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课程结构及课程类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融合之后,学科之间原来的界限不复存在。如科学(综 合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社会(包括历史、人文地 理等)。 ❖ 广域课程(broad-fields curriculum)——能够涵盖整个知识 领域的课程整体。与融合课程的相似点:都是围绕一个所选择 的组织核心而将分支学科组织为一个新的课程整体,而且被整 合的每一门学科都将失去其独立性。与融合课程的区别:广域
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这些要素包括这样一些一般 因素:教学计划与方案,学习材料,学校器材与学校设 备,教学力量的职业知识以及评价与检查体系的要求等。 学校或学院的气氛,社会、社区、家庭对学校的支持, 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以及教师的风格于策略,这些因素虽 不很明显,但也是同样重要的。准备加以组织的课程比 各学科或领域的大纲内容要丰富得多:它是学习的环境, 教师的目标与价值观,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组织课程是 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任务,教育系统的全部工作都建立 在它的上面
❖ 在行为层面上,包括学生间的交往、教师间的 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社 区与学校的交往等;
❖ 在制度层面上,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 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等;
❖ 在观念层面上,主要有校风、办学方针、教学 风格、教学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等。
隐性课程的内容
隐性课程所涵盖的上述内容,有两种情形:
课程类型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是指学校教 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 根据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计划、 课程标准编制的,是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ial curriculum)。
活动课程的主要缺点
❖ 第一,容易导致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 ❖ 第二,容易忽视思维能力和其它智能品
质的发展; ❖ 第三,经验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很
高的水平,否则,效果更差; ❖ 第四,经验课程不利于对教学进行评价;
综合课程的概念
综合课程(integrated curriculum) 是指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 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 个中心主题或问题。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指学校学生在学 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 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 规范和态度。这类课程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
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
隐性课程的范围
❖ 在物质层面上,包括学校的建筑、教室的布置、 桌椅的排列、校园环境等;
❖课程内容上,学科种类繁多,复杂,日趋 完整
❖课外活动与学科类课程并列
❖课程类型上有了选修和必修之分。选修课 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的大学,进入中学是 在美国首先开始的
现代课程结构的特点
课程的横向类别有所增加,基本上 还以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主
课程内容方面,理科课程、实用性 课程、职业技术类课程日益受重视。
❖在布纳看来,学科结构就是支撑学科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规则、以及由它们所体现的学科内部的逻 辑关系。如生物学中的“向性”。英语的结构规 则与句型,代数的三大基本法则(交换律、分配律、 结合律)等。
施瓦布(Schwab,J.J.)的看法
❖施瓦布的课程结构思想与布鲁纳极为相似, 两人都强调学科结构的极端重要性,专注于微 观课程结构的分析。施瓦布的独到之处在于, 他进一步研究了学科结构的本质以及学科结构 的内在层次性。课程即教学科目
苏联学者的研究
❖莱纳:社会经验是课程结构的第—个维度 , 课程的形式结构,它包括学科、公益工作和课 外活动,是“社会经验中的领域”的反映;课 程内部的“活动的种类”,这包括物质一—— 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交际活动、定向一—评 价活动和文艺活动。按照莱纳的观点,课程结 构就是由这三个维度构成的“三相体”。
课程结构的属性
▪客观性 ▪有序性 ▪可转换性 ▪可度量性
历代课程结构的特征及其作用
❖古代课程结构的特点
---在古代,人们将教学内容分门别 类,初步形成学科体系。
---存在重文轻理的倾向
---脱离生产劳动,缺乏职业训练科 目和劳动技术教育
近代课程结构的特点
❖总体上来说,近代世界各国的课程设置在 政治、经济、科技、历史、文化等多种因 素的作用下,始终处于一个调整、变化的 发展过程
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
❖ 第一,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 第二,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息息
相关; ❖ 第三,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 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一方面,核心 课程反对分科课程将各门学科进行切分的作法, 而是在若干科目中选择若干重要的学科合并起来, 构成一个范围广阔的科目,规定为每一学生所必 修,同时尽量使其他学科与之配合;另一方面, 核心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对儿童中心课程只从 学生个人兴趣、需要动机出发的做法。
• 微观结构:即各科目(或活动项目)内的结构 以及潜在课程各构成要素内的结构。
❖ 教科书:一门课程系统的知识内容,是根据课 程标准的要求,系统而简明地叙述各学科教学 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 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的纲要结构,是以纲要 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执导性文件,它规 定了个门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 系、教学进度、时间安排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要 求等。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科教学内容的统一 要求,是编制教材的直接依据和进行教学工作 和考核教学效果的基本指南。
课程内容、课程类型呈现整合化的 趋势,课程结构更加灵活,协调整 合
第二节 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curiculum types or categories),又被称为课程种类。一般 说来,课程类型是“按照课程设计的不 同性质和特点形成的课程类别。每种类 型的课程都受一定的课程设计思想的影 响。
➢课程类型的分类
❖施瓦布对课程结构的认识要比布鲁纳深入和 广泛得多,他已意识到了学科间的关系在课程 结构上的意义。
福谢依(Foshay,A.w.)的主张
❖福谢依认为,人的全部能力领域包括理智、 情绪、社会、身体、审美和灵性等六个方 面。为此,“学校必须设量并行课程 (Parallel curriculum),一方面接受系统 的知识,另一方面探讨现实中直接提出来 的社会的、人类的问题。”
