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的历史及作用机制

合集下载

二甲双胍功效与作用

二甲双胍功效与作用

二甲双胍功效与作用二甲双胍(Metformin)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它通过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多种机制来控制糖尿病。

二甲双胍的功效与作用主要包括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等方面。

二甲双胍降低血糖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肝糖原合成和糖异生: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抑制肝脏糖异生过程来降低血糖水平。

它可以抑制糖异生关键酶磷酸化酶,从而降低糖异生的速率。

此外,二甲双胍还能通过抑制肝脏合成葡萄糖的酶活性来减少血糖的产生。

2. 提高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二甲双胍可以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胰岛素的效应。

它可增加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速率,并减少胰岛素抵抗。

通过这种方式,二甲双胍能够降低血糖水平,改善糖尿病的病情。

3. 减少胰岛素分泌:二甲双胍还可以减少胰岛素的分泌。

胰岛素是一种促使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激素,高胰岛素水平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特征。

通过减少胰岛素的分泌,二甲双胍可以降低血糖水平,并减轻胰岛素过多产生对胰岛细胞的负担。

二甲双胍除了降低血糖的作用外,还具有一些其他的作用:1. 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二甲双胍有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患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

它可以改善血脂代谢,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二甲双胍还能减少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保护肾脏功能。

2. 减轻体重:二甲双胍可以减轻体重,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中存在超重和肥胖的人群特别适用。

它通过抑制食欲、减少胃肠吸收葡萄糖和脂肪的摄取,以及促进葡萄糖的利用,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3. 提供抗氧化作用:二甲双胍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能够减轻细胞对自由基损伤的敏感性,对预防糖尿病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总体而言,二甲双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

它通过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等多种机制来控制糖尿病,并具有减轻体重和抗氧化等额外的效果。

最新二甲双胍的历史及作用机制幻灯片课件

最新二甲双胍的历史及作用机制幻灯片课件

6
-50
0
2
4
6
8 10
0 2 4 6 8 10
随机分组后时间 (年)
随机分组后时间 (年()
UKPDS Group. Lancet 1998; 352: 854-865.
格华止
• 历史 • 作用机理
• 临床证据
• 体重 • 用法与剂量 • 与仿制品的比较
格华止主要研究
UKPDS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Cochrane协作组
• 最具权威性的循证医学数据库 • 最严谨、最公正的评价 • 科学证据的最佳来源
格华止显著降低超重/肥胖 T2DM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率
1 格华止vs磺脲类或胰岛素
相对危险度(95%CI) P值
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全因死亡
0.78 [ 0.65, 0.94 ] 0.73 [ 0.55, 0.97 ]
P=0.009 P=0.03
0.4 0.6 0.8
利于格华止
1 25
利于对照治疗
Saenz A,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5; 20:CD002966
格华止®显著降低超重/肥胖 T2DM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率
2格华止® vs传统治疗(主要是饮食控制)
二甲双胍的历史及作用机制
格华止50年
• 历史
• 作用机理 • 临床证据 • 体重 • 用法和剂量 • 与仿制品的比较
2型糖尿病乳酸酸中毒发生率
国家
格华止治疗前 美国 格华止治疗后 美国 美国
年份
1993-1994 1995-1996 1995-1997
治疗人年数 总病例数 病例数/1000人年
转为2型糖尿病患者数(人数/1000人)

带你认识糖尿病常用药--“二甲双胍”

带你认识糖尿病常用药--“二甲双胍”

带你认识糖尿病常用药--“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在国内外多个治疗指南中被列为一线降糖药物。

该药物有降糖作用确切、低血糖风险小、价格较低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降糖药物之一。

早在中世纪,欧洲传统医学便发现紫丁香(山羊豆)可以缓解患者尿多的症状并可减少尿糖。

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从这一植物中分离得到了胍类化合物,希望能以此类化合物作为武器让人类从糖尿病中“解放”出来。

随后,科学家陆续合成一系列具有降糖功效的胍类衍生物,尤其是以二甲双胍为代表的双胍类化合物,降糖效果更优。

然而,胰岛素在当时的风靡让双胍类化合物“生不逢时”。

在双胍类化合物还未推向市场之前,胰岛素便已问世,并以其确切的作用、快速的疗效使很多糖尿病患者获益,迅速成为明星药品。

直到21世纪,胰岛素一直站在糖尿病药物治疗舞台的中央,相关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相比之下,二甲双胍却是命运多舛,被发明之后沉寂了近30年。

