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课本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课程: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3、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1)国外的四种意见:①课程与教学之间彼此独立;②课程与教学之间相互交叉;③课程与教学之间相互包含;④课程与教学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尽管意见不同,但异中也能见同。大多数课程与教学研究者有以下相同看法:①课程与教学既有相关性,又是不同的;②课程与教学具有相互交叉关系和相互依存关系;③课程与教学可以分别单独地进行研究和分析,但不能彼此独立地起作用。(2)国内四种不同意见:①教学论包含课程论;②课程论包含教学论;③相互独立论;④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4、语文课程现象: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性的。如语文教学计划、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材料、语文补充资料、视听语文教学材料、电子语文教学材料等。二是活动性的。如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规划,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评价,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研制活动等。三是关系性的。如语文内容选择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内容组织与文化结构以及学生发展的关系,语文课程研制与语文课程产品之间的关系等。
5、语文教学现象: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语文教学现象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环境性的。如教室极其结构,教学设备及其结构,校园各部分及其结构等。二是活动性的。如语文课堂教学及其结构,实践活动及其结构,校内外教学见习和实习及其结构,个别教学及其结构等。三是关系性的。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与文化结构的关系,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之间的关系等。
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如何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来源于语文教育实践,但理论一旦形成之后,就要反过来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组织教育管理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和语文教师联合开展研究和实践,是实现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与语文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通过这一机制,使教育管理者和语文教师学习掌握语文课程和教学理论,把理论直接作用与自己的实践之中,同时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升华为教育教学理论,使自己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通过这一机制,也可以使语文课程和教学论专家与教育管理者和语文教师沟通,及时传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随着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发展,师生将逐步成为语文课程的研制者、应用者和评价者,实现管理、研制和应用的一体化。
7、概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6)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7)语文教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
第二章
1、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三大经验、三大问题和四大弊端:(1)三大经验:①识字教学: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儿童的兴趣;②阅读教学:熟读、精思、博览;③作文教学:注重基本功训练,读多写多改,作文从模仿入手,先放后收。(2)三大问题:①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目的问题:语文教育成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②教学内容
问题: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是识字、读古文、作古文;③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就是诵记和模仿。(3)四大弊端:脱离语文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2、《五经》:通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的合称,中国古代教育教材。
3、《四书》: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中国古代教育教材。
4、《三百千》: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的合称,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5、试论从语文单独设科到现代文进入语文单科教材的历史发展:(1)语文单独设科,是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而出现的,现代语文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物。1904年1月13日,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十六日,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现代学制。主要贡献是把语文课程从古代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分离出来,标志着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开始过渡;(2)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个正式名称。这个时期的语文教育具有以下一些新的特点:教育宗旨的转变;文道关系的变化;语文教授法研究的兴起;(3)“五四”运动以后,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变化就是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克服传统语文教育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的根本措施。可以说,语文学科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物,现代语文学科则是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产物。1920年1月北洋军阀政府决定改国文科为国语科(事实为国文与国语并存),白话文进入语文课程,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的确立。
6、语文学科定名的划时代意义和教学改革:(1)划时代意义: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经验,接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语”和“国文”这两个名称,统称“语文”。这是解放区语文教学改革经验的总结,也是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语文教学改革经验的总结,是一项根本性的改革。这一改革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统一起来,最终确定了现代语和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2)教学改革:①语文教材建设;②加强语言教学;③开展语文教育理论和语文教学法研究。
7、简介“红领巾”教学法:195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在教育实习中举行了一次语文教学观摩课,当时在该校指导工作的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教授也应邀参加。教材是当时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小说《红领巾》,教法是当时盛行的讲述法,也采用了正在学习运用的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结构。普希金教授针对这种情况作了长篇发言。其中肯定了一些优点,但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事后,中文系的学生依据普希金的意见对《红领巾》重新进行教学设计,于5月27日在北师大女附中再次试教,得到了各方的好评。同年7月,《人民教育》发表了叶苍岑教授的《从<红领巾>的教学谈到语文教学改革问题》,文中详细介绍了普希金的意见和中文系学生试教的经过。该刊同时发表题为《稳步地改进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短评,指出:“普希金给我们指出了改进语文教学的方向,师大中文系同学已经‘打了第一炮’。”迅速在全国掀起了学习热潮,称为《红领巾》教学法。《红领巾》教学法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两方面:(1)教学方法改革。比较彻底地改变了由文言文教学法沿袭而来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僵化局面,使语文教学特别是现代文教学有了生动活泼的局面。(2)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在凯洛夫“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语文教学特别是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A题解,介绍作者、时代背景等;B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难等;C分析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难点分析等;D总结主题思想;E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