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文言文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文言文测试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念()遂()盖()但()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贯穿全文线索的是,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5. 加横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资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诗夜游》即写于此时。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不蔓.不枝()(4)香远益.清( )
(5)亭亭净植.()(6)陶后鲜有闻()
2.翻译句子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理解填空。
(1)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2)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3)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2)惟吾德馨.()(3)谈笑有鸿.儒()(4)无案牍
..之劳形()2.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孔子云:“何陋之有?
4.用原文语句回答。
(1)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3)结尾为突出主旨而引用的孔子的话是。
(4)写主人生活环境清雅的句子是,。5.《陋室铭》中表现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
5.作批注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好方法。请仿照①句的批注,任选一个角度为②句作批
注。
①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名人高雅居室衬托自己居室的高雅)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
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便舍.船()(2)渔人甚异.之()
(3)欲穷.其林()(4)屋舍俨然
..()
(5)阡陌
..交通()
2.描写桃花源美丽景色的句子是。
3.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是。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
神状态的句子是,;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6.翻译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据此文中写出三个成语:、、
五、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具.答之()(2)咸.来问讯()
(3)延.至其家()(4)来此绝境
..()
2.补上加横线处的句子。
2.翻译句子。
3.(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4.按要求填空、答题。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是。
(2)说明“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的句子是。
(3)说明“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的句子是
。
(4)桃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5)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7.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渔人”的行踪。
发现桃源→→
8.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可是作者描绘出了这样一个与
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请想一想并写出作者写作的意图。
六、《三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体会文章在写景中阐发的原理。
学习重点:
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处
*自主学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的字注音。
阙()湍()涧()曦()啸()溯()漱()嶂()襄()奔()属()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字,(朝代)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