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知识与赏析(新)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844b32baef8941ea66e0511.png)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中国篆刻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
从明清流派篆刻算起已有近 500年的历史。
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高度的艺术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优良的基础。
所以篆刻艺术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
篆刻艺术的发展先秦及秦、汉的玺印,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做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
此外,吉语印、肖形印、黄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古玺《易敞邑圣□卢之□》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古玺大多是属于战国时期,其中也有春秋时期的遗物。
古玺分官、私两类,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
秦以前写作“□”或“□”。
玺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称阳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称阴文)两种,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异形。
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
古玺制作精工,或凿或铸;玺文精细,章法生动。
朱文玺有的边栏宽阔,白文玺多有界格,还有一种朱白文相间的古玺也很别致,可见当时玺的制作已趋成熟。
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过3枚类似古玺的实物,有人据此推断古玺的起源当在商代,但尚须进一步探讨。
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称玺,一般人的则称印。
秦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之一的摹印篆,与秦代使用的小篆相近。
秦印印文庄重秀丽,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又称半通印)加“日”字格,这是秦印显著的特点。
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以成语入印的,已开后世闲文印的先河。
汉代是玺印发展空前灿烂辉煌的时期。
汉代除帝王印仍称玺外,其余都称印。
在官印中有的称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称信印或印信。
现在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词,即来源于此。
汉印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尤以私印的种类最为繁多。
汉印以缪篆体入印。
这种字体与汉代隶书的兴起有关系,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
汉印中还有以鸟虫书入印的,装饰性很强,是古代的一种美术字体。
篆书基础知识入门基础(附-篆书样式典范《王福庵书说文部首》)
![篆书基础知识入门基础(附-篆书样式典范《王福庵书说文部首》)](https://img.taocdn.com/s3/m/4b3e78625a8102d276a22fac.png)
篆书基础入门小篆的特点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一)小篆的基本笔法: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
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回锋2.竖(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3)行至底点勿顿(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3.横弯(1)逆锋落笔向左(2)转锋向右行笔(3)顺锋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4.直弯(1)逆锋落笔向上(2)转锋向下行笔(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5.上弧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8.方弧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
篆书书法赏析
![篆书书法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d1beb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7.png)
篆书书法赏析篆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书体发展中它出现最早,延续时间最长。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篆书书法赏析,希望你们喜欢。
篆书书法赏析篆书书法是如何形成的毋庸置疑,篆书的形成与汉文字的起源是密不可分的,而且离不开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继承与发展。
