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丑奴儿》

合集下载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题目的意思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题目的意思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题是明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用了马致远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之名,借题抒发了他在长期以来遭受的官场挫折与生活磨难,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切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下面我将对此题目进行详细解读:一、诗人辛弃疾的感慨与境遇在这首诗中,辛弃疾通过“丑奴儿”这个题目,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上的屈辱和失意。

他自称“丑奴儿”,意在自嘲,表明自己在官场上的挫折和困境。

面对官场的黑暗和非议,辛弃疾曾屡遭贬斥、流放和监禁。

他遭遇了生活的磨难和困境,但依然怀揣着对理想的追求,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对“书博山道中壁”之名的解读“书博山”是指我国古代文人的避世常去之地,这里可能是一种隐喻,表明诗人在官场外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安定。

而“道中壁”则提示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思考和理性的追求。

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精神追求。

这里“道中壁”可能暗示了诗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所面临的一道又一道的壁障,而“书博山”则是他在困难面前所寻求的一种内心的净土。

这个题目的意义对于理解整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

三、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抒发整首诗通过对“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题目的巧妙运用,表达了诗人在官场挫折与生活困境中所抱有的悲愤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人通过对自己的自嘲与嘲讽,表现出了一种对境遇的无奈与叹息。

但与此他又怀揣理想,表现出极强的自强与坚毅的意志。

他用“书博山道中壁”的题目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追求和对人生境遇的反思,将人生的磨难与理想的寻求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四、对“书博山道中壁”之名的启示“书博山道中壁”这个题目不仅仅是一个诗歌的题目,它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对人生境遇的思索。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要学会通过自我嘲讽和理性的思考,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安定,坚定不移地追逐理想,不被境遇所左右。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含答案请参与古诗文专题学习活动,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材料二: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材料三: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革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

惟将军图之。

10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词人历尽生活艰辛后的豁达与超脱。

B.上片运用叠句,写出少年时代不谙世事,喜欢登高,不知愁。

C.“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

D.“强”在这里是“竭力,极力”的意思,写出了少年的无知无畏与天真。

10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B.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C.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103.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104.把材料二、三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惟将军图之。

105.概括材料一辛弃疾在“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里蕴含的情感。

106.请简要概括材料二、三分别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答案】101.A 102.B 103.② 既然用竹篮盛104.(1)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替君主担忧。

辛弃疾《丑奴儿 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 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

②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

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③【注释】①李易安:即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末南宋初的著名女词人。

作者此词有意学习李清照风格,故称“效李易安体。

”②价:同“地”,助词。

一霎儿:一阵子。

③旧盟:指过去和鸥鸟结成朋友的盟约,参见前《水调歌头·盟鸥》注释及正文。

【译文】千峰万壑乌云四起,忽然一阵骤雨漫天而下。

一会儿,远方的树映照着斜阳,这雨后的美景多象一幅图画!看哪,酒店的青布招牌在飘扬,山那边原来另有人家。

我只想呆在这迷人的山水风光里,悠闲无事地度过这个盛夏。

我中午酒醉醒来的时候,发觉风景更佳:窗户映满了青松翠竹的清影,这环境万分闲散幽雅!山间的野鸟不时飞来,又为人增添无穷闲暇。

单怪那狡猾的白鸥,怎么偷偷看人,想飞下来又不肯下?我和你往日订立的友好盟约至今还在,你现在犹犹豫豫,莫不是要悔约改口了吗?【集评】现代·夏承焘:“这首词采用铺叙的手法,把景物一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词的上片以及下片的前半,极力渲染风景的优美,环境的闲适。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最后五句所表达的失意的心情。

通过白鸥的背盟,写出自己身世之感和生活道路的坎坷不平,不用一句直笔而收到很高的艺术效果。

以淡景写浓愁,这也是辛弃疾词的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下册)【赏析】此词特意标明“效李易安体”,也就是说,它在风格和技巧上是有意仿效和学习李清照的。

