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郁达夫

合集下载

为中华民族保持良心与清明-郭沫若与郁达夫之四

为中华民族保持良心与清明-郭沫若与郁达夫之四

和 郭 沫 若 还 是 保 持 了 书 信 往 返 。 憾 的 是 , 些 书 遗 这
信无 法全部 找到 了 。 郭 沫 若 鉴 于 留 在 上 海 “ 岛 ” “ 完 全 失 掉 作 孤 ,已
接 他 , 了上 海 , 他 在 法 界 大 西路 一 间 中 法 到 和 文 化 基 金 委 员 会 的住 宅 里 见 面 的 ,也 只 有 我
抗战洪 流 。
是 好 现 象 , 留 粤 大好 。我 意 要 文 化 人 到 各 乡 你
各 村 , 遍 撒 爱 国 抗 敌 宣 传 种 子 , 化 高 一 点 去 文
郁 达 夫 与各 方接 洽 就绪 , 8月 1 日 离 开 上 海 1 返 闽 。回 闽 后 , 续 在 福 建 省 政 府 当 差 。 继 8月 初 , 国 民 党 当 局 下 达 了 取 消 m 郭 沫 若 的 “ 缉 令 ” 郭 沫 - j 通 。 若 曾致 信 回 闽 的郁 达 夫 , 其 离 开 福 州 。 楼 适 夷 劝 据
回忆 :
的 地 方 , 以 不 必 有 许 多人 做 工 作 , 是 穷 乡 可 倒
僻 壤要 g。 - 故 乡沦 为 敌 我 作 战 之 区 ,我 的 杭 州 房 屋
藏 书 , 被 焚 毁 , 家 人 安 然 逃 出 , 在 金 华 尽 幸 先
暂 避 , 日可 至 福 州 。 不
和 沈 尹 默 等 两 三 人 而 已 。( 达 夫 : 为 郭 沫 若 郁 《 庆 祝 五 十 诞 辰 》, 达 夫 文 集 》 2卷 ) 第
何 廉 是 专 程 从 南 京 赶 来 的 , 的 是 “ 谈 并 解 为 谈 释 国 内 和 南 京 的 情 形 意 旨” 郭 沫 若 下 船 后 先 访 沈 。

郁达夫古体诗

郁达夫古体诗

富春江上神仙侣 朝来风色暗高楼, 偕隐名山誓白头。 好事只愁天妒我, 为君先买五湖舟。 1931年由于受到国民当局 年由于受到国民当局 警告,偕隐杭州 风雨茅庐》 偕隐杭州(《 警告 偕隐杭州 《风雨茅庐》).
劳燕纷飞 1936年,郁达夫应福建省主席陈仪的邀请, 年 郁达夫应福建省主席陈仪的邀请, 南下福州担任“参议” 而王映霞留在杭州。 南下福州担任“参议”,而王映霞留在杭州。 由于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的插足, 由于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的插足,二人关系 出现裂痕。 出现裂痕。 大公报》刊登“寻人启事” 《大公报》刊登“寻人启事”: 王映霞女士:鉴乱世男女离合本属寻常, 王映霞女士:鉴乱世男女离合本属寻常, 汝与某君之关系及携去之细软衣饰金银款项契 据等都不成问题,唯汝母及小孩想念甚殷, 据等都不成问题,唯汝母及小孩想念甚殷,乞 告以地址。郁达夫谨。 告以地址。郁达夫谨。
郭沫若《论郁达夫》 郭沫若《论郁达夫》 :
达夫的为人坦率到可以惊人, 达夫的为人坦率到可以惊人,他被人利 用也满不在乎, 免也要发些牢骚。 用也满不在乎,但事后不 免也要发些牢骚。
刘海粟《漫谈郁达夫》: 刘海粟《漫谈郁达夫》
达夫很真诚,也坦率得惊人。 达夫很真诚,也坦率得惊人。 他憎恨无爱的人生, 他憎恨无爱的人生,犹如厌弃无花的沙 漠。
爱情至上 1927年遇杭州女子王映霞, 年遇杭州女子王映霞, 年遇杭州女子王映霞 一见钟情,当天日记写道: 一见钟情,当天日记写道: “在那里遇见了杭州的王 映霞女士, 映霞女士,我的心又被她搅乱 了。” 开始对王映霞疯狂追求, 开始对王映霞疯狂追求, 一再表示: 一再表示: 因为我很热烈的爱你, “因为我很热烈的爱你,所 以我可以丢生命,丢家庭, 以我可以丢生命,丢家庭,丢 名誉, 名誉,以及一切社会上的地位 和金钱。 和金钱。”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