直至20世纪中叶,其作用机制被逐步了解,并开始应用于临床。

但很快又被发现可能导致危险的不良反应——乳酸性酸中毒。

二甲双胍再度遇冷。

近些年,对胰岛素非注射给药方面的研发并不顺利,二甲双胍作为口服药,在糖尿病治疗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其安全性被反复证实,并被认为是能使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物。

其降糖机制主要有三点:一是能促进周围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二是能够抑制肝糖原的异生作用,减少肝糖原输出;三是能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

多个世界权威机构、组织指出,二甲双胍具有确切的降糖作用,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除非存在特殊禁忌,否则药物治疗均应从使用二甲双胍开始,且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中也应包括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俨然成了降糖领域的“明星”。

那么二甲双胍是否可以用来减肥呢?事实上,该药的减肥效果视不同人群而定。

临床上,肥胖人群可分为糖尿病肥胖人群和正常无糖尿病肥胖人群。

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研究小组(DPP)针对2型糖尿病人群进行的大样本、长期研究显示,对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不仅能降低血糖,还有减轻体重的作用。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
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抑制肝糖原的分解:二甲双胍能够通过激活AMPK(AMP
激活的蛋白激酶)途径,抑制肝脏中糖原的分解,从而减少糖原的释放,降低血糖水平。

2. 增强肌肉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二甲双胍能够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提高葡萄糖的氧化代谢,从而增加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血糖水平。

3. 减弱胰岛素抵抗:二甲双胍能够通过提高细胞内AMPK的
活性,减弱胰岛素抵抗作用,增强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血糖水平。

4. 抑制肝糖异生:二甲双胍能够通过抑制葡萄糖-6-磷酸酶的
活性,从而降低糖原的合成,抑制肝脏中葡萄糖的生成,减少新的葡萄糖输入血液,降低血糖水平。

5. 增加肠道GLP-1的分泌:二甲双胍能够通过改善胃肠道运动、延缓胃排空等机制,增加肠道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的分泌,GLP-1是能够刺激胰岛素分泌的重要激素,提高GLP-1的水平可促进胰岛素的释放,降低血糖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二甲双胍并不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而是通过
多种机制来降低血糖水平,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控制血糖的效果。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

二甲双胍的药用功效1957年首次使用双胍类药物,主要是苯乙双胍。

历经多年发展、改进,医学界将二甲双胍推荐为所有新发糖尿病的首选用药,并与生活方式干预一同成为第一步和贯穿糖尿病治疗始终的药物。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主要作用机制和功效是:1.抑制肝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

2.增高肌细胞膜对葡萄糖的通透性,加强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的作用而增加周围组织利用葡萄糖,减少胰岛素抵抗。

3.一定程度的抑制肠对葡萄糖的吸收。

之所以二甲双胍在有关“糖尿病治疗指南”中得到越来越高的应用地位,是因为有以下的主要理由及优势:1.具有良好降糖效果;2.使用安全、副作用小;3.可控制体重;4.在世界范围内的价格都很经济;5.能预防糖尿病;6.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二甲双胍的治疗优势近年国际上很多权威研究机构对糖尿病展开了深入的大型研究,上述研究也为对二甲双胍的再认识提供了权威的偱证学依据。

1.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经历了50多年的临床使用证明二甲双胍具有良好降糖效果。

许多研究证实二甲双胍能有效降低基础血糖和餐后血糖波动,降低HbA1C。

一项二甲双胍与其他降糖单药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应用之后可以使空腹血糖下降60%~78%,磺脲类大概下降60%~70%,在中国应用比较多的阿卡波糖对空腹血糖的影响大概只有双胍类药物的一半。

另外二甲双胍在降糖机制方面的优势在于,除了可以降低肝糖输出之外,还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2.二甲双胍的安全性在双胍类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大家非常关心乳酸酸中毒,大量临床证实:由二甲双胍取代苯乙双胍后,乳酸酸中毒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研究发现,应用二甲双胍后体内乳酸变成葡萄糖的数量明显减少,同时乳酸的氧化增加,并使乳酸转变成二氧化碳离开体内,因此就不会造成严重的乳酸酸中毒。

二甲双胍单药治疗不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不少病人服用一段时间后会有所适应。

总之,二甲双胍在临床应用已近50年,长期安全性证据非常充分,没有使用新药可能带来的长期安全性方面的隐忧。

二甲双胍的历史和降糖机制(推荐文档)

