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课程结构及课程类型

合集下载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与意义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原则,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据以上分析:课程是由一定的与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一)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也称为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知道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及其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三)教科书教科书亦称课本,他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二、课程的设置我国周六艺→春秋六经→宋四书西方三艺→七艺→夸美纽斯泛智的百科全书式课程→洛克健全身体课程···(二)课程理论的发展斯宾塞提出课程问题学科学最有价值→杜威《儿童与课程》现代课程理论→博比特《课程》第一本课程专著→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奠基石课程编制过程的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三)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

亦称分科课程最早的分科课程:孔子将文化典籍分为四科、古希腊“三艺”课程学科课程的特点: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作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并强调课程与教材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确定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能达成这些目标? 选择经验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组织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评价结果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问题
要考虑哪 些主要问 题?
1 课程的价 2 学校科 值取向问题 目的设置 (满足怎样 问题(教 的教育目标) 3 课程内容 的选择问题 (怎样选择 要教的东西)
什么)
4课程的 组织问题 (怎样组 织最有效)
5 课程编制 的人员结构 6 课程与教 问题(谁来 学的关系问 选择和编定) 题 (怎样
实施)
7 课程的评 价问题(怎 样评价课程 施行的效果)
本章小结
了解课程的含义 了解课程的几种主要类型,特别是学科课程与活 动课程 ,核心课程和综合课程,国家课程与校 本课程 ,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了解课程实施的层面与水平
课程完全是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 都是预先确定的。有利于保证课程内容的执行。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课程即期望通过教学活动达成的学习结果
或目标。代表人物有博比特、加涅等。
可能导致对校园环境、师生互动等非预期 因素的忽视。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就是学生在学校内所获得的全部经
验,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自己意识到
第六章
第二节 课程的类型 第三节 课程实施
课程
第一节 现代课程的本质
第一节 现代课程的本质
一.课程的含义 课程含义之几种观点:
课程即学问或学科 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课程即学问或学科 哥伦比亚大学费尼克斯教授:“一切的课程内容应 当从学问中引申出来。”

教育学 第六章 课程

教育学 第六章  课程

三、课程设计
(2)教学计划的构成 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 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 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构成。 2.教学大纲 (1)教学大纲的概念
三、课程设计
(2)教学大纲的构成 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组成。(考填空题) 3.教科书的设计 (1)教材与教科书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 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 和讲义称为教材。(考填空题)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 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 具体化。
四、课程实施
2.分析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学生 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 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 第三,学生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心 理品质。 3.研究学生学习特点 学生学习特点有四个方面的特性:独特性、 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四、课程实施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 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 教学活动基本范型称为教学模式。 5.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 的部分 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 何安排的问题。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培养学生探究态度与能力的课程属于 。 A 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 研究型课程 D 实践型课程 4.以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属于 。(拓展型课程) 5.课程编制遵循“研制-开发-推广”模式的是 。 A 地方课程 B 学校课程 C国家课程 D拓展课程 6.学校课程的目的是 。 A 确保国家规定的普通教育的目标 B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C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D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写、算能力

第六章课程类型与结构

第六章课程类型与结构

• 结构是系统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系统性质与功能,结 构决定着功能,一定的功能必须有相应的结构。
• 学校教育中的课程从来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而 形成这一整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结构。各类课程如何结 合,每门课程内部如何结合这就是课程的组织结构问题。
• 课程的组织结构简称为课程结构,是一种人为结构,课 程结构的设计着眼于人的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
第二部分 主要的课程类型
•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 学科课程是以科学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
系统的总称。 • 学科课程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按各门科
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 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在现代学校课程中占 优势的通常是学科课程。
• 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 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综合课程有着分科课程无法替代的原因。一是它反映了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二是它符合儿童认 知特点;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 3、必修课证学校的教育质量,必须设定一定数量的必修课, 必修课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类课程、政治理论、 体育、外语类课程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生产实习、实验、 社会调查等也应列为必修课程。
• 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是课程 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设置方案中都占 有一定的课时比例,并通过具体的科目、门类落实到学校 的教育教学中去,发挥各自独特的育人功能。
• 当然,两类课程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机地整合在一 起的。相互之间也有彼此增进的关系。
• 5、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 所谓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亦称“正式课
• 课程结构作为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 结合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宏观结构(体系结构);中观结 构(科目间的结构);微观结构(科目结构)

