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小说情节(线索),理解小说主题
根据概括小说主要情节的六种方法

根据概括小说主要情节的六种方法小说中的情节是叙述故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核心,把握故事线索。
下面介绍六种概括小说主要情节的方法。
1. 故事起始概括小说情节的第一步是描述故事的起始点。
这个部分通常会介绍主角、背景信息和问题的出现。
可以简洁描述主角的身份和目标,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
同时,提到引起故事发展的主要问题或冲突。
2. 事件发展接下来,我们可以概括小说中的事件发展过程。
这部分通常包括一系列的事件和揭示,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可以描述主角面临的障碍、挑战和转折点。
重点强节,激发读者的兴趣。
3. 与转折在故事发展中,与转折是情节中最关键的部分。
我们可以概括这些关键时刻,并描述主角面临的重要决策或事件。
通常是故事发展的最高点,转折则会改变情节的走向。
4. 低谷与发展在和转折之后,故事往往会进入一个低谷期。
这个时候,主角可能面临失败、困惑或绝望的境地。
然而,故事并不会停滞不前,而是通过新的发展和故事线索重新获得动力。
5. 结局与总结在概括小说情节时,我们需要描述故事的结局和总结。
这部分要表明主角是否达到目标,问题是否解决,以及故事中的主要线索是否得到解答。
可以描述主角的成长和改变,并强调故事的主题和教训。
6. 感受与启示最后,概括小说情节时,我们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启示。
可以分享故事中给自己带来的思考和感动,以及对故事的评价和建议。
通过以上六种方法,我们可以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核和发展轨迹。
同时,概括情节也可以为写作提供参考,帮助我们提炼故事中的精华,增强故事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07小说情节之概括情节分析线索(教师版)-备战高考小说阅读常考点讲与练

小说阅读之鉴赏小说情节情节是小说的核心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情节概括题、情节作用题、情节手法题。
情节作用分析题和情节手法鉴赏题常综合在一起考查。
鉴赏小说情节之【概括小说情节】一、1、B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命题者在题干中要求“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明确了思考的方向;所设计的四个选项,有的涉及艺术特色(比如A项),有的涉及文本内容(比如B项),有的则涉及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如CD两项)。
这些都可以根据小说内容比较轻松地得出答案。
B项说“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是错误的,因为根据文本可知,先行者所看到的小姑娘形象并非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而A项、C项和D项的分析鉴赏都是正确的。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先判断该项内容是属于“相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然后再在文本中找出同该选项表述相关的答题区间,以之考查其分析是否正确。
比如,A项分析鉴赏的是文本开头部分的艺术特色。
小说已交代先行者已飞离地球两万五千年,此时,地球上“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而城市图像的出现则确实使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确实能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此项正确。
故知此项分析正确。
2、请概括分析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1)小说开头部分写宇航员先行者看到的是大爆炸后的地球景象;(2)接着写微纪元(城市图像)的出现,高楼、广场、很多人,还有“一个漂亮姑娘”,她天真地、娇滴滴地与宏纪元中的先行者交流,先行者以为这是虚拟的;(3)最后写着陆后,先行者发现眼中的城市不是虚拟的。
3、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03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考衔接教材典例)-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03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考衔接,教材典例引领)教学目标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学重点难点熟记小说的情节模式教学过程一小说情节的梳理与分析情节是小说塑造人物、展示手法、表现主题的重要载体。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人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有梳理情节结构、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三个题点。
二情节梳理必备知识梳理情节结构情节是指小说中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一般由线索贯穿,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展开,意识流小说常常以心理意识的演进为顺序展开。
情节包含:情节的构成:(二)情节结构安排常见情节线索类型单线结构单线结构的特点是: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有一两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说,只有一条线索。
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始—展开—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双线结构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可使小说充分展示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1)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
一条线索占主导地位,起重要作用,这条线索称为“主线”;另一条线索占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称为“次线”。
判断线索孰主孰次的标准,不是作者所花笔墨的多少,而是每条线索关涉的情节、人物、场景对于主题表现作用的大小、轻重。
如欧·亨利名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描绘藤叶是文章的主线,苏艾帮助琼珊是文章的次线。
(2)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
明暗线是从落笔角度(写法)而言的。
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
在明线上,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人物活动、场面从正面描写。
暗线则是间接地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暗线上,人物活动、情节、场面等都从侧面处理。
小说情节分析思路

