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图绘公共行政学史——兼评何艳玲教授《公共行政学史》
公共行政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公共行政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公共行政学像其他学科一样,其产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作为门独立的学科,公共行政学是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的推动下逐渐形成的。
第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扩张和行政权力的扩大提出了公共行政学研究的需要。
公共行政学是时代的产物。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较为简单,与此相适应,国家事务也不复杂,而且,国家的行政权没有从国家权力体系中分化出来,因此,社会上还没有建立公共行政学科的迫切要求。
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初期,政府奉行消极无为的放任主义政策,政府的职能有限,其任务主要是消极地保护个人财产安全,维持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免受侵略。
到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由自由竟争向垄断过渡,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矛盾和冲突甚至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为了缓解和解决矛盾,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政府开始转变过去那种消极、被动的状态,积极干预社会生活。
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大政府来管理大行政的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行政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有一门理论来指导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以使政府更好地履行其职能和完成其使命。
于是,现代行政学便应运而生。
第二,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推动了公共行政学的形成和发展。
19世纪末,欧美主要国家早已完成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机器的发明,新的能源动力的采用和新的运输工具的使用,使得众多工人的集中劳动取代了少量劳动者的分散作业,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小规模的手工工场生产。
为了在产业高度集中,企业间激烈竞争的条件下谋求超额利润,促使资产阶级学者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研究,最终形成了一场影响美国乃至西欧工商企业管理的科学管理运动。
科学管理运动兴起之后,美国政府将科学管理运动提供的科学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政府的行政管理,精简政府,调整机构,促进了政府工作的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
公共行政学史PPT课件 (6)
公共行政学史
公共管理创新系列教材
公共选择理论从理性经济人假设出发,认为政府体制由
于自身运转逻辑已经成为一个不断扩张并吞噬社会的利维坦 。在此情况下,应该将更多的公共事务交给非政府组织完成 ,从而让公民而非政府来处理公共事务,由此解决传统基于 科层制行政所形成的社会问题。新公共行政理论强调为公共 行政注入新的合法性,其彰显了行政人员是“主权受托者” 的角色理念,即行政人员必须秉持专业知识良知,善用职权 与裁量,以高尚的情操择善固执,追求政府治理体系及过程 中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并争取弱势群体的公平正义,实践倡 导型行政(advocacy administration)的真义。黑堡学者延 续了新公共行政理论的思想脉络,但他们进一步认为,必须 用宪法精神将变化的公共行政固定在相对有迹可循的支点上 。
公共行政学史
公共管理创新系列教材
公共行政学建立之初,传统公共行政理论者的思想中往
往暗含一个前提:民主建设业已完成,需要的仅仅是使民主 的行政制度更有效率地运转。然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 ,公共行政在实践和学科上遭遇的身份合法性危机却越来越 多地使人们开始怀疑,民主本身仍然还是个问题。什么样的 行政体制才能满足人们的期望,成为对美国公共行政既有体 制的巨大挑战,以及公共行政学界需要回答的重要课题。围 绕这一问题的回答,公共行政学自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公共行政学史
公共管理创新系列教材
6.2 公共选择理论与官僚行为分析
公共行政学史
公共管理创新系列教材
6.2.1 公共选择理论的兴起
6.2.2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 点
6.2.3 公共选择模型的具体运用
公共行政学史
公共管理创新系列教材
6.2.4 公共选择理论对民主行政问题的回应
何艳玲公共行政学史读书笔记-精品
何艳玲:《公共行政学史》读书记录背景:由于公共行政价值的多元性与公共行政实践的复杂性,当代公共行政学说自身呈现出零散与矛盾的特点。
作为学习者,公共行政学是为何而产生?公共行政学知识演进有无明确清晰划分?有划分的话为何如此划分?不同阶段、纷繁复杂的不同代表性学派和理论之间有无关联?这些关联是什么?为什么等等问题都是在学习中无法避免要遇到并且要回答的问题,基于此,公共行政学史将常识在零散的且矛盾的公共行政理论丛林中,描绘出一幅具有内在价值和逻辑的公共行政学整体知识体系。
作者:何艳玲,女,湖南人,现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曾就职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教授、政治学与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山大学城市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与地方治理、行政改革与社会发展、公共行政理论。
内容:第一章:导论,走进公共行政学世界。
本章开始,作者将公共行政定位为在公共部门发生的行政过程,并比较了政府行政与企业管理在范围、公共问责和政治属性方面的区别。
而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学科,目的在于探究直到行政行为的规律, 关注点有六个即提升公共性,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等。
随后具体论述了公共行政学学科所经历的三个大体脉络:起源与产生、危机与分化、整合与批判。
第二章:起源,美国进步时代与行政国家的产生。
本章论述了公共行政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工业时代的来临为美国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变迁,美国传统的有限政府不足以应对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挑战,产生了一系列诸如腐败、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混乱、等公共问题,而后的进步时代改革中,政府开始打破过去有限的职能,承担越来越多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职能,行政成为一个独立的技术领域,这次改革开启了公共行政的新时代,对公共行政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基石:政治一在政二分、科层制和科学管理。
