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铭文是中国古代铜器上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它是我国西周时期毛公制作的一座重大器物。
以下是对《毛公鼎》铭文的详细描述。
《毛公鼎》是一座鼎形铜器,高约35.5厘米,口径约45厘米,足部直径约48厘米。
整个鼎身造型庄重,铸造工艺精湛,可见制作者的高超技艺。
《毛公鼎》的铭文位于鼎身上方,分为三个部分。
上部分为中央正面的铭文,两侧分别为斜面的铭文。
中央正面的铭文为《毛公鼎铭》,记录了制作者毛公的事迹和成就。
而斜面的铭文则为《鼎铭》,讲述了鼎的功能和用途。
《毛公鼎铭》的内容主要包括毛公的名字和他执掌西周文教事业的经历。
鼎正面的铭文写道:“皇母祸瞆让百工于王季。
”这句话意思是毛公能够在王朝时期受到皇后的信任,并执掌了百工制造铜器的权力。
这一点也从他的名字“毛公”中可以看出,因为“毛”在古代是有关于技能和艺术的含义。
铭文还记录了毛公制作的铜器在东方和西方均享有盛名,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全部铭文的句子连起来,意思是毛公受到了皇后的信任,掌管了百工,制作出了广受赞誉的铜器,为文教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鼎铭》则对鼎的功能和用途进行了描述。
斜面的铭文写道:“活所蓄盈诚郁崇济,合此介厥无终皇矣。
”这句话意思是鼎可以容纳大量的粮食和谷物,它是最适合做丰饶、和谐社会的象征。
铭文还描述了鼎为人民和百姓服务的重要地位。
对于鼎的材质和制作工艺也做了一些描述,显示出对鼎的重视和珍视之情。
《毛公鼎》铭文记录了毛公的事迹和成就,同时也说明了鼎的功能和用途。
这些铭文不仅是对毛公和鼎的赞美,更是对中国古代文教事业的宣扬和肯定。
该铭文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古代铜器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是商代典型的青铜器之一,也是中国青铜器中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其铭文内容涉及古代商朝政治、经济、宗教等方方面面,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下是对《毛公鼎》铭文的详细解读。
《毛公鼎》的铭文由720字组成,分为两部分,上面是铭文,下面是盘曰。
铭文部分又分为左右两边,每边都有两段文字。
左边的铭文写着:“噫昧矣君子!悠悠我心,君子心怃阻。
”这段文字揭示了毛公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忧虑。
他认为当时的国家处于政治黑暗时期,君子的心志受到了阻碍和蒙蔽。
这可能是对商朝晚期朝堂上贪污腐败、官员无能以及社会道德沦丧等现象的批评。
毛公可能是希望通过这个铜鼎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推翻现有政权,恢复社会的公正与正义。
右边的铭文写着:“尚如先王之政,尚如王后之政,以修身养德,咸能光大。
”这段文字强调修身养德的重要性。
毛公认为,如果国家能够效仿古代先王的政治理念和王后的政治才能,注重个人修身养德,那么整个社会就能够获得光明和进步。
他这里所说的“王后之政”可能是对商朝女性的赞美和肯定,说明女性在政治上也有其特殊的贡献。
盘曰部分的铭文描绘了一幅神秘的图案,其中有人、鸟和兽的形象。
这些形象可能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能。
人可能代表着统治者和贵族,鸟可能代表着神灵和宗教信仰,兽可能代表着平民百姓。
这个图案所表达的意思是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有其独特的职责和使命,只有各尽其责,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毛公鼎》的铭文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了古代政治、社会、宗教等多个方面。
通过细致的解读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商朝晚期社会的面貌,以及当时人们对政治和社会状况的关切与思考。
铭文也启示了我们,个人修身养德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铭文: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宝藏毛公鼎是中国古代 bronzes器物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介绍毛公鼎的起源、形制特点、铭文内涵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带领读者了解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毛公鼎被认为是中国史前文化的结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的夏商周时期。
它是一种用青铜铸造的三足鼎,高度约为1米,通常由三个雕刻精美的脚、两个龙头和一口鼎体组成。
毛公鼎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代表了古代中国 bronzes器物的顶峰水平。
毛公鼎的最大特点在于其铭文。
铭文通常刻在鼎的内壁上,以楚国文字形式出现。
这些铭文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事件、祭祀活动等重要信息,也传递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思维。
毛公鼎的铭文难解且独特,是研究古代文字学和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古代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窗口。
通过对毛公鼎铭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其中,最为著名的铭文是“靖共命靡”八字,意为“正直而不时犯错误”。
这句铭文体现了古人对于至高的道德准则和政治伦理的追求,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毛公鼎作为一种重要的礼器,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它不仅用于宗教仪式、祭祀活动,还是权力象征的重要物品。
更重要的是,毛公鼎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其铭文不仅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了后世的书法艺术、政治哲学等方面。