李清照的词,善于将寻常口语信手拈来,度入音律,炼句精美,意境清新,明白自然,极少用典。

此词就具有李清照词的这些优点。

上片写博山夏日骤雨复晴的美丽景色,用淡笔勾绘出一幅清爽明彻的风景图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开头两句“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即用短促的句 式、轻快的笔调,写出行走在曲折崎岖、忽上忽 下的路上时给词人带来愉快轻松、怡然自得的感 觉。
这首词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把自己的感慨和盘托 出,使人感到亲热,写得如叙家常以平淡之语, 发清新之思。
02
文本细读
Chapter
词句解析
词牌解析
该词牌名为“丑奴儿”,又名“丑奴儿令”、“丑 奴儿慢”、“杏花村”、“荆溪路障”,双调四十 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三换韵。这种词牌 通常由八句组成,每句有七字,但也有例外。
创作背景
01
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弹 劾,退隐于上饶之带湖,曾任吏 部尚书的辛弃疾在带湖和瓢泉过 着漫游山林,恬静闲适的生活。
02
这首词就作于淳熙八年(1181) 辛弃疾闲居瓢泉时。
诗词地位与影响
这首词是辛词名篇之一,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特 殊地位。
全词不过三十六句,一气流贯,笔笔顿挫、笔笔 折入,九转灵光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辛词“豪 放”的特点。
THANKS
感谢观看
忧虑未来
少年形象也表现出对未来的忧虑和不安,对未知的未 来感到迷茫和困惑。
感伤离别
在词中,少年形象还表现出对离别的感伤和悲痛,对 离别的事实感到无奈和失落。
精神世界
01
追求自由
少年形象表现出对自由的追求和 向往,渴望自由自在地生活,不 受限制和束缚。
珍视友情
02
03
探索内心世界
少年形象也表现出对友情的珍视 和重视,对朋友的离去感到悲痛 和失落。
•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辛稼轩有“少年不识愁滋味”一语,为千古折笔之 妙。……此等词语浅情深,妙在骨力之中。
•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 ,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诗歌鉴赏】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8)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huán)休:.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7、休:停止。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为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词翻译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经典宋词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撤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译文二】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评点】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比照,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中心句。

那时正值青春年少,激情万丈但却心地单纯,对于人们口中所说的“愁〞,没有切身的体会,因而无法理解,总是登高远望。

词人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有力地带动下文的表达。

前一个“爱上层楼〞补充说明首句,因为不知道何为“愁〞,所以总爱登高望远;后一个“爱上层楼〞又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因为总是登高望远,所以“为赋新词强说愁〞。

正是这一重复,将上片四句串接起来,短短四句即说明了同一个完整的意思。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就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丑奴儿》翻译赏析

《丑奴儿》翻译赏析

《丑奴儿》翻译赏析《丑奴儿》翻译赏析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 而如今饱受忧患,遍尝人世苦痛,那些不如意的事不提也罢。

不提也罢,假如真要说,就说:“好一个凉爽肃飒的秋天啊!”[出自] 南宋辛弃疾《丑奴儿》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注释】1.丑奴儿: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尽“字有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的表达效果。

