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选读作业题(1)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论选读作业题(1)解析
(导论先秦两汉)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论语·泰伯》篇孔子关于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看到了文艺作品对于人的道德修养的巨大作用。
2.《论语·为政》篇说:“子曰:‘《诗三百》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3.《论语·八倄》篇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5.《孟子·万章下》记载:孟子谓万章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6.教材认为:《庄子》书中提出了“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
7.《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一观点对后代文学批评理论影响深远。
8.教材指出: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受迫害身处逆境而写出伟大作品的事迹,概括出了“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9.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判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其保守性进一步加强,这必然要影响到诗歌的创作的自然发展,而使之成为经学的附庸。
10.《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提出了“诗有六义”说。
11.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见《论衡·佚文》篇),这实际上就提出了提倡真实、反对虚妄的文学理论批评的主张。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2.(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所谓“物化”指的是在“坐忘”的基础上,创作者不再感到主体的存在,达到与道的合
一,主体的自然和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创作和造化天工也就完全一致了。
3.(孟子的)“知言养气”说
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篇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抓住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毛诗大序》的)讽谏说
《诗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和作用,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运用文艺来揭露批判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其变风、变雅说,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做出了明确的解说。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是(C)。
A.“辞达而已矣” B.“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C.“尽善尽美” D.“《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2.《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的“意”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教材认为:“意”是指(B)。
A.古人之意 B.读者之意
C.作者之意
D.文章字句之意
3.《孟子》中记载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教材认为是指(D)。
A.一种刚柔相济的文章风格
B.作者具有的独特的性格、禀赋、风度
C.作者天生的性格、禀赋和才气
D.作者具有的内在精神品格之美所修养成的精神气质
4.教材指出: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对古代文学理论的影响巨大,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A)。
A.“意在言外”的传统
B.形神并重的传统
C.“神重于形”的传统
D.言意并重的传统
5.“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提出了文章应该“为世用”的观点,这几句话出自(A)
A.王充《论衡·超奇》
B.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C.《毛诗大序》
D.司马迁《报任安书》
四、翻译题(10分;提示:将下一段文字译成白话文,并简要解释其文学理论上的含义)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也,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所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庄子·天道》)
世人所贵重的道,载见于书籍,书籍不过是语言,语言自有它可贵之处。语言所可贵的是(在于它表现出的)意义,意义自有它指向之处。意义的指向之处是不可以用言语传达的,而世人因为注重语言而(记载下来)传之于书。世人虽然贵重书籍,我还是觉得不足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