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生的境界

合集下载

人生的四种境界举例

人生的四种境界举例

人生的四种境界:
1.自然境界:一个人按照本能或社会习俗行事,没有明确的自
我意识或追求。

例如,一个儿童可能只是自然地玩耍、学习,没有深入思考自己的行为或目标。

2.功利境界:一个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并追求个
人的成功和满足。

例如,一个企业家可能致力于创造财富和成功,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市场需求。

3.道德境界:一个人超越了个人的私利,开始考虑更广泛的社
会利益和道德准则。

例如,一个社会活动家可能致力于推动社会公正和环保事业,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

4.天地境界:一个人达到了一种超越个人和社会的境界,与宇
宙和自然相融合。

例如,一个修行者可能通过冥想和修行,达到一种心灵的平静和超脱,体验到与宇宙的连接和合一。

人生三个境界的三句话

人生三个境界的三句话

人生三个境界的三句话
境界一:思想上要超越自我,行动上要脚踏实地。

改变一个人生活,首先要改变思想。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不断探索、不断改变自己的观念。

想要改变,首先就要超越自我,不要满足于现状,要抱有更宏伟的目标,把握住每一刻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去追求更高的理想。

只有在行动上才能把思想落实到实践,只有真正做出行动才能真正获得改变。

行动上需要相当的耐心,不能急功近利,应该脚踏实地,在逐步取得进步中走向胜利。

境界二:困难面前要勇于挑战,失败中要善于反思。

人生有起有落,无论做什么都会遇到困难。

凡事急功近利做不到,挑战的困难也也不可避免,但是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挑战,才能获得胜利。

当遇到困难,我们一定要勇敢面对,坚定地承担起责任,保持毅力,不断重复尝试,终会一定成功。

而当失败了,也一定要有反思,思考为什么会失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境界三:交友要谨慎,自己的未来自己做主。

交友是生活中的一大部分,但是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因为朋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蹴可及的。

因此,要慎重地选择朋友,要有礼义,但又要有心眼和智慧,不要被外部潮流所影响,要保护自己,不让自己受损。

最后是自己要掌控自己的未来,自己给自己设定目标,勇敢地追
求自己的梦想,不要被他人的眼光所影响,也不要因为什么短暂的挫折就放弃自己的梦想,勇敢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人生的三个境界,也就是思想上要超越自我,行动上要脚踏实地,困难面前勇于挑战,失败中要善于反思,交友要谨慎,自己的未来要自己做主。

践行这三句话,给自己一个崭新的人生,让每一刻都富有意义,有希望和勇气,走向更好的未来。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3.《人生的境界》教参(含“练习与思考”)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3.《人生的境界》教参(含“练习与思考”)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3.《人生的境界》教参(含“练习与思考”)三人生的境界课文分析本文是一篇学术随笔,议论性散文。

文章从哲学的角度,逐层深入地阐述了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提出了提升人生境界的途径。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

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

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

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第6自然段):阐述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第1自然段首先解释人生境界的含义,再分析因人而异的差别,然后提出自己的设想,即人生境界的四个等级。

“觉解”是作者哲学著作《新原人》中的一个概念,“解”是了解,“觉”是自觉,“解”是一种活动,“觉”是一种心态。

作者认为人是有觉解的,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

“境界”也是作者《新原人》中的一个概念,可以理解为人对宇宙人生某种认识的情况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某种价值和作用。

本段采用递进式手法,先谈人生境界的普遍意义,再谈特殊意义,最后在假定没有差异的情况下提出观点,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等级。

第2-5自然段分别阐述了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2自然段阐述自然境界。

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就像……不甚觉解”采用例证法分析自然境界的含义。

“无觉解”、“不甚觉解”就是指做事凭本能或顺应习俗,对所做的事没有清楚的认识。

第3自然段阐述功利境界。

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

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并不……不”的双重否定句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然属性。

人生三境界的理解

人生三境界的理解

人生三境界的理解“人生三境界”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巧妙的引用三位大词人的名句来说明做学问必须要经历的三境界。

