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脉溶栓 的开展 , 更多 的患者有 望获得再 灌注 , 在 此 基 础 上 进 行 神 经 保 护 治疗 又 给 了研 究 者 希 望 。我 们 将 近 年 在 缺 血 性
分, 结 果也 为 阴性 , 在该研究 中, 6 3 . 4 的受 试 者 接 受 了 重 组
组织型纤溶 酶原 激 活 剂 ( r t — P A) 溶栓 治疗 , 选 择 能 够 挽 救 缺 血 半 暗 带 的 神 经 元 , 改 善 患
者 的预 后 。经 过 多年 的研 究 , 在 实 验 性 缺 血 性 脑 卒 中模 型 中
神 经 保 护 剂 可 以起 到 明显 的效 果 , 然 而 这 些 神 经 保 护 措 施 在 2 0世 纪 进 行 的 临床 试 验 却 未 能 证 实 有 效 】 。有 学 者 分 析 了 此 前 发 表 的 临床 研 究 , 指 出 阴性 结 果 可 能 与 临床 研 究 设 计 存 在 缺 陷有 关 。 尤其 动 物 模 型 中 的神 经 保 护 效 果 常 常 与 缺 血 再 灌 注有 关 , 而缺血性 脑卒 中患者不 一定存 在再灌 注 , 而 且 使 用 剂 量 以及 时 间 等 因 素 均 影 响 了 l 临床 疗 效 。 随 着 动 静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1. 引言1.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研究表明,急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
了解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脑卒中至关重要。
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类型。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的阻塞或狭窄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和继而坏死。
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过程中,脑缺血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神经细胞的损伤会引发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最终导致脑组织的破坏和功能障碍。
免疫炎症在脑卒中发病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炎症反应会加剧脑组织的损伤,增加脑卒中的严重程度。
血小板激活与栓子形成也在脑卒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会加重脑部缺血和缺氧的程度,加速神经细胞的死亡。
脑卒中患者的血管再灌注损伤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了解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有助于更好地治疗脑卒中患者。
了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脑卒中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可以为未来脑卒中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并有望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突破口。
2. 正文2.1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狭窄或堵塞引起的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而造成的脑部损伤。
其病因分析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狭窄、脑动脉瘤和栓子形成等多种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主要特征是血管内动脉壁的斑块形成,导致脑血管狭窄或堵塞。
脑动脉狭窄也是引发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当脑血管壁发生狭窄时,会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容易引发脑卒中。
脑动脉瘤也是导致脑卒中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当脑动脉瘤破裂时,会导致脑内出血,从而引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而栓子形成则是由于血液中的血小板在狭窄的脑血管内聚集形成血栓,阻碍了正常的血液流动,造成脑部缺血缺氧。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析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狭窄、脑动脉瘤和栓子形成等多种因素,对这些病因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的发生。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致残率的特点。
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定义与病因、现有二级预防策略及其限制、新型药物研究进展、非药物治疗方法研究进展和个体化防治的意义进行综述。
未来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中,应加强新型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的研究,推动个体化防治策略的实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水平,减少病发率和致残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保护和治疗措施。
这对于促进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策略的实施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病因、药物、非药物治疗、个体化防治、研究进展、未来方向、促进实施、重要性。
1. 引言1.1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预防复发是非常重要的,而二级预防策略即针对已经患有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通过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手段,来降低再发卒中的风险。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开展,关于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新型药物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如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防治的理念也日益受到重视,通过针对个体患者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更加合适的预防策略,以达到更好的预防效果。
本文将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现有的预防策略的局限性,分析新型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探讨个体化防治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意义,最后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促进预防策略实施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加深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了解,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2. 正文2.1 缺血性脑卒中的定义与病因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发生阻塞导致脑血供不足,使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护理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护理研究进展摘要:作为一种常见脑卒疾病,缺血性脑卒中病死率较高,存活病患的身体健康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其护理研究进展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
本文从症状管理、早期规范、并发症预防与管理三个方面入手,全面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护理研究进展,旨在为相关领域的护理人员提供技术帮助,助力我国医疗体系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护理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突然发病的特性,病患会出现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功能障碍,85%的脑卒中均为缺血性脑卒中。
