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护理治疗观察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共6篇)

合集下载

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分析

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分析

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分析作者:张军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5年第06期【摘要】脑卒中有很高的致死率,尽管如今医学技术发达,使其很大程度降低,脑卒中还是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致残率。

对于脑卒中患者,除了必要的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之外,很多患者不能有效康复在于康复护理问题。

比如患者有明显的运动不便,没有对其进行按摩活动性护理,不能得到很好的康复效果。

所以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正确有利的康复护理是患者增加康复机率的要点。

在此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措施、研究、心理护理作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病因及类型;康复护理要点;护理进展脑卒中以“中”为主,也就是临床上的脑中风。

主要是血管疾病,因为输送到大脑的血管发生阻塞或者破损,大脑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氧,所以大脑细胞会发生萎缩甚至死亡。

这会导致大脑许多神经细胞缺失不能正常工作,使身体代谢紊乱,肢体无法控制等致命性伤害。

脑卒中主要发生于40多岁的中老年,现今也有一些青少年患病,资料显示有高达75%致残率。

所以脑卒中是现临床上研究的重要疾病,对其康复护理也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 了解脑卒中病因及类型脑卒中的发生是因为血管疾病,而血管疾病则来自于很多疾病。

其中最主要的疾病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其次还有高脂血症,肥胖等;当然吸烟,年龄等因素也促成了疾病的发生。

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临床上缺血性脑卒致死率最高。

2对脑卒中康复护理要点资料表明及时尽早的介入康复护理治疗可以减轻患者自身痛苦以及家庭负担,则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是相当有必要的。

2.1 护理要点一:尽量全面评估患者自身习惯、遗传、家庭结构等社会条件患者脑卒中发生往往是与患者自身各种因素密切相关,比如高血压患者与其喝酒、剧烈运动等不良习惯。

所以对患者进行更有效治疗,对患者全面评估是不可少的。

家属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也是特别重要的。

2.2 护理要点二: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短时有效的控制,包括精神方面的控制对于脑卒中患者,势必会造成家庭经济和精神负担;所以短时有效地控制患者症状给患者自身安慰还鼓励患者家属积极配合护理,对病情康复有很大积极意义。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护理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护理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护理研究进展摘要:作为一种常见脑卒疾病,缺血性脑卒中病死率较高,存活病患的身体健康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其护理研究进展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

本文从症状管理、早期规范、并发症预防与管理三个方面入手,全面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护理研究进展,旨在为相关领域的护理人员提供技术帮助,助力我国医疗体系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护理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突然发病的特性,病患会出现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功能障碍,85%的脑卒中均为缺血性脑卒中。

病患病死率与残疾率偏高,存活病患也会出现神经、肢体等功能障碍,对以后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在大量的临床护理中,发现优质的护理服务可以大幅度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愈后,有必要对这方面展开研究。

1症状管理如果意识不清的病患,需要密切观察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如果出现异常,需要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又因为缺血性脑卒中会造成脑水肿,增加颅内压,容易出现脑疝,威胁生命,所以颅内压增高的病患的床头位置需要太高15°~30°,以便静脉顺利回流,起到控制病患颅内压的效果[1]。

如果病患体内存在极度高血压,容易引发高血压脑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等。

但是,极度低血压也会造成病患的脑组织供血不足,增加缺血脑损伤。

这就需要维持足够的灌注压,确保缺血性脑卒中病灶周围区域的脑组织正常存活,以灌注压=舒张压+1/3脉压差,调节灌注压。

病患血压降低,灌注压也会随之下降。

可是,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还需要确保病患的血压维持在小于140/90mmHg的水平[2]。

如果使用r-tPA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则要将血压维持在小于180/105mmHg的水平,预防颅内出血。

并在治疗2h,以1次/5min的频率监测病患血压;在治疗后的6h,频率降低至1次/30min,逐渐降低至1次/60min,进行为期24h的血压监测,让病患的血压可以维持在140~160/75~90mmHg水平。

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摘要:脑卒中是成人死亡与残疾最常见的病因,主要是血管因素导致的局部或广泛性脑损伤的临床综合征。

运动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步态障碍、平衡障碍等症状,患者肌力下降以及肢体活动受限,造成患者日常生活需要高度依赖他人,给患者本人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同时也给整个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