在杰斐逊任期之前,美国公务员只能由出身好受过良好教育的上层人士担任,之后实行的政党分肥制,打破以往的公务员职位由贵族垄断,并体现了民主精神。
公共行政学史何艳玲读书感悟
公共行政学史何艳玲读书感悟公共行政学史,听起来就像一个古老又神秘的魔法世界的历史。
以前觉得这东西就像一团乱麻,各种理论、人物、时期交织在一起,可读完何艳玲写的这本书,就像在乱麻里找到了线头,一点点把这个魔法世界的奥秘给揪了出来。
你看那些早期的行政思想,就像刚学走路的小娃娃,摇摇晃晃的。
比如说威尔逊的行政学思想,他就像是给这个小娃娃指了个方向,说:“嘿,小家伙,往这边走,这是行政学该去的地方。
”那时候的理论虽然简单,但是就像星星之火,有了个开端就不得了啦。
再到后面的泰勒,他的科学管理理论就像是给行政管理这个大机器上紧了发条。
他把人当成一个个小零件,想要精准地操控,就像一个疯狂的机械师,觉得每个螺丝都得拧到最完美的位置。
虽然有点不近人情,可在当时那就是一场大变革,就像一阵狂风席卷了行政管理界。
还有韦伯的官僚制理论,这简直就是一座精心打造的城堡。
层级分明、规则严格,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每个在里面的人都得按照固定的路线走。
不过这座城堡虽然坚固,却也有点冰冷,就像一个钢铁巨人,缺乏点人情味。
随着时代发展,新公共行政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这个有点僵化的城堡。
它说:“嘿,咱们不能光讲效率,公平和人性也很重要呢。
”这就像是给这个城堡开了几扇彩色的窗户,让阳光和温暖能照进来。
公共选择理论又特别逗,它把人在行政中的行为看成是一场场利益的博弈。
感觉就像一群小商人在市场上讨价还价,每个行政决策都像是一场交易。
新公共管理呢,像是一场现代化的改革运动。
它把企业管理那一套引进来,就像给行政管理穿上了一身时尚的新衣服,还喊着:“咱们得提高效率,得像企业一样灵活。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坐过山车。
一会儿随着早期理论的起步缓缓爬坡,感受那种新生的力量;一会儿又随着新理论的冲击急剧下降,体验那种颠覆和创新的刺激。
总之,《公共行政学史》这本书把原本枯燥的行政学史变成了一部精彩绝伦的故事集。
让我知道了这个学科是如何一步一步从一个小幼苗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而且这棵大树还在不断地长出新的枝叶,向着未知的天空伸展。
公共行政学史pdf何艳玲第3章[001]
公共行政学史pdf何艳玲第3章公共行政学史pdf何艳玲第3章,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从近代到现代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历程,包括了行政学的思想基础、学科转型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公共行政学的思想基础可以追溯至近代的启蒙运动和民主主义思潮,强调了权力制约、公正性、效率性等理念,并在实践中通过行政条例、法律制度等方式进行具体的理论应用。
这为现代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公共行政学的学科转型中,理性治理、新公共管理等思潮的涌现,使公共行政学更加注重人类行为和规范性问题,强调社会科学方法的运用和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间的交叉,使其内在结构趋向完善。
同时,现代公共行政学也更加关注社会治理、公共参与等现实问题,积极推动治理创新。
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其一,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从源头上就与现代国家治理相关,公共行政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应当贴近现实,并与国家治理实践相结合。
其二,公共行政学理论应强调科学性、实证性,运用社会科学方法进行理论阐释,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进一步推进公共行政学的学术理论和政策实践的发展。
其三,要进一步加强公共行政学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拓展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的视野,推进公共行政学的跨国合作和互动发展。
最后,公共行政学在近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中,历经了思潮更迭、学科转型等多个阶段,形成了广泛的理论体系和相关政策实践,同时
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对现代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都有着不可替
代的重要意义。
2024(最新)国开(电大)《公共行政学》形考任务及答案
2024(最新)国开(电大)《公共行政学》形考任务及答案学校:班级:姓名:考号:一、单选题(15题)1.公共行政环境的()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A.不稳定性B.约束性C.复杂性D.特殊性2.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
A.梁启超B.张金鉴C.江康黎D.孙中山3.职位分类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国,后被许多国家所效仿。
A.中B.美C.英D.法4.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作者是()。
A.古立克B.里格斯C.德鲁克D.高斯5.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其中()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A.道德感情B.价值观C.组织观念D.法律意识6.事中监督是指对监督对象在执行法律或实施决策、计划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也叫()。
A.现场监督B•专案调查C.工作报告D.跟踪监督7.人事行政机关实行折中制的国家有()。
A.英国B.美国C.日本D.法国8.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时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
A.临时方案B.追踪方案C.应变方案D.积极方案9.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是()。
A.委任制B.考任制C.选任制D.聘任制10.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是里格斯的()。
A.《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B.《公共行政生态学》C.《政府生态学》D.《比较公共行政模式》11.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
A.张金鉴B.梁启超C.康有为D.孙中山12.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A.瓦特B.史坦因C.马克思D.亚里士多德13.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
A.分散型B.融合型C.衍射型D.棱柱型14.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
