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导学案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导学案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导学案

页眉内容

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1课时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知识目标:(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的创新;(2)懂得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2.能力目标:(1)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2)培养收集、加工、整理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激发学生在各个领域勇于创新的热情。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①。

2.②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③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④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⑤的发展。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⑥的繁荣。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⑦,解放和发展⑧,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⑨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文化创新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3.文化创新的意义

一、中国作家协会经常组织作家到基层采风。作家们通过自己的文字生动记录了基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生活,创作出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文章。

请你谈谈作家进行文学采风活动的原因。

二、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中宣部、中央外宣办、中国记协等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目前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

你觉得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地位如何?当代文化工作者如何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这是因为( )。

①没有社会实践就没有文化创新②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④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篇清代诗人赵翼的《论诗》道出了文化发展的规律——不断创新,永无止境。对文化创新,我们应该这样认识( )。

①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③对文化的传承就是文化创新

④只有在否定传统的基础上才有文化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黄梅戏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使自己逐渐完善起来而成为一个名剧。这说明( )。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④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3.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我们把文化创新比作一渠清水,那么它的源头就是( )。

A.社会实践

B.传统文化的积累

C.创造者的灵感

D.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4.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创新;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这是强调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

A.源泉

B.动力

C.目的

D.标准

5.只有深入生活,投身火热的当代生活实践,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怀百姓情感,写百姓生活,呐喊时代的强音,把高尚的思想境界、健康的人生追求、美好的艺术情趣传递给人民,才能真正塑造出感人至深的鲜活艺术形象。这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②文化创新决定着社会实践的发展③人民群众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④文化创新必须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时尚胶底鞋品牌。在20世纪70年代,回力鞋几乎就是运动休闲鞋类的唯一象征。到了80年代,拥有一双回力鞋在青少年中已经是相当牛的潮人标志。然而好景不长,后来,再提到“回力”,人们往往把它跟农民工阶层联系在一起,因为它便宜、耐穿,而不再是高端品牌。

近年来,“回力”审视自身运作模式,牢牢抓住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历史机遇,及时调整品牌战略定位;积极吸取国内外品牌运作公司经验,努力打造具有自身内涵的核心竞争品牌,从贸易型向品牌服务型转变。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增幅分别达40%以上和70%以上,净资产收益率达50%左右,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销售额的开门红,也取得了新回力企业历史的突破性发展。

回力,一路走来,锐意进取,创新求变,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是一种战胜困难的力量。这正是回力企业精神的真实写照。老品牌,是我们的资本。但如果只有“老面孔”,那终将被淘汰,被湮没。唯有创新,产品有新面孔,品牌有新形象,企业才能有新发展。

(1)从“回力”抓住历史机遇的发展历程中,你能够体会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吗?

(2)通过“回力精神”的真实写照,你能够感受到创新的巨大作用吗?

答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1课时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知识体系梳理

①文化创新②社会实践③社会实践④生机与活力⑤社会实践⑥民族文化⑦创新⑧文化生产力⑨人民群众

基础学习交流

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起什么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2.怎样理解文化创新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1)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2)文化创新的要求。文化创新必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3.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重点难点探究

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家就不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因此,广大作家应经常深入基层进行采风,立足社会实践,充分吸收社会提供的营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进取,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思维拓展应用

B ①④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的表现,不是其原因。

基础智能检测

1.A 文化创新是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超越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过程,没有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就不叫创新,也就不会有文化的发展,因此①②正确。文化传承过程中包含着文化创新,因为文化的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把文化传承等同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基础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而不是全盘否定。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超越和创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也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因此③④错误。故选A。

2.D “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既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又说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①③符合题意;题干没有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没有强调文化创新的作用,故排除②④。

3.A 从文化创新的本原看,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故选A。D错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4.B 题干一是从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来看,二是从社会实践提供的条件来看,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5.D 深入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这体现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必须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①④符合题意。推动实践发展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③错误。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②错误。故选D。

全新视角拓展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因此,回力抓住历史机遇,立足社会实践,才会有新时代“回力精神”的写照。

(2)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回力精神的创新不仅使回力取得了历史的突破性发展,也为我国的民族企业发展上了生动的一课。