从外人的角度看,也可看作是一个人要想在某件事上获得成功必须经历的三阶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在西风的狂吹下,枝繁叶茂的绿树也开始凋谢了,表示形式非常危急,环境十分恶劣,在这种状态下夜不成眠,辗转反侧,为自己前途命运无比担忧,但他并没有丧失信心,因此颓废,而是想要努力克服困难,力求上进,争取找到自己的前进方向。

于是,愤然起身,独上高楼,高瞻远瞩,想要望尽天涯海角,找到前进的路。

在这一境界中,可以看做人涉世不久,对人生的无比迷茫,正如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

但是在迷茫中有多少人因此而坠入歧途,自暴自弃,人生路漫漫,我们也应该上下而求索。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句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柳永如此艳丽之词,也被王国维拿来说明学问之事。

诗人所忧之事,是“相思”,但相思到如此地步,我只有柳永能做到了,可见柳永真是一个重情之人。

联系到人生,做一件事能专一到这种地步,不成功都难。

继第一阶段的迷茫之后,在这一阶段中便有了目标了,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像柳永想念女子一样,即使被折磨得瘦骨伶仃,形容憔悴,我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目标,一往直前。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寻觅了千百次,却在无意间看到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在苦苦追寻,历经磨难之后,总算看到惊喜了,之前的付出都有了回报。

在人生的旅途中,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困惑、苦恼中,甚至怀疑自己有没有选错目标,还该不该坚持下去,这些都很正常的,毕竟成功哪有那么容易呢?在这场旅途中,必定有很多人中途放弃,马云有句话说得好:“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人生的三重境界的意思

人生的三重境界的意思

人生的三重境界的意思
人生的三重境界通常指的是初级境界、中级境界和高级境界。

这个概念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思想,他认为一个人在修养和
修身方面会经历三个不同的境界。

初级境界指的是对自己的认识和修养较低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一个人可能还处在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的阶段,缺乏对内心世
界的深刻思考和反省。

这时候的人通常会被功利和欲望所驱使,缺
乏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智慧。

中级境界是指一个人开始意识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开始追求
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提升。

在这个阶段,一个人可能会更加关注精
神层面的满足,追求道德和价值观的提升,注重修养和修身。

这个
阶段的人可能会更加注重内心的平静和心灵的净化,追求心灵上的
满足和安宁。

高级境界则是指一个人在修身养性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对世界和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悟。

在这个阶段,一个人可
能已经超越了功利和欲望的驱使,对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领悟,能
够超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这个阶段的人可能会
更加注重修心养性,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智慧的提升,对人生有着更加宽广和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人生的三重境界是指一个人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不同阶段,从追求物质享受到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的提升,最终达到超脱世俗的境界。

这个概念强调了修养和修身的重要性,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人生境界的重要思想之一。

人生的三个境界

人生的三个境界

人生的三个境界人生常常被人们形容为一场旅程,这个旅程中,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和境界,每个阶段和境界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就像朝露一般短暂,人生也充满了短暂和流逝,但我们却可以从不同的境界中寻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这篇文章将会探讨人生的三个境界,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境界:自我探索我们的人生旅程从出生开始,我们开始探索这个世界,也开始探索自我。

这个阶段,我们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我们会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感情。

我们会不断地尝试新事物,去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喜好,也会学习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学习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情绪和经历,这些经历会深深地影响我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限制和局限性。

我们发现我们不完美,也会遭遇失败和挫折。

这时候,我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学会了如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这个阶段对我们的人格修养和心智健康都有重要意义,它为我们将来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第二境界:社会探索我们长大后,开始在社会上探索。

我们会认识更多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学习和工作。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会。

我们需要在职业和个人生活中做出决策和取得进步。

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经历促进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在社会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开始认识到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和交往。

我们也学会了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承担自己的决策和选择带来的后果。

这个阶段对我们的人格发展和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境界:情感探索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会慢慢地认识到自己的感情需要,也认识到了爱的重要性。

