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一、引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是他在隋末唐初的动荡时期所作。
在这首诗中,杜甫以深沉的情感和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当时战乱的残酷和百姓的疾苦。
本文将以这首诗为载体,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杜甫笔下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意。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和解读,我们将更加全面地理解杜甫对时代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丰富体验。
二、诗歌赏析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开篇就描绘了当时战争带来的恐惧和破坏。
官军收河南河北,表现了战乱蔓延的严重程度,其中的“收”字更是暗含了对百姓生活的侵害和破坏。
这种震撼人心的场景,直接触及人们内心深层的感受,让人不禁为受苦受难的百姓祈祷。
2. 万里天边愁霾黑诗人以“万里天边”形容战争的广泛和影响深远,而“愁霾黑”更是将心情的沉重与天空的阴暗相结合,表现了诗人对战争和百姓遭遇的深切忧虑。
这样的描述,更增加了诗歌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3. 古来万事东流水此句通过对古今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历史的循环和人生的无常。
东流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一切事物的变迁,再一次突显了人们对战乱的不安和对宿命的思考。
4. 苍苔如毯平铺地这句以平铺地面铺满苔藓的场景,描绘了自然的宁静和生命的顽强。
对比战乱的苦难,诗人似乎在寻找一线宁静和生机,这也是他对生活的一种向往和对人性的一种肯定。
三、主题解读1. 战乱之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宏大的题材揭示了当时战乱的残酷和百姓的疾苦。
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破坏和人心的伤害,唤起人们对战乱的深切反思。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引以为戒,珍惜和平,珍爱生活。
2. 人生苦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过对古今的对比,揭示了历史的循环和人生的无常。
这种人生的苦辣,不仅让人对战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使人思考生命的真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从苦难中感悟生命的真谛,珍惜眼前的幸福。
四、结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雄浑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战乱和人们的生活。
闻官军收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一、背景介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中原地区饱受战乱之苦。
公元763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地区,杜甫获悉此事,欣喜之余,写下这首诗篇。
诗中展现了杜甫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对战乱中受苦百姓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二、诗歌内容解析诗的开篇,“剑外忽传收蓟北”,展现了杜甫突然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好消息,心情激动。
接下来的“初闻涕泪满衣裳”,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受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安危的担忧。
第三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描绘了战乱结束后家庭生活的美好愿景。
最后一句“漫卷诗书喜欲狂”,则展现了杜甫对学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艺术特点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情感真挚:杜甫在诗中毫无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百姓的关爱之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2.结构紧凑:诗的四句分别描述了杜甫听到好消息时的激动、同情、美好愿景和热爱生活的心态,层次分明,紧密相连。
3.语言优美: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绘手法,如“剑外忽传收蓟北”、“却看妻子愁何在”等,语言简练、韵味悠长。
四、诗句欣赏与借鉴这首诗描绘了战乱结束后人们喜悦的心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欣赏和借鉴:1.情感表达:诗中杜甫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他对国家、百姓的关爱,我们可以学习他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2.结构布局:诗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布局手法,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条理。
3.语言运用:杜甫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手法,使诗句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我们可以学习这种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杜甫唐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杜甫唐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一首反映战争惨状的诗歌。
本文将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诗歌构思、诗歌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时代背景
杜甫的这首诗歌,反映的是唐末年间北方军阀混战的惨状。
唐朝末年,中原出现了多个割据势力,如河东李光地、河北朱全忠、陕西王建等,他们互相攻伐,导致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二、诗歌构思
本诗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描写开封城内百姓的惨状,下部分描写北方军阀争夺地盘的悲剧。
第一句“尺布斗粟米如山积”描绘了官府救灾物资的匮乏,民众生活贫困困苦。
第二句“遍地饥鸡野人肉”描绘了百姓饥荒的状况,顿使人想起《青囊经》里“饿殍遍野”的惨状。
第三、四句“何处不投石成河、千载谁堪百战雄”则表达了民众对于战争的厌恶和辛酸,反映出他们的深情厚爱和对于和平的渴望。
三、诗歌思想
本诗反映了杜甫的爱国思想和良知之声。
他深刻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反对军阀割据,追求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和谐。
本诗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千载谁堪百战雄”,强调了和平的重要性和战争的惨状。
总之,杜甫通过这首诗歌,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忧患和对和平的热爱。
本诗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杜甫人道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意思及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意思及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1,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2愁何在,漫卷3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一陽一向洛一陽一。