可以说,毛公鼎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对后人进行文化传承的根本基石。
如今,毛公鼎作为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博物馆展览、学术交流和教育活动等方式,这一珍贵的古代文物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同时,对毛公鼎的研究也得到了深入发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总之,毛公鼎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它代表了古代中国 bronzes器物的制作技艺和审美标准,同时也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道德伦理和社会意义的思考。
毛公鼎(Duke Mao Tripod)
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在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
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文物价值毛公鼎通高54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5千克。
鼎为直耳,半球腹,足为兽蹄形,矮短而庄重有力,鼎的口沿还装饰有环带状的重环纹。
整个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雅朴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转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重器,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
其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该铭书法极其饱满庄重,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古典美。
书法价值毛公鼎的铭文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范和一种理性的审美趋尚,体势显示出大篆书体高度成熟的结字风貌,瘦劲修长,不促不懈,仪态万千。
章法纵横宽松疏朗,错落有致顺乎自然而无做作,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的艺术意趣。
通过《毛公鼎》文字书写的完美布局,表现出西周晚期的文字书写形成了具有纯熟书写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形式和规律。
毛公鼎铭文的笔法圆润精严,线条浑凝拙朴,用笔以中锋裹毫为主。
在具体操作中应是逆锋而入,抽掣而行,提笔中含,锋在画中而至于收笔;其收笔未必笔笔中锋,只是轻按笔锋停止即可,即所谓“平出之法”。
因而在临写时应特别注意表现出线条的浑厚、拙重与雄强之气。
但在表现轻重变化笔意时,不可有故作颤抖之笔,否则难以体现其真意而毫无生气可言。
所以毛公鼎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临摹模版。
铭文原文隶定: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
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
毛公鼎名词解释
毛公鼎名词解释毛公鼎(mao gong ding)原为周宣王时毛公所铸的大鼎,清代入关后被收入内府,并有乾隆皇帝在其上题诗:“周王于穆,宣王成康,在礼则裕,在乐则荒。
周宣王时期,王室衰微,西戎屡犯中原,周朝廷财政困难,无力抗击。
宣王二十二年(前八七二年)宣王任命自己的弟弟毛公为右卿士,专门负责监视、警卫王室,毛公因而广交诸侯。
他礼贤下士,为周王室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件毛公鼎就是宣王晚年铸的。
为周王室后裔的毛公与当时的执政卿士一道,向宣王提出警卫周室之意,宣王召见诸侯,定有谋国计民的决策,通过毛公转达给诸侯。
它在中国书法史和金石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毛公鼎》一名《大盂鼎》,青铜器,西周后期宣王时期的器物。
鼎呈长方形,口沿很厚,盖上立双耳,腹两侧有钩戟。
口沿饰窃曲纹,腹饰瓦纹,蹄足饰重环纹,器身共有五十二字铭文。
铭文释文:清乾隆年间,台北故宫博物院鉴藏,将此鼎和另一件宣王时期所铸的《虢季子白盘》并称西周晚期青铜器的代表作,极为珍贵。
《毛公鼎》在考古学上的价值主要有:鼎的造型雄伟庄严,制作精工;铭文书体和风格被誉为“西周金文中最美的篇章”。
史料价值则包括“宣王中兴”、“史册之祖”、“古今正史”等多种说法,学术界众说纷纭,迄无定论。
青铜器价值则因其存世稀少、铜质精良、铭文书法奇绝、篆刻精湛而倍受重视,堪称国宝。
当然,《毛公鼎》除了上述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外,还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如它记载了每次用鼎的数量,以便王室在财力上做到心中有数;它反映了周王室的户籍、田亩、奴隶和军队情况;它反映了王室祭祀活动的情况,从而证明周王朝统治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周王朝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该器物的研究,可以推断出当时王室成员的生活习俗,人们的思想观念等。
这些都说明了《毛公鼎》在我国古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充分体现了《毛公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器瑰宝。
所以它又是研究西周和西周以前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因此,它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盛誉。
毛公鼎名词解释
毛公鼎名词解释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青铜礼器。
1939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铭文记载了周王赏赐有功之臣毛公的事迹。
