ,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 。

这时河谷发育进入 。

成熟期的河谷比较 ,横剖面呈 。

2、河流堆积地貌(1) 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 的情况下,会 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2) 冲积平原的类型 及形成过程①类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它由 平原、 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②形成过程A 、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 ,是由多个 或 连接而成的。

B 、河漫滩平原: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 ,侧蚀作用较 。

河流往往在 侵蚀,在 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常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 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 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侵蚀作用加强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最终将河谷展宽,河谷内泥沙堆积C 、三角洲平原(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在河流地貌中, 、 、 、 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均有明显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4.3河流地貌的发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4.3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河流的发育及演变过程。

②区分沟谷与河谷。

③理解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式。

④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基本形态。

⑤归纳出河流在侵蚀的同时往往也会发生堆积作用,从而形成河流的堆积地貌。

⑥综合分析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各种堆积地貌的形态、分布地区。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加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搜集、整理的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录像、地图、风景图片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③插入本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入手学习地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②在学习中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同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

③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河流的演变过程;对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理解。

教学难点: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

3.教材的处理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有条理,对教材的顺序进行调整:先学河流的形成过程,之后顺着学生思路把河流的侵蚀方式及形成的侵蚀地貌糅合在河流演变过程的学习之中;通过分析河流两岸的外力作用的了解,再进入河流堆积地貌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况且是高一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①学法:收集资料法(课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家乡的土壤、报纸、杂志等搜集有关峡谷图片、不同河段堆积物标本等材料)、讨论探究法(课堂上通过与同桌的讨论,相互交流,探究学习,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在快乐中共同成长的目的)、观察对比法(课堂上观察图片并进行对比,达到提高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的目的)。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学案例
2.分析河流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城市布局、交通建设等。
3.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资源,形象地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4.结合实例,讲解我国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考察心得,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对河流地貌的认识和评价。
3.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讲述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发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4.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你能说出几种河流地貌吗?”、“河流地貌是如何形成的?”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河流地貌的基本类型,如河谷、峡谷、瀑布、三角洲等,并讲解其形成原因和发育规律。
3.结合实地考察和课堂讲授,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的实际应用问题,如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
4.创设问题情境,如河流地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考察心得,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对河流地貌的认识和评价。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调查河流地貌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实践操作的能力。
3.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如问题探究、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在考察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讲述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发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河流地貌对城市建设、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如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瀑布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河流地貌的魅力。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
(3)如何将河流地貌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
(二)教学设想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本章节的教学设想如下: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类型。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如:“为什么河流会形成峡谷?”“冲积扇和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等。
3.实地考察:利用周末或假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河流地貌,了解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要求:拍摄照片,记录考察过程,撰写考察报告,不少于800字。
4.小组讨论: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究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合理建议。
要求: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形成书面报告,不少于1000字。
5.创作展示: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份关于河流地貌的手抄报或PPT,展示河流地貌的美丽风光和地理意义。
5.学生在团队合作、讨论交流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河流地貌的形成原理及主要类型;
(2)我国主要河流地貌的分布特点;
(3)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的区分;

