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标准、方法与实例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标准、方法、实例及系统北京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北京城市与安全减灾中心内容安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规划编制方法实例及系统简介
第一部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内容城市用地基础设施城区建筑地震次生灾害避震疏散信息管理系统规划内容三类模式四类工作区总体抗震要求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减灾策略和对策不同区域抗震设防标准、防御目标与相应的规划要求、技术指标示例主要内容城市用地抗震防灾类型分区地震破坏及不利地形影响估计抗震适宜性评价八大系统供电供水供气交通医疗卫生消防通信物质保障主要内容重要建筑抗震防灾要求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建筑密集或高易损性城区抗震改造种类次生火灾次生水灾爆炸毒气泄漏扩散放射性污染海啸要点紧急、固定、中心疏散场所的安排避震疏散道路安排系统结构基础数据层专题数据层规划层文件管理层辅助分析与决策层重点内容回顾第二部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方法抗震防灾规划总体研究和编制思路总体实施
框架第三部分
――实例及系统简介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城市概况位于北纬31?41'-32?43' ,东经120?12'-121?55' 城市性质:上海北翼现代化的港口、工业、贸易、旅游城市。

城市总体规划面积为528.2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现状人口85.36万。

规划人口近期100万,远期115万人。

抗震防灾规划成果规划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文本及说明书十三章,六十九条基础研究专项研究报告抗震分析――薄弱分区评价――规划
对策与抗震措施城市用地,基础设施,城区建筑,次生灾害,避震疏散,应急建议图件二十四张图件规划图件工作区类别分区图防灾空间结构图地震工程地质分区图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的位置地震动破坏效应图建设用地抗震类型分区图工程抗震土地利用图城市用地抗震防灾适应性分区图防灾空间布局图供电系统关键节点震害预测图第一章总则(1,8条) 主要内容:修编目的,规划性质,城市抗震防灾目标,规划原则,规划编制模式,规划区范围,规划期限,规划实施,本规划所使用名词术语规划性质 (第2条) 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关城市抗震防灾要求的专业规划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的指导性文件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任何单位或个人均须遵守本规划,并服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监督与协调城市抗震防灾目标 (第3条) 规划实施:南通市城市抗震防灾主管部门协调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组织实施。

(第7条) 规划编制模式(第5条) 防灾空间结构布局(12条) 防灾组团:港闸西区组团,港闸新城组团,主城区组团,开发区富民港区组团,开发区滨江新城组团救援骨干网络疏散生活分区(防灾街区) :65个防灾保障型都市防灾空间布局的基本理念城市机能的分散布置,通过城市防灾用地布局引导城市防灾空间布局的合理化; 确保城市防灾救灾骨干基础设施功能,满足应急救援的需要; 支持城市安全恢复重建机制的建立和规划的有效实施; 生命线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逐步形成可抗御各类灾害的城市防灾空间布局。

组团式防灾街区示意 3、主要规划对策城市防灾空间骨干网络根据城市出入口的设置和规划,规划城市的救灾干道和疏散主干道作为城市防灾空间分割的骨干网络,形成城市的防灾空间骨架,城市救灾干道作为城市的防灾主轴。

城市的防灾空间骨干网络,同时考虑阻止城市地震次生灾害的蔓延,形成城市次生灾害蔓延隔绝带状骨架。

因此,城市防灾空间骨干网格的作用为: 1)城市避难、救援、救护的骨干通道; 2)阻止次生灾害蔓延;
3)城市灾后指挥场所、疏散场所、消防医疗等救灾据点等相互联系的骨干网络; 4)
城市供水、排水、供电等生命线基础设施保障网络形成的主要依托骨架。

城市防灾空间分区震后可有效实施对内、对外的疏散,使城市可以安全往来,保障城市交通的安全,为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依托,重点通过城市防灾空间布局的引导、城区建筑的加固改造(不易燃化、抗震能力提高)、基础设施的加固改造建设、避难空间(场所和道路)的保障、救灾据点的加固改造等,形成以城市防灾分区为特点的防灾保障型城市。

