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配伍和相互作用
药物制剂中的药物相容性与配伍性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药物相容性与配伍性研究药物制剂是指将药物制备成适合患者使用的药品形式,包括片剂、胶囊、注射剂等。
在药物制剂的过程中,药物相容性与配伍性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药物相容性指的是在一个制剂内的药物成分之间不会发生化学反应,而药物配伍性则是指不同药物在一起使用时,不会相互影响药效或引发不良反应。
药物相容性与配伍性的研究对于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使用至关重要。
一旦药物相容性不良或配伍性问题出现,可能会导致药物的稳定性下降,药效改变,甚至延误治疗。
因此,科学地研究药物相容性与配伍性,对于制剂的研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 相容性研究方法相容性研究通常采用物理化学方法来评估药物制剂中的相容性。
常见的方法包括:1.1 热分析法:研究药物在高温下的相互作用,如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等。
1.2 紫外-可见光谱法:观察药物在紫外或可见光下的吸收变化来评估相容性。
1.3 过滤法:通过滤膜筛选法,检测药物与制剂其他成分的相容性。
1.4 色谱法:使用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析药物在制剂中的相互作用。
以上方法结合使用,可以全面地评估药物的相容性,为药物制剂的研发提供重要依据。
2. 配伍性研究方法药物配伍性研究是指不同药物在一起使用时的相互作用。
这种研究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2.1 细胞培养法:将不同药物加入细胞培养基,观察细胞生长、存活率等指标的变化,评估药物的配伍性。
2.2 动物模型法:将不同药物联合使用,观察动物的体征和生理指标变化,以评估不同药物的相互作用。
2.3 体外药代动力学法:通过体外模型研究药物的代谢、吸收和排泄过程,评估不同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
配伍性研究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药物相容性与配伍性的意义药物相容性与配伍性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药物制剂的优化:研究药物相容性与配伍性可以指导制剂中药物的选择和比例,以提高制剂的稳定性和药效。
药物相互作用及注射剂配伍变化(旧版)

香烟 烟熏食物
环丙沙星 依诺沙
星
诺氟沙星
CYP2C 氨苯砜 地西泮 苯妥英 地塞米松 苯巴比妥
胺碘酮 西咪替丁
CYP2D6 β受体阻滞剂 奥美拉唑 未发现
氟西汀 帕罗西汀
三环类抗抑郁药
舍曲林
CYP2E1 对乙酰氨基酚 乙醇
乙醇 异烟肼
双硫仑
CYP3A4 唑
类
环孢霉素 胺苯砜 地西泮 卡马西平 糖皮质激素
22
效价下降
青霉素水溶液在30℃放置24小时,效价下降56%,青霉烯 酸含量增加200倍,使用时须新鲜配制。乳酸根离子可加 速氨苄西林的水解,氨苄西林在含乳酸根的乳酸钠林格注
射液中,4h效价损失20%。
23
聚合反应
如氨苄西林1%(W/V)的储备液,放置期间 除发生变色、溶液变粘稠外,还可能形成沉
26
注射剂配 伍变化预 测
N类 为水溶性无机盐(如氯化钾)或水溶性 不成盐的有机物(如葡萄糖),其本身不因 pH值变化而析出沉淀,但可导致AS、BI类 药物产生沉淀。这类物质还包括碳酸氢钠、 氯化钠、葡萄糖氯化钠、甘露醇等。
27
注射剂配伍变化预测 C类 为有机溶媒或增溶剂制成不溶性注射 液(如氢化可的松),与水溶性注射剂配 伍时,常由于溶解度改变而析出沉淀。该 类药物还有氯霉素、维生素K1、地西泮等。
4
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0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1
药物动力学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环节。
0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2
药物动力学相互作用的后果是影响药物在作用靶位的浓度,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
5
影响药物吸收的相 互作用
胃肠道PH值的影响; 螯合作用的影响; 吸附作用的影响; 胃肠运动的影响; 食物的影响; 削弱肠吸收功能的影响; 其他因素的影响。
药物配伍规律总结

药物配伍规律总结
药物配伍规律总结是指药物在同时使用时,应该注意的相互作用规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物配伍规律总结:
1. 互相协同作用:有些药物在同时使用时,可以增强彼此的疗效,如磺胺类抗生素与甲硝唑可以增强抗菌效果;利尿剂与血管扩张剂可以增强降压效果等。
2. 相互拮抗作用:有些药物在同时使用时,会相互拮抗,减弱疗效,如β受体阻滞剂与β受体激动剂的使用会相互拮抗效果。
3. 副作用相加:有些药物在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引起副作用相加的效果,如镇静剂与酒精同时使用会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4. 药代动力学相互影响:有些药物在同时使用时,可能会相互影响彼此的代谢、吸收、分布、排泄等过程,导致药物浓度发生变化。
