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有记谱法工尺谱

合集下载

工尺谱乐理基础知识有哪些

工尺谱乐理基础知识有哪些

工尺谱乐理基础知识有哪些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那么你知道工尺谱的一些乐理知识吗?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工尺谱的相关乐理知识吧!工尺谱的乐理知识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中国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

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

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上或仩。

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则可将谱字的末笔向下撇,如凡、工等。

若高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彳,如上。

若低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撇,如上。

工尺谱的基本知识工尺谱历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如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写本《唐人大曲谱》。

至宋代即为俗字谱,如张炎《词源》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等。

一直发展到明、清通行的工尺谱。

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出现一种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弦索十三套》。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等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如表示比“乙”更高的音,则在“尺、工”等字的左旁加“亻”号;如表示比“合”更低的音,则在“工、尺”等字的末笔曳尾。

工尺谱的基本乐理知识现行工尺谱的调的名称及调的关系,是以小工调为基础,以工音为关键来确定的。

例如某调的工音相当于小工调的六字,便称为六字调,某调的工音相当于小工调的尺字,便称为尺字调。

简谱及工尺谱简介

简谱及工尺谱简介

简谱及工尺谱简介简谱是记谱法一种。

由于它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记谱、读谱上有很大的方便,因此在我国广泛流传。

简谱有它的优点,但也有它的缺点。

例如记合奏合唱,它就不象五线谱在视觉上那么清楚,而记钢琴谱几乎是不可能的。

过去有人认为简谱简单、不科学,因而否定了简谱在现实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那是错误的。

应该承认:简谱对音乐的普及和推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简谱将会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

简谱的创造和发展过程,因为缺乏有关的材料,还不能作准确的介绍。

法国的加林(1786-1821)和舍维(1804-1864);英国的格兰威尔(1785-1867)和葛尔文(1816-1880),在简谱体系方面,都曾作过研究和整理。

我国的简谱是由日本传来的。

这种体系与舍维的体系已有所不同。

按照舍维体系,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短线,都加在音符的上方。

然而日本的简谱到了我国,特别是解放后十年来,又起了许多变化和发展,现在只将现行的简谱作如下的简单介绍。

在简谱体系中,音的相对高度暖和七个阿拉伯数字来表示的。

这几个音的相互关系,除3 4、7 i 半音外,其他全为全音。

标记:1 2 3 4 5 6 7 i唱法:do ri mi fa sol la si do在音符的上面加一小圆点,即表示高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高两个八度;反之,在下面加一个圆点,即表示低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低两个八度。

要准确地表示音的绝对高度,还要应用调号标记。

调号标记是用1=F、1=G......等来表示的。

为了避免在音符的上面或下面过多的加点,在合唱、合奏谱中,往往应用移高或移低八度的方法来记低声部或高声部。

例如:男高音、男低音、琵琶、低胡用高八度记谱;梆笛、板胡用低八度记谱等便是。

音的长短是在音符后面或下面加短横线来表示的。

在简谱体系中也应用附点。

但只到四分音符为止;再长的音符,如二分音符、全音符则继续用增加短横线来表示。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乐谱)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乐谱)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基本有十三种,分别是:工尺谱、琴谱、燕乐半字谱、弦索谱、管色谱、俗字谱、律吕字谱、方格谱、雅乐谱、曲线谱、央移谱、查巴谱、锣鼓经在当今,中国汉字记谱主要是用宫、商、角、清角(和)、徵、羽、变宫(变)分别来表示do、re、mi、fa、sol、la、si,而在工尺谱中,则表示为上、尺、工、合、六、五、一。

而在汉字下方画斜线和在汉字旁家部首(例如加“亻”等)来表现音高。

琴谱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故得名!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相似。

至今已失传!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符号的演变。

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

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

我国曾用此记录雅乐。

目前仍广泛用与日本和韩国。

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

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

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

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

又叫“锣经”、“锣鼓谱”和“法器谱”等。

工尺谱最晚于晚唐五代已产生。

其音高符号,属于首调唱名法(当然也有用固定唱名法的),如“上(…1‟)、尺(…2‟)、工(…3‟)、凡(…4‟)、六(…5‟)、五(…6‟)、乙(…7‟)等等。

它的调号以上字调(降B)、尺字调(C)、小工调(D)、凡字调(降E)、六字调(F)、五字调(正宫调G)、乙字调(A)等为标记,其中以小工调、正宫调、尺字调、乙字调最常用。

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

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

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简谱及工尺谱简介

简谱及工尺谱简介

简谱及工尺谱简介简谱及工尺谱简介一、简谱简谱是记谱法一种。

由于它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记谱、读谱上有很大的方便,因此在我国广泛流传。

简谱有它的优点,但也有它的缺点。

例如记合奏合唱,它就不象五线谱在视觉上那么清楚,而记钢琴谱几乎是不可能的。

过去有人认为简谱简单、不科学,因而否定了简谱在现实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那是错误的。

