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2) 时间地理学方法; (3)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生态方法; 3.怎样运用社会生态方法来研究人文地理学。 (1) 将人文地理空间看做重要资源; (2) 将竞争机制引进人文环境研究; (3) 使人文地理综合平衡研究定量化; (4) 发挥人文地理在生态经济研究方面的作用。
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名族 (1) 名词解释:
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 知识
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前)
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 基本理论 (1) 名词解释:
1. 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性或具有文化特性的人的群体在空间 上的分布,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2. 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 现象在空间分布上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区的文化 区。(特征:具有一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 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以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 带,在自然状态下,不受外部的某种作用而形成。)
(6) 人种: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 遗传特征的人群。
(7) 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 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有 一定共性。它是以洲为单位而划分的人种,但其分布 范围实际上和各大洲的界线并不完全重合。
(8) 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 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是高等 种族,有权统治其他种族。是一种十分荒谬而又极其 危险的论调,已经在历史上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难。
3. 功能文化区: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 治,经济或社会的某种功能的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 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 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情感上一种共同的 区域自我意识。 5. 文化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后,一直随时间的扩散过程 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扩大,有的缩小。文化扩散分为:扩 展扩散,迁移扩散。 6. 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 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 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文化 与文化之间,文化与环境之间,各种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7. 文化景观:即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 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 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8. 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差异,国家和地区文 化景观的差异都是由地理环境或自然条件决定的,认为决定 社会的发展不是“神的意志”,而是地理环境。它强调了自 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理学。
(2) 解析:
(3)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
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3.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荷马史
(4) 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反映了一定 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 口数,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表示, 称为人口算术密度。
(5) 人口移动:人口在地理位置上的空间变动,包括经 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 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前者 称为人口流动,后者称为人口迁移。
(5) 环境感知论: (6) 文化决定论: (7) 和谐论:认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顺应
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 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4.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对文化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挑战与应战”,“逆境美德”,“中 庸之道”。
(2) 解析:
1.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 (1)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极低的人口密度;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2) 农业革命和人口增长: 人口的死亡率先上升,后持续下降; 出生率先上升,后下降; 人口迅速增长。 (3)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 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 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4) 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2) 解析: 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1) 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2) 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3)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4)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 (5) 文化景观。 2. 文化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 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 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 (3) 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 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3. 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并评述各自的优缺点。
3,比较人口转变模式的特点及原因。 (1) 西北欧模式:经济增长促使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 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 (2) 日本模式: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及 战争。 (3) 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 素作用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 存。 (4) 印度模式:印度的人口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代表性, 主要是生育控制较弱,政府意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但由于文化传统和特定的国情,导致实效不大。
(3)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5中国人口不均衡分布格局是否合理,说说你的看法。
6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迁移与集聚有哪些,所带来的民族主义变化是怎样 的。 (1)民族迁移与聚集:
1) 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 2) 非洲黑人被迫迁移; 3)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的迁移; 4) 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
(3) 适应论: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 的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及其和地理 区域之间的关系。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 又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课能性。
(4) 生态论:认为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 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性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 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2.简述人口转变的主要理论。 (1) 1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 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 的观点。(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 阶段,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 (2) 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高位静 止阶段,早期扩张阶段,后期扩张阶段,低位静止阶 段,减退阶段。
一章 绪论
人文地理学》 第
(1) 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
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
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广义的
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
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
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 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主要有哪些。 (1) 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2)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 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 思想。 (3)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 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 的先河。 (4)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5)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5.简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 近代人文地理学: 公元前500年左右,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 汉司马迁著《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卷, 汉班固著《汉书》中专辟《地理志》, 明末的《徐霞客游记》。 (2) 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张相文,竺可桢等, 竺可桢等人的推动下,中国近代地理学在20世纪30年 代和40年代得到了发展, (3) 文地理学的发展: .1949-1979年,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 衰落的时期, 1980-1990年,是人文地理学复兴的阶段。1979年末中 国地理学在广州召开第四届全国大会,李旭旦首先提 出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口号,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响 应, 1990年以来,人文地理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提高阶 段。
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
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
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
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
主义,结构主义。
(1) 人口转变: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 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 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2)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 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 数量。
(3) 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实际 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模式。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 度人口之别。
B社会经济因素: (1) 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决定性因素); (2) 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居住历史长,开发较早的地区人 口较为稠密,开发较晚的地区人口较稀疏; (3) 政治因素:战争和人口政策; (4) 文化因素。
(2)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1)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2) 在20°-60°N之间的区域(中低纬指向性); 3) 海岸线向内地约200km范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近海 岸指向性); 4) 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人口众多(平原指向 性)。
4,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简述世界及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1)影响因素: A自然因素:生产力水平愈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重要, 愈明显,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这
种影响会逐渐变小。 (1) 气候:气候较为适宜的中纬度地区成为人类密集的地 区; (2) 地形:低平地区,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和高原上的 人口分布较为稀疏,低纬度地区人口可能集中分布在海 拔较高的山地; (3) 土壤:中低纬指向性,冲积平原。土壤有不同的天然肥 力和适耕性能,会导致人们对其开发利用程度的不同, 进而影响人口的分布; (4) 水体:提供水源和交通载体,海岸地区比内陆腹地具有 更高的人口密度,许多大小城市是沿河,沿湖,沿海分 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体成为人口分布的先决条 件; (5) 矿产资源:能源丰富的地区成为现代人口稠密区。
(1) 环境决定论:它强调了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这是近代地理学前期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前提,但这个理论 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忽视了各种因素之间复杂关 系,因此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受到许多批判,影响大为削 弱。
(2) 可能论:摈弃了环境决定论者的“必然论”,改为“或然 论”,强调人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方面的选择能 力。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 名词解释: 经验主义方法论: 实验主义方法论: 人本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方法论: (2) 解析: 1.理学调查研究的方法。
(1) 地理社会调查; (2) 科技文献资料法; (3) 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4)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2.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1) 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
5) 美国城乡中的其他民族聚居区。 (2)民族主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