病患病死率与残疾率偏高,存活病患也会出现神经、肢体等功能障碍,对以后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在大量的临床护理中,发现优质的护理服务可以大幅度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愈后,有必要对这方面展开研究。
1症状管理如果意识不清的病患,需要密切观察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如果出现异常,需要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又因为缺血性脑卒中会造成脑水肿,增加颅内压,容易出现脑疝,威胁生命,所以颅内压增高的病患的床头位置需要太高15°~30°,以便静脉顺利回流,起到控制病患颅内压的效果[1]。
如果病患体内存在极度高血压,容易引发高血压脑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等。
但是,极度低血压也会造成病患的脑组织供血不足,增加缺血脑损伤。
这就需要维持足够的灌注压,确保缺血性脑卒中病灶周围区域的脑组织正常存活,以灌注压=舒张压+1/3脉压差,调节灌注压。
病患血压降低,灌注压也会随之下降。
可是,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还需要确保病患的血压维持在小于140/90mmHg的水平[2]。
如果使用r-tPA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则要将血压维持在小于180/105mmHg的水平,预防颅内出血。
并在治疗2h,以1次/5min的频率监测病患血压;在治疗后的6h,频率降低至1次/30min,逐渐降低至1次/60min,进行为期24h的血压监测,让病患的血压可以维持在140~160/75~90mmHg水平。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新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新进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会导致患者的死亡或者残疾。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种比较新的方法是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是指通过导管将药物或者器械送入大脑中的血管,以恢复血流的方法来治疗脑卒中。
这种治疗方法的好处是可以直接作用于闭塞的血管,可以精确地将药物或者器械送到病变部位,更加有效地恢复血流。
近年来,血管内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血管内治疗已经成为急性大血管闭塞脑卒中的标准治疗方法。
大血管闭塞是指颈动脉或者大脑中动脉发生完全或者近乎完全的阻塞,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静脉溶栓疗法效果较差,而血管内治疗则可以有效地将药物或者器械送到病变部位,更加迅速地恢复血流。
血管内治疗的器械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目前常用的器械有血栓抽取器和血管支架。
血栓抽取器可以通过导管将血栓抽取出来,恢复血流。
血管支架可以将血管撑开,保持血流通畅。
这些器械的发展使得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得以提升,并且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血栓。
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口也得到了重新定义。
过去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只适用于发病后6小时内的患者,而现在一些研究表明,即使在发病后6小时以后的患者中,也有一部分患者可以获益于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还有一些并发症和风险,而且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
在使用血管内治疗之前,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器械。
血管内治疗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新的方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血管内治疗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血管内治疗能够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张思敏综述,余传庆审校摘要:缺血性卒中是因脑血管闭塞或者狭窄导致脑血流灌注下降,进而临床上表现出一些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的一类疾病总称,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性。
当缺血性卒中发生时,血液通过其他开放或者新生的血管到达缺血区,从而代偿缺血组织,这些开放的血管吻合支或新生的血管统称为脑侧支循环,目前影像检查是评价侧支循环的主要方法,但受技术条件的限制。
一些研究发现,生物标志物对侧支循环的状态及形成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本文主要就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生物标志物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advances in biomarkers for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n ischemic stroke ZHANG Simin,YU Chuanqing.(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 First People's Hospital, Huainan 232007, China)Abstract:Ischemic stroke is a group of diseases with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neurological deficits due to a re⁃duction in cerebral blood perfusion caused by occlusion or narrowing of cerebral blood vesse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incidence rate, high disability rate, and high mortality rate. When ischemic stroke occurs, blood reaches the isch⁃emic area through other open or new vessels to compensate for the ischemic tissue, and such open anastomotic branches or new vessels are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cerebral collateral circulation.At present,imaging examination is the main method for evaluating collateral circulation, but it is still limited by certain technical issues. 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biomarkers are important in reflecting the status and formation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nd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biomarkers for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n ischemic stroke.Key words:Ischemic stroke;Collateral circulation;Biomarkers脑卒中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原因,也是成人首要的致残疾病[1],缺血性卒中是在脑卒中患者中占比最高的类型。
《2024年NLR、PLR对发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测价值的研究》范文
《NLR、PLR对发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测价值的研究》篇一一、引言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病情的迅速恶化往往导致高致残率和致死率。
早期准确预测PIS的发生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作为炎症反应的指标,在多种疾病预测中显示出一定的价值。