因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古汉字资料,就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从考古来看,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原始文化时期的陶器上所存留的刻划象形符号,被认为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21世纪初,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中一件陶扁壶上的毛笔朱书字符,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在考古中发现的中华民族最古老和最典型的文字符号。
东汉许慎在《说问解字·叙》中也说道:先民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约简方法描画象形文字,说明汉字是对自然万物的象形,一半源于指事符号,而且这种描画已具有“书写”的意味。
文字学家则认为:汉字大约形成于夏代,夏商之际形成了较完整的文字体系。
由此可见,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正是从这些象形符号起步的,同时说明篆书的形成也与汉字的形成息息相关。
总的来说,篆书于西周末年形成雏形,东周时在秦国一带流行,至秦始皇时达到鼎盛,汉代开始衰退,逐渐向分书过渡。
而且,这三个时期的篆书风格有较大差异。
因此,为了加以区别,人们把秦统一六国以前的所有文字统称为大篆;小篆一般指秦统一六国后的官体篆书,因其形如玉箸、铁线,历史上又称“玉箸篆”、“铁线篆”;汉代的则称为汉篆。
秦汉时期的篆书作品流传下来的甚少,与其他各种字体相比,简直是凤毛麟角。
即使如此,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仍然表现了多种风格。
大致可分为战国、秦、汉三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风格又以《石鼓文》、秦刻石和《祀三公山碑》为代表。
篆书作品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篆书作品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https://img.taocdn.com/s3/m/8522f7ae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e.png)
篆书作品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篆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篆书的艺术价值:分析其形态、结构和美感
3.欣赏篆书作品: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艺术特点
4.结论:总结篆书的重要性和对现代书法的影响
正文
1.引言
篆书,作为一种古老的书法艺术,源于商朝,兴于周朝,是我国古代文字的主要书体之一。
其特点是笔画刚劲有力,形态端庄典雅,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篆书的艺术价值
篆书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形态:篆书的笔画形态独特,既有刚劲有力的直线,也有柔美的弧线,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结构:篆书的结构严谨,每一笔都恰到好处,给人以安定、和谐的美感。
(3)美感:篆书的美感在于其对称、平衡的结构和富有韵律感的线条,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美感。
3.欣赏篆书作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用篆书书写,更具有艺术价值。
这幅作品的笔画刚劲有力,线条流畅,结构严谨,完美地展现了篆书的艺术特点。
4.结论
篆书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书法艺术,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不容忽视。
篆书的特点是笔画刚劲有力,形态端庄典雅,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篆书详解
![篆书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b16cbd66ddccda38376baf53.png)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七、缪篆
八、练习
在一张A4纸上按图示要 求创作一幅硬笔书法作品, 文字颜色可用黑色。
释 文 一 点 浩 班然 气 千 里 快 哉 风 学 书岁 次 ■庚 寅 □清 明 之 时 *** *** *** *** *** ***
第四节
本节教学目标
• 掌握篆书的起源、历史遗存及其发展脉 络 • 掌握篆书的基本特征,初步具备判断篆 书分类的能力 • 了解篆书以及篆书名家的艺术特色 • 认识若干简单篆字
一、篆书释义
• 籀书——《史籀篇》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字书之一,相传是周宣王时太史籀
所作。秦始皇统一文字时,《史籀篇》是主要依据。 班固说《史籀篇》是西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是太史所作,其书体为大篆。 许慎《说文解字序》也说:“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唐代张 怀瓘《书断》则明确说,“周宣王太史史籀”,姓史名籀。
• 篆引——许慎《说文解字· 竹部》:“篆,引 书也。”段玉裁注:“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 帛也。 • 车毂纹饰 • 青铜钟鼎纹饰
篆书的现代应用实例
二、源头——甲骨文
三、大篆
• 1、金文(钟鼎文)
金文拓片
今人临写
• 2、石鼓文
