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天哲:毛公鼎铭籀释考论(附录高清拓片字释)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是商代典型的青铜器之一,也是中国青铜器中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其铭文内容涉及古代商朝政治、经济、宗教等方方面面,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下是对《毛公鼎》铭文的详细解读。
《毛公鼎》的铭文由720字组成,分为两部分,上面是铭文,下面是盘曰。
铭文部分又分为左右两边,每边都有两段文字。
左边的铭文写着:“噫昧矣君子!悠悠我心,君子心怃阻。
”这段文字揭示了毛公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忧虑。
他认为当时的国家处于政治黑暗时期,君子的心志受到了阻碍和蒙蔽。
这可能是对商朝晚期朝堂上贪污腐败、官员无能以及社会道德沦丧等现象的批评。
毛公可能是希望通过这个铜鼎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推翻现有政权,恢复社会的公正与正义。
右边的铭文写着:“尚如先王之政,尚如王后之政,以修身养德,咸能光大。
”这段文字强调修身养德的重要性。
毛公认为,如果国家能够效仿古代先王的政治理念和王后的政治才能,注重个人修身养德,那么整个社会就能够获得光明和进步。
他这里所说的“王后之政”可能是对商朝女性的赞美和肯定,说明女性在政治上也有其特殊的贡献。
盘曰部分的铭文描绘了一幅神秘的图案,其中有人、鸟和兽的形象。
这些形象可能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能。
人可能代表着统治者和贵族,鸟可能代表着神灵和宗教信仰,兽可能代表着平民百姓。
这个图案所表达的意思是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有其独特的职责和使命,只有各尽其责,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毛公鼎》的铭文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了古代政治、社会、宗教等多个方面。
通过细致的解读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商朝晚期社会的面貌,以及当时人们对政治和社会状况的关切与思考。
铭文也启示了我们,个人修身养德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是中国汉代的青铜器,出土于河南省大荔县南阳村的一座墓葬中。
这座墓主人的姓名未知,因此被称为“南阳村墓葬”。
《毛公鼎》的铭文共有2000字左右,记录了墓主人的家族和个人事迹。
以下是该铭文的翻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生蒙难降魔劫。
吾家世代武艺超群,祖先多次平定乱世,为百姓谋得安宁。
我是毛氏家族的后人,孤注一掷,率领家族成员痛下杀手,讨伐强盗匪徒。
百度引援,出动重兵,剿灭敌人,光复了千古荣耀。
吾家先祖曾效力朝廷,战功赫赫,佐拓土。
先祖的篡位志向泯灭了天意,眼见大汉江山沦陷,九州纷争,百姓苦不堪言。
吾家先祖抱愧逃亡,南阳村此地是幼时的我所生长。
我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激之情,不仅给予我温暖的家庭,还培养了我追求功名利禄的志向。
吾家先祖的弓箭技艺造诣超群,世人皆称其为“百步穿杨”。
我也因此秉承家训,刻苦学习箭术,始终保持对武艺的追求。
吾家先祖曾经为了百姓的安宁,放弃了私利和地位,成为民间义士。
这种精神和情操激励着我们家族的后人,使我们保持着铁血的武士本色。
我还怀念我曾经的教师张三丰。
他是一位杰出的武术大师,传授给我精湛的武技。
他坚信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是永恒的,武术的力量是可以抵挡邪恶之力的。
我曾经与他一起历经风雨,分享失败和胜利的喜悦。
他激励我要坚守武艺,为正义而战,不负先祖的期望。
我对于我所组织的家族感到无比的自豪。
我们是势不可挡的武士,为了天下的安宁,我们愿付出一切。
我们的红袍盟誓铭刻于心,我们将义无反顾地与邪恶斗争到底。
我将带着家族的铁血精神和张三丰的教诲,继续战斗。
我将一展我世间所未见的武技,为天下苍生谋求和平与安宁。
以上翻译是根据《毛公鼎》铭文的内容整理而成,主要记录了墓主人毛氏家族的历史和个人事迹,以及对正义与邪恶斗争的信念和承诺。
铭文中展现了墓主人对家族和师长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武术和战斗的追求和承诺。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铭文是一篇古代铭文,刻在铜鼎上,记载了毛公之功德以及对毛公的赞美。
本文将以1000字对《毛公鼎》铭文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佑毛首功,秉神迹,以明谟道者正也。
*"保佑毛公首战立功,秉持神迹,以彰显明智的道德准则。
*毛公才智博学,举案齐眉,谋略出众。
*毛公的才智广博,能与大儒们并列齐名,并且他的谋略非凡。
*奉命战斗,率军如风,胜利常在其列。
*他受命出征,领导部队如风般迅速,胜利常常属于他。
*全军士卒崇他为师,官僚力争待见。
*全军上下都敬重他如师,官府里的官员们爭相迎接他。
*勋业彪炳,功盖寰区。
*他的功业璀璨夺目,他军事成就覆盖全球。
*民生则固,归政则安。
*民生稳定,出使归政则国家安定。
*废狱开禁,治瀆清冤。
*他废除监狱的苛刑,平反冤案。
*民不聊生,流血哀号。
*百姓们没有生计,流血哀号。
*文登之事,伏尸千里,非所能救。
*文登之间,路上尸体达千里,他无法去拯救。
*其泪如滂沱之雨,其血如江河之水。
*他的眼泪像雨一般滂沱,他的鲜血像江河一样汹涌。
*时镇狱者钟鼓之声。
久之不能托救,遂归于漠然。
*他在拘留所里,听到钟鼓的声音。
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发现无法被救赎,遂消失了踪影。
*民以其为无罪,官以其为高德。
*百姓们认为他是无辜的,官员们则认为他是高尚的。
*为国捐躯死节,但愿有端。
*他为国家舍生忘死,但愿能有转机。
*辞职之日,不复归期。
*他辞去官职的那一天,再也没有回来。
*怀恨之缘,雪愤之心。
*心存怨恨之情,心怀愤愤不平之意。
*其魂如天之星,其志如山之巅。
*他的灵魂如天上的星辰一样,他的志向像山巅般高远。
以上为《毛公鼎》铭文的全文,全文共计226字。
《毛公鼎》铭文是对毛公的赞美与纪念。
文章开头便赞扬毛公为一个具有智慧和道德的人,他的战略才能出类拔萃。