7.《散文诗二首》导学案

《散文诗二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反复朗诵,感受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2. 把握散文诗的思想感情。 3. 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 自主学习 1. 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积累。 (1 )作家简介 泰戈尔(1861年一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 义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新月集》、《文明的危机》等。 冰心(1900年10月5 日- 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1]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 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并蒂()匿 ()笑祷()告菡萏() 徘徊()荫()蔽攲()斜姊()妹 罗摩()衍()那分歧() 2?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填空。 泰戈尔(1861 —1941) , ________ 、文学家,1913年获__________ 奖,著有诗集《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等。 《荷叶?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 ___________ ,原名 _______ ,选自_________ 。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________ 、 _________ 等。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语气。听读课文朗诵。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金色花》 1 ?《金色花》中的孩子与母亲嬉戏,表现了孩子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2?《金色花》结尾写道:“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句话是如何体现母爱的?

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高一语文《诗经》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六义”及现实主义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学习重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采薇》中“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2.诗经“六义”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周南、召南、邶、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 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①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敷陈”指叙事,“直言”指照直说。 ②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③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3.关于诵读节奏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意切分。 二、赏析《氓》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正字音。 氓.()蚩蚩 ..()愆.期()将.子无怒()垝垣 ..()尔筮.() 咎.言()犹可说.也()陨.()于嗟 ..()汤.汤() 自我徂.尔()罔.极()渐.车帷裳.()夙.兴夜寐()靡.室劳矣() 咥.其笑矣()隰.则有泮() 2.理顺思路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划分文章结构。 (二)合作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 ①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②分析氓的人物形象。

诗两首导学案修订版

诗两首导学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诗两首》导学案 雨巷 【学习目标】 1.能说出重点文学常识; 2.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体会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3.分析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重点把握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 4.反复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前自学】 预习指要 1.初读课文,利用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再读课文,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诵读,力争背诵; 3.阅读下面的文学常识并记住重点; 4.知道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概念; 5.完成下面的检测题,有余力的同学可思考探究题。 知识链接 文学常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望舒是他给自己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而潇洒。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相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表现手法简介: 1.象征:拿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作技法。 2.重叠:相同的字、词、句,在诗中重叠地出现,叫作重叠。 3.反复:用相同的字、词、句、段,重复的出现在诗中,叫作反复。 预习检测 1.看拼音写汉字 huáng wǎn chóu liáo 彷( ) 凄( ) ( )怅寂( ) huáng wǎn tì liáo 惊( ) ( )惜 ( )傥 ( )廓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彳亍 ..:( ) 颓圮.:( ) 【课堂诵读】听录音——自由朗读——范读(个人或小组)——点评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现感情基调。 【课堂探究】

24、《诗经》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24 、《诗经》两首 时间:年月日总课时序号:主备人:授课人:课型:新授课 1、《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2、“风”“雅”“颂”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3、“赋、比、兴”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八年级语文下册 诗经二首 导学案

《诗经》二首 1、《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2、“风”“雅”“颂”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3、“赋、比、兴”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交流点拨】第一节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三节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四、五节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3、《关雎》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家住平原》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上《家住平原》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介绍了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来热带的总和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家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田径赛样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长,同时也使人口密度不断上升,给农业生产,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并祈求神灵的保佑,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这实际上体现了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因此,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明确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们和生活的基础,但同时人们又都在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2、课程标准 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出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 通过对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 能运用所学方法,剖析教师提供的或自己搜集的新案例,确产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之处: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平原地区的生活特色。 3、教学方法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类型。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应对学生的状况有所了解。考虑到有些地区的学生对裟的生产及所需条件可能不是十分清楚,为此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把一个真实、全面、生动、具体的事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来弥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生少联系不够的缺陷,同时也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方法选用上,用自然导入法来联系实际,激发兴趣,还应把讲述法、问答法、谈论法等结合起来,交替使用,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可穿插模拟游戏的方法。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西双版纳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的木屋、的四合院、蒙古包、江南的瓦房等民居图片,湄南河平原的位置图,有关农民播种、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所付出劳动的录像片段,“粮食丰收”的录像片段,湄南河风光图片,泰国“春耕礼”的录像片 学生准备;课前去了解水稻生产的过程和条件,了解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 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通过播放我国民居图片,让学生分析不 同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的民居特色 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社会情景, 巧妙地将社会需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 要,调动其学习热情,使用权其积极参 与 1、提出设问:我国水稻的主要生产区 集中在哪里?全世界水稻的主要生产区 促成学生思考