A.15B.30C.45D.6015.公共行政组织变革的主要动因()A.职能的动因B.目标和价值的动因C.环境的动因D.科技进步的动因二、多选题(15题)16.国学者西拉季和华莱士提出领导者除应具有身体特点特质外,还应具备()等特质。
公共行政学史何艳玲读书感悟
公共行政学史何艳玲读书感悟嘿,朋友们!最近读了何艳玲的《公共行政学史》,那感觉就像是在行政学的大森林里来了一场奇妙的探险。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会像走进一个沉闷的老图书馆,到处都是积灰的、晦涩难懂的知识。
结果呢,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惊喜的魔法盒。
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一场超级漫长的接力赛,不同时期的学者们就像一个个风格迥异的接力选手。
古典时期的那些学者啊,就像是行政学大厦的奠基者,他们一块砖一块砖地垒起了这个学科的基础。
他们严谨得像老学究,可又有着开创者的果敢。
威尔逊就像是一个拿着指南针的领航员,他大喊着:“咱得朝着这个方向走,行政要和政治分开啦!”而韦伯呢,他像是一个刻板的工匠大师,精心雕琢着理想的官僚制模型,那模型完美得就像只能存在于幻想中的水晶城堡,每一个棱棱角角都规划得一丝不苟。
到了新公共行政时期,就像是行政学这个大舞台突然来了一群摇滚青年,他们高喊着公平、民主。
这时候的学者们像是在行政学的花园里种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不再只是单调的灰色理论。
他们说:“咱不能光看效率,公平也很重要呀!”这就好比吃蛋糕,以前只想着怎么快速把蛋糕做大,现在开始关心怎么分蛋糕才公平。
再看新公共管理时期,企业化的管理理念涌入公共行政领域,那些管理者就像一个个精明的商人,拿着算盘在政府部门里精打细算。
他们想着把政府变得像高效运转的企业一样,什么绩效管理啦,竞争机制啦,一股脑儿地往里塞。
这就像是给一辆老式马车装上了火箭发动机,虽然跑得更快了,但有时候也会有点水土不服,就像让一个老农民突然去开战斗机,手忙脚乱的。
读这本书就像是坐着时光机,在行政学的历史长河里穿梭。
有时候觉得这些学者们像是在吵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争得面红耳赤,可正是这些争论才推动了这个学科不断地向前发展。
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争抢一个皮球,在争抢的过程中,这个皮球却越滚越远,越滚越高。
这本书让我明白,公共行政学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化石,而是像一个不断变形的魔方,每一个时代都给它拧上几下,让它变换出不同的模样。
公共行政学史PPT课件 (7)
公共行政学史
公共管理创新系列教材
休斯归纳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再造推进的背景: 第一,政府功能不彰,统治正当性下降。 第二,新古典经济学崛起,理论指引行动。 第三,企业部门改革成功,刺激公共部门跟进。 第四,技术环境急速变迁,冲击政府的运作方式。
公共行政学史
公共管理创新系列教材
7.2.4 企业家政府
公共行政学史
公共管理创新系列教材
7.1 管理主义的复归
公共行政学史
公共管理创新系列教材
7.1.1 复归的背景
公共行政学史
公共管理创新系列教材
01
20世纪70年代,主要国家普 遍存在公共财政负担过重、
国有资产运作不良、财政赤
字严重等问题
02
私人部门兴起产生了示范作 用,高效的私人部门和低效
的政府部门之间产生了鲜明
公共行政学史
公共管理创新系列教材
LODGE M,HOOD C.Into an age of multiple austerities?public
management and public service bargains across OECD ernance,2012,25(1):79101. LYNN L E.Public management:old and new.Routledge,2006. RICCUCCI N M.The “old” public management versus the “new”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行政学概说一、公共行政学涵义公共行政学:又称行政学、行政管理学,是指关于公共行政制度或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发展性的比较系统的思想、理论、逻辑、知识、方法的体系。
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目的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功效、学科目的?⒈研究关于建立和完善国家行政制度的理念、理论和方法;⒉研究关于提升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水准和行政效率的思想、途径和方式⒊为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论证方法、实证技术,为国家行政发展和发展行政提供专业性意见;⒋全面培养政府公务员,尤其是行政通才。
三、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研究范畴?⒈怀特将行政管理学的范畴归纳为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法规。
⒉古立克“七环节”理论,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⒊张金鉴“15M“理论,即目标、计划、人员、经费、物材、组织、方法、领导、激励、沟通、士气、协调、及时、空间、改进。
⒋一般来说,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研究范畴主要有:行政原理、行政职能、行政权力、行政组织、人事行政、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程序、行政执行、行政技术、行政行为、行政效率、机关管理、公共财政、物材行政、行政责任、行政监督、行政道德、法制行政、行政改革、行政能力、行政发展。
公共行政学常用的研究方法?⒈逻辑分析方法;⒉法规分析方法;⒊历史分析方法;⒋实证分析方法;⒌规范分析方法;⒍比较分析方法;⒎系统分析方法;⒏生理分析方法;⒐心理分析方法;⒑资料分析方法;⒒案例分析方法;⒓量化分析方法;⒔模拟分析方法;⒕利益分析方法。
四、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及与其关学科的关系简述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⒈综合性;⒉实践性;⒊系统性;⒋技术性;⒌发展性。
公共行政学与政治学、行政法学、企业管理学、社会学的相互关系?⒈公共行政学与政治学:公共行政学是藉政治学指引其努力的方向,政治学则赖于行政管理学充实其内涵。
2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及中国的研究历程
.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基础理论.行政管理学的演进(发展历程)一、早期行政管理思想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如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明末清初王夫之的《续通鉴论》。
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谢雪卢《共和国》;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弗利《君主论》,法国让•布丹《共和六论》;近代英国洛克《政府论》,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卢梭《社会契约论》。