5. 药物相容性:有些药物在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发生不相容现象,如某些药物与溶液混合会产生沉淀或变色等现象。
总之,药物配伍应根据药物的特性、作用机制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搭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常见注射剂配伍变化的原因

常见注射剂配伍变化的原因
常见注射剂配伍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 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在一起使用时,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安全性,因此需要调整配伍。
2. 物理相容性:某些药物在一起混合使用时,可能会发生沉淀、溶解度变化、颜色变化等物理变化,影响药物的质量和稳定性,需要进行配伍变化。
3. pH值影响:一些药物在不同pH值下的稳定性和相容性可
能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配伍变化。
4. 不相容性反应:某些药物在一起混合使用时,可能会发生不相容性反应,产生有害的化学反应产物,可能导致药物破坏或引起不良反应,需要进行配伍变化。
5. 疗效增强或减弱:某些药物在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时,可能会产生疗效增强或减弱的效果,为了提高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需要进行配伍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注射剂的配伍问题需要根据具体的药物及其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必要时请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药剂学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

第十七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一、概述在药物制剂临床治疗过程中,为了针对不同的症状和病情,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常常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
这种配伍使用的目的可归纳为:(1)预期某些药物产生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如复方乙酰水杨酸片、复方降压片等。
(2)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等,如磺胺药与甲氧苄氨嘧啶(TMP)联用、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联用。
(3)利用药物间的拮抗作用以克服某些副作用,如用吗啡镇痛时常配伍阿托品,以消除吗啡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及胆道、输尿管及支气管平滑肌的兴奋作用。
(4)为了预防或治疗合并症而加用其他药物等。
研究药物配伍变化的目的是:根据药物和制剂成分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设计合理的处方。
对可能发生的配伍变化则应有预见性,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正确的处理或防止方法。
以保证用药的安全和有效,防止医疗、生产质量事故。
二、配伍变化的类型配伍变化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和药理的三个方面。
如从配伍的意愿来看可分为有意的和无意的。
如从配伍变化所引起的后果来看可分为绝对不能配伍的(配伍禁忌)和非绝对的。
(一)物理的配伍变化几种药物相互配合,常常可能发生分散状态或其他物理性质的改变,造成药物制剂不符合质量和医疗要求。
常见的有:1.溶解度改变不同性质溶剂的制剂配合在一起,常因药物在混合溶液中的溶解度变小而析出沉淀。
例如以丙二醇与水为混合溶剂制成的12.5%的氯霉素注射液当用输液稀释至浓度在0.25%以上时,会出现氯霉素沉淀。
酊剂、醑剂、流浸膏等是以乙醇为溶剂,若与某些药物的水溶液配合,有效成分很可能析出。
含黏液质、蛋白质多的水溶液若加入多量的醇能产生沉淀。
于某些药物饱和溶液中加入其他物质时可能发生分层或沉淀。
例如芳香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可使挥发油分离出来。
2.潮解、液化和结块与吸湿性很强的药物或制剂如干浸膏、冲剂、乳酶生、干酵母、胃蛋白酶、无机溴化物等配伍时,在制备、应用或贮存中可发生潮解与液化,其原因有:①混合物的相对临界湿度下降而吸湿;②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如牙科常用的消毒剂、止痛剂系利用苯酚与樟脑或苯酚、麝香草酚与薄荷脑的共熔作用而制成液体滴牙剂。
配伍用药原则

配伍用药原则配伍用药原则药物治疗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配伍用药则是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配伍用药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本文将介绍配伍用药的原则。