把疏散生活分区作为城市防灾基本单元,由防止次生灾害蔓延防灾带相互隔离,进一步形成城市防灾空间网格和防灾组团分区。

防灾空间分区的建设应作为城市防灾规划的主要建设内容,重点进行配套的疏散场所、基础设施的规划,提出配套的技术指标和防止次生灾害蔓延的防灾带的技术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社区/街区的防灾对策制定。

防止次生灾害蔓延防灾带的设置城市防灾组团分区、防灾骨干网格、疏散生活分区的分界构成了城市的防止次生灾害蔓延防灾带的主要骨架,主要由城市的救灾干道、疏散主干道、疏散次干道、铁路、河流山川等天然界线构成,是防止次生灾害蔓延整治的重点。

通过城市防灾空间结构的构建和整治,形成以疏散生活分区为基本防灾空间单元的城市防灾空间布局,作为城市防止次生灾害蔓延的主体防灾带骨架。

在此基础上,根据城市防灾社区/街区的分布,通过主
体防灾带骨架的延伸和其它次级道路型城市的防灾社区和街区的防止次生灾害蔓延防灾对策。

因此,规划时,把城市防止次生灾害蔓延防灾带划分为四级:组团防灾带,骨干防灾带,疏散生活圈防灾带,防灾街区防灾带。

规划时震后不同时期地震应急反应考虑规划时震后不同时期地震应急反应考虑规划时震后不同时期地震应急反应考虑供电系统(第14条) 现状评价:2个电厂、22个变电站根据防灾重要性和抗震性能评价结果,建议近期规划进行鉴定的重要建筑物:6处。

全市供电要实现多路出入,互为备用; 加强旧城区和部分镇老旧房屋电力线路整改,避免地震时引起次生火灾。

(分布图) 对于具有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构)筑
物,其电力设施应配置地震应急预警保护系统。

对重点供电单位、抗震救灾指挥部门及负有重要救灾任务的职能部门,应制定供电保障和震后抢排险、应急恢复供电措施。

震后电力系统恢复的优先次序交通系统(第15条) 抗震能力总体较好,只有个别中小桥梁和路段稍差。

城市道路应根据避震疏散的规划安排,加强道路改造建设,并采取措施逐步提高避震疏散道路的建设标准。

对过窄的道路应按抗震防灾要求拓宽或采用抗震保护带保障避震疏散的安全。

包括钟秀东路,环闸西路,跃龙南路南段(洪江路,疏港路段)、青年中路(跃龙路,段家坝段)、城山路、姚港路、任港路等。

抗震鉴定与加固改造: 对震害预测结果破坏严重的路段进行整修改造。

对规划区的重要桥梁,应抓紧安排抗震鉴定,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抗震加固。

近期重点安排唐闸大桥(大洋桥)、唐闸人行便桥、友谊桥、易家桥、疏航桥、高墩圩桥、海港引河1#桥(狼山港1#桥)的抗震鉴定。

针对桥梁具体情况,对桥面系统采取防落梁措施。

对城区船闸、港口、码头等构筑物进行鉴定加固以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加强道路的整修改造,提高其抗震和通行能力。

制定应急抢修预案,对可
能遭到地震破坏地段,储备一定数量的抢险物资。

供水系统(第16条) 2015年以前完成主要给水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

主要给水建筑包括狼山水厂和洪港水厂的取水设施、生产办公大楼、水池及泵房。

通往南通市防灾关键节点的主管道宜提高一度进行抗震设防,并应采取柔性连接措施。

主管道应布设为多连通环状管网,并增设备用水井、水塔;给水设施应采用对抗震有利的结构。

结合供水系统的整修,将老城区中抗震性能较差的管材,逐步改造为抗震性能好的管材和柔性接头。

制定应急预案,在管线可能发生严重破坏地段储备必要的抢险物资。

根据避震疏散的规划安排,对避震疏散场所配备供水设施。

在中心疏散场所修建应急给水点。

燃气系统(第22条) 现状评价:重要建筑物、管网新建主干管网选用抗震性能好的管材;逐步淘汰小管径刚性接口的铸铁管,积极推广采用钢管或PE管;尽可
能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管道接头形式。

天然气门站的主要调度楼和高压调压间应按乙类建筑进行设防。

管线穿过抗震危险地段以及河道、故河道、断层、液化和震陷等抗震不利地段时,应采取可靠措施,以适应场地地震破坏效应可能造成的变形; 建立应急预案,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灾情,震时应能快速有效地控制气源供应,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医疗卫生系统(第23条) 在城市新建区,医疗网点布置与疏散中心之间应考虑具有便捷的通道。

