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茅山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山镇

春城

春城地名源自境内鼍龙庙庙门上的一副楹联。

三国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八月,孙权遣校尉陈勋率兵三万开赴句容,开凿一条从句容通往丹阳的运河,这条运河途经春城境内,从春城的小其、何庄至吕坊寺、南塘庄入丹徒境内的宝堰镇,因要开山劈岗,故名“破岗渎”。

陈勋率兵开挖破岗渎时,在城壒村南面300米处,挖到一种黑黑的爬行动物,这条动物体大,身长,身上有麟,百姓讲是“鼍龙”。鼍念tuó,实为扬子鳄。

这件事被记入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句容水脉》:“吴孙权赤乌八年,遣校尉陈勋漕句容,中道凿破瑶,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舡,长数十丈,蠢蠢而动。有顷,悉融液成汁,时人莫能识得此。之后,遂获泉源,或谓是水脉。每至大旱,余渎皆竭,惟此巨流焉。”这也是成语“蠢蠢而动”的典故。

开挖破岗渎,挖出了鼍龙,老百姓担心了,担心破岗将龙体凿断了,败坏这里的风水,后来,为祭拜“鼍龙”,有城盖、任巷、南塘、西村等四个自然村的村民自愿捐资,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城壒村南300米处,破岗渎遗址内(今自来水塔处)半山腰建座大庙---“鼍龙庙”,庙门上有副对联“春城回北斗,烟树发南枝”。

民国十八年六月(1929年),建立区、乡制时,取联中“春城”二字为建乡名称,定名为春城乡,乡公所设在庙内。2005年区划调整,春城镇改为茅山镇,镇所在地集镇城壒又称为“春城”。

城壒,《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中为成壒,时属句容乡。城壒以“成”姓得名,后“成”误写为“城”。壒,汉语拼音ài,音同“爱”,但这里读“盖”。“壒”是尘埃的意思,幽泥化轻壒,指丘陵地带缺水。

长城

长城原名常城,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句容乡二十六村之一。时属句容乡,今属茅山镇。村名源于三国时吴国学者唐固。

唐固,字子正,由于专心学业,好学多才,诲人不倦,精通经典学术,被称为江左宗师、吴国儒者。吴帝孙权曾拜唐固为议郎,黄武四年(225年)又升为尚书仆射,称唐固为尚书。

东汉末年,群雄蜂起,唐固的父亲唐翔(句容人)为丹阳郡太守。唐固不慕仕途,淡泊名利,居住在此处读书讲学。住处筑有梧竹园,园南有读书泉,常有数十人听讲,俗称常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句容县令徐九思(又名九经)诗云:“唐固读书处,人亡泉尚存,我来一吊古,梧竹尽寒云。”

由于东乡方言的缘故,“常城”记作成“长城”,甚至还被误记作“尚城”。

何庄

何庄,《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中的古村落,时属句容乡,今属茅山镇,三国孙权骑士何遂住此村。村以何氏得名何庄。

三国赤乌八年(245年),孙权遣校尉陈勋率兵三万于茅山以北的丘岗地带开挖一条人工航道---破岗渎。一日,孙权巡视军营,察看破岗渎工程,路过此村,

见了何遂之女何姬,遂召其入宫,给其子孙和为妻,何姬生孙皓(吴末帝),孙皓登基后,进封母后何姬为皇太后。何氏家族成了皇亲国戚,村子也随之不断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村。

六朝时期,何庄村非常繁华,建有桃花馆,历史上桃花馆很有名,常见于文献,因此桃花馆也成了何庄的别称。清乾隆县志记载:桃花馆,由金陵(今南京)可乘船经秦淮河直达该村,河两岸栽桃柳,故得名。

何庄村外曾有古庙,叫何庄庙,是纪念唐代大孝子张常洧而建,相传张常洧出生地就在何庄。《乾隆句容县志》载:“张常洧字巨川,祖处静,乌城令,父璋建州司户,父殁,披发徒跣庐墓三十六年,手植奇树千余木,白鹤来翔,产瑞芝一十二茎,贞观五年(631),李泌宣策褒美,其孝贤被朝

