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学案

合集下载

【名师原创】第1课《藤野先生》学案

【名师原创】第1课《藤野先生》学案

藤野先生学案教学目的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理解胡适及其母亲自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基础知识1、给加点的字注音绯.红宛如驿站解剖油光可鉴毫不介意落第畸形不逊匿名杳无音信美其名曰诘责凄然教诲瞥见抑扬顿挫深恶痛疾2、自读课文两遍,试讲课文分成三局部: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文章写了那么多事,这些事分别发生在哪里?2、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篇文章题目是《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写藤野,而是写了一些别的事情,这是为什么?三自主研学合作探究(阅读“在仙台”局部)1、在这个局部里,作者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2、作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来到仙台?又为什么辞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作者的爱国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3、关于课文,有几种不同理解,讨论一下,究竟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所以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第二课时(阅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体会下面几句话,回答以下问题)1、也有解散辫子,盘的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说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感情和态度?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出来?)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很多人所知道的。

(藤野先生仅仅个普通人,为什么作者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四、达标测试效果反馈1、阅读以下文段回答以下问题(读1、2、3节,完成以下各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2自然段写了什么事?(2)上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3)结合全文分析,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阅读下文,回答以下问题(读中国是弱国——我的意见却变化了)(4)“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5)“这个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6)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五、展示提炼拓展延伸1、鲁迅先生一生有多次重大选择,他的每一次选择的指点都是民族利益、民族前途,这不能不令我们感动。

第 1 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学案

第 1 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学案

八年级历史(下) LS-2013-02--01第 1 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导学案编写人:王磊审核人:编写时间:2013.02.18班级:组别:组名:姓名:一.学习目标:1.了解和认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点;2.掌握新中国建立的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元等)。

二.学习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及开国大典三.学习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四.自主学习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召开。

大会内容:①通过了。

起着的作用。

②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决定以为首都,以为代国歌,以为国旗。

④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以为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3.1949年10月1日下午,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与西藏地方政府以为首的政府代表团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五.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1)“三年以来”指什么时期以来?(2)“三十年以来”指什么事件以来?它标志着什么?(3)“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事件?标志着什么?从那时起,中国人民的内外敌人是谁?(4)今天,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纪念革命先烈?怎样继承革命事业?2.简答题①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②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背景和历史意义。

六.当堂检测1.确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会议是()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重庆政协会议C.中共八大D.中共七大2.下列选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④采用公元纪年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A.毛泽东B.朱德C.周恩来D.刘少奇4.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A.《共同纲领》B.《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5.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述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B.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C.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D.新中国的成立表明全国大陆全部解放6.今年(201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多少周年?()A.30周年B.40周年C.50周年D.64周年7、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标志是( )A.三大战役B.渡江战役C.西藏和平解放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七.本课小结本课内容我们用三个“一”来进行概括:即一次会议、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庆典、一个和平协定。

第1课《天地人》(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第1课《天地人》(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教案标题:第1课《天地人》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概念,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2. 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掌握基本笔画和结构。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天地人》一课,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3. 学习课文中的基本笔画和结构,提高书写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天地人》诗歌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教学难点:理解“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掌握基本笔画和结构。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天地人”概念的了解。

(2)教师简要介绍“天地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 学习课文(1)教师范读《天地人》诗歌,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3)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书写。

(4)学生背诵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3. 拓展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天地人”的成语、故事等,丰富知识储备。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践行。

六、作业布置1. 抄写《天地人》诗歌,加强记忆。

2. 家长协助孩子了解“天地人”相关知识,拓宽视野。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天地人”概念的理解,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加强对学生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八、板书设计略注:本教案根据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天地人》一课编写,适用于一年级上学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学生理解《天地人》诗歌内容,体会“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学生书写生字和掌握基本笔画和结构的能力培养。