8.欲说还休:想要说还是没有说。

9.道:说。

10.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译文二】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词是词人闲居带湖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图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图文
作者简介:谈笑在指尖 文章,诗歌多见于省内外报刊和网络 平台。 喜欢把 日子中 的点点 滴如同 一次旅 行,一 次不清 楚哪里 是终点 的旅行 。在人 生的旅 程中, 有些人 走的很 从容, 一边走 一边欣 赏着沿 途的风 景,春 天踏青 ,感受 万物复 苏时生 命的萌 动;夏 日赏荷 ,嗅闻 花儿的 芳香, 聆听悠 扬的蝉 鸣;秋 时听风 ,欣赏 落叶在 秋风中 忘情的 舞动; 冬日品 雪,品 味银装 素裹的 晶莹, 让自己 的人生 如四季 绚烂, 多姿多 彩。有 些人却 是步履 匆匆, 他们只 顾埋头 盯着脚 下的道 路,拼 命的赶 完余下 的旅程 ,一路 上,只 顾疲于 奔跑, 疲于生 存,疲 于生, 看不见 路边花 儿的美 丽,也 注意不 到蔚蓝 天空中 白云的 漂浮, 一心只 忙于到 达目的 地,一 程又一 程的奔 跑,将 自己置 于永不 停歇的 劳碌之 中,错 过了欣 赏身边 许多美 丽的风 景。
Page 7
,又何必对未知的前方魂牵梦萦?生活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目标,并且我们的奋斗,都是为了能离它更近。奋斗努力,快步走行,无可厚非,但是我想,人生在路上行走,本应该走走停停,该歇的则歇一歇,该停的则停一停,在生活一直往前走的同时,适时的放慢脚 要的东西。不要为了追求物质财富,不要忙于到达目的地,只顾疲于奔跑,而错过了身边美丽的风景,不要让你已拥有的很多东西在手中悄悄的流失,失去对它的珍惜,更不要怨天怨地怨人怨己,抱怨自己的人生磕磕绊绊,不如人意。要知道很多时候,当在你盲笑。人生之路,鲜花和荆棘映衬,坦途和坎坷衔接,艳阳和风雨交织,得志和失意错位。生活给予你的,有精彩,更多的是平淡。人生,不会事事如意,生活,也不可能样样顺心,其中,很多的人,会不被我们认同;很多的事,都 富,而是要想想,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尽管日子很平淡,却会有许多的闪光点,尽管会有一地鸡毛的琐事,却也会有许多开心和快乐。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若我们不抱怨,湖涂一些,淡然一点,烦恼就会少些,日子即便是平庸,但也能活

超越生命的成熟——《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虞美人·听雨》比较阅读

超越生命的成熟——《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虞美人·听雨》比较阅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宋代〕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及注释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

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

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二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却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却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却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深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却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深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愁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愁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却点所谓“愁情”,他是“知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知上层楼”,这却叠句的运用,避开了却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辛弃疾《丑奴儿》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赏析辛弃疾有“文坛仙翁”之称,其它文章中融入了其卓越的才华,令人流连忘返。

《丑奴儿》也不例外,这支乐曲被誉为近代曲调中的瑰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清单。

它不仅表现了辛弃疾的才能,还体现了当时的民间文化。

《丑奴儿》是辛弃疾的一首闽南音乐,属于古琴曲调,有“辛弃疾纳兰性德”之称,一般称为“丑奴儿”。

它有七个章节,以前导后续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故事,特别是在第三章“古琴折腰”中,将一位丑奴儿的痛苦和他维持自由的决心娓娓道来。

《丑奴儿》的作曲技巧是精彩的。

它由辛弃疾的古琴谱子改编而成,以回旋的方式构建了一个紧凑的整体,凸显了旋律的规律性,突出了情感冲突和节奏变化,有助于更深入地表现故事情节,特别是在节奏变化上,辛弃疾把它高调当成一种祝福,使它显得更加引人入胜。

《丑奴儿》也有辛弃疾青春期一贯的特点,这种浪漫和绝望的节奏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少年时期的落寞和无常。

在作品中,丑奴儿的痛苦和受压迫的气氛很容易使人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特别是在第七章“愁犹未已”,辛弃疾表达了丑奴儿的空虚和无助,也让观众感到心痛和痛苦,最终以悲剧收场,成为一首抒情色彩浓厚的古琴曲。

辛弃疾在《丑奴儿》中表达了自己的审美价值观,同时收集了其民间文化的思想和观念,也为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首曲调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不仅是因为它的优美音调和炫耀的流派,而且是因为它讲述的故事和表达的情感,让人们产生共鸣,也是它被列入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清单的另一个原因。

辛弃疾的《丑奴儿》是他在古琴曲中的一首杰作,它不仅具有绝妙的调子,而且体现了他许多思想,有助于解析中国古典音乐的特征,正是这些特质,使它被世人所津津乐道。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不识:不知,不懂。

