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文化的印记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源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中的第一子目“稻作文化的印记”。

课程内容包括:1. 水稻种植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国古代先民如何最早驯化水稻,以及水稻种植技术在古代的发展和传播。

2. 稻作文化的影响:探讨水稻种植对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

3. 古代水利工程:分析如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在提高水稻产量和保障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学生已学习过中国古代农业的知识,本节课将加深学生对古代农业技术的了解。

- 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够将水稻种植与古代文明进步联系起来,形成系统认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史实实证核心素养,通过分析稻作文化的印记,使学生能够:1. 运用史料实证,理解水稻种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 运用时空观念,认识水稻种植对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3. 运用历史解释,理解古代水利工程在水稻种植中的重要作用。

4. 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水稻种植技术的差异及其原因。

5. 提升沟通与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究稻作文化的历史意义。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水稻种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 古代水利工程在水稻种植中的重要作用。

3. 稻作文化对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难点:1. 水稻种植技术在古代的发展和传播的原因和过程。

2. 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技术和背后的智慧。

3. 稻作文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的深入理解。

解决办法:1.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物模型,生动展示水稻种植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水利工程遗址或通过视频介绍,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3.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稻作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材,以便于学生能够跟随老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和复习。

《稻作文化的印记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稻作文化的印记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稻作文化的印记》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稻作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性。

2. 掌握稻作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3. 理解稻作文化对中国农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二、导学内容1. 稻作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2. 稻作文化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3. 稻作文化对中国农业和社会的影响。

4. 稻作文化的传承与珍爱。

三、导学过程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稻田美景、稻作文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稻作文化的好奇和兴趣。

2. 导入主题介绍稻作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稻作文化是指以稻作为主要农作物的农业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3. 进修历史渊源讲解稻作文化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从史前时期的采集野生稻到农耕稻作的发展演变,引导学生了解稻作文化在中国农业史上的重要塞位。

4. 探讨影响讨论稻作文化对中国农业和社会的影响,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进社会经济发展、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稻作文化的重要性。

5. 强调传承珍爱强调稻作文化的传承与珍爱意义,呼吁学生珍惜传统文化遗产,积极参与稻作文化的传承和珍爱工作。

四、导学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稻作文化的短文,包括定义、特点、历史渊源、影响和传承珍爱等内容。

2. 制作一份展板或PPT,展示稻作文化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3. 收集稻作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音乐或影视作品,进行欣赏和分享。

五、评判方式1. 学生作业的完成度和质量。

2. 学生在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3. 学生对稻作文化的理解和态度的改变。

六、拓展延伸1. 组织参观稻田、稻作文化展览或农耕体验活动。

2. 鼓励学生开展稻作文化传承与珍爱的实践活动,如义务参与农耕劳动或志愿者效劳等。

3. 邀请专家学者或农业工作者进行讲座或交流,深入探讨稻作文化的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置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稻作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爱认识,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稻作文化的印记的教学设计

《稻作文化的印记的教学设计

《稻作文化的印记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稻作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了解稻作文化的意义。

2. 了解稻作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掌握稻作文化的相关知识,如稻作的分类、种植技术和相关的祭祀活动等。

4. 具备对稻作文化进行简单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了解稻作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三、教学方法2. 讨论法: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对稻作文化的感受、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稻作文化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稻作文化的知识和技能。

4. 实践教学法:通过参观稻田、参加稻作文化活动等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稻作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1)教师起身示范,拿出一把稻草,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当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正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稻作文化。

2.讲解(1)通过资料和图片,向学生讲解稻作文化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了解和掌握稻作文化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稻作文化的意义和地位(1)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稻作文化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稻作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之间交流,让学生尝试回答以下问题:稻作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意义是什么?第三节稻作文化的相关知识(1)教师通过展示稻穗和稻谷,让学生尝试识别并鉴赏。

2.实践第四节稻作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2)引导学生认识到稻作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对稻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讨论(1)通过组织讨论、小组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稻作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自我评价:通过给学生提供课堂笔记和作业等形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2. 互评评价: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观察、评价,帮助学生自我评价和提高分析能力。

3. 教师评价:通过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动作、表现、思考和互动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成果进行评价。