小说情节分析思路在分析小说情节时,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作者的意图和层次,理解小说中角色的发展和故事的脉络。
下面我将给出一种分析小说情节的思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作品。
1. 了解背景和设定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设定。
这包括时间、地点、社会背景和环境等。
通过了解这些基本的设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小说中情节的发展。
2. 辨析主线和支线情节小说通常会有一个或多个主线情节以及若干支线情节。
主线情节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也是动态发展的线索;而支线情节则是在主线情节之外发展的故事线。
分析时,我们可以先把握住主线情节,再关注支线情节,掌握故事的整体结构。
3. 分析角色情节角色是故事中的重要元素,他们的行动和冲突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在分析小说情节时,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和分析主要角色的情节线。
这包括角色的起点、转折点和终点,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内心变化和成长。
4. 寻找高潮和转折点故事中的高潮和转折点是情节发展的关键节点。
高潮是故事的最高点,通常是紧张或激动的矛盾冲突达到顶点的时刻;而转折点则是故事发展方向发生改变的地方。
通过分析高潮和转折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情节的发展轨迹和故事的主题。
5. 研究情节结构小说的情节结构是整个故事的骨架,它包括起始点、发展点、转折点和终点。
通过研究情节结构,我们可以掌握故事的整体脉络和逻辑关系。
同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小说中的情感线索、悬念的设置以及回环和呼应等技巧。
6. 分析故事主题故事的主题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和情感。
通过分析故事的主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情节的发展和角色的命运。
在分析时,我们可以关注文本中的隐喻、象征和意象等元素,以及作者通过情节展示的价值观和哲学观点。
7. 注意情节的意义和影响最后,我们还应该注意情节的意义和影响。
情节不仅仅是故事的发展,也反映了作品所要探讨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学。
通过分析情节的意义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小说线索知识点总结

小说线索知识点总结一、小说线索的概念小说线索是小说情节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故事的主要情节、事件、人物关系和发展走向。
线索的设置对于整个小说情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好的线索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保持对小说的持续阅读。
二、线索的分类1. 主线:主线是小说情节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小说发展的核心。
主线通常围绕着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展开,贯穿整个故事情节,是整个故事的主线索。
2. 支线:支线是在主线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次要情节,通常用来丰富小说的内容,增加故事的可读性。
支线通常与主线有一定的联系,但又能够独立存在,并不影响主线的发展。
3. 转折线:转折线是小说情节中的转折点,是故事情节的关键部分。
转折线的设置能够为整个故事情节增加戏剧性和紧张感,让读者不断保持对故事的关注。
三、线索的设置原则1. 逻辑性原则:线索的设置应该符合故事情节的逻辑,不能脱离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设定。
线索的发展应该合乎常理,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2. 渐进性原则: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线索的揭示应该是渐进的,不能一下子揭露所有的情节,否则容易让读者失去好奇心。
3. 联系性原则:不同线索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联系,不能孤立存在,否则容易让情节显得零散,让读者无法理解。
四、线索的运用技巧1. 预示性暗示: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适当地使用预示性暗示,为故事的发展制造悬念和神秘感,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2. 突破性披露:在一些关键的转折点上,可以适当地使用突破性披露,将之前埋下的线索一一揭示,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震撼感,增加小说的戏剧性。
3. 转换性发展: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适当地使用转换性发展,即在主线和支线之间进行转换,增加故事情节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五、小说线索的作用1. 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好的线索能够增加小说情节的吸引力,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丰富故事的内容:线索的设置能够丰富小说的内容,增加故事的可读性,让读者有更多的阅读享受。
《最后一片叶子》 教案

2.贝尔曼、休、医生,这些人都不是琼希的亲人,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使得他们走到一起来,共同挽救了琼希呢?
明确:用一个字概括是爱,是一种对他人无私的关爱之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至爱真情。
阅读、思考、讨论并作答
PPT,教材
25分钟
四、重点梳理,难点突破
(一)讨论:是谁挽救了琼珊?
1.在琼珊几乎要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时候,在她以为自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的时候,到底是谁挽救了琼希?
明确:
(1)贝尔曼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墙上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琼珊带来生命的希望,鼓舞她活下去。
(2)休
无微不至地照顾琼珊,鼓励她,用她的友谊温暖琼珊。
第三天:琼希转好,贝尔曼住院;
第四天:琼希脱险,贝尔情的那条线索很容易通过老师引导找出,但是对于贝尔曼何时画藤叶则需要老师启发学生从最后一段医生的话里找出。
(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是由什么将其串在一起的呢?
明确:正是这片常春藤叶才将琼珊和贝尔曼联系到了一起。
对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会答到“休”上,但是如果不是常春藤叶,仅有休并不能使情节得以发展,推动情节的关键正是这最后一片叶子。
(3)医生
尽力医治琼珊的病。
(4)琼珊自己
在琼珊得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说“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虽然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作用很大,但是琼希如果真的不想活下去的话,即使有这片叶子也无济于事。琼希的康复仅有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希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因为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
22版:梳理脉络,扣住技巧,精准分析情节艺术