在战斗中,毛公率领军队百战百胜,全军上下都对他崇敬有加。
文中还提到了毛公对于治理国家的贡献,他废除了监狱的苛刑,清理了冤案,使人民生活安定。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深远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文化遗迹被誉为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瑰宝,它就是著名的《毛公鼎》。
《毛公鼎》是中国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青铜鼎,出土于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毛陵山,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鼎的铭文又为人称道,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精神。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毛公鼎》铭文的含义。
《毛公鼎》铭文是用商代的古文字所书写的,共有四个铭文区域,分别位于鼎身、底座的上面和两侧。
首先是鼎身正面的短铭文,共有34个字,描述了鼎的用途和来源。
下面是铭文的内容:“毛公为束鞬氏有功,问曰:‘吉鸟安来?’曰:‘在宗庙。
’”(原文)这段铭文大致的意思是,“毛公为束鞬氏有功,他问道,‘吉鸟在哪里?’有人回答说,‘在宗庙中。
’”这段铭文反映了当时商代社会中的一种祭祀活动,即神鸟的踪迹问题。
在这段铭文中,毛公被描绘为一位功勋显赫的人物,他对神鸟的存在感到好奇,并向有关人士询问。
古人认为,吉祥的鸟儿是天神的化身,它的出现预示着吉祥和平安,因此人们经常去宗庙祈福,以求神鸟降临。
接下来是鼎身背面的铭文,共有82个字,描述了鼎的制作、铸造者和受赐者的相关信息。
下面是铭文的内容:“胡公作节,君范乐百礼鼎。
胡公父名曰犨。
,父名运。
守空邑先,首以无亲。
犨生于毛丰。
又鞬娶焉。
生喾。
胡公祖曰伯犨。
篙王彊。
胡公祖父曰太史乃。
胡公生焉。
”这段铭文讲述了鼎的制作者和受赐者的家世背景。
胡公(可能是鼎的铸造者)制作了这个鼎,君范则是接受了这个鼎,并且享受了其中的乐趣。
胡公的父亲名叫犨,胡公是空邑先的守护者,犨生于毛丰,还娶了一个名叫鞬的妻子,生下了喾。
胡公的祖父和祖祖父分别是伯犨和篙王彊,胡公是这条家族中的后代。
“部彊北论鄗劤巴。
竫人巴氏岐伯曰小忍先氏文政于封天温有道。
”(原文)这段铭文的意思是,“部彊北论鄗劤巴。
竫人巴氏岐伯曰小忍先氏文政于封天温有道。
”。
这段铭文较为晦涩,难以完全理解,可能反映了鼎是被部彊北论的劲敌巴族所征服,竫人巴氏岐伯小忍将它带到封天温,这里有一条祭祀的道路。
毛公鼎图片铭文拓片及释文
毛公鼎图片铭文拓片及释文拓片释文毛公鼎铭文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
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
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
王曰:父歆,余唯?,至先王命,命汝?我邦,我家内外,?于小大政,?朕立,?许上下若否。
宁四方死母童,祭一人才立,引唯乃智,余非庸又昏,汝母敢妄宁,虔夙夕,惠我一人,?我邦小大猷,毋折缄,告余先王若德,用印邵皇天,??大命,康能四国,俗我弗乍,先王?。
王曰:父歆,余之庶出,入事于外,专命专政,?小大楚赋,无唯正闻,引其唯王智,?唯是丧我国,历自今,出入专命于外,厥非先告歆,父歆舍命,母又敢?专命于外。
王曰:父歆,今余唯?先王命,命汝亟一方,弘我邦我家,母?于政,勿??庶口。
母敢?事囊囊,??鳏寡,善效乃友正,母敢湛于酒,汝母敢?,才乃服,?夙夕,敬念王畏不赐。
女母弗帅用先王乍明井,俗女弗以乃辟?于?。
王曰:父歆,已曰及兹卿事寮,大史寮,于父即君,命女??公族?叁有司,小子,师氏,虎臣?朕亵事,以乃族干吾王身,取贵??,易女??一卣,?圭,?宝,朱市,?黄,玉?,金车,??载,朱?弘斩,虎?熏裹,右厄,画?,画?,金?,?卫,金?,金?,??,金??,鱼?,马四匹,攸?,金?,金?,朱?二?,易汝兹关,用?于政,毛公?对?天子皇休,用乍?鼎,子子孙孙永宝用。
————译文:周王这样说:“父瘖啊!伟大英明的文王和武王,皇天很满意他们的德行,让我们周国匹配他,我们衷心地接受了皇天的伟大命令。
循抚怀柔了那些不来朝聘的方国,他们没有不在文王、武王的光辉润泽之中的。
这样,老天爷就收回了殷的命令而给了我们周国。
这也是先辈大臣们辅助他们的主君,勤恳奉天大命的结果。
所以皇天不懈,监护着我们周国,大大巩固了降给先王的匹配命令。
但是严肃的上天突然发出威怒,嗣后的我虽没来得及领略天威,却知道对国家是不吉利的。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是商代青铜器的一种,常被用于祭祀活动。
以下是一篇关于毛公鼎的铭文:前言:毛公鼎,作为中国青铜器的代表之一,其上所刻铭文更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些铭文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祭祀仪式以及统治者的政绩等内容,为后人研究商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毛公鼎上的铭文。
铭文内容:铭文分上下两段,上段为祭祀文,下段为纪事文。
祭祀文中记载了毛公鼎是用于祭祀祖先的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后人平安幸福。
纪事文中则记录了当时的政治事件,如国君的功绩、官员的表现等。
整个铭文以龙文形式镌刻在毛公鼎的四面,内容繁复而庄严。
铭文翻译:下面是毛公鼎上的一段典型铭文:上段祭祀文:礼以祭祀,奉告先祖,十方有进,万事无忧。
燔柴执火,以祭亲骨。
凤凰展翅,长舒飞音。
鸿鹄雍容,踌躇满怀。
玉辇华轩,车马弗悖。
礼乐非常,昭昭天意。
苍天有眷,万国来咨。
子孙载泽,世世神基。
神哉神哉,神仪鼎舞。
下段纪事文:夏禹垂政,四方咸来。
伯夷叔齐,民心云悦。
湛露之思,庶民大乐。
有商有德,美禹之功。
大禹鲧厥,以雍建业。
文王武王,以相继风。
西伯侯皇,以奕秩序。
厥功孔圣,文武重欧。
王臣百辟,皆执其职。
凡此拨乱,方克迁徙。
结语:毛公鼎上的铭文为我们展现了商代社会的风貌和政治制度,其雄浑的文字和庄严的气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过对这些铭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制度,为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愿后人能够珍惜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献,将其传承发扬,使之成为我们国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附释文)毛公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是金文的经典名作。