散文诗二首第二课时学案导学案教学案

夏津实验中学课型:新授主备人:韩明坤审核人:班级:姓名:日期:序号:() 7散文诗二首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重难点: 3.知识链接: 冰心(1900-1999), 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 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二)自主探究 A.基础扫描 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花瑞: 莲蓬: 烦闷: 菡萏: 亭亭: 适意: 徘徊: 遮拦: 荫蔽: B.探究文本。 1.找出文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心灵感受? 2.“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为什么会深深的受了感动,是我看到了什么?还 是想到什么? 3.课文重点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作者的心情有没有变化?请找出变化过程。 4.重点研读最后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 “心中的雨点”指什么? (2)如何理解“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3)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三、训练达标 任务要求:在规定时间独立完成,书写认真,专心做题。 ⒈《荷叶母亲》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诗人、女作家(),原名(),该诗人的代表作还有《》、《》等。 ⒉文字游戏:请你试一试,完成由“房子”和“茶”,“月亮”和“花”的联想。 房子→(),(主人)→(),()→茶 月亮→(),(太阳)→(),(大地)→(),(花园)→花 ⒊吐漏心声 例子: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蔽天空下的荫蔽。 母亲啊,你是_____,我是_____,______除了你,________。 母亲,你是_____,我是_____,_______除了你_______。 反思:

《诗经二首》学案

课题:12《诗经二首》学案 (第一课时) 姓名 学号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本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体会本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检查预习】 1.朗读诗歌,圈点诗歌的生字词。 雎鸠( ) 窈窕( ) 逑( ) 荇( ) 寤寐( ) 芼( )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①关关: ②洲: ③窈窕: ④逑: ⑤寤寐:。 ⑥思服: ⑦悠哉悠哉: ⑧芼: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 ) ②钟鼓乐.之( ) (3)古今异义。 左右流. 之 古义: 今义: 3.《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本来只称《 》,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 的诗歌305篇,也称“ ”。 《诗经》分为 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 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 为主;“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 为主,共40篇。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达,很少有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 ”。 “赋”: 的意思。 【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3.全诗共三个小节,每小节讲的内容是什么?4.《关雎》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作业布置】 预习第二课时学案;背诵课文及重点字词。 课题:12《诗经二首》学案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学号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本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体会本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检查预习】 1.朗诵诗歌,圈点诗歌中的生字词。 蒹葭( ) 溯洄( ) 晞( ) 湄( )跻( ) 坻( ) 涘( ) 沚( ) 2.解释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1)重点词语。 ①蒹葭:②苍苍: ③溯洄:④溯游: ⑤晞:⑥阻: ⑦跻:⑧采采:

人教版七年级上《散文诗两首》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散文诗两首》导学案 《散文诗两首》导学案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诗文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把握诗文感情。 2、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 感染。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品味诗歌语言,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2、把握诗文感情基调,通过诵读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妈妈的吻》,创设教学情境。)我们课前 听的这首歌是流行于我少年时代的一首歌曲, 20 多年后的今天,听起来依然很动人。你能听出歌中蕴涵的 感情吗?(学生回答) 歌曲既唱出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更唱出了儿女对母 亲的深情的倾诉,这种真切的母子深情不会因为时空流转而

改变,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散文诗两首》,接受一次更美的亲情洗礼吧! 二、明确学习内容:师生同学《金色花》,学生自主学习《荷叶母亲》。 三、学习《金色花》 (一)整体感知 读一读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散文诗,并思考感情基调。 2、勾画字词,查助学资料解决。 、” 、” 说一说 说说透过精美的语言文字所看到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概 括明确文章描绘的五幅画面。 (二)精读课文 1、朗读活动一:读出人物形象。议一议: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人物的言行中感受人物形象,然后说说读出一个怎样的妈妈和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朗读之后探究人物形象,以 “我读出了一个的妈妈(孩子),你看(听)”的形式说话。 (结合文章的具体情景和相关语句进行说明) 2、朗读活 动二:读出诗歌情感。