二甲双胍的历史和降糖机制(推荐文档)

二甲双胍的历史和降糖机制二甲双胍的历史以及降糖机制。

早在中世纪的时候人们就发现当时常用的成药Galega(山羊豆)具有缓解糖尿病患者多尿,减少尿糖的作用。

Galega在欧洲又叫法国紫丁香(French Lilac),最初被用在瘟疫流行期间促进发汗以及母牛的催乳,这种植物中其实就富含胍类成分。

人们认识到胍类和降血糖有一定的联系。

1920~1950年期间,许多的胍类衍生物相继被合成出来,先后开发了苯乙双胍、丁双胍和二甲双胍,但因恰逢胰岛素的出现,影响了双胍类制剂的应用。

1957年,二甲双胍首次在临床上使用。

1978年,苯乙双胍因为与乳酸酸中毒有关而在美国被撤离市场,只有二甲双胍因其很少发生乳酸酸中毒而仍在临床使用。

1995年,经重新评价后,二甲双胍在美国批准上市。

2000年,二甲双胍缓释片(格华止)在美国批准上市,并研发出一些双胍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的复合制剂。

之后,二甲双胍的适应症也随着各种研究的不断开展而延伸。

2002年美国权威机构发布,二甲双胍能预防糖耐量受损(IGT)向糖尿病的转化。

也就是可以用于糖尿病前期人群。

2004年,欧盟批准二甲双胍用于10岁以上儿童2型糖尿病的治疗。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正常情况下,胰岛素不仅促进外周葡萄糖摄取和利用,还抑制肝脏内源性葡萄糖产生。

在胰岛素抵抗个体,胰岛素的这两种作用减弱。

肝糖产生增加是2型糖尿病血糖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甲双胍针对肝脏和肌肉的胰岛素抵抗,是其抗高血糖作用的基础。

二甲双胍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游离脂肪酸浓度。

二甲双胍对肥胖和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

二甲双胍在降糖的同时有额外心血管保护等获益。

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

二甲双胍主要降的是空腹和餐前血糖。

因此,如果我们空腹血糖不达标,医生往往推荐二甲双胍。

最佳剂量:小剂量二甲双胍也能降糖,但对脂肪肝,抗肿瘤,减轻胰岛素抵抗等作用力度不够。

所以最佳剂量是每日1500 到2000mg。

二甲双胍用药历史PPT课件

二甲双胍用药历史PPT课件

升高
NA
显著下降
无作用
Ann Intern Med. 1999;131:281-13503
二甲双胍对体脂分布的作用
体重 (kg) BMI (Kg/m2) 总体脂 (L) 总皮下脂肪 (L) 腹部皮下脂肪 (L)
内脏脂肪 (L)
肌肉质量
均数,治疗时间: 6个月。
与基础状态 与基础状态 相比的改变 相比的下降%
美国
1993-1994
二甲双胍治疗后 美国 美国
1995-1996 1995-1997
治疗人年数 总病例数 病例数/1000人年
41,436
7
1,000,000
47
2,893,900
93
0.169 1
0.047 2 0.032 3
1 Brown. Diabetes Care 1998; 21: 1659-1663
2006
ADA/EASD共识推荐二甲双胍作为T2DM唯一的一线治疗 近期多项研究提示二甲双胍可降低肿瘤风险
3
为什么二甲双胍和苯乙双胍不一样?
4
二甲双胍不会造成乳酸酸中毒机制
Stumvoll et al. N. Engl J. Med5. 1995
2型糖尿病乳酸酸中毒发生率
国家
年份
二甲双胍治疗前
磷酸烯醇丙酮酸 (PEPCK) 葡萄糖-6-磷酸酶 (G6Pase)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SREBP1) -脂肪酸合酶(FAS)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1
葡萄糖转运体1 (GLUT1) 葡萄糖转运体4 (GLUT4) 胰岛素受体底物1 (IRS1)
脂肪酸
甘油三酯
葡萄糖
10
二甲双胍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 和类胰岛素作用

二甲双胍增加免疫力的原理

二甲双胍增加免疫力的原理

二甲双胍增加免疫力的原理二甲双胍(Metformin)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除了降低血糖水平外,二甲双胍还被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机体的免疫力。

这主要得益于二甲双胍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同时影响免疫介质的产生和释放。

首先,二甲双胍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二甲双胍可以调节多种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

在炎症过程中,巨噬细胞是非常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它们能够吞噬和清除体内的病原体。