此鼎形制庄严雄伟,所记之事内容涉及当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其中许多典故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其铭文辞藻华丽,书法遒劲挺拔,实是一部西周晚期金文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被历代学者奉为金文典范。
器高110厘米口径76厘米重875公斤铭文字数较多,共有92行,248字。
由于文字太长,不能引录。
原文摘录如下:周康王八年九月庚午,王在宗周,赐毛公盂,用享尔祖考伯父无父。
乃乍(作)皇作元舅,毛公作裘父,用乍朕皇考作牧父。
- 1 -。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是中国青铜器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青铜器工艺的巅峰之作。
它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高68.6厘米,口径32.7厘米,重34公斤,是一件非常宏伟壮观的青铜器。
《毛公鼎》的铭文长约1000字,记录了毛公鼎的制作过程、用途、祭祀礼仪以及合作者等信息。
该铭文以铜器的艺术形式精美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制度和文化。
铭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鼎底铭、鼎足铭、鼎腹铭和鼎耳铭。
《毛公鼎》的铭文内容非常丰富,首先是鼎底铭,记录了制作日期、制作人以及命令者等信息。
鼎底铭分三行,每行28字,总计84字。
鼎底铭的内容包括“作大毛公鼎”、“至命二年乙卯夏四月壬午五日星曜己巳”、“命鬲工材人参命执火胟炮三人作鼎于其中天下”。
由此可见,该鼎是由命令制作完成,制作日期为西周二年乙卯夏四月壬午五日。
鼎足铭位于鼎底铭上方,包括两行铭文,总计80字。
鼎足铭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毛公鼎的用途和祭祀礼仪。
铭文中提到了“质樗、甘棠”等祭祀物品的使用,还有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鼎足铭展示了古代社会人们对祖先的崇高敬意,以及对祭祀仪式的重视。
鼎腹铭是《毛公鼎》铭文的核心部分,共分三段,分别是首段、中段和尾段。
首段铭文长121字,描述了鼎的外观和制作工艺。
铭文中提到了鼎的纹饰和流行的神话传说,如“天子车、丰稻卯簸、王室二人蟠云龙麟麚麞”等,营造了宏伟壮丽的氛围。
中段铭文长640字,详细叙述了毛公鼎的合作者、用途以及周室与诸侯的关系。
铭文中提到了许多青铜工匠的名字,如殷氏、胥羽、伯禽等。
毛公鼎的制作是一项精细的工艺,需要许多工匠的合作。
铭文还提到了周室与诸侯的关系,以及周王和诸侯的互让之情。
这进一步说明了《毛公鼎》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性,也反映出当时周室与诸侯联盟的关系。
尾段铭文长达126字,主要是作为鼎主人的辞谢和纪念。
铭文中提到了邀请周室和诸侯来参观毛公鼎的活动,以及宴会的安排等内容。
鼎主人对款待宾客的热情表示感谢,并表达了对祖先的敬意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隋唐的毛公鼎文学及其意义
隋唐的毛公鼎文学及其意义【隋唐的毛公鼎文学及其意义】毛公鼎文学,是指盛唐时期毛公鼎散文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它是唐代散文进入高峰时期的重要代表之一。
隋唐时期,文化繁盛,社会发展,士人竞相涌现,文学风格也日益多样化。
在这种时期背景下,毛公鼎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塑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学形式,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一、毛公鼎生平简介毛公鼎原名毛聿龙,字公鼎,生于唐代初年,去世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因曾多次服务于唐太宗而成为了曹操所提倡的“世家”之一。
毛公鼎崛起于唐高宗时期,曾任中书舍人、给事中等要职。
毛公鼎对唐代文学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具有较高的政治、文化素养,在文学性与政治性之间达到了一个统一,使人叹为观止。
二、毛公鼎文学的风格特点毛公鼎在散文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1. 语言简练:毛公鼎的文笔短小精悍,不喜做多余的修饰和华丽的语言,但却足以表达深邃的思想;2. 情感真挚:毛公鼎笔下的景物真实感人,而他情感上的表达也显得十分真挚;3. 地域特色:毛公鼎的文学作品体现出中国不同地域的特色,表达了他对家园的深深感情;4. 奇妙幽默:毛公鼎的文学风格取材从广泛,富有生活、幽默的趣味,使得他的文章充满着令人捧腹的感觉。
三、毛公鼎文学的意义毛公鼎的文学成就在当时是非常显赫的,它对于唐代文化的发展贡献斐然。
它的意义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 首先,毛公鼎的文学代表了唐代文化艺术的高峰。
他的作品既能体现当代文化,也能反映古代传统,兼顾了时代性与永恒性。
2. 其次,毛公鼎文学的创作手法以短小精悍、别开生面、虚实相生为主,它的引领将唐代散文创作推向一个高峰。
3. 第三,毛公鼎文学思想深邃,包含哲理思考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后来唐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因此,毛公鼎文学成为了唐代文学中令人回味无穷的一部分,改变了唐代文学的格局,成就了一代文学气象。
毛公鼎名词解释
毛公鼎名词解释毛公鼎名词解释:毛公鼎器物名称。
青铜器,传为西周晚期文宣王时器,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董家台出土。
圆形,两立耳外廓有垂珥。
腹部饰兽面纹、夔龙纹和兽面纹三种纹饰带,纹饰带以下为垂兽。
口沿下有铭文九行五十三字,内容是周王褒奖毛公,赏赐他奴隶与土地的记录。
后世有“毛公鼎”之称。
此鼎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鼎口折沿,方唇,立耳,垂腹,三蹄足,口沿下饰回纹一周,下有三个卷尾羊首,间以鸟纹。
腹饰兽面纹、夔纹、兽面纹三种带纹,兽目突起圆睁,长鼻卷曲,两角前伸卷曲,纹饰遒劲粗犷。
【毛公鼎名词解释】毛公鼎春秋时期晚期,清道光末年,陕西岐山董家台出土。
此鼎圆形,两立耳外廓有垂珥。
