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现代主义研究综述
关于后现代主义研究综述
后现代主义研究综述作者:吕川(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经济系南京210003)近年来,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理论思潮愈来愈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理论界就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存在形态、理论特征与当代西方哲学走向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现将这些研究作一综述。
一、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学术界普遍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种包括后现代艺术、社会学、哲学在内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
但由于对“后”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主要又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从时间角度来理解。
一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继续与发展。
如意大利学者蒙加蒂尼就说,“后现代性仅仅是现代性的一部分。
”2.从字义角度来理解。
一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反现代主义。
它不具有时代意义,只要思维方式上符合后现代的标准,哪怕产生时间较早也可当作是后现代主义。
3.从综合角度来理解。
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既需要一种历史的,又需要一种理论的界定。
它包括连续性、问题性、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相辅相成。
从这个角度出发,又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指19世纪5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思潮。
它们批判了各种类型的近代哲学,实现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后哲学主义是指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
在欧洲,以德里达、福柯、马尔特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企图由批判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出发来消解和否定整个传统西方体系哲学的基本观念;在美国,奎因、罗蒂等哲学家企图通过重新构建实用主义来批判、超越近现代西方哲学。
他们既否定笛卡耳以来的西方哲学,又否定尼采以来的现代哲学。
正是60年代兴起的后结构主义和新实用主义标志着后现代主义的建构。
二、后现代主义的功用及存在形态在后现代主义的功用问题上,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专讲“摧毁”和“否定”。
它的功用就是消解我们的理论和摧毁现代文明套在我们身上的枷锁。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综述
n i o u s r e l a t i o n s b e t w e e n t e a c h e s r a n d s t u d e n t s . S e c o n d l y , t h e y s h o u l d c o n s t r u c t t h e s u b j e c t o f e d u c a t i o n a n d s t r e n g t h e n t h e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e d u c a t i o n . T h i r d l y , t h e y s h o u l d i n n o v a t e e d u c a t i o n a l m e t h o d s t o i mp ov r e r e s i l i e n c e . F i n ll a y , t h e y s h o u l d f o l l o w he t
体、 学校以及大学生 自身因素都是其影 响的原 因和途径 。面对后 现代主义 思潮 的双 重影响 , 高校应该 转变教 育观 念, 促进师生关系和谐 ; 建构教育主体 , 加强主体性教育 ; 创新 教育 方法 , 提高抵御能力 ; 遵循教育原 则 , 明确 实践育
人要 求 。
关键 词 : 后现代主义思潮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影响 ; 对策 中图分类号 : G 6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3 6 3 8 ( 2 0 1 3 ) 0 5— 0 0 7 6— 0 3
பைடு நூலகம்
0c t . 2 01 3 Vo 1 . 34 No. 5
后现 代 主 义 思 潮对 大 学 生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影 响 及对 策 研 究 综 述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重 与 其 他 人 文 学 科 乃 至 自然 学 科 之 间 无 法 割 舍 的 关 系 ,丰 富课 外 学 习资 源 ,培 养 学 生开 阔 学 习视 野 。
参 考文 献 :
[】 建 国. 术应 用 型本科 教 育探 索与 实践 【 . 海: 1 夏 技 M] 上 东方 出
版 中 心 ,0 8 20.
≯ 高 教 论 坛
嚣瓣 代主 冀澡 穗 理 论砩舞曲 藏臻逮 囊
西南大 学教 育学院 张剑锋
【 摘 要】 现 代 主 义思 潮 的 涌现 , 对人 文 科 学 乃 至 自然 科 学产 生 了广 泛 的影 响 ,并 波 及 到课 程 领 域 ,一 批 后 后 现代 主 义 的课 程 学 家也 随之 出现 。他 们 以后 现代 主 义 为 思 想 武 器 ,从 不 同的 视 角 出发 ,提 出 了许 多后 现代 主 义课 程理 论 。如 多 尔 、卡 普 拉 、 斯 拉 特 瑞 等人 的后 现 代 主 义课 程 思 想 ,为我 国 的新 课 程 改 革 和后 现 代 主 义课 程 理 论 的
启 示 。 同 时 , 以 此 为 契 机 ,从 后 现 代 主 义 的 视 角 出 发 ,重新 建 构 我 国本 土 化 的课 程 理 论 ,进 一 步 推 动 新 再 次 ,要 加 强 教 学 资 源 建 设 ,拓 展 教 学 空 间 。大 学 语 文 课 程 不 仅 关 乎 语 言 、文 学 ,对 人 类 历 史 文 化 的 追 溯 和 感 悟 ,对 人 生 、社 会 的哲 学 思 考 , 还 应 文 理 相
动 ,将 教 学 内容 更 加 直 观 、形 象 、生 动 地 呈 现 在课 堂 上 ,增 强 大 学 语 文 课 程 的 吸 引 力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培 养他 们 的审美 意识 。 其 次 ,要 提 倡 小 班 授 课 ,改 善 课 堂 教 学 效 果 。 由 于种 种 原 因 ,近 年来 大 学 语 文 课 程 出现 了 一 定 的边 缘 化 倾 向 ,教 师 流 失 严 重 。加 之 大 学 扩 招 ,造 成 师 生 比 失 调 。 因 此 ,大 班 灌 输 成 为 时 下 大 学 语 文 教 学 的 主要
乡村地理学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流
乡村地理学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流一、乡村聚落研究综述聚落通常包括农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类。
作为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的中心,聚落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憩、劳动生产以及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
乡村聚落学是聚落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人文地理研究中较为薄弱的部分。
乡村聚落学是研究乡村聚落(狭义的聚落)的景观、形成、演变、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联的一门学科。
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