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4.3 河流地貌地发育学案(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河流地貌类型及其发育位置.2.掌握河流地貌地形成与发展过程.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地影响.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地貌概况(1)分类:按成因分为①______地貌和堆积地貌.(2)成因:与②______作用有关.2.河流侵蚀地貌(1)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横剖面呈“③______”型.(2)“V”型河谷形成后,向河谷两岸地侵蚀作用加强.河谷横剖面呈宽而浅地“④______”型. 3.河流堆积地貌(1)形成:被河流搬运地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⑤______地情况下⑥______下来而形成.(2)典型地貌类型:⑦____________平原、⑧______平原、⑨______.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⑩______,由多个洪积扇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⑪______,由多个被废弃地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三角洲: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地海滨地区.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地影响1.越往河流地中下游,城市越⑫______.2.有利条件(1)为聚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2)作为⑬________通道,方便聚落地对外联系和运输.(3)为聚落提供丰富地⑭______产品.3.在河流冲积平原上地聚落,首先要考虑⑮________地威胁.我地疑惑1.2.3.探究点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探究材料教材P77图4.17河谷地演变,P78图4.18河流堆积地貌示意.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地学问.其目地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地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地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地思想.殷商时代地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地内弯环抱处,为凸岸).如下图所示:1.教材中阐明地河流地侵蚀方式有哪三种?各有何影响?2.“河谷地演变过程”请用流程图地形式加以表示?3.分析“汭位”对古代取水安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产生地影响及原因.4.说明河流堆积地貌地类型、分布、形成过程和地貌特点?【考例探究1】下面是我国唐朝诗人胡玢地一首题为“桑落洲”地诗,请结合长江中游某河段江心洲地演变过程图,回答下面几个问题.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1.诗中“数家新住处”可能位于丁图中地哪一位置?2.“古岸崩欲尽”地“古岸”是指长江地哪一岸(南岸或北岸)?为什么?3.“桑落洲”是怎样形成地?探究点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地影响探究材料河流是流在地球身体上地血管,河流是哺育灿烂文明地摇篮.河流曾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灾害,但河流更多地是为我们奉献了灌溉、饮用地水源,提供了养育人类地土地——三角洲、平原、冲积扇.教材P80图4.21聚落规模与河流地貌地关系,P81图4.22河流地貌对聚落造成地影响.1.河流对聚落带来地有利作用?2.河流对聚落分布有哪些影响?【考例探究2】古代地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地高亢之地,是因为()①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之患②雨热同期,气候优越③土地肥沃、近河,有利于农耕、畜牧、渔猎④便于搬迁和居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巧学速记]1.图解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地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河流所受地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如下图所示:2.河谷地貌地成因分析(1)河流地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地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地水流在压力地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地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①).(2)河漫滩地形成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图②).重要知识点关键点总结我地反思河流侵蚀地貌三种侵蚀方式;过程“V”字形→河湾→“U”型河流堆积地貌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中下游河漫滩平原、入海口为三角洲对聚落分布地影响影响聚落规模和位置参考答案课前准备区①侵蚀②外力③V④U⑤减弱⑥堆积⑦洪积—冲积⑧河漫滩⑨三角洲⑩山前⑪中下游⑫密集⑬交通运输⑭农副⑮洪水课堂活动区探究点一1.形式概念影响河段时段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地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河源、上游河谷发育初期(沟谷前期)下蚀垂直于地面地侵蚀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上中游河谷发育初期(沟谷后期)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地侵蚀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中下游河谷发育中后期(“U”型期)2.3.农业:凸岸是沉积岸,有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凸岸天然水面围绕可作防御之用;凸岸水流较缓,便于取水.4.组成部分分布形成地貌特点洪积平原山前水流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地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多个洪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平原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地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宽广三角洲河流入海口地海滨地区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时,流速减慢,河流携带地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2)南岸.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右偏,使长江南岸受侵蚀.(3)泥沙沉积而成.解析(1)诗中地“数家新住处”可能位于丁图中地②处,即江中心地江心洲上.由于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所以长江地北岸沉积、南岸冲刷.(2)“古岸崩欲尽”地“古岸”是指长江地南岸.(3)“桑落洲”即江心洲,它是含有较多泥沙地河流在河道变宽时,水流速度减缓,河流携带地泥沙沉积而成.探究点二1.河流地有利作用(1)为聚落提供充足地生产、生活用水.(2)方便聚落地对外联系和运输.(3)为聚落提供丰富地农副产品.2.影响⎩⎪⎨⎪⎧ 河流地中下游:城市密集平原低地: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山区河谷中:一般分布在冲积平 原向山坡过渡地地带考例探究2B [河流两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生存环境优越,两河交汇处地高亢之地,地势较高,可以免受洪水侵袭.]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6ewMy 。

关于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关于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关于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发育过程。

2. 难点: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具体表现。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征。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方法,直观展示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相关案例资料3. 教学卡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地貌景观,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河流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2. 讲授新课2.1 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2.2 分析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2.3 举例说明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3.1 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及特征。

4. 课堂练习4.1 发放教学卡片,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4.2 讲解答案,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5.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6. 课后作业6.1 观察身边的河流地貌,了解其形成原因及特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观察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了解他们对河流地貌形成原因和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如何?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改进?八、教学延伸1. 邀请地理学科的专家或者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讲座,分享更多关于河流地貌的知识和实际案例。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学习⽬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侵蚀作⽤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2.过程与⽅法通过⾃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掌握学习地理的⽅法,提⾼提炼信息、分析理解归纳等综合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对祖国⼤好河⼭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2)树⽴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流⽔侵蚀作⽤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导⼊设计以《绿⽔青⼭看中国》中《猜猜我在哪》环节东营导⼊,突出东营⼟地的形成与黄河作⽤的关系,引出河流与河流地貌,以黄河为例探讨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发育初期(1)侵蚀地貌观看黄河源头图⽚认识河流发育初期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的录像和对⽐图,分析河流在此时起的主要作⽤,认识下蚀和溯源侵蚀。