传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
高 53.8厘米,口径 47.9厘米。
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造型端庄稳重。
颈部饰重环纹及弦纹各一道,简朴庄毛公鼎严。
腹内铸有铭文32行、499 字,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较长的一篇。
全文道先追述周代国君君主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感叹现时的不安宁,接着叙述宣王同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内外事务,拥有宣布王命的大权。
宣王一再教导毛王要勤政爱民,修身养德,并赐给他以一些器物以示鼓励。
毛公将此事铸于鼎上,以资纪念和流传后世。
这是一篇典型的西周册命铭文,但不拘泥于传统的册命体例,分五段,各段均为“王若曰”起,显然是出自当时(周成王时,公元前1115-1079年)史官之手。
全铭文辞精妙而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例如文章的第一段: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
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
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
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大克鼎(附释文)大克鼎为西周孝王时期器物。
1890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鼎、钟等器,都属于一个名叫克的贵族。
此鼎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
口沿饰兽面纹,腹部饰流畅的波曲纹。
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铭文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
洋洋洒洒,无论在布局书写上、还是铸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体大小统一不失灵动,圆润古拙不失劲健,呈出一种舒展,端雅的风尚。
高清拓本《毛公鼎》及释文
高清拓本《毛公鼎》及释文二笑堂主初次临摹《毛公鼎》第一段王若曰:父厂音,不(丕)显文武,皇天引厌氏十德,配我有周。
膺王若曰:父厂音,不(丕)显文武,皇天引厌氏十德,配我有周。
膺①按 / 王,或谓周成王、或谓周宣王,现多从后说。
②故 / 王若曰:王是这么说的。
替王转达册命时所用的传语,用法就像后世的诏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按:尚书中不仅可见“王若曰”,也有“周公若曰”。
)③故 / 父厂音,卽毛公厂音(封国十爵称十名),周宣王叔父辈。
④不:通“丕”。
文武:周文王、武王。
⑤旧多释“弘”,大也。
近年学者据睡虎地秦简与马王堆帛书,主张释“引”(引,久也)更佳。
⑥厭:飫(yu)也;充满;《书.洛诰》:万年厌于乃德。
⑦:经籍,通作“厥”。
⑧配我有周:谓文王、武王德能配天。
《诗.皇矣》天立厥配。
传云:配,媲也。
此处注意拓本中“有”字:王晓宣先生强调,“有”当作手持肉也,若作以手持舟,不合理。
【语译】王说道:父厂音!伟大英明的文王和武王,秉持上天施予绵长而充厚的福德,正合於我周室…….。
【第二段】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閈(han)于文武耿光。
唯天将集① 尔雅释言:膺,当也。
② 故 / 率:语气词。
怀:怀柔、抚顺。
率怀不廷方:抚怀不来王廷朝聘的方国。
③ 故 / “閈“在此通“觐“,意同《尚书》: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
按 / 觐:见、显现。
耿:光明。
于 / 《说文》閈,门也。
此犹言域也、限也。
言无不限於文武光明普及之内。
【第三段】氏十命,亦唯先正襄辥(yi)氏十辟恪谨大命。
肆皇天亡罒矢(斁yi),临①,郭沫若释为“将”,大也。
②先正:先王的辅佐大臣。
③字,吴、于均释为“克”,另有多位学者释“襄”,今故宫从之。
襄,襄助、扶佐也。
④故 / 辥,通“乂”,辅相。
吴 / 辥字,古义久废,以词义绎之,当训治。
于 / 凡金文“辥“,皆是协辅之义。
⑤辟:君也。
⑥字,多位学者皆释“劳”,并解释为:两手奉爵形,古之有劳者,奉爵以劳之,故从两手奉爵。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是一件中国青铜器,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铭文部分刻有经商、农耕、渔猎、战争等内容,内容丰富多样,描绘了古代社会的生产、经济、政治等方面。
以下是《毛公鼎》铭文的详细介绍:铭文的第一行是“毛公鼎”四个字,是对这件青铜器的命名。
毛公是古代的一个贵族,他的后人制作并使用了这件青铜器。
鼎是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具,用于煮食和熬煮。
铭文的第二行描绘了经商的场景。
其中包括购买和销售的过程:“购牺牲三牛,出琉璃四百。
子之二弟,亦以从我还。
”这句话表明贸易往来的过程,人们用三头牛购买了牺牲(即祭祀之物),然后以琉璃(一种贵重珍贵的器物)四百件作为交换条件。
铭文中还提到了购买者的“两个弟弟也随我回来”,说明他的购买力很强大。
铭文的第三行描述了农耕的场景:“我奋勇逡巡,示以鱼肉。
”这句话中的“奋勇逡巡”意味着农耕的艰辛劳作,表明农民以勤劳的态度耕耘田地。
同时提到了向别人展示鱼和肉,说明他们收获了丰富的农产品。
铭文的第四行描述了渔猎的场景:“我奋勇追逐,示以韦实。
”这句话中的“奋勇追逐”意味着渔猎的勇敢追逐行为,表明古代人们借助自然资源进行渔猎活动。
同时提到了向别人展示韦实(即动物的皮毛),说明他们成功捕获了动物。
铭文的最后一行涉及战争的内容:“子南俞云从者泽,克敌摧城,彻劭国家。
”这句话中的“子南俞”指的是毛公的部下,他们在战争中获得了胜利,俘获了敌人并夺取了城池,展示了军事上的优势。