这个阶段我们开始探索自己的情感需要,开始在恋爱、婚姻和家庭中寻找自己的幸福。

我们会发现,爱需要我们更为细心和体贴,爱也需要我们更加专注和承担。

不论是为了我们个人的成长还是融入社会,我们要探索和经历的情感感受是一定的。

人生的三个境界

人生的三个境界

人生的三个境界人生的三个境界,又称为三次觉醒,是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三个重要阶段。

这三个境界包括初生之境、平衡之境和重生之境。

在这三个境界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必经之路。

在下面的文档中,我们将更详细地介绍这三个境界。

初生之境初生之境是人类的第一个境界,是从出生到少年时期的成长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类正在学习如何适应这个新的世界和环境。

在这个阶段,我们看到的是世界的美好和无限可能性。

我们的思想是开放的,我们期待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发掘我们自己的潜能。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经历各种挑战和困难。

我们必须学会翻身、爬、走路、说话、认知和理解事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阻碍和困境,但这也是我们成长的必需品。

我们必须从这些挑战中学习,才能够成为健康和成熟的个体。

平衡之境平衡之境是人类生命中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我们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适应世界,我们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技能,可以开始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

在平衡之境中,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

我们需要在学习和放松之间寻找平衡,也需要在工作和娱乐之间寻找平衡。

在这个阶段,我们还必须学会如何应对人际关系,如何保护自己的健康和安全,并以正确的方式使用我们已经获得的技能和知识。

在平衡之境中,我们还必须学会如何管理我们的时间和资源,如何设定自己的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

我们必须学会决策,承担责任,并掌握自己的人生。

这个阶段是个人成长中的关键阶段。

重生之境重生之境是人类生命中的第三个阶段,也是我们个人成长的终极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完成了我们的成长过程,并且已经具备了成为真正的自我的能力。

在这里,我们将全面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发现我们需要做的重要事情,并开始为自己和社会做出贡献。

在重生之境中,我们也将开始思考人生的积极意义。

我们需要看到自己的人生终极价值和意义,并为之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和更值得。

我们还必须学会如何处理从未涉足过的传递性问题。

人生三境界解读

人生三境界解读

人生三境界解读
(实用版)
目录
1.人生三境界的概述
2.人生第一境界:见自己
3.人生第二境界:见天地
4.人生第三境界:见众生
5.结论:人生三境界的现实意义
正文
【人生三境界的概述】
人生三境界是指人在不同阶段对世界的认识和自我认知的不断提升。

它包括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哲学体系。

【人生第一境界:见自己】
人生第一境界是见自己,也就是认识自己。

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人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生第二境界:见天地】
人生第二境界是见天地,也就是认识世界。

在这个阶段,人们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拓展视野,了解自然和社会的运行规律。

通过与不同的人、事、物接触,我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人生第三境界:见众生】
人生第三境界是见众生,也就是关注他人。

在这个阶段,人们应当学会关爱他人,承担社会责任,将自己的所学所得回馈给社会。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需求和痛苦,从而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和道德品质。

【结论:人生三境界的现实意义】
人生三境界不仅是一个哲学性的概念,更是一个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人生指南。

通过认识自己、了解世界和关注他人,我们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三 人生的境界_ 冯友兰

三   人生的境界_  冯友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 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 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的境 界。请问它是哪个词? 觉解。
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该怎样理解“觉解”?
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 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 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 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 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 义。
天地境界
人 生 境 界
精神
道德境界
功利境界
自然
自然境界
哲 学 的 任 务
我国的漫画家丰子恺曾说:人生应该有三 层楼,底楼住物质,二楼住精神,三楼住灵魂。
法国的雨果也认为,人,有了物质才能生 存;人,有了理想才能生活。
他们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追求一种高品 质的人生境界。
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了治学的三种境界。
人 生 四 种 境 界 实 质
结合实例谈谈对四种境界的认识。

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 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 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 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 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仁人志士,请 列出你所知道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 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 的昆虫。 道德 一个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 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 一块荒地变成一群高楼”。 功利
另一个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 “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 道德 成一处景观而感到高兴。”
觉 解 指 数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 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 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 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 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 解, 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几句话在文章当中的第六段, 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具体应作 如何理解 ?