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因其生活不能自理,常会出现术中及术后抑郁,严重的甚至导致患者有自杀倾向,降低患者康复参与的意愿以及治疗的依从性,增加患者复发、跌倒的风险。

为了帮助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更好地回归到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需要对患者实施科学的护理。

康复护理是基于康复医学理论发展而来的护理方式,将其应用于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护理中,可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本文查阅了大量资料,对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的文献进行了回顾与整理,对中医康复护理、现代康复护理措施进行了综述,希望能为提高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帮助。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脑卒中是致死率、致残率高的脑血管疾病,其中约有 70%的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脑卒中患者死亡率在不断下降,但脑卒中患者致残率仍处于较高水平。

据统计,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 67%为永久残疾者。

运动障碍是造成脑卒中患者残疾与生活能力下降的重要因素,患者主要表现为步态障碍、类帕金森样症状等。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 15 d~6 个月是患者治疗与恢复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加强对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康复护理,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对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方法进行了综述。

1 康复评定与康复时机的选择康复评定是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的重要依据,便于护理人员根据评定结果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方案,使康复护理朝着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需要在康复前、中以及后期各评定 1 次,且最好由同一个人完成这些康复评定[4]。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研究近况(医学论文)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研究近况(医学论文)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研究近况(医学论文)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居高不下。

早期康复治疗是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措施,促进患者身体和认知功能的恢复,降低残疾率和死亡率。

近年来,围绕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医学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涉及治疗方法、康复评估、康复训练等方面。

其中,以下三个方面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1. 早期康复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早期的康复治疗能促进患者的康复,但对于具体的康复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当前的研究倾向于在脑卒中后24小时内开始康
复治疗,并持续至数周或数月。

2. 康复训练的方式和强度:康复训练是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重点,当前主要的训练方式有物理疗法、言语疗法、认知康复、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等。

关于训练强度和频率,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康复评估指标和方法: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需要通过评估指标的变化来体现,目前常用的指标包括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中风后遗症生活质量评估问卷等。

未来需要进一
步明确评估指标的可靠性和灵敏度,并研发更加科学、准确的评估工具。

总之,早期康复治疗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要环节,科学、规
范的治疗方案需要多学科合作,不断优化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康复和扶贫工作。

脑卒中患者护理论文

脑卒中患者护理论文

脑卒中患者护理论文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的49例脑卒中患者,其中男36例,女13例,年龄34~86岁,平均(60.13±11.24)岁;其中脑出血后19例,脑梗塞后31例。

调查的患者均无意识障碍及精神病史。

1.2调查方法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住院1周内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计算出百分率。

问卷填写时需用统一指导语向患者解释说明,失语或肢体活动障碍而不能独立完成的,由护士征求同意后代为填写。

2调查结果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况调查结果,见表1。

3护理对策3.1自卑、挫折心理护理自卑是自我否定信念,由于脑卒中导致患者身体部分功能丧失,如肢体运动障碍、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失语或言语不清、沟通困难,造成自我贬低,在情绪上表现为悲观、生气等。

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充分理解患者的这种心理和内心的感受,用和蔼的态度安慰患者,多与患者接触交谈,努力改变患者消极心理。

表1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况调查表(略)3.2烦躁、焦虑心理护理焦虑是个体对一种模糊的非特异性的威胁做出反应时所经受的不适感。

表现为烦躁、紧张、易激动、失眠、考虑问题多而复杂,是早期的心理活动,最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一些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四肢发凉等症状。

加上大部分患者缺乏医学知识,对疾病认识不足,特别有些较年轻的患者,身体一向很好,突然发病,一下接受不了,担心预后,担心家庭,担心经济问题,焦虑不仅增加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痛苦,还会对治疗、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理护理,给予安抚劝解,做好健康指导,给患者讲解有关的知识和以往患者的治疗情况,教患者自我放松,如看电视、听音乐、深呼吸等[1],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鼓励患者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为机体康复创造良好的心境。

3.3孤独、被遗弃感心理护理患者精神呆板,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谈。

特别有部分患者由于以往地位和生活条件优越,常有今不如昔的感觉,加之身体遗留残疾,卧床,身边较为冷清,无形中产生被遗弃感,消极对待治疗,不利于康复。

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和康复护理,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针对脑卒中的康复护理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学科综合干预: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多学科综合干预对于脑卒中的康复效果会更好。