• 大篆慎在《说文解字· 叙》中说:“秦始皇帝 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 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 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 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 篆者也。”
说课劲健稚拙、古雅天真的篆书知识与赏 01
![说课劲健稚拙、古雅天真的篆书知识与赏 01](https://img.taocdn.com/s3/m/52b562f85ef7ba0d4a733b38.png)
我是,说课题目是《劲健稚拙、古雅天真的篆书知识与赏》,我的说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教材分析1、教材参考:本课程主要选自高中书法教材《劲健稚拙、古雅天真的篆书知识与赏析》2、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老师通过对篆书的基础性知识的把握,再让同学们对篆书进行粗略的熟悉,再加上老师课堂的引导,让同学们利用课堂时间对篆书的脉络有了一定的认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课堂学到方法,方便学生课后及业余时间的吸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篆书对于初识者而言有一定的界限,要打破这一界限要善于引导,让学生们发现篆书的魅力,再结合书、画、印的用处稍加说明。
3、教学重点:要着重理解篆书的魅力是如何彰显的,对于今天我们的实用价值又在什么地方,要做到在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方面又不忘先辈们留下的丰富精神文化财富,让学生不要淡忘这一重大人生课题,对于今后(如喜欢书画印的同学,不妨留意一下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教学难点:如何把学生带入这样的一种课堂氛围中,相对于高中二年级学生而言,几乎对篆书了解记述为零,要找媒介将学生的兴趣带进来才是关键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①对于高中学生知道书法的五种书体。
②让学生能够认识分辨五种书体的具体表现形式,本课重点介绍篆书。
③通过学习篆书,让学生对篆书有基本的了解,从而加强对书法的兴趣,提高对书法的修养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设计1、教法设计:根据教材特点,结合高中生对书法的审美认识,采用图片演示,范本讲解以及作品欣赏等,激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达到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2、学法设计:教学相统一,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的,老师的教学教法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在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下获得知识,得到提高。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引导学生,让学生不断的保持兴趣,与老师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始终在积极性的作用下得到知识,让学生得到提高。
篆刻基础知识
![篆刻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59dcadbdd88d0d233d46ac3.png)
篆刻的基础知识一、篆刻的起源:篆刻,也叫刻印章,又名治印,因自古以来治印多用篆字,故称之为“篆刻”。
中国的篆刻与书法、绘画、雕刻一样,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篆刻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代,便盛行刻字艺术。
印“缪政治身份和行使、授与的权力(权力的象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印章不仅是国家权力机构必备的评证,也是整个社会采用与检验的凭证了。
“印信”印证、信誉、印证人生。
至秦代,作为官印经过汉代继而形成了与传统中国书法并存的艺术体系。
唐宋至元,元押的出现,演于明,它已成为与书法绘画艺术并存的姊妹艺术。
严格地说,它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他出现后与书法同步发展,并与共法共依于汉字的发展,从而又与书法一起造就和发展了汉字艺术,并使书法国画产生了更具欣赏价值的感染力。
它虽是文字,却抽象于画,但又不是画,在方寸之间给人们以无边辽阔的想象。
篆刻艺术熔书法,雕刻、绘画于一炉。
与书画作品同居一席,有力的渲染了书画的艺术魅力。
现代篆刻更是作为书法与雕刻合成的艺术形象,存在于中国文化艺术园林之中,以其高格调的艺术欣赏淡化了它的实用价值,多见于名言、警句、。
这。
“田”宋代官印接近唐,但至金、元时期则用“九叠篆”,入印。
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印面尺寸变大,多数是阔边粗朱文。
清代官印正规官是正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其印为长方形,叫“关防”。
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
4、姓名印:也叫“私章”,使用范围广泛,日常应用及书画作品上常见。
(1)只刻姓的,(2)名后加印,(3)加“……之印”,(4)……印信。
5、闲文印:又名“闲章”,最初的闲章多为吉祥之物,自诗文名句入印后,书画家即把它钤在作品上公开传播。
如:齐白石的“鲁班门下”,“三百石印富翁”,吴昌硕的“一月安东令”自嘲怀才不遇。
6、收藏鉴赏印:分为三类:(1)收藏类:收藏、考藏。
(2)鉴赏类:珍赏、清赏、心阅。
(3)校订类:考定、审定鉴定等。
篆书基础知识
![篆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54082f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d7.png)