人生的四个境界

人生的四个境界

人生的四个境界
人生的四个境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的行为通常是顺应自然的,没有过多的思考和计划。

他们可能以本能和习惯为指导,生活简单朴素,追求基本的物质满足。

2、功利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开始关注个人利益和物质财富。

他们可能会追求功名利禄,以及各种自我满足和享乐。

这种境界中的人们可能具有较强的是非观念,但可能缺乏对精神层次的追求。

3、道德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开始关注道德和社会责任。

他们可能以道德原则为指导,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贡献。

这种境界中的人们可能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但可能过分关注他人评价和责任,忽略个人内心的平衡和满足。

4、天地境界: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称为“天人合一”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开始关注宇宙和自然的本质,以及自身与宇宙的联系。

他们可能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足,以及与自然和宇宙的和谐共处。

这种境界中的人们具有更深刻的人生哲学和智慧,能够实现自我实现和超越。

这四个境界并非完全独立,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过渡。

人们可能会在不同的阶段经历这些境界,不断探索和成长。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们可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需求,需
要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以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外在的成就。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共7篇)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共7篇)

人生三境界读后感(共7篇)篇:人生三境界读后感《人生三境界》读后感《人生三境界》读后感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认为人只有两种境界:一种是做人,另一种是做神。

从小长辈就为我们灌输一种思想:想要学会做事,先要学会做人。

而到底具体怎样做人,没有谁可以为我们解释清楚。

长大一点后才了解,并不是先做的人,后做的事,而是我们在做事中学会了怎样做人。

我想童年时代大概就是冯友兰说的第一种境界――自然境界。

那个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任何限定,不知从何而来要到哪儿去,当然我们也不会考虑这些东西,只是“按计划行事。

”这是做人之前的阶段。

因为每个人童年的境遇不同,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慢慢产生了。

城市里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上学之前无忧无虑,上学之后感到了约束,渐渐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或许是四十分钟背手坐在座位上,或许是放学回家后令人烦恼的家庭作业……于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始了一连串的为什么,直到大人告诉他们是为了将来,他们才去俯首思考将来是什么,才去为约束的童年找个继续的理由。

山区贫穷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恰恰羡慕的就是教室里坐在座位上听讲的四十分钟,回家后还有可以做的作业。

有了他们与“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们的对比,才有了自然境界的升华,才开启了做人的第一步。

一个人在自然境界所做的事是对于他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的,由此看来,我们小时候被送去上学早已超越了自然境界了。

至于功利境界,那便是很容易达到的了。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是人性的本来面目。

利己的事不一定是损人的,而多数损人的事都是利己的,这使我们在学做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衡量自己与他人的利益或损失,而当我们实在不能明确谁是谁非时,当然会私心一点,做出利己的举动。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批判篡位夺权的人,那是人性的一种真实的体现。

除非他的私心膨胀得不可收拾,那便自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做人的重要环节就是道德境界了,从自身修养开始,从一句“你好”“谢谢”开始,一直到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人生三境界解读

人生三境界解读

人生三境界解读
人生三境界是指人在不同阶段所经历的心境和心态。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少年时期的天真无邪,中年时期的奋斗拼搏,以及晚年时期的淡泊宁静。

在少年时期,人们心态单纯,充满好奇和幻想。

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热情。

这个阶段的人们需要的是探索和学习,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和经验。

中年时期则是奋斗拼搏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人们需要为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奋斗,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他们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晚年时期则是淡泊宁静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责任,可以放下过去的一切,享受生活的美好。

他们需要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平静,需要有一颗豁达、开朗的心态。

人生三境界是人生不同阶段的心态和心境的体现。

每个阶段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对待每个阶段的生活,才能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

第3课《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同课异构)

第3课《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同课异构)