一: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鲁迅、冰心、朱自清、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徐志摩。

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以《小说月报》为阵地。

1把“为人生而艺术”作为文学主张,关注社会,关注底层,面向大众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2、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为根本,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1、在内容上以侧重自我表现为主,较少客观描绘。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

2、在表现手法上,利用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来对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大胆诅咒和强烈抗议。

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明显。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民国文人篇:郁达夫

民国文人篇: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非命1938年底,郁达夫应新加坡《星洲日报》所聘,出任该报副刊《晨星》的编辑,发表了大量号召抗日的文章,影响巨大,成为南洋抗日文学的一面旗帜。

1941年,日军攻打马来亚和新加坡,郁达夫乘快艇逃难到印尼群岛,后来曾担任日本宪兵分队的通译。

1945年8月29日,郁达夫在苏门答腊失踪,时年四十九岁。

这一天是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两周,郁达夫没有迎来凯旋的欢呼,相反却迎来了他的噩梦。

那晚8时许,郁达夫正在家中与几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个土著青年把郁达夫叫出去讲了几句话,随即,郁达夫就回到客厅与朋友们打了个招呼出去了,衣服都未及换,穿着睡衣和木屐消失在茫茫夜幕中,从此便再也没有回来。

据他的朋友说,听见了外面有汽车引擎发动的声音。

而几个小时后,郁达夫的小女儿郁美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由于郁达夫的失踪太过诡秘,关于他的生死至今仍像谜一般没有解开。

1936年时,郁达夫在一首诗中说:“但求饭饱牛衣暖,苟活人间再十年。

”这竟然成了诗谶。

关于郁达夫的失踪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死于日本宪兵之手,这也是目前的通说。

1946年8月8日,邵宗汉从棉兰苏门答腊联军总部情报处获得的消息,该消息证实,联军当局在日本战犯口中得知,郁达夫于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枪杀,同时被害者尚有欧洲人数名,遗骸埋在武吉丁宜附近的丹戎革岱。

然而,这一说法却有个重大的疑点难以解释,即有研究者曾翻阅棉兰法庭的审讯记录,却完全寻觅不到有关郁达夫(赵廉)的蛛丝马迹。

如果此说成立,那么郁达夫和同时遇害的几位欧洲人的被埋地点也应该很清楚,可是,现在郁达夫的遗骸在整个东南亚都找不到。

胡愈之推测郁达夫死于日本宪兵之手。

胡的文章《郁达夫的流亡与失踪》中推测因郁达夫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最后被日本宪兵所杀害。

建国后此一推论基本被延续下来。

1985年8月30日,胡愈之在纪念郁达夫烈士遇难4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郁达夫是日本宪兵为了掩饰他们的战犯行为而加以秘密暗杀的,他说:“中国现代第一流的诗人和作家郁达夫‘失踪’已经整整40年了。

引来的浪漫主义:重读郁达夫《沉沦》中的三篇小说

引来的浪漫主义:重读郁达夫《沉沦》中的三篇小说

引来的浪漫主义:重读郁达夫《沉沦》中的三篇小说【内容提要】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引来的浪漫主义作品。

其中的小说《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包含大量的对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作品的引用。

与一般五四作家引用西方文学不同,郁达夫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引证上,或认同西方作家并以此为榜样,而是把他喜爱的西方文学作品注入自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中。

虽然郁达夫没能把西方文学的文本放进他的小说后做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出另一个现代主义写作传统,但是,他的这种史无前例的西方文学的文本引用,至今看来依然可圈可点。