稻作文化的印记

稻作文化的印记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课程标准]2-5.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7.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材分析]《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介绍了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

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农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这样一方面促进当地人口的增长,同时也使人口密度不断上升,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

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并祈求神灵的保佑,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

这实际上体现了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因此,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明确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但同时又都在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教学目标][1]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出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

[2]通过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3]能运用所学方法,剖析教师提供的或自己搜集的新案例,确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之处: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平原地区的生活特色。

[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类型。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应对学生的状况有所了解。

七上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

七上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了解湄南河平原能满足水稻种植的自然环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图片和相关资料,理解水稻生产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会理解、尊重并欣赏各个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教材分析】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为生产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来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

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农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为了满足对粮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不来的威胁,并祈求神灵的保佑,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

【教学重难点】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片断。

师:在刚才的视频中,讲到水稻是南方人的主食,除了水稻,那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主食?生:小麦、玉米、青棵······师: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水稻会成为我们南方主要的粮食,而不是小麦、玉米、青棵等其他农作物呢?这跟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息息相关的。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劳动人民这种因地制宜的智慧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来。

那么,水稻生长需要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呢?今天,我们就以湄南河平原为例,共同来探讨一下水稻生产需要怎样的自然环境,以及水稻生产对当地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探究一水稻为什么会成为湄南河平原的主要农作物?环节一:展示亚洲地图,让学生找出中南半岛,并结合教材图4-1,说明湄南河平原的位置。

学生:在图上指出,明确大概位置。

【老师总结】湄南河平原位于中南半岛中南部、湄南河中下游环节二: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水稻会成为湄南河平原的主要农作物?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段,总结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

稻作文化的印记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稻作文化的印记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小朋友们,今天咱们要来一起学习特别有趣的稻作文化!咱们先从一个小故事开始。

有个小朋友叫小明,他家住在农村,每年都会跟着爸爸妈妈一起种水稻。

春天的时候,他们把小小的稻种撒进田里,就像播下了希望的小种子。

然后呢,天天盼着它们长大。

等到水稻慢慢长高了,就像一排排整齐的小士兵。

这时候,可不能偷懒,得给它们除草、施肥、浇水。

夏天来了,水稻变得绿油油的,风吹过来,稻穗摇摇晃晃,好像在跟大家打招呼。

到了秋天,水稻成熟啦,金黄黄的一片。

大家拿着镰刀,弯着腰,开心地收割。

这就是稻作文化的一部分哦,从播种到收获,每一步都充满了汗水和期待。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大米是从哪里来的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稻作文化的奇妙世界。

我先给你们讲个好玩的事儿。

有一次,老师去农村,看到农民伯伯在水田里插秧。

他们弯着腰,一棵一棵地把秧苗插进泥土里,汗水不停地流。

我问伯伯累不累,伯伯笑着说,不累,看着这些秧苗长大,心里高兴着呢!水稻长大的过程可不容易,要经过好多阶段。

一开始是小小的芽儿,然后慢慢长出叶子,再后来结出稻穗。

就像你们一样,一点点长大。

咱们还可以一起做个小游戏,假装自己是小水稻,体验一下成长的过程。

大家一起唱一首关于水稻的儿歌。

怎么样,小朋友们,是不是很期待呀?《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反思》小朋友们学完稻作文化这课,我也好好想了想。

一开始,我给小朋友们讲水稻的故事,看到他们眼睛睁得大大的,听得可认真啦,我心里特别高兴。

不过,在让大家画水稻生长过程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好像不太清楚,我应该再多讲几遍,或者找些更清楚的图片给他们看。