任务一梳理脉络,扣住技巧,精准分析情节艺术[走进任务]情节是小说的框架和脉络,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
高考非常重视情节考查,所考查的题型:情节梳理、概括题,情节及其技巧作用分析题,情节安排、构思题。
解答这三类试题的关键是理清行文脉络,只有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小说的行文线索和发展脉络,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才能很好地解答情节类试题,当然,解答的背后还是以过硬的情节知识为支撑的。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
它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更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服务的。
一、情节线索理解运用1.《祝福》的线索是“我”的见闻,属于人线。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采用的是双线结构,明线是林冲被逼上梁山,暗线是陆虞候设计陷害,明暗线交汇地点是在山神庙。
二、情节结构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常见模式解读单线结构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双线结构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次。
摇摆式(一波三折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行进,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
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对话式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
2小说-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题【教案】

小说阅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题◆考点聚焦考点1: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梳理故事情节,指的是弄清作品中的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事件及其意义,叙述故事情节的方法及其作用。
在小说阅读中,梳理故事情节往往与概括故事情节相联系,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几种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
3.概括小说的某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指出某段文字(或某个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并作简述。
考点2:把握小说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指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因此,对小说的考查,往往要考查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设题方式有:1.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2.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答题指导一、如何梳理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2.抓住贯穿情节的线索;3.抓住主要人物。
4.概括小说情节的注意事项:(1)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来概括事件;(2)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3)要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致贯通。
二、如何理解小说主题?理解小说的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有的小说的标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3.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4.从揭示主题的句子入手,把握作品的主题。
5.从小说的精巧构思入手,把握作品的主题。
补充知识点:◆中考示例例1:(2010·温州)从教第一课[美]雷切尔·斯劳特①1986年,我在北费城贫民区的一所天主教堂学校里开始了我的执教生涯。
第二讲 赏析故事情节-2024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全国通用)

• 大体可以分为制造波澜技巧和情节严密技巧两 大类。
1、制造波澜技巧
名称
释义
作用
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
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
抑扬
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
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
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 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
主线:以主人公为线索。 副线:以其他人物为线索。
1、分析线索方法与技巧
• 把握小说线索的关键点有两个: • 一是找出并找准线索。找出线索的办法主要有: ①标题判“线”;②以物求“线”;③反复出 “线”(反复出现的事物或语句);④以情寻“线”; ⑤时空缀“线”。 • 至于找出多条线索,可以依不同的人物寻找, 或者按人物的外部行为与内心活动区别。
• 第二步:定角度,析运用。
• 分析情节手法的运用,首先要找准切入角度,根 据不同角度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的。分析时,言之 有据是关键,要善于抓住小说中的相关内容,逐层 进行阐释,不蔓不枝,力求分析到位,如有必要, 可列举条目。
• 第三步:简概括,说效果。
• 对情节手法的分析要扣住效果,主要分析对小 说主题、人物、情感具有怎样的作用。分析时概括 要简洁,不要拖泥带水,要学会根据采分点作答。
• 二是分析线索的作用。一般要从情节、形象、主 题方面考虑。一可使小说结构清晰;二可巧妙安排 结构,揭示、丰富、深化主题;三可丰富、突出人 物形象。
• 双线结构要特别注意暗线在丰富人物形象、深 化主题、展示广阔的时空等方面的作用。
• 分析线索是分析小说情节结构与叙事特征的主 要思考方向。
练习:小说线索
(二)情节(结构)模式
模式
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题