二甲双胍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和杀菌能力,从而加强机体对外界病原体的防御能力。

此外,二甲双胍还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降低免疫反应过度。

其次,二甲双胍对免疫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免疫介质是机体免疫应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调节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病原体进行防御。

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例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β(IL-1β)等。

这些炎症因子过度产生会导致炎症反应的加剧和免疫功能的异常,而二甲双胍的抑制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此外,二甲双胍还可以通过改善人体内的糖代谢状态来增强免疫力。

糖代谢异常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高血糖会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并增加感染风险。

二甲双胍可以降低血糖水平,改善糖代谢异常,从而减少免疫细胞受到的损伤,并增加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总体来说,二甲双胍增强免疫力的原理主要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影响免疫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以及改善糖代谢状态等方式实现。

虽然目前对于二甲双胍增强免疫力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临床研究和实践表明,二甲双胍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同时确实能够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二甲双胍的过程中,患者应遵循医嘱,并定期监测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

二甲双胍临床研究总结

二甲双胍临床研究总结

2009 2006
二甲双胍是所有新诊断患者的首选用药,在超重肥胖患者中更被 推荐为唯一首选——NICE
二甲双胍是贯穿治疗全程的一线用药——ADA/EASD
2005 2004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基石——IDF 欧盟批准二甲双胍用于10岁以上2型糖尿病儿童
2002 二甲双胍能预防糖耐量受损(IGT)向糖尿病的转化——NIDDK的DPP
PI 姓名
冯波教授 胡仁明教授 刘志民教授
苏青教授 郎江明教授 陈定宇教授
李焱教授
中国研究-5
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研究——研究结果 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可使HbA1c降低1.8%
平均日剂量 mg SD
1405.0 400.5
基线HbA1c平均值(%)(SD) 8.50(0.839)
16周时HbA1c平均值 %
6.66
1421.7 337.1
8.38(0.847)
6.65
1446.5 386.6
8.26(0.767)
6.48
8.38(0.822)
6.58
77.5%* 中国研究-6
81.1%*
75.0%* *:达标率
二甲双胍在体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长期血糖控制效果 ——日本研究
日本研究-1
Ito H, et al. Nutr Metab Lond . 2010 Nov 12; 7: 83.
Salpeter SR,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0 Apr 14; 4 : CD002967.
荟萃分析——研究结果
乳酸酸中毒 荟萃分析-3
Salpeter SR,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0 Apr 14; 4 : CD002967.

药物市场报告:二甲双胍作用机制及市场规模分析

药物市场报告:二甲双胍作用机制及市场规模分析

一、二甲双胍的糖尿病市场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引起。

临床常见类型为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和妊娠期糖尿病。

T2DM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其显著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伴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相对减少)。

据相关数据统计,糖尿病人群中T2DM 占90%以上。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人数增长迅速,2000年时,我国2型糖尿病(T2DM)人数约为0.2亿人,至2011年时增至约0.81亿人,预计至2045年时增至约1.57亿人。

相关药物需求将持续增加。

图片来源:药融研究院整理药融研究院《掘金糖尿病市场》免费报告指出,我国糖尿病市场处于成长期。

2022年我国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约为645亿元。

其中,医院终端糖尿病市场规模为535.58亿元,药店终端市场规模约为109.61亿元。

二、二甲双胍作用机制二甲双胍临床应用史最早可追溯于1957年,法国医生 Jean Sterne首次将其用于治疗成人糖尿病。

同年,默克推动其商业化并制成二甲双胍片剂在法国上市,二甲双胍首次被批准用于单纯饮食控制无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

1995年,二甲双胍同时进入中美两国。

目前,二甲双胍已成为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的治疗2型糖尿病一线首选用药。

图片来源:药融研究院整理二甲双胍是天然产物山羊豆碱的衍生化合物,主要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原输出,增加外周组织(主要是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控制血糖。

二甲双胍对肝脏葡萄糖产生的抑制作用需要激活 AMPK。

AMPK 是一种在胰岛素信号传导、全身能量平衡以及葡萄糖和脂肪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酶。

AMPK 激活是小异二聚体伴侣表达增加所必需的,这反过来又抑制肝糖异生基因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和葡萄糖 6-磷酸酶的表达。