做游戏的时候,小朋友们都特别兴奋,可有点太闹了,下次得提前定好规则,让大家既能玩得开心,又能学到东西。

总的来说,这次教学让小朋友们对稻作文化有了初步了解,但我还得继续努力,让课程更有趣,小朋友们能学得更好。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反思》教小朋友们稻作文化这课结束啦,我有不少感受。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应能掌握稻作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稻作文化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分析稻作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稻作文化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分析课本中的插图、文献资料,提高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实证能力;通过解读古代稻作农业的发展及其影响,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同时,通过了解稻作文化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特点,增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4)古代稻作农业经济的繁荣:介绍了古代稻作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以及稻作农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
(5)稻作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关联:探讨了稻作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关联,如江浙一带的鱼米之乡、广东的基塘农业等。
2.拓展建议:
(1)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查和研究稻作文化与民间习俗的关系,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答案:古代稻作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包括:水稻品种的改良、耕作制度的创新、灌溉技术的改进等。对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繁荣、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等。
3. 题型:讨论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教材,讨论稻作文化与民间习俗的关系,并以具体案例说明。
答案:稻作文化与民间习俗的关系表现在:许多民间习俗与稻作文化密切相关,如赛龙舟、吃粽子等。具体案例包括:赛龙舟起源于庆祝水稻丰收,吃粽子源于祭祀祖先和祈求丰收等。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我对学生的反应感到满意,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并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这表明他们对稻作文化的兴趣很浓,也说明我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做得不错。

七年级历史上册《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掌握江南地区成为我国水稻主要产区的原因,认识稻作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稻作文化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稻作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江南地区成为我国水稻主要产区的原因。

难点:稻作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询问学生对农业发展的认识,从而引出本课主题《稻作文化的印记》。

2. 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关于稻作文化的发展历程的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稻作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3. 课堂讲解:讲解江南地区成为我国水稻主要产区的原因,分析稻作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稻作文化在各个时期的特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稻作文化发展历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江南地区成为我国水稻主要产区的原因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稻作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2. 资料:关于稻作文化的发展历程、江南地区成为我国水稻主要产区的原因的资料。

3. 课件:制作与本课主题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4. 视频:关于稻作文化的宣传片或纪录片,增强学生对稻作文化的认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稻作文化的发展历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江南地区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稻作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稻作文化的相关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教学环节:1.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回顾稻作文化的发展历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稻作文化的印记

稻作文化的印记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公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兴趣导入、激发热情1、猜谜语:黄布袋,包银珠,秋天一到满地铺.打一农作物。

(让学生猜一猜)让学生说一说,水稻的生产需要怎样的自然环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介绍)设计意图: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应该谈得上很适合。

利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悬念。

同时也调查学情的好时机,以利于下一个环节的顺利开展。

第二个环节:了解湄公河平原1、引出湄公河平原①展示正宗泰国香米师介绍:市场上大米的种类很多,有一种米以其优良的品质享誉全世界,这就是泰国香米,甘香软猾,粒粒精选泰国香米产自湄公河平原。

那湄南公平原的位置在哪里呢?2、在地图上获取信息①展示世界地形图(表示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引导学生读图,确认湄公河的位置。

(位于亚州东南部的中南半岛)②出示湄公河地形图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湄公河平原地跨的主要国家。

(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观察湄公河平原的海拔有什么特点?湄公河的流向。

(湄公河平原的海拔大都在200米以下,湄公河自北向南穿过。

)③出示湄公河平原的地形图与越南胡志明市的气温与降水图引导学生分析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分析湄公河平原所在的纬度、地形和气候等方面的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湄公河平原成为世界稻米主产区的原因。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做到认识区域,首先要了解该区域所在的位置(利用世界地形图的展示让学生从空间上感受到湄公河平原的位置),以及区域的自然条件。

利用地形图、气温与降水图来传递区域的自然条件的信息。

在区域学习中,让学生运用图表来获取区域的信息,是本单元的一个技能目标。

④通过上几个内容的分析总结出: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条件适合水稻的生产需要的条件。