本研究旨在探讨NLR、PLR对发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诊断依据。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我院近两年内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病情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
2. 数据收集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史、实验室检查指标等。
计算NLR和PLR。
3. 统计方法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NLR、PLR 等指标的差异,分析这些指标与PIS发生的关系。
三、结果1. 患者基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其中进展组80例,非进展组120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NLR、PLR与PIS的关系进展组患者的NLR、PLR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对NLR、PLR进行ROC曲线分析,发现NLR和PLR对PIS的预测价值均较高,其中NLR的AUC为0.85,PLR的AUC为0.82。
3. NLR、PLR与其他因素的综合分析将NLR、PLR与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NLR和PLR的预测价值仍然显著,且与其他因素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这表明NLR和PLR在PIS的预测中具有独立的价值。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NLR和PLR在预测发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这可能与炎症反应在PIS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关。
当脑组织缺血缺氧时,会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损伤、血脑屏障破坏等,进而促进PIS的发生和发展。
NLR和PLR作为炎症反应的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状态,从而对PIS的发生进行预测。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护理研究进展
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 hermoregulationofthelatepreterminfant[J].JObstetGynecolNeonatalNurs,2012,41(2):171 179.[23]JoanneMcManusKuller.UpdateonNewbornBathing[J].NewbornandInfantNursingReviews,2014,14(4):166 170.[24]迟春昕,梁妙娟,谭宝琴,等.干洗洁肤液对新生儿出生后血液和黏液清洁效果的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7,16(5):84 86.[25]Blume PeytaviU,HauserM,StamatasGN,etal.Skincarepracticesfornewbornsandinfants:reviewoftheclinicalevi denceforbestpractices[J].PediatrDermatol,2012,29(1):1 14.[26]侯海萍,谢巧庆,谭宝琴,等.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护理干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3):5478 5479,5496.[27]卞晓莉.不干预法在新生儿脐带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2):154 155.[28]ShahrourM,SawalhaNA,MasriM,etal.AlcoholversusdryumbilicalcordcareamongnewborninfantsinoccupiedPales tinianterritory:acontrolledtrial[J].TheLancet,2017,390(2):S3.[29]刘娜.新生儿沐浴护理中的护理安全措施探讨[J].中国 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0):233 234.[30]AkterT,DawsonA,SibbrittD.ThedeterminantsofessentialnewborncareforhomebirthsinBangladesh[J].PublicHealth,2016,141:7 16.[31]LunzeK,HamerDH.Thermalprotectionofthenewborninresource limitedenvironments[J].JPerinatol,2012,32(5):317 324.[32]黄希,彭文涛.早产儿体温管理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6,16(9):632 634.[33]AdejuyigbeEA,BeeMH,AmareY,etal."Whynotbathethebabytoday?":AqualitativestudyofthermalcarebeliefsandpracticesinfourAfricansites[J].BMCPediatr,2015,15:156.[34]冯彦,袁越峰,陈慧娜.以抚触方式延迟处理早产儿胎脂的临床效果观察[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4):75 76.[35]SacksE,MossWJ,WinchPJ,etal.Skin,thermalandumbilicalcordcarepracticesforneonatesinsouthern,ruralZambia:aqualitativestudy[J].BMCPregnancyChildbirth,2015,15:149.[36]杨可,祝凤岚.专家不建议婴幼儿使用爽身粉[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6,(6):40 41.(本文编辑:李小玲)DOI:10.19791/j.cnki.1006 6411.2021.04.013工作单位:1.434023 荆州 长江大学医学部;2.434000 荆州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盼盼:女,硕士在读,护师张玲:通信作者收稿日期:2019-06-20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护理研究进展郑盼盼1 张 玲2 孙 瑞1 彭晓艳2摘要 综述国内外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救治现状、救治延迟的相关因素及其策略、围溶栓期的护理等,并提出参考性建议,旨在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护理借鉴。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研究进展在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运动、认知以及情感等方面具有功能障碍,若康复时间较久,则愈后恢复较差。
早期的院内康复被认为是恢复患者功能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有利于患者感觉运动以及运动功能的恢复,且可减少患者的相关医疗费用。
本文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发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早期康复护理的方案以及早期活动、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等方面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进行了详细综述,旨在为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Abstract] In China,acute ischemic stroke has a high incidence rate,disability rate and mortality rate,which has a serious harm to people′s health,and have dysfunction in motion,cognition and emotion etc..If the recovery time is longer,the recovery is poor.