应该承认:简谱对音乐的普及和推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简谱将会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

简谱的创造和发展过程,因为缺乏有关的材料,还不能作准确的介绍。

法国的加林(1786-1821)和舍维(1804-1864);英国的格兰威尔(1785-1867)和葛尔文(1816-1880),在简谱体系方面,都曾作过研究和整理。

我国的简谱是由日本传来的。

这种体系与舍维的体系已有所不同。

按照舍维体系,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短线,都加在音符的上方。

然而日本的简谱到了我国,特别是解放后十年来,又起了许多变化和发展,现在只将现行的简谱作如下的简单介绍。

在简谱体系中,音的相对高度暖和七个阿拉伯数字来表示的。

这几个音的相互关系,除3 4、7 i 半音外,其他全为全音。

标记:1 2 3 4 5 6 7 i唱法:do ri mi fa sol la si do在音符的上面加一小圆点,即表示高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高两个八度;反之,在下面加一个圆点,即表示低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低两个八度。

要准确地表示音的绝对高度,还要应用调号标记。

调号标记是用1=F、1=G……等来表示的。

为了避免在音符的上面或下面过多的加点,在合唱、合奏谱中,往往应用移高或移低八度的方法来记低声部或高声部。

例如:男高音、男低音、琵琶、低胡用高八度记谱;梆笛、板胡用低八度记谱等便是。

音的长短是在音符后面或下面加短横线来表示的。

在简谱体系中也应用附点。

但只到四分音符为止;再长的音符,如二分音符、全音符则继续用增加短横线来表示。

乐谱的种类如此之多,你都见过吗?

乐谱的种类如此之多,你都见过吗?

乐谱的种类如此之多,你都见过吗?2015-08-08古今中外乐谱的种类很多,大致有字母谱、文字谱、符号谱、音节谱、时值谱、点子谱、图谱、手法谱、数字谱、线谱、简谱、标图谱、电子音乐图表谱等。

下面我们就大体列列举几种。

1.五线谱五线谱 (Musical Notation)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记谱法。

在5根等距离的平行横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音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音乐的一种方法。

贝多芬手稿2.简谱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

其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后经德国人改良,遂成今日之貌。

一般所称的简谱,系指数字简谱。

3.工尺谱工尺谱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中国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

4.减字谱减字谱又称指法谱,中国汉族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

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5.古琴文字谱古琴谱最早是用文字来记录的,也就是文字谱。

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法。

我国现存唯一的文字谱是《碣石调·幽兰》,它由六朝梁代丘明传谱,原谱则是唐人手抄的卷子。

由于文字谱过于繁复,使用不便,经唐代琴家曹柔减化,发展成为减字谱。

6.井间谱井间谱是韩国最具特色的乐谱,产生于朝鲜时代初期.它之所以被称作井间谱,是因为它由很多的小方格构成,就像是由'井'这个汉字连接、延伸而形成的.井间谱还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有量乐谱(Mensural Notation).与西方的五线谱不同,东方的许多乐谱大多只注重对音高的记录,而往往忽略了音的时值和节奏.与此相反,井间谱用井间的多少来表示音的长短,并在井间里写上律名以表示音高,从而解决了以往乐谱中以音高为记载主体的缺陷.7.BD谱十孔口琴经常使用的一种琴谱。

简谱及工尺谱简介

简谱及工尺谱简介

简谱及工尺谱简介简谱是记谱法一种。

由于它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记谱、读谱上有很大的方便,因此在我国广泛流传。

简谱有它的优点,但也有它的缺点。

例如记合奏合唱,它就不象五线谱在视觉上那么清楚,而记钢琴谱几乎是不可能的。

过去有人认为简谱简单、不科学,因而否定了简谱在现实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那是错误的。

应该承认:简谱对音乐的普及和推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简谱将会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

简谱的创造和发展过程,因为缺乏有关的材料,还不能作准确的介绍。

法国的加林(1786-1821)和舍维(1804-1864);英国的格兰威尔(1785-1867)和葛尔文(1816-1880),在简谱体系方面,都曾作过研究和整理。

我国的简谱是由日本传来的。

这种体系与舍维的体系已有所不同。

按照舍维体系,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短线,都加在音符的上方。

然而日本的简谱到了我国,特别是解放后十年来,又起了许多变化和发展,现在只将现行的简谱作如下的简单介绍。

在简谱体系中,音的相对高度暖和七个阿拉伯数字来表示的。

这几个音的相互关系,除3 4、7 i 半音外,其他全为全音。

标记:1 2 3 4 5 6 7 i唱法:do ri mi fa sol la si do在音符的上面加一小圆点,即表示高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高两个八度;反之,在下面加一个圆点,即表示低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低两个八度。