腹部饰兽面纹、夔龙纹和兽面纹三种纹饰带,纹饰带以下为垂兽。
口沿下有铭文九行五十三字,内容是周王褒奖毛公,赏赐他奴隶与土地的记录。
后世有“毛公鼎”之称。
此鼎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鼎口折沿,方唇,立耳,垂腹,三蹄足,口沿下饰回纹一周,下有三个卷尾羊首,间以鸟纹。
腹饰兽面纹、夔纹、兽面纹三种带纹,兽目突起圆睁,长鼻卷曲,两角前伸卷曲,纹饰遒劲粗犷。
四壁满饰回纹,中心为一对变形夔龙。
盖上以蟠虺纹为边栏。
铭文大意是周宣王时毛公谏阻宣王轻率发动战争,他以五个步兵师的兵力,打败了敌人的十个诸侯国的联军。
在一次战斗中,周宣王受伤,不久去世,他的儿子继位,史称周幽王。
毛公死后,宣王听到这件事很高兴,就赏给他奴隶与土地,毛公的儿子又把父亲的财产平均分给各个亲属。
他们都说毛公说得好,宣王的儿子便用此鼎作为赠礼。
【毛公鼎名词解释】毛公鼎西周晚期后段时期器物,属于西周晚期后段的重要器物,原器为清道光末年陕西岐山董家台出土。
是西周毛公鼎,传清代端方藏,曾著录于周自齐《啸亭杂录》、吴云《大观录》、朱伯昆《小三吾亭见闻录》、《浙江古铜镜图录》、陈介祺《簠斋集古录》、俞剑华《敦煌石室记》等书。
盖作钟钮,四角作扉棱状。
器身以云雷纹为地,间以夔凤纹。
周围以蟠螭纹为边饰。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是一件中国古代青铜器,在其中铭文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和文化价值。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毛公鼎》铭文的相关内容。
让我们来看一下《毛公鼎》的历史背景。
《毛公鼎》是一件东周时期的青铜器,大约制作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
该鼎是为了纪念毛公之父毛务而制作的,是古代封建社会里常见的一种礼器,同时也是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瑰宝之一。
在《毛公鼎》的铭文中,记载了毛公治理国家的众多事迹,对于研究东周时期社会制度、政治风气、礼俗风尚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下《毛公鼎》铭文内容。
《毛公鼎》铭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上、中、下三段,分别记载了毛公的事迹和功绩。
在铭文的上部分,记载了毛公继承父亲毛务的衣钵,履行治国理政的才能和品德:“祖后告哲及如何,皋瞀冠带受命,因克祗命有昭考,孝子竭哀学动。
” 可见毛公秉承着父亲的遗志,以孝子的精神履行职责。
在铭文的中部分,介绍了毛公在政治上的贡献和建树:“执兹夏位,受民于基,时哉绥民国国有輶古,国殷王。
” 这表明毛公勤政爱民,使得国家安定稳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在铭文的下部分,阐述了毛公合理任命官员,合理处置政务,受民尊崇之恩:“诸内因事,赖嘉践琮。
及缪,克罔琰长。
”可见毛公是一个具有非常高品德的国君,为人民谋福利,得到了人民的美誉。
我们来分析一下《毛公鼎》铭文的价值。
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看,《毛公鼎》铭文的内容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珍贵的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周代社会政治制度、礼乐制度、文化风尚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毛公鼎》铭文的内容可以帮助考古学家们推断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为揭示古代社会发展的规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艺术价值角度来看,《毛公鼎》作为青铜器,不仅具有精美的工艺和华丽的装饰,而且铭文的内容也昭示着毛公治理国家的高尚品德和伟大功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我们来总结一下。
《毛公鼎》铭文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考古和文化价值。
毛公鼎研究报告
毛公鼎研究报告
《毛公鼎研究报告》
引言:
毛公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本报告旨在对毛公鼎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以揭示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一、毛公鼎的历史背景
1.1 毛公鼎的出土和命名
1.2 毛公鼎的年代和制作工艺
1.3 毛公鼎的起源和流传
二、毛公鼎的形制和纹饰
2.1 毛公鼎的基本形状和结构
2.2 毛公鼎的纹饰内容和表现手法
2.3 毛公鼎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三、毛公鼎的文化价值
3.1 毛公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
3.2 毛公鼎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和传承
四、毛公鼎的艺术价值
4.1 毛公鼎的制作工艺和技术特点
4.2 毛公鼎的造型美感和艺术表现
4.3 毛公鼎在青铜器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毛公鼎的保护与研究
5.1 毛公鼎的保护状况和保护措施
5.2 毛公鼎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5.3 毛公鼎的研究展望和价值挖掘
结论:
毛公鼎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杰出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其形制、纹饰、文化及艺术价值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丰富人们对古代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同时,保护和研究工作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保持毛公鼎的完整性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明. 毛公鼎研究[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0.