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hospital was considered to be a very important part for the patients functional recovery,which is beneficial for patients to the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 and sensory motor,and it can reduce the related medical costs.In this paper,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were reviewed in detail from epidemiological develop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early rehabilitation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program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the relevance of early activity,self-efficacy and quality of life,the aim w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early acute ischemic stroke.[Key words] Acute ischemic stroke;Rehabilitation nursing;Research progress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的一种疾病,具有永久性或一过性脑功能障碍的相关症状或体征,在神经内科较为常见,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60%~80%[1-2]。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中国科学家对其指南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提供更准确、有效的治疗策略。
本文将介绍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一、研究进展1. 病因研究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进行了广泛研究。
通过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和病理学研究,确定了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的病因之一。
此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也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因素。
2. 诊断方法研究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中国科学家致力于寻找准确、敏感的诊断方法。
目前,影像学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此外,生物标志物如血清中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脑钠肽(BNP)等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治疗策略研究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治疗策略,并根据实践经验进行修订。
其中,静脉溶栓疗法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此外,机械取栓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一定的病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治疗策略1. 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是指通过静脉给药溶解血栓,以恢复脑血流的治疗方法。
在选择溶栓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出血风险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而确保治疗效果最佳。
2. 机械取栓术机械取栓术是指在导管辅助下,通过器械将脑内血栓取出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存在大血管阻塞、溶栓治疗无效或禁忌的患者。
在进行机械取栓术前,需进行严密的影像学评估和病例选择。
3. 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指将静脉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术相结合的治疗策略。
通过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治疗研究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治疗研究进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突然,病情危重,易造成严重的残疾甚至死亡。
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溶解血管内的血栓,快速恢复脑血流,减少脑梗死范围,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静脉溶栓后早期的脑血流情况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对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治疗的研究成为当前脑卒中治疗领域的热点之一。
一、静脉溶栓对脑血流的影响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方法之一,它通过溶解血栓,恢复受损的脑组织的血供,从而减少梗死面积,改善患者的预后。
静脉溶栓药物主要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尿激酶等,这些药物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从而保护受损脑组织。
静脉溶栓虽然在治疗急性脑卒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其治疗窗口期内的效果并不理想。
如何在静脉溶栓后早期更好地改善脑血流,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二、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措施1. 神经保护药物神经保护药物在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早期应用脑保护药物可以减轻因血栓形成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损伤,有助于保护受损的脑组织,减少继发性损伤。
具体来说,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可以使用脑血流灌注改善剂、抗炎药、抗氧化药物等,以减轻脑组织的损伤,提高静脉溶栓后脑血流灌注的效果。
2. 血流重建治疗对于部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尤其是大血管闭塞的患者,进行血流重建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的研究表明,对于存在大血管闭塞的患者,经导管介入和血管成形术等介入性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血流灌注情况,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3. 药物联合治疗一些研究也表明,药物联合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的方法。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防止血栓再形成,保持脑血流的通畅;以及血管扩张剂和脑保护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有效地改善脑血流,减轻脑组织缺血缺氧损伤。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 1 活血化瘀法 : . 作为缺血性 脑卒 中的基本 治法 , 在临床 上广泛运用 , 中华 医学会 神经病 学分会专 家组在对 急性脑 梗死的治疗原则 中也 提 出活血 化瘀是 治疗 缺 血性脑 卒 中
11 风 : . 脑卒 中中 医称 为 中风 , “ ” 内外之 别 , 其 风 有 唐宋 以前 多以外风立 论 , 坚持 “ 内虚邪 中” 之外风 说 , 当今 仍有 部分 医家 坚持 这种观点 。大部分 医家趋 向于 “ 内风 ” , 说 即
根 据 临 床 证 型 不 同 , 合 相 应 方 法 可 获 得 相 得 益 彰 的 效 配
果。
13 瘀 : . 血行不畅 、 痹阻脑脉是缺血性脑卒 中的重要病机 , 亦为现代研究所证 实 。血瘀 贯 穿于 缺 血性 脑卒 中发生 发
展 的全 过 程 , 往 与 气 虚 、 阻 、 虚 相 兼 为 患 而 成 气 虚 血 往 痰 肾
李妍 怡
生理 或病理 产物 不能及 时排 出 、 蕴积体 内过 多而生 成 , 营 卫失和 、 火毒损络是 毒损脑络 的微观病 机 。认为风 火痰瘀 虚兼夹为害为脑卒 中的主要证候 。而这些证 候一旦形 成 , 迅速蕴 结成 毒 , 成 了毒损 络脉证 , 强调脑 卒 中后 常有 形 并 瘀毒 、 热毒 、 痰毒互结 , 毒邪损 伤脑 络 , 破坏脑髓。
山西 中 医
21 0 2年 8月第 2 8卷 第 8期
S N I FT M A g 0 2V 1 8N . HA X O C u.2 1 o 2 o8 J .