要准确地表示音的绝对高度,还要应用调号标记。

调号标记是用1=F、1=G......等来表示的。

为了避免在音符的上面或下面过多的加点,在合唱、合奏谱中,往往应用移高或移低八度的方法来记低声部或高声部。

例如:男高音、男低音、琵琶、低胡用高八度记谱;梆笛、板胡用低八度记谱等便是。

音的长短是在音符后面或下面加短横线来表示的。

在简谱体系中也应用附点。

但只到四分音符为止;再长的音符,如二分音符、全音符则继续用增加短横线来表示。

工尺谱(乐学知识)

工尺谱(乐学知识)

工尺谱(乐学知识)·工尺(chě)谱我国传统记谱法。

因用工字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它与许多重要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等中应用很广泛,它的历史悠久,从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写本“唐人大曲谱”,(所用谱式即唐以来的讌乐半字谱)起,经过宋代的俗字谱(如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旁谱、张炎《词源》中的“管色应指字谱” 和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指法” —直发展为明、清以来通行的工尺谱。

兹将辽及宋代俗字谱的几种谱式列表于下: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祛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首调或固定调)等各有差异。

现今通行的工尺谱所用的谱字有十个,与北宋以来沈括《梦溪笔谈》、陈旸《乐书》、《辽史·乐志》等书所记载者相同。

如陈旸《乐书》“觱篥”条注说:“今教坊所用(觱篥),上七空(即前七孔)、后二孔,以五、凡、工、尺、上、—、四、六、勾、合字谱其声”。

在这十个谱字中,“六”字为“合”字的高八度,“五”字为“四”字的高八度,故上述十个谱字实为八声;又,“四”(或“五”)、“—”、“凡”、“工”等四个谱字,兼表示其高半音或低半音(并不另加注明;有的则加“上”或“高”、“下”字样,以示区别),连同上述八声,以应十二律的各声。

沈括《补笔谈》中“燕乐十五声”条,曾将“十二律四清声”的律名与工尺字加以对照,现以“合”字作为现代音名的g #p#分页标题#e#音列表于左下。

现今通行的工尺谱字为上、尺、工、凡、六、五、乙(其低八度作—)等,相当于do 、re 、mi 、fa 、sol、 la 、si ,其高八度谱字末笔上挑,或加偏旁“了”,如“上”字的高八度作“上”或作“仩”, “尺”字的高八度作“尺”或作“伬”,高两个八度的谱字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才”,如“上”作“上”或作“仩”等;其低八度谱字除“六”作“合”、“五,, 作“四”外,其余各谱字均以末笔向下撇表示,如“上”字低八度作“上”,低两个八度的谱字末笔双撇,如“上”作“写,等。

工尺谱的读谱与译谱

工尺谱的读谱与译谱

工尺谱的读谱与译谱工尺谱是为我国所特有的记谱方法。

在民间流传甚广。

直到今天许多老艺人还是习惯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

在研究整理民族音乐遗产、向民间音乐学习方面,它仍有着积极的特殊的意义。

工尺谱系何时开始创用,已很难考查。

根据历史记载,古代对工尺谱各音的写法与今天通用的写法也颇不一致。

目前我国各地所流行的工尺谱,在写法上和读法上也仍然大不相同。

详尽地、系统地研究工尺谱,是个专门的学问,也是一件艰巨而复杂的工作。

这里所介绍的仅是这方面的一般常识。

工尺谱在传统写法上是由右而左作直行书写的,但近二三十年来,也有以简谱的形式横行书写的。

在工尺谱中,音的高低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汉字及其变体来标记的。

根据目前一般的唱法,它的音高关系与简谱的1 2 3 4 5 6 7相同。

即工凡、乙(亻上)之间为半音,其他相邻两音之间为全音。

工尺谱中音的长短是用板眼符号(记在每拍的第一个音的右侧。

、或×代表板,?或о代表眼。

)、每拍中所包含的字数、字体的大小、字与字之间的距离来表示的。

如果一个音的时值超过一拍以上时,那末就在这个字的下面加一直线。

直线所占的时间根据音的长短标记的总原则。

近四十年来,在工尺谱的直行书写中,除了以上所讲的音值标记外,往往还在字的左侧或右侧加用纵线来表示。

纵线的记写和意义与简谱音符下的横线相同。

一拍内包括六七个以上的字或节奏较复杂时,大都用加赠板(拍的细分)的方法来记写。

在工尺谱中,乐句与乐句之间常留有一定空隙,以表示乐句的划分。

乐段的标记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段与段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隙,一种是分段记写。

在工尺谱中,音的休止叫做歇板和歇眼。

歇板和歇眼的记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歇板或歇眼处写一“勺”字,而在这个“勺”字的右侧注明板或眼的符号;一种是在歇板或歇眼处留出一定的空隙,在这个空隙的右侧,即记板眼符号的地方,记以歇板或歇眼符号。