层楼:高楼。

赋:写,作。

强(qiǎng):勉强。

识尽:深知,尝够。

休:罢了。

【大意】
少年时代,我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忧愁,常常喜欢登上高楼,玩赏景致。

有时为了赋写新词,明明没有什么痛苦,也要勉强写出一片愁绪。

到如今,我尝尽了人间忧愁的滋味,真希望能有机会尽情倾吐,然而又感到无话可说。

虽然不说,心中的种种愁苦却又憋不住。

可是,话到了嘴边,竟然变成了:“啊,天转凉了,多好的一个秋天啊!”。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及鉴赏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及鉴赏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及鉴赏《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外古诗词诵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外古诗词诵读

04
拓展阅读
同类题材诗词推荐
1 2
《卜算子·咏梅》
以梅花为题材,表达了作者的高洁情操和孤寂之 感。
《青玉案·元夕》
以元宵佳节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恋人的思念和 无奈之情。
3
《江城子·密州出猎》
以打猎为题材,表达了作者豪迈豁达的人生态度 。
同一作者诗词推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01
以江西风景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和愁绪。
THANKS
感谢观看
《丑奴儿·古书诗博词山诵道读中壁》课外
2023-11-10
目录
• 背景介绍 • 诗词赏析 • 译文及注释 • 拓展阅读 • 总结与感悟
01
背景介绍
诗词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 稼轩,南宋著名将领、词人。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 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 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 本思想内容。
写作背景介绍
博山在江西广丰县西南,“丑奴儿”是词牌名。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 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 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诗词的创作目的
借景生情,抒发愁绪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这首词上片纯写愁情,下片具体细腻地写出了愁的具体内涵。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 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拟手法,抒写出郁结在胸中的愁闷和痛苦。
译文
注释
1. 丑奴儿:词牌名。南唐冯延巳词有“采桑子”调,即此词原调“丑奴儿”。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通过少年与成年的对比展现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通过少年与成年的对比展现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通过少年与成年的对比展现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无奈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一首深具情感与哲理的词作,通过少年与成年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与无奈,同时也透露出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一、作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2、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三、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时期,具体创作时间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十四年(1187)间。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

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辛弃疾《丑奴儿》的意思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的意思及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的意思及赏析丑一奴一儿1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一爱一上层楼2。

一爱一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3。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丑一奴一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丑一奴一儿令》、《罗敷媚》、《罗敷艳歌》。

2层楼:高楼。

3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当我还是少年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滋味,只是一味喜一爱一爬上高楼,喜欢爬上更高层次的楼,而且还和一般文人墨客一样,心中本无愁,却每每为了作些新诗新词而强说有愁。

我现在彻底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来,想说却说不出来,只好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含蓄之美】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时的作品。

整篇言愁,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当时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词人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上看起来轻脱,实际上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多么的深沉博大。

【赏析】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少年”与“而今”,无愁与有愁的对比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

同时还用到了叠句,避开了一般写作中的泛泛描述,从而有力地支撑起下文。

正是通过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突出强调了今天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在作文写作中,对比与叠句的运用可以增加作文的艺术一性一和可读一性一。

【启示】《丑一奴一儿》是作者特殊人生经历下的人生感悟,读来“愁”味十足,既有对从懵懂少年到而今各种喜怒哀乐的描写,也有深深的感叹和难言的凄凉相互一交一织在一起,使作者的人生处在十分复杂的矛盾转化状态中。

从中,我们也体会到了人生的变幻无常,对我们的启示就是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真实地过好每一天。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及译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及译文

丑奴儿1·书博山2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少年3不识4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5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6愁滋味,欲说还休7。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词牌名。

又叫做采桑子
2.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
地。

6.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7.欲说还(huán)休:难于启齿的感情,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创作背景】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在博山道中一壁上所作的一首词。

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
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丑奴儿》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丑奴儿》
【内容】: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
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
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
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增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
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实行揭露
和批判;也有很多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
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辞海》1989年版)
【注释】:
丑奴儿:即《采桑子》。

层楼:高楼。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

……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