【摘要题】作家作品研究【关键词】郁达夫小说/《沉沦》/西方文学/浪漫主义/文本引用【正文】郁达夫的《沉沦》可能是除了鲁迅《呐喊》之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短篇小说集。

我在拙著《浪漫的一代》中虽然也谈到过郁达夫的小说,但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些问题没有深入探讨。

据我所知,大部分研究郁达夫的学者,只研究这本小说集中的《沉沦》一篇小说,认为它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却没有注意这本小说集中的其他两篇小说:《南迁》和《银灰色的死》。

我在《浪漫的一代》中也分析了《沉沦》,并谈到一点《银灰色的死》,可是完全把《南迁》忘记了,只是敷衍地一笔带过。

时隔40年,回头看《沉沦》的最早版本中的《自序》,很明显的,这是一本三部曲,而《南迁》是其中最长的一篇(在原版本中占98页,而《沉沦》占72页,《银灰色的死》占29页),分量很重。

如果用音乐中的奏鸣曲形式作一个比喻,《沉沦》应该是第一乐章,点出了主题,《南迁》是第二乐章,把主题转成较抒情的变奏,而《银灰色的死》可以视作第三乐章的快板总结。

郁达夫在此集自序中也特别提到:《沉沦》和《南迁》“这两篇是一类的东西,就把它们作连续小说看,也未始不可的”。

为什么一般学者只注重《沉沦》而忽略了《南迁》?可以用一个更浅显的比喻:如果这个三部曲是一个三明治的话,《南迁》则应该是上下两层面包所夹的“馅料”,问题是这个“馅料”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此次我重读这篇小说,发现这个文本和这本小说集的其他两个文本不尽相同,非但故事内容迥异,而且《南迁》的文本中包含了大量的其他西方文学的引用,甚至还有不少德文,包括歌德的一首诗歌。

郭沫若和他的创造社

郭沫若和他的创造社

1923年5月13日
1926年3月
创造社受当时国际国内左倾思潮影响,理论倡导和 文学活动带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倾向,在“革命文学” 论争中对待鲁迅、茅盾等作家表现出了偏激的情绪,更 是旗帜鲜明地批判了“新月派”在“文学革命”中的资 产阶级观点(超功利、自我表现、贵族化的“纯诗”立 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然 而大部分成员在参加革命实践,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和苏联新兴无产阶级文艺方面,以及倡导革命文学和 革命文学理论建设方面,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郭沫若
成 仿 吾
郑伯奇
田 汉
郁达夫
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 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 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 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 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 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 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 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 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 倡导无产阶级文学。
《洪水》周刊遂于1924年8月20日创刊,内 容偏重批评。 1927年12月终刊,共出3卷,计36期,第1、 2卷,即1到24期均由周全平编辑,1到12期由 上海光华书局发行,13到36期由创造社出版 部发行,第25期后由郁达夫等编辑。
创造社
——一个浪漫思想时代的降临源自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 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6月8号 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 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 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帝国大 学第二改盛馆正式宣告成立。 1921年秋季在上海出版《创造 社丛书》,最初收集的是郭沫 若的诗作《女神》。
1922年5月1号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创造社主要成员 大部分倾向革命,郭沫若、成仿吾等先后参 加革命实际工作。继《创造》季刊、《创造 周报》以后,他们又于1924年8月创刊《洪 水》,1926年3月创刊《创造月刊》。在 《创造月刊》上,创造社已表现出“转换方向” 的态度,开始了后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 导与创作。

郁达夫与郭沫若自叙传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郁达夫与郭沫若自叙传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郁达夫与郭沫若自叙传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作者:王明洁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12期内容摘要:郁达夫与郭沫若在“五四”文学革命后,以自身为原型、自身经历为创作题材,呈献了一个群体的知识分子群像。