第1课 辽阔的疆域学案

第1课 辽阔的疆域学案

第一单元国土与居民第1课辽阔的疆域制作人:知识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四至点、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进一步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情感目标:通过我国位置优越、疆域辽阔的学习,加深热爱祖国、形成民族自豪感。

一、自读课文合作交流(一)速读“优越的地理位置”完成下列问题:1、回顾世界地理所学的知识,如何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2、读“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或地球仪完成P2读图问题,将答案标记课本上3、试着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

合作讨论:这样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呢?展示“中国与其他几个国家地理位置比较图”或“世界政区图”1、描述我国最南端和最北端各在哪里?大致纬度是多少?并计算南北大约相差纬度是多少?通过学习美国的工业,你认为美国经济发达的原因是什么?2、描述我国最东端和最西端各在哪里?大致经度是多少?并计算我国最东端和最西端各在哪个时区,东西大约相差经度是多少?合作讨论:1、思考P5 完成课本1-2题2、速读P5“辽阔的国土”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完成自学提纲,将知识点在课本中圈画出来①我国陆地面积约平方千米,仅次于和位居世界第位。

②我国陆上疆界长约多千米,大陆海岸线长约多千米。

陆上邻国有个,隔海相望的有个。

③我国濒临的海自北向南依次是,它们又与洋连成一片。

④我国面积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岛屿有个。

最大岛是第二大岛是主要半岛有。

⑤我国领海宽度为海里;我国的内海有和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万平方千米。

3、读图P6“中国的疆域及邻国图”完成课本1-2题二、知识梳理1、我国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

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带,南部一小部分位于带。

从海陆位置看,我国西部深入世界最大的大陆——腹地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最大洋——,有众多岛屿、半岛和海港。

《第1课人类的形成》(学案习题含答案)[终稿]

《第1课人类的形成》(学案习题含答案)[终稿]

5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第1课人类的形成预习学案同步达标A级基础训练(小试牛刀)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大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A.腊玛古猿 B.南方古猿C.海猿 D.外星人2.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是A.原始人群B.氏族社会C.奴隶社会D.封建社会3.根据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人类分为A.黑种人白种人B有色人种无色人种C..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D.黑色人种黄色人种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母系氏族中,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B.在母系氏族中,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C.在父系氏族中,人们“只知其父,不知其母”D.在原始社会末,出现阶级压迫是人类的倒退5.把下列“完全形成的人”的字母代号填入表格。

A.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B.德国尼安德特人C.印尼爪哇人D.中国丁村人E.法国克罗马农人F.中国北京人G.中国山顶洞人6A.男子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B.男子是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C.男子主要从事打猎和捕渔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7.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使用语言B.建造房屋C.烧制陶器D.制造工具B级能力检测(登高望远)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下列氏族公社人类遗址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A.山顶洞人B.印尼爪哇人C.法国克罗马农人D.德国尼安德特人2.下面几项表现了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用火把肉烧成熟食用B.使用陶器器皿C.穿着麻布缝的衣服D.人死后有玉器等陪葬物3.恩格斯说:“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这两段话表明A.男女分工现象出现,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B.男子的社会地位随着其经济地位的提高而提高C.男子取代妇女掌握了氏族的统治大权D.男子的经济地位随着其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提高4.下列关于原始社会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A.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一种社会形态B.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起始于170万年前,终止于公元前21世纪C.原始社会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时期D.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二、材料解析题5.阅读下列材料“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1课《天地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1课《天地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1课《天地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天地人》,使学生初步了解宇宙之大、人类之小的观念,培养学生对人类和自然的敬畏之心。

2.让学生能够朗读诗歌《天地人》,感受其中的美妙和感动,培养其朗读和模仿的能力。

3.启发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好,激发其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
1.诗歌《天地人》
2.《天地人》的背景知识及内涵理解
三、教学重点
1.《天地人》的学习和朗读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四、教学难点
1.学生对于诗歌内涵的理解
2.学生的朗读和模仿能力培养
五、教学准备
1.《天地人》的课文
2.带有诗歌节奏的音乐
3.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六、教学过程
1. 热身
•引导学生聚焦,进入学习状态。