对规划区内的二级医疗机构的建筑物、设施和设备应抓紧安排抗震鉴定和加固。

逐步加强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设施的抗震防灾能力,对于周围5公里范围内没有其它二级以上医院的一级医院,特别是镇中心卫生院,应逐步安排抗震鉴定和加固,提高其抗震能力。

应结合医疗卫生规划,进一步完善市急救网络系统,增强应急能力,扩大覆盖区域;对于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区,按照较高设防要求建设乡镇中心卫生院或急救站。

消防系统(第19条) 结
合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尽早实现干道网络化,打通旧城区的消防通道。

加强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等易发生次生灾害易发区的消防机构和装备建设,使之满足城市发展和防灾、减灾的需要。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城市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池等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城市供水能力强和天然水源丰富的优势,改善消防供水环境。

加强防灾公园和固定避震疏散场所的消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加强易发生地震次生灾害地区的消防设施建设工作。

主要区域有旧城区、南大街、唐闸镇、开发区化工区、江海港区油库区、姚港油库区等。

通讯系统(第19条) 针对重要的通信建筑,如通信枢纽楼,通信“三房”(机房、话房、报房)及重要附属建筑,长途光缆中继站、通信铁塔、微波站等制定抗震鉴定和加固计划。

通讯系统主管部门应确保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城市抗震防灾主管部门与上级主管部门、市指挥机构建立专线电话及新闻、气象、公安、供水、供电、交通、燃气、医疗、消防等部门指挥机构的通讯畅通。

南通市通讯系统主要涉及电信、联
通、移动、邮电、有线电视等单位,相关单位应按照本规划的要求进行本部门的抗震防灾应急预案的编制,制定抗震防灾措施和要求。

通信线路应采用多路由化,
具有迂回调度接通功能。

物资保障系统(第20条) 粮仓建设应避开危险地段和次
生灾害源。

在2015年以前,完成对运河桥粮库的抗震鉴定,不满足抗震要求的应制订加固计划。

次生火灾源点的种类和分布成片的老旧房屋是地震次生火灾的多发区生活用燃气泄漏可能造成严重的地震次生火灾储量规模大,分布集中的油库是地震次生火灾的重大隐患遍布主要交通要道的加油站是不容忽视的地震次生火
灾灾害源新建高层建筑是地震次生灾害发生的新隐患商场、娱乐场所也是地震次生火灾可能发生的隐患生产和贮存易燃物质的工厂企业是地震次生火灾的重点防
范单位次生灾害源的管理和监控
要求 (第26条) 由市防汛抗旱主管部门负责并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市防洪大堤
和沿江涵闸进行抗震检查和鉴定。

近期重点对九圩港闸、南通节制闸、任港船闸和营船港闸进行抗震鉴定,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必须采取加固措施。

市区内居住区
禁止存储大量易燃、易爆、剧毒物品,将高危险物品逐步迁至安全地带。

城区内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单位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在危险源和居民之间设置足够的隔离带和救援通道。

对不适宜设在市区的次生灾害危险大的单位,也应逐步迁至城外安全地带。

市建设主管部门应会同次生灾害源点单位定期按抗震要求进行检查。

对易于
产生次生灾害的重要建(构)筑物和设施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设置抗震保护装置,提高抗损毁能力,减轻地震次生灾害。

防止、减轻次生灾害的规划措施 (第27条) 次生灾害高危险区主要在姚港码头至虹桥街道的连片地区,唐闸镇的老旧民房区,开发区化工区,旧城区的寺街、仓巷、南大街区域;青年东路两侧;天生港电厂和华能电厂的油库和仓库;江海港区的化工区和仓储区。

具有地震次生灾害危险的源点单位不得建设在居民区和避震疏散场所周围。

现有的位于居民区、避震疏散场所周围的地震次生灾害危险源单位,应根据危险程度大小安排逐步迁出城区。

不能立即
迁出的,应采取有效的保护、隔离措施。

新建的危险品生产储存单位,选址定点时将严格遵照“设在城市边缘的独立
安全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