歇板符号用“棥被颉啊痢崩幢硎荆鄯庞谩皲”或“?”来标记。

上面所讲的歇板和歇眼的写法,都是表示一拍开始时的休止,但在旋律进行中,往往不是在一拍的开始处休止,在这种情况下,比较清楚的写法是在休止的地方写上一个“勺”字。

工尺谱名词解释

工尺谱名词解释

工尺谱名词解释
1、工尺谱的拼音:[ gōng chěpǔ]
2、基本解释
一种中国记录乐谱的方法。

约产生于隋唐时代,由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来。

常见者用上、尺、工、凡、合、四、乙,依次记写七声。

3、详细解释
我国古代记录乐谱的工具。

由音高符号、调名符号、节奏符号和补充符号组成。

晚唐时已出现,宋时称为“半字讌乐谱”,并以之与十二律相配。

这种记谱形式随音乐的发展和不同地区、不同乐种的具体运用,在各种符号的写法上有很大的差别。

明中叶后,随着昆腔的流行,逐渐形成一种常式。

古代出现的记谱法

古代出现的记谱法

古代出现的记谱法1、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音位的一种记谱,是古琴曲目弹奏的参考。

文字谱就是中国古代用文字的方式记录的乐谱。

现存最早的文字谱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是唐代的《碣石调·幽兰》,它由六朝梁代丘明传谱,原谱则是唐人手抄的卷子。

现收藏于日本东京博物馆。

2、减字谱减字谱又称指法谱,古代汉族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

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

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

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

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尽管如此,其在传播中还是大量遗失。

3、工尺谱工尺谱是中国汉族传统记谱法之一。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源自中国唐朝时期,后传至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琉球等使用汉字的地区,属于文字谱的一种。

在古代流传甚广,但是今天只有传统戏曲的伶人和学习者还会使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

现代中乐团一般已改用简谱或五线谱。

工尺谱在传统写法上由右而左直行,如同文字,但是现在亦可作横排书写。

4、律吕字谱律吕字谱是以十二律的律吕名称记录音乐曲调中各音音高的一种记谱法。

在弦索谱中元代熊朋的《拟瑟谱》亦曾用此谱式来记录瑟的弦音音高。

较早的是南宋进士赵彦肃的传谱。

后世的雅乐歌曲多用律吕字谱记写。

5、锣鼓经锣鼓经是中国传统器乐及戏曲里面常用的打击乐记谱方法,也称为“锣经”,主要是用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的声音组合成各种不同的节奏,以烘托舞台上肃穆、悠闲、抒情、紧张、激烈、惊惶的不同的情绪及气氛。

锣鼓经实际上是以口头背诵的锣鼓谱。

将各种打击乐器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并通过各种不同的节奏形态演奏出来,就形成一套套的锣鼓点。

将各种锣鼓点按其实际音响与节奏口头背诵,则称为锣鼓经。

中国传统音乐工尺谱之特色及其它(上)

中国传统音乐工尺谱之特色及其它(上)
上字调(b 、 ) 尺字 调()凡字 调(e 、 c、 )六字调 () 正宫调 ( )又名 : f、 g( 五字调) 乙字调 () 、 a。 ( ) 民族 、 区分 的话 , 3按 地 有汉族工尺谱 , 藏族工尺谱 ( 如甘 肃拉 卜 寺工 尺谱 )蒙 古族工 尺谱( : 楞 , 如 清代
康 熙 乾 隆敕 撰 《 吕正义 后 编 》 律 宴饷 乐 笳 吹乐 章 、 部 合 奏 乐 章 的 满 蒙 汉 文 笳 吹 工 尺 合 谱 ) 满 族 工 尺 谱 ( : 番 , 如
清代康熙乾隆敕撰《 吕正义后编》 律 瓦尔 喀部 、 回部 的满汉文工尺合谱)汉族 又还有北京智化寺乐谱 、 ; 弦索十
正轩琵琶谱 》沈绍周《 、 瀛洲古调》 刘天华琵琶谱 、 、 阿炳琵琶谱 、 福建南音琵琶谱等 。笛子工尺谱 有 : 昆曲工尺 谱、 苏南吹打工尺谱等 。笙管工尺谱有 : 冀中管 乐工尺谱 、 山西五 台山八 大套乐谱 、 北京智化 寺乐谱 、 代张 宋
王耀 华
中国传 统 音乐 工 尺谱 之特 色及 其 它 ( ) 上
摘 要 : 在诸多 中国传 统音乐记谱 法中, 工尺谱是被使用得最为普遍 的一种, 本文试 图对其类别和总体 特 色、 音高时值 唱奏手法的记写、 谱字 的乐学 内涵等作一初步 的探讨。
关键词 : 尺谱; 工 总体 特 色 ; 字 ; 高 时 值 记 写 ;Βιβλιοθήκη 学 内涵 谱 音 乐维普资讯
黄钟( 中国 ・ 汉 音 乐 学 院 学 报 )0 7年 第 1期 武 20
HUANGZ H0N J u n l fWu a n ev tr fMui , h n ) G(0 r a h nCo sraoy o sc C ia o
文 章 编 号 :0 37 2 (0 7 O—0 41 10 —7 12 0 ) 10 8—0