▪ Disciplines Structure”,中文译为学科结 构
▪在课程发展中,‘结构’一词是指课程内 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学方面的关系。
现在,一般的倾向性做法是在高年级采取
逻辑结构的内容教学,而在低年级采取心 理学结构的内容教学。
国内外学者对课程结构的研究
❖布鲁纳的见解
❖布鲁纳的课程思想被后人称为学科结构课程论, 这足见布鲁纳对课程结构问题的关注。布鲁纳的 课程结构思想主要侧重于课程的微观结构,即学 科内部的结构。
❖ 在学习环境上,隐性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性课程则主要 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进行的。
学科课程的概念
学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 是以文化遗产为基础,分别从各门 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按照各门科 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织各种不 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 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一是这部分课程有意识地被某些人或 机构所隐蔽,这些人或机构知道这种 被隐蔽起来的课程是什么和藏于何处;
二是这部分课程是无意识地被隐藏起来
的,没有人去有意地隐藏它。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分
❖ 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学生在隐性课程中得 到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而在显性课程中 获得的主要是学术性知识;
❖ 在计划性上,隐性课程是无计划的学习活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其 中的经验的,而显性课程则是有计划、有组 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的成分很大;
主导价值是传承文化知识。
学科课程的基本特征
❖ 第一,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科学文化遗 产;
❖ 第二,课程开发主要关注学科知识,强 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
❖ 第三,课程组织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体 系。
学科课程的主要优点
❖ 第一,有助于系统传承文化遗产; ❖ 第二,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
化知识; ❖ 第三,有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
课程结构的概念属性
课程结构及其相关概念探讨 国内外学者对课程结构的研究 课程结构的内涵 课程结构的属性 历代课程结构的特点
课程结构的相关概念探讨
▪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
▪ “Curriculum Organization”,中文译文为课程组织 ▪ 课程组织是指将构成教育系统或学校课程的要素,加以
• 宏观课程结构:即学校课程的类别结构,其 基本构成成分是各种类型的课程;
• 中观结构:即课程的科类结构,它涉及以下 四个问题:(1)学科课程内工具科、社会科、
自然科、体艺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科课程内 部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关系;(2)活动课程中
各来自百度文库活动项目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具体活动项 门之间的关系;(3)构成隐性课程的各成分之 间以及各成分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4)限 定选修课程与任意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
主导价值是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 直接经验和真实经验。
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 第一,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直 接经验;
❖ 第二,课程开发关注学生的需要; ❖ 第三,课程组织按照学生身心发
展的规律进行。
活动课程的主要优点
❖ 第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二,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 第三,有助于学生整体人格的形成; ❖ 第四,有助于进行因材施教。
课程比融合课程范围广。
社会本位课程
❖ 以源于社会生活的问题为课程整合的 核心,其目的是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
❖ 科学、技术、社会课程(20世纪80年 代)
❖ 环境教育课程(20世纪60、70年代) ❖ 国际理解教育(20世纪80年代)——
全球化教育。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 以儿童的直接经验、需要、动机、兴 趣和心理发展作为课程整合的核心, 其目的是促进儿童的经验生长和人格 发展。
学科课程的缺点
❖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忽视学生的需要、 兴趣、经验和生活;
❖ 第二,在学习方法上,导致死记硬背的 倾向;
❖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容易偏重知识的 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健全人格 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 第四,在教学原则上,不利于因材施教。
活动课程的概念
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与分 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 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 础,通过学生 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 而实施的课程,它也常常被称之为“儿 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 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 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 以学科或文化知识作为课程整合的基点,整合的核心源于学科。 ❖ 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
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独立。 ❖ 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将有关学科融合为一门新的
❖ 外围课程(peripheral curriculum)是为不同 的学习对象准备的,它不同于照顾大多数学生、 面向所有学生的核心课程,而是以学生存在的差 异为出发点的;
❖列德涅夫:课程的总体结构
我国学者的研究探讨
❖1989年.钟启泉教授将西方迄今为止出 现的课程结构区分为三个层次:微观结构 论、中观结构论、宏观结构论 ❖1991年廖哲勋教授在《课程学》一书中 设专章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 了课程结构“表层深层说” ❖国内还有学者将课程结构分为整体结构 和具体结构两个层次,它们的含义及其与 教育结构的关系如图
------以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为标准形成的课 程结构:学科课程(系统讲授)、活动课程 (学生的积极参与自主探索)
---以知识的性质为标准形成的课程结构:分科 课程(各门学科的系统性、逻辑性、完整性) 和综合课程(学科间的联系,促进综合能力 的发展)
---以管理方式为标准的分类:必修课程和选修 课程(必选和任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