3.1.1稻作文化的印记的教学设计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湄公河平原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水稻是喜高温多雨的农作物,因此了解湄公河平原的区域位置对获知其具备特天独厚的稻作生产自然条件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水稻生产又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形成当地鲜明的人文景观,烙印着独特的稻作文化印记。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当地自然景观、感受纷呈人文景观基础上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关注人地关系和因地制宜的意识。 七年级同学好奇心强,形象思维较好,在授课的过程中进行情景的设置有利于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由于该学科初一以地理知识为主,而同学刚开始接触、缺乏生活经验,所学知识主要来自课本。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重视利用和充分挖掘已有图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进行分析。考虑到农村的学生对水稻生产比较熟悉,可充分给予信心和引导,鼓励学生在运用基本地理技能解读图片有效信息的同时联系实际进行思维的拓展延伸。 二、学教目标 1.阅读位置图和地形图,描述湄公河平原的区域位置。 2. 从地形图、气候特征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的特点,感受其得天独厚的水稻生产条件。 3.描述和感悟水稻生产情况,分析湄公河平原稻作生产特点。 4.了解湄公河平原聚落景观和社会生活特色,感悟人文景观与地域环境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5.学以致用,结合新案例剖析,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三、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地图、图表分析湄公河平原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及稻作文化印记。 2.教学难点:解析湄公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第一人称,情景化教学自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同时结合讲述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授。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堂导学单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庖丁解牛》导学案(含答案)-最新教学文档

《庖丁解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庄子寓言的本意; 3.欣赏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2.理解庄子寓言的本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人论世 1.庄子其人 庄子,名,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为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三部分。一般认为“”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2.写作背景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生之道。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3.文体知识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大多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结构简单,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中国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内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二、疏通文意 1.诵读全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庖.( )丁所踦.( ) 砉.( )然騞.( )然 大郤.( ) 大窾.(. ) 肯綮.( ) 大车瓜.( ) 发硎.( ) 怵.( )然讠桀.( )然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并标记疑难。(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2)良.庖岁更刀,割也()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4)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5)膝之所踦.() (6)新发于硎.()

诗经两首导学案 (1)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编号:gswhywbx2----04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2 《诗经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王安章审核人:聂文嘉编制时间:2016年11月24日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重点难点 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学习方法 诵读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的 新诗,可谓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而《诗经》中的作品,以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涵,新颖而独特的艺术形式,真挚充沛的感情,淳朴自然的风格,多种多样的手法,生动 优美的语言,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辉煌。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 品一品这遥远的绝响。 二、知识链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 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共40篇。

《诗经》大多数作品是作者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具体逼真的表现,很少有 幻想、夸张的内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赋:铺陈直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语言生动传神,并时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三、自主学习 1、诵读诗歌,疏通词句。 2、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并准确地朗读诗歌。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 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四言诗的节奏,是 “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 等三个节拍。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3、概括两首诗每章的内容。 (1)《氓》: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五章,补 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2)《采薇》: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 思归之情。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 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 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 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第六章, 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 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 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 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四、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1) 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 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 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 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5) 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6) 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反思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反思 《稻作文化的印记》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第一课时部分,课文以东南亚地区湄公河平原为例,通过对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分析,让学生感受该地的地理特征,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去阅读地形图和气温降水图,学会去描述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 本课的重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但是又因为这是学生正式第一次接触地形图,并用自己的话去描述该地的自然环境,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步骤,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重点教授给学生一种读图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本课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就是让学生理解并接受“因地制宜”和“人地和谐”的理念,这一理念实际上是贯穿整堂课的。教师在教授时,要做到依据和结论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通过事实依据,得出结论。 本节课我以丽丽的旅行见闻为线索,从丽丽的旅行地、到她的见闻,从而引出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水稻生产、自然环境及当地的人文特色。这样的设计,使得整堂课更加有完整性和连贯性,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在分析地形图和气温降水图上花了较长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共同完成对图表的解析,突出重难点。总体而言,本节课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1.在水稻的种植特点中,我没有着重分析水稻生产的特点,以及水稻种植对当地人们人际关系的影响,突出“精耕细作、人工劳动”这样的特点,为下节课与美国机械化大生产做对比打下基础;2.在分析水稻生产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时,稍显混乱,没有对水稻生产时怎样影响到人们生活的进行分析;3.在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我没有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所谓人地和谐、所谓因地制宜,应该是学生自己在总结的时候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多进行反思和改正,争取更优质的课堂和自身更大的进步。