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题作者: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21年第31期技法指津一、梳理小说情节1.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
一般来说,小说故事情节从发生到结局,前后都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这种内在联系就是贯串整个作品的线索。
只要找到了这条线索,故事的来龙去脉也就容易把握了。
由于作品篇幅长短的不同以及作品内容的特点,小说线索又有主线、副线和明线、暗线之分。
抓住线索,梳理情节,有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统观全局,了解作者的意图。
2.以事见人,透视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以人物活动的形式出现的。
所以,鉴赏故事情节应该以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
如《我的叔叔于勒》,小说在情节上紧紧围绕着于勒的形象来构述文章,展开情节。
全家人到哲尔赛岛的旅行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文章的高潮,因为在这里,所有的故事将出现重大转机——所谓的富翁于勒其实只是个卖牡蛎的人。
就像评论家所说的,这是个发人深省的文章结尾,展现了阶级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
3.品味技巧,领会情节的艺术匠心。
每篇小说情节的铺设都有讲究,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是所有优秀小说的特点。
《我的叔叔于勒》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于勒是个败家子,不仅挥霍尽自己应得的财产,还“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
菲利普只好打发于勒到美洲去了。
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没想到于勒竟發了财,而且来信“希望能够赔偿”菲利普的“损失”,于是菲利普一家又日夜盼望于勒归来,二姐还因为于勒的信,促成了婚事。
二姐结婚后,一家人乘船去哲尔赛岛旅游,却在船上巧遇已经沦为穷水手的于勒。
菲利普夫妇十多年来所向往的荣华富贵一下子成了泡影,希望变为失望,于是咒骂、怨恨于勒,最终远远地躲开了他。
小说情节跌宕曲折,围绕着于勒贫富的变化,一步一步将情节推向高潮。
二、理解小说的主题1.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
中考语文梳理小说情节(线索),理解小说主题复习课件

•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 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 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 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 富。 • 3.情节安排评价: •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 入胜,扣人心弦。 •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 使结构紧密、完整。
•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 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 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 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 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 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 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 孙老师知道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
•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叫了一声老师好。 孙老师唉唉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 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学生们就如一 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 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 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 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 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 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地有了狗叫或者一两 声鸟儿的私语。
• 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 整。 • 早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 学不及时回家。 • [解析] 概括情节的格式是:人+事。 • [ 答案] 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取 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暖。 ____ • 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
情节梳理的三种方法

情节梳理的三种方法一、时间顺序法时间顺序法是一种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情节梳理的方法。
通过将故事中的事件按照时间线索进行排列,读者能够很清晰地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
以小说《红楼梦》为例,我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梳理其中的情节。
首先是贾宝玉入贾府,与林黛玉相识;接着是贾宝玉与薛宝钗结识,引发了一系列的纷争;随后是贾宝玉遇见了林妹妹,两人之间产生了复杂的感情纠葛;最后是贾府的衰败和贾宝玉的离世。
通过时间顺序法,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二、空间顺序法空间顺序法是一种按照地点或空间位置来进行情节梳理的方法。
通过将故事中的场景按照空间位置进行排列,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故事中不同地点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以电影《阿甘正传》为例,我们可以按照空间顺序来梳理其中的情节。
首先是阿甘的家乡,他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接着是阿甘参军,去了越南战场;随后是阿甘去了华盛顿特区,成为了一名长跑运动员;最后是阿甘回到了家乡,并在那里开了一家虾餐厅。
通过空间顺序法,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故事中不同地点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电影所要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三、逻辑顺序法逻辑顺序法是一种按照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情节梳理的方法。
通过将故事中的事件按照因果关系进行排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逻辑和内在含义。
以剧集《权力的游戏》为例,我们可以按照逻辑顺序来梳理其中的情节。
首先是罗伯特国王的死亡,引发了七国争夺王位的斗争;接着是奈德·史塔克被任命为国王的右手,卷入了政治斗争;随后是龙母丹妮莉丝的崛起,她带领三条龙准备夺回铁王座;最后是奈德·史塔克的死亡,标志着故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通过逻辑顺序法,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剧集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总结起来,情节梳理是一种将故事中的事件进行整理和排列的方法。
时间顺序法、空间顺序法和逻辑顺序法是三种常用的情节梳理方法。
小说阅读(梳理情节)