这一时间段内的乡村聚落研究多侧重于描述聚落的形态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980年以来,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地理学等影响,西方的乡村地理学研究逐步向人文和社会方向转型。
随着乡村聚落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诸多学者运用GIS的方法开展对乡村聚落的研究。
2012年,李红波等通过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发表《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及近今趋势》,提出乡村聚落的人文和社会化与乡村重构趋势。
2014年,吴江国等运用GIS的方法,结合土地调查数据在县域、镇域、村域三个尺度上分析了乡村聚落景观的分型特征。
2015年,宋晓英等学者发表《基于GIS的蔚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分析》一文,引用GIS和密度估算方法,分析了蔚县商周时期至清朝3000多年间的乡村聚落演化,指出其演化受自然、军事、人口、经济等的影响。
二、乡村聚落研究相关理论(一)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论是在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产生的理论。
主要包括: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人地相关论)、适应论、人类生态论、文化景观论、唯生产力论、非决定论、协调论等。
人地关系协调是人地关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达到的最理想的状态。
其主要强调人地关系中各子系统(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人口子系统)内部及相互之间的协调,最终目的是人地系统的和谐发展。
人地协调的重要标志是,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不断得到改善,社会可接受性不断加强。
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吴燚盛【期刊名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24(46)1【摘要】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基于过程哲学的西方环境理论,其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观受到部分国外马克思主义者的推崇。
尽管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是一个缓慢且坎坷的历史过程,但并不妨碍其在生态文明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文明观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许多见解和观点。
国外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代表人物思想、现代与后现代划分、概念内涵、理论来源、共同体思维、中国现代化发展等方面。
国内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本翻译、基本内容解读、教育发展、中国生态文明等方面。
在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文明观可谓是生态环境理论中的“弄潮儿”,其“绿色”初心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然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研究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钩、研究领域片面化、唯物辩证的批判类文章较少、研究力度不强等诸多不足。
【总页数】11页(P10-20)【作者】吴燚盛【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1;X2【相关文献】1.生态文明观: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新视角——评《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2.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生态文明与城乡发展——第7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综述3.现代文明、生态危机与后现代主义立场的冲突——兼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性与建构性的统一4.面向生态文明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兼论建设性后现代的逻辑进程5.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生态文明观——小约翰·B.科布访谈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研究中的后现代主义探析
文学研究中的后现代主义探析近年来,后现代主义成为文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话题,它不仅影响了文学创作的方向和形式,也对文学批评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探析,探讨其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的文化潮流,其核心思想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否定。
它拒绝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和物质唯物主义观念,倡导破碎的、多元的和模糊的文化形态。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充满了碎片化的叙述和反叙事手法,通过前后融合、穿插和重构的方式来展现故事和人物。
这种非传统的创作手法使得读者需要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中,去寻找可能存在的意义和关联。
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学也经常涉及到二元对立的概念,如真实与虚幻、过去与现在、个体与社会等,以此来揭示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对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文学研究往往专注于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试图找出作品内在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多样性和模糊性使得这样的研究方法显得力不从心。
对于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来说,意义本身就是可变的和多重的,无法被简单地归结为一个固定的解释。
因此,在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学时,我们需要采用一种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研究方法,更多地关注作品的形式和结构,以及读者的阅读经验。
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捕捉到作品表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作品。
除了挑战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外,后现代主义还引发了对文学与现实关系的重新思考。
传统的文学研究往往以文本自身为中心,将作品视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
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更加关注文学与社会、政治和历史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揭示现实世界中的权力和压迫,反思现代社会的问题和困境。
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和激进的形式实验,后现代主义作品力图在文学中寻找可能的解放和解决之道。
因此,研究后现代主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本身,还可以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来思考和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鲍德里亚研究综述