他们笔下的知识分子,都遭逢着爱与性的苦闷,同时还要忍受贫穷的压迫以致有分裂的人格。

由于郁达夫与郭沫若的个人气质不同,他们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写作手法也不同。

关键词:郁达夫郭沫若自叙传小说知识分子形象自叙传是作家根据自身的真实生活经历与际遇为题材进行创作的,郁达夫与郭沫若创作的自叙传小说,自传的成分与小说虚构的成分不分彼此地交融在一起,勾勒出若干带有浓郁的传统文人气息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一.生的苦闷晚清其时,中国社会积贫积弱,在种种矛盾的交织中,郭沫若和郁达夫踏上了去国留学之路。

郁达夫与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都有共同的特点:受人轻视欺辱、渴望爱情。

(一)爱与性的苦闷郭沫若和郁达夫笔下的青年,受制于古旧的道德文化的压抑,来到了风气大开的日本。

在郁达夫的笔下,《沉沦》中的“我”无意撞见青年男女的约会,这让“我”偷听地提心吊胆,“他的面色,一霎时的变了灰色。

他的眼睛同也火似的红了起来。

”日本男女青年在公园约会的大胆开放大大刺激了“我”的神经。

主人公同时对房东的女儿的偷窥、手淫更是自我发泄的表现。

更加严重的是,爱情的苦闷与性的苦闷交织在一起。

《沉沦》中,“我”失身于日本妓人,《茫茫夜》中的于质夫用旧针扎脸,把血抹在手帕上,释放了压抑许久的对女性的渴望。

在郭沫若的《十字架》中,他的爱情的苦闷是由于旧婚姻的束缚和新婚姻的不被家庭承认。

在《喀尔美萝姑娘》中,“我”怕她知道“我”是中国人,知晓“我”有妻子,连彼此的名字和住址都没有交换过。

这两个主人公形象的爱情苦闷是可爱而不可得的悲愤,和不满于维持婚姻现状的心境。

(二)生活的穷困贫贱,一直贯穿着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的始末。

因为贫贱,爱牟忍痛与妻儿生别离,爱牟几乎发狂:“女人哟!你为我而受苦的女人哟!我们是甚么都被人剥夺了,甚么都失掉了,我们还有甚么生存的必要呢!”。

郭沫若诗歌的主情主义

郭沫若诗歌的主情主义

郭沫若诗歌的主情主义 ]郭沫若 是我国新诗歌 运动的奠基者与领袖。

他的诗集《女神》“开一代诗风”。

不仅在思想内容 上成功地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而且在艺术上有伟大的创造性, 是中国现 代文学 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郭沫若诗歌的主情主义, 欢迎 阅读。

郭沫若诗歌的主情主义 1 一、诗集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我国新诗以及现代文学中,诗人 1920 年出版的《女神》率先举起浪漫主 义的大旗,产生了深刻长远的影响。

而后的《星空》和《瓶》也被浪漫主义气息 所围绕。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诗歌的选材上看,《女神》《星空》和《瓶》往往以神话传说、自 然万物、历史故事 等为题材,突破了传统的束缚,根据主题需要,创造性地运用各种题材,充 分表达诗人的情感。

其次,从作品的自我形象看,《女神》《星空》以及《瓶》中的自我形象都 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女神》中的自我形象基本上是受泛神论的影响而塑造的, “个体”不再消融在“类”之中, 而是凸现在世界万物之上得到肯定和尊重, 是 顶天立地、所向无敌的英雄,是披着神话外衣的自我形象。

《星空》中的自我形 象虽然或多或少受到了泛神论的影响,但是《星空》中的“我”已不是那个“开 辟鸿荒的大我”,而是“带的雁鹅”,“受了伤的勇士”。

而《瓶》中的“我” 则是一个狂热追求爱情,多愁善感,终于觉醒奋起,投身正义事业的形象。

郭沫 若通过自我形象来传达自己的心路历程, 抒发自己的理想, 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 界的追求。

最后,从艺术手法的采用上看,神奇的想象、大胆夸张以及在形式上打破了 传统的束缚,也体现了《女神》《星空》和《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凤凰 涅梁》《立在地球边上的放号》《天上的市街》《洪水时代》等都充分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虚构才能和想象力。