一、相互作用原则1.药物相互作用分类(1)加强作用: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其中一种或几种药物可使另一种或几种药物的效果增强。
(2)拮抗作用: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其中一种或几种药物可使另一种或几种药物的效果降低。
(3)中和作用:两个化学性质相反的物质混合后,可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新化合物。
如碱性和酸性结合后产生盐类。
2.常见相互作用(1)加强作用:如利尿剂与血管扩张剂联合使用,可增强降压效果。
(2)拮抗作用:如肾上腺素类药物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使用,可使降压效果降低。
(3)中和作用:如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混合后可发生中和反应,产生盐类。
二、药物代谢原则1.肝脏代谢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大多数药物都经过肝脏代谢。
在配伍用药时,应注意不同药物对肝脏的影响。
2.酶促反应有些药物能够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
在配伍用药时,应注意这种影响。
三、毒副作用原则1.毒副作用分类(1)直接毒性:指某种化学物质对人体组织或器官的直接损害作用。
(2)间接毒性:指某种化学物质通过改变人体生理功能而引起的损害作用。
2.常见毒副作用(1)直接毒性: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会对听力产生损害。
(2)间接毒性:如利尿剂会引起电解质紊乱。
四、病情特点原则在配伍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
例如,对于高血压病患者,应选择降压药物;对于糖尿病患者,应选择降血糖药物。
五、年龄性别原则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对药物有不同的反应。
在配伍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性别选择合适的药物。
六、用量原则1.剂量分类(1)最小有效剂量:指能够产生治疗效果的最小剂量。
(2)最大耐受剂量:指能够被患者耐受的最大剂量。
2.常见用量问题(1)过度使用:如过度使用镇静剂会导致昏迷。
药物配伍禁忌与相互作用

pH的改变:注射液pH值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不 适当的pH下,有些药物会产生沉淀或加速分解。 许多抗生素类药物在不同pH条件下其分解速度不 同。如乳糖酸红霉素在等渗氯化钠中(pH约6.45) 24小时分解3%,若在糖盐水中(pH约5.5)24小 时则分解32.5%。
输液本身pH是直接影响混合后pH的因素之一。 而各种输液有不同的pH值范围,而且所规定的pH 范围较大。例如葡萄糖注射液的pH规定为3.2~5.5, 如pH为3.2则与酸不稳定的抗生素配伍时会引起 分解失效的百分数较大。如青霉素G在pH值为4.5 的溶液中在4小时内损失10%,而在pH3.6时,1 小时即损失10%;4小时损失40%的效价。pH对 药物稳定性影响极大。
双向相互作用:两药互相影响,各自都兼具 “目标药”和“相互作用药”的性质
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药效增强或减弱 毒副作用增加或减轻 药物理化性质变化 出现始料不及的不良反应
有利于临床治疗的相互作用 不利于临床治疗的相互作用 两者兼有的相互作用
体内药物相互作用的特点
体内的药物相互作用远比体外隐蔽; 间隔较长时间用药引起的相互作用,更
药物配伍、相互作用与安全用药
冯春雷
提 要 • 一、药物配伍基础知识 • 二、西药注射剂配伍问题 • 三、中药注射剂配伍问题
•
目前,临床用药几乎不存在一次只用一种药 物的情况,合并用药的核心是增强药效,减少用 量以及不良反应,降低副作用。但随着多种药物 合用病例数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率也在迅速上 升,其中药物相互作用是药物不良反应和毒性反 应的重要原因。 • 近年来由于新药不断出现和临床治疗上的需 要,在输液中添加其他注射剂合并使用的机会日 益增多,几种注射剂合用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注 射剂的配伍变化问题也就显得更为突出。 • 因此,熟悉药物配伍、相互作用与安全用药对安 全用药更有指导意义。
联合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

吸收降低(%)
➢ 液态抗酸药: 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三硅酸镁
30
消胆胺(4~8g)
20~30
食物纤维(5~15)
15~20
活性炭(10g)
80
对氨水杨酸(8g/日)
20
新霉素(2~4g/日)
40
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2~6g/日)
20
三硅酸镁与地高辛合用,后者吸收降低99.5%;粉状碳酸镁使其降低15.2%。
生物利用度变化旳例子
• 氢氯噻嗪(DHCT) 三种100mg 胶囊剂:
• 1.与聚烯吡酮 (PVP)10000共同 沉淀;
• 2.只和(PVP)10000机械旳地混合; • 3. 药物不加赋形剂(PVP)10000; • 成果:三种 胶囊口服后旳排泄量
不同, 加入PVP10000 提升了氢 氯噻嗪旳生物利用度。
灭吐灵与普鲁本辛对地高辛旳影响?