1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安史之乱的老巢。
2妻子:妻子和孩子。
3漫卷:一胡一乱卷起。
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
在剑外忽然听说唐军收复蓟北的消息,顿时百感一交一集、流下了激动得泪水。
回头再看看妻子儿女,所有的忧愁都烟消云散了。
一胡一乱收卷着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了,今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歌唱。
明媚春一光和我做伴,我终于可以启程还乡了。
应该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到了襄一陽一又奔向洛一陽一。
【急切之美】一听说河南河北被收复了,杜甫高兴的近乎发狂。
他平时一爱一惜的史书也乱卷一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一陽一向洛一陽一。
这是恨不能马上回到洛一陽一家乡去。
杜甫的诗总是给我们沉重、理一性一的感觉,唯有这一首特别的急切、张狂。
是什么让杜甫一时间没有了任何负担,那就是平定叛乱的好消息。
也许他除了能得到一个破损的家园之外,不会有什么意外的收获,但是大局平定下来了,这比什么都令他高兴啊。
【赏析】听到好消息的杜甫不仅要饮酒放歌,还要赶快回到家乡。
他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一陽一向洛一陽一”,一口气说出了四个地名,可见他平时心心念念的就是回家。
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时候,尽量少用“我太高兴了”“我很难过”这样的空话,像杜甫一样写出你的行为和你的想法,这样更加能突出感情的强烈。
【启示】这诗写的是听到安史之乱的主要部队被打败时,杜甫内心的激动心情。
杜甫内心担忧的不仅有妻子生活的来源,更有家国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幸福这些看起来与自己无关,其实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情。
正是因为他内心装着大国,他的文章才能大气、厚重。
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属于他的世界就有多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啊,那可真是杜甫诗作里超特别的一首呢。
你看啊,杜甫这个人,一直都在为国家操心,为百姓发愁。
他经历了太多的战乱和流离失所,心里头那股子苦啊,就像黄连一样。
可突然呢,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这消息就像一道亮光,一下子照进了他黑暗的生活。
诗的开头就特别抓人心,“剑外忽传收蓟北”,“忽传”这两个字用得妙极了。
就好像这消息是突然蹦出来的,毫无征兆。
杜甫当时肯定是又惊又喜,惊的是这消息来得太突然,喜的是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啊。
“初闻涕泪满衣裳”,你能想象到那个画面不?一个老头子,听到这个消息,眼泪鼻涕一下子就流出来了,把衣服都弄湿了。
这可不是什么软弱的表现,这是压抑了太久的情感一下子爆发出来了。
他心里头积攒的那些忧愁、那些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在这一刻都化成了激动的泪水。
再看“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他回头看看自己的老婆孩子,之前大家脸上都是满满的忧愁,现在呢,忧愁都不知道跑哪去了。
然后他就开始胡乱地卷起自己的诗书,高兴得都要发狂了。
这时候的杜甫啊,就像个孩子一样,哪还有平时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模样呢。
他就是一个纯粹的、为好消息而欣喜若狂的人。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白天要放声高歌,还要尽情喝酒,在美好的春光里,和青春作伴回家乡。
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那个阔别已久的故乡了。
这时候的杜甫,满脑子都是回家的喜悦,连路上的风景都想象得那么美好。
最后一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路线规划得明明白白的,就好像他马上就要出发了一样。
从巴峡一下子穿过巫峡,然后再到襄阳,最后向着洛阳奔去。
你看,这诗句里充满了一种急切的心情,就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这首诗啊,把杜甫的那种喜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听到消息的震惊落泪,到看到家人后的欢喜,再到想象回家途中的兴奋,每一个情绪的转变都特别自然。
它不仅仅是杜甫个人的喜悦,更是那个战乱年代里,所有渴望和平、渴望回归家园的人们的心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
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
”(指洛阳)。
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
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
襄阳:今属湖北。
译文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
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
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鉴赏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诗鉴赏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寓居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时所作。
这年正月,安史叛军头子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持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暂告结束,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当时携家带眷流落在梓州的杜甫,听到唐军的胜利消息,喜不自禁,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情
例子一:
在学校的历史课上,讲到安史之乱那段动荡岁月的时候。老师激情澎湃地讲道:“安史之乱让百姓苦不堪言啊,而当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初闻涕泪满衣裳’一样,这份胜利的消息对于久经战乱的人们来说是多么振奋人心啊。”同学们听了都深切体会到那种战争中的悲喜。
四、作者介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杜甫。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仕途坎坷,经历了安史之乱等动荡时期,饱尝流离之苦。他的诗作风格多样,早期作品展现了他的宏伟抱负,中后期更多的是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像《三吏》《三别》。但这首诗跳脱了他一贯沉郁顿挫的风格,展现了杜甫少有的欣喜若狂的一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情
一、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二、衍生注释:
1.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2.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3.涕泪:眼泪。
4.却看:回头看。
5.妻子:妻子和孩子。
6.漫卷:胡乱地卷起。
7.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三、赏析:
主题方面,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忽闻官军收复失地的喜讯后的极度喜悦之情。情感上那是相当炽热的。诗人听到这个消息时,先是“涕泪满衣裳”,这里的泪水包含着多年战乱后的压抑、痛苦以及突然听到喜讯的激动情绪。“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通过描写自己和家人的状态进一步强化这种喜悦,家人的愁云消散,自己高兴得胡乱收拾诗书。表现手法上,诗人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像“喜欲狂”直接把那种狂喜之情表达出来。同时还运用了想象,“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想象自己在白天纵情高歌饮酒,在美好的春光里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更是虚拟出了归乡的路线,把兴奋急切盼望回家的心情表露无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