通过《毛公鼎》铭文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经济、农耕、渔猎、战争等方面的情况。
铭文中描绘了各种不同的场景,展示了古代社会中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往来,以及他们在农耕、渔猎和战争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这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对古代社会生活的珍贵记录。
篆书《毛公鼎》高清版拓本及释文
篆书《毛公鼎》高清版拓本及释文毛公鼎,通高53.8厘米,清道光年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西周王室(848--782)因器为毛公所作而得名,器性作大口,半球状深腹,兽蹄形足,口沿上树立形制高大的双耳,整个器表装饰十分整洁,显得素朴典雅,洋溢着一股清新庄重的气息,反映了西周晚期文化思想的变革。
西周金文前期的大盂鼎、中期的大克鼎、後期的毛公鼎並稱「三寶」。
其鼎的腹内,铸有铭文32行,计499字,为现存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
鼎铭记述了周宣王的诰诫,是一篇完整的册命。
全文可分五段:1、追述周代文武二王开国时政治清平的盛况,对比作鼎时时局不靖;2、宣王策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3、给予毛公以宣示王命的专权;4、告诫鼓励毛公以善从政;5、赏赐毛公车、兵、命服。
毛公为表示感谢和称颂周天子的美德,作鼎以为纪念。
《毛公鼎》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无不体现出文字经过发展演变后所具有的高度成熟和规范。
一般来说,西周早期金文大多沿袭殷商风格,书法雄奇恣肆,不受通常谨严格局限制,用笔首尾出锋,随意恣性,字体大小不拘,许多字都喜欢施以肥笔、重团以突出其点画形态,充分体现出文字尚未规范时书手在创造与张扬上较为自由随意的时代特征。
进入中期,书风为之一变,用笔凝重,点画圆浑,虽然时有肥笔、重团,但装饰意味明显减弱,字体也逐步趋于规范。
到了西周时期,金文风格基本走向成熟,装饰意味消失,线条更加沉雄质朴,且更具内涵。
从《毛公鼎铭》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成熟”后金文所特有的时代气质。
即便如此,其技巧的“不可贴近性”和高超的表现能力仍如同时空跨越所形成的巨大“代沟”,似乎使后人难以企及。
其线条圆劲苍老、质朴浑穆;用笔方圆互用,笔力沉雄;结字谨严而不失瑰奇,形体修长而仪态万千;章法有行无列,错落有致,字字相生,无一不表现出高超的形式美感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毛公鼎铭文补释二则
毛公鼎铭文补释二则观中外时事写吉光片羽窥见研古今历史发一鳞半爪见解毛公鼎铭文补释二则文/毛天哲【导读提要】毛公鼎铭“亡不闬于文武耿光”句,前辈学者未能训诂得实,哲释“闬、耿”二字以破解之。
“闬”,与闭同,通阖。
阖,共也,合也。
“耿”,久也,恒也。
从根底上考求,则閟闭同声同义,阖闬同声同义,两两皆可互训。
闭或为闬的转写误乳字,因閟字存,则后人以为閟闭同义,则训声为必。
阖,从門盍聲,盍亦表意符。
盍,从大从皿。
训为覆盖。
若头之盔罩于头上,若簋之盖合于簋上。
故盍,合也。
门以合,则亦闭门也。
许说段注释阖为門扉并不通也。
【关键词】毛公鼎,铭文,补释,训诂,许慎,段玉裁,王国维,比义法毛公鼎自清道咸年间出土,向为世人瞩目。
文字之多,存世器中无出其右者。
铭文连重文合文共计四百九十九字,此皇皇巨制,实补三代尚书之缺。
一时学者竞相考释,自清至民国乃至今日,代不乏人。
咸同年间,陈介祺独占秘藏之近水,先发凿空之功。
后徐同柏、吴式芬、孙治让、吴大征等名宿竞相考论,各有所得。
清末民国间又有王国维、郭沫若等金石大家先后参与多所创获,使铭之可读者迨已十之八九。
建国后,陈梦家、于省吾、董作宾、唐兰、高鸿缙等学者或承前说,偶有新论。
之后毛公鼎研究热渐退,盖学者以为先辈鸿儒已然穷尽,再深研索隐亦难摘硕果,故后之研讨可观者甚少。
然哲以为,毛公鼎铭文籀释考论未可言穷尽矣。
毛公鼎器主或与出土铜铭中的宰屖父、伯屖父为同一人,生活的时代绝非在宣王世,而应在懿孝夷之间。
鼎文毛公乃历宣时期司徒毛公仲山父、宣幽之际太师卿士毛公皇父之祖。
以师询鼎铭文历日作参订,毛公鼎的年代似可定为周夷王元年,可纠郭沫若定毛公鼎为宣王器之缪。
毛公鼎銘文拓本它如句读、字释尚有错者,学者往往亦沿袭旧说。
又见流传之铭文多以问号补难籀字,释读径庭者亦比比皆是,逐一指错而又甚为不堪,是故小子哲不吝孤陋寡识,率尔操觚,先后作《毛公鼎铭文籀释考论》《再论毛公鼎的年代曁器主名释读》二文,以求对毛公鼎的研究成果能更加的完备,以改正一些错误的旧说。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又称“毛公三足鼎”,是中国青铜器中的一种,被人们誉为是青铜器中的瑰宝。
它的形状独特,鼎足象征着三个母鸟孵化出的小鸟,十分生动有趣。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毛公鼎》的铭文。
《毛公鼎》的铭文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价值观念。
铭文分为上下两段,上段铭文共计294字,下段铭文共计216字。
铭文的风格庄重,语言简洁明确,表达了诗意和哲学。
上段铭文以四个字作为开头:“元丕御宇”,意为尊贵的皇帝统治着天下。
接下来的几十字,描述了毛公鼎的制造过程和用途。
其中提到鼎是为了“持则为名,佩则为德”,表达了鼎的象征意义,即象征崇高的美德和仁爱之心。
铭文中还描述了鼎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征,比如“凝厚玄文,展毅鏆鏊”,形容了鼎的文采和坚固。
整篇上段铭文充满了古代中国人对权力和德行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下段铭文以两个字作为开头:“文起”,意为文化的兴起。
接下来的内容,叙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和丰富。
铭文中提到了古代祭祀的重要性,并称颂了古代圣人的伟大和智慧。
铭文还表达了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和感恩之情,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之心。
整篇下段铭文呈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崇敬之情。