2. 诗歌导入
•让学生欣赏诗歌《天地人》的音乐节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诗歌学习
•分段讲解诗歌《天地人》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诵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

4. 诗歌体验
•学生自由朗读《天地人》,并进行小组合唱。

5. 总结反思
•让学生交流对《天地人》的理解,总结诗歌中的美好及深刻之处。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天地人》并朗读出来。

2.绘制描绘诗歌内容的图片。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教育,通过开发学生的感官和情感,使他们更好地领悟生活的美好,激发对人文诗意的喜爱。

以上为本课教案,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开学必备:初中语文第一课教案

开学必备:初中语文第一课教案

开学必备:初中语文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 了解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4. 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培养细心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介绍语文学科的概念和学科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

3. 进行课文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提供相关讨论和思考。

4.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段有趣的语文知识或故事,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2.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语文学科的概念和学科特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 学习方法引导:讲解一些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如课文阅读、词语理解和写作技巧等。

4. 课文阅读:组织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5. 讨论与思考:针对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6. 写作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个写作题目,引导他们进行写作练习,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反馈。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资源1. 课本:根据教材提供相关的课文和练习题。

2. 辅助资源:投影仪、黑板、笔记本电脑等。

六、教学评估1. 参与度: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讨论等。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课堂测试:通过小测验或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的运用,使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要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开学必备:初中语文第一课教案

开学必备:初中语文第一课教案

开学必备:初中语文第一课教案1. 课程概述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并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 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

-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教学内容课文内容- 选择一篇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课文,如古诗、现代文等。

- 对课文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运用朗读、复述、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

- 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笔记和总结。

4.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 通过引入相关的话题或问题,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讲解课文- 对课文进行逐段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实践练习- 安排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总结与反思-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5.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和练习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第1课__人类的形成》(学案+习题含答案)

《第1课__人类的形成》(学案+习题含答案)

第1课人类的形成同步达标A级基础训练(小试牛刀)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大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A.腊玛古猿 B.南方古猿C.海猿 D.外星人2.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是A.原始人群B.氏族社会C.奴隶社会D.封建社会3.根据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人类分为A.黑种人白种人B有色人种无色人种C..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D.黑色人种黄色人种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母系氏族中,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B.在母系氏族中,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C.在父系氏族中,人们“只知其父,不知其母”D.在原始社会末,出现阶级压迫是人类的倒退5.把下列“完全形成的人”的字母代号填入表格。

A.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B.德国尼安德特人C.印尼爪哇人D.中国丁村人E.法国克罗马农人F.中国北京人6A.男子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B.男子是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C.男子主要从事打猎和捕渔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7.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使用语言B.建造房屋C.烧制陶器D.制造工具B级能力检测(登高望远)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下列氏族公社人类遗址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A.山顶洞人B.印尼爪哇人C.法国克罗马农人D.德国尼安德特人2.下面几项表现了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用火把肉烧成熟食用B.使用陶器器皿C.穿着麻布缝的衣服D.人死后有玉器等陪葬物3.恩格斯说:“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这两段话表明A.男女分工现象出现,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B.男子的社会地位随着其经济地位的提高而提高C.男子取代妇女掌握了氏族的统治大权D.男子的经济地位随着其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提高4.下列关于原始社会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A.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一种社会形态B.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起始于170万年前,终止于公元前21世纪C.原始社会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时期D.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二、材料解析题5.阅读下列材料“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学案1: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学案1: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学习目标了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点掌握: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等)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难点: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____ __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______________》,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选举_________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大会决定以__________为国旗,以____________为国歌,以_______为首都并改名为_______,采用______纪年。

大会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_________________,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1949年____月____日下午三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__________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二)合作探究:1、动脑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为什么?2、“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1)指出材料的出处。