浅析工尺谱

浅析工尺谱

浅析工尺谱作者:童心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工尺谱的鼎盛时期是在清代,随着民间音乐,特别是戏曲音乐的蓬勃发展,工尺谱北广泛运用于民间戏曲、说唱、器乐独奏、合奏等各个领域,甚至在古琴谱中出现了以歌唱谱字说明减字谱音高的情形。

关键词:工尺谱;记谱法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133-01一、工尺谱的简介工尺谱是我国传统记谱法。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它的历史悠久,从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写本“唐人大曲谱”(所用谱式即唐以来的燕乐半字谱)起,经过宋代的俗字谱(如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旁谱,张炎《词源》中的“管应指字谱,和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指法”谱),一直发展为明、清以来通行的工尺谱……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首调或固定调)等各有差异。

现今通行的工尺谱所用的谱字有十个,即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与北宋以来沈括《梦溪笔谈》、陈肠《乐书》、《辽史·乐志》等书所记载者相同。

①工尺谱中以板和眼的不同排列表示不同的节拍,但一般来说,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

表示板眼的符号是随着乐曲板式(节奏形式)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形式。

所以对于板眼符号最好联系板式来介绍,工尺谱的板式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和加赠板的一板三眼五种。

(1)散板:自由节奏;仅在每一乐句的末尾用一个底板来标志停顿。

该底板的符号:“一”,其记写的位置常在一个乐句的最末一音的右下方,这里的自由节奏并不是说各音的快慢没有一定可以让表演者自由处理,乃是说,或快或慢的各音是有定进行,不适宜于用均匀的拍子呆板地加以限制而已。

②在福建南音、梨园戏中称为“慢”、“慢头”,属于非均分律动;(2)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或强拍符号来记写的一种板式。

古琴传统记谱方式

古琴传统记谱方式

古琴传统记谱方式
古琴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弦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琴的演奏中,记谱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传统的古琴记谱方式主要有减字谱、文字谱和工尺谱三种。

减字谱是最早的古琴记谱方式,它用简化的汉字来表示音高和时值。

这种记谱方式简洁明了,但需要一定的音乐基础才能理解。

文字谱则是用具体的汉字来表示音高和时值,比减字谱更为直观易懂。

但是,由于汉字的多音性,文字谱也存在一些模糊性。

工尺谱是现代常用的一种古琴记谱方式,它用数字和符号来表示音高和时值。

这种记谱方式精确度高,易于理解和掌握。

除了以上三种传统的记谱方式外,现在也有一些新的记谱方法被应用于古琴演奏中,如简谱、五线谱等。

这些新的记谱方式虽然不如传统方法历史悠久,但也各有其优点和适用场合。

总之,无论是传统的减字谱、文字谱还是工尺谱,还是现代的简谱、五线谱等新的记谱方式,它们都为古琴演奏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工尺谱简易教程

工尺谱简易教程

工尺谱简易教程工尺谱是我国特有的记谱方法,在民间流传甚广。

直到今天,许多老艺人还是习惯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

根据历史记载,古代对工尺谱各音的记法与今天通用的写法颇不一致。

目前我国各地所流行的工尺谱,在写法和读法上也仍然大不相同。

工尺谱在传统写法上是由右而左作直行书写,但近二三十年来,也有以简谱的形式横行书写的。

在工尺谱中,音的高低是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十个汉字及其变体来标记,根据目前一般的唱法,它的音高关系与简谱的567(低音)1234567(中音)相同。

具体如下:低音部:上尺工凡合四一中音部(基本音):上尺工凡六五乙高音部:在基本音的基础上每个字左边加个单立人儿倍高音部:在基本音的基础上每个字左边加个双立人儿工尺谱中音的长短是用板眼符号(顿号或叉号代表板,实心点或空心点代表眼)、每拍中作包含的字数、字体的大小、字与字之间的距离来表示的。

例如:(1)每拍包含的字数:(2)根据字与字之间的距离:(注:为表示的更清楚,用方框代替空格)(3)根据字体的大小:如果一个音的时值超过一拍,那么就在这个字的下面加一竖直线(横式排列为在右边加一横直线),类似简谱的延时线,且直线所占的时值仍由前面所说的四大原则控制。

例如:当一拍内包括的字较多或节奏较复杂时,可以用加赠板的方式来细分拍子。

例如:(为方便起见,以下均用横式排列)在工尺谱中,乐句和月句之间常留有一定空隙,以表示乐句的划分。

乐段的划分可以采用留较大空隙的方法,也可以分段记写。

在工尺谱中,音的休止叫做歇板和歇眼。

有两种记法:一是用""字(即把"勺"字里面的点换成短横),用法类似简谱中的休止符;一是在休止处留空并标记歇板或歇眼符号。

符号用法容易出错,因此这里只介绍一下""字的用法。

例:工尺谱中调的标记对应表:现在流行的调号数十年前流行的调名国际通用的调名小工调小工调(乙字调) D大调乙字调凡字调 A大调凡字调上字调降E大调上字调六字调降B大调六字调尺字调 F大调尺字调四字调(五字调) C大调正宫调(五字调)正宫调 G大调工尺谱中的强弱记号、反复记号、表情记号、速度记号等,都是用文字来标记的,记在工尺音字的左侧、板眼符号的右侧或工尺音字的行间。