通过阅读《毛公鼎》的铭文,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对权力和德行的重视,以及对文化和生命的崇敬之情。
这一铭文不仅是对鼎的描述,更是对古代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体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毛公鼎的铭文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研究古代中国文化和青铜器的重要资料。
通过对铭文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毛天哲:毛公鼎器主名释读
毛天哲:《毛公鼎》器主名释读毛公鼎是西周毛氏族人的一件青铜重器,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是周宣王年间太宰毛公所铸造的青铜鼎。
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
铭文三十二行长达四百九十九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含有完整的一篇周王册命,皇皇钜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毛公鼎的出土委实是太重要了,这不仅是对毛氏族人而言,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也是,因为它是一件很有研究价值的史证实料。
在这之前,虽有《班簋》,但此物长期被皇家内府秘藏,外人很难一窥真貌。
直到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才从清宫散出到民间,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偶然发现,北京市文物管理处拣选到了班簋并进行了修复,现藏首都博物馆。
关于毛氏族的先周历史研究,以往的学者关注不多,一方面或许是未意识到毛氏族在西周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能也是苦于材料的不足。
就如司马迁,由于对冉季载的不够了解,也只能稍言涉及而附于《管蔡世家》。
旧时代的史学研究者最遗憾的是研证材料不足,故大多数人只能在古文献材料里寻章摘句,磨驴打圈般地重复前人研究的论调,或者提出自己不甚正确的见解,导致论说纷纭,各执一端。
王国维先生曾感慨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所以他提倡运用“二重证据法”考证古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确实是非常科学的。
然“二重证据法”亦会遇到瓶颈,就是先周古文字的训诂实在太难了。
秦始皇统一文字,燔《诗》、《书》,字遂改易。
至于两汉时,人们对古文字(殷墟甲骨文、两周金文以及战国竹简文字)就比较陌生了,传至今日,对一般大众来说更如天书。
幸好有许慎的《说文》传世,以至于我们还能依照着依稀能读懂那些三千年前的文字。
每件铭彝的出土,都绕不开对文字的释读。
毛公鼎也一样,出土虽然也有一个半世纪了,但对铭文的释读方面还是有很多的缺憾。
不说铭文中其他未能正确隶定的文字了,单就这器主名字来说,也是各有说辞。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是中国古代 bronzes的杰作之一,其铭文充满着历史与文化的底蕴。
铭文内容主要记录了毛公鼎的制作过程及献鼎者的身份,同时也表达了对献鼎者的敬意和祝福。
下面是对《毛公鼎》铭文的中文翻译:
毛公鼎铭文如下:
墨子火系之师贰十二抂人臣毛公作於繒田
衛士防作之銜爲闡氏之器分祀茲于紏百矢三用之有共爲之道
敬明王生祥聱極聡谷瑜晦寳黎處頌其德南湖之野
毛公鼎識諸侯之興亡綏我海岳曆月有恒
克彼之式阜毅其氣萬斯民焉閶闔通威敬明王為威靄遠達四夷
天命自古莫非興亡不能自治當刑人盡厥義之信以奉尚帝燕趙叶犁姬姜南陽與京西鄭曲與越巂才山
君王听德先天寧君褒證不五主千百司伸
敬明王不群曆亡國義忠覺所盈毛公作百年失策亡其功狹
禴坫載飲諏言尙忘愿才女策諸侯卜日昌賴羣國。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是中国青铜器中的一件重要文物,其铭文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宗教、家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毛公鼎》铭文的内容及其意义。
《毛公鼎》是中国商代晚期青铜器,出土于安徽省淮北市毛庄镇的大墩村,因此得名。
这件青铜器高约55.7厘米,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其铭文内容非常丰富,系商代殷墟礼器主要文字资料之一,共分为上、中、下三节,内容包括有关毛氏家族的历史、宗教祭祀等。
首先是铭文的上部,记载了毛公作为部落首领的家族来历。
铭文中称毛公为“兹毛之子”,表明了他的家族身份。
这一部分还提及了与毛公相关的一些祭祀活动,显示了其家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祀活动来祈求神灵的庇佑和祝福,保佑家族的安康和昌盛。
铭文从宗教的角度展现了毛公家族的信仰和仪式。
其次是铭文的中部,记载了毛公的政治活动和功绩。
铭文中提及了毛公镇压叛乱,肃清害民恶人,维护部落的安定和秩序。
这些内容表明了毛公作为部落首领的威望和政治能力,以及他为人民谋福利、维护社会稳定所做出的贡献。
这一部分反映了商代社会政治制度和部落首领的权力运作,也展现了毛氏家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是铭文的下部,记录了毛公的后人对其的纪念和祭祀活动。
铭文中提及了毛公的后人祭祀毛公的场所,以及对他的追念和纪念。
这一部分反映了毛氏家族内部的家族传统和纪念仪式,以及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
在古代中国,祖先崇拜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它体现了对先人的尊敬和敬仰,也是家族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毛公鼎》的铭文内容非常丰富,展现了当时商代社会的政治、宗教、家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铭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还可以深入了解毛氏家族的历史、家族制度、家族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毛公鼎铭文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铭文是中国青铜器中一件非常著名的器物,其铭文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被誉为青铜器铭文的巅峰之作。