・ 7・ 5
缺 血 性 脑卒 中的 中 医药研 究进 展
贺思霞
关 键 词 : 血 性 脑 卒 中 ; 医 ; 究进 展 ; 述 缺 中 研 综 中 图 分 类 号 : 7 3 3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0—75 ( 0 2 0 0 5 0 R4.2 A 10 16 2 1 ) 8医共 同 关 注 的 重 要 课 题 。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的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
它是脑卒中的主要类型之一,也是造成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上,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研究和指导,但对于二级预防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和挑战。
本文将从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方面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脂质调节药物和抗高血压药物等。
对于二级预防来说,主要是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再发脑卒中。
近年来,一些新的药物或治疗策略的应用为二级预防提供了新的选择。
1. 双抗血小板治疗:常用的双抗血小板治疗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应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将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比单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更有效。
在CAPRIE试验中,将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明显降低了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
2. 新型抗凝血药物:除了传统的华法林,近年来一些新型的抗凝血药物也逐渐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是两种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它们可以替代华法林进行长期抗凝治疗,减少出血风险。
3. 高强度他汀治疗:脂质调节药物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使用高强度他汀药物可以有效控制血脂,降低再发卒中的风险。
特别是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高强度他汀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4. 降压治疗:高血压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降压治疗在二级预防中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ACEI、ARB、钙通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
研究表明,积极的降压治疗对于预防再发脑卒中具有明显的益处,可以显著降低再发脑卒中的风险。
二、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特定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
主要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动脉瘤夹闭术和脑血管成形术等。
《2024年MHR、NPAR、SII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预测价值的研究》范文
《MHR、NPAR、SII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预测价值的研究》篇一一、引言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进展迅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健康风险。
因此,准确预测其发生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MHR(Mean Hematocrit Ratio,平均血细胞比容比)、NPAR(Neurological Parameters of Acute Stroke,急性卒中神经学参数)和SII(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全身免疫炎症指数)等指标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和评估中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MHR、NPAR、SII 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某医院近三年内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数据。
纳入标准为年龄≥18岁、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有完整的MHR、NPAR和SII等指标数据。
排除标准为患有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等影响研究结果的患者。
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将患者分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和非进展性组。
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MHR、NPAR、SII等指标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些指标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预测价值。
三、研究结果1. 患者基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进展性组80例,非进展性组120例。
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2. MHR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进展性组患者的MHR值明显高于非进展性组(P<0.05)。
进一步分析表明,MHR值越高,患者发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越大。
3. NPAR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NPAR指标在进展性组和非进展性组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
与MHR类似,NPAR值越高,患者发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也越大。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一种中风类型,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
二级预防是指对已
经发生过一次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进行预防措施,以减少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以下是
关于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的进展: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是最常用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药物,主要包
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双嘧达莫。
多项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可以显著减少再次发生缺血
性脑卒中的风险。
2. 抗凝治疗: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如有心房颤动或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抗凝药
物可能更加有效。
华法林等维生素K拮抗剂可以显著降低再次发作脑卒中的风险。
3. 胆固醇控制:高胆固醇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通