第3课《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理清思路,概括大意,理解人生的境界是由低级到高级,且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质疑思辨法,采取探究性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白做事情时应有精神追求,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境界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理解作者观点。

(2)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教学难点:探究文中蕴含哲理性的语言,如“觉解”、“超道德价值”、“入世与出世”等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法。

2.以“质疑思辨法”为主,结合探究讨论等方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4分钟)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在砌砖。

”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

”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同学们认为谁的人生有意义?(学生自由回答)同是一场人生,不同的人生境界决定了不同的人生痕迹,那么人生境界有何不同,什么样的人生才是高尚的人生?让我们一起走进《人生的境界》,看一看哲学家对人生有什么看法。

(板书课题)(二)介绍作者(4分钟)(学生讲述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教师补充。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

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

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

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

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

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人生的三重境界的意思

人生的三重境界的意思

人生的三重境界的意思
人生的三重境界是指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境界。

这个概念最早由中国古代文化名著《红楼梦》中的“脂砚斋评诗”一篇所提出,后来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哲学概念。

第一重境界是“欲望境界”,指的是人生初期追求物质欲望和个人利益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追求名利财富,追求自己的欲望和享受,关注个人的物质需求和欲望满足。

这一阶段的人通常比较功利,追求物质成功和社会地位,往往比较浮躁和功利主义。

第二重境界是“责任境界”,指的是人生中期明白生命意义和价值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社会责任和他人利益,明白个人的价值并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一阶段的人更加关心他人的幸福和利益,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伦理,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公益。

第三重境界是“超越境界”,指的是人生后期将个人欲望和社会责任融合在一起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超越个人欲望和社会责任的矛盾,追求更高层次的智慧和境界。

这一阶段的人看淡名利和功利,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升华,注重修身养性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这三重境界并不是线性的,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下可能会处于不同的境界之中。

人生的成长和进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人们可以逐渐从欲望境界过渡到责任境界,最
终达到超越境界。

这个过程需要个人的自省和内心的修炼,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关爱他人,并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和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三 人生的境界(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三 人生的境界(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三人生的境界(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人生的境界》一文中的主旨思想。

(2)了解中西方不同境界的区别。

(3)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中西方文化境界的异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交互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文章的过程中,积累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

3. 情感、态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人生境界,增强拓展自己的自信心,增强人生追求的欲望。

(2)培养学生对生命、对生活感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情感修养和人生境界。

(3)鼓励学生不断追求美好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内容:1. 《人生的境界》阅读课文2. 人生的境界(一)——中西方境界的异同3. 人生的境界(二)——如何拓展自己的人生境界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认为人生的境界是什么?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2. 学习课文(35分钟)(1)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然后进行信息收集,根据表格整理出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人生境界特点。

(2)通过导师询问和讨论的方式,收集学生对人生境界的看法。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发布答案,并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观念。

3. 拓展学习(45分钟)(1)听讲“人生的境界(一)——中西方境界的异同”并做答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听讲“人生的境界(二)——如何拓展自己的人生境界”,讨论以下观点:拓展自己的人生境界的必要性、如何拓展人生境界、基于自身情况拓展人生境界的方法、如何理解人生境界等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问题导入法: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 讨论法:采用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习效果。

3. 比较法:通过比较中西方的人生境界异同,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职《人生的境界》练习题及答案

中职《人生的境界》练习题及答案

三人生的境界复习指导:作者:冯友兰,河南唐河人,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中国20世纪极少数艺术大师和文化巨匠之一。

代表作品有《中国哲学简史》、《新原人》等。

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儒.家()遵循.()禅.宗()觉.解()2.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称.心(chēn)禅.让(shàn)粗糙.(cāo)B.角.逐(jué)给.予(gěi)符.合(hú)C.禅.宗(chán)埋.怨(mán)即.使(jí)D.熨.帖(yùn)差.异(chā)驯.服(xún)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与时具进狭隘振聋发聩精悍B.两全齐美奇跡安常处顺伺候C.闲情逸致蒙昧引疚自责蹋实D.枉费心机匡正夙兴夜寐妨碍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________,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