二、诗集所蕴含的情感真实 被浪漫气息和狂飙突进精神包裹着的郭沫若, 他的感情自然比一般人丰富多 彩,对人生的追求也富有层次。

郭沫若和郁达夫的印象

郭沫若和郁达夫的印象

《 日本逃 亡 记 》 按 : 为 《 E本 回来 了》 登 在 了 杂 志 上 。 ( 当 从 t )
我 读 着 这 些 文 章 , 先 生 曾 经在 神 田的 中 国餐 馆 二 楼 悲 痛 郭 高 歌 的 神 情 多 次 呈 现 在 我 眼前 。 我 觉 得 好 像 知 道 点 了 什 么, 又好 像 什 么 都 不 知 道 , 情很 复 杂 。 心 我 因 为 什 么 都 不 知 道 , 以才 和他 们 毫无 区别 地 亲 密 所
知道 了他 的名 字 。我 只 记 得 那 部 小 说 太 浅 薄 无 聊 , 以感 所 觉 不 怎 么 好 。他 来 日本 的时 候 , 通 过 经 常 去 中 国南 部 游 是 玩 而成 为 他 朋 友 的金 子 光 晴先 生 的介 绍 而 认 识 的 。 有 一 天 金 子 先 生 来 访 , 说 : 达 夫 先 生 明 天 要 来 家 他 郁
与 其 说 带 着 某 种 热 情 , 不 如 说他 很 痛 楚 更 贴 切 些 , 人 还 让
感 到 非 常 悲 痛 。 之后 , 先 生 给 我 们 大 体 说 明 了那 首 歌 的 郁
意思 , 现 在 已经 不 记 得 了 。 但 那 之 后 , 国事 件 ( 七 事 变 ) 生 了 。不 久 , 先 生 的 中 七 发 郭
地 度 过 了一 天 。现 在 回 想 起 来 , 不 知 道 郁 先 生 是 否 真 的 真
川 先 生 热 情 招待 我 们 吃 午 饭 , 起 喝 了 啤 酒 。之 后 郁 达 夫 i 一 先 生本 要 去 拜 访 隐居 在 市 川 的 郭 沫 若 先 生 , 是 他 想 邀 请 但
大 家一 起 吃 晚 饭 , 以 就 叫郭 先 生 过 来 。 所 傍 晚 , 和谷 川 先 生 夫 妇 、 子 先 生 、 我 金 森女 士 一 起 来 到

百年婚恋:郭沫若与他的恋人们

百年婚恋:郭沫若与他的恋人们

百年婚恋:郭沫若与他的恋人们百年婚恋:郭沫若与他的恋人们题记:我把时间留给你,逐渐老去;你把我留给时间,逐渐忘记。

导读:一条微博:有个男人,年少时经历包办婚姻,享受五天X爱后,他便离家,此后68年,那可怜女子一直守在其老家。

他在日本结婚,对方为此与父母断绝关系,几年后,他不辞而别。

他还有很多情人,均被他抛弃。

晚年陪伴他的妻子叫于立群(郭病逝8个月后自缢身亡),其姐于立忱,早年竟也曾是这男人的情人,被抛弃后自杀。

他叫郭沫若。

有资料说,郭沫若的初恋,后来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他的五嫂。

据八卦名人张发财的考证,郭沫若10岁左右就已经性成熟了,对他嫂子充满旖念,乃至后来有了断背山的邪念。

现在四川乐山沙湾的沫若宾馆餐厅中,有一道特色小吃就是“嫂子面”,传说当年郭沫若最喜欢吃嫂子做的面,嫂子面长短不齐粗细不匀,一切都取决于嫂子当时的心情。

与其说是吃面,不如说吃的是嫂子多变的心情。

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首次承认自己有同性恋倾向,他写道:“我在这儿才感着真正的初恋了,是对于男性的初恋。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在遇到真正让自己动心的那个男人之前,每个男人都以为自己喜欢的是女人。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

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剧作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中国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创造社

中国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创造社

中国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创造社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

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创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

成员们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

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

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3年5月13日,创造社的《创造周报》创刊,泰东图书局出版,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编辑。