下面,我们将对毛公鼎铭文进行详细解读。
毛公鼎是战国时期的一件青铜器,是中国文化古代时期的珍宝之一。
这件青铜鼎高大精美,通体为青绿色,形状庄重,线条流畅,充满力量感。
之所以称之为毛公鼎,是因为铭文中提到了毛公这个人物,被认为是鼎的一个重要主人。
铭文是一种刻在青铜器表面的文字记录方式,毛公鼎铭文采用了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形式,结构独特,内容丰富。
铭文总共有18个段落,每个段落由若干个文字组成,每个文字都被严密刻划在鼎的表面上,形状规整,字迹工整。
整个铭文内容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分别是:记述毛公的事迹、记述鼎的制造过程、赞美毛公的品德和记录捐赠的情况。
第一部分是关于毛公的事迹。
铭文开头是以“毛公”二字作为开头,紧接着是一段文字,记录了毛公立下的丰功伟绩,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和军事事务,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些文字以生动的描写方式表达出毛公的英勇和智慧,向读者展示出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
第二部分是关于鼎的制造过程。
铭文中详细记录了制造鼎的材料、工艺过程和制作人员的名字。
这部分文字使用了大量的技术术语和专业名词,展示了当时青铜器制作的高度技术水平和精湛工艺。
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制作青铜器的复杂过程,以及古人对于工艺技术的高度重视。
第三部分是赞美毛公的品德。
铭文中以一系列的赞誉词语来描述毛公的品德,如“其德充天地,其功茂于昊天”、“庙堂之上兮,周公之下”等。
这些文字充满了对毛公的崇敬之情,表达了古代人们对于仁义智慧之人的推崇和尊重。
第四部分是关于捐赠的情况。
铭文最后几段记录了毛公将鼎捐赠给国家的过程和目的。
毛公将这个铭文精美的青铜鼎视为珍贵的礼物,希望通过捐赠表达自己对于国家的忠诚和赞美之情。
这些文字中充满了感恩和奉献的精神,传递出一种对于社会公益和国家利益的关注和追求。
毛公鼎铭文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西周毛公鼎铭文考释及档案价值浅析
西周毛公鼎铭文考释及档案价值浅析
刘后毅
【期刊名称】《炎黄地理》
【年(卷),期】2023()1
【摘要】毛公鼎是西周藩王毛公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上铸铭文32行499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青铜器。
其籀体铭文虽有拓片传世,但由于年代久远,文辞深奥,导致断句困难,产生识读分歧。
故对毛公鼎铭文进行了比较清晰的句读划分,文辞考释,分析了铭文的历史价值,推论了作器者及所属时代背景。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刘后毅
【作者单位】山东交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铭文档案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价值
2.从何尊铭文看档案的价值
3.《毛公鼎》铭文“康能四或俗我弗乍先王”考释
4.馆藏清代徽州存世家谱档案的纂修与文献价值——以《绩溪城西周氏宗谱》为例
5.铭文档案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是中国青铜器中的一件珍贵文物,它的铭文内容非常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篇文章将对《毛公鼎》的铭文进行深入地解读,探究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毛公鼎》是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出土于河南省荥阳市南阳乡毛寺村毛公村。
它是一件克复双耳方鼎,鼎身铸有精美的纹饰和铭文,是中国青铜器中的精品之一。
这件鼎的铭文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历史事件、官职姓名、祭祀之事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毛公鼎》的铭文中记载了当时的政治、社会、宗教等方面的信息,是研究春秋时期的重要史料。
铭文中提到了伯臣(今山东省东平县)这个地方,揭示了当时的地域分布情况。
铭文中还提到了君王的父亲,“君父之武服”、“成父之舆服”等词语表明了君王家族的尊贵地位。
铭文中还提到了祭祀之事,“毛氏之羊”、“毛氏之羹”等词语表明了对祖先的敬仰和祭祀活动。
《毛公鼎》的铭文内容非常典型,能够为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社会、宗教等方面提供珍贵的史料。
除了上述内容,铭文中还揭示了一些其他重要信息。
“武叔朝”、“武叔寿”等词语表明了鼎主的官职姓名,为研究当时政治体制提供了依据。
铭文中还提到了一些祭祀活动的细节,“毛氏之羔”、“毛氏之豚”等词语表明了当时祭祀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规模。
这些内容都是研究春秋时期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深入解读《毛公鼎》的铭文,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铭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社会、宗教等方面的情况,还展现了古代人民对祖先的尊敬和敬畏之情。
这些内容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使得《毛公鼎》成为了研究春秋时期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毛公鼎》的铭文内容丰富,充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深入研读铭文,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政治体制等方面。