比如,在康复期间加入营养支持、心理治疗等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整体康复水平。

2. 技术支持康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护理。

比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多种康复训练,如行走训练、平衡训练等;脑神经调节技术也可以用于脑卒中的痉挛、运动障碍等症状的治疗。

3. 个性化康复护理:除了针对特定的康复需求,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也越来越受重视。

比如,针对老年人和年轻人的脑卒中康复护理方案应有所不同,因为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求存在差异。

4. 在家康复护理: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中进行康复护理。

这不仅可以减轻医疗资源的压力,还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地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

总之,随着康复护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脑卒中的康复效果将会不断提高,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护理论文脑卒中后长期护理的调查和干预研究

护理论文脑卒中后长期护理的调查和干预研究

护理论文脑卒中后长期护理的调查和干预研究护理论文:脑卒中后长期护理的调查和干预研究引言: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脑卒中后的长期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功能、预防并发症,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通过调查和干预研究,探讨脑卒中后长期护理的现状和改进方法。

一、脑卒中后长期护理现状调查1. 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面谈,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在行动能力、语言沟通、认知功能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这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2. 家庭护理情况调查调查患者的家庭成员在脑卒中后的护理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研究发现,家庭护理者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有效地应对患者的需求。

此外,长期的照顾工作也给家庭护理者带来了身心压力。

二、脑卒中后长期护理干预研究1. 康复训练通过康复训练,帮助脑卒中患者恢复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认知功能。

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认知训练等多种方法,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2. 家庭护理教育为家庭护理者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照顾脑卒中患者。

教育内容包括基本护理技能、康复训练方法、并发症预防等方面,以提高家庭护理者的专业水平和护理质量。

3. 社区护理服务建立脑卒中患者的社区护理服务网络,为他们提供定期的健康评估和康复指导。

社区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提供必要的康复设备和用品。

4. 心理支持脑卒中后患者常常面临心理困扰,如抑郁、焦虑等。

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积极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增强抗病能力。

三、改进脑卒中后长期护理的方法1. 多学科合作在脑卒中后长期护理中,医生、护士、康复师、社工等多学科人员应加强合作,形成协同作战的团队。

通过各专业的优势互补,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2. 强化家庭护理支持加强对家庭护理者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护理质量。

脑卒中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脑卒中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脑卒中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研究。

方法:我院自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进行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adl评分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脑梗死依据梗死面积的大小,使用不同剂量的扩血管药物与脱水剂进行治疗;并对患者的血糖与血压等进行控制,同时使用脑细胞活化剂以及对症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奥拉西坦注射液4g进行静脉滴注,每日一次,21天为1个疗程。

1.3评定标准: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标准[2]和《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3]所制定的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adl)来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2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adl评分详见表1。

临床治疗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adl 评分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

3讨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极大的危害到患者的生活与社会生存能力,给家庭与社会都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近期以来,伴随着脑保护治疗和溶栓的研究进展,已经逐步意识到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能够进行早期干预的急症[4]。

围绕缺血核心的区域为缺血半暗带,依据患者局部脑血流把缺血半暗带定义成为处于缺血坏死区与正常脑组织之间的区域。

同时细胞死亡也能够使患者神经功能受到损害与缺血后梗塞[5]。

脑缺血一旦发生,病理与生理方面的变化极为复杂,有较多的影响因素,因而在临床治疗中要针对病例的情况不同而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实施重建供血、神经元保护剂、清除自由基、溶栓等,在治疗时间窗之内使用机制不同的药物以及方法来联合治疗缺血与卒中所带来的严重后果[6]。

脑卒中护理治疗观察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共6篇)

脑卒中护理治疗观察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共6篇)

脑卒中护理治疗观察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共6篇)第1篇: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

脑卒中患者发病急骤,恢复较慢,易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发病初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可防止肢体关节挛缩和废用性肌肉萎缩,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肢体功能,充分发挥残余功能。

1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时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应尽早开始,早期时间窗内(24h)功能锻炼,能纠正和改善预后以避免脑损伤加重,抢救损伤而死亡的脑细胞,修复脑组织。

多数研究者认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在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神经学症状进展后48~72h内为宜。

还有研究者认为,对于中量脑出血患者为发病后7~14d,小量脑出血患者为发病后6~7d,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6d[1]。