小说阅读(梳理情节)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生活。
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阅读的五大任务:①把握故事情节②分析人物形象③分析典型环境④概括小说主题⑤艺术手法鉴赏(一)把握故事情节所谓情节,就是故事,就是故事发展的步骤、过程、环节、脉络。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
设问方式: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③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④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如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个。
)⑤简要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考查概括小说局部情节的能力)⑥分析小说开头、结尾部分的作用。
情节概括=人物+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的梳理——解题4方法1、抓线索,按线索串联的人事梳理线索贯串小说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还可以是事件、空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如:朱自清《背影》中的背影(惦记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2、抓过程,按主要事件的发展顺序梳理。
事件的发展过程一般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握事件的这些关键点即可梳理情节。
同时还要注意在具体作品中,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时不一定按照现实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写,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陆虞侯沧州密谋(开端)林教头接管草料场(发展)风雪夜山神庙复仇(高潮、结局)3、抓人物,按主人公情感变化梳理。
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物的心理情感会有所变化,把握人物心理描写的相关信息,按照人物情感变化即可梳理出情节脉络。
如:蓑衣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
小说鉴赏—情节的概括与梳理

小说鉴赏—情节的概括与梳理小说鉴赏—情节的概括与梳理情节类的具体题目类型1情节梳理: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2情节鉴赏: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3情节探究: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1、关于情节的概括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温馨提示(1)解题时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字样编织。
(2)用主谓句,以主人公为叙述角度叙述。
(3)模式,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2、关于情节的鉴赏--作用题题型有:(1)文中写了XX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温馨提示:分别从小说的整体情节、人物的塑造、主题的表现三个角度思考。
知识储备:情节的作用⑴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使整篇小说情节波澜起伏;照应前文XX情节;为后面的XX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⑵对整个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的作用:或刻画了人物XX更加鲜明的性格,或表现了XX的人物性格;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3)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升华主题。
3关于情节探究题基本内容(1)关于某个情节设置或安排的处理,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2)探究作者情节如此安排的理由。
温馨提示:分别从小说的整体情节的安排技巧、人物的塑造方法、主题的表现三个角度思考探究。
⑵情节安排基本技巧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小说阅读之情节(附思维导图+教材经典课文示例解析)

小说情节知识清单一、情节结构(一)单线结构1.顺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如何展开的2.倒叙:将小说的高潮或结尾部分前置示例:《祝福》在结构上采用什么记叙顺序?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3.插叙:在叙述故事中插入其他故事示例: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中“林教头沧州遇故旧”的叙述方式及作用。
4.补叙:补充与之相关的事情示例:《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作者使用什么叙述方式解释“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并分析其妙处。
答案:插叙,造成叙事的波澜,也让读者在惊异与顿悟的情感呈现中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5.平叙:同时叙述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故事,又叫“分叙”示例:在《水浒传》,《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等长篇小说中都有精采的运用。
(提示:一般地说,平叙也只有在写较长的文章时才用得上)(二)复线结构1.明线与暗线:明线叙故事,暗线写主题示例:分析鲁迅小说《药》的明线和暗线,并提炼主题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
故事的明线是:清末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
此文暗线是:老栓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
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
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结成双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夏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
”就自然而然地从坟地里奔出来了。
2.蒙太奇结构:镜头组合,立体感,省去交代与过渡示例:先秦作品《弾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使用了什么叙事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四个词,就是四个镜头,四个镜头组合起来,就形成一幅完整的古代原始人类劳动狩猎的画面,真实的再现了古代人类的劳动过程。
小说阅读考点1:把握线索,梳理情节,赏析构思技巧及作用(含答案)

考点一把握线索,梳理情节,赏析构思技巧及作用一、梳理情节,分析线索及思路文本展示一典例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20分)枪口下的人格徐树建①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
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②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③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
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
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④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
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
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
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
”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⑤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
”霍夫曼听了。
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⑥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
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⑦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
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⑧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⑨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⑩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
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⑪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第二轮)中考语文-小说阅读训练

考点自主梳理
考向1辨识环境描写 常见的问法: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 句子。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 解题方法 明确概念内涵: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 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 的时间、地点、景物等。社会环境的作用主要 是渲染时代特征。
考向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里主要是自 然环境。
考向3辨识技巧,体会作用
如《小葱青青》中的“这篇小说构思精巧, 善于铺垫,例如关于小妹妹辍学的事,其实在 她向女教师讲述前,文章已有多处铺垫。你能 试着找出两处吗?请摘录原句回答。”
解题方法
1.从表达方式角度入手: —般涉及叙述人 称的选择(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 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 用)等。
板块二 小说阅读
专题18 梳理小说情节(线索), 理解小说主题
考点自主梳理
考向1概括情节 常用填空式进行考查。 解题方法 通读全文,理清结构,找出主要的人物和主 要的事件,然后用“人+事件”的格式进行概 括。
考向2概括事件
常见的问法: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 加以概括。
解题方法
考向5概括或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
解题方法
1.抓住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评价人物形 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可采用“从……中可 以看出×××具有……的性格特点”的答题模 式;评价人物形象可以采用“从……中可以看 出×××是一个……的人,具有……的精神品 质”的模式。
2.从对比中剖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可 以采用“……是其性格形成变化的原因”或者 “其性格形成变化的原因是……”这样的形式答 题。
解题方法
1.识记环境描写的六种作用:①为人物活 动创设典型环境,推动情节的发展演变;②暗 示故事发生的时代特征;③提供人物的活动场 所,渲染某种气氛;④契合人物心理,衬托人 物性格;⑤影射社会环境,揭示人物性格形成 的社会基础;⑥深化文章主旨。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情节梳理