鲍德里亚研究综述国内鲍德里亚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各个领域均有涉猎。
除了上文提到的哲学、社会学外,甚至在艺术领域他也有所建树。
鲍德里亚一生写了很多著作,其中又以《物理系》、《消费社会》等著作为大众所熟知。
就目前出版的资料来看,国内对他的研究总体状况是专著少,论文多。
研究专著有:仰海峰的《走向后马克思主义: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境一早期鲍德里亚思想文本学解读》、伍庆的《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以及夏宝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读》等。
除专著以外更多的还是一些发表于各学术期刊中的一些研究论文,其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后现代理论等思想方面。
总的来说,国内学者们对于鲍德里亚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
国内哲学界很多学者把对鲍德里亚《物体系》的研究纳入到对其早期思想的研宄中,在研宄鲍德里亚早期思想的过程中阐述对《物体系》的理解。
国内学界的一些学者把鲍德里亚的思想分为三个阶段一一早期、中期和晚期,仰海峰在《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认为: "鲍德里亚的思想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之下,并结合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展开对消费社会的枇判分析,……;第二阶段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马克思思潮,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较为尖锐的批评,……;第三阶段是同一切现有思潮决裂”气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夏莹认为,"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并非终止于1976年,因为在进入80年代,甚至接近90年代之后的一些著作中,如《诱惑》、《拟像与仿真》都还同样具有批判理论的基本特质,应当说,这些都还应归属于其早期思想”《物体系》属于鲍德里亚的早期作品,学者对它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探讨鲍德里亚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
国内学界对鲍德里亚早期思想是否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支持者认为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传统之下,代表学者有: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夏董《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基于早期鲍德里亚的一种批判理论建构》、孔明安《物?象征?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究》、戴阿宝《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高亚春《符号与象征一一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等等。
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
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摘要: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在当代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起源、定义、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特征以及其产生的影响,众说纷纭。
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发生在同一个社会现实的土壤里,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相遇。
笔者认为,对待后现代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把它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研究它的理论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征;比较;前景在西方哲学中,与现代西方哲学相关的还有后现代主义。
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在现代与后现代的视野中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性的反思;从而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为指导,分析批评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又借助于后现代主义对边缘、裂隙和空白的关注,探讨马克思主义文本中曾经被忽视、被误解乃至被遗忘的因素,以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构,以此不断澄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述马克思主义在19 世纪40 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后现代主义综述(一)后现代主义的涵义笔者认为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后现代主义的涵义。
广义的“后现代主义”泛指19 世纪以来所有对现代理性展开批判和超越的哲学流派或思潮。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揭示隐藏在日常教学中的矛盾与冲突当我们在教育的舞台上审视后现代主义这一思潮时,不得不其对课程理论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本文将通过定义、背景介绍、理论阐释、分析解读和结论,逐步展开对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探讨。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主要课程的动态性、关联性和两极性。
它强调课程并非静态的、固定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同时,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还主张课程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是人们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进行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产生于20世纪末,当时的教育界正面临着许多挑战。
传统的课程理论无法满足人们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也无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应运而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教育现状、探索教育未来可能性的平台。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去中心化、去权威、去二元对立和去确定性。
它提倡在教学中消除中心,尊重多元观点的存在;否定权威,鼓励平等对话与批判性思维;否定二元对立,相互依存与非线性关系;否定确定性,重视不确定性、随机性和创新性。
在实践中,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教学实践创新: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鼓励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运用项目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促进教育公平: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倡导平等对话和多元参与,这有助于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实现教育公平。