二、行政管理学的产生)产生历程①1845年,法国科学家M- A •安培曾设想建立一门专门管理国家的科学,有人认为这是行政学产生的胚芽;②1865-1868年,德国学者斯坦因在发表的七卷本《行政学》中,首次从行政法的角度使用“行政学” 一词;③美国开国之初,“行政天才”汉密尔顿就很重视政府行政问题,他指出“决定行政管理是否完善的首要因素是行政部门的强而有力”,而“使行政部门强而有力,所需要的因素是:第一、统一;第二稳定;第三,充分的法律支持;第四,足够的权力。
”④1887年,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和美国第28届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季刊》上发表《行政学之研究》一文,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第一次明确提出应把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从而开行政学理论研究之先河。
⑤1900年,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校长的古德诺发表《政治与行政》一书,扬弃了传统的立法、司法、行政三分法,明确指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
”标志着这行政学从政治学中正式分离出来。
⑥1926年,怀特出版《行政学概论》一书;1927年,魏洛比发表《行政学原理》1;1928年,费富纳发表《行政学》一书。
这三大行政学教科书的发表标志着行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⑦ 1930年,国际行政科学学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成立。
)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行政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行政学产生的理论基础:①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尤其是国家学说。
从_管制_到_平衡_政府与公众理想关系模式的构建及其制度化_何艳玲
从“管制”到“平衡”———政府与公众理想关系模式的构建及其制度化何艳玲(中山大学 广州 510275)内容提要 论文从行政民主的角度探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理想关系模式及其制度化构建过程,将我国在改革之前的政府与公众模式概括为管制模式。
论文指出,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这一模式日益受到挑战。
而在新的制度环境下,我国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模式应该是平衡模式。
这一模式的制度化措施包括培育自主的市民社会,赋予公众以独立的活动空间;促进行政公开,建立一个开放负责的政府;推进行政法建设,抑制行政恣意。
关键词 政府 公众 管制模式 平衡模式 制度化 按韦伯的看法,理想类型是研究者选取复杂的现象中若干重要特征进行抽象而成的一种概念模型,它又可用来作为认识、整理和规范现象的工具。
①政府与公众关系的模式即指以一定假设为前提,通过对政府与公众关系现象和本质的观察与思考,而达成的关于其关系的、具有内在逻辑的观念或理论体系。
一、管制模式和公众自主权利的缺失如果要致力于对某一领域进行建构或完善,那么考察和反思历史上与之相关的认识及其衍变,则不失为一个容易切入的方法。
如果以中国系统开展的制度变革为分界线,我们可以将改革之前我国的政府与公众模式称之为管制模式。
关于管制模式,首先需要明确两点:其一,这种模式是我们在分析和描述历史时进行的抽象,它们从历史材料中来,但又绝非对历史材料的简单反映;其二,归纳这种模式既可以帮助我们更符合逻辑地把握历史事实,而且对于澄清政府与公众关系认识上的误区,进而推动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也具有相当的启示。
在理念层面,管制模式的实质是侧重于通过追求抽象意义上的公益(政府以国家或社会利益维护者的名义主张并实施保障的利益)来辐射私益(个体或组织在个人生活或组织活动中以个人名义突出的利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私益都要服从公益发展的需要。
所以,制度虽然赋予了公众从国家那里平等获取福利的权利,但是,公众自主获取利益的领域实际上却很小。
公共行政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_赵书山 (1)
第28卷第1期孝感学院学报VOL.28 NO.1 2008年1月J O URNAL OF X I AOGAN UN I VERS I TY J AN.2008公共行政学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赵书山(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523106)摘 要:关于公共行政学的历史演变,无论是按照历史阶段划分还是从范式转换角度探讨,都不能很好地理清百余年来公共行政学演变过程及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学之间的关系。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我们认为公共行政百余年来始终贯彻着公共意志这一条主线,呈现出从学科的提出与形成到丰富与发展,直到今天的成熟与繁荣时期。
即使按照库恩的范式理论来分析,公共管理学实质上仍是公共行政学的延伸,即融汇了公共管理范式理论的公共行政学并非是自身的结束,而是其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是走向成熟的标志。
关键词:公共行政学;历史演变;发展趋势;公共管理学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44(2008)01-0014-0518世纪末美国学者W.威尔逊的 行政之研究 一文的发表,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诞生。
在这百余年时间里,公共行政学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过程,呈现出多范式的理论模式。
但公共行政思想的发展是如何演变的,是否真的存在一个范式的替代与转换过程,并在范式的转换过程中实现了公共行政学领域内的科学革命,对此,理论界争论不一。
本文力图对前辈的探讨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揭示出西方公共行政学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一、关于公共行政学历史演变阶段的划分及范式转换的争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或学科,公共行政学特别是以 行政 作为研究对象的政府管理研究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它的研究方向是1887年威尔逊的 行政之研究 一文所确定的,其相对独立的学术框架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怀特的 行政学研究导论 和1927年威洛比的 公共行政原理 两本书的出版为标志。
公共行政学选择题判断题
一、单选题( B )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机关新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初步确立,从此,我国干部人事管理体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B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C )是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
C 、企业家政府(D )沟通不宜采用命令或指示的沟通形式、而只能通过协商、合作的办法。
