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原子的构成优秀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人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人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教案新人教版教材分析与设计思想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

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1、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了解原子的构成。

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资料,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学习活动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并对研究重点原子的构成提出猜想,在此基础上观看动画演示,分析图表信息,阅读史料介绍,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其次,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书写使用的不便,进而认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主动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和原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能从微观角度解释一些现象;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并能读懂一些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离子的概念,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初步了解氯化钠等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掌握元素的概念;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多媒体课件展示,认识到分子、原子这些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

(2)根据科学实验结论说明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粒子的性质特点,通过抽象的思维想象了解原子的大小;通过画原子结构简图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根据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得失情况分析了解离子的形成;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对比,说明离子可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

(3)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会改变,理解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4)通过对一些常见元素名称的造字特点认识元素的分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结构;通过对不同元素的性质与其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研讨,归纳总结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阅读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有: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

它们包括分子、原子概念、原子结构模型、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及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等内容。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原子内部结构对元素性质有什么影响?
b.电子排布规律对化学反应有何作用?
2.教师指导:在各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原子结构。
3.小组分享: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难点: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认识到微观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导入式教学,引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与原子结构相关的日常现象,如肥皂泡、静电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模型等,形象地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降低学习难度。
3.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从原子核、电子到原子序数、原子量等基本概念,逐步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气球吸附在墙上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吸附在墙上?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原子有什么关系?
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原子已经了解的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教师引导:通过学生的分享,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而原子的内部结构对其性质和化学反应有着重要影响。
2.学生反思: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教师寄语: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化学,探索原子的奥秘,为我国化学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强调学习化学对生活、环保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1.填空题:请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以下填空题,巩固对原子结构的基本认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教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教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知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能用微观粒子的性质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分类。

【素养目标】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建立“静止是相对,运动是永恒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导入新课【导入1】[教师]多媒体展示《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诗,同学们对其诗意已有所了解,不知道大家是否从化学角度思考过“为有暗香来”是什么原因?【导入2】教师事先在教室前面喷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

[演示]往水中加入白糖,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

(改用热水,缩短实验时间)[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问题,讨论,提出合理的猜想:物质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二、探究新知探究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演示]实验3 - 1现象:品红在水中扩散。

[图片展示]分子的图片。

显微镜下苯分子的图像(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二)分子的特点[分析]一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假如有人问你:“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到肚子里去?”说出来一定吓你一跳。

原来,按照上面所说的喝水速度,喝完一滴水,竟需要五十万年!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演示]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1)取一小烧杯A,加入水,再加入酚酞溶液,搅拌,观察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颜色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特征。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自然和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分子和原子的相似点、根本区别和联系。

【学习难点】能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课前准备】《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考点必背》。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创设情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你知道这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吗?2.明确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

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提出问题1.走过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分子运动的实验。

归纳总结: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如移走硅原子后构成的文字“中国”,这都充分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知识模块二分子的性质实验阅读P48~P49的内容,结合实验,总结分子的有关性质: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的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块,主要是为了美观吗?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了解分子的性质。

探究实验投影:实验过程及现象。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背景分析(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1. 微粒观建构的哲学价值:至今人们没有真的看到原子的样子,所有对微观粒子的认识都来自于对宏观现象的推测。

因此,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猜想,用模型进行形象化思维是本课题特有的思维方法。

2. 微粒观建构的学科价值:化学反应纷繁复杂,到底是魔术还是真实存在?不管老师对化学变化讲得多么的生动形象,还是学生看实验看得多么兴奋,很多学生仍然不能确认其客观存在。

但是只有学生认可了微粒真实存在,才能理解那些化学变化是真的生成了新的物质、新的分子。

让学生认识到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的存在,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离子的存在,才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变化。

这也就是本课题的学科价值。

3. 情感、态度激发的价值:学生遇到科学家们经历的问题会变得很兴奋,如果学生能解决这些问题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同时,带领学生经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能再现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史,使学生对科学精神有更深切的体会和感悟。

(二)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已有的知识:(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再分,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80%的学生通过预习和其他途径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学习化学概念的基础,能够应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学习知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 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应用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逐渐树立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评价反馈:批改练习题,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邀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总结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电子排布规律。
2.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补充,强调原子结构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类型的任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进步。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其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2.创设情境: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铁生锈、电池放电等,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因。
3.提出问题: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从而引出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原子结构简介:介绍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通过动画和模型展示原子的内部结构。
二、学情分析
针对初中化学初三上册《原子的构成》这一章节,学情分析如下: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分类、化学符号表示方法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学习背景。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处于初步阶段,对于原子内部的微观世界充满好奇。但由于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学生在理解原子内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时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直观性、形象性思维特点,对于动态的、具体的教学手段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世界,为后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原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原子》教学设计
1.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原子概念,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2.针对学生在元素周期表掌握程度上的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自信心。
3.引导学生关注原子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的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激发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对物质的变化、分类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尚不深入。此时,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抽象的原子理论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构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起原子内部结构的逻辑框架。
-采用分类和比较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定期进行符号书写的小测验,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创设情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原子理论的应用,逐步克服理解上的困难。
3.教学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
-采用启发式教学,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深化。
-利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演示、在线互动平台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重点难点】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化学反应的实质。

学习内容一分子【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48-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之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分子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讨论交流】1.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完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至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

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

(2)实验二(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三(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温馨点拨】1.(1)酚酞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2)溶液变成红色;氨分子不断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3)没有必要,此实验已经做过。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名师归纳】分子具有以下特征:(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3)分子间有间隔。