培养批判性思维: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加深对文化多元化的理解: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强调课程的关联性和动态性,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化多元化的理解,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然而,在实践中,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究引言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以来文学界的一种重要潮流,它在理论上对传统的现代主义文学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在实践上又呈现出了新的创作手法和形式。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究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和影响。
第一章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1.1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的著作《剩余现象学》,他对现代主义的理论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概念。
随后,美国批评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进一步发展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文学领域。
1.2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的现代主义文学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a. 反传统: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的文学形式和价值观进行了批判和颠覆,打破了以往的规范和限制。
b. 超现实: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使用超现实的手法和形式,以挑战读者的观念和理解。
c. 反话语:后现代主义文学对话语的权威进行了质疑,以揭示话语的权力结构和隐含的意识形态。
d. 多元性:后现代主义文学呈现出多元的叙事和观点,不拘泥于线性的故事结构和逻辑推理。
第二章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实践探索2.1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手法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手法多种多样,常常使用非线性叙事、碎片化的结构和意象的重复等技巧。
例如,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重庆森林》就以多个故事线交织而成,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
2.2 后现代主义诗歌的表达形式后现代主义诗歌的表达形式多样,常常运用意象的丰富性和语言的自由性。
例如,美国诗人艾琳·格劳泽的诗歌以其富有想象力的意象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而闻名。
2.3 后现代主义戏剧的舞台表现后现代主义戏剧常常以非传统的舞台表现形式而著称,例如非线性的剧情结构、多媒体的运用和观众参与等。
英国剧作家汤姆·斯托普德的《等待戈多》就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戏剧作品。
第三章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与评价3.1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对传统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使得文学创作更加多元化和自由化。
2010―2014: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
2010―2014: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摘要:让・鲍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被认为是法国旗帜最为鲜明、著作最为晦涩、创造力最为丰富的后现代理论家。
鲍德里亚的理论9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对他理论的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
2010至2014年有许多篇关于鲍德里亚理论的文章被发表,其中有4441篇在知网上能被检索到,就通过从这4441篇文章入手对近三年鲍德里亚的理论研究成果做一简要总结。
关键词: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一、鲍德里亚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二战的结束后,西方世界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网络电脑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使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与此同时,在思想理论界,解构主义等新的思潮深深触动了各国学者,进而引发了思想理论界的地震。
1968年法国发生了“五月革命”它促使一大批战后法国学者放弃了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直接关注,转而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影响进行深入的反思。
很多思想家撰文论析了工业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的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指出知识与信息成为社会的新的组织原则。
福特主义的大规模生产与消费模式已被一种新型的全球化的和更为灵活的生产所替代。
二、关于鲍德里亚其人让・鲍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生于1929年,他在巴黎获得了社会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从1968年出版《物体系》开始,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法国知识分子。
三、鲍德里亚的主要理论学界普遍认为鲍德里亚的理论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下,并结合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分析。
主要作品有《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这一阶段也被称为鲍德里亚的现代理论时期;第二阶段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变到后马克思思潮。
这段时间他也被人称为其社会思想成型时期。
在这一阶段,他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较为尖锐的批评,成为后现代的理论先驱。
文学理论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
文学理论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一、引言在文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不仅使文学由传统的写实取向转向了更为多元和自由的创作方式,而且对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在文学理论中的地位和意义。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定义后现代主义文学,亦称后现代主义小说,是指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
相较于传统的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更加注重叙事的多元性、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和对现实问题的多维度的探索。