2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方法2.1良肢位的摆放良肢位即早期抗痉挛的体位,使偏瘫后的关节相对稳固,可以有效預防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同时也是预防以后出现病理性运动模式的方法之一,防止废用性萎缩、患肢水肿、关节畸形、痉挛和失用性综合征[2]。

良肢位是一种临时体位,需2h变换一次体位。

2.1.1患侧卧位尽量多采用此体位,可增加患者偏瘫侧的感觉输入,增加患者对偏瘫侧的认识,同时健侧上肢可以自由活动,利于患者独立完成部分日常生活活动,姿势为患侧肢体在下方,患侧肩部前伸,肘伸直,前臂外旋放后,手指伸展,背部垫软枕,60°~80°倾斜为佳[3]。

患侧下肢稍后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小腿下垫一软枕。

2.1.2健侧卧位将患者头颈部垫舒适软枕,避免头屈向患侧,健侧肢体在下方,取舒适体位,患侧肢体向前伸,肩关节保持屈曲100°的位置[4],胸前放置枕头,肩肘关节置于枕上,肩胛骨上提及前神,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屈,手指伸展,手心向下,患侧下肢下垫一枕头,患肢屈髋屈膝垫于枕上,踝关节背屈90°,足部也垫于枕上,防止足下垂[4]。

优质护理在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研究

优质护理在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研究

优质护理在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研究摘要:目的:观察研究在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护理中采取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

方法:择取2016年6月10日-2018年6月10日间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88位脑卒中患者开展研究,依据入院时间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对照组人员采取基础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

对入选患者护理效果、焦虑抑郁情况及家属护理满意度开展对比研究。

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95.45%高于对照组81.82%,焦虑抑郁评分及家属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护理中采取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建立友好护患关系,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优质护理;神经内科;脑卒中;护理效果[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吗]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6-WJK 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普遍由于疾病或外界因素存在负性情绪[1],影响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因此需开展适宜护理,保障患者身心恢复情况。

本文以2016年6月10日-2018年6月10日间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88位脑卒中患者开展研究,部分采取基础护理,部分采用优质护理。

对入选患者护理效果、焦虑抑郁情况及家属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2016年6月10日-2018年6月10日间在我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88位脑卒中患者开展研究,依据入院时间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位。

择取准则:①择取人员均经医师及相关诊断标准[2]确诊为脑卒中;②积极配合护理工作者。

剔除准则:①存在精神类病症患者;②存在较严重合并症患者。

对照组男25例(56.82%),女19例(43.18%),年龄在51-70岁,平均年龄为(60.88±5.96)岁。

观察组男27例(61.36%),女17例(38.64%),年龄在53-70岁,平均年龄为(61.30±5.81)岁。

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全网发布:2012-07-21 07:20 发表者:华东4484人已访问脑卒中(以下称卒中)在我国由于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1],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

随着治疗水平的提高,病死率会下降,但发病率和致残率将会增加。

虽然卒中所致功能障碍目前在药物治疗方面无重大突破,但近年康复治疗和护理有所发展。

一般认为康复医学是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之后的一门新兴学科[2],经几十年的实践与发展,其对卒中的疗效已获广泛肯定。

尤其早期康复介入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3~6],使病人最大限度地从身心残障中恢复,重返社会。

1康复护理时间近年来,卒中康复护理重视早期进行。

有的在发病24 h内介入[7],如重症脑出血病人,在监测、维持病人生命体征的同时介入康复护理(保持良肢位)。

也有的提倡脑梗死后3 d、脑出血后3~5 d介入。

多数意见是在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再行康复介入[8~10]。

卒中急性期病人病情变化快,对护理技术要求高,既要求对生命体征的护理,也要求较多预防性和对症性康复护理。

2康复体位护理卒中急性期病人常伴意识障碍,在不影响抢救工作的前提下,可进行康复体位摆放和适量的关节活动。

康复体位又称良肢位,可防止、对抗患肢痉挛的出现,防止关节受损和早期诱发分离运动。

卒中瘫痪常由肌肉弛缓期向痉挛期转变,此转变既是疾病恢复的自然趋势,亦为进一步恢复的障碍[2]。

常用的体位:①仰卧位。

非理想卧位,可因紧张性迷路反射使下肢伸肌张力增高,也易使偏瘫下肢外旋、足趾受压而致足下垂。

但卒中急性期需接受多种处置,仰卧位较为方便。

要求患侧肩胛下垫一小枕头,膝关节屈曲,足部避免被褥压迫,上肢伸展、外旋。

②患侧卧位。

最重要的体位,可抑制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痉挛;并因压力刺激传入,利于患肢感觉功能恢复。