承转:这里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是怎样的呢?第三个环节:走进湄公河平原1、生产篇出示水稻生产的流程:(图片展示过程)播种-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晒谷引导学生分析说明水稻的生产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人工劳动、精耕细作的特点。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
3、考察活动之一——生产情况(重点)
(湄公河平原稻作生产的条件和稻作生产的特色)
展示《湄公河平原的位置图》展开教学试分析为什么水稻会成为湄公河平原的主要农作物呢?从纬度位置、气候、河流、地形等不同角度探究,讨论.根据水稻生产所需的自然条件来分析,你认为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比较适合种植水稻?(从纬度、气候、土壤等方面思考)
2.使学生学会在观察、合作、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运用所学方法,剖析教师提供的或自己搜集的新案例,认识到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形成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念。
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学
上课环节
设计意图
1、猜谜语导入
谜语激趣让学生有话可说
2、明确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
让学生能根据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信息
地理位置分析水稻生长的自然环境
4、考察活动之二——生活情况(难点)
(湄公河平原上的稻作文化)
请你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想象生活在当地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说出理由(可以从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介绍)
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4、课堂小结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5、知识拓展桐乡地区的生活是否同样带有稻作文化的深刻烙印呢?我们桐乡发展水稻生产有哪些优劣势?
第一课家住平原__稻作文化的印记
崇德初中丁惠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出湄公河平原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稻作文化的故事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稻作文化的发展和影响,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稻作文化的印记”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⑤现代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趋势:高产稳产,提高土地利用率;节水环保,降低生产成本;抗病抗逆,提高作物品质;简化操作,降低劳动强度。
九、板书设计
①古代水稻种植技术的特点:精耕细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水稻种植周期长,需精心管理;使用农具进行耕作,提高生产效率;注重水利建设,保证水源供应。
②古代水稻种植中使用的农具:犁、耙、锄、镰刀、水车等。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3.1.1 稻作文化的印记 教学设计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是本册教材中关于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水稻种植在中国的起源、发展以及稻作文化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水稻种植对我国文明进程的贡献,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获得感。

稻作文化的印记 教学设计

稻作文化的印记 教学设计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以世界为舞台,选择典型的、具有特色的区域生活,描述平原、山地、沿湖沿海、草原、干旱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作为第一框的“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活。

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击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

无论是水稻的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农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压力。

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并祈求神灵的保护,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

这实际上体现了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同学们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同样属于水稻种植区,同样拥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同样吃着大米饭长大。

因此,同学们对于水稻种植以及水稻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应该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水稻这种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在渐渐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淡化。

尤其是90后、00后的学生,所以,学习本课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养,树立爱家乡意识的过程。

三、教学设计理念本课主要采用口诀教学的方法,并且结合情景再现、问题法等方法,以稻作文化的物质、社会、精神三方面的印记为线索,通过师生互动探究的形式了解、分析、探讨湄公河平原的稻作文化印记。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阅读地图,能够说出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②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中获取信息,综合分析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特点;③通过对水稻生产的情况和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④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起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讲述故事,观察地图分析湄公河平原的地形及气候特点,并进一步分析湄公河平原适宜种植水稻的原因,培养阅读地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②欣赏图片并结合生活实际,讲述湄公河平原水稻种植的大致过程,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③结合图片,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了解高脚屋的一些具体情况;④了解湄公河平原的传统节日,传统表演以及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体会当地人民的团结互助的精神。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位置图和地形图,描述湄公河平原的区域位置。

2. 从地形图、气候特征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的特点,感受其得天独厚的水稻生产条件。

3.描述和感悟水稻生产情况,分析湄公河平原稻作生产特点。

4.了解湄公河平原聚落景观和社会生活特色,感悟人文景观与地域环境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5.学以致用,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地图、图表分析湄公河平原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及稻作文化印记。

2.教学难点:解析湄公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第一人称,情景化教学自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同时结合讲述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授。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堂导学单
五、教学流程(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稻作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稻作文化的收获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稻作文化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包括:稻作的起源时间、稻作技术的演变、稻作在我国古代农业中的地位。这些知识点可以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的方式进行呈现,让学生了解稻作文化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②稻作文化的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包括:稻作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稻作文化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这些知识点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进行呈现,让学生理解稻作文化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批改作业时,我会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上鼓励性的评语,如“你做得很好,继续保持!”、“你的思考很有深度,加油!”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同时,我也会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内容逻辑关系
①稻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问可以帮助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观察可以让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应,测试则可以让我对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作业评价
我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了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批改作业时,我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关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批改关于稻作文化影响的作业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只是简单地列出了稻作文化的影响,而没有深入分析这些影响的具体表现和原因。于是,我通过点评,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4. 江南地区的稻作文化特点包括精耕细作、水利工程发达等;华南地区的稻作文化特点包括水田种植、水稻品种多样等;华北地区的稻作文化特点包括旱作农业、农具简陋等。
5. 稻作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体现在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对农民生活的影响等方面。
6. 保护和传承稻作文化的建议包括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广稻作文化的教育、举办稻作文化活动等。
3. 了解水稻种植对我国农业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4. 认识稻作文化在各个地区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如农具、水利工程、民间习俗等。
5.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对我国稻作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水稻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以及稻作文化在各个地区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水稻种植对我国农业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对我国稻作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们认为稻作文化在现代社会还有哪些价值?”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八、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稻作文化的印记,了解了稻作文化的定义、特点、种植技术以及与农业经济的关系。我们还探讨了稻作文化在各个地区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以及稻作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学生们对稻作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提出了保护和传承稻作文化的建议。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稻作文化和农业经济的关系,以及稻作文化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稻作文化的印记(完整版)教案