过降低胆固醇水平可以显著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
他汀类药物是常用的降低胆固醇的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5. 生活方式干预:除了药物治疗,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
防的重要手段。
戒烟、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和控制体重等措施都可以降低再次发作脑卒中
的风险。
6. 手术干预:对特定情况下的患者,如颈动脉狭窄、心脏瓣膜病变等,手术干预可
以改善血液流动情况,减少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
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和手术干预等多个方面,其中
抗血小板治疗是最常用的药物治疗手段。
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
的认识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有助于降低脑卒中的再次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
存质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院前评估量表的研究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院前评估量表的研究进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是指脑血管突然发生缺血导致脑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
尽早诊断和干预对缩小脑梗死区域、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院前评估量表被广泛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诊断和筛查,以便尽早提供适当的急救和转运。
目前,关于院前评估量表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美国国家卒中协会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NIHSS是最常用的院前评估量表之一,用于评估脑卒中患者的症状和功能受损情况。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NIHSS得分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高NIHSS得分预示着较差的预后。
NIHSS还可用于判断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和血管内手术的可行性。
2. 加拿大卒中规模(Canadian Stroke Scale,CSS):CSS是一种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中风程度和预后的量表。
它包括意识、语言、面部瘫痪等多个项目,可用于筛查中风患者和评估中风严重程度。
3. 早期脑卒中评估量表(Early Stroke Assessment Tool,ESAT):ESAT是一种简单的、便捷的院前评估量表,由美国急救医学会提出,旨在帮助急诊医生快速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症状和风险。
ESAT包括了对症状和既往病史的询问,以及一个简单的神经功能检查,可用于初步筛查急性脑卒中患者。
4. 吞咽评估量表:吞咽功能异常是急性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目前已开发出多种吞咽评估量表,如激发法吞咽评估量表(Mann Assessment of Swallowing Ability,MASA)和简化吞咽评估量表(Simplifi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它们可帮助评估患者吞咽功能的严重程度和风险。
院前评估量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筛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进展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堵塞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而导致的,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
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特别是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在近年来,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本文将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意义及现状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主要类型,也是导致人们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药物预防和非药物预防。
防治手段的选择和疗效的评价需要依据大量的研究证据,加强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防止或减轻血栓栓塞引起的脑血管疾病。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华法林等。
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验证了抗血小板治疗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效果显著。
CAPRIE研究显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相比,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可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再发风险。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脂质代谢调节脂质代谢异常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情况,而脂质代谢异常又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脂质代谢调节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研究提示,降脂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的再发风险。
他汀类药物可以不仅明显降低血脂水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还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的再发风险。
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脂质代谢调节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
四、抗凝治疗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的脑卒中患者来说,抗凝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防止心房颤动引起的血栓栓塞,降低脑卒中的再发风险。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和新型抗凝药物达比加群。
靶向Nrf2-铁死亡通路与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与讲座◇摘要铁死亡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激活核因子-红细胞系2相关因子2(Nrf2)在转录上控制铁死亡途径的许多关键成分进而抑制铁死亡,将其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的治疗靶点。
本文简要描述了铁死亡过程及其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中的作用。