教师活动:结合图⽚显⽰的沟⾕形态发⽣了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作⽤是什么?师⽣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式,同时结合黄河上游湟⽔⾕地、刘家峡,让学⽣认识河流发育初期侵蚀地貌并认识“V 形⾕”。

过渡:对⽐实验前后的两幅图⽚,随着沟⾕的加深加长,沟⾕中的⼟去哪⾥了,导出堆积地貌的影响(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学⽣活动:阅读教材P79 分析洪(冲)积扇的形成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形成过程中,河流主要起到了什么作⽤?教师活动:引导学⽣分析冲积扇形成的原因,分析河流搬运能⼒与柳树的关系,总结洪(冲)积扇不同区域,沉积物颗粒⼤⼩变化有何规律?为什么?承转:河流出⼭⼝形成了冲积扇,我们延河流继续向前,来到内蒙古⾼原,这⾥我们会看到黄河⼜是另⼀番景象。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学案例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流域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的壮丽景象。
2.提问:“你们对黄河流域地貌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储备。
3.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好奇心。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流域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的壮丽景象。通过提问:“你们对黄河流域地貌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储备。然后,我将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好奇心。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在案例分析环节,我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河流地貌特点,从而使课堂内容更具生活化和实用性。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分组探讨不同地区的河流地貌形成原因,提高其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如研究报告、地形图分析等,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2.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将布置相关作业,如研究报告、地形图分析等,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在布置作业时,我将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同时,我将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黄河流域地貌图片,播放黄河泛滥的视频资料,以及让学生描述自己家乡的河流地貌特点,丰富了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河流地貌的壮丽和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以河流地貌为例,学会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比较法、分析法、讨论法。

2、通过探究与实验,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点:1、河谷的演变过程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2、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1、区分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

2、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洪积扇形成模拟实验、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和外力)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使得地表趋于高低不平,如本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外力作用将会把内力作用塑造的高低不平进行再塑造,本节以生活中最常见的“河流地貌的形成”为例,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度:河流对地貌的塑造,主要包括侵蚀形成的地貌(河谷)和堆积形成的地貌(平原),首先探究河流侵蚀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出示地图:长江(我国第一,世界第三长河)展示上、中、下游河段河谷地貌景观,活动:通过比较,描述各河段河谷特点及形状。

谷壁陡峭,河谷深窄成V型——河道弯曲河谷拓宽成U型——河谷宽展成槽型过渡:上中下游河谷的形状,基本可以反映河流侵蚀地貌的发育过程。

以下我们逐一探究各河段河谷地貌的形成。

1、V型谷的形成——河谷发育初期模拟实验:(瓶水代表已汇聚于初期河谷的拥有丰富重力势能的河水,倾斜纸盒中的沙堆代表初期河床,注意小红旗和流水的相互位置)活动:1)、在河流发育初期,河谷明显出现向哪些方向的侵蚀作用(介绍概念:下蚀,溯源侵蚀)2)、根据实验,V型谷是怎样形成的?3)、在溯源侵蚀的作用下,河谷还会出现怎样的变化过渡:V型谷形成后,经过下蚀,河流落差变小,下蚀减弱,进入到河流发育的中期,由于地表岩石软硬等其他原因,河流会发生波状弯曲,此时河谷又将如何发育呢2、U型谷的形成——河流发育的中期活动:1)、读弯道侵蚀堆积演示,分析凹岸会如何变化?凸岸发生怎样的变化?2)、读全河道侵蚀演示,分析整个河谷受到向什么方向的侵蚀?河流和河谷发生怎样的变化?过渡:可见,发育中期河流将不断弯曲,河道将被不断拓宽,最终河谷将成什么形状呢?3、槽型谷的形成——河谷发育成熟期思考:河流发育的成熟期,经过侧蚀不断地宽展,河谷最终形成什么形状?过度:经过侵蚀,侵蚀物质被河流搬运,当河流搬运能力减弱,则泥沙被沉积下来,形成河流堆积地貌,最典型的便是冲积平原。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和影响因素。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河流地貌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发育过程。

2.难点:河流地貌的发育机制及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章节。

2.教具:地形图、河流地貌模型、PPT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PPT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如长江、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了解的河流地貌,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讲解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的空间分布。

(2)讲解河流地貌的分类,如河流阶地、河流三角洲、河流冲积扇等。

2.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1)利用河流地貌模型,演示河流侵蚀、搬运、堆积等过程。