摆放时头部要有良好支撑(枕头);患侧上肢前伸,与躯干夹角大于90°;肘关节伸展;手指张开,掌心向上;健侧上肢放于身上或身后枕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另一枕上,髋关节屈曲;患侧下肢在后,髋关节微后伸,膝关节略屈曲。

脑卒中护理论文

脑卒中护理论文

脑卒中护理论文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脑卒中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

观察组50例系2007年4月~2008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患者。

年龄32~76岁,脑出血18例,脑梗死32例。

对照组50例系2006年3月~2007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

年龄36~78岁,脑出血20例,脑梗死30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别、偏瘫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观察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随时将患者瘫痪肢体摆放在对抗痉挛的位置,不论在各种治疗及护理操作后、体位变换、大小便后等按良肢位要求摆放患者体位,并加强病房巡视,随时检查良肢位的保持情况。

对照组只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

1.3评价根据肩关节半脱位的评定标准[1]。

利用患者看专科时间进行评价,根据患者走路姿势评定足下垂及足内翻的存在。

1.4结果50例观察组中,发生肩关节半脱位6例(12%),患手肿胀8例(16%),足下垂15例(30%),足内翻12例(24%);对照组中,发生肩关节半脱位35例(70%),患手肿胀30例(60%),足下垂30例(60%),足内翻23例(46%)。

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护理2.1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保持良肢位对预防和减轻异常模式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和支持,让家属共同参与良肢位的护理,同时宣传早期康复的时间,脑出血在发病1周,脑梗死3d,生命体征平稳即可开始康复,同时脑卒中偏瘫康复时间较长,要有信心、耐心。

持之以恒十分重要。

2.2用物准备枕头5个(充填物以荞麦皮为宜),方形海绵垫1个,沙袋1个,小软枕2个(大小为正常枕头的1/3)。

必要时家属可根据需要自制良肢位摆放所需要的一些物品。

2.3良肢位的摆放2.3.1健侧卧良肢位患者健侧卧,胸前放2个枕头,将患侧上肢放于枕头上并高于心脏水平,与躯干呈30°~45°,肩前伸,肘伸直,腕稍背屈曲,五指伸展。

课题研究论文: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课题研究论文: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148427 临床医学论文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于20xx年1月至20xx年10月收治的6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增加康复护理干预。

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其神经功能,能够降低因为脑卒中导致患者肢体瘫痪出现的概率,切实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恢复有着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xx年1月至20xx年10月脑卒中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并实施了不同的护理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本次研究选择20xx年1月至20xx年10月我院确诊并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2例。

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且均经颅脑CT或MRI 检查确诊,其中,脑梗死40例、脑出血22例。

男35例,女27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1.7±3.5)岁。

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1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为对照组,31例患者实施康复护理为观察组。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症、偏瘫位置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针对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与基础护理方式。

针对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措施,具体而言,包括以两方面的内容:心理康复护理策略:医护人员应该及时的和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并耐心的将患者的情况告知家属,缓解其不良的情绪,帮助其增加信心,让其更加主动积极的接受治疗。

医护人员需要倾听和了解患者心理方面的需求,并采取措施满足其心理需要。

功能训练:最主要的是要对加强对患者有关脑卒中知识的宣教,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讲解康复治疗的目的、意义、具体操作等,使患者能充分了脑卒中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接受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在发病机制方面,血小板聚集和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血小板聚集会导致血栓形成,阻塞血管,进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炎症反应则会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引发继发性损伤,加剧脑组织坏死。

因此,针对这两个因素的治疗成为研究重点。

在诊断方面,头颅CT和磁共振是常用的诊断方法。

头颅CT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大部分缺血性脑卒中,但对于发病早期的小病灶或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效果不佳;磁共振则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能够发现早期缺血和脑组织水肿等情况,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无法配合的患者不适用。

还有一些新的诊断技术如功能磁共振、灌注成像等也在研究中。

在治疗方法方面,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础,包括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炎药物等。

溶栓药物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可以溶解血栓,恢复血液供应;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抗炎药物则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继发性损伤。

手术治疗则包括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等,主要针对较大的血栓或严重的血管狭窄患者。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逐渐提高,成为部分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