篆书基础知识中国书法的每—种字体都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而篆书的发展是与古文字发展紧密相联的。
它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是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篆书基础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篆书基础知识(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因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的占卜文辞,也称“卜辞”。
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市郊的殷尚废墟——小屯村,故又称“殷墟文字”、“殷契”等。
据记载,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殷商王朝的国都。
商王朝灭亡后,这些卜辞长埋于地下,无以面世。
数千年后,当地农民在犁田时偶而发现,因古骨研末治刀创,随将其作为“龙骨”卖给药铺。
1898 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王襄、孟定生辨认,他们认出是古代珍贵遗物,意言为“古简”。
1899年,北京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鉴定,认定是商代文字。
这—发现,震动了考古界。
之后,有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考古学家在大量收集、整理甲骨的基础上,对甲骨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撰写了许多著录和专门著作。
自此,我国近代学术史上又一新的研究领域——甲骨学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商朝历史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还引起世界各者的高度重视,成为一门独立的国际性学科,同时在中国书法史研究及书法创作方面也产生厂深远的影响。
从甲骨出土的十五万片实物,5000余字的文字看,已经是经过相当时期发展.并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文字,其间汉字构形规律已有大部分符合“六书”之说(如象形、会意、形声),文法也和后代相近;从书法角度看,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字体风格亦有所异,但文字书写的整体风格自然率意。
因是契刻文字,笔画单一质朴,字形朴茂天真,结构大小参差,章法浑然天成。
不仅显现出古代先民在文字书写方面追求自由、情趣、美观的审美意识,而且从中可以体悟篆书的笔法以及由于载体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给后世书法创作以启迪和借鉴。
紫气东来篆书书法作品欣赏
![紫气东来篆书书法作品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b279dc47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a2.png)
紫气东来篆书书法作品欣赏一、篆书简介篆书是汉字古代书体之一。
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
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二、“紫气东来”含义“紫气东来”表示祥瑞降临。
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
这个词常被用于吉祥的寓意,在书法创作中也是常见的创作题材。
三、篆书“紫气东来”书法作品欣赏要点1. 笔法- 篆书笔法以中锋为主。
中锋用笔能使线条圆润饱满,富有立体感。
在篆书“紫气东来”作品中,每一笔画都应体现这种中锋的力量。
例如“紫”字的笔画,起笔多为藏锋,行笔过程中锋涩进,收笔回锋,线条粗细均匀且流畅。
- 篆书的笔画形态较为规整,对于转折处的处理也很有讲究。
像“东”字在篆书里的写法,转折处或圆转流畅,如铁线篆般纤细而坚韧;或用折法,但也是笔断意连,保持整体的和谐统一。
2. 结构- 篆书的结构多为对称均衡。
“气”字在篆书中结构较为独特,上下结构分布均匀,笔画之间的空间布局合理,体现出篆书结构的严谨性。
整个“紫气东来”四个字组合在一起时,也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达到整体的和谐美。
- 篆书结构往往根据象形、会意等造字法演变而来,所以在欣赏时可以从这些古老的造字原理角度去理解字的结构美。
例如“来”字的篆书结构就保留了一定的象形意味,其结构的安排有助于体现这种古老文字的韵味。
3. 章法- 如果是单字的篆书“紫气东来”作品,要注重字的重心平稳,字在纸面上的布局要合理,不能有偏斜之感。
- 若是多字的篆书作品,除了单个字的完美表现外,还要考虑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
字距和行距的安排要疏密得当,有的篆书作品字距较小,行距较大,形成一种纵向的延伸感;有的则字距行距较为均匀,整体显得规整端庄。
《篆书艺术》教案设计、反思
![《篆书艺术》教案设计、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b8dfd4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00.png)
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篆书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基本书写方法,培养学生对篆书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篆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1)篆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篆书的基本笔画和书写方法(3)篆书的结构规律和特点(4)篆书的创作方法和技巧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篆书的基本笔画、结构规律和创作方法。