D 、平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生效的日期是(A ).A 、2003年1月1日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B )。
B 、《行政学导论》1987年颁布实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地方性法规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备案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应于批准之日起的( B)日内报送国务院各事务办。
B 、三十1989年(B )的公布,标志着中国行政法制建设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B 、《中国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
A 、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按照里格斯的划分、棱柱型是( D)。
D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公共行政模式部外制是(D )国用法律制度把政党制度排除在政府之外而产生的一种人事行政机构。
D 、美称之为" 人事管理之父" 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
C 、欧文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 B) 、因而被称为" 组织理论之父" 。
B 、官僚制度理论典型的行政体地方政府是(B )国的地方政府。
B 、德国对监督对象构成犯罪的案件、由( B)追究刑事责任. B 、检察机关对监督对象未构成犯罪、仅构成违反政纪的案件、由( C)调查处理.C 、行政监察机关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D )给予处分D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对涉及非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国家公务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则由( B)给予政纪处分. B 、行政监察机关对涉及国家行政机关以外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则只由(C)给予党纪处分. C 、检察机关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A )的行政区。
何艳玲《公共行政学史》第九章治理理论读书笔记
何艳玲《公共行政学史》第九章治理理论读书笔记何艳玲《公共行政学史》第九章治理理论读书笔记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何艳玲《公共行政学史》第九章治理理论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治理理论既是一种重新定位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策略,也是一种重新审视公共部门再造和转型的学术旨趣治理理论的重点不在于分析公共部门内部的公共预算、政策制定等问题,而在于分析公共组织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大量复杂关系治理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组织架构,可以据以求得对变化中的统治过程的了解一、治理1.含义:治理是个人和机构、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管理它们的共同事务的所有方式的总和,是一个容纳冲突和利益分歧、采取合作行动的持续过程治理的要点在于,目标定于谈判和反思的过程之中,且要通过谈判和反思加以调整2.特征:斯托克总结了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①治理主体的多样化②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③主体间权力的相互依赖性和互动性④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的建立⑤公共部门作用范围及方式的重新界定3.善治:善治就是治理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八点:①参与;②法治;③透明④回应;⑤共识;⑥平等⑦效能;⑧问责二、治理理论1.治理理论内部虽复杂,但都基本认同以下三个观点:①在治理过程中,网络在事实上已经存在②治理本身可以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并符合一定的社会逻辑③治理理论热衷于总结好的治理模式和特征2.治理理论可以分为两大路径:网络治理和元治理①网络治理:1.含义:网络治理视角中的行政世界是一个网络,国家权力或公共权力并不是被公共部门完全垄断的,而是不同程度地分散在大量网络中,并由网络中的大量相关公共、私人和非政府组织所共同影响和推动的2.网络研究的`三个传统:贝瑞等人区分了网络研究的三个传统,包括社会网络、政策网络和公共管理网络:3.政策网络:定义:政策网络是由于资源相互依赖而联系在一起的一群组织或若干群组织的联合体治理路径的政策网络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领域内的组织间关系上政策网络在本质上是一种建立于非等级制协调之上的,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定治理形式或治理结构,是与市场、科层制三足鼎立的第三种社会结构形式与国家治理模式作为处理公共问题,供给公共服务的治理路径,政策网络主要是通过在组织间,群体间的政策网络进行资源交换、共同合作、最终解决公共问题特征:①主体间相互依赖②政策网络是一个过程③政策网络的活动受到制度制约分类:以罗茨的分类最为瞩目,根据利益团体的分布、成员、垂直的相互依赖、资源的分配、平行的相互依赖五个标准,罗茨把网络分为五种类型:①政策社群;②专业网络③府际网络;④生产者网络⑤议题网络续上表罗茨依据成员资格、整合程度、资源分配与权力关系四个面向,将政策社群与议题网络作为两大极端类型:政策社群在一端:组织稳定,资格限制严格,内部有纵向的权力等级关系议题网络处在另一端:成员资格开放,组织不稳定,纵向的权力等级和权力支配很少形成:韦伯分析了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①政策制定者对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②政策制定者对资源,信息共享的需要③结盟的需要④追逐权力的需要⑤协调的需要政策网络路径瓦解了传统政策研究的政治行政二分模式。
《公共行政学》课件(第12章)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通过本章的学习, 了解:公共预算与决算的管理、税收、 了解:公共预算与决算的管理、税收、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 理解:公共财政的职能; 理解 公共财政的职能; 公共财政的职能 掌握:公共财政的含义、政府采购。 掌握 公共财政的含义、政府采购。 公共财政的含义
(二)公共预算的审批 1、公共预算草案的审核 为了保证公共预算编制质量, 为了保证公共预算编制质量,各级 财政部门必须对各部门报送的部门预 算草案和下一级政府总预算草案进行 认真的审核,主要审核内容是: 认真的审核,主要审核内容是: 政策审核; (1)政策审核; 指标审核; (2)指标审核; 体制审核; (3)体制审核; 技术审核。 (4)技术审核。
《公共行政学》课程 公共行政学》 辅导讲座
庞京生 副教授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文法教学部
邮箱: 邮箱: pangjs@ 电话: 电话:6211.3006
第十二章 公共财政
本章有三节 第一节 公共财政概述 第二节 公共预算与决算 第三节 财政收支