发刊词是郭沫若写的一首诗《创世工程之第七日》。

诗中表示"我们是不甘于这样缺陷充满的人生,我们是重新创造我们的自我",“我们自我创造的工程,便从你贪懒好闲的第七天做起"。

《创造周报》于1924年5月停刊,共出52期。

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

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1929年2月,创造社为国民党政府封闭。

【过程】:“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团体。

郭沫若与郁达夫

郭沫若与郁达夫

亲人的评价
当年 64 岁的郁飞说得诚恳:“我的父亲是 一位拥有明显优点,也有明显缺点的人, 他很爱国家,对朋友也很热心,但做人处 世过于冲动,以至家庭与生活都搞得很不 愉快。他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名文人, 不要美化他,也不要把他丑化。”
创造社成员
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 社团之一,成立于 1921年6月。主要成员 有郭沫若、郁达夫、 成仿吾、张资平、王 独清等。其文学主张 是本着内心的自由从 事系统学习马克思 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 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 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 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 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 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 日本,1928年自行脱党。 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 参加“左联”东京 支部活动。流亡日本十年, 其间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 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 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等重要学术著作。
郭沫若的戏剧
失事求似原则。 早期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卓文君》、 《王昭君》、《聂嫈》 抗战时期的历史名剧《虎符》、《屈原》、《高 渐离》、《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 等,适应反对分裂,团结抗战,共御外侮的时代 要求。 这些戏剧既强调了戏剧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政治 的尖锐性,也强调戏剧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这后 者约略可以看出郭沫若的个性来
日本留学与创造社创立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 学医,后从文。毕业日本 东京帝国大学医科。这个 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 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 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 开始发表新诗。1921年, 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 “创造社”,编辑《创造 季刊》。同年8月,第一 部诗集《女神》出版。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 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 《创造周报》和《创造 日》。

谈郭沫若与郁达夫的友谊

谈郭沫若与郁达夫的友谊

作者: 谢励武
出版物刊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5-87页
主题词: 郁达夫;郭沫若;文集;友谊;创造社;东京;卑己自牧;同人杂志;朋友;回忆说
摘要: <正> 郭沫若同志在《望远镜中看敌人》中,是这样评价郁达夫一生的:他不仅是“一位有才华、有学识、有良心的作家”,而且“一直在反抗旧社会,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毕竟是一位倔强的战士。

”在《再谈郁达夫》一文中,郭沫若同志以赞颂的口吻说:“达夫是完成了一个有光辉的特异的人格的。

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

” (《沫若文集》第十三卷第500页)。

郭沫若与郁达夫的浪漫世界之比较

郭沫若与郁达夫的浪漫世界之比较

作者: 冯奇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页码: 170-186页
主题词: 颓废派;现代中国;浪漫主义运动;德国浪漫主义;深层意识;十九世纪;积极浪漫主义;雪莱;人生理想;表现派
摘要: 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在亚洲的迟缓的迥响。

就创造社来说:“郭沫若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最深,他崇拜自然,尊重自我,提倡反抗,因而也接受了雪莱,恢铁曼,泰戈儿的影响;而新罗曼派和表现派更助长了他的这种倾向。