【反馈练习】1.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的是(A)A.柳絮纷飞B.花香四溢C.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2.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A)A.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子之间有间隔C.分子的体积很小D.分子的质量很小3.如图所示实验主要说明(B)A.分子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学习内容二原子【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分子和原子一、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 。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 。

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 ,固体时分子间隔 (热胀冷缩)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 ,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 。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3、含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三、原子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分子原子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 1. 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 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 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 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课题2 原子的构成考点一、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结构的认识(带正电)原子原子核 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1) 核电荷数 = = 1.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四、相对原子质量: ⑴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达标训练】1.原子和分子的区别是:( )A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分成原子,但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B .分子一定比原子大C .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只能构成分子D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都可以变成另一种分子和原子,区别在于它们发生的是不同的变化2.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 )A .中子数B .核外电子总数C .相对原子质量D .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3.一滴水能分成许许多多个水分子,分子又可分成原子,原子又由中子、质子、电子等构成,这些微粒中,一定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是( )。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组成的神秘课题2原子的组成(第一课时)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认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2)初步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认识与过程:培育学生察看能力,剖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想能力。

感情与价值观: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心主义看法的教育,联合张青莲教授的优秀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课要点:原子的组成。

教课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形成。

教课方法:情境教课法、讲堂议论法。

教课过程【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查找有关原子弹的资料一、课前复习,导入新课(8 分钟)情形导入:同学们知道了分子、原子的看法,并且它们都是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回首议论】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看法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化学变化的本质——在化学反响中,分子化分红原子,原子从头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启迪】在化学反响里分子能够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响里不可以再分。

用其余方法能不可以再分呢?【屏幕显示】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的图片【学生沟通】报告有关原子弹的资料【学生概括】原子弹是经过原子裂变开释出巨大能量而制造出来的。

【解说】 1897 年,在英国科学家汤姆发现电子此后,人们开始揭露了原子内部的奥密。

二、新课教课(25 分钟)【解并板】一、原子的组成【屏幕演示】原子的组成的画【解】依据才的画演示,我能够看到原子分原子核和核外子【指】同学看 71 第一段,想象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一自己的感觉。

【学生言】原子很小,看不,摸不着;我的手上有无数个原子;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很大;子核做高速运⋯⋯【教引】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研究明原子核能够再分,在画中已示出来了,大家再仔察原子核的组成。

【屏幕演示】重放画1、 2【学生】原子的组成子(+)原子核原子中子(不)核外子(-)【教解并板】【教引】同学看70 表 4-1 ,通个表格,可否猜想一下原子核的状况?【学生看】【学生回答】原子核正,并明原因。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构成》教案(1)(人教版九年级上)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构成》教案(1)(人教版九年级上)

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资源分析】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

本课题学习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

由于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强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像。

【教学策略分析】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1.将教材中P68—P69的图、表复印放大、剪下;2.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 3.投影片:附表1、附表2。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过程】讨论归纳(投影)教材P68表4—1、4—2。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分?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分组讨论。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和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第二部分介绍原子质量。

原子的构成是“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下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

本课题的内容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入和延续。

因此本课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原子构成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教育。

3、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难点是原子的构成。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

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

因此要用视频、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三、教学策略1.由于本课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因此,本课题我分两部分完成,第一部分是学习原子的构成,第二部分是学习原子质量。

2.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男女同学的空间想象力也不同,因此本节课我设置情境,让学生了解电子、原子核的由来。

展示原子的模型,使缺乏微观想象力的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

四、学法指导: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3.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分子的概念,如分子的体积小、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等基本性质。
2.通过动画演示,讲解原子的构成,如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分布,以及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3.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如水的沸腾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铁的生锈是原子结构发生变化等。
3.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分析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构成的热情。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养成认真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积极进取,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评价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滴水的微观世界,引导学生思考水分子的构成和性质。
2.提问:“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是由哪些微观粒子构成的?”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设计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分子和原子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掌握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原子)
()()
()(带负电核外电子不显电性
不带电中子带正电质子中心原子核2.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原子里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
(4)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5)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相等)
二、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A r )=碳原子的质量
该原子的质量
12/1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
=质子数+中子数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 72习题1、2、3、4
2.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原子是由电子和质子构成的
B.原子是由电子和中子构成的
C.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钠原子中有11个质子、12个中子,则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 ) A.11 B.12 C.23 D.1
4.相对原子质量是
( ) A.原子质量的简称
B.原子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的比
C.原子数量的简称
D.原子的实际质量答案:2.D 3.A 4.B
教学反思
本节课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思考和探究,
教师重点在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和探究,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体现了三维目标。

备课资料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
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探索原子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

以α粒子轰击金箔,在原子中带电物质的电场力作用下,使它偏离原来的入射方向,从而发生散射现象。

α
粒子(氦核)质量是电子质量的7 500倍,粒子运动不受电子影响。

绝大部分粒子经金箔散射后,散射角很小(2°—3°),但是,有
1/8 000的粒子的偏转大于90°。

2.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
(1)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几乎占有原子的全部质量,集中了原子中全部的正电荷。

(2)电子绕原子核旋转。

(3)原子核的体积比原子的体积小得多。

3.有核模型与经典理论的矛盾
按经典理论,电子绕核旋转,做加速运动,电子将不断向四周辐射电磁波,它的能量不断减
小,从而将逐渐靠近原子核,最后落入原子核中。

轨道及转动频率不断变化,辐射电磁波频
率也是连续的,原子光谱应是连续的光谱。

实验表明原子相当稳定,这一结论与实验不符。

实验测得原子光谱是不连续的谱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