第二节 公共预算与决算
一、公共预算与决算概述 二、公共预算与决算的管理
计算机存储存储信息公共人机对话计算机公共行政学课件40第12章41更多
《公共行政学》课程 公共行政学》 辅导讲座
庞京生 副教授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文法教学部
邮箱: 邮箱: pangjs@ 电话: 电话:6211.3006
第十二章 公共财政
本章有三节 第一节 公共财政概述 第二节 公共预算与决算 第三节 财政收支
3、按照税收的征收对象来划 分。 这是划分税种的最基本方法。 这是划分税种的最基本方法。 西方国家税收一般按课税对象的不 同将税种归并为三类: 同将税种归并为三类: 一是所得课税,包括个人所得税; 一是所得课税,包括个人所得税; 二是财产课税; 二是财产课税; 三是商品(劳务)课税。 三是商品(劳务定程序审查批准的中央预算 和地方各级预算,组成国家预算, 和地方各级预算,组成国家预算,具 有法律效力。 有法律效力。
公共行政学(第二章)
韦伯所谓的官僚制是指一种组织形态及其结 构特点,官僚组织是最有效率的。“官僚制” 属于一种“理想类型”(ideal type),完 全建构在韦伯对于“合法权威” (legitimate authority)的观念基础上。 韦伯分析了三种合法性权威:法理型权威、 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韦伯认为,社会 的演进是要进入现代的合法权威社会。
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
Motivation-Hygiene Theory,也称“二 元因素论”、“两因素理论”等。 保健因素:赫茨伯格发现不满意的项目多和 工作的“外在环境”有关,即为保健因素。 内容: 一、机关组织的政策管理。 二、上司的监督。 三、人际关系。 四、报酬待遇。 五、工作环境、条件。
第二节 公共行政学研究的 批评与变革时期
一、主要流派及其思想 行为科学和霍桑实验(Hawthorne (一)行为科学和霍桑实验 Experiments) 从1927年到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 奥(Elton Mayo)、罗特利斯伯格(Eritz J.Roethlisberger)和怀特赫德 (Whitehead)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的 霍桑工厂进行了连续五年的新实验,即著名 的“霍桑实验”。
需要层次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需要层次结构。 马斯洛将人类需要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分 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 尊荣感的需要、成就或自我实现的需要。需 要层次越高,可塑性越大,越具有长久的激 励力量。组织必须设法满足成员的这些需要, 才能使成员发挥最高的工作绩效。
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公共行政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公共行政学》期末题库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5题)1.公共行政学学科形的时间()A.18世纪末19世纪初B.19世纪末20世纪初C.19世纪中期D.20世纪中期2.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A.《行政学》B.《政治与行政》C.《行政学原理》D.《行政之研究》3.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是()。
A.专家咨询系统B.领导决策系统C.信息支持系统D.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4.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
A.梁启超B.张金鉴C.江康黎D.孙中山5.平行沟通是一种同级部门或同事之间的信息沟通,亦称()。
A.网上沟通B.横向沟通C.无反馈沟通D.纵向沟通6.公共行政组织变革的主要动因()A.职能的动因B.目标和价值的动因C.环境的动因D.科技进步的动因7.行政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工作的第一步是()。
A.确定评估对象B.选择评估标准C.明确评估目的D.培训工作人员8.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
A.英国B.美国C.日本D.加拿大9.在经济职能中,为弥补市场失灵而担负的职能不包括()A.保证社会总共给与总需求的平衡B.提供公共产品C.管理经济行政事务D.保持宏观经济稳定,避免市场的过度波动10.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其中()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A.道德感情B.价值观C.组织观念D.法律意识11.为了弥补或完善决策而制定的决策方案,自然数()。
A.积极方案B.追踪方案C.临时方案D.应变方案12.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
A.协调阶段B.实施阶段C.准备阶段D.总结阶段13.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公共行政学》教学案例(08行政)
《公共行政学》教学案例案例一工作中什么关系最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无论上级与下属或同学之间,不可能有共同的认可观念或认同情感。
相反,每个人的行为皆以自我利益为中心。
在这种情形下,上级主管如想达成最起码的工作上的要求,便须依靠与部分部后之间建立某种特殊关系,只有凭借这种特殊关系,工作才会顺利起来。
有一份调查资料可以帮助说明这种现象。
调查者要求每位被访问者列举三位社会上最要好的朋友,以及与这些朋友的社会关系。
结果如下:问:(第一个人):你是否有升迁的机会?答:升迁?谈何容易,假若你与领导没有特殊关系休想升迁。
问:什么特殊关系?答:如同学关系或同乡关系呀!问:假如你工作成绩优异,是否可得到晋升呢?答:成绩优异顶什么用?既然没有升迁的可能,大家就混,混一天算一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反正到月底能拿到薪水。
问:(第二人):你认为,行政机关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答:我看最主要的问题是人事上过分重视特殊关系。
当然,整个社会也是如此,社会就像一张大网,每个人都处在一种关系网之中。
在我那个单位,过去十年更换了八任领导,领导一换,就必须更换一批新的文秘人员,真有点像封建社会的师爷。
而原来领导的人又不能解职,于是赋以闲差,因此,机关内派系森严,彼此勾心斗角,没“治”了。
案例思考:1.案例中的观点在现实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你对这一观点有何不同见解?2.从组织环境建设的角度,谈谈如何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
案例二郑州“馒头办”风波郑州人爱吃馒头,为了让群众能吃上所谓放心馒头,郑州市区两级政府分别成立了“馒头办”。
2001年3月14日下午,郑州市“馒头办”在金水区白庙市场内查获一家没有在“馒头办”办证的所谓“黑馒头”厂,正要对其进行处罚时,区“馒头办”也及时赶到,坚持要由区“馒头办”罚款。
两级“馒头办”为争夺罚款权,当街对骂,引来围观群众耻笑。
此前不久,郑州市区两级“馒头办”因权力之争已有过一次交锋。
市“馒头办”年初决定,从区里收回办理馒头许可证的权力,区“馒头办”立刻用行动反击:查处从市“馒头办”办理了生产许可证的郑荣馒头,从而引发了一场“馒头风波”。
公共行政学思想危机的回应与超越
公共行政学思想危机的回应与超越
何艳玲;张雪帆