[2] 张伟. 中国青铜器研究[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3] 毕晓普. 中国古代青铜器[M]. 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2.。
西周《毛公鼎》原文及译文
西周《毛公鼎》原文及译文西周《毛公鼎》原文及译文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鼎高 53.8厘米,口径 47.9厘米。
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
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为皇皇钜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
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毛公鼎铭文: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
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
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
王曰:父歆,余唯?,至先王命,命汝?我邦,我家内外,?于小大政,?朕立,?许上下若否。
宁四方死母童,祭一人才立,引唯乃智,余非庸又昏,汝母敢妄宁,虔夙夕,惠我一人,?我邦小大猷,毋折缄,告余先王若德,用印邵皇天,??大命,康能四国,俗我弗乍,先王?。
王曰:父歆,余之庶出,入事于外,专命专政,?小大楚赋,无唯正闻,引其唯王智,?唯是丧我国,历自今,出入专命于外,厥非先告歆,父歆舍命,母又敢?专命于外。
王曰:父歆,今余唯?先王命,命汝亟一方,弘我邦我家,母?于政,勿??庶口。
母敢?事囊囊,??鳏寡,善效乃友正,母敢湛于酒,汝母敢?,才乃服,?夙夕,敬念王畏不赐。
女母弗帅用先王乍明井,俗女弗以乃辟?于?。
王曰:父歆,已曰及兹卿事寮,大史寮,于父即君,命女??公族?叁有司,小子,师氏,虎臣?朕亵事,以乃族干吾王身,取贵??,易女??一卣,?圭,?宝,朱市,?黄,玉?,金车,??载,朱?弘斩,虎?熏裹,右厄,画?,画?,金?,?卫,金?,金?,??,金??,鱼?,马四匹,攸?,金?,金?,朱?二?,易汝兹关,用?于政,毛公?对?天子皇休,用乍?鼎,子子孙孙永宝用。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是中国青铜器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古代铭文的一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被人们所重视。
《毛公鼎》是一件古代青铜器,它是被毛公所铸造,铭文内容也源自毛公。
铭文,是镌刻在青铜器表面的文字,是古代社会的一种主要形式,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毛公鼎》的铭文内容相当丰富,涉及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它是研究古代社会的宝贵资料。
《毛公鼎》铭文以篆书镌刻其上,铭文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铸造者的介绍,即毛公铭文;另一部分是鼎的用途和来源。
整个铭文清晰、准确,显示了古代青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高超艺术水平。
毛公是齐国的官员,在东周时期担任官职。
《毛公鼎》铭文对毛公作了介绍,形象地记述了毛公的贡献和所履历程。
毛公是一位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铭文里提到毛公:“齐大夫丰有功于国。
”这说明了毛公的杰出贡献,显示了毛公在当时社会中的崇高地位。
在铭文的另一部分中还记录了鼎的用途和来源。
铭文告诉我们,这个鼎是一种礼器,它是用来举行盛大的宴会和祭祀活动的。
古代的宴会和祭祀活动是非常隆重的活动,而这个鼎正是为了举行这些活动而制造的。
铭文还提到了鼎的来源,告诉人们它是由毛公铸造的,这说明了鼎的价值和重要性。
这些铭文内容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风貌。
《毛公鼎》铭文的出土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铭文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所记载,它可以帮助学者们了解古代社会的一些重要情况,促进对古代社会的研究。
铭文还记录了毛公的情况,这对于了解当时的政治家和社会风貌也有很大帮助。
所以铭文的出土是对古代社会的一次画龙点睛,它是对中国古代社会认识的一个重要补充。
《毛公鼎》铭文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备受重视。
铭文内容丰富,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宝贵资料。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是一件中国青铜器,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铭文部分刻有经商、农耕、渔猎、战争等内容,内容丰富多样,描绘了古代社会的生产、经济、政治等方面。
以下是《毛公鼎》铭文的详细介绍:铭文的第一行是“毛公鼎”四个字,是对这件青铜器的命名。
毛公是古代的一个贵族,他的后人制作并使用了这件青铜器。
鼎是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具,用于煮食和熬煮。
铭文的第二行描绘了经商的场景。
其中包括购买和销售的过程:“购牺牲三牛,出琉璃四百。
子之二弟,亦以从我还。
”这句话表明贸易往来的过程,人们用三头牛购买了牺牲(即祭祀之物),然后以琉璃(一种贵重珍贵的器物)四百件作为交换条件。
铭文中还提到了购买者的“两个弟弟也随我回来”,说明他的购买力很强大。
铭文的第三行描述了农耕的场景:“我奋勇逡巡,示以鱼肉。
”这句话中的“奋勇逡巡”意味着农耕的艰辛劳作,表明农民以勤劳的态度耕耘田地。
同时提到了向别人展示鱼和肉,说明他们收获了丰富的农产品。
铭文的第四行描述了渔猎的场景:“我奋勇追逐,示以韦实。
”这句话中的“奋勇追逐”意味着渔猎的勇敢追逐行为,表明古代人们借助自然资源进行渔猎活动。
同时提到了向别人展示韦实(即动物的皮毛),说明他们成功捕获了动物。
铭文的最后一行涉及战争的内容:“子南俞云从者泽,克敌摧城,彻劭国家。
”这句话中的“子南俞”指的是毛公的部下,他们在战争中获得了胜利,俘获了敌人并夺取了城池,展示了军事上的优势。
通过《毛公鼎》铭文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经济、农耕、渔猎、战争等方面的情况。
铭文中描绘了各种不同的场景,展示了古代社会中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往来,以及他们在农耕、渔猎和战争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这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对古代社会生活的珍贵记录。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是中国青铜器中的一件重要文物,其铭文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宗教、家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毛公鼎》铭文的内容及其意义。