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突破传统的文学形式,试图通过破坏和重组语言和叙事结构来表达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思想内容。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文学理论中的地位1. 对传统文学理论的挑战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对传统的文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
传统的文学理论强调写实主义、线性叙事和主题的连贯性等要素,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却打破了这些传统的观念。
后现代主义文学带来了对文学形式的新探索,使得传统的文学理论在面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时无法完全适用。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迫使文学理论反思自身,重新审视文学的定义和本质。
2. 对叙事结构的重构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其碎片化的叙事结构而闻名。
后现代主义文学将线性叙事打破,采用了非线性、重叠、碎片化的叙事方式。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无法通过传统的线性结构进行故事的理解和解读,而需要更多的主动参与和思考。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叙事结构的重构,使得文学理论需要重新审视叙事的本质和功能。
3. 对真实性的质疑后现代主义文学对真实性的质疑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后现代主义文学认为现实并非一个确定的概念,而是由个体的主观构建和社会的权力关系所决定。
后现代主义文学通过对真实性的质疑,使得文学理论需要重新审视真实与虚构、事实与想象之间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的兴起,使得文学理论也开始思考文学作品背后的真实性和意义。
四、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的方法和意义1. 解构主义的影响解构主义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陌生人理论研究综述——后现代主义的陌生人时代
第40卷第1期2019年1月湖南科技学院学报JoumalofH unan U nizersliy of Sdeice and EngineemgVoL40NolJan2019陌生人理论研究综述--后现代主义的陌生人时代雷振华(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00)摘要:论文对陌生人理论研究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勾画出后现代背景下餉当代陌生人形象,认为:具有存在于世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普适的人人具有的陌生人体验的每个个体.关键词:后现代主义;陌生人理论;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219(2019)01-0144-03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齐美尔提出的陌生人概念中所隐含的亲密感与陌生感并存的深意仍在进行多层面、多维度的解读,这也带来了陌生人概念的多维度分类。
由于研究领域的扩张,对陌生人的研究不再只停留在描述种族和文化差异的经验上,在随后的研究中,现象主义、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等都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陌生人不断进行解读,都通过自己的分析方法展示了“陌生人经验在当代社会无处不在”的研究结果。
这些分类建立在研究者们在运用不同概念和理论方法对陌生人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是对其细微差异进行识别和分析的结果。
陌生人概念由多种配置组成,并没有固化的类别。
对陌生人的解读存在于一系列理论话语的交叉路口,每种理论话语对陌生人概念的解构都至关重要,它们集合在一起才能构成陌生人理论的整体——后现代主义的陌生人时代(StrangerEia)。
-陌生人理论缘起及分类陌生人理论发轲于齐美尔发表的《陌生人>1文lll51M16>“用以指那些今天来、明天留下的漫游者,或者不完全被社会系统的其他成员接受的人,并且认为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彼此之间是陌生人。
”随后在社会学、心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REPaik(20世纪初)将陌生人概念引入到社会学理论中,提岀迁移者(migrant)和边缘人(maiginalman)概念,“用来指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对两个世界都陌生的人”“是'文化混血儿',是在未完全相融的文化边缘生活的个体”“边缘人是指的一种希望加入当地社区或群体但被排收稿日期:2017—12—11基金项目:2016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他乡与我乡:媒介与城市青年新移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项目编号16NDJC167YB)。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研究现状述评
后 现 代 主 义 小 说 的 研 究 现 状 述 评
任 红 红
( 州 交 通 大 学 文 学 院 , 肃 兰州 兰 甘 707 ) 3 0 0
摘
要: 国内外后现代主 义小说 的研 究成果 可谓 汗牛 充栋 , 国外学 者对后 现代 主义 文学地研 究起 步较早 , 是伴 随
“ 现 代 主 义 ” 念 及 其 特 征 辨析 与界 定 开 始 地 。 国 内对 后 现 代 主 义 小说 地 研 究 始 于 1 世 纪 8 后 概 9 O年代 , 现 代 主 义 与 小说 地 译 介 与 研 究如 影相 伴 , “ 小 说 ” “ 色 幽默 ” 如 新 和 黑 等后 现 代 主 义 小说 流 派 , 存 在 主 义 小说 、 识 流 小说 等 一 和 意 起 被 引进 。纵 观 近 二 十 多年 以 来 国 内外 后 现 代 主 义 小说 的研 究成 果 , 要 研 究领 域 包括 后 现 代 主 义 小说 的 总 体 特 主
疑 和 批 判 — — 接 受 — — 理 性 批 评 等 几 个 阶 段 。研 究 后 现 代 主义 小 说 的 学 者 越 来 越 多 ,0 2 2 0 2 0 — 0 8年 间 是 后 现 代 主 义
小说 研究的顶峰 , 得了相 当的成就 , 取 有多部 专著 和上千 篇 论文 问世。专著如下 : 王钦峰 著《 现代 主义 小说论 略 》 陈 后 、 世丹著《 国后现代 主义小说 艺术论 》 胡全生著《 美后 现 美 、 英
国内外后现代主义小说 的研究成果 可谓是汗牛充栋 , 国 外学者对后现代主义 文学地研 究起 步较早 , 伴随“ 现代 是 后 主义” 概念与特 征辨析与界定开始地 。国内对后现代 主义小 说地研究始于 1 世 纪 8 9 O年代 , 与现代 主义小说地译介与研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综述
从西方传人我 国, 对当代大学生 产生了深刻 的影 响 。研究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 大学 生的影响 , 对于贯彻落实 中共 中央 1 号文件 、 6 提高大学 生 的思想 道 德水 平 和培 养 中 国特 色 社会主义“ 四有” 人有 重大 的理论 意义 和 现实 意义 。近 新 年来 , 后现代主义思潮 对大学 生 的影 响与对 策分 析 , 受到 了越来越多 学者 的关 注 , 并取 得 了一定 的研究 进 展 。 目 前, 学术界对这一 问题 的研 究主要集 中在 以下方 面 。
信的理性 、 真理 、 本质 、 价值等历史 观念 进行彻底 颠覆 的同
时, 又在一定程度上 揭示 了资 本主义 社会 的发 展 困境 , 提
学术界对 于后 现代主义思潮影 响大学生 的主要 载体 、
途径 和方式 的研究较为薄弱 和零散 , 成果 多为对 大学生 开
展 的 一些 典 型 调 查 得 出 的结 论 。
出了许多有价值 的理论设 想 。后 现代 主义思 潮主 张尊重
个体的主体认识 , 呼唤人 的 自由 、 价值和尊严 , 鼓励多元 的
思维风格 , 推崇 平等对话 , 具有批判精神 , 这些 内容对 大学
生产生了积极 的作用 。同时 , 现代主义的消极 内容如相 后 对主义 、 疑论 等也渗 入大 学生 日常生 活之 中 , 大学 生 怀 使 容易堕入迷失 之境 。