【期刊名称】《实证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7()1
【摘要】在尝试为公共行政学增强合法性从而解决思想危机的过程中,不同学派发展出了不同路径与策略,即管理主义:公共行政即“生意”;宪政主义:公共行政即“价值规范”;公民参与:公共行政即“公民权”。
尽管上述学派对公共行政学思想危机的缓解做出了贡献,但公民对政府持续的不满意从实质上反映了这些学派至少在实践中远未成功。
从智识层面将特定议题或群体排除出公共行政学范畴之外是产生公共行政学思想危机的重要原因。
后现代公共行政可以为解决危机提供新的方向,因为在后现代公共行政中,如何使公共行政更公平和更具包容性是一个重要议题。
【总页数】14页(P33-46)
【关键词】公共行政学科危机;理论路径;后现代公共行政
【作者】何艳玲;张雪帆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美国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3
【相关文献】
1.没有“公共”的行政学——威尔逊与斯坦因等欧陆学者行政学思想之比较 [J], 李晓飞;
2.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目标和途径:评《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危机与重建》 [J], 郁建兴;张建民
3.一部公共行政学思想研究的力作——《西方公共行政学思想与流派》代序 [J], 刘熙瑞
4.评《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一书--兼论行政学说史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J], 金太军
5.传承与超越: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范式变迁 [J], 王余生;陈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图绘公共行政学史——兼评何艳玲教授《公共行政学史》张康之【摘要】公共行政所拥有的独特思路和具体性思维方式从哪里来的问题显然要溯及公共行政自身历史.新著《公共行政学史》在回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采用将理论与行政实践联系的理论导向的叙事方式,对西方的公共行政历史脉络提出了新的解释视角.从公共行政学历史脉络的缘起、历史梳理的基本方式和结构等方面展开讨论,并以公共行政学史的历史脉络研究及其叙事方式为契机,提出关于公共行政学的历史如何书写的重要问题.在公共行政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的情况下,如何形成自己独立和更为专业化的研究和叙述,成为中国公共行政学者们有待反思与推进的重要议题.而前现代的行政思想史是否应当由政治思想史方面的著作去代写,这是一个更需要思考和有待讨论的问题.【期刊名称】《北京行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7页(P28-34)【关键词】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史》;学科;政治思想史【作者】张康之【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3一、公共行政学的历史脉络:缘起与嬗变中国改革开放后希望了解西学和向西方学习的热情数十年不辍不减,各门学科都展现了同样的景象。
就公共行政学科而言,梳理公共行政学历史的著作在中国已有多种,丁煌、唐兴霖、谭功荣等学者都出版过他们的著作,而且也被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引为教材,影响很大。
这是公共行政学科获取发展能量的重要所在。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西方的理论、思维等,而西方却不甚了解我们在想什么和做什么,这也许成了我们与西方打交道时处于优势地位的一个法宝。
西方国家由于处在发达地位,普遍存在着某种傲慢,从而把这种难堪的优势强加式地转让给了我们。
当然,多年前我们就开始投入了大笔资金,并有了专门的“外译”项目,试图把中国人的研究、思考推介出去,但效果能否如期,尚不敢断言,因为处在世界中心地位的发达国家所拥有的是某种无法抑制的傲慢。
西方研究者因为其傲慢而缺乏了解中国的愿望,这种说法可能会有很多学者反驳,认为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其实非常充分。
实际上,他们对中国的关注也许仅限于与政治、军事相关的事务上,对于中国社会在思想和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他们并无多大兴趣。
并且,关于对中国政治和军事方面状况的了解,表面上看来,西方研究者似乎了解很充分,但这应该是个假象。
因为,他们总是把大量对现象描述的东西塞进他们所拥有的思维方式中去进行整理、加工,从来也没有去关注中国人行动背后的思维方式,所以,不仅不能实现对中国的了解,反而生成诸多误解。
比如,西方研究者肯定对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感到困惑,其中,最无法理解的是在此过程中社会基本稳定是如何实现的。
显然,西方国家是没有认识到中国政治以及整个社会治理的实质。
因为,如果不打算了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状况,是不可能真正认识到中国社会治理的性质和功能的,按照西方国家所拥有的思维方式去整理那些由中国学者提供的或他们自己收集到的一些资料,即便描绘出了表象,也是不真实的。
也许有人会说,已经有许多中国学者到西方刊物上去发表文章,正在把中国的学术和理论推介给西方了。
事实上,这同样是个假象,或者说,是个幻象。
事实是中国人的作品如能得到西方刊物采用的话,往往是因为提供了关于中国的较为有价值的资料,而不是因为包含中国式的理论和思想。
一些被西方刊物采用的文章,在提供资料方面是有价值的,至于按照西方的思维方式或在西方理论框架下所形成的结论,可能都是值得怀疑的。
所以,在笔者看来,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还是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向西方学习的问题,少做一些推介自我的工作。
如果有一天西方国家想了解我们的时候,他们会产生出和我们今天向西方学习一样的热情的。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对任何一部介绍西方的作品都充满期待,认为是非常有益的工作。
在此背景下,虽然已有多种西方行政学史的著作,但随着我们对西方的研究不断深入,视野不断拓展,视角的不断调整,西方行政学史推陈出新变得非常必要。
所以,每一部新撰写的西方公共行政学史方面的著作的出版,都能戳中我们的兴奋点,都能够对于我们学习和了解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产生激励作用。
也正是因为如此,何艳玲所著《公共行政学史》[1]这类作品的出版,亦能激荡起我们要为这个学科的发展作一份贡献的情怀。
对于每一个专业来说,编纂学科发展史的著作都是基础性的工作,专业教育、知识传承都需要通过这类著作来实现。
对于公共行政学而言,还不仅要服务于教育和知识传承,而且还要直接地对实践有所助益。
因为,公共行政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包含在现实中,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在公共行政的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特别是理论中的一些前瞻性的见解,恰恰切中了我们的现实问题。
所以,《公共行政学史》的出版,不仅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提供了一本读物,也为实践工作者提供了遇到问题时可以查阅的手册。
在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后,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公共行政的知识得益于相邻学科的救济。