传统谱法——精选推荐

传统谱法——精选推荐

传统谱法传统谱法基本上有⼗三种,分别是:⼯尺谱、琴谱、燕乐半字谱、弦索谱、管⾊谱、俗字谱、律吕字谱、⽅格谱、雅乐谱、曲线谱、央移谱、查巴谱、锣⿎经。

在当今,中国汉字记谱主要是⽤宫、商、⾓、清⾓(和)、徵、⽻、变宫(变)分别来表⽰do、re、mi、fa、sol、la、si,⽽在⼯尺谱中,则表⽰为上、尺、⼯、凡、六、五、⼀。

⽽在汉字下⽅画斜线和在汉字旁家部⾸(例如加“亻”等)来表现⾳⾼⼀个⼋度。

琴谱是⽤⽂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弹奏⼿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燕乐半字谱所⽤的符号⼤多形似半个汉字,多⽤于记录燕乐,故得名。

弦索谱是⼀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相似。

⾄今已失传。

管⾊谱是⼀种⾳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符号的演变。

俗字谱即⼯尺谱的前⾝。

律吕字谱使⽤⼗⼆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的⼀种记谱法。

中国曾⽤此记录雅乐。

⽬前仍⼴泛⽤与⽇本和韩国。

⽅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列出⼗⼆律,在⾳图最右边⼀⾏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个半⾳,⾃左⽽右每格代表⼀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所⽤的⾳乐的曲谱形式。

曲线谱是⽤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的乐谱。

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的曲谱,是在七条平⾏线上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种曲谱。

查巴谱是⼀种在⽅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锣⿎经是⼀种打击乐的曲谱。

⼜叫“锣经”、“锣⿎谱”和“法器谱”等。

不同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字谱汉朝的声曲折唐朝的减字谱和燕乐伴字谱明清时期的⼯尺(che)谱奏法谱如古琴谱,筝的⼆四谱等,琵琶谱则是在⼯尺谱以外加注⼿法谱。

在⽇本,琵琶、笛、尺⼋及三味线也各有⾃⼰的奏法谱。

具体介绍最早出现中国在公元前⼀千多年即西周以前就曾⽤律吕字谱和宫商字谱来记录宫廷⾥祭宴的⾳乐(雅乐)。

前者借⽤了中国⼗⼆律(即⼀个⼋度之内分为⼗⼆个半⾳)的名称(黄钟、⼤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南吕、夷则、⽆射、应钟)来记谱。

后者借有古代五声⾳阶的⾳名(宫、商、⾓、徵、⽻)来记谱。

昆曲课堂教您看懂工尺谱!

昆曲课堂教您看懂工尺谱!

昆曲课堂教您看懂工尺谱!工尺谱(现在读作“工扯谱”。

这是因为“尺”是入声字,在派入上声字时,记作了“chi”。

但因为它在这里作为一个专用名词,要保留原读音,又记做了“che”。

这就成了两个音。

)是汉字文化圈特有的记谱方法,源自唐朝,传至宋朝、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琉球等使用汉字的地区,属于文字谱的一种。

在古代流传甚广,但是今天只有传统戏曲的伶人和学习者还会使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

一、昆曲工尺谱格式昆曲工尺谱的记写,略有数种格式。

以下列举较常见的三种:(一)玉柱谱以曲词为主,工尺谱列于字的右方,旁注直下。

乾隆前曲谱多用此式,如《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纳书楹曲谱》等。

(二)一字谱其工尺字横列于曲词之右。

因读来较费力,这种谱式一般较少使用。

《遏云阁曲谱》用此式。

(三)蓑衣谱工尺字于唱词旁斜行注记,为近代手抄及刻印曲谱中最常使用者。

谱既易识,又不至因工尺字过多时容易混淆。

如《集成曲谱》、《六也曲谱》、《粟庐曲谱》等均用此式。

二、昆曲工尺谱记谱符号说明昆曲工尺谱的记谱主要可分成三个区块:一为工尺字,标示乐曲之旋律;二为板眼符号,标于工尺字右侧,表示乐曲的节奏;三为换气符号,又称为「靴脚」,标于工尺字左侧,表示换气、偷气所在。

三、昆曲工尺谱音阶与五线谱、简谱对照表标示主要旋律的工尺字,其书写方式为:主要中音阶区之工尺字「上尺工凡六五乙」,记写低音阶工尺字时,将末一笔向右下撇勾,高音阶则加「亻」字边(亦有草体写法将末一笔向上提勾者)。