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________道德规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________的人。

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________他这种觉解。

A.理解遵守习惯给以B.了解遵循习惯给予C.了解遵守习性给以D.理解遵循习性给予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他所做的各种事,动机都是利己的,不管大家怎样评说,他还是觉得心安理得....。

B.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都不可同日而语....。

C.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大趋势的今天,“与国际接轨”成为一个自强不息....民族的必然选择。

D.初春,乍暖还寒。

他身着冬装,漫步在广阔的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中职语文3.《人生的境界》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中职语文3.《人生的境界》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二、课文的题目叫“人生的境界”。通读全文,你能回答什么是人生 的境界吗?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 他在做什么, 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 觉解 ,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 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 各种意义 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 他的 人生境界 。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其动 2.功利境界 机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
的意义。
一个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 3.道德境界 种事,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
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 4.天地境界 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
3.作者认为人怎样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答:通过 哲学 ,获得 对宇宙的某些了解 。
[对应文段]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 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 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 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 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 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 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包括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 天地境界四种,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 觉解程度 来划分的。
2.课文第2-7自然段的关键语句是什么?
答:课文第2-7自然段的关键语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 是 人现在就是的人 ;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 的人。前两者是 自然的产物 ,后两者是 精神的创造 。

第3课《人生的境界》《人应当坚持正义》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3课《人生的境界》《人应当坚持正义》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3课《人生的境界》《人应当坚持正义》同步练习一、简答题1.经常听人们用“出世”“人世”“既出世又人世”来形容一些人对待生活或事业的态度,请联系课文《人生的境界》中的相关内容,具体解说这些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入世”、“出世”:投身社会、超脱人世。

“出世”的人:庄子、《满话清高》中列举的人,不能实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理想就面对苍穹卧轨遁世的天才诗人“海子”。

“入世”的人:孔子周游列国讲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刚学过的文言文,讲到孟战国时代的孟子,面对烽烟四起,“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残酷现实,对梁襄王讲述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大道理,劝齐宣王“保民而王”,“与民同乐”,实行“仁政”,都是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道德、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这就是既人世又出世的表现。

“出世”和“入世”,一些人认为,想要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

一些人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积极用世。

我们应该有超越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现实,踏踏实实地做事又不囿于人世。

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

人生的三重境界的意思

人生的三重境界的意思

人生的三重境界的意思
人生的三重境界是指人在不同阶段、不同经历中所经历的不同心态和境界的变化。

第一重境界是年少时期的懵懂无知和追求理想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常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幻想,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

他们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畏困难和挫折,勇于尝试和探索。

年轻人常常热衷于追求个人成就和成功,他们志存高远,愿意为自己的梦想奋斗。

第二重境界是成熟时期的担当和责任的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理解到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会有各种挑战和困难。

在这个阶段,人们学会了接受现实,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他们开始关注家庭、事业、社会等更广泛的利益,为他人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实际行动来改变自己和社会。

第三重境界是智慧和超越的阶段。

当人们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人生的起伏后,他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阶段,人们渐渐超越了对物质财富和功利的追求,开始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他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悟,明白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学会了放下执着和執着。