难点:篆书的书写技巧和创作能力。
1.4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互动法。
1.5 教学准备:教材、毛笔、墨汁、宣纸、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篆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篆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
2.2 讲解与示范:(1)讲解篆书的基本笔画和书写方法。
(2)示范篆书的书写过程,讲解书写技巧。
(3)分析篆书的结构规律和特点。
2.3 学生练习:(1)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篆书基本笔画的练习。
(2)学生尝试书写简单的篆书作品。
2.4 互动环节:(1)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作品,互相评价。
(2)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指导和鼓励。
三、教学反思3.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篆书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基本笔画和书写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篆书作品。
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3.2 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篆书名家的作品欣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篆书的艺术魅力。
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书写技巧和创作能力。
3.3 学生反馈:学生在课后反馈中表示,对篆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练习过程中收获颇丰,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六、教学拓展6.1 欣赏与分析:(1)展示更多篆书名家的作品,让学生感受篆书的韵味和美感。
《第12课 认识篆书》学历案-小学书法湘美版六年级下册
![《第12课 认识篆书》学历案-小学书法湘美版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336f758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e.png)
《认识篆书》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认识篆书”,是小学书法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篆书的起源、发展及基本特点,为后续的书法学习和创作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篆书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认识篆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特点。
2. 技能与操作: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学会书写简单的篆书字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书法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验学生对篆书定义、发展历程及特征的掌握情况。
2. 技能操作评价:学生实践书写篆书字体,教师根据书写规范、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进行评分。
3. 学习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包括参与度、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等方面。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篆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猜测字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篆书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重点介绍篆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特点。
3. 观察实践:学生观察教师示范书写篆书字体,了解书写方法和技巧。
4. 自主练习:学生自主练习书写简单的篆书字体,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书写错误。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篆书的特点和魅力,分享学习心得和感受。
6.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课时学习内容,强调篆书的重要性和学习意义。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篆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书写简单的篆书字体,并要求家长参与监督和指导。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课时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 学生反思:学生反思本课时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收获和感受,提出改进建议和期望。