郁达夫给人的印象是‘颓废派’,其实不过是浪漫主义涂上了‘世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社成员
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 社团之一,成立于 1921年6月。主要成员 有郭沫若、郁达夫、 成仿吾、张资平、王 独清等。其文学主张 是本着内心的自由从 事文学创作,追求文 学的全与美。
参加北伐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 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 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 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 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 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 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 日本,1928年自行脱党。 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 参加“左联”东京 支部活动。流亡日本十年, 其间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术著作。
《凤凰涅槃》(节选*凤凰和鸣)
我们更生了。 我们更生了。 一切的一,更生了。 一的一切,更生了。 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 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 我便是你。 你便是我。 火便是凤。 凤便是火。 翱翔!翱翔! 欢唱!欢唱!
我们光明,我们新鲜, 我们华美,我们芬芳, 一切的一,芬芳。 一的一切,芬芳。 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 芬芳便是“他”,芬芳便 是火。 火便是你。 火便是我。 火便是“他”。 火便是火。 翱翔!翱翔! 欢唱!欢唱!
郁达夫简介
郁达夫(1896一1945)现代文学家。原名 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创造社重要成员, 早年留学日本。他认为:“文学作品,都是 作家的自叙传。”同时,他还认为:“性欲 与死,是人生的两大根本问题,所以以这两 者为材料的作品其偏爱价值比一般其他的作 品更大。”
名人笔下的郁达夫
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是中国 现代文坛三绝。 ——郭沫若 达夫是模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李初梨 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夏衍 达夫无意作诗人,讲到他的文学成就,我认为诗词第一, 散文第二, 小说第三,评论文章第四。 达夫很真诚,也坦率得惊人。 ——刘海粟
3、充满创造激情叛逆者
在这个新我身上蕴涵着“五四”时期狂飙 突进的“个性解放”和“自由意志”。对 旧制度,他表现出彻底的破坏精神和叛逆 精神;同时他以大胆的创造精神欢呼个人、 民族的新生。 例如《凤凰涅槃》
凤凰涅槃(节选*凤歌)
啊啊! 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 中, 便是把金刚石的宾刀也会 生锈。 宇宙呀,宇宙, 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 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 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 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 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 你到底为什么存在? 我们飞向西方, 西方同是一座屠场。 我们飞向东方, 东方同是一座囚牢。 我们飞向南方, 南方同意一座坟墓。 我们飞向北方, 北方同是一座地狱。 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 只好学着海洋哀哭。
王兆山《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
天灾难避死何诉, 主席唤,总理呼, 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 十三亿人共一哭, 纵做鬼,也幸福。 银鹰战车救雏犊, 左军叔,右警姑, 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 只盼坟前有屏幕, 看奥运,同欢呼。
郭沫若的小说
郭沫若的小说创作实践着创造社“文学作 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主张,他的小 说经常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有惊人的相似之 处,坦诚的展示着自己的体验。 郭沫若的小说在1920年代初期比较早地运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写作,是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声。如《喀尔美萝 姑娘》、《残春》、《叶洛提之墓》等。
——“啊啦,你不要客气了!”说着便缓缓地袒出她的上半身来,走到我的身畔。 她的肉体就好象大理石的雕像,她亸着的两肩,就好象一颗剥了壳的荔枝,胸上 的两个乳房微微向上,就好象两朵未开苞的蔷蔽花蕾。我忙立起身来让她坐,她 坐下把她一对双子星,圆睁着望着我。我擦暖我的两手,正要去诊打她的肺尖, 白羊君气喘吁吁地跑来,向我叫道: ——“不好了!不好了!爱牟!爱牟!你还在这儿逗留!你的夫人把你两个 孩儿杀了!” 我听了魂不附体地一溜烟便跑回我博多湾上的住家。我才跑到门首,一地都 是幽静的月光,我看见门下倒睡着我的大儿,身上没有衣裳,全胸部都是鲜血。 我浑身战栗着把他抱了起来。我又回头看见门前井边,倒睡着我第二的一个小儿, 身上也是没有衣裳,全胸部也都是血液,只是四肢还微微有些蠕动,我又战栗着 把他抱了起来。我抱着两个死儿,在月光之下,四处窜走。 ——“啊啊!啊啊!我纵使有罪,你杀我就是了!为什么要杀我这两个无辜 的儿子?啊啊!啊啊!这种惨剧是人所能经受的吗?我为什么不疯了去!死了去 哟!” 我一面跑,一面乱叫,最后我看见我的女人散着头发,披着白色寝衣,跨在 楼头的扶栏上,向我骂道: ——“你这等于零的人!你这零小数点以下的人!你把我们母子丢了,你把 我们的两个儿子杀了,你还在假惺惺地作出慈悲的样子吗?你想死,你就死罢! 上天叫我来诛除你这无赖之徒!” 说着,她便把手中血淋淋的短刀向我投来,我抱着我的两个儿子,一齐倒在 地上。——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 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夜步十里松原(1919) 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看见白茫茫一片幽光, 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 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 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 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沈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 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 *十里松原,即千代松原,在博多湾畔。