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释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简析: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这首诗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四联全用对仗,而且全是工稳的对仗,这是古诗中少见的,他的律诗经常有八句全对的例子,而且诗义流畅通顺,毫无凝滞之感,这不是天才是什么?诗本来就有诗意美和形式美两种美感,李杜各占其中之一而已。
李白是写意高手,杜甫是工笔大家。
注释: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
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
”(指洛阳)。
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
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
襄阳:今属湖北。
译文: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一: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
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
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简析: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这首诗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四联全用对仗,而且全是工稳的对仗,这是古诗中少见的,他的律诗经常有八句全对的例子,而且诗义流畅通顺,毫无凝滞之感,这不是天才是什么?诗本来就有诗意美和形式美两种美感,李杜各占其中之一而已。
李白是写意高手,杜甫是工笔大家。
注释: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
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
” 洛阳)。
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
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
襄阳:今属湖北。
译文: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一: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 春作于梓州。
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
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翻译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家家阖户皆应战。
愁闻一夜发三川,胆落龙门泪满川。
当朝已过三十载,幸逢岁稔九华年。
欲写彭城应接处,先悲庐山谪仙颜。
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人人都赶去应战。
听说一夜间发动了三个军区,胆战心惊哭泣满脸。
我这朝代已经过去了三十年,幸遇到人丰收的九华年。
我想写彭城应接的情景,但我先要把因为庐山谪居而悲伤的感受倾诉出来。
此意应在当晚闻到消息后,对疆土上一片动荡的状态感慨万千。
作者以庐山谪仙颜自居,与中国境内的局势相比,深受其动荡动之于情的影响,苦涩的悲伤化为一泓感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化险为夷,心系国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标签唐诗三百首、思归、小学古诗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赏析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赏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咱们先来说说这诗的背景。
当时啊,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杜甫这位大诗人,一直忧国忧民,心里那个愁啊!突然,传来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好消息,这就好比黑暗中的一道亮光,让杜甫激动得不行。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杜甫在四川剑门关外,突然听到这个天大的喜讯,一时间,眼泪止不住地流,把衣裳都给打湿了。
这得多激动啊,那眼泪哗哗的,就好像我们突然中了大奖似的。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他转头看看妻子和孩子,之前的忧愁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大家高兴得手忙脚乱,胡乱地卷起诗书。
想象一下,家里人都兴奋得不行,书扔得这儿一本那儿一本。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大白天就开始放声高歌,还得痛痛快快地喝酒庆祝。
而且啊,正好趁着这大好春光,一起回老家去。
这心情,简直美翻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恨不得马上就出发,从巴峡穿过巫峡,再经过襄阳直奔洛阳。
那种归心似箭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最妙的地方,就是把杜甫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写得特别生动。
没有那种文绉绉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词句,全是实实在在的情感流露。
就像咱们普通人遇到特别高兴的事,那种激动、兴奋,根本藏不住。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外地工作,好久没回家了。
突然有一天,老板说给我放个长假,让我回家看看。
当时我那个心情啊,就跟杜甫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差不多。
我立马开始收拾东西,心里盘算着回家要吃妈妈做的红烧肉,要跟爸爸一起下棋。
那种迫不及待,真的是一刻都等不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杜甫在历经磨难后,迎来希望的那种狂喜。
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情感的宣泄。
闻官军收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名篇,描绘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军队收复失地的壮丽场面。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和赏析:
首先,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主题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个标题简洁明了,直接点出了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
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一一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官军收复失地则是人民心中的希望所在。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诗歌的结构。
全诗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一部分描述了作者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时的兴奋和感慨;第二部分则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衬托出官军收复失地的壮丽场面;第三部分则进一步强调了官军收复失地的重要性;最后,第四部分则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望和祝福。
在具体的内容方面,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感情色彩。
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这句话中,黄河被比作一条巨龙,而白云则是它的翅膀,形象地表现了黄河的雄浑和壮观。