(2)材料中所指出的三个时间分别属于哪一历史时期?列举各时期的著名英雄人物。

(3)毛泽东为此建筑物的题词是什么?(4)假如今天让你为此碑续写一段碑文,你准备如何写?达标训练:1.国家主席习近平勉励大家,“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

第1课 欧洲的君主专制 学案

第1课  欧洲的君主专制 学案

历史选修二专题一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导学案 设计人:陈晓凤第1课 欧洲的君主专制学习目标:1、了解欧洲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过程,知道教会的在欧洲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认识君主专制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2、 理解教权与王权之间的斗争对欧洲历史的影响,学习重点:教权与王权的权利分配过程以及影响。

学习难点:君主专制在欧洲历史上的作用。

【线索勾勒】1、基本线索欧 洲 封 建 社 会5世纪 15世纪 17世纪经济 政治土地所有权分散王权加强权力集中新君主国 君主专制皇 王 族 城市预习案:教材P 4—6一、“万王之王”——欧洲中世纪“教权至上论”二、君主专制的加强——英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1.背景:教会具有比国家更高的地位,对世俗君主的权力构成强大威胁2.措施:⑴对教士课以重税;⑵令英国主教和教会将各种收入上缴国王⑶宣布英王有权任命英国主教而无须请示教皇⑷1534年,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教”的最高首领是英王3.结果:国王控制了教会;获得教会地产的人成为亨利八世专制统治的坚实基础三、“基督教世界中最聪明的大傻瓜”——詹姆士一世与“君权神授”1、背景:①王权已合并教权,王权力量的加强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③英国都铎王朝: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矛盾加深④目的:稳固自己的王权专制统治。

2、主要内容:狂热鼓吹君主专制大肆宣扬“王权至上”,“君权神授”的专制主义理论3、产生影响:(1)触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引起议会与国王之间的尖锐对立。

(2)查理一世继位后,最终导致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探究案:探究一:思考:“阿奎那是中世纪重要的基督教神学家,为什么要宣扬…君权神圣‟思想?其主要内容有哪些?”探究二:思考:英王詹姆士一世为什么极力鼓吹“君权神授”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探究三:君权神圣与君权神授的异同知识结构:达标训练: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一《教皇为皇帝加冕》图材料二材料三“国家是上帝的产物,教会高于王权”;“一切世俗权力来源于上帝的授予;王权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君主应当服从教会和教皇”;“国王是上帝的仆人,肩负着使世俗之人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基督教的最高目标(灵魂得救)的使命,因此王权也是神圣的”。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知识梳理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起源: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时期。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岀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汉朝: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1)表现:汉武帝尊崇儒术,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魏晋至唐朝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1)原因。

①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②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

(2)影响: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5.宋元时期:高度繁荣。

(1)宋代理学。

①形成: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②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6.明清时期:受到禁锢。

(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7.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8.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9.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表现。

①老子提岀“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追求天人合一。

岳麓版必修三 第1课孔子和老子 学案

岳麓版必修三  第1课孔子和老子 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学案学案01 第1课孔子和老子【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1.准确识记孔子思想的内涵及其影响,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2.掌握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3.比较孔子思想与老子思想的异同点。

【学习过程】知识点一孔子的学说(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课前预习](阅读课本2-3页大字以及小字内容)1.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内容(1)思想核心:,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和“克己复礼”。

①含义:“仁”,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人际关系上则是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

途径: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换位思考)②含义:“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途径:为了实现“礼”,提出“____”主张。

(2)政治主张:孔子提倡“____________”。

但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哲学思想: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4)3.(1)在当时:孔子的思想在诸侯争霸和____________的时代未受到太多重视。

(2)对后世: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___。

[课堂探究1] 孔子思想的地位及影响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颜渊》材料二孔子是主张积极入世的……领着一班学生东跑西颠,周游列国十四年,向各国君主进行游说。