虽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溶栓药物治疗的时间窗较窄,且存在出血风险,因此对于一些患者并不适用。

虽然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形成,但长期使用也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手术治疗的费用较高,且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因此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探索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以期发现新的治疗靶点。

随着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这些治疗方法有望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提供新的选择和途径。

同时,研究也需要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长期康复和功能恢复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

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

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深入探讨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实际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来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卒中患者11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抽签的方法将这110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实验组,且每组共有患者55例。

其中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神经内科的护理方法,而对实验组的患者则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融入康复护理的相关方法,最终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的百分比,来观察最终的护理成效。

结果:通过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6%,因此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满意度进行对比,实验组的满意度也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患者实行基础护理与康复护理相结合的方式,有着显著的护理应用效果,因此该方法值得被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字:神经内科护理;脑卒中康复护理;临床观察前言:当人步入中年或老年后,由于身体各项机能的下降,使得其特别容易患上相应的疾病,而脑卒疾病就是其中一种。

再加上,该病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的特点,导致其的致死率也比较大,因此该病在中老年群体中有着非常大的影响[1]。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我国的医疗体系也在逐步地完善中,因此为了更好地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医院就把更多的目光集聚到了护理工作上[2]。

因此,本文将针对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患者的病因及临床治疗方法展开全面细致地研究,现研究过程和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选取了2020年2月~2021年2月来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卒中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抽签的方法将这11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

其中对照组患者共55例,男性占32例,女性占23例,平均(74.24±4.26)岁,实验组患者共55例,男性占33例,女性占22例,平均(73.63±4.41)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卒中护理治疗观察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共6篇)第1篇: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

脑卒中患者发病急骤,恢复较慢,易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发病初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可防止肢体关节挛缩和废用性肌肉萎缩,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肢体功能,充分发挥残余功能。

1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时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应尽早开始,早期时间窗内(24h)功能锻炼,能纠正和改善预后以避免脑损伤加重,抢救损伤而死亡的脑细胞,修复脑组织。

多数研究者认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在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神经学症状进展后48~72h内为宜。

还有研究者认为,对于中量脑出血患者为发病后7~14d,小量脑出血患者为发病后6~7d,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6d[1]。

2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方法2.1良肢位的摆放良肢位即早期抗痉挛的体位,使偏瘫后的关节相对稳固,可以有效預防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同时也是预防以后出现病理性运动模式的方法之一,防止废用性萎缩、患肢水肿、关节畸形、痉挛和失用性综合征[2]。

良肢位是一种临时体位,需2h变换一次体位。

2.1.1患侧卧位尽量多采用此体位,可增加患者偏瘫侧的感觉输入,增加患者对偏瘫侧的认识,同时健侧上肢可以自由活动,利于患者独立完成部分日常生活活动,姿势为患侧肢体在下方,患侧肩部前伸,肘伸直,前臂外旋放后,手指伸展,背部垫软枕,60°~80°倾斜为佳[3]。

患侧下肢稍后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小腿下垫一软枕。

2.1.2健侧卧位将患者头颈部垫舒适软枕,避免头屈向患侧,健侧肢体在下方,取舒适体位,患侧肢体向前伸,肩关节保持屈曲100°的位置[4],胸前放置枕头,肩肘关节置于枕上,肩胛骨上提及前神,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屈,手指伸展,手心向下,患侧下肢下垫一枕头,患肢屈髋屈膝垫于枕上,踝关节背屈90°,足部也垫于枕上,防止足下垂[4]。

2.1.3仰卧位尽可能少用此体位,仰卧位容易诱发异常反射活动,加重日后的痉挛异常运动模式,亦容易引起尾骶部及足跟压疮。

姿势为枕头不要过高,避免颈椎、胸椎前屈,患者面部转向患侧,肩关节置于外旋外展位,肘伸直,腕背伸,手指伸展,下肢伸直,膝关节稍屈曲,大腿外侧放置沙袋防止髋外旋,踝关节尽量背屈,脚下放置足托,防止足下垂。

2.2肢体关节功能锻炼2.2.1按摩多数研究者认为,关节功能锻炼前辅以肢体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和减轻浮肿及痉挛,有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