二甲双胍抑制环AMP的产生,阻断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从而降低空腹血糖水平。

二甲双胍的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的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的临床 应用进展
主要内容:
1、二甲双胍的研发史 2、二甲双胍的药学特性 3、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进展
二甲双胍的觉察及历史
1、中世纪,山羊豆,又称法国紫丁香,富含胍类成分,可削减尿糖; 2、1920-1950年,先后开发出先后开发了苯乙双胍、丁双胍及二甲双胍; 3、1957年,二甲双胍首次应用于临床; 4、1970s,苯乙双胍在大多数国家退出市场,二甲双胍因其很少发生乳酸酸
1、改善脂质代谢。二甲双胍在治疗T2DM的同时,可改善患者脂质代谢,降低 血浆TG、TC及LDL-C,对HDL-C转变不明显。 2、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血清酶谱。NAFLD是一种与IR和遗传易感亲密相 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转变生活方式以及减轻体重、改善IR仍是NAFLD的 首选治疗。当患者存在明显的肝损害 (如血清转氨酶大于3倍正常值上限)、肝 功能不全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等状况, 可安全使用ACEI、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 胍、吡格列酮、罗格列酮 )以及他汀类等药物, 以降低血压和防治糖脂代谢紊 乱及动脉硬化。
Endocrinology 2023. [12]郭延勋,马士崟.二甲双胍的抗肿瘤作用[J].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3年4月第42卷第4期 J Int
[1]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 泌学组.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3年7月第43卷第7期 Chin J Obstet Gynecol,July 2023,Vol.43, No.7 [2]帮助生殖促排卵药物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生殖与避
二甲双胍在PCOS的应用〔三〕
4、Metformin appears to ameliorate atherogenic markers,including inflammatory molecules and AGEs.Ameliorating AGEg may be exerted directly on the pathways of AGE synthesis and clearance.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在糖尿病治疗方面,二甲双胍被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其机制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促进胰岛素敏感性和抑制肝糖原新生等途径改善血糖控制。

二甲双胍在肿瘤治疗领域也展现出潜在的作用,通过影响代谢途径、抑制细胞增殖等方式抑制肿瘤生长。

二甲双胍还具有其他一些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和抗衰老等,并有相关的机制研究支持。

展望方面,未来可以深入探究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推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更广泛发展。

通过总结本文内容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二甲双胍、药理作用、机制研究、糖尿病、肿瘤、治疗、展望、总结1. 引言1.1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概述二甲双胍(Metformin)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广泛用于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治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不仅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还可能对肿瘤等疾病具有治疗效果。

对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二甲双胍通过促进肝葡萄糖释放、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途径,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助于控制血糖稳定。

在肿瘤治疗方面,二甲双胍被发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效果。

二甲双胍还可能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影响细胞代谢等机制,发挥其他药理作用,例如抗衰老、抗炎症等。

深入研究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有助于拓展其临床应用领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

2. 正文2.1 二甲双胍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被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

其主要的治疗作用包括:1. 降低血糖水平:二甲双胍能够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产生,降低血糖水平,尤其是在餐后血糖升高的情况下效果更为显著。

2.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二甲双胍可以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二甲双胍(Metformin)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其药理作用及机制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就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进行详细介绍。

一、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1. 降糖作用二甲双胍是一种胰岛素敏感剂,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度来减轻胰岛素抵抗。

二甲双胍能够抑制肝葡萄糖生成,并提高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 抗氧化作用二甲双胍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能够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减轻细胞膜的损伤,增强组织的抗氧化能力。

二甲双胍也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少炎症对机体的损害。

4. 促进体重减轻二甲双胍还能够通过抑制食欲、促进脂肪氧化等途径,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从而帮助糖尿病患者减轻体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还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减少肿瘤的转移和复发。

以上就是二甲双胍的主要药理作用,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

1. AMPK信号通路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AMPK(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AMPK是一种细胞内能量传感器,能够调节许多能量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包括葡萄糖代谢、脂质代谢等。

二甲双胍能够通过抑制线粒体的复合体I和GTP酶活性,导致ATP生成减少,AMP/ATP比值升高,从而激活AMPK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抑制肝糖新生,达到降糖的作用。

2. 肠道菌群调节最近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的作用还与肠道菌群的调节有关。

二甲双胍能够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调节肠道内短链脂肪酸的生成,从而影响全身能量代谢和炎症反应。