教育学基础第六章 -课程

教育学基础第六章 -课程

一、课程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筛选法
书面征求有关 人员的意见
依次选出若干 项最重要的课 程目标
预定若干 课程目标
再进行汇总
根据统计的结 果来确定名次 靠前的若干项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参照法
通过参考历史上的课程目标和其他国家的课程 目标,并根据本国国情和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 符合本国情况的课程目标
04
三、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核心课程
类型
国家课程&校本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三、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 的基础。
学科课程有两大理论基础: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
学科课程的优点在于,它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 其缺点在于,它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把每一门学科看 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关联的实体。
经验主义课程论
以杜威为代表人物
主张课程要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理 想的课程应该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其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 验和生活的范围,并考虑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课程的组织应该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 经验和能力。
强调实践活动,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精心设计 和组织课程,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有利于培 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
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
编排
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 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二、课程内容
01
教材是学生在 学校获得系统 知识进行学习 的主要材料
03
根据课程计划对 本学科的要求, 分析本学科的教 学目标、内容范 围和教学任务

教育学基础第六章到第九章

教育学基础第六章到第九章

第六章—第九章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含义“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选择)(一)课程即教学科目现在课程改革已明确把综合实践课列入课程(二)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根据实用主义经验论反对“课程是活动或预先决定的目的”这类观点。

在他看来手段与目的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

所谓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观点的重要代表人物。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在这方面,当今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巴西的佛雷尔。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名词解释)二、课程理论流派(简述、简答)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杜威(经验实用主义)认为课程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

2、课程的组织应该心理学化(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四)存在主义课程论(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他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最重要的)。

第二节课程组织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特征:1整体性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1筛选法2参照法二、课程内容(一)课程标准(名词解释、选择)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编写课程标准是开发课程的重要步骤。

(二)教材:主要是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三、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都可以说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
(1)课程即学科和教材(最悠久的认识) (2)课程即经验(杜威) (3)课程即社会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 (4)课程即社会改造(弗雷尔) (5)课程即活动
课 程
LOGO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课 程
LOGO
活动课程含义的争论
• 活动课程,又被称为经验课程或经验学习、学生中心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就是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 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有人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
预期的学习结果。
• (8)课程基本上由五大板块组成: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 语。
• (9)课程被认为是有关人类经验的日益广泛的可能的思维方式——不 是指结论,而是指导出结论的方式以及产生的背景。
课 程
LOGO
以上九种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关于课程的定义还有很多,不再— —列举。 将这些定义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
LOGO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涵义: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 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 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 课程目标确定: • 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
• (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 • (3)整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计划。 • (4)课程是一种方法论的探讨,它要探明学科要素的各个方面,如教

第六章小学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

第六章小学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

5、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以课程内容编制方式以及组织形式的角度不同划分的 课程类型,可以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指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强调不同课 程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完整性,其课 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 知识,例如,语文、数学等。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 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 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集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隐性 课程的主导价值则在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熏陶作用和开发 效果,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也称潜在课程。
(3)关系
1.区别:隐性课程是非计划性的、非预期性的教育影响, 显性课程是计划性的、预期性的教育影响。 2.联系:
(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 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 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 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 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的中小学课程实施具有 重要的导向作用,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 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 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 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 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 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例如,将学校的活动类课程、选修课、兴趣活动的继 承、规范和发展,纳入课表。
关系:必修课和选修课是课程体系中两种相互补充、相互 依存的课程。必修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 课程突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1

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1
A、教科书的构成: 目录、课文(主体)、图表、注释、附录和作业。 B、教科书的编制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思想性与科学性;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知识和技能的 广度与深度;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
(2)教科书的编排的要求(了解)
①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 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②内容阐述: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
3、教科书设计
(1)教科书与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 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 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人常把教科书和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科书:简称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 反映学科内容的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3、课程目标 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 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规定性(1)时限性—某一特定教育阶段;(2)具体性-明确学生 所要达到的具体发展水平;(3)预测性-不是结果是理想规划;(4) 操作性-明确的可付诸实施。 4、教学目标 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 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 标准。 特征: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变化;灵 活性,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
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于 朱熹 宽着期限,紧着课 程 2、在西方,“课程”一词来自拉丁语Currere(racecourse):
“跑马道”,指学生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 3、把课程用于教育学科的专门术语,始地英国教育家斯宾 塞,他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Curriculum ,指教学 内容的系统组成。
3、背景(主体、对象及环境等)、输入、过程、成果、(CIPP) 评价模式