按摩动作轻柔缓慢,嘱患者平卧放松肢体肌肉,上肢屈曲内旋,从肩部周围开始,至上臂、前臂和手部进行揉捏按摩,下肢轻度伸髋屈膝,从大腿开始至小腿、足部进行揉捏按摩,对肌张力高的肌群采取安抚性质的推摩使其放松[5]。

按摩可在每次被动和主动运动之前进行,可预防关节损伤和半脱位。

2.2.2被动锻炼一般来说发病3d即可进行被动功能锻炼[6]。

按关节活动轴进行被动运动,从大关节到小关节[7]。

2.2.2.1上肢被动锻炼患者取仰卧位,护士站在患侧协助患者抬高患肢,使肩关节做前伸、外展、外旋、内旋动作,肩胛骨上抬、前伸,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后,腕关节屈伸及桡尺侧偏移的活动,掌指关节屈伸,对指,握拳,释拳。

2.2.2.2下肢被动锻炼患者仰卧位,由护士协助依次进行髋、膝、踝、足各关节运动,首先膝关节屈曲,护士扶膝左右轻柔摇摆,使髋关节内收、外展运动,此运动熟练后亦可带动身体向左右移动,然后护士扶膝向患者胸前屈曲,再扶膝伸直下肢,接着一手扶踝关节,一手握足掌、轻柔旋转踝关节,最后一手托足、一手推动脚掌,使脚掌和脚趾同时做内收、外展运动。

被动锻炼必须坚持不少于2~3次/d,不少于15min/次。

全关节运动应在无痛情况下进行,并且逐渐加大活动力度和范围,可有效防止关节强直及肌肉挛缩。

2.2.3主动锻炼肌力恢复即可进行主动运动。

患者可在床上自行练习负重锻炼、翻身锻炼、坐起锻炼、站立锻炼、步行锻炼。

可将患肢各关节做上举、外展、外旋、内收、屈曲等练习,同时训练患者的抬头、挺胸、挺腰、抬臂、抬腿等动作[8]。

患肢功能锻炼同时,健肢也应协助锻炼,不断强化神经肌力紧张,可以有效预防继发性障碍的发生。

2.2.3.1负重锻炼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前伸、上举过头,肘关节尽量伸直,可抑制上肢的屈曲痉挛。

再将健侧下肢放在患侧下肢下,患肢轻轻抬起锻炼负重。

负重锻炼可促进静脉回流,预防水肿[9],为独立翻身打基础。

2.2.3.2翻身锻炼健手握住患手使肘关节伸直,连续向患侧往返摆动2~3次,幅度逐渐增大,依靠摆动的惯性带动躯体转向患侧,同时健侧下肢膝关节屈曲向患侧摆动,完成从仰卧到翻身侧卧。

护士可在患者无法独立完成动作时轻推肩胛骨和骨盆予以协助。

2.2.3.3桥式锻炼患者仰卧,双膝屈曲,双足用力踩床并伸髋,抬臀,使身体形似“拱桥”,骨盆两侧保持同一水平,尽量不要倾斜。

桥式运动可以抑制下肢伸肌痉挛,有利于提高骨盆对下肢的控制和协调能力。

需注意抬臀后不可长久停顿,应反复进行等张运动。

2.2.3.4坐位平衡锻炼将床头摇高分别30°、60°、90°,达到能保持30min的90°后[10],从平卧位转为不同角度的倾斜位直至直立坐位。

坐位应使髋关节屈曲接近90°,脊柱应伸展[11],患者身体两侧放置保护性物品防止身体倾斜。

2.2.3.5坐起锻炼患者先可借助外力训练坐起,在床尾系绳或宽布条,双手拉住坐起,熟练后可训练自行坐起。

自行坐起方法为患者仰卧,身体移至患侧床边,健侧腿置于患侧腿下,抬健侧腿使患侧腿移至床边垂下床缘,身体向患侧旋转,抬高头,将手伸到患侧推动床缘,使身体抬起呈坐位,同时健侧腿垂下床缘。

护士可在患者坐起过程中帮助抬起肩部同时下压骨盆,完成坐起锻炼。

2.2.3.6站立锻炼患者可自行坐起并保持身体平衡即可开始站立锻炼,护士协助患者站起,患者可手扶栏杆或平行杆木,护士应站在患者一边予以保护,并指导患者双脚分开、上身稍前倾、双膝稍屈曲、重心均匀放置双下肢,15min/次左右。