《毛公鼎》是中国商代晚期青铜器,出土于安徽省淮北市毛庄镇的大墩村,因此得名。
这件青铜器高约55.7厘米,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其铭文内容非常丰富,系商代殷墟礼器主要文字资料之一,共分为上、中、下三节,内容包括有关毛氏家族的历史、宗教祭祀等。
首先是铭文的上部,记载了毛公作为部落首领的家族来历。
铭文中称毛公为“兹毛之子”,表明了他的家族身份。
这一部分还提及了与毛公相关的一些祭祀活动,显示了其家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祀活动来祈求神灵的庇佑和祝福,保佑家族的安康和昌盛。
铭文从宗教的角度展现了毛公家族的信仰和仪式。
其次是铭文的中部,记载了毛公的政治活动和功绩。
铭文中提及了毛公镇压叛乱,肃清害民恶人,维护部落的安定和秩序。
这些内容表明了毛公作为部落首领的威望和政治能力,以及他为人民谋福利、维护社会稳定所做出的贡献。
这一部分反映了商代社会政治制度和部落首领的权力运作,也展现了毛氏家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是铭文的下部,记录了毛公的后人对其的纪念和祭祀活动。
铭文中提及了毛公的后人祭祀毛公的场所,以及对他的追念和纪念。
这一部分反映了毛氏家族内部的家族传统和纪念仪式,以及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
在古代中国,祖先崇拜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它体现了对先人的尊敬和敬仰,也是家族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毛公鼎》的铭文内容非常丰富,展现了当时商代社会的政治、宗教、家族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铭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还可以深入了解毛氏家族的历史、家族制度、家族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毛公鼎铭文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铭文是中国青铜器中一件非常著名的器物,其铭文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被誉为青铜器铭文的巅峰之作。
下面,我们将对毛公鼎铭文进行详细解读。
毛公鼎是战国时期的一件青铜器,是中国文化古代时期的珍宝之一。
这件青铜鼎高大精美,通体为青绿色,形状庄重,线条流畅,充满力量感。
之所以称之为毛公鼎,是因为铭文中提到了毛公这个人物,被认为是鼎的一个重要主人。
铭文是一种刻在青铜器表面的文字记录方式,毛公鼎铭文采用了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形式,结构独特,内容丰富。
铭文总共有18个段落,每个段落由若干个文字组成,每个文字都被严密刻划在鼎的表面上,形状规整,字迹工整。
整个铭文内容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分别是:记述毛公的事迹、记述鼎的制造过程、赞美毛公的品德和记录捐赠的情况。
第一部分是关于毛公的事迹。
铭文开头是以“毛公”二字作为开头,紧接着是一段文字,记录了毛公立下的丰功伟绩,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和军事事务,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些文字以生动的描写方式表达出毛公的英勇和智慧,向读者展示出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
第二部分是关于鼎的制造过程。
铭文中详细记录了制造鼎的材料、工艺过程和制作人员的名字。
这部分文字使用了大量的技术术语和专业名词,展示了当时青铜器制作的高度技术水平和精湛工艺。
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制作青铜器的复杂过程,以及古人对于工艺技术的高度重视。
第三部分是赞美毛公的品德。
铭文中以一系列的赞誉词语来描述毛公的品德,如“其德充天地,其功茂于昊天”、“庙堂之上兮,周公之下”等。
这些文字充满了对毛公的崇敬之情,表达了古代人们对于仁义智慧之人的推崇和尊重。
第四部分是关于捐赠的情况。
铭文最后几段记录了毛公将鼎捐赠给国家的过程和目的。
毛公将这个铭文精美的青铜鼎视为珍贵的礼物,希望通过捐赠表达自己对于国家的忠诚和赞美之情。
这些文字中充满了感恩和奉献的精神,传递出一种对于社会公益和国家利益的关注和追求。
毛公鼎铭文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毛公鼎名词解释
毛公鼎名词解释毛公鼎名词解释:【名称】毛公鼎;毛公鼎。
【简介】毛公鼎是西周晚期一位名叫毛公的大夫所作的青铜器。
毛公鼎铭文共有122字,记载了周王赏赐给毛公的重大史事,表现出毛公对周王室的忠心。
其书法为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瘦劲挺拔而又舒展流畅,是金文书法的典范之作。
清道光三年( 1823年),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吴荣光,在得到这件西周青铜重器时爱不释手,因而此器物又被命名为“吴鼎”。
“毛公鼎”是目前已知最大的毛公鼎,它高48厘米,口径47.7厘米,壁厚1.9厘米,重153.84千克,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所有西周毛公鼎中形体最大的一件,堪称镇国之宝。
毛公鼎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级文物。
历经三千余年岁月洗礼,毛公鼎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不仅是周人尚文尚武精神的结晶,也是今天研究西周青铜器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毛公鼎铭文书法奇古瑰丽,圆润流畅,是金文书法艺术的典范之作。
原器在清末流落海外,抗日战争时流入日本,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后被中国台湾历史博物馆购藏。
1956年2月,毛公鼎在台湾重新展出,因其精湛的书法艺术和历史价值,轰动海峡两岸。
后又从台湾转回故宫博物院收藏。
毛公鼎内容丰富,刻辞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原文翻译:《毛公鼎》(《毛公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大夫毛公为他祖父所做的鼎。
)铭文有122个字,记述周王奖赏给毛公辅佐朝政的大事。
“毛公鼎”是目前发现的西周青铜器中形体最大、重量最重、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
毛公鼎通高53厘米,口长38厘米,口宽28厘米,重30公斤,其腹部高度接近半米,上面铭文的字数比全篇《周易》( 3000字左右)还要多出500余字,在历代青铜器铭文中都是罕见的。
其笔画圆转凝重,结体宽博厚实,显得庄严雄浑,气势磅礴,古茂遒朴,其章法布局更是匠心独运,别具一格。