同时对Nrf2与铁死亡之间的关系进行重要的概述,重点综述药物靶向激活Nrf2通路抑制铁死亡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铁死亡;Nrf2;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中图分类号:R741.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501(2024)02-0188-10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2.009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是世界范围内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新的流行病学表明,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1]。
目前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50余万人,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2]。
近年研究显示铁死亡(ferroptosis )参与脑卒中后神经损伤发病机制,同时抑制铁死亡可以阻断脑卒中后神经损伤[3]。
核因子红细胞系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是细胞和机体防御内源性和外源性应激的主要调节因子,通过调控多种细胞保护基因进而抑制铁死亡[4]。
因此激活Nrf2从而抑制铁死亡进而在缺血性脑卒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本文简要描述铁死亡过程及其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中的作用。
同时对Nrf2与铁死亡之间的关系进行重要的概述,重点综述药物靶向激活Nrf2通路抑制铁死亡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脑损伤的治疗作用。
1铁死亡及其与其它死亡方式区别1.1铁死亡铁死亡是在2012年提出的新概念,它是一种由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引起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不同于凋亡、坏死、自噬和其他形式的细胞死亡[5-6]。
缺血性脑卒中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
明, 抑 制 细胞 外 信 号 调 节 蛋 白激 酶 对 缺 血再 灌 注 损 伤 有 一 定
的保 护 作 用 。T a k a g i 等_ 2 对 小 鼠局 灶 性 脑 缺 血 再 灌 注 模 型
的J NK 通 路 变 化进 行 研 究 , 应 用 免 疫 组 织 化 学 检 测 皮 质 及
活I s ] 。
酶 通 路 。研 究 发 现 , 丝 裂 原 活 化 蛋 白激 酶 信 号 转 导途 径 的 各 个成员 , 在组织细胞缺血时 , 可发 生相 应 变 化 , 其 原 因 可 能 是 参 与 了细 胞 的 损 伤 或 修 复 的 调 控 。 Wa n g等 ¨ 1 建 立 的 大 脑 中 动 脉栓 塞 模 型 显 示 , 再 灌注 1 O mi n 后 发 现 细 胞 外 信 号 调 节 蛋 白激 酶 的 活 性 显 著 升 高 ; 进 一 步 在 大 脑 中动 脉 栓 塞 前 1 5 mi n及 后 2 5 mi n时 , 应 用 其 抑 制
海马神 经元 的变化 , 结 果 发现再灌 注 后 J NK 活 性 增 强 , 3 O mi n 达 到高 峰 ; 此外 , 在J NK 活 性 增 强 区 域 的 神 经 元 细 胞 中, 发现 D NA 碎 片 的存 在 , 表明 J N K 通 路 可 能 在 脑 缺 血 后 的延 迟 性 神 经 元 死 亡 过 程 中 , 发 挥 重 要 作 用 。国 内 王 宁 等 亦 通 过 对 大 鼠全 脑 缺 血 再 灌 注 模 型 进 行 J NK 通 路 研 究 , 结 果显示 , J N K于再灌注后 2 h表 达 可 显 著 升 高 , 4 8 h达 到 高
a c t i v a t e d p r o t e i n k i n a s e k i n a s e ) 和 丝 裂 原 活 化 蛋 白激 酶 激 酶 激酶( mi t o g e n a c t i v a t e d p r o t e i n k i n a s e k i n a s e k i n a s e ) 均 具 有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在发病机制方面,血小板聚集和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血小板聚集会导致血栓形成,阻塞血管,进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炎症反应则会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引发继发性损伤,加剧脑组织坏死。
因此,针对这两个因素的治疗成为研究重点。
在诊断方面,头颅CT和磁共振是常用的诊断方法。
头颅CT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大部分缺血性脑卒中,但对于发病早期的小病灶或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效果不佳;磁共振则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能够发现早期缺血和脑组织水肿等情况,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无法配合的患者不适用。
还有一些新的诊断技术如功能磁共振、灌注成像等也在研究中。
在治疗方法方面,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础,包括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炎药物等。
溶栓药物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可以溶解血栓,恢复血液供应;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抗炎药物则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继发性损伤。
手术治疗则包括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等,主要针对较大的血栓或严重的血管狭窄患者。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逐渐提高,成为部分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
虽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溶栓药物治疗的时间窗较窄,且存在出血风险,因此对于一些患者并不适用。
虽然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形成,但长期使用也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手术治疗的费用较高,且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因此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探索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以期发现新的治疗靶点。
随着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这些治疗方法有望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提供新的选择和途径。
同时,研究也需要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长期康复和功能恢复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其病死率、致残率高,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有逐
渐上升趋势,因此,如能够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本文对缺血性脑
卒中的近些年的研究做了综素,希望对临床工作者有所帮助。
1.缺血性脑卒中的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必要手段,近些年,随着脑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磁
共振成像技术(MRI)的发展,使得临床医生可以从影像学的检查中得到广泛的脑血管疾病
信息。
灌注MRI可以评价患者能否通过再灌注治疗而有益,但伴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因不
能承受扎造影剂而不能够进行此项检查。
Campbell等[1]对不能够行灌注MRI检查的患者的研
究发现,软脑膜Flair加权成像上出现血管高信号(Flair vascular hyperintensities FVH)和远端血
供的异常有关。
Bokkers等研究表明通过核磁脉冲标记血细胞的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 ASL)灌注技术,可以替代灌注MRI,且无创。
影像学检查已逐渐成为临床监测和随访