稻作文化的印记(完整版)教案

稻作文化的印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阅读位置图,能够说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地理位置。

(2).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中获取相关信息,综合分析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特点。

2、能力目标:(1).通过对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2).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运用所学方法,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区域特色,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明白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平原地区的生活特色。

二、教学重点: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三、教学难点:湄公河平原的稻作生产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搜集相关资料及形象生动的图片。

2、制作好PPT。

五、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与图片展示2、小组讨论法3、讲述法、问答法六、教学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习的五种基本地形吗,平原有什么基本特征,海拔是多少呢?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图片展示:平原的位置图和基本特征)教师:世界上有许多人口都居住在平原地区。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都由河流冲积而成。

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有一些明显的差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实际上,人们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一下湄公河平原及其区域生活。

2、讲授新课教师:湄公河平原的水稻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展示:①中南半岛地形图②中南半岛年降水量图。

板书: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学生在小组内探究,从气候、水土、人口、光照等不同角度讨论、发言。

教师点拨、启发,总结湄公河平原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环境:①高温无霜,光照充足;②季风影响,雨量充沛;④冲积平原,土壤肥沃;③水网密布,灌溉方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一班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4.教学时数:45分钟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1.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稻作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帮助学生建立对稻作文化历史发展脉络的时空观念。

2. 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课本中的史料,了解稻作文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 历史解释:通过分析稻作文化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能够对稻作文化进行正确的历史解释。

4.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对我国稻作文化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 重点:- 稻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稻作文化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 难点:- 理解稻作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成因。

- 分析稻作文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决办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稻作文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直观地呈现稻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 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稻作文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其成因,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 设计相关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深入理解稻作文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稻田、考古遗址等,增强学生对稻作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四、教学资源1. 软硬件资源:教室、投影仪、电脑、白板、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

2. 课程平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相关课程资源。

3. 信息化资源:稻作文化的图片、视频、相关文章等。

4. 教学手段: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

五、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学生预习: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稻作文化的印记》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七年级历史上册《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稻作文化对中华民族生活的影响。

2. 通过学习稻作文化的印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稻作文化对中华民族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稻作文化对中华民族生活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2. 运用史料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古代稻作文化的遗存,理解稻作文化对中华民族生活的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重要信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古代稻作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2. 讲授新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述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稻作文化对中华民族生活的影响。

3. 史料分析:教师展示古代稻作文化的遗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理解稻作文化对中华民族生活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稻作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总结课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强调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对中华民族生活的影响。

6.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农耕文化博物馆或者农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稻作文化的影响。

2. 开展稻作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如水稻种植、稻田绘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稻作文化的魅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第一课时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及其反思

第一课时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及其反思

【课题】——第一课家住平原【课时序】——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课型】——新授课【双向细目表】——本节课学生达到的知识能力水平等级,如:【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与稻作生产的关系。

2教学难点: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式、讲授法。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归纳小结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普通教具等。

【教学过程】【思维导图】【教学反思】本课时是第三单元的起始课时,在第二单元中主要介绍了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地球,了解了大洲和大洋、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内容。

在第三单元中我们会将这些知识细化,学习区域地理,具体深刻地了解某一区域的特色文化。

本课是学生认识区域特色的开始,主要讲述了平原地区人们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材以案例的形式展示了以传统水稻种植为核心的稻作文化的相关内容。