其与西乐五线谱、简谱对照如下:四、昆曲笛色与西乐调名对照表笛色即所谓调门。

昆曲因以曲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其调式音高以曲笛为准。

共有七调:上字调、尺字调、小工调、凡字调、六字调、正宫调、乙字调。

传统昆曲以平均孔曲笛伴奏,小工调为最常用的调法,是为基调。

以小工调之「上」音为「工」音之调,即为上字调;以小工调之「尺」音为「工」音之调,即为尺字调。

以此类推,如下表。

其调式与西乐对照如下表。

中国特有记谱法工尺谱

中国特有记谱法工尺谱

中国特有民间记谱法--工尺谱工尺谱是为我国所特有的记谱方法。

在民间流传甚广。

直到今天许多老艺人还是习惯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

在研究整理民族音乐遗产、向民间音乐学习方面,它仍有着积极的特殊的意义。

工尺谱系何时开始创用,已很难考查。

根据历史记载,古代对工尺谱各音的写法与今天通用的写法也颇不一致。

目前我国各地所流行的工尺谱,在写法上和读上也仍然大不相同。

详尽地、系统地研究工尺谱,是个专门的学问,也是一件艰巨而复杂的工作。

这里所介绍的仅是这方面的一般常识。

工尺谱在传统写法上是由右而左作直行书写的,但近二三十年来,也有以简谱的形式横行书写的。

工尺谱历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如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写本《唐人大曲谱》。

至宋代即为俗字谱,如张炎《词源》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等。

一直发展到明、清通行的工尺谱。

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出现一种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弦索十三套》。

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

在工尺谱中,音的高低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汉字及其变体来标记的,可相当于do、re、mi、fa、sol、la、si。

即工凡、乙(亻上)之间为半音,其他相邻两音之间为全音。

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上或仩。

工尺谱中音的长短是用板眼符号(记在每拍的第一个音的右侧。

、或×代表板,·或о代表眼。

)、每拍中所包含的字数、字体的大小、字与字之间的距离来表示的。

如果一个音的时值超过一拍以上时,那末就在这个字的下面加一直线。

直线所占的时间根据音的长短标记的总原则。

近四十年来,在工尺谱的直行书写中,除了以上所讲的音值标记外,往往还在字的左侧或右侧加用纵线来表示。

纵线的记写和意义与简谱音符下的横线相同。

简谱及工尺谱简介

简谱及工尺谱简介

简谱及工尺谱简介一、简谱简谱是记谱法一种。

由于它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记谱、读谱上有很大的方便,因此在我国广泛流传。

简谱有它的优点,但也有它的缺点。

例如记合奏合唱,它就不象五线谱在视觉上那么清楚,而记钢琴谱几乎是不可能的。

过去有人认为简谱简单、不科学,因而否定了简谱在现实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那是错误的。

应该承认:简谱对音乐的普及和推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简谱将会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

简谱的创造和发展过程,因为缺乏有关的材料,还不能作准确的介绍。

法国的加林(1786-1821)和舍维(1804-1864);英国的格兰威尔(1785-1867)和葛尔文(1816-1880),在简谱体系方面,都曾作过研究和整理。

我国的简谱是由日本传来的。

这种体系与舍维的体系已有所不同。

按照舍维体系,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短线,都加在音符的上方。

然而日本的简谱到了我国,特别是解放后十年来,又起了许多变化和发展,现在只将现行的简谱作如下的简单介绍。

在简谱体系中,音的相对高度暖和七个阿拉伯数字来表示的。

这几个音的相互关系,除3 4、7 i 半音外,其他全为全音。

标记:1 2 3 4 5 6 7 i唱法:do ri mi fa sol la si do在音符的上面加一小圆点,即表示高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高两个八度;反之,在下面加一个圆点,即表示低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低两个八度。

要准确地表示音的绝对高度,还要应用调号标记。

调号标记是用1=F、1=G……等来表示的。

为了避免在音符的上面或下面过多的加点,在合唱、合奏谱中,往往应用移高或移低八度的方法来记低声部或高声部。

例如:男高音、男低音、琵琶、低胡用高八度记谱;梆笛、板胡用低八度记谱等便是。

音的长短是在音符后面或下面加短横线来表示的。

在简谱体系中也应用附点。

但只到四分音符为止;再长的音符,如二分音符、全音符则继续用增加短横线来表示。

国际上常用的记谱法

国际上常用的记谱法

国际上常用的记谱法
1、简谱。

用阿拉伯数字1、
2、
3、
4、
5、
6、7做音符,是指一种简易的记谱法,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