其用笔以圆笔为主,方圆兼施,起笔多藏锋逆入,行笔劲健流畅,收笔多露锋回收;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但却圆润浑厚,充满质感。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毛公鼎》是中国青铜器中的一件珍贵文物,它的铭文内容非常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篇文章将对《毛公鼎》的铭文进行深入地解读,探究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毛公鼎》是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出土于河南省荥阳市南阳乡毛寺村毛公村。
它是一件克复双耳方鼎,鼎身铸有精美的纹饰和铭文,是中国青铜器中的精品之一。
这件鼎的铭文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历史事件、官职姓名、祭祀之事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毛公鼎》的铭文中记载了当时的政治、社会、宗教等方面的信息,是研究春秋时期的重要史料。
铭文中提到了伯臣(今山东省东平县)这个地方,揭示了当时的地域分布情况。
铭文中还提到了君王的父亲,“君父之武服”、“成父之舆服”等词语表明了君王家族的尊贵地位。
铭文中还提到了祭祀之事,“毛氏之羊”、“毛氏之羹”等词语表明了对祖先的敬仰和祭祀活动。
《毛公鼎》的铭文内容非常典型,能够为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社会、宗教等方面提供珍贵的史料。
除了上述内容,铭文中还揭示了一些其他重要信息。
“武叔朝”、“武叔寿”等词语表明了鼎主的官职姓名,为研究当时政治体制提供了依据。
铭文中还提到了一些祭祀活动的细节,“毛氏之羔”、“毛氏之豚”等词语表明了当时祭祀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规模。
这些内容都是研究春秋时期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深入解读《毛公鼎》的铭文,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铭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社会、宗教等方面的情况,还展现了古代人民对祖先的尊敬和敬畏之情。
这些内容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使得《毛公鼎》成为了研究春秋时期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毛公鼎》的铭文内容丰富,充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深入研读铭文,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政治体制等方面。
铭文本身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精美的纹饰和考究的文字排列,展现了当时青铜器工艺的高超水准。
《毛公鼎》的铭文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不仅是研究春秋时期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珍贵见证。
传世国宝毛公鼎,出土之后多次易主,每个主人不出十年灾祸必至
传世国宝毛公鼎,出土之后多次易主,每个主人不出十年灾祸必至海内三宝: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大盂鼎收藏于北京,大克鼎收藏于上海,唯独毛公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被誉为十大青铜器之首,然而自出土之日起,伴随着毛公鼎的就是抢夺与杀戮。
毛公鼎被誉为十大青铜器国宝之首,它与“翠玉白菜”、“肉形石”并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之镇馆三宝。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之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
西周末年,天下大乱,周宣王将朝廷的内外事物交给重臣毛公,并教导毛公要勤政爱民,修身养德。
毛公为了让后世子孙记住周王的教诲,特意将王的旨意铭刻在了这件青铜鼎上,而这件刻有王命的鼎,就是毛公鼎。
在陕西岐山的同一地域,先后出土了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三大宝鼎,这三大宝鼎被并称为海内三宝,而其中则以铭文最多的毛公鼎为首。
藏礼于器,出土宝物的铭文越多,它的值也就越高,考古界有一句经典名言“一字值万金”。
毛公鼎铭文共有32行499字,为现存出土鼎器之中最长的铭文,同时更是周宣王时代一道最完整的册命。
毛公鼎铭文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
毛公鼎上的这段铭文叙事完整,记载详实,因此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之稀世国宝。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挖土时,无意之中挖出了毛公鼎,而抢夺与杀戮随即接踵而至。
毛公鼎出土的消息不胫而走,无数的古董商人便蜂拥而至,最终一名古董商以白银300两购得毛公鼎。
就在这位古董商以为万事大吉,聘请好了护宝的镖师,准备将毛公鼎运走之时,被董家村的另一村民董治官从中作梗,这笔买卖也就没有做成。
但这位古董商一直没有放弃这笔交易,随后他以重金行贿了岐山县的县太爷,岐山县的县太爷,以私藏国宝之罪,将阻拦这笔交易的董治官被逮下狱,毛公鼎也被运到了县衙,最终被古董商人悄悄的运走了(典型的官商勾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票(2-1)t 西周·毛公鼎80分右第二行第一字是“门加干”,在毛公鼎拓片中是很清晰的一个完整字体,可出现在邮票上的“门”字旁少了一半,只有半个门字偏旁。
汉字发明于我国,中国的古老的篆书也称为金文字体,很少人能读懂,但代表着国家名片的邮票出现这样的错,实在是令人遗憾。
最近在邮票、钱币设计中有出现错的现象,这说明设计、编辑、审稿上存在的问题。
建议国家邮政局的邮票设计人员创作的邮品计划作品,可在设计后发行前把画稿通过在报上刊登,让广大群众知情并提意见,以免国家造成不必要的严重经济损失。
毛公鼎
西周晚期器物。
道光末年出于陕西省岐山县。
由作器人毛公(厂音)得名。
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
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
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
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物。
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的重器。
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为皇皇钜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
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