在本单元的教学流程上我将采取四步走的流程,即无论教授哪一个区域,我都将先介绍这一区域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大洲位置。

接着是介绍这一区域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及其土壤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步我将介绍这里的人文特点,就是这里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人文活动。

第四步则是介绍当地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本课时的实际教学中,我也是按照先分析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在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处于低纬、热带。

接着通过出示一些材料让学生分析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条件。

而通过水稻的自述我们可以发现水稻需要的自然环境正好是湄公河平原所具有的自然条件。

所以湄公河平原自然而然地成为水稻的主要生产区。

第三步,分析这里的饮食、民居和风俗习惯,而通过师生配合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哪一方面都能找到稻作文化的印记,都与水稻生产息息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瑞安市集云实验学校姓名:陈晓华教学设计题目:《稻作文化的印记》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2—5 通过典型事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7 通过典型事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图片和各种资料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初步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2、过程和方法:利用各种地图获取有用信息,分析说明一个地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了解平原地区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人们都在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认识到人地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教学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答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与教的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则谜语。

【展示】(猜一猜)黄布袋,包银珠,秋天一到满地铺。

谜底:打一植物。

用猜谜语方式来导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猜出谜底后,展示水稻的图片。

【展示】水稻的图片
【叙述】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交流和学习的内容就是稻作文化的印记。

【展示】(课题)稻作文化的印记
【板书】稻作文化的印记
问:你们知道世界的主要水稻产区在哪里吗?
【展示】世界的水稻产区分布略图
引导学生根据世界的水稻产区略图讲出世界水稻的大致分布区域在亚洲的东南部。

问:你知道我国水稻的主要种植区域又在哪里吗?
【展示】中国水稻产区分布略图
引导学生能根据略图讲出我国的水稻种植大致分布区域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包括温州也是水稻的产区。

【叙述】除了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水稻种植区域之外,根据你的了解,说说亚洲的水稻重要产区。

学生看书回答,指出是亚洲的东南部——湄南河平原。

问:你能说出湄南河平原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展示】湄南河平原的地理位置图
引导学生了解湄南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

问:湄南河平原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水稻产区,它都有哪些适合水稻生产的条件呢?请同学们自习课本P74第一段。

【自主学习】布置学生用3分钟左右时间自习课本内容并先独立思考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再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请从纬度、气候、水文、地形角度分析为什么湄南河平原成为著名的水稻产区?
【板书】水稻生产条件
【展示】湄南河地形图
学生从水稻生产所需的水、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和光照分析讨论后,教师总结归纳。

纬度:地处低纬,阳光充足;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
水文:雨量充沛,水网密布,灌溉方便;地形: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地势低平。

【叙述】湄南河平原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水稻产区。

【展示】水稻生产劳动图
【叙述】当我们漫步在田间小路上,经常看见许多农民冒着烈日辛苦地劳动。

同学们,你们了解水稻生产的环节吗?请仔细观察老师出示的水稻生产环节图片,说一说水稻生产需要经过哪些环节?
【展示】水稻生产环节图
学生根据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回答,学生一边讲述教师一边点击课件,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

问:水稻生产与人们生活有什么联系呢?也就是稻作文化的印记有哪些呢?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水稻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决定了它的精耕细作的特点,而在生产力水平相对普遍较低的情况下,主要靠什么来完成呢?无疑是大量的劳动力,所以,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特点与人力需求有很大的关系,在湄南河平原上分布着全国87%的人口,当然,高产的水稻也能够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这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水稻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理解稻作文化的印记之一——水稻生产影响人口分布
【叙述】水稻生产需要农民付出辛苦的劳动。

同学们,我们大家十分熟悉的古诗《锄禾》还记得吗?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背诵一下。

学生背诵古诗《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针对学生中浪费粮食的现象十分严重,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树立珍惜粮食资源的意识。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水稻生产影响着人口的分布,除此之外,水稻生产还影响着生活的哪些方面?为了便于照看水稻,湄南河平原的人们环绕在稻田边盖起了房子,我们先来看一下他们的民居有什么特色。