(2)分析河流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如初期侵蚀阶段、中期拓宽阶段、晚期堆积阶段等。

3.讲解河流地貌的影响因素。

(1)分析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因素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2)讲解人为因素,如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等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以某地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其成因及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对该地区河流地貌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四)课堂小结2.强调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

(五)课后作业1.结合所学内容,绘制某地河流地貌示意图。

2.分析家乡河流地貌的特点,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资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河流地貌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内容可能未能充分展开,需在课后加强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这张地形图,你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学生:“这里有一个河流三角洲,那里有一个河流阶地。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3: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1)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3: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1)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2)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3)借“河流的发育”之路比喻学生的人生成长之路,达到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本节课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比较法、调查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开展小组讨论,让学习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得知识。

教学中强调图表运用,落实“四基”,强调“图文转化”能力。

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具体教学思路,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难点』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能力的分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看----榕江的卫星图片,由远及近,溯源而上浏览观察下游到源头的地貌。

(充分利用地理现代技术手段展现地理信息)河流地貌是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他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和外力作用有关。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转承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榕江的全景,现在请大家判断下面图片属于河流的侵蚀地貌还是堆积地貌?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三、情感目标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知识讲解,第2课时知识归纳与技巧点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1】【引入新课】同学们在河边玩耍的时候不知注意到如图中所展示的场面没有?(注意到了)那么同学们知道图中A、B、C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吗?(不知道)它们的名称简单的讲可以统称为河流地貌。

至于它们的具体名称和形成原理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地貌【介绍】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板书】1、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过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板书】2、河流侵蚀地貌【介绍】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83倒数第二段,添出以下表格。

【播放幻灯片2】【播放幻灯片3】(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

人教版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四川省兴文中学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资料,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学习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
侵蚀地貌河谷的形成原理
河流地貌
冲积平原的组成
堆积地貌洪积一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三角洲平原
河漫滩平原
【教学反思】新课改后体现教材只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渠道,教师在授课时要利用教材,但不局限教材,要充分利用其他媒介,如网络、课件、图片等,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不能体验到的事物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提升、能力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区县学校: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标解读:
本节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举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已经具有读取坐标图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材分析]
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与第二节山岳相对应,本节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河流地貌”的重点。

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

这是这段内容的重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
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

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

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

“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

图4.17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

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一一做了简要介绍。

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即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及形成过程。

随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分析黄淮海平原的地貌特征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内容组织。

河流地貌总是发育于一定的地貌单元之上,而地貌单元有大有小。

这里选择的是大地貌单元,因此,教材中所说的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是河流地貌对所在大地貌单元的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材从三方面阐述了文中已经涉及到的河流堆积地貌,即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对所在的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

随后,教材还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对分析与聚落分布有关的地理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说出河流侵蚀和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形态差异。

2.学生能够说明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3.学生能够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4.学生能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说明不同的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重点]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谷的演变
[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
[学时安排] 2学时[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溯源侵蚀
侵蚀类型下蚀
侵蚀地貌侧蚀
(河谷)初期:河谷横剖面呈“V”形
河谷演变中期: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
河流地貌成熟期:河谷横剖面呈槽形
洪积—冲积平原高原:聚落呈狭长的带状
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河漫滩冲积平原影响聚落分布山区:聚落呈明显条带状
三角洲平原平原:形成沿河聚落带
和沿海岸聚落带[学习评价]
资料:雅鲁藏布江
像一条银色的巨
龙,从海拔 5300
米以上的喜玛拉雅
山中段北坡冰雪山
岭发源,自西向东
奔流于号称“世界
屋脊”的青藏高原
南部。

它径流量次
于长江、珠江,居全国第三位;天然水能蕴藏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

河床一般高程在海拔3000 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雅鲁藏布江中游是西藏一些重要城镇的所在,如自治区首府、“日光城”拉萨。

第二大城市古城日喀则,具有抗英斗争光荣历史的英雄城市江孜,新兴的工业城市林芝八一镇等等,都座落在流域内一些支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上,成为西藏工农业经济、贸易、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

雅鲁藏布江哺育着两岸百十万英勇的藏族人民,藏族人民历来以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绘绣着这壮丽的山河。

1、根据以上资料,阐述雅鲁藏布江河曲处河流地貌的发育情况。

2、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对雅鲁藏布江谷地的聚落位置选择进行评价。

探究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在操场北侧山坡附近人造一条河道,用水桶浇注水,让学生动手、观察、探究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