可是,人家对他常常是敬而远之,尊敬他却不重用他。

孔子四处碰钉子,最后只好又回到鲁国。

——摘编自《中国通史故事》(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含答案)

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含答案)

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案(含答案)第第1课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孔子目标导航1.了解孔子追求礼乐的一生,归纳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

2.掌握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3.分析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探究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孔子其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青年好学,30岁时精通六艺,35岁时收徒授课,55岁因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68岁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和古典文献的整理,其言论被辑录在论语一书中。

思维点拨孔子生活在宗法分封制日趋崩溃.奴隶社会不断瓦解的春秋时期,一生大致经历了幼年学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四个阶段。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背景1春秋时代,社会动荡,私人讲学风气开始有所发展。

2春秋晚期,孔子兴办私学,创立儒家学派。

2.思想主张1“礼”的思想礼即周礼,其主要内容首先是尊尊,其次是亲亲。

出于对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的不满,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

为维护周礼,孔子还提出“正名”的思想,使社会等级化.秩序化。

史论要旨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的规范制度,体现了其思想保守的方面;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目的是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2“仁”的思想“仁”首先是“爱人”,仁爱建立在自然感情基础之上,应有差别;其次是行“忠恕”之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礼”与“仁”的关系中庸推崇礼与仁相结合的理想社会,使社会依礼而有严格的等级和上下尊卑的界限;依仁而使人人有爱心,不使有差别的等级走向对抗。

重点精讲对中庸思想的认识“中庸”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坚定信念。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学案】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学案】

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课程标准】1.了解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等古人类活动。

2.知道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3.初步认识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一、仔细阅读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 圈出本目内容的时间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元谋人生活的时间是。

(约数)(2)蓝田人生活的时间是。

(约数)(3)郧yún县人生活的时间是。

(约数)2. 圈出本目内容的地点信息,回答下列问题:(4)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是。

(5)元谋人发现的地点是。

(省份/直辖市+城市)(6)蓝田人发现的地点是。

(省份/直辖市+城市)(7)郧县人发现的地点是。

(省份/直辖市+城市)(8)元谋人、郧县人和蓝田人发现的地点自北向南依次是。

3. 再次阅读本目内容,回答下列问题:(9)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是,判断元谋人存在的证据是。

(10)我国考古学家在元谋人遗址发掘出一些粗糙的石器,可以证明的观点是。

(11)人类由演化而来。

(12)判断:元谋人、蓝田人和郧县人属于直立人。

二、仔细阅读北京人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 圈出本目内容的时间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3)北京人遗址最先被发现的时间是年。

(14)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被发现的时间是年。

(15)北京人生活的时间是。

(约数时间段)2. 圈出本目内容的地点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6)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地点是。

(省份/直辖市+具体地名)3. 再次阅读本目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7)判断: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最先发现了北京人遗址。

(18)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的考古专家是。

(19)判断北京人存在的证据是。

(20)分析北京人遗址头盖骨化石、直立人化石、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历史研究价值:。

(21)根据下图,分析与现代人相比,北京人的特点。

(从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吻部、脑容量、上肢、下肢、是否直立行走等角度描述)(22)北京人掌握的石器技术是,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在历史上称为旧石器时代,其中常见的三种石器分别是、和。

第1课十月革命学案

第1课十月革命学案

【预习目标】一新时代的曙光1._______年3俄国建立了时存在,2.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选为主席。

4.苏维埃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______耕种。

5.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______________迁到____________。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___________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___________国家由此诞生。

它沉重打击了_____________的统治,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鼓舞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民的解放斗争。