又如“忽如一夜春风来”这句话中,春风则是带来生机和希望的象征,与前面描述的战争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外,诗歌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现力。
比如“官军收河南河北”这句话中,重复使用了“河南河北”,既突出了收复的范围之广,又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另外,“忽如一夜春风来”这句话中,使用了比喻手法将春风与希望联系起来,使整句话更加生动形象。
综上所述,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
它不仅描绘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军队收复失地的壮丽场面,还表达了人民对未来的期望和祝福。
同时,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其成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及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及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简析: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这首诗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四联全用对仗,而且全是工稳的对仗,这是古诗中少见的,他的律诗经常有八句全对的例子,而且诗义流畅通顺,毫无凝滞之感,这不是天才是什么?诗本来就有诗意美和形式美两种美感,李杜各占其中之一而已。
李白是写意高手,杜甫是工笔大家。
注释: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
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
”(指洛阳)。
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
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
襄阳:今属湖北。
译文: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1 诗的大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的大意是:在蜀中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刚听到时我情不自禁地热泪滚滚,湿透衣裳。
再回过头看妻子、儿女,他们往日的忧愁也不知飞到哪儿去了?胡乱地收拾起我的诗书高兴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放声高歌,开怀畅饮,这明媚的春天正是回家的好时光,回家的路线:从巴峡穿过长江的巫峡,顺便路过襄阳再北上去家乡洛阳。
2 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县)人。
唐代诗人,有“诗圣”之称。
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时期,也是杜甫的生活与创作的转折点,诗人报国之心的几遭挫败,又加上生活颠沛流离与贫苦,使杜甫逐渐走向人民,深刻地认识了社会现实。
这时期,他的诗歌从多角度地再现里了社会现实,充满突出的爱国思想和悲叹黎元之情,因此人们称他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作品被后世称为“诗史”。
它们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强烈的现实性。
最著名的当推揭露叛乱战争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组诗“三吏”“三别”。
其代表作品如《春望》《茅屋被秋风所破歌》《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在文学史上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时所作。
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月,唐王朝各路军由陕州(今河南陕县)向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叛军发动总攻,再度收复洛阳及河南道(今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部分郡县,十一月进军河北道(今河北省黄河以北),叛军薛嵩、张忠志相继投降。
次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各州郡全部为官军收复。
至此,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开始的延续了近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基本平息。
杜甫饱经忧患之后,突然听到这个捷报,惊喜欲狂,心中激荡,难以自抑,狂喜之余,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他的“生平第一首快诗”。
初中语文文言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与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
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
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
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
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翻译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翻译赏析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 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111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流寓梓州时所作,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全诗情感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首联写初闻喜讯的惊喜。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消息来得突然,“初闻”则承接这突然而来的消息,反映了诗人多年来的愿望终于实现,不禁喜极而泣。
颔联以转作承,通过“却看”和“漫卷”两个动作,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却看妻子愁何在”,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反映出诗人一家在战乱中饱受的苦难,如今终于可以解脱。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这一“狂”字,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兴奋。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设想还乡的情景,白日里放声高歌,开怀畅饮,趁着春天的美好时光,与妻儿一同还乡。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喜悦,“放歌”“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想象自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经过襄阳,直奔洛阳。
这四个地名,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串联起来,营造出一种疾速飞驰的氛围,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情。
整首诗语言明快爽朗,节奏轻快,情真意切,毫无半点修饰,是诗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12 诗歌背景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也历经流离失所。
当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传来,长期漂泊在外、渴望安定的杜甫,自然欣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
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后代诗论家都
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