我 国学者从不 同角度 就后现代 主义 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主要 载体 、 径和方 式、 途 后现代 主义思 潮对大 学生的积
极、 消极 影 响 、 现 代 主义 对 大 学 生产 生 积极 与 消 极 影 响 的根 源 以 及 有 效 应 对 后 现 代 主 义 思 潮 消 极 影 响 的 对 后
现代文学的后现代主义
现代文学的后现代主义在现代文学的长河中,后现代主义如同一股激流,颠覆了传统的叙事方式,挑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也为文学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中叶,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反思和超越,它以一种反传统、反理性、反叙事的姿态,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其对叙事结构的解构。
在这种文学中,传统的线性叙事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非线性的叙事方式。
作家们不再追求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通过跳跃、断裂、重复等手法,创造出一种开放性的文本,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行构建意义。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挑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也使得文学作品的意义变得更加多元和开放。
此外,后现代主义文学还强调了语言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
在这种文学中,语言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成为了一种游戏,一种表达作者和读者之间互动的方式。
作家们通过戏仿、讽刺、夸张等手法,对语言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和创造,使得文学作品充满了讽刺和幽默,同时也让读者对语言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在这种文学中,现实不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被语言、文化、权力等构建的幻象。
作家们通过对现实的解构和重构,揭示了现实的虚假性和荒诞性,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作者和读者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作者不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而是一个与读者平等的参与者。
读者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他们需要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解读、质疑和重构文本,从而与作者进行对话和交流。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对传统文学的挑战和超越,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文学的本质、语言的功能、现实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的无限可能性和创造力,也可以看到作家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和对话。
这种文学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方式。
硕士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硕士论文文献综述范文一、引言。
文献综述是研究生阶段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相关领域内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为研究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参考。
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某一特定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文献综述。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国内外学者对于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在国际关系领域,学者们主要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安全、国际组织、国际法律等方面的研究。
而在国际政治领域,学者们主要关注国际政治理论、国际政治体系、国际政治冲突等方面的研究。
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2. 研究热点和趋势。
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研究中,一些热点问题和趋势也逐渐显现出来。
比如,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研究重点逐渐从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转向了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研究。
在国际安全领域,学者们开始关注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新兴安全问题。
在国际政治理论领域,一些新兴的理论思潮也逐渐受到关注,比如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
这些研究热点和趋势反映了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研究的发展方向,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
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成果。
比如,某位国外学者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中发现了全球化对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影响,这为我们对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又比如,某位国内学者在国际政治安全领域的研究中发现了网络安全和生物安全对于国际安全的影响,这为我们对于新兴安全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些研究成果的评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借鉴。
三、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我们可以看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隐之书》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隐之书》(一译《占有》)是英国女作家A·S·拜雅特(一译拜厄特)的代表作品,该书于1990年问世,至今只有二十多年。
虽然问世时间比较短暂,但是《隐之书》凭借其恢弘而复杂的小说叙事结构和精湛巧妙的创作手法使小说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一定数量的读者和学者的目光。
作者本人也因为这部书的出版而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赞美。
前人的研究多从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历史性、女性主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等方面着手。
但毕竟此书问世时间较短,所以前人的研究资料并不是十分丰富。
研究角度不少,但是不全面;研究的主题比较集中,但也不是十分透彻。
本文将以以往的文献数据资料作为研究基础,重点梳理一下二十多年来以往学者对《隐之书》的研究,并作出自己的归纳,表达自己的拙见。
以便人们能对这本书进行更好地把握和解读。
文章的重点主要是梳理一下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技巧相融合的研究成果,并对其他一些重要的研究角度进行分析解读。