(地高辛在肠道溶解度小而慢)
4.结合
金属离子 • 胃肠道内 ,
(Ca2+、Fe2+、Mg2+、Zn2+、Al3
+,) 可与药物形成不被吸收旳络合物 。——四环素类,
氟喹酮类
• 阴离子互换树脂考来烯胺——阿司匹林,保泰松,
洋地黄毒苷,地高辛,华法林,甲状腺素
• 活性炭,氢氧化镁,三硅酸镁——地高辛
• 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 解离部分少、脂溶性高,较易经过膜被吸收。 反之,则不易吸收。
• 抗酸药,抗胆碱药,H2受体阻断药,质子泵 克制药等,提升胃肠道PH值。
问题
抗酸药与阿司匹林(巴比妥类)同服,对后者 旳吸收有何影响? 服用酮康唑后,如服用抗酸药,抗胆碱药, H2受体阻断药,质子泵克制药等药,应间 隔2h,为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系 讲师 段京莉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指某一种药物的作用由于其他药物或化学物质的存 在而受到干扰,使该药的疗效发生变化或产生药物不良反应。作用受影响的药物称为目标药, 其它药物则为相互作用药,如两药互相影响,各自都兼具“目标药”和“相互作用药”的性 质,这种相互作用称为双向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虽然有多种表现,但其结果只有两种可 能,作用加强或作用减弱。临床多药合用时,应力求避免因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导致其中某药 的毒性加大或疗效降低,作到合并用药带来疗效提高或毒性减轻的良好效果。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有三种作用方式:药物在体外相互作用;药物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相互 作用;药物在药效学方面相互作用。
生配伍变化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2.1 输液的组成:常用的输液有 5%葡萄糖注射液,等渗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右旋糖酐注射液。转化糖注射液及各种含乳酸钠的制剂等,这些单糖、 盐、高分子化合物的溶液一般都比较稳定,常与注射液配伍。有些输液由于它的特殊性质, 而不适于某些注射液的配伍。如: 血液、甘露醇、静脉注射用脂肪油乳等。
2.3 注射液之间的相互作用:两种注射液混合后的药物浓度比与输混合者大,因而更容易出 问题。这方面的配伍变化,大部分是由于 pH 改变的影响。由于两种注射液的 pH 稳定范围 差较大,所以在混合容易产生配伍变化
2.4 影响配伍变化的其它因素: 2.4.1 配合量:配合量的多少影响到浓度,药物在一定浓度下才出现沉淀。如阿拉明注射液 与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注射液,在等渗氯化钠或 5%葡萄糖注射液中各为 100mg/L 时,观察 不到变化。但浓度为 300mg/L 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与 200mg/L 阿拉明时则出现沉淀。 2.4.2 反应时间:许多药物在溶液中的反应有时很慢,个别注射液混合数小时才出现沉淀, 所以在短时间内使用完是可以的。输液一般在 4 小时内应输完。如需要的量较大时,可分为 几次输入,每次重新配合,这样还可减少液被污染的机会。 2.4.3 温度:反应速度受温度影响很大,一般每升高 10℃反应速度增加 2~3 倍。所以如将粉 末或冻干的粉针剂制成贮备溶液时,此浓溶液应贮存于冷暗处,以防止因温度过高或时间过 长而变质。 2.4.4 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有些药物制成注射液须在安瓿内充填惰性气体(如N2等),以 防止药物被氧化。 2.4.5 光敏感性:有些药物对光是敏感的,如两性霉素 B、呋喃妥因钠、磺胺嘧啶钠、核黄 素,四环素等药物。两性霉素 B 的液体应以黑纸遮好,避免强光照射。 2.4.6 混合的顺序:有些药物混合时产生沉淀现象可用改变混合顺序的方法来克服。如有些 药物混合时可先稀释在混合,则不会析出沉淀。 2.4.7 成份的纯度:有些制剂在配伍时发生的异常现象,并不是由于成份本身而是由于原辅 料含有杂质所引起。此外注射剂中常常加有各种附加剂,如缓冲剂,助溶剂、抗氧剂等,它 们之间或它们与药物之间往往会发生反应而出现配伍变化。注射液中有极小一部分为油性溶 液混悬液,由于油水不相混溶,所以这些注射液与水性溶液配合伍后一般情况下得不到均匀 的分散体系,通常不宜配伍使用。