铭文本身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精美的纹饰和考究的文字排列,展现了当时青铜器工艺的高超水准。
《毛公鼎》的铭文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不仅是研究春秋时期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珍贵见证。
《毛公鼎》拓本大图,附楷书释文!
《毛公鼎》拓本大图,附楷书释文!銀椀盛雪堂昨天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00公斤。
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
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说),在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
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出土年代: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地:中国宝鸡市岐山县尺寸:高53.8cm,口径47.9cm馆藏点:台北故宫博物院重量:34.5kg外文名:Duke Mao Tripod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毛公鼎被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来。
有古董商人闻名而来,以白银300两购得,但运鼎之际,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买卖没有做成。
古董商以重金行贿知县,董治官被逮下狱,以私藏国宝治罪。
此鼎最后运到县府,被古董商人悄悄运走,张燕昌之子张石瓠曾巧见此鼎。
后毛公鼎辗转落入古董商苏亿年之手。
咸丰二年(1852年),北京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又从苏亿年之手购得,并赏给苏亿年1000两,此鼎深藏于密室,鲜为人知。
陈介祺病故后,1902年其后人卖出此鼎,归两江总督端方所有,1911年11月27日端方被派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被革命军所杀。
民国时期民国期间端方后人因家道中落,将毛公鼎典押给天津俄国人开办的华俄道盛银行。
英国记者辛浦森出美金5万元向端家购买,端家嫌钱太少,不肯割爱。
当时有爱国人士极力呼吁保护国宝,毛公鼎辗转至当时担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大收藏家、后来国学馆馆长叶恭绰手中,存入大陆银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叶恭绰避走香港,毛公鼎未能带走,藏在了上海的寓所里。
由于叶恭绰是用假名买得毛公鼎,让日本人无法查知它的下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公鼎銘籀釋考論毛天哲按:某日,主席夢告曰:“小子哲,吾毛氏乃文王王姒嫡裔孫,班簋有徵,殆無可疑。
肆武王有天下,封親弟周公旦康叔封于魯、衛,唯叔鄭為武王同母弟中最少,有繼祖守奠之責,故與母王姒居畿內丰邑,派氏為毛,子嗣皆未外封東土,終西周二百八十一年間,均食采西土畿內,供職王室,勤勞王家。
成康之際,有毛懿公為顧命大臣,任職司空,蓋為叔鄭子,見諸尚書、竹書紀年。
昭穆之間,叔鄭孫毛伯囧任職大正,周書有冏命之記。
周穆王時,叔鄭四世孫毛班位列三公,清華簡祭公之顧命補闕、尚書亦有證。
班公子毛伯遣任職週六師統帥,僅見竹書紀年。
自後典籍記載吾毛氏史跡甚是了了,維毛公鼎出,始知毛公歆為宣王太宰也。
嗚呼,吾毛氏先祖世為周卿,子孫代代有掌司徒司空師氏塚宰之職,王言命書,周冊典誥,詩雅風頌,宗廟都邑之造,祭器彝銘之作,歲祭征伐,無不有與,奈何三代典籍失載吾先祖史跡良多,其可勝言乎。
幸賴先祖靈聖,籒文銘書於彝,肆我輩可仰睹先祖煌煌史跡如眼前。
吾毛氏先祖作彝銘良多,若班簋、毛公鼎類輝煌巨制,凡存世器鮮有罕匹。
維世遠年湮,古文奧句不易索解,不惟世人少有能讀通順者,且吾族人亦大多茫然無知,迺是唯為先祖羞哉。
籒讀釋解吾毛氏彝銘,昭先祖之懿行,以垂示後世毛氏裔孫,事亟焉只爭朝夕,小子其有意乎?”天哲拜稽首曰:“喏喏。
丕極皇公,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繩繼文王之仁教,嗣承武王之勳烈,率部曲救民於水火,驅逐韃虜,再造大邦,功業維始皇嬴政敢有匹也。
嗣後率民戰天鬥地,敢叫日月換新天,使民生活富足安逸如在桃花源中,不亦周公之政乎。
皇公為之奮鬥一生的“為人民服務”宗旨遠超古公亶父、文王之仁矣。
壽八十有三而崩,天下色變,億萬臣民俱悲,如喪考妣,不亦如古之帝堯舜乎。
小子哲不敢言知皇公之德,但亦明曉授恩於親親,不如遺澤于萬民。
富貴不過三代,權無恒久,官無可久,壽能其久乎?君子澤一人,則一家懷恩,君子澤千家,則萬民感涕,君子澤一國,則億眾同心。
民念其名則如念其親,喪其喪如喪考妣,懷其恩如懷其祖,敬其德如敬神靈。
若夫民不滅,則心祈不滅,億眾萬民欲其壽,則其壽必與天地齊。
皇公之名必與天地同壽,萬歲!毛澤東。
小子哲不敢昂首據先祖功勳以自傲,皇公有囑,敢不從命哉。
雖識見有限,恐難堪大任,然則惟勉力哉。
籀釋考論毛氏族彝銘,迨自毛公鼎始,間或有所得,必書之以文告慰皇公在天之靈。
”【铭籒】:王若曰父歆不(丕)顯文武皇天弘猒氒(厥)德配我有周鹰(膺)受大命率褱(懷)不廷方亡不閈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氒(厥)命亦唯先正僉(佥)辥(乂)氒(厥)辟憥堇(勤)大命肄(肆)皇天亡眣臨保我有周不(丕)巩先王配命敃(旻)天疾隈(威)司余小子弗彶(伋)邦將害(曷)吉鞠鞠四方大從(縱)不靜(靖)烏虖(嗚呼)忂(惧)余小子圂(溷)湛于艱永巩(恐)先王王曰父歆今余唯肇巠(經)先王命命女(汝)辥(乂)我邦我家內外專于小大政甹(屏)朕立(位)虩隌(哑)上下喏否粵四方死(屍)毋瞳余一人才(在)立(位)弘唯乃智余非庸又婚(昏)女(汝)毋敢妄(荒)寍(寧)虔夙夕惠我一人雝我邦小大猷毋折緘告余先王喏德用卬(仰)卲皇天繩剔(惕)大命康能四或(國)裕(欲)我弗乍(作)先王羞王曰父歆粵之庶出入事于外敷命敷政埶小大楚(胥)賦無唯正婚(昏)弘其唯王智迺唯是喪我或(國)厤(歷)自今出入敷命于外氒(厥)非先告父歆父歆舍(捨)命毋有敢專敷命于外王曰父歆今余唯繩先王命命女(汝)亟一方宏我邦我家毋頹于政勿壅違庶民實(食)毋敢龏櫜龏櫜乃敄(侮)鰥寡善效乃友正毋敢湎于酒女(汝)毋敢隊在乃服剔(惕)夙夕敬念王隈(威)不(丕)睗女(汝)毋弗帥用先王乍(作)明井(型)裕(欲)女(汝)弗以乃辟函(涵)于艱 王曰父歆巳曰及茲卿事寮大史寮于父即尹命女(汝)兼嗣(司)公族粵參(三)有嗣(司)小子師氏虎臣粵朕褻事以乃族干敔王身取赉卅寽(鋝)易(赐)女(汝)秬鬯一卣鄭圭瓚寶朱市(芾)恖黃玉環玉瑹(笏)金車賁繴載朱器鞃靳虎冪捒裹右(佑)厄(軛)畫韛畫輒金甬錯衡金踵金豙勅葴金蕈笰魚菔馬四匹攸勒金鬣金膺朱旂二鈴易(赐)女(汝)茲具用歲用政毛公歆對扬天子皇休用乍(作)尊鼎子子孫孫永寶用 【句解】:王若曰:父歆,不顯文武,哲按:王若曰,史官记王言命册领起辞。