郭沫若的戏剧
失事求似原则。 早期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卓文君》、 《王昭君》、《聂嫈》 抗战时期的历史名剧《虎符》、《屈原》、《高 渐离》、《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 等,适应反对分裂,团结抗战,共御外侮的时代 要求。 这些戏剧既强调了戏剧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政治 的尖锐性,也强调戏剧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这后 者约略可以看出郭沫若的个性来
亲人的评价
当年 64 岁的郁飞说得诚恳:“我的父亲是 一位拥有明显优点,也有明显缺点的人, 他很爱国家,对朋友也很热心,但做人处 世过于冲动,以至家庭与生活都搞得很不 愉快。他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名文人, 不要美化他,也不要把他丑化。”
孤竹君之二子
——郭沫若与郁达夫
郭沫若生平
郭沫若(1892年11月 16日~1978年6月12 日)他是一位全能型 的人物,有人称之为 “球形天才”,著名 的作家、文学家、诗 人、剧作家、考古学 家、思想家、古文字 学家和革命活动家。
童年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笔名沫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 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 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 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 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 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郭沫若笔名、化名很多,有 “郭鼎堂”、“麦克昂”、 “羊易之”、“杨伯勉”、 “白圭”等,而用得最多的是 “郭沫若”这个笔名。因为他 家乡四川乐山的两条水,一条 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条 是若水,他少年时饮二水长大, 所以他后来发表新诗时,就用 了“沫若”这一笔名。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1919)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967年6月6日《人民日报》
2、民族自我的觉醒
《女神》充满激情地塑造了一个“五四”时期觉 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是属于类的“大我”, 她具有世界的眼光和胸怀。 郭沫若后来回忆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 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 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我的那篇《凤凰涅槃》 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眷念祖国的情绪’的 《炉中煤》便是我对她的恋歌。《晨安》和《匪 徒颂》都是对她的颂词。”(《创造十年》)
抗战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 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 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 工作委员会主任,1938年 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 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 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 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 判书》、《青铜时代》等 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 诗歌等。1946年后,站在 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 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 帜。
《女神》:开创一代诗风的作品
《女神》1921年8月初版,上 海泰东图书局,创造社丛书第 一种,共分三辑。 《女神》的意义 1、创造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 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民族自我的觉醒 3、浪漫主义诗风 4、自由体诗歌的成熟作
1、自我抒情主人公:个人的发现
感性的自我 个性的自我
《天狗》(1920)
《女神》的艺术
2、自由体诗的成熟之作 郭沫若的诗歌在形式上是自由体的,一方面郭沫 若主张诗歌的形式应该“绝端的自由”,“绝端 的自主”,一方面他的诗歌又以诗人情绪的自然 流动作为诗歌的内在韵律 如《夜步十里松原》所用的韵律就是典型外在韵 律与内在韵律相结合的形式,外在的是夜里松原 的涛声,内在韵律则是诗人伴着这涛声所生的诗 情:对孕育生命的宇宙的赞美
《凤凰涅槃》(节选*凰歌)
足足!足足!足足! 足足!足足!足足! 五百年来的眼泪倾泻如瀑。 五百年来的眼泪沐漓如烛。 流不尽的眼泪, 洗不净的污浊, 浇不熄的情炎, 荡不去的羞辱, 我们这飘渺的浮生, 到底要向那儿安宿? 啊啊! 我们这飘渺的浮生 好像那大海里的孤舟, 左也是漶漫, 右也是漶漫, 前不见灯台, 后不见海岸, 帆已破, 墙已断, 楫已飘流, 柁已腐烂, 倦了的舟子只是在舟中呻唤, 怒了的海涛还是在海中泛滥。
亲爱的江青同志, 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你奋不顾身地在文艺战线上陷阵冲锋, 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我们要使世界舞台也充满工农兵的英雄形 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