通过以上内容为小学书法课程《认识篆书》学历案的第一课时部分。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篆书的基本知识,掌握其基本笔画和结构特点,为后续的书法学习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篆书知识与鉴赏
![篆书知识与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7b1b746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0.png)
篆书知识与鉴赏⼀、教材分析(⼀)教学⽬标篆书是最早出现的汉字书体。
学习书法不单是要学习写字,还要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和与汉字书写有关的知识,提⾼我们的⽂化修养和审美能⼒。
通过本课的教学,⼀⽅⾯帮助学⽣了解篆书包括哪些主要的字体样式,了解篆书的⼤体特征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对汉字的起源和早期的书写状况有所认识;另⼀⽅⾯要让学⽣认知⼀些具有代表性的篆书作品,学习如何赏析篆书,提⾼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内容结构本课内容结构包括篆书基础知识与篆书名作赏析两个⽅⾯,分为四个部分:1. 什么是篆书。
介绍篆书的概念和范围。
2. 篆书的发展。
概述篆书发展的过程。
按时间先后分四个阶段:商代的甲⾻⽂、商周⾦⽂及其他⼤篆⽂字、秦代⼩篆和秦代以后的篆书。
另外,本课的“知识窗”可以看作是对该部分内容的补充。
3. 篆书的特征。
从⽤笔、结字和章法三个⽅⾯概括篆书的基本特征。
以上三个部分属于篆书基础知识⽅⾯的内容。
4. 篆书名作赏析。
重点欣赏分析8件具有代表性的篆书名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篆书基础知识重点:篆书的发展和特征。
理清篆书发展过程的基本线索。
了解篆书中不同字体使⽤的年代和形态特征。
难点:⼤篆所包括的字体。
弄清甲⾻⽂、⾦⽂还有⽯⿎⽂和简牍书等出现年代的先后,并对它们的载体和成字⽅式有所了解。
2. 篆书名作赏析重点:欣赏和认知作品。
了解作品的主要特点和产⽣年代,学习如何欣赏篆书作品。
难点:认知作品的审美价值和代表性。
⼆、教学内容资料(⼀)篆书基础知识1. 什么是篆书篆书是中国⽂字史和书法史上最早出现的、点画单纯、有的字还具某种象形因素的古⽼的汉字字体。
关于“篆”的含义,各家解释不尽⼀致。
“篆”从“⽵”、“彖”声,是形声字。
《说⽂·⽵部》说:“篆,引书。
”“引”字是开⼸,也有拉长的意思。
“引书”即是将笔画拉长,是书写的意思。
唐代张怀《书断》卷上解释⼤篆时说:“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穷。
”这是从社会功能的⾓度讲的,是书写的引伸义,⾮本义。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390bd46a216147916112807.png)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篆刻入门基础知识篆刻入门基础知识[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也作钤)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候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
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
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
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古代玺印的使用]:汉以后,纸的运用比较普遍,印章才采取蘸水印色以后,钤盖在纸上的形式,后来又有了印泥。
在这以前,文书大都写在竹木简牍上,为避免简牍散失,密封文书内容,就在写好的简牍外,再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并用绳子捆扎,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块软泥,用印在泥上按捺出印文。
这种于是干后硬化的软泥,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封泥。
用于按捺软泥的印章,白文显得清晰,钤在纸上则朱文印为佳,因此大古印的白文为多。
另有一些特大的印,上面可插入木柄,是专门用来烙在马身上作为印记的,也有可能为大件物品发送的封用印记。
[古玺印是怎样流传下来的]: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
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
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
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候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篆书基础入门(附:篆书范例《王福庵书说文部首》 )
![篆书基础入门(附:篆书范例《王福庵书说文部首》 )](https://img.taocdn.com/s3/m/2ad59f7577232f60ddcca1e5.png)
篆书基础入门小篆的特点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一)小篆的基本笔法: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