3. 肝脏代谢调控二甲双胍还能够通过影响肝脏的葡萄糖生成和利用来实现降糖作用。

二甲双胍能够抑制线粒体呼吸链的复合体I,减少ATP的生成,从而激活AMPK信号通路,抑制糖异生、糖原分解,减少肝葡萄糖的产生。

二甲双胍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关键靶点AMPK的核心作用).ppt

二甲双胍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关键靶点AMPK的核心作用).ppt

二甲双胍 作用部位
胰岛素
次要作用 主要作用 次要作用
脂肪分解
葡萄糖合成
糖摄取
脂肪酸
血糖
二甲双胍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
开放性试验 安慰剂对照试验
空腹血糖(变化率%) 内源性葡萄糖生成 (变化率%)
内源性葡萄糖生成 (变化率%)
二甲双胍剂量(mg/天)
,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
• 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 • 促进骨骼肌摄取葡萄糖 • 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
受体活化增加GluT4表达,抑制PEPCK表达
Diabetes 55:819–825, 2006
二甲双胍激活阿片受体降低血糖
Metformin 肾上腺
Beta内啡肽 阿片受体
GluT4 PEPCK 血糖
小结:二甲双胍的降糖机制
metformin
LKB1 AMPK
OCT1
OCT1
Mitochondrial Complex I
二甲双胍抑制氧化磷酸化发挥作用
Metformin Complex I Before ATP/(AMP+ADP) PK PEPCK 糖酵解 糖异生
降血糖作用的其他途径
—— 刺激内啡肽释放激活受体
二甲双胍刺激肾上腺释放内啡肽激活受体 途径发挥降糖作用
Met 刺激肾上腺释放BER
阻断阿片样受体抵消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
AMPK:二甲双胍作用的关键 机制
二甲双胍:特殊的历史
• 16世纪法国发现一种丁香花提取物具有降低血糖 的作用(见slide1 )
• 1960年代前后二甲双胍在欧洲开始使用,但到 1995年才开始被美国接受
• 作用机制长期受到争议,甚至忽视,根本机制不 明确
• 随着对糖尿病病理生理认识的加深,二甲双胍在 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并被多个权威组织 认可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

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文章目录*一、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二、二甲双胍与酸奶相克*三、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的副作用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1、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1.1、本品的降糖机制和磺脲类不同,它不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其降糖作用主要是增加周围组织糖的无氧酵解,增加糖的利用,这一作用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动物试验证实本品可增加小肠的无氧酵解,使空肠对糖的利用增加20%。

1.2、抑制肝糖元异生,由于减少糖元异生引起继发基础血糖减低而降低基础肝糖输出。

1.3、通过增加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增加胰岛素对血糖的清除作用,由于胰岛素抵抗是NIDDM的特点,本品通过增加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者的受体结合点和增加低亲和性的结合点的数量从而改善NIDDM病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动物试验证明本品还有受体后作用,使胰岛素刺激糖元生成增加。

2、二甲双胍是什么二甲双胍,二甲双胍片首选用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

本品与胰岛素合用,可减少胰岛素用量,防止低血糖发生。

可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合用,具协同作用。

3、二甲双胍该怎么吃虽然二甲双胍的副作用不可避免,但仍然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服药时机和药物剂型来将其副作用降至最低。

3.1、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常与剂量有关,为了避免二甲双胍对胃肠的刺激,最好在初期以最小有效剂量500mg/日服用,遵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的原则,给胃肠一个缓慢适应的过程。

3.2、空腹或饭前服药,对胃的刺激更大,因此在餐食或餐后服药,可减轻副作用,并且也不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3.3、若副作用引起的症状比较严重,可考虑更换二甲双胍的剂型,比如二甲双胍肠溶片、二甲双胍缓释片等。

肠溶片在小肠内分解,生物利用度高;缓释片每日只需服用一次,药物在胃中缓慢释出,作用持久。

二甲双胍与酸奶相克饭后喝一杯酸奶可以使肠道的碱性降低,酸性增加,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但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正在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友,还是暂时把酸奶从日常饮食中拿掉,因为服药期间它有可能使体内乳酸堆积,导致乳酸性酸中毒。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1. 引言1.1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概述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肥胖和癌症等疾病的治疗中。

二甲双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肝糖原合成、减少肠道吸收葡萄糖、促进葡萄糖利用等。

通过这些作用,二甲双胍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减少体重和脂肪堆积,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等。

二甲双胍的机制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深化了人们对该药物的认识,促进了相关疾病的治疗进展。

二甲双胍不仅在糖尿病、肥胖治疗中有显著效果,还显示出在癌症治疗中的潜力,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200字】2. 正文2.1 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