(暑假一日一练)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 散文诗二首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7* 散文诗二首 金色花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2.理解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抓住诗歌的意象赏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情感目标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重难点) 教师活动 1.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 2.指导学生阅读知识卡片,补充介绍背景资料。查阅字典,标注生字。 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散文诗《金色花》来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吧!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 【目标导学一知识卡片】 1.文体简介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3.搜集资料整合,介绍泰戈尔和散文诗等知识。 4.学生结合教师提示,体悟本诗的朗读技巧。 5.朗读感悟。 方法指导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与情感。 (1)循序渐进。在朗读教学中绝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2)把握基调。指导学生朗读,把握诗歌大意及朗读基调,为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3)体验情感。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深入地理解。 (4)教学中可以采用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声轮读的方法,读出诗的气韵。 6.指导小组交流,适时点拨,解决疑难。组织全班交流,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2.作者简介 泰戈尔,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 3.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嗅.(x iù)花瓣.(bàn)罗摩衍 ..那(mó yǎn) 匿.笑(nì) 祷.告(dǎo) 沐浴 ..(mù yù) 4.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偷偷地笑。匿,隐藏。 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洗澡。比喻受润泽或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目标导学三阅读感知】 5.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6.这首诗表现了什么? 写孩子与妈妈的三次嬉戏,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情。

诗经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六义”及现实主义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学习重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采薇》中“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首创的比兴艺术手法和写实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2.诗经“六义”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周南、召南、邶、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 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①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敷陈”指叙事,“直言”指照直说。 ②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 ③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 3.关于诵读节奏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郭沫若说,节奏是诗歌的生命。节奏又叫节拍、音步、音尺、音节、顿,在诗歌中是由可以较量的语音单位在一定时值中有规律地重复形成的。四言诗的节奏,是“二二”节拍,读诗要读出句内的小停顿。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等三个节拍。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意切分。 二、赏析《氓》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正字音。 氓.()蚩蚩 ..()愆.期()将.子无怒()垝垣 ..()尔筮.() 咎.言()犹可说.也()陨.()于嗟 ..()汤.汤() 自我徂.尔()罔.极()渐.车帷裳.()夙.兴夜寐()靡.室劳矣() 咥.其笑矣()隰.则有泮() 2.理顺思路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划分文章结构。

散文诗二首(金色花、荷叶·母亲)导学案 (5)(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

散文诗二首(《金色花》《荷叶·母亲》)导学案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句中蕴含的情感。(重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难点) 3.感悟世间至爱亲情。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A.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诗歌《暮歌》、《晨歌》、《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文学家。著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儿童文学集《小桔灯》等。 C.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匿.(nì)笑沐.( mù )浴祷.( dǎo )告叠.( dié )成倘.( tǎng )若 菡萏 ..(yìn bì)3.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 hàn ) ( dàn ) 欹.( qī )斜花瓣.( bàn ) 荫蔽 (1)匿笑:偷偷地笑。(2)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3)并蒂:指两朵(及以上)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4)花瑞:花带来好预兆。 (5)慈怜:慈爱怜惜。(6)荫蔽:遮蔽;隐蔽。 4.《金色花》和《荷叶母亲》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共同点? 赞美母爱的伟大与神圣。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组评分()【课堂探究】 (一)《金色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语句中蕴含的情感。 例句:(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2.读后思考。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金色花是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金色花在印度人心目中象征着纯洁,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表现出了孩子对母亲最天真,纯洁,无私的爱。 (2)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当妈妈的时候,我就”说一说。

【2020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诗经二首》学案设计附答案

第三单元 12《诗经》二首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一、资料汇总,积累新知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原本称《》,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孔子将《》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之一,才称为《》。该书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传统的源头。 2.《诗经》中的诗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雅”分大雅与小雅,是;“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 二、初读感知,把握内容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雎鸠..()窈窕..()好逑. ()荇.菜()寤寐..()芼.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君子好逑. ()(2)在河之洲. ()(3)寤寐思服.. ()(4)左右芼.之()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三、研读品味,合作探究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那么,《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2.雎鸠鸟是古代离爱情最近的鸟,在雎鸠的关关之声中,我们的男主人公和窈窕淑女之间在发生着怎样的故事? 3.诗歌中的这位男子,在追慕女子的过程中,感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4.请从语言、人物形象、情感、意境等角度赏析《关雎》之美。 四、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请用诗意的文字描述诗歌画面,再现诗歌意境。 第2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加点的字音。 蒹葭..()溯洄..()湄. ()涘.()沚.()跻. ()2.根据语境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所谓伊人.. ()(2)溯洄.. 从之()(3)宛. 在水中央() (4)道阻. 且长()(5)白露未已.. ()(6)宛在水中沚.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4.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