【预习效果检测】1.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于()A.1917年B.1919年C.1921年D.1922年2.下列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发生于公元1917年10月17日B.首先取得莫斯科起义胜利c.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D.领导人是列宁3.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并立的政权是①沙皇政府②人民委员会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4.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A.1789年法国大革命B.1640年英国革C.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D.1871年巴黎公社5.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事件是()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工业革命C.俄国十月革命D.文艺复兴6十月革命后,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的是()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的革命是()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美国独立战争C.法国大革命D.俄国十月革命2.2008年,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第三站选择在有“革命的城市”之称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举行,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革命的城市”,因为它是()A.十月革命的发生地B.俄罗斯的政治中心C.俄罗斯的经济中心D.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前沿阵地3下列对十月革命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A.这是人类第一次获胜的社会主义革命B.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D.这是一次农民阶级领导的伟大革命三、.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Ⅰ、课程标准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Ⅱ、素养目标1.了解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的一般情况,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能力2.了解世界各地古代文明早期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3.认识世界各地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条件,培养时空观念。

Ⅲ、重点难点1.重点: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2.难点: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Ⅳ、知识概览Ⅴ、基础知识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1)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

(2)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

(3)在这些地区,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

2.手工业和商业的出现(1)原因: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2)出现①手工业: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②商业: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3)影响。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②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③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3.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1)概况: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2)具体表现①穷人和富人的房屋和随葬品出现明显区别。

②阶级的出现: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制人:焦德清编号:1
课题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学习难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环节一:自主预习
隋朝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建立时间581年都城长安统一时间589年统一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大趋势
亡国之君隋炀帝杨广灭亡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发展措施编订户籍、统一货币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开通大运河发展表现经济恢复发展、人口增加、垦田扩大、粮仓丰实、国力强盛等
大运河开通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三点涿郡,洛阳,余杭
历史地位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四段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

历史影响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科举制设立背景世家大族垄断选官途径雏形出现隋文帝初创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设立标志隋炀帝创立进士科选官标准学识才能选官方法考试选拔历史作用见精讲点拨
隋的灭亡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社会矛盾激化相关典故福手福足、罄竹难

环节二:精讲点拨
1.阅读课本P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内容,分析从魏晋到隋唐时期我国人才选拔的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到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选拔日益严密,走向制度化,且趋向公平、公正。

(划线部分可先不讲)
2.结合课本内容和本课所学,归纳科举制创立的历史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阶层流动(缓和社会矛盾);推动教育和文化发展;后世影响深远。

环节三:合作探究
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汴渠),名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从大粱之东引汴水于泗,达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

……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

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漕运,私行商旅,舳舮(zhú lú指首尾衔接的船只)相继。

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3.依据材料一,分析大运河开凿的利与弊。

(3分)
利:贯通了不同水系,便利了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泽被后世等。

弊:劳民伤财,激化社会矛盾。

环节四:巩固训练
4.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A.满足了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B、实现了南水北调
C.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D、利于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
5.隋朝的统治类似下列哪个朝代()A、秦朝B.东汉C.西晋D.东晋
6.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
地方集中到朝廷。

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
A.促进了中外交流B.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C.促进了民族交融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
环节五:测试评价
7.隋统一的历史条件是( ) ①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
③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④东晋南朝时北人南迁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③
8.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9.①通济渠②永济渠③邗沟④江南河
10.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④
11.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 A、才能B、财产C、门第D、民族
12.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
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
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
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
13.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哪个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
A.经济繁荣B.短暂而繁荣C.二世而亡D.节俭盛行
14.唐朝一位范阳(今北京)商人,要到扬州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他不必经过()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15.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好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
行的考试。

”你认为这种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从世家豪族且具有真才实学的子弟中选拔官员
B.由皇帝直接任命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加强皇权
C.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D.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16.如图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实施早期录用人才的分布比例图,与该图吻合的结论是()
A.科举制实行目的是巩固士族(豪门贵族)的地位
B.科举制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完全没有作用
C.科举制一定程度扩大了社会的统治基础
D.科举制的负面影响占据了主导地位
17.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
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18.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
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

井持续了一千多年”。

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