它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降低血糖:二甲双胍可以通过减少肝葡萄糖生成、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促进糖代谢等途径,降低血糖浓度,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2. 提高葡萄糖利用:二甲双胍能够促进肌肉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加糖的利用率,降低血糖浓度,并促进体内能量代谢。

3. 抑制脂肪生成: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抑制肝脂肪合成酶的活性和促进脂肪酸氧化等途径,减少脂肪在体内的合成和储存,有助于减轻肥胖和改善脂质代谢。

4.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二甲双胍可以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胰岛素的作用,降低胰岛素阻抗,改善胰岛素抵抗症状。

二甲双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可以综合调节多种代谢途径,对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其药理作用的研究不仅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也为进一步挖掘其在其他疾病治疗中的潜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2 二甲双胍的机制研究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药物,其机制研究已经得到广泛关注。

二甲双胍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其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抑制肝糖原合成来降低血糖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胍类治疗糖尿病
1950 人工合成双胍类药物(格华止、苯乙双胍)
1959 格华止批准用于糖尿病
1970‘s
苯乙双胍在大多数国家退出市场,而绝大部分国家批准使
用格华止
1995 美国批准使用格华止
1998 UKPDS发表,肯定格华止对并发症及死亡率的长期益处
2004 欧盟批准格华止用于10-16岁儿童T2DM的治疗
二甲双胍的历史及 作用机制
格华止50年
• 历史
• 作用机理 • 临床证据 • 体重 • 用法和剂量 • 与仿制品的比较
二甲双胍的历史也就是格华止的 历史
格华止历史
中世纪 山羊豆(Galega officinalis, goat‘s rue) 减少尿糖
1918 度边桂子报道胍具有降低血糖效果
1920‘s
格华止每日剂量(11周)
(B) 平均HbA1c降低
格华止
• 历史 • 作用机理 • 临床证据 • 体重
• 用法和剂量
• 与仿制品的比较
格华止临床使用谱
出生
多囊卵巢综合征 不孕症
代谢综合征
肥胖 血脂异常
糖尿病前状态
儿童糖尿病
成年糖尿病
格华止
格华止 格华止 格华止 格华止
二甲双胍(格华止) : 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格华止剂量 - 效应研究
终点血糖比基线的平均差异 (mg/dL)
研究末HbA1C 比安慰剂的平均差异 (%)
(A) 平均空腹血糖降 低
0
-20 -8
-27
-40
* -39
-60
† -49