廷册封。

百培山

今属茅山镇何庄行政村。百培山村名取自此地的一个叫百培山的山名,而百培山山名由来与烧砖建造明城墙有关。

明初,朱元璋建造南京城,句容负责烧制南京洪武门至通济门这段

城墙的城砖,建窑百座于此,故名百培山。

句容一直流传着“百里传砖造京城”的故事。富户张斗南领命烧制

城砖,原打算从百培山行舟由秦淮河运往南京。但冬天是秦淮河的枯水期,当年又适逢大旱,河道根本无法行船。情急之中,用数万人排成长龙,用手一块一块把城砖传往南京,如期复了皇命。

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载:“百培山,明初,张斗南以富户,分筑

南京城垣,自洪武门至通济门。乃置百窑于此,其运砖但以手传之,七

日毕集所分筑处,此出窑余砖甚多,盖时不复敢他用也。”

民间传说及光绪《续纂句容县志》所载富户张斗南建窑百座恐有误。张斗南为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句容县令,此张斗南为富户,是讹误还是同名,有待进一步考证。

民间还有一说,说是因为当地有一百个墓碑,所以叫百碑山,因时间久远读成了百培山。

据文保部门统计,百培山一带共有112座土墩墓。2013年,已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庄

今属茅山镇丁庄行政村。村名源自曹姓。据《弘治句容县志》记载,这支曹氏出自河南开封,后徙安徽凤阳。南宋初,迁句容。明初,子孙繁盛,其地因名曹庄。

《容山曹氏家乘》记载:此曹氏为曹休侄子一祠,北宋曹觐的后裔,曹觐字仲宾,皇祐年间,官至太子中舍。宋南渡,曹觐举家迁至句容。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麾下一名大将曹彬帮助赵匡胤发动历

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后被宋太祖授予武德王。曹彬后人迁居句容南门外的曹庄建宅。

据后白曹村出土《明故史部尚书曹公墓志铭》记略:曹义五世祖万四公,因家族壮大,分迁至茅山百社村。明清县志地名录上称柏社,柏社因声名显赫的曹义家族而更名曹村(今属后白镇)。

太平天国战争前,曹庄村如城堡,四周建有高大的城楼。当时村中商铺林立,十分繁华。建有寺庙“天宁院”。天宁院建于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设有钟鼓房。民国十五年(1926年),曹庄等八个村社(自然村)利用“天宁院”庙产收入,创办戏堂,成立曹庄香火戏班。

九板桥

今属茅山镇丁家边行政村。原名为石村,位于句容城东南七公里处。清乾隆年间,一刘姓钦差巡察江南到了句容,下榻在句容城。月夜往茅山方向,路过石村。见此村四面环水,水中有岛,岛上有村,犹如仙境。刘钦差下马想进村去看看。可进村只有用九块木板拼成的一座小桥。马无法通行。刘钦差只好翻身上马,返回句容城。次日,八千里驿站传旨,令他速回京城。临走,刘钦差特地交待句容知县,要他们帮助这个村建一座进村的桥梁。并告知茅山方向,九板桥村。

刘钦差走后,知县下令手下一路打探。手下人下了乡,结果在石村村边发现了九块木板搭建的小桥,回去禀告县老爷。第二天,知县大人立即找人,找木料,为石村建了座木桥。木桥建成之后,石村便改名为九板桥村。一直沿用至今。

太子岗

太子岗今属茅山镇袁相行政村。相传梁昭明太子在此岗休息过,故名。另一传说与刘伯温有关。

相传明朝初年,朱元璋闻知茅山一带出现王气,便派刘伯温到茅山一带查看,要他将这里务必破了,免得出了天子与朱家子孙争夺皇位。王气就出在的现在太子岗的岗子上,这里是块龙地,将来是要出太子的。

刘伯温到了茅山,找了好多天都一无所获。岗子上有一户要出太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