全铭文辞精妙而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例如文章的第一段:
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
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
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
毛公鼎
毛公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是金文的经典名作。
传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
高 53.8
厘米,口径 47.9厘米。
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造型端庄稳重。
颈部饰重环纹及弦纹各一道,简朴庄毛公鼎严。
腹内铸有铭文 32行、499 字,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较长的一篇。
全文道先追述周代国君君主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感叹现时的不安宁,接着叙述宣王同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内外事务,拥有宣布王命的大权。
宣王一再教导毛王要勤政爱民,修身养德,并赐给他以一些器物以示鼓励。
毛公将此事铸于鼎上,以资纪念和流传后世。
这是一篇典型的西周册命铭文,但不拘泥于传统的册命体例,分五段,各段均为“王若曰”起,显然是出自当时(周成王时,公元前1115-1079年)史官之手。
全铭文辞精妙而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例如文章的第一段:
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
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
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
《毛公鼎》拓片
《毛公鼎》拓片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
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
清代著名收藏鉴赏家、一代金石大师陈介祺(1813-1884)是山东潍县人,出身于仕宦家庭。
他的父亲陈官俊,清朝道光年间出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而且是道光皇帝的老师。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陈介祺自幼聪慧好学,道光十五年中举人,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
此后1 0年间,一直供职翰林院。
他酷爱金石文字的收集与考证,常与当时的收藏大家王懿荣、潘祖荫、吴大澄、吴云等共同考辨古物,研究文字。
陈介祺对于青铜器、陶器、古钱、古印玺、石刻造像等收藏既多且精,并且精于考释。
毛公鼎是道光末年(1850年)在陕西岐山出土的一件完好无损的稀世珍品,系西周宣王的叔父毛公所铸造,铭文铸在鼎上,有32行,共497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也是金文的经典
名作。
毛公鼎鼎内铭文,全文首先追述周代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感叹现时的不安宁,接着叙述宣王统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内外事务,拥有宣布王命的大权。
宣王一再教导毛公要勤政爱民,修身养德,并赐给他一些器物以示鼓励。
毛公将此事铸于鼎上以资纪念和流传后世。
鼎铭表达了周宣王孜孜图治的决心,对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历史很有参考价值,同时也是一篇金文(钟鼎文)书法的典范。
这篇煌煌巨制,郭沫若先生称之为“抵得上一篇《尚书》”。
而且,它不仅在内容上是一篇重要的史料,在艺术上亦极具美学价值。
该铭文笔法端严,线条质感饱满,结体庄重,以至于出土以来,清末的书法家们无不为之倾倒。
清末著名书法家李瑞清就曾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
毛公鼎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陕西古董商苏亿年运到北京,后由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以三年俸银之重金为代价购藏。
毛公鼎在陈氏手上收藏了30年。
陈氏对其他收藏都乐于公诸于世,印成目录,昭示天下,唯有对毛公鼎,深锁密藏,秘不示人。
陈氏病故后,陈氏后人又继续藏了20年。
到20世纪初,两江总督端方依仗权势,派人至陈家,限三日交鼎,强行买走。
毛公鼎到端府后没几年,端方即在四川被保路运动中的新军刺死。
后来,端方的女儿出嫁河南项城袁氏,端府欲以毛公鼎作为陪嫁,而袁家却不敢接受,端氏后裔遂将鼎抵押在天津的华俄道胜银行。
可是后来其家道中落,端氏所收的许多青铜器均经过端氏的把兄弟、美国人福开森卖了出去,此鼎在抵押中自然亦无力赎回了。
1919-1920年间,有个美国商人欲出资5万美元把毛公鼎买走。
消息传出,国内舆论哗然。
曾任财政总长、交通总长的大收藏家叶恭绰知道了,决意与美国人角逐,想方设法将鼎留在国内。
叶氏本来力劝国内有实力者买下,后来却不意传来流言蜚语,说叶氏想从中捞取什么好处。
叶氏一气之下,变卖了其他一些文物,索性自己买了下来。
于是毛公鼎又来到叶家,一呆又是十几年,先是放在其天津家中,后又移至上海。
抗战结束前夕,叶恭绰几经变故,贫病交加,无力保鼎。
上海一个大商人陈咏仁为给自己留条后路,表示愿买此鼎,并约法三章,胜利之后一定将鼎捐献国家。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陈氏如约将宝鼎捐献给当时的南京政府,归原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收藏,解放前夕被带去台湾,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而金石大师陈介祺的“万印楼”,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的故居陈列馆也在他诞辰180周年时正式开放,陈介祺被公推为19世纪末最有成就的收藏家之一。
毛公鼎是中国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庙祭器。
它的内壁铸有五百个字的长铭,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
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大意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又令毛公族人担任禁卫军,保护王室,最后颁赠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由内容推测,毛公鼎应铸于周宣王元年(西元前827年)时,
其铭文可凌驾于〔尚书〕的一篇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也因此毛公鼎可称是举世的瑰宝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