课程类型与结构

课程类型与结构

在新课改之后,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进。 为了形成最优化的课程横向结构,长期以 来,课程专家们在努力开拓着课程整合的 领域。这里的课程整合指的不仅是课程内 容之间的整合,还包括学习内容与学生经 验的整合,学习方式的整合。
二、课程的纵向结构
课程的纵向结构指的是课程内容的不同 质量在纵向上的结构,目前的课程一般都采 用螺旋式的纵向结构,即按照学习的巩固性 原理,在相邻的两个以上主题、单元、年级 或阶段里安排内容相同但深度或广度不同的 内容,以便让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某门课程 或某门课程的一个方面。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管理和设置的要求,把所有课程分为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目前,充实或完善选修制 度是各国课程政策的主要方向和趋势。对于必修 课程与选修课程必须有以下的认识:首先,必修 课程是致力于基础和共同性的课程,而选修课程 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二者具有等价性, 没有主次之分。其次,选修课程也有标准的要求。 选修课程不是随意的、散漫的、浅尝辄止的学习, 而是由共同标准的评估保证的有效的学习。
我们对课程结构的探讨是从横向和纵向 两个维度来进行的。
一、课程的横向结构 横向维度主要指各种课程类型的有机组
合,而各种课程类型的比例问题一直是课程 横向结构讨论的重点。以往我们在课程横向 结构上的出现的错误倾向在于偏重必修课程, 忽视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在 必修课中又重视工具类和知识类学科,忽视 技艺类学科。
第一节 课程类型
一、课程的不同分类
泰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学校课程 分为四大类:学科课程、广域课程、核 心课程、完全未分化的课程。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按照知识体系的组织方式把课程分为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强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六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六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学-第六章》知识点与练习题第一节课程定义一、课程的含义1、课程英文为Curriculum,在西方最早见于斯宾塞(英国)1859年发表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常见的定义为:课业及其进程。

在中国最早见于唐朝孔颖达著的《五经正义》。

(阐述见教材)2、广义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3、狭义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4、课程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补充知识:课程分类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

这是一种基于国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设计,并依据公民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国家对课程的管理主要体现在:(1)教育部总体规定基础教育课程;(2)制定课程管理的各项政策;(3)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地方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贯彻国家课程政策、制定课程实施计划;(2)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3)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制订课程实施方案;(2)重建教学管理制度;(3)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

考点:明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其之间的关系)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阐述见教材)1、社会发展需要和可能;2、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3、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教育学第六章课程理论

在一次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上,一位来自一所村级小学的 校长汇报时说:“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经校委会研 究,利用校园的空余菜地栽种胡椒。我们的想法是通过种 胡椒,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了解种植的一 般知识和技能。我们找村民要了一些胡椒种子,在高年级 班开始实验,由教师指导学生种植。种子播到菜园后,出 了四百多棵胡椒苗, 学生很感兴趣。我们按农村常规要求, 把胡椒苗分种在菜园里,浇水,施肥,除草,开始时胡椒 秧子长得非常茂盛,可是没过多长时间,胡椒秧子一天一 天变黄,变蔫,慢慢地死去了,最后只剩下一棵,结了四 个胡椒。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很遗憾,大家都在找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准备下次再实验……”这时参会的很多同志 大笑不止,甚至说出了“四个胡椒也叫校本课程吗”的讥 讽语。 结合以上案例,谈谈你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 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 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 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 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课程内容组织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问题,是 “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在课程内容组 织方面的分歧所在。 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 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 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 程内容。
体验性目标 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 问、考察等 反映(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 绝、摈弃等 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 持、追求等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表现ຫໍສະໝຸດ 目标,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

