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静夜思》说课评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夜思》说课评课
一、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谈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第一学段中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材分析
《静夜思》是2016年教育部审定的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一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4篇课文。
《夜色》是一首叙事性的儿童诗。作者以第一人称写出“我”原本胆子很小,很怕黑,后来在爸爸的帮助下,战胜了对黑夜的恐惧,从此学会欣赏夜色。这首诗非常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用富有童趣的语言,感受爸爸对孩子的帮助,写出了爸爸和孩子之间真挚的情感。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阅读,孩子了解了端午节特有的习俗,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还知道我国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彩虹》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作者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写了“我”看到雨停后天空中美丽的彩虹,把它想象成一座桥,联想到自己可以到彩虹上提着爸爸的水壶浇水,拿着妈妈的圆镜子为妈妈照着月亮梳头,甚至把哥哥的秋千系在彩虹上荡来荡去。作者以和家人对话的形式,给人以亲近感,传递了孩子对家人的关爱之情。
《静夜思》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如出水芙蓉,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
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如霜的月光无声地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触发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
这首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静夜”之景,用霜比喻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景象,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深化思乡之情,诗人见景生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这是一首语言浅显却感情真挚的思乡曲,教师重视诵读、重视积累,在语言积累方面关注学生,落实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三、学情分析
从学习内容来看,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并不陌生。上学期学生在课内积累了《咏鹅》《江南》《悯农》(其二)、《古朗月行》(节选)、《风》五首古诗。在本学期语文园地二中学习了《春晓》,语文园地三中积累了《赠汪伦》。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知道97%的学生注意课外古诗的积累,其中88%的学生已会背诵《长歌行》《敕勒歌》《咏柳》《回乡偶书》等古诗。
从学习态度来看,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孩子们每每诵读时,能像小诗人一样摇头晃脑,有时候配上音乐能娓娓道来、声情并茂地背诵,说明孩子们对古诗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兴趣,愿意参与诵读和展示。
但是孩子在学习古诗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古诗距离孩子生活比较远,或者古诗中独有的语言特点,令学生不明其意,在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方面会遇到一些障碍,这些方面,教师还要以识字为抓手,帮助学生抓住诗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想象,走进诗中意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中情感,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一步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巩固所学的生字,认读“夜、思”等9个生字;会写“思、故、乡”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并背诵古诗。
3.根据课文信息做出简单推断,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信息作出简单推断,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四、教学流程
1.借图创境,温故知新。
2.初识诗题,渐入诗境,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3.朗朗诵读,重点识记,教师范读,读出停顿。
4.想象画面,感悟诗意,了解诗意,读出韵味。
5.走进意境,延伸诵读。想象画面,熟读成诵。
五、重点环节进行介绍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指向不同的目标。下面我结合重点环节进行介绍。
1.在温故知新中开启诗歌大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同化过程,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如果没有旧知作基础,学生学习新知就无从谈起。上课伊始,教师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出学生以往所学的古诗即一年级上册积累的《古朗月行》和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学习的古诗《赠汪伦》。通过学生朗朗的诵读,熟记旧知。此时教师安排学生诵读的都是李白所写的古诗,一首和月亮有关,另一首为送别诗,既帮助学生拉近与大诗人李白的距离,又为引出新知识做好了铺垫。教师这样做,是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建立教材之间的联系,而且帮助学生了解前后联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够更加系统化。
2.在识字过程中初步了解诗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能量。”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区分以往识字教学,透过识字,引导学生为下一步解诗意、悟诗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