是指药物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使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质变化而失效。化学作用的产 生一般表现在产生沉淀、产生气体、爆炸或燃烧等现象上,但亦有许多药物的分解、取代、 聚合、加成等化学难以从外观看出来。
配伍禁忌往往是物理与化学的因素的相互影响而造成的,其结果也必然影响到疗效。
2 注射液的配伍变化: 目前药物治疗上广泛采用注射液给药而且常常多种注射液配伍在一起注射。注射液中产
的抗生素配伍时会引起分解失效的百分数较大。如青霉素 G 在 pH 值为 4.5 的溶液中在 4 小 时内损失 10%,而在 pH3.6 时,1 小时即损失 10%;4 小时损失 40%的效价。pH 对药物稳 定性影响极大。 2.2.3 缓冲容量: pH 是受注射中所含成份的缓冲能力决定的。有些输液中含有阴离子如乳 酸根等,它们有一定缓冲容量。在酸性溶液中沉淀的药物,在含有缓冲能力的弱酸溶液中常 会出现沉淀。如 5%硫喷妥钠 10ml 加入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500ml)中不产生变化,但加 入 5%葡萄糖或含乳酸盐的葡萄糖液中则析出沉淀。 2.2.4 离子作用:有些离子能加速某些药物的水解反应。如乳酸根离子能加速氯苄青霉素的 水解。 2.2.5 直接反应:某些药物可直接与输液中一种成份反应。如四环素与含钙盐的输液在中性 或碱性下,由于形成螯而合物而产生沉淀。 2.2.6 电解质的盐作用:例如两性霉素 B 在水中不溶,在强酸性及强碱性溶液中能溶解 (1mg/ml),本品的注射用水的溶液为胶体分散,只能加在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如果 在大量电解的输液中则能被电解质盐析出来,以致胶体粒子凝集而产生沉淀。 2.2.7 聚合反应:有些药物在溶液中可能形成聚合物。有人认为青霉素的变态反应与形成聚 合物有关。聚合物形成过程与时间及温度均有关。 2.2.8 药物与机体中某些成份的结合:某药物如青霉素与蛋白质能结合。这种结合可能会增 加变态反应,所以这种物质加入蛋白质类输液中使用是不妥当的。
2.2 输液与添加注射液间的相互作用: 2.2.1 溶媒组成的改变:注射剂有时为了有利于药物溶解、稳定而采用非水性溶媒如乙醇、 丙二醇甘油等。当这些非水性溶媒的注射剂加入输液(水溶液)中时,会由于溶媒组成的改 变而析出药物。 2.2.2 pH 的改变:注射液 pH 值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不适当的 pH 下,有些药物会产生沉淀 或加速分解。许多抗生素类药物不同 pH 条件下其分解速度颇不同。如乳糖酸红霉素在等渗 氯化钠中(pH 约 6.45)24 小时分解 3%,若在糖盐水中(pH 约 5.5)24 小时则分解 32.5%。 输液本身 pH 是直接影响混合后 pH 的因素之一。而各种输液有不同的 pH 值范围,而且所 规定的 pH 范围较大。例如葡萄糖注射液的 pH 规定为 3.2~5.5,如 pH 为 3.2 则与酸不稳定
一、药物在药剂学方面的相互作用(药物在体外相互作用) 药物在体外的相互作用指的是在患者用药之前,药物相互间发生作用,使药性发生变化。
1. 药物配伍禁忌 药物合用时由于制剂不合理,发生直接的物理化学反应,导致药性改变,即一般所称化
学配伍时发生了物理性质的改变,如果得不到符合要求的制剂则属于禁忌。物理配伍 变化一般属于外观上的变化,如出现混浊、沉淀、结晶等现象,如果条件改变还可能恢复制 剂的原来形式。 1.2 化学配伍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