不过,我们也需要考虑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在这里是否存在着取舍的问题?如果说存在着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取舍的话,就会引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公共行政学在接受和汲取相邻学科的知识时,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当然,对这个问题的最为简便的回答是,公共行政实践是公共行政学接受和汲取相邻学科中知识的依据,即决定了知识取舍的情况。
特别是关于方法方面的知识获取,更能证明实践的现实要求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但是,如果说公共行政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路甚至具体的思维方式的话,那么,它在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吸收和借鉴中,想必也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样一来,持续的追问就会投向公共行政所拥有的独特思路和具体性思维方式从哪里来的问题。
一旦希望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显然是要溯及公共行政自身的历史的。
所以,对公共行政学历史的梳理不仅是服务于教学、学习和借鉴的目的,而且对于我们面向现实和未来的理论建构而言,也是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
当然,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科学史上较晚生成的学科,因而,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互动也反映得较为典型。
因为,公共行政学吸收了很多成熟学科的规范理论和体系化了的知识,使得公共行政学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方面显得非常方便,省却了许多按照现代认识论模式独立建构的力气。
所以,面对公共行政学这门学科,一方面,人们主张这门学科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又随处可见来自于其他学科的思想、观点、知识和方法。
在某种意义上,如果对来自其他学科的思想、观点、知识和方法都进行甄别、标识的话,就会发现,公共行政学这门学科并无属于自己的东西。
从公共行政的研究者来看,在20世纪的统计中,几乎都有着其他学科背景;也正是他们,把各个学科的有益于公共行政建构的因素带了进来。
这种情况在公共行政的实践中产生了积极效应,但这对公共行政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来说,却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困难:其一,如何把握包含在这个学科中的如此庞杂繁复的理论、知识、方法等。
因为,这样做的话,需要首先去涉猎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等,在科学体系如此庞大的今天,样样精通是不可能的,至多只能在需要的时候通过终端设备查访网络资源上的一些知识点,而这对于准确地理解一种理论则是远远不够的。
其二,就公共行政学自身而言,在将各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等引入后,是如何实现它们的共处的。
也就是说,既然公共行政学是以一门学科的形式出现的,而且作为一门学科也得到了科学大家庭的承认,那么,这个学科就应当被认为是拥有了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否则,学者之间、学者与实践者之间的对话、交流、沟通就无法进行。
进而,就会提出另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是由什么因素将知识整合成为体系的?还有一个问题是:公共行政学知识体系中的知识都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其中肯定存在一个促动机制去使这个学科中的所有知识都动起来,那么,这个机制是什么?应当说,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在学理推导中提出来的。
对于管理类之外的其他学科而言,基本上都是可以通过学理分析而给出答案,而公共行政学则是无法做到的。
然而,当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公共行政学史》的时候,却发现作者如此轻松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即始终扣紧时代中的问题的具体性。
这样一来,公共行政学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等无论是源于哪个学科的,都可以通过其所欲解决的现实问题来加以认识和理解,并显示和证明其价值。
至于公共行政学的历史脉络,则是包含在时代的变迁和现实问题的嬗变之中的。
把握了这个脉络,也就清晰地看到了那些来自于其他学科的理论的出场次序;也就看到了公共行政学的知识体系是如何因为一种理论的引入而得到成长的,同时,新知识所带来的活力又是怎样促进了整个知识体系运转起来的;也就看到了分别来自于不同学科的理论如何在公共行政学这里得到洽接并被整合到了同一个逻辑线索之中。
二、理论导向叙事:赋予公共行政学统一框架的尝试一般说来,思想史面对的是三个维度或者说三个基本要素——理论、人物和时间,如何处理三者的关系,显然是很费心思的事情。
一般说来,简单的操作方式就是依时间顺序展开,但这样的话,会导致理论的碎片化。
另一种方式是依时序而对人物进行安排,这同样呈现的是有历史而无逻辑的状况。
所以,既要有历史又要有逻辑还要保持理论的完整性,就需要对三个维度都照顾到,特别是要根据理论去对人物和时间进行安排。
《公共行政学史》所采取的正是这种方式。
在以时间为依托的叙述中,作者充分地考虑了理论结构,从而使理论的逻辑和系统性都能得到较好的呈现。
也就是说,治史的重心主要是去把握历史脉络,思想以及学科的历史亦如此。
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史只是20世纪的事情,短短百年却又无比繁杂,以至于把握其发展脉络比较困难。
《公共行政学史》在此问题上显然是下了大功夫。
一方面,清晰地界定了各个学派,认真梳理了每个学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又考虑各个学派出场的时间先后,在时序中去进行历史建构,展现公共行政学史的历史脉络。
总的说来,作者注重把公共行政学的各家理论与解决实践问题的需求联系起来,以公共行政实践的历史去为理论的嬗变更迭描绘出发展轨迹。
应当说,这是中国学术语境中的通行做法,是中国学者的擅长之处。
但是,如何做得不着痕迹,却是非常困难的,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治史者的学术功底。
《公共行政学史》的篇章结构充分反映了这个学科的特殊性和专业教学的现状。
一般说来,教材并不运用“导论”的形式。
因为,考虑到教学的安排,都会在先开设了原理性的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再开设学科史方面的课程,所以,如果安排一章“导论”的话,内容会有重复。
但是,从国内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实际来看,特别是对MPA的教学而言,在公共行政学科历史的课程中作一个全景式的专业基础概述又是必要的。
而且,从公共行政学的历史来看,诸多基础性的概念使用不统一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也需要通过设计出一个“导论”来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