一、关于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研究想要整理前人关于《隐之书》的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的研究资料以及两者在小说中的体现,首先就要明确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和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它通过文学、绘画等多种方式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对西方社会生活和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的定义向来颇受争议。
陈世丹在《外国文学》发表的《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之存在》一文中将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及特征,比较清晰、简明地为我们解读了后现代主义。
主要包括,“元小说、反体裁、语言游戏、通俗化倾向、戏仿、拼贴……不确定性和内在性”1,拜雅特的《隐之书》一经问世就被人们贴上了后现代主义的标签,小说的种种表现形式都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性,虽然这一点她本人没有从正面承认过。
基本了解过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之后,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
当时社会矛盾尖锐,阶级斗争激化,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研究综述作者:吕川(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经济系南京210003)近年来,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理论思潮愈来愈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理论界就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存在形态、理论特征与当代西方哲学走向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现将这些研究作一综述。
一、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学术界普遍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种包括后现代艺术、社会学、哲学在内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
但由于对“后”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主要又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从时间角度来理解。
一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继续与发展。
如意大利学者蒙加蒂尼就说,“后现代性仅仅是现代性的一部分。
”2.从字义角度来理解。
一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反现代主义。
它不具有时代意义,只要思维方式上符合后现代的标准,哪怕产生时间较早也可当作是后现代主义。
3.从综合角度来理解。
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既需要一种历史的,又需要一种理论的界定。
它包括连续性、问题性、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相辅相成。
从这个角度出发,又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指19世纪5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思潮。
它们批判了各种类型的近代哲学,实现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后哲学主义是指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
在欧洲,以德里达、福柯、马尔特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企图由批判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出发来消解和否定整个传统西方体系哲学的基本观念;在美国,奎因、罗蒂等哲学家企图通过重新构建实用主义来批判、超越近现代西方哲学。
他们既否定笛卡耳以来的西方哲学,又否定尼采以来的现代哲学。
正是60年代兴起的后结构主义和新实用主义标志着后现代主义的建构。
二、后现代主义的功用及存在形态在后现代主义的功用问题上,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专讲“摧毁”和“否定”。
它的功用就是消解我们的理论和摧毁现代文明套在我们身上的枷锁。
在生活中,他们反对男权主义,反对种族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父权制,反对经济主义等现代文明的“毒瘤”;在理论上,他们贬低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企图消除人们对现代理论的依靠。
另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不仅具有摧毁、解构和否定性的一面,而且蕴含着积极、肯定、建构性的内涵。
后现代主义不同于否定主义。
其否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它反对任何假定的“大前提”、“绝对的基础”、“唯一的中心”、“单一的视角”,目的是为了解放思想,拓宽视野,为人们争取自由。
这种建设性功用表现在:第一,倡导创造性。
通过创造性活动,建构更合理的世界。
第二,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
从多个方面考虑问题,重构世界的多样性。
第三,倡导对世界的关爱,强调个人与他人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关系。
倡导对过去和未来的关心,重新建构起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和整个世界的形象。
第四,走向生活。
主张建立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命哲学,真正关心人,教化人。
从对后现代主义功用的不同理解出发,学术界又将其存在形态划分为三种:1.激进的后现代主义。
代表人物是福柯、德里达、利奥塔、费耶阿本德等。
其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否定性。
侧重于对旧事物的摧毁,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因而带有否定主义、虚无主义、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色彩。
2.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代表人物是罗蒂、霍伊、格里芬等。
其最大的特征在于建设性。
面对现代主义的危机,他们既不是“袖手旁观”,更不是一味地否定,而是侧重于积极寻求解决办法,重新建构世界的“蓝图”,重新建构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
因而他们的哲学摆脱了否定主义的困境,带有更强的建设性、积极性和乐观性。
3.庸俗的后现代主义。
代表人物是杰姆逊。
其根本出发点是对前两种形态的简单化理解。
主要具有四种特征:(1)坚持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二元对立。
(2)抽掉后现代主义的底蕴,仅抓住其某些表面特征,以偏盖全,视其为本质。
(3)视后现代的策略为目的。
(4)用单一的原因解释后现代的产生及其理论内容。
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根据后现代主义的不同形态,其理论特征也有所不同。
但学术界认为无论哪一种后现代主义,都具有以下特征:1.反基础主义。
所谓基础主义就是泛指一切认为人类知识和文化都必须有某种可靠的理论基础的学说。
这种基础是由一些不证自明,具有终极真理意义的观念或概念构成。
后现代主义的反基础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反形而上学。
他们认为现代哲学反对前现代是用“理性”取代了“信仰”,用“人”取代了“上帝”,模式的多项发生了变化,但模式本身没有改变。
因此要发动一场彻底的革命,消除“中心”本身,而不是“中心者”,以取消一种统治的哲学。
另一方面,通过解构主义,摧毁哲学中对基础和理论框架的信念,打破哲学中的等级体系。
如德里达等致力于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言语中心主义”的解构,实现读者与作者的二元对话。