-80
-70
-86 ‡
-100

安慰剂 1000mg 2000mg (n=79) (n=73) (n=73)
500mg 1500mg 2500mg (n=73) (n=76) (n=72)
2005 IDF指南进一步明确了格华止是T2DM药物治疗的基石
2006 ADA/EASD共识推荐格华止作为T2DM唯一的一线治疗
为什么格华止和苯乙双胍不一样?
格华止不会造成乳酸酸中毒的机制
Stumvoll et al. N. Engl J. Med. 1995
2型糖尿病乳酸酸中毒发生率
国家
格华止治疗前 美国 格华止治疗后 美国 美国
格华止50年(1957-2007)
医生支持率
临床首次 使用
1957
2006EASD/ADA共识: 格华止贯穿治疗全程用药
2007ADA指南 2005IDF指南
格华止在美国批准上市
美国“大学联合
糖尿病研究计划 ”
( UGDP ) 关于苯乙双胍 的研究结果
乳酸酸中毒 美国停用 苯乙双胍
1995 1998
• 用法和剂量 • 与仿制品的比较
格华止是唯一可以降低体重的 口服降糖药
磺脲类和 格列奈类
FPG (mg/dL)
60–70
HbA1C (%) 1.0–2.0
TG
升高或无作 用
HDL-C
NA
LDL -C
体重
NA
增加
血清胰岛素 增加
格华止
60–70 1.5–2.0 下降 轻度增加 下降
下降
显著下降
利于格华止
利于对照治疗
Saenz A,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5; 20:CD002966
格华止®有效控制血糖 显著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
1格华止®有效改善糖化血红蛋白,优于其他治疗
标准均差(95%CI)
P值
格华止®v磺脲类
-0.14 [ -0.28, -0.01 ]
P=0.0003 P=0.004
-4.0
-2.0
利于格华止
0
4.0
利于对照治疗
Saenz A,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5; 20:CD002966
格华止®有效控制血糖 显著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
4格华止®有效改善舒张压,优于其他治疗
标准均差(95%CI)
糖尿病预防计划 (DPP) 2002
UKPDS: 格华止治疗后 死亡率/致残率
1968
1978
1950
1960
1970
1980
十年期
1990
2000 2010
格华止
• 历史
• 作用机理
• 临床证据 • 体重 • 用法和剂量 • 与仿制品的比较
胰岛素
格华止 作用机制
次要作用途径
主要作用途径
次要作用途径
格华止®有效控制血糖 显著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
2格华止®有效改善体重指数或体重,优于其他治疗
标准均差(95%CI)
P值
格华止® v磺脲类 格华止® v胰岛素
-0.45 [ -0.80, -0.10 ] -0.91 [ -1.44, -0.37 ]
P=0.01 P=0.0008
-4.0
-2.0
利于格华止
相对危险度(95%CI)
P值
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0.74 [ 0.60, 0.90 ]
P=0.004
糖尿病相死亡
0.61 [ 0.40, 0.94 ]
P=0.03
全因死亡 心肌梗死
0.68 [ 0.49, 0.93 ] 0.64 [ 0.45, 0.92 ]
P=0.01 P=0.02
0.4 0.6 0.8 0 2 5
UKPDS 34: 二甲双胍和终点事件
超重/肥胖亚组
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 糖尿病相关死亡 全因死亡 心肌梗死 中风 微血管病变
二甲双胍 危险变化 p值
32% 0.0023 42% 0.017 36% 0.011 39% 0.01 41% NS 29% NS
磺脲类/胰岛素 危险变化 p值
7% NS 20% NS 8% NS 21% NS 14% NS 16% NS
6
-50
0
2
4
6
8 10
0 2 4 6 8 10
随机分组后时间 (年)
随机分组后时间 (年()
UKPDS Group. Lancet 1998; 352: 854-865.
格华止
• 历史 • 作用机理
• 临床证据
• 体重 • 用法与剂量 • 与仿制品的比较
格华止主要研究
研究名称 研究人群
结论
UKPDS DPP
年份
1993-1994 1995-1996 1995-1997
治疗人年数 总病例数 病例数/1000人年
41,436
7
1,000,000
47
2,893,900
93
0.169 1
0.047 2 0.032 3
1 Brown. Diabetes Care 1998; 21: 1659-1663 2 Misbin. NEJM 1998; 338: 265-266 3 Howlett & Bailey. Drug Safety 1999; 20(6): 489-503
DPP研究结果:格华止更有利于预 防中青年IGT患者转变为T2DM
安慰剂
16
格华止
44% 12
31%
11%
10.8
8
11.6
10.8 9.6
6.7
7.6
4
0 25 ~ 44 n = 1000
45 ~ 59 n = 586
60 n = 648
DPP研究结果:格华止更有利于 预防超重IGT患者转变为T2DM
Cochrane协作组
• 最具权威性的循证医学数据库 • 最严谨、最公正的评价 • 科学证据的最佳来源
格华止显著降低超重/肥胖 T2DM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率
1 格华止vs磺脲类或胰岛素
相对危险度(95%CI) P值
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全因死亡
0.78 [ 0.65, 0.94 ] 0.73 [ 0.55, 0.97 ]
TZD(格列酮类)
-糖苷抑制 剂
35–40
20–30
1.0–1.5
0.7–1.0
下降或无作用 NA
升高 升高或无作用
升高
显著下降
NA NA
NA
无作用
Ann Intern Med. 1999;131:281-303
格华止对体脂分布的作用
体重 (kg) BMI (Kg/m2) 总体脂 (L) 总皮下脂肪 (L) 腹部皮下脂肪 (L)
0
4.0
利于对照治疗
Saenz A,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5; 20:CD002966
格华止®有效控制血糖 显著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
3格华止®有效改善总胆固醇,优于其他治疗
标准均差(95%CI)
P值
格华止® v饮食 格华止® v胰岛素
-0.59 [ -0.90, -0.27 ] -0.77 [ -1.29, -0.24 ]
P值
格华止® v胰岛素
-1.45 [ -2.02, -0.88 ]
P=0.002
-4.0
-2.0
利于格华止
0
4.0
利于对照治疗
Saenz A,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5; 20:CD002966
格华止
• 历史 • 作用机理 • 临床证据
• 体重
内脏脂肪 (L)
肌肉质量
均数,治疗时间: 6个月。
与基础状态 与基础状态 相比的改变 相比的下降%
- 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