【展示】湄南河平原的民居图
问:湄南河平原的民居有什么特色?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地加以评价和总结。

湄南河平原的房子的建筑材料以木、竹为主;屋顶呈坡度结构;木桩支撑,悬空架设;门窗宽敞
问:为什么湄南河平原的民居是这样的特色?
引导学生根据民居的特色分析出原因。

学生相互讨论后回答,教师及时点评。

然后教师一边点击课件一边归纳。

因为湄南河平原属热带季风气候,多雨水,为方便防潮抗涝,所以要架空;
屋顶呈坡度结构,有利于排泄雨水。

因为气候潮湿,为了便于通风,所以门窗宽敞;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里的建筑也开始呈现出现代化的色彩。

以上这些说明了稻作文化的印记之二——水稻生产影响名居特色
【承转】水稻的生产离不开水分,适宜的雨水十分有利于水稻的生产,如果雨水过多会带来农业的歉收,所以,在湄南河平原,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还举行春耕礼活动,人们祈祷风调雨顺,企盼农业的丰收。

【展示】春耕礼和祭祀“谷神”、“稻母”活动图片
春耕礼是泰国的一项由国王亲自主持的宫廷大典。

在每年的五月初举行。

这一天,耕牛打扮一新,吃好食,过好日,预兆丰年。

人们以此大典来祈求天神,保佑农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一天也是一年开始种植水稻的标志。

可以让个别学生讲述。

【叙述】湄南河平原的人们希望借助神灵祈祷风调雨顺,保佑农业的丰收。

水稻生产还需要大量灌溉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公共设施,这些设施的修建、维护,靠什么去完成?对!应该是大家的团结合作。

所以,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一种团结互助、关心爱护弱者、共渡难关的良好的精神风貌。

所以,水稻生产还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也是稻作文化的印记。

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轻松
一下,读一首顺口溜。

【展示】顺口溜
木竹为主木桩支撑泰国民居在水一方
高温多雨水网密布种植水稻好地方
土壤肥沃田野宽宽大片耕地可不能荒
精耕细作粮食丰收你我大家人人欢
崇尚神灵风调雨顺大家起来共度难关
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朗读之后,布置要求。

请找出其中描写稻作文化印记的内容并分析。

生讨论后,师归纳。

【归纳】请找出其中描写稻作文化印记的内容并分析。

(1)、“木竹为主木桩支撑泰国民居在水一方”,说明水稻生产影响民居特色;(2)、“精耕细作”是水稻生产的特点,决定了人口分布必然是集中的;(3)、“崇尚神灵风调雨顺大家起来共度难关”,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人们乞求神灵的保佑,保佑农业的丰收。

水稻生产还需要大量灌溉和水利工程等公共设施,这些公共设施的修建、维护,需要大家的团结合作。

所以,水稻生产还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正是水稻生长的重要条件。

教师点击课件或黑板板书,总结稻作文化的印记的具体体现:
一、水稻生产影响人口分布;
二、水稻生产影响民居特色;
三、水稻生产还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的相关知识,同样以水稻种植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生产情况呢?
【展示】课堂练习
材料: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众多、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水渠纵横、稻田成片,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问: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湄南河平原的人们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
引导学生分析,教师总结。

都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主;生产劳动主要靠人工完成,注重协作劳动。

【拓展延伸】我们温州地区也是水稻种植区,找一找都留有哪些稻作文化的印记?
【展示】(课外拓展)秦岭—淮河以南是我国水稻主要产区,同是以水稻为主的温州地区,人们的生活还带有稻作文化的哪些深刻烙印呢?
生讨论,师归纳。

①以大米为主食,米酒、粽子、汤团
②稻杆也作燃料
③划龙舟,期盼丰收
④敬畏神灵,丰收后要感谢上苍
⑤屋顶以坡形为主
……
【课堂小结】:每个区域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会形成各自不同的区域特色,比如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的民俗习惯等。

因此,我们的世界才是多姿多彩的、丰富绚丽的,世界也因此才美丽。

为了世界的永久美丽,我们要与环境和谐相处,创造和谐的人地关系。

【附板书】
水稻生产影响人口分布
稻作文化的印记水稻生产影响民居特色
水稻生产还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