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回锋2.竖(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3)行至底点勿顿(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3.横弯(1)逆锋落笔向左(2)转锋向右行笔(3)顺锋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4.直弯(1)逆锋落笔向上(2)转锋向下行笔(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5.上弧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8.方弧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
关于篆书的赏习PPT课件
![关于篆书的赏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85c76c1a37f111f0855bba.png)
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而又相当成熟的文字。它在清光绪二 十五年(1899)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小屯村是殷商王盘庚迁殷后的 商王朝都城的遗址,世称“殷墟”,所以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由 于它是将殷朝卜官占卜的卜辞和记录占卜活动的文字用刀刻在龟甲、兽
骨上,故名“甲骨文”,也称“卜辞”、“殷墟书契”和“甲骨刻 辞”等。从1899年以来,已出土的甲骨约15万片,已发现甲骨文字 的单字总数有4600多个,其中已认识的近2000字,常用而又无争议 的有1000多字。其基本字形是象形字,也有相当数量的假借字,以 及近五分之一的形声字。甲骨学者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根 据世系、称谓、字形、书体等将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盘庚至武丁 时期;祖庚、祖甲时期;廪辛、康丁时期;武乙、文丁时期;帝乙、 帝辛时期。它的代表作有《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四方风名刻 辞》《鹿顶骨纪事刻辞》《宰丰骨刻辞》等。
然而,无论结绳,还是契刻,从严格意义上讲,都不是文字,充 其量是一种记事表意的方法。从这里,我们也可窥到汉民族在社会实 践中是如何对记事表意方法而进行探索的。
对于汉字产生的具体年代,人们迄今还不能给出一个结论。根据 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推测,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里说:“原始汉 字的出现大概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到公元第三千年末期,
“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说明汉字的产生于非常久远的年 代。汉刘安《淮南鸿烈·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 夜哭。”此语大可不必相信,无非是说,汉字的产生是惊天动地的大 事情。宋王应麟《周易郑康成注·系辞》:“书契书之于木,刻其侧 为契,各持其一,后以相考合。”这是说在木头的边上刻上记号或缺 口,表示数目;或者当事人双方各执其一,缺口对合以作为凭信。
《大盂鼎》又称盂鼎,之所以冠以“大”,是为了区别于小盂鼎。这两 个鼎同出,但小盂鼎原器已失,仅存铭文拓本。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 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 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篆书作品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篆书作品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https://img.taocdn.com/s3/m/899b93a4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14.png)
篆书作品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摘要:一、篆书简介1.篆书的历史背景2.篆书的字体特点二、大漠孤烟直1.作品背景及创作灵感2.作品字体风格及特点3.作品寓意及表现手法三、长河落日圆1.作品背景及创作灵感2.作品字体风格及特点3.作品寓意及表现手法四、篆书作品欣赏1.从书法角度看篆书的美学价值2.从艺术角度看篆书的文化内涵3.篆书作品在当代的意义和影响正文:篆书作品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篆书,作为中国书法的一种,源远流长,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起源于商朝的甲骨文和周朝的铜器铭文,发展至秦朝时达到了成熟阶段,被广泛应用于官方文件和刻石铭文。
篆书在汉代逐渐演变为隶书,但篆书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大漠孤烟直,这是一幅充满沙漠气息的篆书作品。
作者以苍劲有力的笔触,描绘出大漠中孤独的烟柱。
作品中的每一个笔画都犹如沙漠中的沙丘,起伏不定,充满了力量感。
这幅作品展现了篆书在表现自然景象时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传递出作者对沙漠的敬畏之情。
长河落日圆,这是一幅富有诗意的篆书作品。
作者以柔美的笔触,勾勒出长河之上圆润的落日。
作品中的每一个笔画都犹如流水,流畅自如,充满了韵律感。
这幅作品展现了篆书在表现夕阳美景时的优雅气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篆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广泛的欣赏和喜爱。
从书法角度看,篆书具有严谨的结构、优美的笔画和和谐的章法,体现了中国书法的美学价值。
从艺术角度看,篆书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篆书这么多种类,涨知识了!