第六章 课 程

第六章  课 程

• • • •
(三)课程评价观 1.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P160 2.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 • • • • • • • • • •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 (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四)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五)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二)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 (三)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 (四)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 • • • • • •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六)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及取向 1.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集中反映了教育目的与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是 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力图促进该阶段学生达到的符合 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是课程开发得以展开的依据和轴心。 确定课程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开发的方向,而且还有 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 课程评价的准则。因此,在课程开发活动中,首要的问题 就是确定课程目标。
•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 1.主要观点: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 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 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课程重点关注当代 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 现象、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课程不 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现存社会,而要建立一种新 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 2.代表人物:弗莱雷、布迪厄、安杨等
• (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一般来说,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与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相对应的一对范畴,它们是以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课程 影响学生的方式为依据划分的。 • 1.显性课程 • 显性课程就是指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大多 数情况下显性课程是以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 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ial curriculum)的 方式呈现。 • 2.隐性课程 • 隐性课程就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 课程时常带有非预期性、非计划性,以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方式 呈现,具有潜在性,因此,隐性课程也常常被称作潜在课程。

第六章 课程理论

第六章  课程理论

35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
课程目标:自我实现 课程内容:选择要有适切性 课程实施:学生要亲自体验各种经验, 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



36
对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评价


优点: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 生个体,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 的主动精神,要求课程适合学习者的需要, 对课程编制、教学实施都有启发作用。 缺点:忽视了社会对学生发展的现实性和可 能性的必然制约的一面,这种制约又影响到 人的整体的发展,使人的自我实现最终难以 实现。
17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不足


“脱离时代”是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不足


19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美国学校课程的实用化现象十分严重 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成功 1959年9月由美国科学院和美国科学促进会 等组织的35位科学家、学者和教育家在科德 角的伍兹霍尔开会,集中讨论将科学知识和 科学方法传授给青少年的途径及方法.作为大 会主席的布鲁纳总结会议讨论写出教育名著 《教育过程》。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对进步 主义教育进行批评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 大,流行于50年代的英、法等欧洲国家, 之后逐渐衰落。其最主要的代表有美国 芝加哥大学的校长赫钦斯、美国教育哲 学家艾德勒、法国古典主义教育家阿兰 和英国希腊学教育家利文斯通。
16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六章 课程理论
1
第六章 课程理论


第六章-学前教育课程

第六章-学前教育课程

观念和能力要求高、长期学习
学生角色 教学调控手段 课程效果 课程评价
接受者 目标控制、易操作 明显、快速、满足度低 指标明确、评价简易
建构者、探索者 过程中的教育原则、难把握 不明显、长远 较模糊、评价较难
学前教育课程
三、学前教育课程编制的基本过程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 (三)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 (四)学前教育课程的评价
1.半日活动: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的时间多为半天,上午来园或 下午来园,在园时间约为3小时。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为儿童安排 的半日活动时间虽有差异,但都包含了一些基本的环节。
2.教学活动:学前教育机构特别重视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活动, 培养儿童听、说、读、写、算的基本技能。
3.区角活动:①图书角活动/语言角活动/读书角活动;②艺术角 活动/创造角活动;③数字角活动/数学角活动;④科学角活动/发 现角活动;⑤运动角活动/健康角活动。
第一单元 可爱的小蝌蚪 活动一 小蝌蚪 活动二 小蝌蚪找妈妈 第二单元 水与动植物 活动一 我们来浇水
活动二 认识荷花、睡莲 活动三 快乐的小金鱼 第三单元 好玩的水 活动一 美妙的水声 活动二 吹泡泡 活动三 水变甜了,水变咸了
【指导案例】小班主题活动——好玩的水 活动一 美妙的水声
活动目标
1、通过玩水激发幼儿探索水的奥秘的兴趣,并 能辨别不同的水声。
2、学会大胆思考,从而感受玩水的快乐感。 3、学习歌曲,感受歌曲的力度,音的高低。
活动准备
各种盛水容器和塑料制品、海绵等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听录音,辨别小溪、小河、大海的流水声。 师:请小朋友仔细听听录音机里播放出的是什么声音,并 请幼儿模仿不同水声。如:滴滴嗒、哗哗哗、叮咚