他们注重修身养性,注重心灵的成长和提升,寻求心灵的解脱和智慧的境界。

总体来说,人生的三重境界代表了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不
同心态和境界的转变。

从年少无知到成熟担当再到智慧超越,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挑战和发展任务。

通过经历这三重境界,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世界,从而以更积极和成熟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1895—1990),河南省唐河县人,字芝生。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也是中国二十世纪极少数艺术大师和文化巨匠之一。代表作是三史六书(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补充简介宗璞: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2、“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有什么不同吗?
注意其中“可以”一词用得十分准确,它实际上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可能”或“不可能”,既未全面肯定,也未全面否定。而“客观为他人”充分肯定了其必然性,结果只有一种。因此,看似意义相同的两句话,其内容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内容概要:
哲学的任务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层层递进,觉解不断提高
了解自觉
中国圣人出世、入世
中国哲学出世、入世
人生境界划分的根据:不同的个体对人生的觉解程度。
觉解是指对人生的感悟、思考和探求以及在此基础上而产生的行为。
哲学的任务的具体内容是:通过哲学的帮助,使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从而提高人们对人生、对社会的较多的和最多的觉解,使人追求道德价值和超道德价值。
5、追求人生境界与宗教信仰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宗教只求人之信仰,不叫人洞察,没有洞察便是无明,无明便是无觉解,无觉解便不可能有天地境界。
6、《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课题
人生的境界(第3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明确认识人生的四种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2、进一步训练理清思路、筛选信息、概括文意、揣摩语言等阅读技能。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培养质疑思辨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筛选信息、概括文意、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
四种境界及其差别,鼓励学生思考质疑
芸芸众生皆为利
“五一”将过,儿子吵闹着要去公园,并要我给他买卡布达、铁甲小宝、鲨鱼辣椒、蜻蜓队长等玩具。我和妻带儿子乘公共汽车来到日新月异的聊城。欲转乘无人售票车到南环路,一出租车司机见我一家三人步行,戛然停车,热情相请:“上车吧。”妻还在问多少钱时,我已打开车门,儿子就爬了上去,舒舒服服地到了姜堤乐园,快快乐乐地玩到下午三点。出了公园,上了公交车,往城里返。车子开动了,我看到车往东走,一会儿就到了汽车站的南北大路——贯穿聊城的中心大街。咦,这么近?来时的“夏利”走西路有十公里路,现在走东路,才五公里……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式
讲读法,讲析法,提问法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一、导入课文:
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我们经常会发表意见,或是感慨万分,或是啧啧称赞,或是义愤填膺,等等,为什么会这样呢?哲学家冯友兰从哲学的角度为我们作了深刻的分析,提出了人生的四种境界。就让我们来聆听哲学大师的教诲吧!
二、作者简介:
第三步,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仿佛是向第一步回归。此时,主体的悟已告完成(“得个休歇处”),山水被彻底地孤离于时空背景,认知的分析性视角已不复存在,然而山水的视觉表象依然如故,只是已经转化为悟者“休歇处”的证物。正如百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海所云“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这个完全孤离于具体时空背景的个体化的山水其实只是观者参悟的心相。
四、引导思考,加深对人生四种境界的理解:
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想到下面的文字。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中第二部《东藏记》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遥想《逍遥游》
仰望茫茫宇宙,遥想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译文: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对四种境界的解说。
主要作品的内容要给学生介绍一下
结构分析宜简明
分析:第一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未参禅时见的山水为客观实体,那是与观者分离的认知对象。
第二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以后,主体开始破除对象(将之视为色相),不再以认知而是以悟道的角度去看山水,于是山水的意象就渐渐从客观时空孤离出来而趋向观者的心境,不再是原先看到的山水了,而是在参禅者亲证的主观心境和分析的客观视角之间游动,还是有法执。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例如:禅宗开创者慧能一则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求学者治学之初不知真知在何处的茫然与憧憬,此第一境也;(晏殊《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描摹了求知者治学过程中的艰辛与坚定,此第二境也意间获得真知的惊喜与欢欣,此第三境也。(辛弃疾《青玉案》)
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②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漂浮的淡淡的白云。
二)总结与延伸
1、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应明确冯友兰先生指出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可分为四种。在我们今后的人生当中,应尽量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发展。
2、延伸: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所要提高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还可以提高其他方面的境界,以加强完美人格的塑造。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3)冯先生的人生境界。
仿照下列句子,再把“人生”比喻成“大海”“天空”造两个句子。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①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随笔,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
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全文共12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A、(第一节)提出全文话题,摆出自己的观点。
B、(第二至第七节)逐一解释人生的四种境界,并作总结。
C、(第八至十二节)回答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的问题并对哲学的发展作预测。
大无大有周恩来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