2.2.3.7步行锻炼一般在患者达到动态站位平衡,患腿持重达体重一半以上并可向前迈步开始锻炼[11]。

患者先手扶栏杆原地踏步,配合适当的抬腿运动,先抬患侧大腿,当下肢重心平稳时可双腿交替抬起,体位平衡较稳定并能重心转移时可手扶栏杆侧移,动作应缓慢,鼓励患者迈步前行,一侧手扶栏杆,一侧由护士托住前臂,刚开始用健腿迈步,动作平稳后用患腿迈步,护士可自己迈步指导患者前行。

步态渐稳,鼓励患者撑着拐杖前行。

步行锻炼强调患侧持重能力及膝关节屈肌和踝背屈肌的锻炼,在步行锻炼过程中要求护士始终伴随患者,给予必要的保护及适当的心理支持。

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根据患者的肢体障碍程度选择一定的活动内容[12]。

指导患者练习四肢及手指的控制及协调功能,原则上由易到难,循序渐进[13],鼓励患者利用健手或健手帶动患手进行抓物、捡物、握笔、洗脸、刷牙、喝水、进食等一些日常行为训练,加强手的精细、协调、控制能力,在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项目中尤以移动能力的训练最为重要,尽可能利用患肢的残余功能,借助工具从床移到轮椅,从轮椅移到任何位置,以逐步提高功能恢复。

4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重要环节,是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14]。

脑卒中是突发疾病,自觉症状明显,致残率高,患者发病初期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易产生恐惧、绝望、焦虑的情绪,造成心理障碍,表现为紧张不安、心悸、气促、血压升高等躯体症状,此时,护士应给予行为性心理支持:从指导患者进行肢体的摆放到翻身、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等,使患者认识到坚持功能锻炼会达到康复的效果。

当病情得以控制进入稳定期时,患者担心疾病造成偏瘫难以康复,并对反复检查和治疗缺乏耐心,极易产生急躁、多疑、失望的心理反应,表现为喜怒无常、胡乱猜疑、不思饮食,并产生对抗心理,拒绝功能锻炼,这时期的脑卒中患者如果并发情感障碍,直接影响患者对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至于失去神经功能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15]。

所以,护士应给予支持性心理支持,针对在功能锻炼过程中出现心理疲劳的患者进行安慰、鼓励,解决锻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协同家属共同给予患者精神支持,帮助患者完善家庭支持系统。

当病情进入恢复期时,因肢体功能恢复缓慢,患者往往会出现悲观、失望、抑郁的心理反应,表现为消极怠慢、不思饮食、唉声叹气等情绪,此时,护士应给予认知性心理支持,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通过传授疾病知识,疏导、劝解等方法,给予情感支持,使患者接受并配合功能锻炼。

做好心理护理与躯体并存,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因功能障碍带来的悲观情绪,保持平和心境,促进疾病的康复。

5健康教育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出院后仍需坚持锻炼,否则会出现功能减退。

家庭肢体功能锻炼包括肢体平衡、协调和速度锻炼,因此,出院前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十分必要。

为患者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康复方案,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进行相关的教育和指导。

指导合理饮食,戒烟戒酒,防治高血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情绪稳定等;宣教的形式有多种,通过讲座、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有关知识的宣讲,使患者和家属掌握康复治疗知识与自我护理方法。

6小结脑卒中发病后大部分功能恢复发生在最初1~3个月内,较缓慢的功能恢复可持续1年。

以往急性期患者由于医源性限制须绝对卧床休息,忽略了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导致致残率增高。

如今,许多研究者认为抗痉挛肢位、体位变换和肢体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对血压若无明显影响,在患病后就可以开始进行了。

早期锻炼既可促进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同时达到预防废用性萎缩和关节强直、压疮的发生,所以对脑卒中患者给予早期的肢体功能锻炼,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须注意功能锻炼应做到整体综合锻炼与个体相结合,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针对性锻炼措施,只有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早期功能锻炼、心理护理等护理方式有机的结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2篇: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脑卒中属于神经外科的一类疾病,临床主要表现进行性意识障碍。

脑卒中患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等特点,是神经外科常见病。

显微外科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进步,显微外科手术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近年,我院尝试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卒中患者,得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由于传统的开颅方法对患者损伤较大、术后感染风险高,固近年我院逐步发展显微外科微创治疗脑卒中的治疗术。

现将研究过程介绍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