第六章 【教育学】课程

第六章 【教育学】课程
课时分配;地方课程的安排;学年编制和学 周安排。 ❖ ④考试考察 ❖ ⑤课程实施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之课程设置表
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之课程设置及比例
❖ 3、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制订 ❖ (1)我国原有义务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 ①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仍然存在; ❖ ②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 ③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 ④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
❖ 根据教学内容是重知识体系还是重生活经 验来分类,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 课程。
❖ 1、学科课程 ❖ ⑴学科课程的含义 ❖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由
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学科有特定 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
❖ ⑵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 ❖ 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斯
❖ 隐性课程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的,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 容。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等。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 学校中的“三风”是指校风、教风和学风, 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就其课程类型而言, 它主要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 答:D
❖ 主要特点:
❖ 地域性;
❖ 针对性;
❖ 现实性。
❖ 浙江省通用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 以20个模块进行设计编排,着眼于儿 童生活领域、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
❖ 七年级绍兴市地方课程:《我是绍 兴人》,内有六个单元:
❖ 第一单元 家在绍兴 ❖ 第二单元 美丽水乡 ❖ 第三单元 千岩竞秀 ❖ 第四单元 绍兴民居 ❖ 第五单元 名优特产 ❖ 第六单元 越苑奇葩
❖ 一、课程计划 ❖ 1、课程计划的概念 ❖ 课程计划,原称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德涅夫:课程的总体结构
我国学者的研究探讨
❖1989年.钟启泉教授将西方迄今为止出 现的课程结构区分为三个层次:微观结构 论、中观结构论、宏观结构论 ❖1991年廖哲勋教授在《课程学》一书中 设专章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 了课程结构“表层深层说” ❖国内还有学者将课程结构分为整体结构 和具体结构两个层次,它们的含义及其与 教育结构的关系如图
❖ 在行为层面上,包括学生间的交往、教师间的 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社 区与学校的交往等;
❖ 在制度层面上,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 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等;
❖ 在观念层面上,主要有校风、办学方针、教学 风格、教学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等。
隐性课程的内容
隐性课程所涵盖的上述内容,有两种情形:
课程类型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是指学校教 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 根据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计划、 课程标准编制的,是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ial curriculum)。
❖ 在学习环境上,隐性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性课程则主要 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进行的。
学科课程的概念
学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 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分别从各门 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按照各门科 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织各种不 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 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
❖ 第一,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 第二,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息息
相关; ❖ 第三,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 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一方面,核心 课程反对分科课程将各门学科进行切分的作法, 而是在若干科目中选择若干重要的学科合并起来, 构成一个范围广阔的科目,规定为每一学生所必 修,同时尽量使其他学科与之配合;另一方面, 核心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对儿童中心课程只从 学生个人兴趣、需要动机出发的做法。
❖施瓦布对课程结构的认识要比布鲁纳深入和 广泛得多,他已意识到了学科间的关系在课程 结构上的意义。
福谢依(Foshay,A.w.)的主张
❖福谢依认为,人的全部能力领域包括理智、 情绪、社会、身体、审美和灵性等六个方 面。为此,“学校必须设量并行课程 (Parallel curriculum),一方面接受系统 的知识,另一方面探讨现实中直接提出来 的社会的、人类的问题。”
❖在布纳看来,学科结构就是支撑学科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规则、以及由它们所体现的学科内部的逻 辑关系。如生物学中的“向性”。英语的结构规 则与句型,代数的三大基本法则(交换律、分配律、 结合律)等。
施瓦布(Schwab,J.J.)的看法
❖施瓦布的课程结构思想与布鲁纳极为相似, 两人都强调学科结构的极端重要性,专注于微 观课程结构的分析。施瓦布的独到之处在于, 他进一步研究了学科结构的本质以及学科结构 的内在层次性。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内容上,学科种类繁多,复杂,日趋 完整
❖课外活动与学科类课程并列
❖课程类型上有了选修和必修之分。选修课 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的大学,进入中学是 在美国首先开始的
现代课程结构的特点
课程的横向类别有所增加,基本上 还以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
课程内容方面,理科课程、实用性 课程、职业技术类课程日益受重视。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指学校学生在学 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 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 规范和态度。这类课程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
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
隐性课程的范围