![篆书这么多种类,涨知识了!](https://img.taocdn.com/s3/m/877d872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1.png)
篆书这么多种类,涨知识了!什么是篆书?其实篆书有两种说法:第⼀指“籀⽂”,就是我们所能见到最早的⼀部有字的书《史籀篇》⾥⾯的⽂字,此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替时期;第⼆指“⾪书”,清代学者们多数都这么认为。
古籀“古⽂”、“籀⽂”的合称。
汉许慎《说⽂解字·叙》:“今叙篆⽂,合以古籀” 。
⾦⽂殷、周青铜器上铭⽂的统称,旧称“钟⿍⽂”、“吉⾦⽂”、“款识⽂”。
属⼤篆系统,包括了⼩篆以前的⼤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近⼈容庚撰有《⾦⽂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千⼋百九⼗四字,另附录约⼀千⼆百余字。
钟⿍⽂即“⾦⽂”。
上古青铜器⼀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类,礼器以⿍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为青铜器之代称。
“钟”,经典多作“锺”。
青铜器上的铭⽂,统称为“钟⿍⽂”。
《⽂选》卷五⼗五《刘孝标⼴绝交论》:“书⽟牒⽽刻钟⿍。
”李善注引《墨⼦》:“琢之盘盂,铭于钟⿍,传于后世。
”款识⽂即“⾦⽂”。
“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字也。
《汉书》卷⼆⼗五上《郊祀志》:“⿍⼤异于众⿍,⽂缕,⽆款识。
”注:“韦昭⽈:‘款,刻也。
⾳式志反。
’师古⽈:‘识,记也。
⾳式志反。
’”通雅》引《卮⾔》谓:“款”为阴⽂,凹⼊;“识”为阳⽂,凸出。
《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
”凡⽯、砖、⽡、⾦等上所刻⽂字皆可泛称为款识,⽽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
⼜元·吾邱衍《学古编》⼋《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七⽈款识。
款识⽂者,诸侯本国之⽂也。
古者诸侯书不同⽂,故形体各异,秦有⼩篆,始⼀其法。
”古篆有两义:(1)泛指“古代篆书”如清桂馥《续三⼗五举》:“宋⼈间⽤古篆作印,元⼈尤多变态。
”(2)指上古⽂字,如明赵宦光《寒⼭帚谈》卷上《权舆⼀》论“九体书”:“⼆⽈古篆,三代之书,⽬见(左⽬右见)于⾦⽯款识。
”古⽂(古⽂篆)有三义:(1)⼴义,从⽂字学的⾓度说,泛指甲⾻⽂、钟⿍⽂、⽯⿎⽂、古陶⽂、古泉⽂和⼩篆,是为“古⽂”系统,与秦、汉后以⾪、楷为主的“今⽂”系统相对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侯马盟书》盟书是各诸侯或卿大夫 之间盟誓的记录。写在玉片上,它们 真实地保存了春秋晚期的毛笔笔迹, 笔画粗细变化,比同时代的金文笔画 更灵活,结体更自由。
《石鼓文》是春秋战国时期 的秦国刻石,因为文字是刻 在10个鼓形的石头上,所以 称作“石鼓文”。文辞是记述 秦国君臣游猎的事,石鼓文 章法疏朗整齐,用笔遒劲凝 重,被历代书家视为学习篆 书的重要范本。
二、篆书的发展:
籀文、大篆(今存的石鼓文) 最早的篆书,最早的郭成店系楚统墓的竹汉简字(是简甲牍骨书文)。
二、篆书的发展:
小篆《泰山刻石》 经过统一规范的秦代篆书称小篆
二、篆书的发展:
《峄《山琅刻琊石台》》
线条粗细均匀,字形匀称,结构严谨,笔画更简洁。
二、篆书的发展: 甲骨文: 金 文: 石鼓文: 小 篆:
三、篆书的特征:(章法变化)
甲骨文虽字形 大小不一,字 距、行距不等, 但基本上是纵 有行而横无列。
三、篆书的特征:(章法变化)
三、篆书的特征:(章法变化)
篆书已经奠定了汉字纵向排列的基 其卣铭》铸造于商纣王4年,铭文铸在底部 圆形平面上,计8行,共42字。
《毛公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是金文的经典名作。 传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 。高 53.8厘米,口径 47.9厘米 。
《虎符》虎符是古代帝王调动军队的信物。 结字严谨宽博,笔画骨劲肉丰。
识 篆:
连 连 看: 人正行六立大
篆书文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之印
回顾总结:
一、什么是篆书?大篆、小篆 二、篆书的发展: 三、篆书的特征: 四、篆书名作欣赏: 五、课外作业:选一种你喜欢的篆书字体,
在课下练习
《墙盘铭》是西周恭王时期的青铜器,墙盘铭 文18行,共284字。
《大盂鼎》高 101.9厘米,口径 77.8厘米。圆形, 立耳,深腹,三 柱足,颈及足上 部饰兽面纹。为 康王时贵族盂所 作的祭器。
《散氏盘铭》是西周厉王 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写的 简便随意,十分生动。
《虢季子白盘铭》是西周中晚期 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虢季子白 征战凯旋受到周王嘉奖的事。笔 画纤细而有力度,字体严谨而自 然,章法疏落大方,字距、行距 较大,通篇气韵统一,秀美典雅。
第二课 劲健稚拙 古雅天真 ——篆书知识与赏析
界 首 一 中: 田 慧
中国汉字演变的过程:
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楷书
篆书→隶书 行书 草书
一、什么是篆书?
篆书(先秦、秦代、汉代前期) 正体文字
早期甲骨文 晚期甲骨文 金文 籀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大篆
小篆(秦篆)
(秦代统一文字以前的篆书) (秦代规范化的篆书)
请判断以下的作品是大篆字体还是小篆字体
1
2
3
4
5
6
7
8
23465781
1
2
3
4
5
6
大篆:2、3、4、5、6
7
8
小篆:1、7、8
三、篆书的特征: 眼睛大观察:
永
眼睛大观察:
三、篆书的特征:
1、笔法单纯: 2、字体略长: 3、章法变化:
三、篆书的特征:(3、章法变化)
从大篆到小篆,字形有变,材料各异,有 甲骨文到石刻等,篆书的布局方式也有变 化,并趋向整齐。