关联教材:《祝福》的情节结构模式是摇摆式结构
2.外国小说模式
常见模式
内涵解读
“延迟”式 结构
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 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 结构张力
“突转”式 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
(欧·亨利式) 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因而一切又都在情
1.划分文章的层次,注意抓住文中表明情节变化的标志性词语,先概 括小说情节,再挖掘每一情节背后隐含的人物心理活动。
高考考点一 小说情节鉴赏之 梳理小说情节
知识必备
小说文本阅读的高考命题与解题思维围绕“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四个关键 词进行,因此,需要掌握以下“必备知识”: 一、小说四要素 1.人物
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真人为原型,综合其他人的一些 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 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 人物,作者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反映社会生活。 2.故事情节
答案呈现
答案启示
祥林嫂一生的轨迹如下: ①时间在变化,情节在发展,根据时间,抓住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被人劫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梳理情节
回,被迫改嫁——丧夫失子,再到 ②时间变化了,地点也在变化,抓住场面的变
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化来梳理情节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祝福之夜, ③概括时可以采用“某人+某事”的答题模式
的脉络。
题干中有“情节”“脉络”“思路 ”和“梳理”“概括”“分析”等 字样
题干问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自主梳理
• 考向1概括情节 • 常用填空式进行考查。 • 解题方法 • 通读全文,理清结构,找出主要的人物和主 要的事件,然后用“人+事件”的格式进行概 括。
• 3.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 来说是埋下伏笔,为下文中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 答题格式为:××情节(事物)在文中有…… 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 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随堂热身反馈
• 【2012·福州】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 点燃一个冬天 • 游 睿 •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 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 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 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 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
•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 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 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 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 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 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 “看到啥了?”女人问。 •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
• 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 整。 • 早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 学不及时回家。 • [解析] 概括情节的格式是:人+事。 • [答案] 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取 晚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暖。 ____ • 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
•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 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 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 原来…… •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 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 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 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
• 考向3赏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 常见的问法:××件事有什么作用? • 解题方法 • 解题时仍然要从小说三要素寻找思路,明确 情节构思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 一般作用思考答题方向。 • 1.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 点题或突出主题。 • 2.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 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 考向4赏析小说的情节安排 • 常见的问法:第×段属于哪种叙述方式?有 什么作用? • 解题方法 • 1.明确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 • 2.掌握情节安排的基本手法与作用: • (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 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 (2)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
• 第二天一大早,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 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肆 虐,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 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 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 这么早? •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 站在那里不动了。 •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叫了一声老师好。 孙老师唉唉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 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学生们就如一 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 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 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 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 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 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地有了狗叫或者一两 声鸟儿的私语。
专题17
梳理小说情节(线索), 理解小说主题
• 考向2概括事件 • 常见的问法: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 次加以概括。 • 解题方法 • 1.读题。明确概括范围,明确概括对象。 • 2.根据助答信息分层(分层依据:时间或 者空间变换)。 • 3.对上面的分析进行整理和概括。 • 4.如果题目提供了概括的样式,就应该 与样式在结构上保持一致。
•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 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 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 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 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 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 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 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
• 2.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 层含义。 • 表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理解题目的含义,一般从文章的写作 __ 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思想入手,分析题目揭 • 示的思想内容。 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 个冬天取暖的需要。 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 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 (或:孙老师 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
•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 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 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补充说明, 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 富。 • 3.情节安排评价: •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 入胜,扣人心弦。 •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 使结构紧密、完整。
•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 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哔哔剥剥摇了一个 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 “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 下就下呗。” •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
•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 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 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 呢。”孩子们点头。 •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 满的一背篓干柴。 •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 事了吗?” •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 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