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近期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2011-201505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市近期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
(2011—2015)
(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五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形势与任务 (3)
第三章目标与策略 (9)
第四章重点发展地区 (14)
第五章重要行动计划 (19)
第六章重大标志性工程 (30)
第七章政策与机制 (33)
第七章附则 (39)
附表
附表1:近期城市建设指标一览表 (40)
附表2:近期建设用地结构优化指标分解统计表 (41)
附表3:新增建设用地结构表 (41)
附表4:近期新增建设用地时序表 (41)
附表5:产业用地安排统计表 (42)
附表6:基本农田改造项目统计表 (42)
附表7:基本农田改造范围内建设用地清退时序表 (43)
附表8:一级水源保护区内建设用地清退时序表 (44)
附表9:到期复绿采矿地建设用地清退时序表 (44)
附表10:生态清退时序表 (45)
附表11:近期重大公共设施项目一览表 (46)
附表12:近期重大交通设施项目一览表 (52)
附表13:近期重大市政和防灾设施项目一览表 (6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目标,加强对近期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的指导与统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上层次规划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是落实《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空间支持和重要保障,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是对城市近期发展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和指导的法定依据。
第三条本规划的规划区为深圳经济特区,即深圳市行政辖区的全部范围,面积1991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第四条本规划包括文本、图纸以及附件。
第五条在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各项与土地和空间利用相关的规划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
第六条条文中黑体字部分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形势与任务
第七条上轮规划的实施评估
《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和《深圳市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对过去五年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序推进和土地资源高效、集约、节约利用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规划目标基本实现。五年来,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土地粗放利用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土地利用效益明显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的地方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超过 4.77亿元/平方公里和0.55亿元/平方公里。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为0.51吨标准煤和20.3立方米,分别比2005年下降14%和40%,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城市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疗、教育、体育以及住房等民生福利设施的有了较大的提高与完善,交通、水、电、气以及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保持稳步增长。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整体生态环境仍然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
2.重点地区发展初见成效。四大新城作为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地区,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都进行了集中的投入,成为全市开发建设最快的地区。重点改善地区的更新改造稳步推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态恢复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实施手段与保障机制,难以落实。前海等重点储备控制地区由于采取了合理的保护与预控,为城市的长远发展预留了重要的战略性空间储备。
3.重大项目稳步有序推进。重大项目按规划实施率约为50%,启动率约为70%,实施情况较“十五”期间明显提高,但总体实施情况仍不够理想。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项目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权责不清,导致项目的实施推进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日趋严重,造成项目“落地难”,
成为制约重大项目实施的瓶颈。
4.规划政策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上轮规划提出的一系列规划实施政策措施,在统筹空间、保障发展和综合服务等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制度的确立,并与土地年度供应计划、政府年度投资计划的充分衔接,进一步健全了规划实施机制,完善了政府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体系,改变了以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各项活动缺乏空间统筹的状况,保证了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有效实施,为过去五年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过去五年规划实施的经验表明,必须不断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规划实施手段与政策措施。未来五年,应在保持对全市规划统筹管理的前提下,结合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实施规划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继续强化规划实施力度,提升规划实施效能。
第八条当前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
1.经济发展。五年来,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本市生产总值超过9500亿元,比2005年的4951亿元增长8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07亿元,比2005年的412亿元增长169%。外贸出口总额达到2042亿美元,比2005年的1015亿美元增长101.2%,连续18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2.4%,比2005年提高6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二、三产业协调推动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2.社会发展。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91.23万人,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过1400万人。从历年常住人口增速变化情况来看,经过2000年以前的高速发展后进入了缓慢增长期,并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2007、2008年非户籍人口出现负增长。死亡率较低,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性别比持续上升,人口结构呈现年龄“两头小中间大”、以劳动适龄人口为主的特点。
3.资源利用。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截至2009年底,全市建设用地893.9平方公里,农用地929.8平方公里(含耕地32.87平方公里),未利用地16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占全市陆域总面积的44.88%,已接近市域陆地面积的一半,工业、交通和住宅用地三类用地约占全市建设用地的73.08%。全市已确定的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9.05亿立方米/年,包括境外水源和本地水源,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26立方米,不及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五分之一,城市供水主要依靠从境外大量引调水,供水风险相对较大。在能源方面,市内缺乏一次性能源,油气、煤炭资源全部靠市外调入,电力供应的一半也来自市外,能源供应对外部依赖性过大,能源供应安全保障体系尚未有效建立。
4.人居环境。城市综合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生态用地数量急剧下降,生态系统破碎化,植物资源禀赋下降,生态功能退化,生态敏感地区保护力度不足,生物多样性下降,岸线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住房发展存在资源分配不均、供应结构性失衡以及居住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占全市人口比例60%以上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主要通过占全市住房总量58%的城中村私宅以及企业集体宿舍解决居住问题。
5.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城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