的措施,以往的研究发现后循环脑梗死的患者预后差。
Lee等[2]检测血脑屏障(BBB)早期破坏和渗透增加情况,发现后循环梗死的患者BBB破坏的程度大于大脑中动脉远端闭塞的患者,分析可能是BBB的破坏与出血转化风险的增加有关。
2.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阿司匹林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可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作用于花生四烯酸
的代谢,减少血栓素A2的形成,多数学者认为,75-325mg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最佳剂量。
部分学者认为[3],在脑梗死的慢性期和预防治疗时用50-100mg/d,急性期100-150mg/d,阿
司匹林的应用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应持续应用2-5年,如不良反应较轻可延长应
用时间。
氯吡格雷是近些年备受关注的抗血小板药物,可口服,一般剂量为50-75mg,其可
作为盐水噻氯吡啶的替换药物。
溶栓治疗被认为是能够挽救脑组织的措施,溶栓的时间的影
响疗效的重要因素,当前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的3h内应用溶栓药物疗效是
最佳的;而在发病的3-6h内应用可能有效;部分患者在发病的6-12h内应用仍然有效。
因此
溶栓应尽早进行,早期溶栓可以降低梗死病灶,神经系统的功能恢复好,而且较为安全。
如
错过溶栓的时机,可接受抗凝治疗,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抑制血栓的扩大并改善侧支循环,达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4]。
普通肝素较易引起自发性出血且半衰期短,而低分子肝素
分子量小,半衰期长,出血危险小,抗血栓形成的能力强,对血小板的功能影响小,操作简单,易于保存,生物利用率高,因此临床应用广泛。
当前认为,低分子肝素应用于心源性栓塞、进展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频繁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益,而椎基底动脉供血
不足、高血压、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和老年患者均不易抗凝治疗。
兴奋性氨基酸拮
抗剂包括拉莫三嗪、苯妥英钠和硫酸镁等,此类药物可通过防止细胞内钙超载、抑制去极化
和抗氧化,维持细胞内的氧化磷酸化,促进磷脂和蛋白质的合成,防止脑水肿,增加脑细胞
的能量供给,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脑损害,舒张脑血环,抗栓,解聚。
钙拮抗剂包括
达莫地平、尼莫地平和尼卡地平等。
钙离子的超载会导致神经细胞的死亡,这类药物可通过
细胞内钙离子的释放、抑制钙跨膜向神经元内流动,防止蛋白降解酶的激活,防止钙超载,
减轻缺血后神经细胞骨架的破坏,从而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另外其还可改善微循环、抗血
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和扩张小血管,对脑水肿有治疗和预防的作用[5]。
亚低温疗法可减轻炎性反应、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降低脑代谢率、抑制细胞的凋亡,但对于永久性全脑缺血无作用。
神经节苷脂能够防止神经组织水肿、
保护钙-镁-ATP酶的活性、减轻脑细胞水肿、提高神经细胞膜钠-钾-ATP酶的活性、降低脂质
的过氧化、阻断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抗自由基,促进大脑高级功能的恢复。
神经节苷脂还
可抑制蛋白激酶从胞质移向胞膜,从而防止乳酸重度,繁殖脑细胞的死亡与损伤[6]。
3.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
在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死亡以及致残的重要原因[7]。
脑血管疾病可通过积极的预
防降低其发生率。
20世纪70年代美国即开展高血压的治疗,使得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57%,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降低50%。
美国上世纪80年代统计的冠心病病死率降低43%归于临床治疗,28%归于二级预防,25%归于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研究脑血管各种危险因素的防治措施和发病机制,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等,使发病率降低或延迟。
近些
年研究表明,只有遗传因素和老龄化是不可改变的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而其他因素均可进
行干预。
二级预防是指积极的治疗心房颤动、可逆性神经功能缺失(RIND)、短暂性脑缺血(TIA)。
以往研究表明,对于脑卒中的高位个体可采用阿司匹林、降脂、降压治疗,分别可
使血管意外降低25%[8]。
高血糖能够加重缺血性脑组织的损害,IR可促进血凝,其对中风的
复发也有一定影响。
有效降低血压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是有效的,降压药可使卒中的风险
降低38%,复发的相对风险降低29%。
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明显增高,而红细
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血浆中维生素E(VitE)、维生素C(VitC)水平明显降低,因此补充B-胡萝卜素、VitE以及VitC等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有重要临床意义。
研究发现,血浆中VitC浓度每增高20%,血管内膜厚度将减少0.005mm,低钾饮食会增加卒中的风险,
饮食中钾含量的增加会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钾的摄入量与血压呈负相关,高血压患者补钾后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减少脑梗死的发生[9]。
多食用蔬菜和水果以及
低糖、低脂、高蛋白饮食,戒烟、限酒,降低盐的摄入量,有规律的运动均可降低卒中的发
病风险。
参考文献
[1] Campbell BC, Christensen S, Butcher KS, et al. Regional very low cerebral blood volume predicts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better tha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volume and thresholded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 Stroke,2010,41:82-88.
[2] Lee M, Saver JL, Alger JR, et al. Blood-brain-barrier permeability derangements i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frequency, clinical correlates, and relation to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J].Neurology, 2010,74(suppl 2):A391-392.
[3] 艾清龙,钟莲梅.临床神经病学讲座[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10-113.
[4] 屈金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07,4(7):153.
[5] 张寺群,陈沽丽,程焱,等.尼莫地平对局灶性脑缺血鼠脑血浆蛋白的影响[J].中
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18(7):300.
[6] 林香玉,王丽华.神经节苷脂治疗缺血性进展型脑卒中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7,47(10):73.
[7] De Jong G.Van Raak L.Kessels F.eta1.Stroke subtype and mortality 4 follow up study
in 998.
[8] Yusuf S. Twodecadesof progressinpreventingvascuIar disease [J].Lancet,2002,360:2-3.
[9] 王玉玲,郭爱云.老年人脑梗死与低血钾关系的临床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