2、文字谱。

用文字、数字等表示每个音的音高,用其他辅助手段来表示节奏。

中国特有的是宫商谱、律吕谱、工尺谱及锣鼓谱。

3、方格谱。

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4、奏法谱。

用文字、数字或其他记号表示乐器演奏方法,不表示具体发出的音高。

5、图像谱。

利用图像、记号以及文字记谱,比较原始的有动机谱,不表示具体的一个一个音,而是表示构成音乐的基本旋律型或动机,例如中世纪的亚美尼亚圣咏、犹太教的圣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有民间记谱法--工尺谱
工尺谱是为我国所特有的记谱方法。

在民间流传甚广。

直到今天许多老艺人还是习惯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

在研究整理民族音乐遗产、向民间音乐学习方面,它仍有着积极的特殊的意义。

工尺谱系何时开始创用,已很难考查。

根据历史记载,古代对工尺谱各音的写法与今天通用的写法也颇不一致。

目前我国各地所流行的工尺谱,在写法上和读上也仍然大不相同。

详尽地、系统地研究工尺谱,是个专门的学问,也是一件艰巨而复杂的工作。

这里所介绍的仅是这方面的一般常识。

工尺谱在传统写法上是由右而左作直行书写的,但近二三十年来,也有以简谱的形式横行书写的。

工尺谱历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如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写本《唐人大曲谱》。

至宋代即为俗字谱,如张炎《词源》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等。

一直发展到明、清通行的工尺谱。

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出现一种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弦索十三套》。

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

在工尺谱中,音的高低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汉字及其变体来标记的,可相当于do、re、mi、fa、sol、la、si。

即工凡、乙(亻上)之间为半音,其他相邻两音之间为全音。

同音名高八
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上或仩。

工尺谱中音的长短是用板眼符号(记在每拍的第一个音的右侧。

、或×代表板,·或о代表眼。

)、每拍中所包含的字数、字体的大小、字与字之间的距离来表示的。

如果一个音的时值超过一拍以上时,那末就在这个字的下面加一直线。

直线所占的时间根据音的长短标记的总原则。

近四十年来,在工尺谱的直行书写中,除了以上所讲的音值标记外,往往还在字的左侧或右侧加用纵线来表示。

纵线的记写和意义与简谱音符下的横线相同。

一拍内包括六七个以上的字或节奏较复杂时,大都用加赠板(拍的细分)的方法来记写。

在工尺谱中,乐句与乐句之间常留有一定空隙,以表示乐句的划分。

乐段的标记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段与段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隙,一种是分段记写。

在工尺谱中,音的休止叫做歇板和歇眼。

歇板和歇眼的记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歇板或歇眼处写一“勺”字,而在这个“勺”字的右侧注明板或眼的符号;一种是在歇板或歇眼处留出一定的空隙,在这个空隙的右侧,即记板眼符号的地方,记以歇板或歇眼符号。

歇板符号用“x”或“△”来标记。

上面所讲的歇板和歇眼的写法,都是表示一拍开始时的休止,但在旋律进行中,往往不是在一拍的开始处休止,在这种情况下,比较清楚的写法是在休止的地方写上一个“勺”字。

如果要在一拍半的音后面休止半拍时,一般都用歇眼符号“△”写在板的符号“×”的下面来表示。

工尺谱中调的标记,数十年前和现行的已大不相同。


尺谱中的强弱记号、反复记号、表情记号、速度记号等,都是用文字来标记的。

有的记在工尺音字的左侧,有的记在板眼符号的右侧,也有的记在工尺音字的行间。

最后谈谈工尺谱译简谱的问题。

将工尺谱译成简谱,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由于时代、地区的不同,工尺谱有着各种各样的写法和读法,因此,译谱时便不能简单化。

例如,五台山僧寺中所流传的宋朝乐谱中,《八板儿》(即《老六板》或《老八板》)的开头一句,记作“一一工四合”,其实就是全国通行工尺谱中的“工工四尺上”,译成简谱便是“3 3 6 2 1”。

也就是说,译前者要以“合”为“1”,而后者则以“上”为“1”。

这是由于新、古音阶的不同而产生的。

有时为了乐器演奏上的方便,许多工尺谱是采用移调记写的。

譬如把正工调的谱翻成小工调记写,即把原来的“上尺工”写成“凡六五”。

在这种情况下,译成简谱时便不能译作“4 5 6”,而应译成“1 2 3”。

总之,在进行译谱时,一定要经过仔细的研究、分析,确定其调性,辨别其音的高低关系,这样译写的乐谱才能求得准确。

工尺谱记谱也有别具一格的-----南音。

泉州南音有着别具一格的记谱法,称为“工 谱”,它以“ 、工、六、思、一”五个正声为基础,与全国统一的七声音阶的工尺谱并不相同,让人容易联想到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宫商角徵羽”五声乐谱。

泉州南音工 谱由谱字、“指骨”(表示时值和琵琶弹奏记号)、撩拍三部分组成,是记
录泉州南音音乐语言的汉字化表意乐谱,蕴含了历史悠久的古代乐学理论。

工尺谱
南音琵琶工尺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