因此,学者们又明确指出,后现代不是一种“主义”。
2.反主客二元论。
所谓主客二元论就是指把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以及人与世界截然对立起来的一种观点。
后现代主义主张通过发动一场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变革来消除主客体的分离,改造由二元论带来的现实世界中价值与事实,伦理与实际需要的分离,并取消二元模式中主体的中心地位。
如后结构主义对语音中心论或逻辑中心主义的批判,实质上是否定实体的自在性和观念对客体反映的自明性,从根本上取消二元思维模式。
又如新实用主义直接阐发了生活实践的非二元性,放弃内在与外在、心与物的二元论区分。
3.反总体性。
所谓总体性就是将一切事物的变化都归为同一性,吞噬个体性,只承认统一化、总体化、极权化的理论模式。
后现代主义高扬事物变化的多样性、差异性、零散性、特殊性和多元性,主张用知识形式的多样性去超越统一现代哲学。
同时后现代哲学抛弃了总体性的观念,使自己陷于某一社会的片断,强调社会领域分化的多元性而不是寻求社会的开端与终结,更不是寻求整个社会历史的规律性和一致性。
如勒维纳主张用他律哲学来反对总体性哲学。
此外,根据不同存在形态,部分学者提出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还具有反人道主义、反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关注语言、取消真理等特征;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主张有机整体论,具有反机械还原论等特征。
不过,无论哪一种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对现代主义的否定和批判。
四、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哲学走向后现代主义、特别是后现代哲学的出现是否代表着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一种方向性转换?是否是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根本性超越?它究竟能否体现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呢?学术界在对后现代主义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持三种态度。
第一种观点认为,尽管现代哲学不仅批判近代哲学,而且要求超现代哲学,但他们并未真正超越后者,自身仍然包含着种种矛盾,不能完全适应对西方哲学发展进行新的变更的要求,也不能真正体现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
论者指出,后现代主义能否体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走向呢?既要看西方哲学在当代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变更,也要看后现代主义能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适应这种变更的需要。
前者涉及如何估计西方哲学在当代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后者涉及如何估价后现代主义在当代西方哲学发展中可能发生的作用。
后现代主义看到现代哲学的种种弊端,从各个方面揭露了现代哲学的矛盾。
但是在超越现代西方哲学过程中,后现代主义消解了哲学的本来意义,也就使哲学变成某种非哲学的东西,如罗蒂的后哲学文化,德里达的诗化哲学等。
而在方法论问题上,后现代主义以语言游戏说和解构法发展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如利奥塔热衷于模糊性和差异性,论证了科学研究中语言游戏的不确定性、相对性。
从根本上说,后现代主义不能解决现代哲学的危机,不能带领西方哲学走出困境,更不能体现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
第二种观点,认为后现代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未来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但它不可能完全实现西方哲学的转向。
论者指出,后现代哲学瓦解了现代哲学,从根本上推翻了现代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以及哲学的作用等方面的一系列观点。
如后现代批判了言谈中心论,理性中心论,否定了以存在为中心的形而上学和现代认识论的镜相说。
同时他们连哲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也否定了。
但是,后现代哲学并没有超越哲学,它不能摆脱古老的哲学问题,只不过它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同于过去的哲学而已。
西方哲学照样要继续发展。
后现代哲学只是其中的一种思潮,并且在西方的势头已经减弱,它不可能完全代表西方哲学的走向。
不过,后现代哲学中透露出:哲学的发展不应回到现代哲学的老路,在这个意义上体现和预测了西方哲学未来发展的趋势。
第三种观点认为后现代哲学的确实现了哲学的转向,体现了当代西方思想的走向。
论者提出,当人类在进入到科技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社会的生产结构、文化形态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势必引起人类哲学思维方式的变化。
哲学这种转向的特点是反普遍化、总体化、同一性,肯定多元性、多样性,非中心等。
后现代哲学在批判现代主义哲学过程中,把它们提出来研究,并且予以特别的重视,这应该说是后现代哲学的理论贡献。
后现代哲学抓住了现代哲学的要害,是对西方哲学发展的一次深刻的理论反省,是西方哲学企图跳出传统哲学的一次大胆尝试,显示出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种新转向。
五、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文化建设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流入中国,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在对待它时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学术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引进论。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对于我们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入现代社会起到启蒙的作用。
因此,主张对后现代主义采取一种引进的态度。
2.拒斥论。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指出,后现代作为一种西方思潮,带有许多消极因素,如否定主义、虚无主义等,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建设是极为有害的,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挑衅。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正处于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之中,后现代主义超越了我们社会的发展阶段。
盲目地引进它是不合时宜的,是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
因此,引进后现代主义是未来的事,目前我们应对后现代主义持拒斥的态度。
3.疑虑论。
持疑虑论的学者认为,后现代思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同时它所带来的各种严重问题也是很难避免。
他们既看到后现代思潮对我们的冲击,又看到后现代主义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但在应采取的态度上,他们主张把后现代主义当作一种学术研究的对象,其观点介于“引进论”和“拒斥论”之间。
4.替代论。
持替代论的学者提出,后现代主义由于自身的局限,不可能完全适应西方哲学发展进行新的变更的要求,因而它不能体现当代哲学的正确走向。
对于我们来说,应该重新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定信念,认识它在哲学上所实现的变革。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最鲜明地体现当代哲学的走向。
所以,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代替后现代哲学,确立中国文化建设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