❖ 在物质层面上,包括学校的建筑、教室的布置、 桌椅的排列、校园环境等;
一是这部分课程有意识地被某些人或 机构所隐蔽,这些人或机构知道这种 被隐蔽起来的课程是什么和藏于何处;
二是这部分课程是无意识地被隐藏起来
的,没有人去有意地隐藏它。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分
❖ 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学生在隐性课程中得 到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而在显性课程中 获得的主要是学术性知识;
❖ 在计划性上,隐性课程是无计划的学习活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其 中的经验的,而显性课程则是有计划、有组 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的成分很大;
课程内容、课程类型呈现整合化的 趋势,课程结构更加灵活,协调整 合
第二节 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curiculum types or categories),又被称为课程种类。一般 说来,课程类型是“按照课程设计的不 同性质和特点形成的课程类别。每种类 型的课程都受一定的课程设计思想的影 响。
➢课程类型的分类
学科,融合之后,学科之间原来的界限不复存在。如科学(综 合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社会(包括历史、人文地 理等)。 ❖ 广域课程(broad-fields curriculum)——能够涵盖整个知识 领域的课程整体。与融合课程的相似点:都是围绕一个所选择 的组织核心而将分支学科组织为一个新的课程整体,而且被整 合的每一门学科都将失去其独立性。与融合课程的区别:广域
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 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 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 以学科或文化知识作为课程整合的基点,整合的核心源于学科。 ❖ 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
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独立。 ❖ 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将有关学科融合为一门新的
苏联学者的研究
❖莱纳:社会经验是课程结构的第—个维度 , 课程的形式结构,它包括学科、公益工作和课 外活动,是“社会经验中的领域”的反映;课 程内部的“活动的种类”,这包括物质一—— 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交际活动、定向一—评 价活动和文艺活动。按照莱纳的观点,课程结 构就是由这三个维度构成的“三相体”。
主导价值是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 直接经验和真实经验。
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 第一,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直 接经验;
❖ 第二,课程开发关注学生的需要; ❖ 第三,课程组织按照学生身心发
展的规律进行。
活动课程的主要优点
❖ 第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二,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 第三,有助于学生整体人格的形成; ❖ 第四,有助于进行因材施教。
学科课程的缺点
❖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忽视学生的需要、 兴趣、经验和生活;
❖ 第二,在学习方法上,导致死记硬背的 倾向;
❖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容易偏重知识的 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健全人格 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 第四,在教学原则上,不利于因材施教。
活动课程的概念
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与分 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 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 础,通过学生 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 而实施的课程,它也常常被称之为“儿 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
❖ 外围课程(peripheral curriculum)是为不同 的学习对象准备的,它不同于照顾大多数学生、 面向所有学生的核心课程,而是以学生存在的差 异为出发点的;
• 微观结构:即各科目(或活动项目)内的结构 以及潜在课程各构成要素内的结构。
❖ 教科书:一门课程系统的知识内容,是根据课 程标准的要求,系统而简明地叙述各学科教学 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 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的纲要结构,是以纲要 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执导性文件,它规 定了个门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 系、教学进度、时间安排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要 求等。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科教学内容的统一 要求,是编制教材的直接依据和进行教学工作 和考核教学效果的基本指南。
活动课程的主要缺点
❖ 第一,容易导致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 ❖ 第二,容易忽视思维能力和其它智能品
质的发展; ❖ 第三,经验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很
高的水平,否则,效果更差; ❖ 第四,经验课程不利于对教学进行评价;
综合课程的概念
综合课程(integrated curriculum) 是指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 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 个中心主题或问题。
• 宏观课程结构:即学校课程的类别结构,其 基本构成成分是各种类型的课程;
• 中观结构:即课程的科类结构,它涉及以下 四个问题:(1)学科课程内工具科、社会科、
自然科、体艺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科课程内 部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关系;(2)活动课程中
各类活动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具体活动项 门之间的关系;(3)构成隐性课程的各成分之 间以及各成分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4)限 定选修课程与任意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
主导价值是传承文化知识。
学科课程的基本特征
❖ 第一,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科学文化遗 产;
❖ 第二,课程开发主要关注学科知识,强 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
❖ 第三,课程组织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体 系。
学科课程的主要优点
❖ 第一,有助于系统传承文化遗产; ❖ 第二,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
化知识; ❖ 第三,有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
课程结构的属性
▪客观性 ▪有序性 ▪可转换性 ▪可度量性
历代课程结构的特征及其作用
❖古代课程结构的特点
---在古代,人们将教学内容分门别 类,初步形成学科体系。
---存在重文轻理的倾向
---脱离生产劳动,缺乏职业训练科 目和劳动技术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