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型古村落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do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心型古村落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

党的十八大以后,“新城镇化建设”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热点。新城镇化建设意在把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把农村的自然风光和城市景观融合起来。但是由于政府保护力度不够,村民意识淡薄,理论研究和法规体系不完善,致使部分古村落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在老村之外又聚集成新村,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宅遭受灭顶之灾,而新的民宅布局散乱,耕地大量流失,承载着传统乡土文化的传统古村落正受到空心型的侵蚀,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空心村”。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①。这为空心型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指明了方向,将空心村的整治与人居环境营建结合在一起,使空心村的整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高度。

广西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湘楚文化、百越文化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交融与变化,形成了大大小小具有浓郁民族传统气息的古村落景观。县境内的秀水瑶族“状元村”、富川福溪古瑶寨、富川凤溪明清的乡村街市等都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古村落,但这些古村落也正受到空心型的侵蚀,文章以这些古村落群为例,对空心型古村落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进行研究。

贺州富川县“空心村”景观资源破坏现状

古村落空心化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宅经》中记载“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我国的传统景观营造讲究“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古村落的环境与

布局尤其强调与自然山水风光的融合,而在空心村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较多的采用“一刀切”的发展模式。富川福溪古瑶寨位于黄沙岭中段的山脚下,村寨的东西南北被众多山峰包围,自然形成了“五马归槽”的天然景观。但在新农村改造之初,没有对古村落进行深入研究,无视原有自然环境,随意进行规划和建设,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设备占领田地,原生态的林地被肆意砍伐,河道、池塘被填埋,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些忽视自然的行为,最终对富有乡土气息的自然景观资源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

古村落空心化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破坏。目前,我国的古村落空心化主要呈现“新村包围旧村”的形势,原有的古村落由于有着良好的“风水”,村民既要保存老宅也要向外扩建新的住宅,以满足对生活不断进步的需求。由于人们肆意扩建所形成的“空心村”,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村落环境的整体空间形态,进而演变成古村落空间形态的空心化。我国的古村落绝大多都具有枕山面水、坐北朝南、土地丰厚、植被茂盛等特点,有着显著的生态学、人类学、艺术学价值。而古村落空间形态的空心化改变了原有的街巷格局和建筑序列,使古村落空间布局拥挤、散乱,富有乡土气息的青石板路被水泥路所代替,白墙黑瓦的古朴民居也被红砖房、水泥房的现代民居代替,整个聚落空间以崭新的色彩取代了能体现历史、民族、文化、地域的古朴的色彩。有的新式建筑与传统建筑在整个空间中的格格不入,破坏传统古村落环境的整体和统一。

古村落空心化使传统特色建筑不断消亡。古村落空心化对传统特色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由于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有的生活设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

求,古建筑内部卫生设施简陋,采光及通风条件差,迫切需要通过新建住宅提高生活质量,导致古村落内留下大量旧房和危房,出现人去房空的“空心”现象。如:贺州富川秀水瑶族“状元村”,村内有状元楼、古戏台、古牌坊、古泉池、古照壁等文化景观,有历朝历代皇帝赐封和官府贺赠的各式古牌匾,唐、宋、元、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以及古建门楼等古迹,因而享有“宋元明清古建筑露天博物馆”之称。但是,目前大部分村民已搬迁到村外居住,原生态民居较少存在,因旧房常年无人看管,破坏、坍塌严重,木构架系统岌岌可危。有的在原有老宅旁边修建新的住宅,与古村落环境格格不入。

第二,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古建筑变成“一宅多户”。在“人丁兴旺”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由于人口的不断壮大,原有的老宅不能满足整个家族的居住需求,人们纷纷往外迁移,留下破败的老房子,一栋古建筑甚至同时属于几户人,都认为这是老祖宗留下的“风水”宝地,不愿意交给政府维护和管理,而拥有古建筑的他们也无力对其进行修缮。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的古建筑随着岁月的洗礼而逐渐消亡。

第三,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人们的盲目追捧,一场为古建筑穿新衣的活动悄然展开,有的千年古建筑因此被拆除,新建的建筑形式平庸乏味,毫无地域特色。幸存下来的建筑被披上同一件“外衣”,打造出“面貌一新”的新农村景象。如:民居建筑统一刷成白墙,原本是翘檐飞角的屋顶统一装上马头墙,富有乡土气息的青石板巷道被统一的水泥路铺平等等。这种把原本不属于本地方的东西硬生生地照搬套用的建设方式,使整个建筑与周边的古村落环境格格不入。

这些脱离地域、历史、文化所形成的空心村整治,必然导

致仅存华丽的外壳而没有灵魂的“空心村”景观的出现,富有地域性、文化性的古村落景观资源日益消失。“空心村”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措施

根据2014年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的具体方法③。可以说,这是一项长期的基于社会、历史、文化、生态的有机再生和延续,是对乡土景观、文化景观和产业景观构成的环境景观的综合研究。要通过深入挖掘与整合乡土景观资源、建筑景观资源、文化景观资源、产业景观资源、自然生态景观资源等,融入到古村落景观营造与开发的过程中,走优势产业与空心型古村落的景观资源相结合的道路,以达到空心型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整合、组织重塑与产业重组的目标。

转变古村落村民传统观念,为古村落保护奠定坚实基础。空心型古村落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人”的问题,要留得住人,才能使古村落充满生机与活力。人是重要人文景观资源,是古村落的“持有者”及古村落文化“解读者”。但“空心村”的“持有者”普遍存在思想保守、封建观念强的特点,认为老祖宗留下的“风水宝地”自己喜欢怎样处理就怎样处理,“本族人”的事不允许“外族人”的干预,必定会阻碍对空心型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开发。

为了更好地帮助村民转变观念,首先,政府和开发商可以将一部分的经营权、管理权交给当地农民,使他们参与到古村落的日常经营及管理中来,使他们体会到保护古村落给他们所带来的生活条件、质量、环境等方面的改善,真正意识到自己拥有的资产价值。其次,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提高村民的文化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