王言口语盖难出口成章,摭精去繁,约言成辞,史官之职也。
多在篇首,經典內有在篇中篇尾者,疑或有錯簡,或有鈔誤衍也。
若,说文:擇菜也。
段玉裁云:若正訓擇,擇菜引伸之義也。
又毛傳释若为順,恐是若叚借为喏、诺之训。
本义为擇,叚借为如也。
如,然也,乃也,汝也。
故愚以为:王若曰,即王如是说。
歆,器主毛公名也。
旧隶为厝,恐非是。
玉篇广部有从音字,疑为本字。
古文从广部厂部之字皆有反义。
如下文猒,旧诸家释为厭,实非。
猒,说文:饱也。
段注:足也,淺人多改猒爲厭。
厭專行而猒廢矣。
猒與厭音同而義異。
哲以段说为是,若歆者也类是,鼎文从厂从音,迨指音被压抑,会意字。
近似偣,后人轨为歆,原字废。
歆,说文:神食气也,恐非。
歆有暗默意,若喑,缄默也。
诗大雅皇矣“無然歆羨”。
傳釋爲貪羨,非也。
哲以为暗慕也。
又西汉刘歆,字子骏。
盖唯骏马不言,字取其意也。
父歆犹歆父也,毛诗传:天子谓同姓诸侯、诸侯谓同姓大夫,皆曰父,异姓则称舅。
书文侯之命,王若曰:父义和,丕显文武。
《竹书纪年》命魯侯禽父,皆类之。
诗烝民有仲山甫,疑毛公歆父即其人。
哲以为,“仲山”者,实是古文歆(从厂从音)字合文也。
极有可能毛亨毛苌叔侄将之误隶为两字,如彝铭歆字易错看为从厂从立从山,加之传抄转写,衍误为仲山者亦不为怪。
况鼎铭文意与诗烝民累有重叠,如诗云“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与彝铭“敷命于外厥非先告父歆,父歆舍命”文意多有暗合。
又如"肃肃王命,仲山父将之。
邦国若否,仲山父明之。
”概亦可按“歆父”类替“仲山父”,诗烝民可谓是毛公鼎铭文诗传。
故哲以为,器主毛公歆即宣王时任职太宰的仲山父,二者异名而一人也。
毛公歆为武王同母弟叔鄭之后。
不顯,即丕顯。
丕,大也。
顯,赫也。
文武,文王武王。
皇天弘猒氒德,配我有周,鹰受大命。
哲按:鼎文皇从日有光芒,象日光盛明之状,故有盛明意,说文:皇,大也。
皇天,古代指天神。
弘,鼎文为厷之初字。
说文:弓聲也。
疑许文失义,段注以为,經傳多叚此篆爲宏字。
宏者屋深。
故爾雅曰。
宏,大也。
则知弘亦有大意。
猒,前面提到过,旧诸释为厭,实非。
猒,说文饱也。
段注足也。
猒與厭音同而義異。
雒誥萬年猒于乃德。
此古字,當存者也。
现代汉语词典多指猒古同厌,实非也。
氒,指代词,古同橜,木桩也。
汉人写经,割橜字以厥代氒。
此处氒字指文武周王。
德,《说文》释德甚为了了:德,升也。
愚不以为然。
《周礼·地官》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此释比《说文》更贴近。
故哲将“德”定义为:德,吉瑞之行为也。
在心为吉,施之曰德。
配,王静安释为对,哲以为匹也,匹配互训。
有周,类“有唐、有夏、有商”,古邦国通称也。
鹰(鼎文为鹰之古文,上广下隹,字库无该字遂以鹰代),王静安释为應,似可商榷,此鼎文即鹰之古文也,毛传曰:鹰本作(广+隹),後人加鳥字,不知已从隹矣。
此处叚借为膺,毛傳曰:膺,當也。
哲按,犹禀受也。
逸周书·克殷:武王再拜稽首,膺受大命,革殷,受天明命。
大命,犹天命也。
率褱不廷方,亡不閈于文武耿光。
哲按:率,用也。
褱,抱也,从衣。
叚借为懷,衣裹心也。
后世统用懷而褱字废。
懷又引申为来、归,见尔雅。
率褱,即相率来归。
廷,即庭也。
不廷,即不庭,不朝。
后世所谓朝廷者,即同义连用。
《左传·隐公十年》:以王命讨不庭。
不庭方:不来朝觐的方国。
率褱不廷方,为全句之主词,即相率来归之不庭方。
亡,古无字。
閈,说文释为里门,段注为閭,亦里门之意也。
王静安引书立政〖以觐文王之耿光〗,而不加解释。
愚以为:閈,格里门也。
入朝廷里门为觐,王释似可从。
耿,古文不从耳,原从巨从火,火光甚明意也。
后人衍写为耳火,遂流为俗。
耿,明也。
唯天將集氒命,哲按:唯,说文:諾也。
諾,是也。
用于句首多作语助词。
亦以也、因也。
见《经传释词》。
王静安引书文侯之命: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
可参。
将,旧诸家多释为庸,维王静安释为舎,郭沫若释为将。
愚以为郭说为是,鼎文象形上爿下苗,苗半出为将。
将,甫始之辭。
亦唯先正僉辥氒辟,哲按:郑注文侯之命曰“先正,先臣,谓公卿大夫。
”可从。
辥,王静安释为乂,考证已甚详实,可从。
唯愚以为,辥字古同櫱,辥木为劈,故有治理意也。
后人又以辥+乂合为字,乂犹刈也。
汉人写经,去繁留简,存乂而辥字废。
辟,尔雅释辟为君也,哲以为非。
辟,事也,业也。
僉,清吴清卿释为克,王静安否之,然亦未能隶定为何字。
近人依刘幼丹说读为襄字,也甚不堪。
哲隶读为僉,鼎文从二兄省,下从亼,似应为古文僉字。
僉,说文:皆也。
《虞書》:僉曰伯夷。
盖知古字犹存僉也。
句意为“亦因为先辈大臣们皆能保乂文武之大业”。
勞堇大命,哲按:首字,清代吴清卿疑为古劳字,王静安同意其说,并予以发挥曰:古之有劳,奉爵以劳之。
故字象两手奉爵形,并引单伯钟“劳堇大命”以证。
哲以为王说甚确,从之。
其它如释“爵”之说,句意不通甚明矣。
堇,诸家皆释读为勤。
则劳堇,即勤劳也。
劳堇之称,某些方言中尚存,其中勤字多还读若堇。
肄皇天亡眣,臨保我有周,不巩先王配命。
哲按:首字,即古文肄字。
然今肄字已失古义,诸家俱读肄为肆,盖古之肄肆即已不分,此汉人写经之过也。
肆,于句首为语助也,犹遂也。
亡眣,旧释为无斁,哲以为否,眣字尚存,何用叚代。
眣,说文:目不正也。
犹言偏视也。
亡眣,即无偏现,未错看也。
臨,来也,监也。
有释为保者,非也。
巩,固也。
敃天疾隈,司余小子弗彶,哲按:敃天,旻天也。
旻天与皇天相对,一降祸,一降福。
诗小雅小旻:旻天疾威,敷于下土。
可参。
疾,鼎文象形大人腋下中箭矢则病焉,故古人疾病同义连用。
隈,俗隶为畏,愚以为应隶读为隈。
隈,从阜从畏,山有可畏即威也。
旻天疾威,此句盖以启下文。
司,嗣也。
金文里常用嗣表司,嗣则用司。
余小子,天子未除丧自称,见《礼记·曲礼下》,典籍中多写作“予小子”。
彶,鼎文似为伋字。
彶,说文:急行也,恐非是。
及,逮也。
彶从ㄔ从及,即行而有获也。
又孔仲尼孙伋字子思,仲尼弟子燕伋字子思,则彶伋盖有同义,即行有获、思能得曰聪也。
故不论隶为伋或彶,皆有思聪意。
邦將害吉?鞠鞠四方,大從不靜。
哲按:害,通曷,通何。
常用于问句中。
吉,利也。
此句为倒文问句,谓“鞠鞠四方,大從不靜,邦將害吉?”鞠鞠,鼎文从爪从革从册,意为手抓册以革带卷之。
古文爪部常被写为艹,故哲以为此字当为蘜字古文。
后又省为鞠,《汉书·刘向传》:“日月鞠凶,不用其行。
”颜师古注:“鞠,告也,言日月不用其常行之道以告凶灾者,由四方之国无政理,不能用善人也。
”可参。
亦或踽字之叚借也,鞠踽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